2020年城市道路畢業(yè)的開題報告_第1頁
2020年城市道路畢業(yè)的開題報告_第2頁
2020年城市道路畢業(yè)的開題報告_第3頁
2020年城市道路畢業(yè)的開題報告_第4頁
2020年城市道路畢業(yè)的開題報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城市道路畢業(yè)的開題報告開題報告包括綜述、關鍵技術、可行性分析和時間安排等四個方面。一起來看看城市道路畢業(yè)的開題報告,僅供大家參考!謝謝!一、研究背景城鎮(zhèn)化的快速發(fā)展帶動了經濟的持續(xù)增長,促進了社會全面進步,同時也造成了嚴重的暴雨積澇災害。從古至今,暴雨積澇災害一直是人們難以解決的問題。近幾年,中國的暴雨洪澇災害愈發(fā)嚴重:“xx年7月12日,哈爾濱多處上演水漫金山”、“xx年7月21日,北京遭遇特大暴雨,導致嚴重內澇”、“xx年6月18日,到武漢看?!?、“xx年深圳6.13特大暴雨”數量之多,不勝枚舉,這些新聞無不說明暴雨洪澇已成為長城內外、大江南北大多城市的通病。暴雨積澇災害對城市水利、農業(yè)、

2、交通、工業(yè)等方面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不可估量,同時經過人口死亡、疫病爆發(fā)等問題給社會造成了巨大的沖擊,造成的自然資源減少、環(huán)境污染和生態(tài)退化程度更是難以估計。造成城市暴雨積澇災害的原因主要有氣候和城市建設兩方面的原因。從氣候角度來說,由于全球氣候變暖,水循環(huán)產生變化,降雨時空分布不均,導致城市出現暴雨積澇災害;從城市建設角度來說,主要是城市建筑和硬化面積過大,植被覆蓋率過低或者遭到破壞,城市的吸水、存水能力差,其次是排水設施的排水能力不足、重建輕管。目前,城市對于暴雨積澇災害采取的工程性措施主要有修建蓄水池、增加排水泵站、加大排水管徑、在線蓄水等,這些措施需要占用大量的城市地下空間,投資大,維護

3、困難,廢棄后無法回收利用,會產生大量固體廢棄物,對環(huán)境造成二次污染。其他措施如增加綠化面積也會引起城市用地緊張等問題,浪費城市空間資源。二、國內外相關研究應用現狀LID技術于1990年末發(fā)源于美國馬里蘭州的王子縣、西雅圖和波特蘭,是由馬里蘭州環(huán)境資源署首次提出。之后經過20多年的發(fā)展,LID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地廣泛應用。在美國,LID設施的應用還形成了綠色道路、綠色社區(qū)等理論和方法;在澳大利亞,LID的應用稱為水敏感城市設計;在英國,LID技術應用于城市排水系統,形成了可持續(xù)城市排雨水系統;在加拿大,LID和場地設計相結合,形成最優(yōu)場地設計、保護性設計等;在新西蘭的應用稱為低影

4、響城市設計與開發(fā)。隨著對國內雨水問題的重視,雨水方面的研究和應用也逐漸多起來,LID在國內已有10年的研究和實踐,于xx年形成了“海綿城市”.xx年4月中國北京大學在xx低碳城市與區(qū)域發(fā)展科技論壇中首次提出“海綿城市”一詞。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于xx年2月17日發(fā)表的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城市建設司xx年工作要點中首次提出海綿城市的概念,xx年10月,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出臺了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xx年4月2日,國家財政部、住房城鄉(xiāng)建設部、水利部宣布了海綿城市建設試點:西咸新區(qū)、武漢、重慶、貴安新區(qū)、遂寧、南寧、常德、鶴壁、濟南、萍鄉(xiāng)、廈門、池州、嘉興、鎮(zhèn)江、白城、遷安16個城市。三、研究目標及意義鑒于傳

5、統城市普遍存在的暴雨積澇災害和道路排水問題,而國內的海綿城市和LID發(fā)展和研究較為薄弱,因此,對于海綿城市理念下的城市道路進行系統化設計研究很有必要。本研究是經過對國內外已有研究成果的與分析,探討海綿城市與LID、海綿城市道路與LID的關系,采用文獻調研的方法系統地對城市道路進行了LID設施的選擇及其組合優(yōu)化設計;對于案例進行實地調查,探討LID在海綿城市道路中如何應用。論文的研究目標是建立海綿城市理念下的城市道路系統設計的基本理論框架,研究其具體的設計方案和技術。論文的研究意義是為海綿城市理念下的城市道路系統設計提供借鑒和參考,對解決城市雨水問題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四、研究內容論文的研究內容主

