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第4課《燈籠》優(yōu)質教案_第1頁
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第4課《燈籠》優(yōu)質教案_第2頁
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第4課《燈籠》優(yōu)質教案_第3頁
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第4課《燈籠》優(yōu)質教案_第4頁
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第4課《燈籠》優(yōu)質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4 燈 籠 1.概括文章敘述的事件,理解“燈籠”所承載的文化內涵和作者的情思。2.分析文中多種表達方式的綜合運用,品味文中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1課時布置學生完成第4課預習卡一、詩詞導入燈籠,以她的絢麗照亮游子漂泊的路,以她的微熱溫暖孤行者落寞的魂,以她高踞靜默的姿態(tài)注視著滾滾前進的歷史車輪。歷史上,文人墨客留下了不少有關燈籠的詩句,例如:月色燈光滿帝都,香車寶輦隘通衢。唐·李商隱正月十五夜聞京有燈恨不得觀釋義:帝都到處月光如水,花燈如晝,裝飾華麗的香艷的馬車堵塞了寬敞大道。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唐·盧照鄰十五夜觀燈釋義:燈光絢麗的色彩遠遠看來好像分開了大地,繁多的燈火遠遠地

2、點綴著天際。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宋·歐陽修生查子·元夕釋義:去年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燈光將花市照得像白天一樣明亮。暫得金吾夜,通看火樹春。唐·王十五夜觀燈釋義:時間急促僅僅有元宵夜這一天,一眼望去燈籠連在一起像火樹一樣。師:梅花映雪掛燈籠,福字生金萬戶紅。燈籠如今在人們的心中,只是孩童的玩具和節(jié)日喜慶的象征;但在電燈尚未出現(xiàn)和普及的年代,燈籠卻是人們生活的必需品,更承載著厚重的文化內涵。今天就讓我們一起閱讀吳伯簫的燈籠,去感受“燈籠”的魅力。(板書文題)【設計意圖】引用古詩詞,將學生引入對本課話題“燈籠”的美好期待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增加課堂的文化氣息。二

3、、自讀感知,梳理情節(jié)1.自讀課文,了解作者,掃清字詞障礙(見本課“作者簡介”“字詞清單”欄目)2.速讀課文,提取主要信息,劃分層次結構設問1:文章以“燈籠”為題,圍繞“燈籠”回憶和聯(lián)想了哪些事? (生分小組展開交流)預設 村中犬吠;看戲的景象;挑燈籠,接祖父夜行;接紗燈,上燈學;村頭掛紅燈,慰藉孤行客;元宵張燈,跟著龍燈跑半夜;族姊遠嫁,曾經(jīng)的富貴已破落;紗燈上用朱紅描字;聯(lián)想獻帝燈籠;聯(lián)想到“挑燈看劍”的將軍。設問2:這些對燈籠的描寫集中在哪些段落?據(jù)此給文章分段,概括每部分內容。預設 對燈籠的描寫集中在第211段。文章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開篇說“火”,為后文寫“燈籠”做鋪墊

4、。第二部分(第211段):主體說“燈籠”,寫“我”對燈籠的回憶及聯(lián)想。第三部分(第12段):結尾說“火”,情調高昂,抒發(fā)愛國情懷。【設計意圖】本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在自讀感知的基礎上,對課文內容進行整體的認識和歸納,以提高學生的信息梳理和歸納能力。三、品析“燈籠”,探究情感1.品析“燈籠”的內涵師:文中的“燈籠”具有哪些民俗文化的意義?同學們可以從文章中找出相關的描述進行品析嗎?請根據(jù)你的理解,完成下面表格。(生交流討論,師引導,完成表格)內容相關描述蘊含的意義村民日常生活大人管制小孩“玩火”,但他們自己“偷偷還要在神龕里點起燭來”“燈籠”與村民生活不可分離,給人溫暖“我”夜晚隨大人去迎接進城歸來的祖

5、父,祖父“一路數(shù)著牽??椗钦勑┻M京趕考的掌故雪夜馳馬,荒郊店宿”其他如在村里上燈學,“挑了燈籠走去挑了燈籠走回”,以及“用朱紅在紗燈上描宋體字”等鄉(xiāng)村藝術表演“村邊社戲臺下想起鬧嚷嚷的觀眾,花生籃,冰糖葫蘆;臺上的小丑,花臉,司馬懿探山”“燈籠”成為鄉(xiāng)村藝術的重要構成,成為文化符號“鄉(xiāng)俗還愿,唱戲、掛神袍而外,常在村頭高挑一掛紅燈。仿佛燈柱上還照例有些松柏枝葉做點綴”鄉(xiāng)村年節(jié)景象“金吾不禁的那元宵節(jié)張燈結彩,卻曾于太平豐年在幾處山城小縣里湊過熱鬧:跟了一條龍燈在人海里跑半夜,不覺疲乏是什么,還要去看慶豐酒店的跑馬燈,猜源亨油坊出的燈謎”“燈籠”裝點了鄉(xiāng)村的節(jié)日,帶給村民歡樂“族姊遠嫁,大送大

