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中柱韌帶結構對胸腰椎爆裂骨折手術療效的初步探討_第1頁
脊柱中柱韌帶結構對胸腰椎爆裂骨折手術療效的初步探討_第2頁
脊柱中柱韌帶結構對胸腰椎爆裂骨折手術療效的初步探討_第3頁
脊柱中柱韌帶結構對胸腰椎爆裂骨折手術療效的初步探討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脊柱中柱韌帶結構對胸腰椎爆裂骨折手術療效的初步探討         10-05-04 16:49:00     作者:崔子健,胡煒,張學利    編輯:studa20【摘要】  目的探討脊柱中柱韌帶結構纖維環(huán)后緣及后縱韌帶完整性對胸腰椎爆裂骨折手術療效的臨床意義。方法對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采用經(jīng)后路骨折椎體椎板減壓復位短節(jié)段內固定手術治療。結果術后復查腰椎X線片可見椎體高度及LSA、RSA均較術前有明顯恢復,AS

2、IA評分在術后3個月有02級的恢復,術前和術后VAS評分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脊柱中柱韌帶結構完整組患者術后影像學參數(shù)及術后神經(jīng)功能評分均優(yōu)于脊柱中柱韌帶結構破裂組患者。結論 經(jīng)后路椎板減壓復位短節(jié)段內固定手術治療脊柱中柱韌帶結構完整的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骨折近期隨訪觀察發(fā)現(xiàn)能夠達到解除神經(jīng)壓迫的目的,術后療效優(yōu)于脊柱中柱韌帶結構破裂組患者。 【關鍵詞】  胸腰椎椎體爆裂骨折; Denis B型; 脊柱中柱韌帶結構; 后路手術 Denis B型骨折1為胸腰椎爆裂骨折最常見的一型,為探討脊柱后縱韌帶或纖維環(huán)后緣結構的完整性與手術療效有無相關性?本科于2005年6月200

3、7年9月,收治此類患者共11例,均采用經(jīng)后路骨折椎體椎板減壓復位短節(jié)段內固定手術治療,現(xiàn)將初步觀察分析結果報告如下。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共11例。男8例,女3例;年齡1537歲。均為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骨折。致傷原因:高處墜落傷5例,重物砸傷2例,交通事故傷4例。損傷部位:T12 1例,L1 7例,L2 3例。術后隨訪時間:7個月2.5年,平均1.6年。    1.2  手術方法    患者取俯臥位,采用

4、全身麻醉。以骨折椎體為中心,取后正中切口,顯露上、下各一個正常脊椎。切除骨折椎體對應椎板及黃韌帶。過伸位牽引整復骨折脫位。若關節(jié)突有骨折脫位,應予以復位或切除。探查椎體后緣后縱韌帶以及纖維環(huán)后緣是否破裂,有無發(fā)生間盤突出,取出椎管內突出明顯碎骨折塊。采用 “L”形小骨鑿仔細伸入椎體后壁,輕輕捶擊、推擠骨折椎體后壁,最大程度恢復椎管容積。若有椎間盤破裂髓核突出,予以摘除。術中發(fā)現(xiàn)硬脊膜破裂,探查脊髓和馬尾神經(jīng)后選用細絲線仔細縫合。然后在上、下正常椎體上安放椎弓釘內固定物。復位后探查神經(jīng)根管,了解神經(jīng)根有無卡壓,同時通過觀察硬脊膜減壓前后膨脹狀態(tài)的對比,間接了解減壓效果。適當撐開擰緊內固定物,把周

5、圍椎板、關節(jié)突及橫突去皮質化,仔細置入取下的椎體椎板碎骨塊,必要時可取自體髂骨或異體骨進行植骨融合,逐層縫合。術后要求患者臥床休息12個月,然后在胸腰椎支具保護下逐漸下床活動,需維持3個月。    1.3  隨訪與觀察方法    對所有患者脊髓神經(jīng)功能依據(jù)ASIA標準分級,同時按照視覺模擬疼痛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行術前術后對比。術前和術后3個月X線側位片測量骨折椎體前緣、后緣高度以及脊柱受壓LSA、RSA角度(測量方法見圖1)。    圖1  LS

6、A及RSA測量方法  A.骨折椎體上下緣夾角  B.骨折椎上位椎體上緣與下位椎體下緣夾角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包進行分析,數(shù)據(jù)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各時間段數(shù)據(jù)比較采用t檢驗,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  果    11例患者經(jīng)后路骨折椎體椎板減壓復位短節(jié)段內固定手術順利,手術時間為125245 min,平均167.53 min;術中出血量為350550 ml,平均4

7、20 ml。脊柱中柱韌帶結構完整組(PLI組)與破裂組(PLR組)ASIA評分在術后3個月均有02級的恢復(表1-2),術后3個月復查腰椎側位X線可見椎體高度及脊柱受壓LSA、RSA角度均較術前有明顯恢復,其中PLI組與PLR組術后3月對比,兩組骨折椎體前緣高度、LSA、RSA角度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表3),術前和術后3個月VAS評分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表4), 脊柱中柱韌帶結構完整組患者術后影像學參數(shù)及術后神經(jīng)功能評分均優(yōu)于脊柱中柱韌帶結構破裂組患者。 表1  PLI組ASIA評分手術前后比較表2  PLR組ASIA評分手術前后比較表3  術前術后X線片測量結果

