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甘洛_石棉地區(qū)峨眉山玄武巖銅礦地質(zhì)特征_成因探討及找礦前景分析_第1頁
四川甘洛_石棉地區(qū)峨眉山玄武巖銅礦地質(zhì)特征_成因探討及找礦前景分析_第2頁
四川甘洛_石棉地區(qū)峨眉山玄武巖銅礦地質(zhì)特征_成因探討及找礦前景分析_第3頁
四川甘洛_石棉地區(qū)峨眉山玄武巖銅礦地質(zhì)特征_成因探討及找礦前景分析_第4頁
四川甘洛_石棉地區(qū)峨眉山玄武巖銅礦地質(zhì)特征_成因探討及找礦前景分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 文章編號 167129727 (2011) 0420456207四川甘洛地區(qū)銅礦特征許遠平1 ,2何政偉1劉嚴松1鳳2唐(1 . 成都理工大學(xué) 地球科學(xué)學(xué)院 ,成都 610059 ; 2 . 四川省冶金地質(zhì)勘查局 水文工程大隊 ,成都 611730) 摘要 通過野外地質(zhì)調(diào)查 、礦相學(xué)特征分析 ,探討四川甘洛地區(qū)中二疊統(tǒng)茅口組灰?guī)r及與玄武巖接觸帶附近的構(gòu)造破碎帶中塊狀硫化銅銀礦成礦特征和礦化富集規(guī)律 。新山銅礦的銅礦 物有黃銅礦 、黝銅礦 、砷黝銅礦 、斑銅礦 、藍銅礦 ,伴生閃鋅礦 、方鉛礦 。Cu 的質(zhì)量分數(shù)為 1 %10 % ,最高達 52 % ; Pb + Zn 為 2 %3 % ;

2、Ag 為 100 10 - 6 200 10 - 6 ,最高達 846 10 - 6 。 含礦地層早于玄武巖噴發(fā) ,礦石有益組分多 , 構(gòu)造控礦特征顯著 ,初步認為是銅多金屬礦漿充填成礦 。 關(guān)鍵詞 甘洛地區(qū) ;塊狀硫化銅銀礦 ;地質(zhì)特征 分類號 P618 . 41 文獻標識碼 A對西南地區(qū)玄武巖銅礦的研究始于 20 世紀40 年代 1 。雖然地質(zhì)學(xué)家經(jīng)過多年不懈的努力 ,取得了許多認識 ,但就找礦前景方面 ,不同的學(xué)者 有不同的認識 2 - 8 。俄羅斯學(xué)者 V . A . Pro ki n 通 過使用“地質(zhì)2地球化學(xué)”模型 ,探討了玄武巖銅礦 床成礦作用 ,認為烏拉爾型銅礦成礦分為 2 個

3、階 段 :噴流沉積階段和熱液充填階段 ,并分別定義了2 個階段的物理化學(xué)參數(shù) 9 。 四川甘洛地區(qū)發(fā)現(xiàn)了新山 、金臺子 、吊紅崖等數(shù)處銅礦 床 ( 點) , 在 區(qū) 域 上 形 成 了 一 條 長 近 25k m 、沿窯廠 向 斜呈 環(huán)帶 狀 展 布 的 銅 ( 鉛 鋅) 成 礦 帶 。尤其是甘洛新山銅礦 ,產(chǎn)于中二疊統(tǒng)茅口組( P2 m) 灰?guī)r破碎帶中 ,具有類型新 、組分復(fù)雜 、品 位富 、銅礦體呈厚板狀產(chǎn)出特征 。新山銅礦的發(fā) 現(xiàn)為在該區(qū)尋找新類型富銅銀礦床提供了新的線 索和找礦思路 ,顯示了較佳的找礦前景 。裂構(gòu)造為主 ,北東向和北西向次之 ,還有隱伏的東西向基底構(gòu)造和環(huán)形構(gòu)造 。礦區(qū)