6、迎,曾聽過徹夜的鼓吹,看滿街的燈火”歷史文化“唐明皇在東宮結繪彩為高五十尺的燈樓,遍懸珠玉金銀而風至鏘然的那種盛事太古遠了”“燈籠”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成為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宋史·儀衛(wèi)志載,準有打燈籠子親事官八十人”“好一似揚子江,駕小舟,風狂浪大,浪大風狂的漢獻帝也許有燈籠做伴”“那燈籠上你不希望寫的幾個斗方大字是霍驃姚,是漢將李廣,是唐朝裴公嗎?雪夜入蔡,與胡人不敢南下牧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樣亮起了人的耳目的”2.探究作者的情感(1)散文是一種用個性化的語言抒發(fā)個性化的情感的文體。請同學們再讀課文,探究作者情感,思考以下問題:作者敘寫小時候喜歡火、光的情景有什么作用?“母

7、親給留著的消夜食品便都是在親手接過了燈籠去后遞給自己的母親的頭發(fā)也全白了”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鄉(xiāng)俗還愿,孤客心暖”這部分在文中起到怎樣的作用?(生交流討論,師引導)預設 豐富了文章內容,增添了情趣,避免敘述的呆板和結構的單調,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引出下文,為下文敘述喜愛燈籠做鋪墊。作者雖然沒有直接表達對母親的感念,但卻通過寫“母親給留著的消夜食品”“為自己特別預備的那支小的紗燈”等細節(jié),讓這份情感躍然紙上;“雖然人已經(jīng)是站在青春尾梢上的人,母親的頭發(fā)也全白了”,仿佛在凝視母親的形象,平靜的敘述中透出深厚的感情。作者通過回憶中家鄉(xiāng)“常在村頭高挑一掛紅燈。仿佛燈柱上還照例有些松柏枝葉做點綴”等

8、細節(jié),給“黑夜摸路,正自四面虛驚”的孤行客以“去村不遠”的慰藉,深切地表達了對給人溫暖的鄉(xiāng)俗的懷念。(2)文中關鍵句“真的,燈籠的緣結得太多了,記憶的網(wǎng)里擠著的就都是”概括了作者對故鄉(xiāng)、親人、國家的情感?!坝洃浀木W(wǎng)里擠著”怎樣的一些“緣”?這些緣“結”著怎樣的“情”?提示:作者“記憶的網(wǎng)里”里“擠著”很多“燈籠的緣”,可按照“事件+情感”的形式進行概括。預設挑燈迎祖父,祖孫情深接燈上學,母子情切鄉(xiāng)俗還愿,孤客心暖元宵張燈,鄉(xiāng)俗情濃族姊遠嫁,感傷浮沉朱紅描字,迷戀文化獻帝伴燈,歲月滄桑愿做馬前卒,表達宏愿師小結:文章以“燈籠”為線,敘述了很多零散的故事,陳情于事。從對早年鄉(xiāng)村生活的深情,延伸到對

9、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激情,升華至做“燈籠下的馬前卒”的宏愿。(3)怎么理解文章結尾作者表達的自己要做“燈籠下的馬前卒”的宏愿?(生交流討論,師引導)預設 這里點明文章的主旨?!鞍?,壯,于今燈籠又不夠了。應該數(shù)火把,數(shù)探海燈,數(shù)燎原的一把烈火!” 作者熱烈贊頌塞外點兵、挑燈看劍、英勇殺敵的古代將軍,是他們激發(fā)了作者的愛國情懷。作者熱切希望沖上前線,奮勇殺敵,打擊日寇;同時表達了作者對時局的擔憂和對未來的期望,希望有更強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團結全國人民抗戰(zhàn),打敗敵人,保衛(wèi)好自己的家園。【設計意圖】此環(huán)節(jié)旨在引導學生在理解文中“燈籠”所蘊含的深刻文化意義的基礎上,去理解文章于事中所陳之情、

10、于景中所融之情,使學生在理解文章主旨的同時得到思維的發(fā)展與提升。四、探究寫法,品味語言1.探究寫法(1)作者曾自述其一貫的寫作模式:“一個人是會憑借了點點滴滴的物什,憧憬到一大堆悠遠陳舊的事上去的?!睙艋\一文是怎樣體現(xiàn)這種寫作模式的? (生交流討論,師引導)預設 在燈籠這篇文章中,“點點滴滴的物什”指“燈籠”。一類“一大堆悠遠陳舊的事”是與燈籠有關的回憶,如“挑燈迎祖父”“鄉(xiāng)俗還愿”另一類“悠遠陳舊的事”來自作者的“所思”,即作者想象的事物或者事件,如唐明皇“結繪彩為高五十尺的燈樓”“塞外沙場上的燈籠”以及由燈籠聯(lián)想到“唐明皇的奢靡”“沙場的雄壯”,引起的是作者對華麗燈樓“無緣觀賞”的惋惜,對