8、     10-05-04 16:49:00     作者:崔子健,胡煒,張學利    編輯:studa20    1、3、4組中PLI組與PLR組術后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4  VAS評分術前及術后比較兩組術前、術后對比,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并發(fā)癥:術后出現(xiàn)2例腦脊液漏,1例深靜脈血栓形成,術后3個月隨訪X線片示內固定位置良好,未出現(xiàn)內固定松動移位表現(xiàn)。

9、    3  討  論    脊柱爆裂骨折是一種十分嚴重和常見的脊柱損傷。在快速縱向壓力作用下,脊柱前柱和中柱的結構破壞,發(fā)生不穩(wěn)定型爆裂骨折,在此基礎上加上后柱完整性的破壞,骨折塊常向椎管內突入,容易合并脊髓損傷、神經(jīng)根受壓迫。    本組患者術前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經(jīng)功能損害,經(jīng)過手術治療后,3例患者神經(jīng)功能沒有改善,其余患者均有ASIA標準12級的提高,并且在本組病例手術中對于纖維環(huán)后緣沒有破裂,髓核沒有對神經(jīng)根產(chǎn)生壓迫的患者,通過手術解除骨折椎體對神經(jīng)根的卡壓,神經(jīng)功能獲得更好的恢

10、復。對比術中觀察到存在髓核突出,壓迫神經(jīng)根患者,盡管術中予以髓核摘除,同時對脊柱進行復位內固定,患者術后恢復仍較脊柱中柱韌帶結構完整組患者差。    部分學者認為全椎板切除不僅破壞了脊柱后柱結構,造成脊柱更加不穩(wěn)定,而且易引起硬膜外廣泛粘連,造成醫(yī)源性椎管狹窄,不利于脊髓神經(jīng)恢復2。筆者認為行全椎板減壓利于清除血腫、骨折塊、椎間盤等致壓物,同時便于緩解術后脊髓水腫而致的繼發(fā)壓迫。本研究患者術后予以人工硬脊膜防止繼發(fā)粘連,同時行椎板間橫突間植骨以維持內固定的穩(wěn)定性,術后隨訪脊柱獲得良好的融合效果,沒有內固定失敗并發(fā)癥發(fā)生。    目前對

11、胸腰椎爆裂骨折行后路復位固定的范圍仍存在爭議。Altay3認為長節(jié)段固定時,脊柱將丟失更多的活動度,但是其內固定失敗風險卻明顯低于短節(jié)段固定;Mahar4在實驗室研究中,認為行短節(jié)段內固定,其生物力學不足以支撐爆裂骨折時被破壞的或脆弱的脊柱前柱;但Celebi5認為短節(jié)段固定相對手術時間短、術中出血少、內固定數(shù)量少、費用相對低廉,并且患者術后腰椎活動度丟失少。本手術方式有其臨床價值,在研究中,脊柱中柱韌帶結構完整組及破裂組患者,在采用短節(jié)段固定后,隨訪過程中均未發(fā)生內固定松動或者斷裂。    本研究尚有不足之處,首先研究為單因素回顧性研究,沒有與其他治療方式進行對

12、比,雖然其研究結論初步證實經(jīng)后路骨折椎體椎板減壓復位短節(jié)段內固定手術效果安全有效,脊柱中柱韌帶結構完整患者往往能夠獲得更好的功能恢復,但并未顯示其與前路手術或者其他手術方式臨床效果的差異;其次,對于在短期隨訪過程中沒有神經(jīng)功能改善的患者,以后可能會出現(xiàn)神經(jīng)功能的恢復或者脊柱后凸加重甚至內固定失敗,這都需要同一醫(yī)生進行長時間大樣本量的隨訪方能獲得。    圖2  患者,男,30歲,L2椎體爆裂骨折  圖2a  X線片見椎體后上角骨折  圖2b  CT示椎管內占位15%  圖2c  椎體后縱韌帶及纖

13、維環(huán)后緣完整  圖2d  術后6個月X線片示骨折椎體重建良好  圖3  患者,男,36歲  圖3a  X線片見L2椎體爆裂骨折  圖3b  CT示椎管內占位85%  圖3c  椎體后縱韌帶及纖維環(huán)后緣破裂,骨折碎片及突出的間盤組織侵入椎管  圖3d  術后6個月X線片示內固定位置良好,骨折椎體高度丟失,椎管內仍存在占位【參考文獻】  1 Denis F Spinal instability as defined by the three column spineco

14、ncept in acute spinal traumaJ Clin Orthop Relat Res,1984,189:65-762 李 衡,張英澤,張伯鋒,等.AF釘間接減壓復位治療胸腰椎重度爆裂骨折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5,8:565-567.3 Altay M, Ozkurt B, Aktekin CN, et al. Treatment of unstable thoracolumbar junction burst fractures with short- or long-segment posterior fixation in magerl type A fracturesJ.Eur Spine J, 2007,8:1145-1155.4 Mahar A, Kim C, Wedemeyer M, et al.Short-segment fixation of lumbar burst fractures using pedicle fixation at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