4、位于近南北向的 甘洛 - 小江斷裂帶 、北西 - 南東向的鮮水河斷裂 (南段) 、北東 - 南西向的峨眉 - 甘洛 - 越西斷裂 帶的交接部位 。甘洛 - 小江斷裂從云南東川小江 入川 ,經(jīng)布拖 、昭覺 ,北延至甘洛 、漢源和滎經(jīng) ,全 長約 300 k m ,是康滇地軸與上揚子臺拗的分界斷裂 11 - 13 。該斷 裂 控 制 了 古 生 代 、中 生 代 地 層 分布 14 ,控制了峨眉山玄武巖的噴溢和分布 。斷裂 的交匯部位構(gòu)成玄武巖漿的噴發(fā)中心 ,且部分斷 裂為銅礦的形成提供了礦液運移的通道和礦質(zhì)沉 淀聚積的空間 15 。因此 ,區(qū)內(nèi)發(fā)育的斷裂構(gòu)造對 新類型銅礦有明顯的控制作用 。區(qū)內(nèi)

5、褶皺為江舟 - 米市向斜及次級窯廠 - 斯 足向斜 。地層除缺失志留系 、泥盆系 、石炭系外 , 從上元古界震旦系至中生界侏羅系均有分布 。中 二疊統(tǒng)棲霞茅口灰?guī)r ( P2 q + m) 和上二疊統(tǒng)峨眉山玄武巖組 ( P3) 是主要含礦地層 。含礦地層分 布面積廣 、相對集中 ,沿向斜周緣連續(xù)分布 。甘洛地區(qū)已發(fā)現(xiàn) Cu 、Pb 、Zn 、Fe 等各類礦產(chǎn)地數(shù)十處 ;并有 Cu 、Pb 、Zn 、A g 、A u 等元素組合異成礦地質(zhì)背景甘洛新山銅礦在大地構(gòu)造位置上處于揚子地 臺西緣康滇地軸 中段 東 側(cè)與 上揚 子 臺拗 的接 合 部 ,亦是攀西裂谷帶的東緣 10 。區(qū)內(nèi)以南北向斷1 收稿日

6、期 2010211209 基金項目 四川省杰出青年學(xué)科帶頭人培養(yǎng)計劃項目 (06 ZQ0262014) 作者簡介 許遠平 (1963 - ) ,男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主要從事地質(zhì)礦產(chǎn)勘查與研究 , E2mail : xyping403 163 . co m 。常 ,異常具有峰值高 , 分帶和濃集中心明顯的特點 。礦床 、礦點和異常大多分布于窯廠 - 斯足向 斜內(nèi)的茅口灰?guī)r和玄武巖中 ,從而形成了沿向斜 周緣展布的 Cu 、Pb 、Zn 多金屬礦帶 (圖 1) 。2 . 1 . 2富礦體特征新山銅礦目前發(fā)現(xiàn)一個厚板狀塊狀硫化銅礦 體 ,水平坑道控制礦體長度 400 m ,2 個中段控制 礦體

7、傾向延深 80 m 。礦體厚 21 2 31 8 m ,平均 厚 31 0 m , 最大厚度 61 0 m 。礦體受斷裂構(gòu)造帶2 礦床地質(zhì)特征2 . 1 新山富銅銀礦特征2 . 1 . 1含礦地層特征 新山銅礦主要賦存于茅口組灰?guī)r上部 ,其巖性特征為 :底部灰黑色碳質(zhì)大理巖 ,夾褐灰色中層 狀變質(zhì)中 、細粒砂巖 ;下部深灰色中 - 厚層狀細晶灰?guī)r ;中上部淺灰白色 - 灰色 、肉紅色塊狀細晶灰 巖 、生物碎屑灰?guī)r夾白云巖 、碳質(zhì)黏土巖 、白云質(zhì) 灰?guī)r 、燧石灰?guī)r ,常具黑色斑塊 ; 頂部為灰至深灰 色塊狀細晶灰?guī)r , 夾 1 3 m 厚的灰綠色厚層狀 含銅碳質(zhì)大理巖 ??刂?,走向 220 4