6、要有三個方面:1 )研究海綿城市理念下的城市道路系統,分析其與LID的關系及對LID設施的選擇。2 )構建海綿城市理念下的城市道路系統規(guī)劃和設計的完整體系,從路網規(guī)劃和道路設計兩個層面進行具體研究。其中道路設計重點研究停車場和廣場的LID設施組合優(yōu)化設計,道路與紅線外用地銜接中重點研究建筑、小區(qū)的優(yōu)化設計。1.5.2 技術路線swmM型進行模擬評價。五、提綱摘要第1章緒論1.1 研究背景1.1.1 城市暴雨積澇災害頻發(fā)1.1.2 傳統城市道路排水存在的問題1.1.3 LID與海綿城市理念的提出1.2 相關理論的概念1.2.1 海綿城市概念1.2.2 LID概念1.3 國內外相關研究應用現狀1.

7、3.1 國外研究應用現狀1.3.2 國內研究應用現狀1.3.3 國內外研究現狀的不足1.4 研究目標、意義、內容和方法1.4.1 研究目標及意義1.4.2 研究內容1.4.3 研究方法1.5 論文創(chuàng)新點和技術路線第2章海綿城市與LID2.1 海綿城市與LID概述2.1.1 海綿城市-LID2.1.2 海綿城市與相關理論的聯系與不同2.2 海綿城市與LID2.2.1 海綿城市與LID的關系2.2.2 LID設施的選擇原則2.3 海綿城市道路系統與LID2.3.1 海綿城市道路系統2.3.2 海綿城市道路系統與LID的關系2.3.3 LID技術設施選擇2.4 本章小結第3章海綿城市道路系統規(guī)劃與設

8、計體系3.1 海綿城市道路系統規(guī)劃與設計體系框架3.2 海綿城市路網規(guī)劃3.2.1 影響因素3.2.2 規(guī)劃思路3.2.3 規(guī)劃原則3.3 海綿城市道路設計思路3.3.1 海綿城市道路設計思路3.3.2海綿城市道路設計注意事項3.4 本章小結第4章基于LID的海綿城市道路設計4.1 海綿城市道路與傳統城市道路的不同4.2 海綿城市道路的LID設施組合優(yōu)化設計4.2.1 機動車道和公交專用道4.2.2 非機動車道和人行道4.2.3 路緣石、雨水和路肩邊溝4.2.4 道路綠帶4.2.5 停車場4.2.6 廣場4.2.7 高架橋、立交橋4.3 海綿城市道路與紅線外用地的銜接設計4.3.1 道路與建筑

9、、小區(qū)銜接優(yōu)化設計4.3.2 道路與城市綠地銜接設計4.3.3 道路與城市水系銜接設計4.4 海綿城市道路橫斷面布置型式設計4.4.1 單幅路4.4.2 兩幅路4.4.3 三幅路4.4.4 四幅路4.4.5 特殊形式斷面4.5 本章小結第5章商洛市海綿城市道路系統設計應用研究5.1 商洛市概況分析5.2 海綿城市路網規(guī)劃5.2.1 商洛市現狀路網分析及存在問題研究5.2.2 商洛市排洪防澇、水系和綠地現狀及存在問題5.2.3 商洛市海綿城市路網規(guī)劃5.3 海綿城市道路設計5.3.1 商鞅大道地理位置5.3.2 商鞅大道現狀分析5.3.3 基于LID的商鞅大道橫斷面設計5.3.4 商鞅大道公共停

10、車場設計5.3.5 丹江立交平面設計5.3.6 商鞅大道綜合設計5.4 商鞅大道設計效果模擬評價5.4.1 WMM模型介紹5.4.2 獲取基本數據5.4.3 開發(fā)前場地模擬5.4.4 傳統城市道路模擬5.4.5 海綿城市道路模擬5.4.6 三種情景模擬結果分析5.5 本章小結第6章結論與展望6.1 結論6.2 不足和展望參考文獻致謝六、研究方法論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獻調研法、實地調查法、SWMM型法等。1 )文獻調研法論文經過對國內外文獻的調研、對SEAStreet等案例的研究,總結LID設施在城市道路中的應用情況。2 )實地調查法論文經過實地調查收集商洛市的路網、道路、綠地系統、水系、降雨