8、0, 傾向北西 , 傾角 45 60。礦體沿走向 、傾向比較穩(wěn)定 ,呈厚板狀 、大脈狀產(chǎn)出 (圖 2) 。2 . 1 . 3 礦石特征及物質(zhì)組分礦石呈暗鋼灰錆色 ,略帶灰綠色 ,密度大 ,礦 物成分復(fù)雜 。據(jù)鏡下光片鑒定 ,幾乎全為金屬硫化物 ,主要為黃銅礦 ( 質(zhì)量分數(shù)為 10 % 12 %) , 黃鐵礦 (15 %18 %) ,黝銅礦 (35 %40 %) ,砷黝 銅礦 (3 %4 %) ,斑銅礦 (6 %8 %) ,藍銅礦 (3 %4 %) ,閃鋅礦 (8 %10 %) ,方鉛礦 (3 %4 %) ,少量的孔雀石和可疑礦物 ,屬致密塊狀黃鐵礦2黝 銅礦礦石 。圖 1 甘洛新山地區(qū)區(qū)域地質(zhì)

9、圖Fig. 1 Regio nal geolo gical map of t he Xinsha n area in Ga nl uo Co unt y1 . 第四系 ( Q) ; 2 . 中侏羅統(tǒng)新村組 (J 2 x) ; 3 . 下侏羅統(tǒng)益門組 (J 1 y) ; 4 . 上三疊統(tǒng)白果灣組 ( T3 b) ; 5 . 上二疊統(tǒng) 峨眉山玄武巖組 ( P1) ; 6 . 中二疊統(tǒng)茅口組 ( P2 m) ; 7 . 下二疊統(tǒng)梁山組 ( P1 l) ; 8 . 奧陶系 ( O) ; 9 . 寒武系 ( C- ) ;10 . 上震旦統(tǒng)燈 影 組 第 三 段 ( Zb d n3 ) ; 11 . 上

10、震 旦 統(tǒng) 燈 影 組 第 二 段 ( Zb d n2 ) ; 12 . 上 震 旦 統(tǒng) 燈 影 組 第 一 段( Zb d n1 ) ;13 . 上震旦統(tǒng)觀音巖組 ( Z g) ;14 . 下震旦統(tǒng)列古六組 ( Zl) ;15 . 下震旦統(tǒng)蘇雄組 ( Zs) ;16 . 性質(zhì)不明斷層 和逆斷層 ; 17 . 整合接觸界線和不整合接觸界線 ; 18 . 銅礦化體 ; 19 . 礦點圖 2 新山銅礦地質(zhì)平剖面圖Fig. 2 Geolo gical pla n and sectio n map of t he Xinsha n copp er depo sit1 . 第四系 ; 2 . 中二疊統(tǒng)茅

11、口組 ; 3 . 平移斷層 ; 4 . 銅礦體 ; 5 . 探槽位置及編號 ; 6 . 探礦平硐編號及海拔高度 ;7 . 巖層產(chǎn)狀 ; 8 . 取樣位置及編號6 658) 10 - 6 , Sb : (3262 067 ) 10 - 6 ;一般 Cu品位 (質(zhì)量分數(shù)) 為 4 %10 % , Pb + Zn 為 2 %3 % ,A g (100200) 10 - 6 ,礦石越富 , Cu 品位越 高 ,銀含量亦越高 。2 . 1 . 6礦化富集變化規(guī)律野外觀察發(fā)現(xiàn) ,新山銅礦以塊狀礦為中心 ,兩 側(cè)對稱發(fā)育烘烤帶 。由中心向兩側(cè)具有銅含量由 高變低 ,礦石構(gòu)造由塊狀變?yōu)榧毭}狀的特點 ,其變化

12、規(guī)律為 : ( 中心) 致密塊狀銅礦 角礫狀銅礦 2 . 1 . 4礦石結(jié)構(gòu)構(gòu)造礦石為不規(guī)則晶粒結(jié)構(gòu) ,少量交代殘余結(jié)構(gòu) ;致密塊狀構(gòu)造 ,角礫狀構(gòu)造及浸染狀 、脈狀構(gòu)造 。2 . 1 . 5礦石化學(xué)成分新山銅礦石中含 10 余種化學(xué)元素 ,其中主要 元素為 Cu 、Pb 、Zn 、A g 。從光譜分析結(jié)果可知 ( 表1) ,礦石中主要成分的質(zhì)量分數(shù)為 Cu : 51 62 %541 23 % , Pb : 01 58 % 11 51 % , Zn : 01 43 % 11 23 % , A g : ( 347 846 ) 10 - 6 , A s : ( 326 表 1 新山銅礦礦石分析結(jié)果

13、 Ta ble 1 O re a s say of t he Xi nsha n copp e r depo sit w/ 10 - 6樣品長度l/ m 工程編號樣品編號CuPbZnAgA sSbH22H231 . 11 . 013 . 2712 . 620 . 630 . 820 . 431 . 2153257460141608574368TC1 H24 1 . 0 10 . 58 1 . 33 0 . 62 416 4325 864 H22H231 . 31 . 437 . 4352 . 190 . 900 . 670 . 721 . 0962684665881812651380PD3 H

14、24 1 . 2 18 . 29 1 . 51 0 . 44 347 6658 1511 H22H231 . 21 . 341 . 2654 . 231 . 120 . 580 . 891 . 2376383763582027587432PD2 H24 1 . 3 20 . 07 1 . 23 0 . 65 407 4321 2067 H221 . 05 . 621 . 020 . 53426326432TC2 H23 0 . 8 6 . 47 0 . 64 0 . 96 568 1029 326 分析單位 :成都綜合巖礦測試中心 。純黃鐵礦 粉末狀銅礦 細脈狀 、網(wǎng)脈狀及浸染狀銅礦 (烘烤帶

15、) (圖 3) 。圖 5 沿破碎帶和節(jié)理貫入的含鉛鋅黃銅礦脈Fig. 5 Chalcop yrite vei n filled wit h Pb2Zn o re in breakage st r uct ure zo ne a nd joint s圖 3 PD2 坑道掌子面銅礦體Fig. 3 Copper o rebo dy in t he p al m f ace of PD2中部銀灰色為塊狀礦體 ,厚 3 . 80 m2 . 2 吊紅崖銅礦地質(zhì)特征吊紅崖銅礦厚度大 ,品位高 ,有研究者將其列 為玄武巖型銅礦 4 ,16 ; 然而 , 吊 紅崖 銅礦 既 不產(chǎn) 在玄武巖中 ,又不產(chǎn)在玄武巖之

16、間的硅質(zhì)巖及碳質(zhì)頁巖中 ,而是賦存于玄武巖之下的茅口組灰?guī)r 的層間破碎帶和裂隙中 ,其礦床地質(zhì)特征和礦相 特征與新山具相似的特點 。2 . 2 . 1礦體賦存部位 、形態(tài)及產(chǎn)狀 甘洛縣吊紅崖銅礦位于川滇南北向構(gòu)造帶北段 ,斯足向斜的翹起端 。礦區(qū)發(fā)育近南北向 、近東 西向 、北東向 3 組斷裂 。與斷裂相伴的層間破碎 帶 、層間裂隙是銅礦良好的導(dǎo)礦構(gòu)造和容礦構(gòu)造 ,2 組斷裂的交匯部位是礦體的膨大部位 。 礦體賦存于茅口組上部的燧石灰?guī)r 、白云質(zhì)灰?guī)r中 。礦體受層間裂隙和層間破碎帶控制 。礦致密塊狀和角礫狀富銅礦呈厚板狀和大脈狀產(chǎn)出 ,幾乎全為金屬硫化物 ,銅 、銀品位高 。黃鐵 礦主要出現(xiàn)在