11、等相關資料,為海綿城市理論的實例研究做鋪墊。3 )SWMM型法論文采用SWMM型對城市道路設計后的雨水徑流控制效果進行了評價。七、進度安排20XX年11月01日-11月07日論文選題、20XX年11月08日-11月20日初步收集畢業(yè)論文相關材料,填寫任務書20XX年11月26日-11月30日進一步熟悉畢業(yè)論文資料,撰寫開題報告20XX年12月10日-12月19日確定并上交開題報告20XX年01月04日-02月15日完成畢業(yè)論文初稿,上交指導老20XX年02月16日-02月20日完成論文修改工作20XX年02月21日-03月20日定稿、打印、裝訂20XX年03月21日-04月10日論文答辯八、參

12、考文獻1 汪慧貞,李憲法。北京城區(qū)雨水徑流的污染及控制J.城市環(huán)境與城市生態(tài),xx,02:16-18.2 張新會。城市雨水利用的意義J.內蒙古水利,xx(1):115-116.3 徐振強。中國特色海綿城市的政策沿革與地方實踐J.上海城市管理,xx,01:49-54.4 張旺,龐靖鵬。海綿城市建設應作為新時期城市治水的重要內容J.水利發(fā)展研究,xx,09:5-7.5 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低影響開發(fā)雨水系統構建(試行)發(fā)布實施J.城市規(guī)劃通訊,xx,21:8.6MetropolitanServiceDistrict(Or.)。Greenstreets:innovativesolutionsfor

13、stormwaterandstreamcrossingsM.Portland,OR:Metro,xx.7WaterSensitiveUrbanDesignResearchGroup.Watersensitiveresidentialdesign:aninvestigationintoitspurposeandpotentialinthePerthMetropolitanregionM.Leederville,WA:WesternAustralianWaterResourcesCouncil,1990:1-20.8PlanningServices,ScottishGovernment.Plann

14、ingandSustainableUrbanDrainageSystemsR.PlanningAdviceNote61,xx9CenterforWatershedProtection.BetterSiteDesign:AHandbookforChangingDevelopmentRulesinYourCommunityR.Preparedfor:theSitePlanningRoundtable.EllicottCity,MD:TheCenter,1998.10DelawareDepartmentofNaturalResourcesandEnvironmentalControl,Dover,D

15、E;andBrandywineConservancy,ChaddsFord,PA.ConservationDesignforStormwaterManagementR.September1997.:/.dnrec.state.de.us/DNREC2000/Divisions/Soil/Stormwater/New/Delaware_CD_Manual.pdf11MarjorievanRoonandHenrivanRoon.LowImpactUrbanDesignandDevelopment:thebigpictureM.NewZealand:LandcareResearchScienceSe

16、ries,xx,(37):1-63.12張偉,車伍,王建龍,等。利用綠色基礎設施控制城市雨水徑流。中國給水排水,xx,27(4):22-2713DEBUSKKM,WYNNTM.Storm-waterbioretentionforrunoffqualityandquantitymitigationJ.JournalofEnvironmentalEngineering,xx,137(9):800-808.14COLLINSKA,HUNTWF,HATHAWAYJM.HydrologicparisonoffourtypesofpermeablepavementandStandardAsphaltinE

17、asternNorthCarolinaJ.JournalofHydrologicEngineering,xx,12(13):1146-1157.15DREELINEA,FOWLERL,RONALDCARROLL.AtestofporouspavementeffectivenessonclaysoilsduringnaturalstormeventsJ.WaterResearch,xx,40:799-805.16REEVESE.PerformanceandconditionofbiofiltersinthePacificNorth-westCenterforWatershedProtection

18、R.CenterforWatershedProtection,EllicottCityMD,2000.17 楊樺。淺析低影響開發(fā)理論體系及其在北京的應用D.北京林業(yè)大學,xx.18 馬克路易斯,克里斯賓利,譚佩文。新西蘭低影響雨水體系設計J.中國園林,xx,01:23-29.19 白志遠。以建設“海綿型城市”改善城市排水及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探索J.中國建設信息,xx,13:76-77.20 何衛(wèi)華,車伍,楊正,李世奇,呂放放。城市綠色道路及雨洪控制利用策略研究J.給水排水,xx,09:42-47.21 唐紹杰,翟艷云,容義平。深圳市光明新區(qū)門戶區(qū)-市政道路低沖擊開發(fā)設計實踐J.建設科技,xx,13:47-55.22 呂放放。杭州城區(qū)雨洪控制利用及道路應用研究D.北京建筑工程學院,xx.23 馬敏杰,姚敏,李英豪,奈超。昆明市市政道路雨水資源化利用的研究J.林業(yè)建設,xx,05:49-52.24 劉國茂。城市道路與路面雨水利用的探討J.城市道橋與防洪,xx,04:63-65+146.25 張崇厚,高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