17、礦體的下盤 ,厚 01 3 01 5 m ,呈透 鏡狀斷續(xù)分布 。局部出現(xiàn)黑色粉末狀礦 ,具石墨 化蝕變 ,Cu 的質(zhì)量分數(shù) 一 般為 4 % 5 % 。烘 烤 帶兩側(cè)對 稱 , 黃 - 褐 黃 色 , 厚 01 5 11 5 m , 較 松 軟 ,染手 ,具砂感 ,黏土質(zhì)含量較高 ,可見金屬硫化 物 ,呈星散狀 、浸染狀分布 ,局部呈細脈和網(wǎng)脈 (圖4) ;從左到右依次為灰色砂泥質(zhì)白云質(zhì)灰?guī)r - 褪 色帶 - 灰至灰黑色斷層泥 - 黃 、褐黃色烘烤帶 。 從礦化富集特點可以初步認為 ,甘洛新山銅礦是 由富銅的礦漿沿茅口組灰?guī)r的破碎帶和節(jié)理 、裂 隙充填成礦 (圖 3 ,圖 5) 。體形態(tài)為脈

18、狀 , 具明顯的膨縮和分枝復(fù)合特征 。礦體頂板巖石為白云質(zhì)灰?guī)r 、燧石灰?guī)r ,局部為玄武巖 。礦體 底 板巖 石為 白 云質(zhì) 灰 巖 、燧 石 灰 巖 。礦體產(chǎn)狀與地層產(chǎn)狀一致 ,傾向 100120,傾角2535(圖 6) 。2 . 2 . 2礦體規(guī)模及厚度 、品位變化特征礦體長 550 m ,礦體厚度 11 74251 67 m ,平 均厚 度 61 08 m 。銅 品 位 ( 質(zhì) 量 分 數(shù) ) 01 33 % 201 28 % ,平均為 21 22 % 。地表的礦石較貧 ,品位相對較低 ( TC2 , TC3) ,深部礦石品位增高 (表 2) 。圖 4 左側(cè)烘烤帶特征Fig. 4 The

19、 cha racter s of t he ba ked belt o n lef t side2 . 2 . 3礦石類型及特征據(jù)礦區(qū) 0 號勘探線 ( A 剖面) 地表至斜深 30 m 處 10 件物相分析 ,氧化銅的質(zhì)量分數(shù)在 76 %97 % ,硫化銅的質(zhì)量分數(shù)為 3 %24 % ,屬氧化銅礦石 。根據(jù)礦石的礦物成分 、礦物共生組合關(guān) 系 ,礦石的結(jié)構(gòu) 、構(gòu)造特征 ,初步劃分為角礫狀銅2 . 1 . 7圍巖蝕變新山銅礦圍巖蝕變主要有絹云母化 、綠泥石 化 、黃鐵礦化和白云巖的褪色蝕變 ,局部石墨化和碳酸鹽化 。圖 6 吊紅崖銅礦地質(zhì)平面與剖面圖Fig. 6 Geolo gical map

20、 a nd sectio n of t he Diao ho ngya copp er depo sit1 . 第四系 ; 2 . 峨眉山玄武巖 ; 3 . 凝灰質(zhì)頁巖 ; 4 . 中二疊統(tǒng)茅口組白云質(zhì)灰?guī)r ; 5 . 中 二疊統(tǒng)茅口組燧石灰?guī)r ; 6 . 銅礦體 ; 7 . 產(chǎn)狀 ; 8 . 逆斷層及編號 ; 9 . 正斷層及編號 ;10 . 探槽及編號 ; 11 . 老硐及編號 ; 12 . 樣品位置及編號 ; 13 . 化石礦石和次生富集型銅礦石 。a . 角礫狀銅礦石礦石礦物以 孔 雀 石 、輝 銅 礦 為 主 , 次 為 黃 銅 礦 、藍銅礦 、黃鐵礦 、褐鐵礦等 。脈石礦物主要有

21、方解石 、白云石 ,次為石英等 。礦石具微至細晶結(jié) 構(gòu) 、次生結(jié)構(gòu) 、次生交代結(jié)構(gòu) ,角礫狀構(gòu)造 、浸染狀 構(gòu)造 、細脈狀網(wǎng)脈狀構(gòu)造 。銅品位 ( 質(zhì)量分數(shù)) 一般為 01 50 %21 00 % ,最高達 81 56 % 。b . 次生富集型銅礦石氧化次生交替現(xiàn)象明顯 ,次生的輝銅礦 、銅藍 占很大比例 ,其次為孔雀石 、褐鐵礦等 。脈石礦物 有方解石 、白云石 、黃鐵礦等 。礦石具次生交代殘余結(jié)構(gòu) ,斑銅礦與黃銅礦常顯共生及格狀 、乳狀 、 雨滴狀結(jié)構(gòu) 。輝銅礦原生者為粗粒磚狀 、表生者為細顆粒 ,不見解理 。硫化物以浸染狀 、細脈狀 、網(wǎng)脈狀 、結(jié)核狀構(gòu)造為主 。而孔雀石則多成被膜 狀或

22、凝膠狀 。2 . 2 . 4圍巖蝕變 與礦化關(guān)系密切的蝕變主要有黃鐵礦化和白云巖的褪色蝕變 ,局部有硅化 。2 . 3礦床成因探討趙支剛等 4 將攀西地區(qū)玄武巖型銅礦分為 4種類型 ,其中第 4 類為“破碎蝕變型”,認為是值得注意的礦床類型 。廖震文等 6 對黔西北地區(qū)峨眉 山玄武巖銅礦分類研究結(jié)果則劃分了 型“熱液 充填型銅礦”。這 2 種分類與研究區(qū)發(fā)現(xiàn)的銅礦 有類似之處 ,但是又有重要區(qū)別 :a . 含礦地層時代攀西地區(qū) 、黔西北地區(qū)玄武巖型銅礦多產(chǎn)于 玄武巖與上覆地層 ( 凝灰?guī)r或后沉積的其他陸源 碎屑巖) 。而研究區(qū)新發(fā)現(xiàn)的銅礦則產(chǎn)于玄武巖下伏的茅口組中 。b . 礦石組分特征礦石主

23、要為硫化礦 ,具有類型復(fù)雜的銅銀礦 物組合 、品位高 、伴生 Pb 和 Zn 的特點 。礦石礦 物主要為黃銅礦 、黃鐵礦 、黝銅礦 、砷黝銅礦 、斑銅礦 、藍銅礦 、閃鋅礦 、方鉛礦 。Cu 的質(zhì)量分數(shù)一般 為 1 % 10 % , 最高 52 % ; Pb + Zn 為 2 % 3 % ;A g 為 (100200) 10 - 6 ,最高為 846 10 - 6 。塊狀富礦甚至不用選礦可以直接冶煉 。 c . 構(gòu)造控礦特征 新山和吊紅崖銅礦體均產(chǎn)于斷裂破碎帶中 ,有明顯的熱烘烤和熱液蝕變 ,而與火山機構(gòu)和古 風(fēng)化殼等玄武巖銅礦常見構(gòu)造無關(guān) 。含礦構(gòu)造距表 2 吊紅崖銅礦礦石分析結(jié)果 Ta b

24、le 2 O re a ssa y of t he Diao ho ngya copp er depo sit 3結(jié) 論甘洛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塊狀黝銅礦 、黃銅礦都沿二d/ mw/ %工程編號樣品編號累計真厚度疊系峨眉山玄武巖之下的茅口組灰?guī)r斷裂帶或玄武巖與茅口組灰?guī)r接觸的破碎帶分布 。礦體多產(chǎn) 于茅口組灰?guī)r破碎帶 、層間滑動帶及節(jié)理裂隙中 ,以新山銅礦為代表的這類銅礦不同于產(chǎn)于玄武巖 中的銅礦 ,也不同于產(chǎn)于沉積巖中的銅礦 ,是一種 新類型的銅礦 。在甘洛地區(qū)窯廠 - 斯足向斜周緣 茅口組灰?guī)r中發(fā)現(xiàn)了多處類似新山的銅多金屬礦 床 (點) ,顯示了極佳的找礦前景 ,對其開展深入的研究和勘查評價 ,有望

25、取得找礦突破 。真厚度Cu平均H1H2H4H5H6H7H8H9H11H12H13H14H151 . 931 . 641 . 761 . 760 . 441 . 920 . 821 . 261 . 990 . 920 . 930 . 930 . 721 . 671 . 130 . 600 . 350 . 811 . 290 . 860 . 420 . 500 . 120 . 612 . 801 . 59TC217 . 020 . 91參考文獻 1 Fo ng K L . Fiel d evidence s of sup er gene enrichment of t he copper depo

26、 sit s of Sichua n , Sikang a nd Yunnan J . Bulletio n of t he Geolo gical Societ y of China ,1947 , 27 : 347 - 358 . 2 李厚民 ,毛景文 ,徐章寶 ,等 . 滇黔交界地區(qū)峨眉山玄 武巖銅礦化蝕變特征 J . 地球?qū)W報 ,2004 ,25 ( 5) : 495- 502 . 3 王硯 耕 , 王 尚 彥 . 峨 眉 山 大 火 成 巖 省 與 玄 武 巖 銅 礦J . 貴州地質(zhì) ,2003 ,20 (1) :8 - 10 . 4 趙支剛 ,楊鑄生 ,付芳 . 攀西地區(qū)東部玄武巖

27、銅礦的成 礦條件及找礦遠景 J . 四川地質(zhì)學(xué)報 , 2005 , 25 ( 2) :81 - 85 . 5 張乾 ,王大鵬 ,范良伍 ,等 . 滇 - 黔相鄰地區(qū)峨眉山玄 武巖型自然銅2輝銅礦礦床的成礦規(guī)律及成礦前景分 析 J . 地質(zhì)與勘探 ,2008 ,44 (2) :8 - 12 .H1H2H31 . 950 . 560 . 706 . 770 . 370 . 55B T23 . 214 . 30H1H2H50 . 900 . 980 . 851 . 620 . 910 . 77TC32 . 731 . 10H2H31 . 181 . 871 . 771 . 503 . 051 . 6

28、0TC4H1H3H4H6H70 . 900 . 340 . 971 . 110 . 810 . 730 . 322 . 470 . 346 . 844 . 592 . 36LL 10 H9 0 . 46 3 . 77 H4H5H61 . 871 . 371 . 3118 . 4720 . 289 . 92 6 廖震文 ,胡光道 . 一種非傳統(tǒng)銅礦資源黔西北地4 . 5516 . 56區(qū)峨眉山玄武巖銅礦地質(zhì)特征及成因探討 J . 地質(zhì)科技情報 ,2006 ,25 (5) :47 - 51 . 7 郭文魁 ,常印佛 ,黃崇柯 . 我國主要類型銅礦成礦和分 布的某些問題 J . 地質(zhì)學(xué)報 ,1978

29、 ,52 (3) :169 - 181 . 8 王大鵬 ,張乾 ,朱笑青 ,等 . 中國自然銅礦化類型 、特點 及形成機 理 淺 析 J . 礦 物 學(xué) 報 , 2007 , 27 ( 1 ) : 57 -63 . 9 Pro kin V A , Buslaev F P. Ma ssive copp er2zinc sulp hide depo sit s in t he U ral s J . O re Geolo gy Review s , 1999 , 14 : 1 - 69 . 10 張招崇 . 關(guān)于峨眉山大火成巖省一些重要問題的討論 J . 中國地質(zhì) ,2009 ,26 (3) :6

30、34 - 646 . 11 毛景文 ,王志良 ,李厚民 ,等 . 云南魯?shù)榈貐^(qū)二疊紀玄 武巖中銅礦床的碳氧同位素對成礦過程的指示 J . 地質(zhì)論評 ,2003 ,49 (6) :610 - 615 .L L 1H71 . 711 . 711 . 281 . 28玄武巖較遠 ,故不可能從玄武巖中萃取銅質(zhì)成礦 。d . 礦床成因 一般認為峨眉山玄武巖銅礦的成因是玄武巖火山溢流2噴氣作用形成的火山巖型銅礦 ,其容礦的玄武巖類型復(fù)雜 ,既有玄武質(zhì)熔巖和火山碎屑 巖 ,又有凝灰?guī)r2沉凝灰?guī)r 。而新山銅礦含礦圍巖 早于玄武巖噴發(fā) ,故不可能為火山溢流2噴氣作用 成因 。根據(jù)新山銅礦特征 ,初步認為是銅多金

31、屬 礦漿貫入充填成礦 。 12 侯蜀光 ,徐章寶 ,章正軍 ,等 . 滇東北含銅礦床峨眉山玄武巖組地層學(xué)特征 J . 地層學(xué)雜志 ,2007 ,31 ( 3) :267 - 271 . 13 馮仁蔚 ,王興志 ,張帆 ,等 . 四川西南部周公山及鄰區(qū) “峨眉山 玄 武 巖”特 征 及 儲 集 性 能 研 究 J . 沉 積 學(xué) 報 ,2008 ,26 (6) :913 - 924 . 14 何斌 ,徐義剛 ,肖龍 ,等 . 峨眉山大火成巖省的形成機 制及空間展布 : 來自沉積地層學(xué)的新證據(jù) J . 地質(zhì) 學(xué)報 ,2003 ,77 (2) :194 - 202 . 15 張正偉 ,程占東 ,朱炳

32、泉 ,等 . 峨眉山玄武巖組銅礦化 與層位關(guān)系研究 J . 地 球?qū)W報 , 2004 , 25 ( 5) : 503 -508 . 16 賀尚榮 ,印仁高 . 康滇地軸東緣 (四川部分) 玄武巖銅 礦遠景 調(diào) 查 報 告 R . 成 都 : 四 川 省 地 質(zhì) 礦 產(chǎn) 局 ,1995 . 17 Bo mho r st T J , Paces J B , Grant N K , et al . A ge of native copp er mineralizatio n , Keweenaw Peninsula , Michiga nJ . Eco no mic Geolo gy , 1988

33、, 83 : 619 -625 . 18 Ho E S , Meyer s P A , Ma uk J L . O r ga nic geochemical st udy of mi neralizatio n in t he Keweenawan No nesuch Fo r mario n at White Pine , Michiga n J . A dva nces in O r ga nic Geochemi st r y ,1990 , 16 (1/ 2/ 3) : 229 - 234 . 19 Ho E S , Ma uk J L . Relatio nship bet ween

34、 o r ga nic mat ter a nd copp er mineralizatio n in t he Pro terozoic No ne such Fo r matio n , no rt her n Michigan J . O reGeolo gy Review s , 1996 , 11 : 71 - 88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pper deposit in Ganl uo , Sichuan , ChinaXU Yua n2pi ng1 ,2 , H E Zhe ng2wei1 , L IU Ya n2so ng1 , TA N G Fe

35、ng21 . Col le ge o f Ea rt h S ci ences , Che n g d u U ni ve rsi t y o f Tec h nol o g y , Che n g d u 610059 , Chi na ;2 . H y d ro2e n g i nee ri n g Te am o f S ic h u a n M et al l u r g i cal & Geol o g ic E x p l orat i onB u rea u , Che n g d u 611730 , Chi naAbstract : Thi s p ap er st udie

36、 s t he met allo ge nic f eat ure s a nd t he mi ne ralizatio n e nric h me nt regula rit y ofcopp er2sil ver sulp hi de dipo sit . The depo sit occ ur s i n t he li me sto ne of Mao ko u Fo r matio n a nd t he vici nit y of st r uct ural f ract ure belt w he re t he li me sto ne i s i n co nt act wit h ba salt i n Mi ddle Per mia n i n Ga nl uo of Sic h ua n , Chi na . The a ut ho r s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