11、“燈籠下的馬前卒”的推崇等。作者喜愛燈籠的情感不曾變過,但對做燈籠下的哪種人有明確的情感指向,他不愿做揮金如土、追求聲色歡愉的唐明皇,不愿做燈籠下暗自落淚、對時局無可奈何的漢獻帝,他要做猛將霍驃姚、李廣、裴公那樣的人,做為革命英勇奮斗的人,然而燈籠光明已經(jīng)不能夠寄托心中壯志豪情,所以作者尋求更多的光源:火把、探海燈、烈火!(2)我們可以怎樣借鑒這樣的寫法?(生交流討論,師指導講解)本文寫法特點:線索清晰;以小見大。一方面,本文以“燈籠”為話題,以“我”的情感思緒為暗藏線索來安排材料順序,具體記敘“我”記憶中一些和燈籠有關的事情,包括燈籠所承載的對親人的情感、相關的鄉(xiāng)情民俗以及現(xiàn)實社會中自己的一

12、些感慨等。用物、事和情為線索貫穿全文,這一點與社戲回延安和安塞腰鼓有相類似之處。另一方面,散文通常從“小”寫起。文章中的“燈籠”,可以說是作者早年鄉(xiāng)村生活中的一個微小事物,文中的人物也是一些微末的、被湮沒在時間的塵埃中的“微小”之人。但作者卻能帶著珍惜的心情將這些“小”的人和事細心發(fā)掘出來,寫微小之事,抒細微之情。由一家一村延及天下,由一時一事延及歷史,由個人延及社會,最后所述國家之事、所抒壯烈之情,才是作者真正的寫作主旨。將情感的切入由小到大,由優(yōu)雅含蓄到雄放壯烈,這種“小中見大”的寫法讓讀者不由得從中體會出一些溫暖的愛、由衷的喜和不可遏制的神往。2.品味語言師:作者善于運用短句和化用古詩文

13、,使得語言典雅蘊藉。請同學們跳讀課文,就其中一點找出一例進行品析。預設 (1)短句:“歲梢寒夜,玩火玩燈,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是孩子群里少有例外的事?!薄捌乱袄锵肫鹛牧谆?,村邊社戲臺下想起鬧嚷嚷的觀眾,花生籃,冰糖葫蘆”點撥:語言簡潔、含蓄,有聲韻之美。(2)化用古詩文:“雪夜馳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遠近?!?化用陶淵明桃花源記中的“忘路之遠近”)“最壯的是塞外點兵,吹角連營,夜深星闌時候,將軍在挑燈看劍”(化用辛棄疾的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中的“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點撥:吳伯簫認為美文是“詩與散文中間的橋”。他

14、早期的文章善于神思飛接今古,挾著傳統(tǒng)文賦的神韻,有著強化歷史的厚重感和文化意蘊。語言精美,詩意深沉。結束語:吳伯簫的文章很少直抒胸臆,大多采用敘事、抒情、描寫、議論融為一體的手法,陳情于事、寓景以情,以散文的筆法行文,自由隨意。本文從多方面選材,以燈籠為線索,以小見大,語言自然樸素、清新練達,既樸實平易又生動傳神,娓娓而談,侃侃而論,由生活經(jīng)歷和思親念鄉(xiāng)的個人情感升華為家國情懷,有著無窮的藝術魅力,是我們學寫散文的典范?!驹O計意圖】本環(huán)節(jié)旨在通過分析文章的寫法、品味文章的語言,讓學生把握“以小見大”的寫法,體會文章典雅的語言,提高閱讀能力和寫作水平。燈籠作為本單元的最后一課,在教學中搭建展講的

15、平臺和充分的發(fā)言機會,引導學生運用前三篇文章所學的閱讀知識進行訓練、實踐,是本課時設計的目的所在。本課教學設計首先以幾句關于燈籠的古詩詞引領學生進入“燈籠”這個美妙的世界,激發(fā)學生探求新知的欲望。再引導學生逐層深入體會,了解“燈籠”所蘊含的深刻文化意義,從字里行間把握文中的情感線索和情感變化的層次。最后引導學生對文章的寫作手法進行分析,了解和學習文章“以小見大”的寫法,并感受文章典雅的語言,以達到訓練語感、積累詞語、提高寫作水平的目的。資料鏈接吳伯簫和他的散文吳伯簫的散文特點是從“一枝一葉”的普通事物中深入挖掘,以小見大,在平淡的敘述下蘊藏著深厚的情感。他的散文不論是懷念延安生活,還是傾訴對社

16、會主義的熱愛,都宣揚了繼承革命傳統(tǒng),促人積極向上的主題。如記一輛紡車中,從“農(nóng)村用的手搖紡車”引申出“跟困難作斗爭,其樂無窮”的延安精神。吳伯簫一般不即興成文,而是積累了一段時間的感情之后,再回過頭來,追述從前的經(jīng)歷。像他親身經(jīng)歷的延安生活,是15年之后才寫成散文的。這樣寫成的作品,經(jīng)過一番回味、錘煉之后,浮光掠影變得清晰明確,片面感受便匯成了完整的印象。疑難探究課文怎樣綜合地運用多種表達方式?描寫、敘述、議論和抒情融于一體,自然而然地交錯進行,創(chuàng)造了散文的藝術境界。第1段開頭說“雖不像撲燈蛾,愛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歡火,喜歡亮光,卻仿佛是天性”,這是議論。接下來說“放在暗屋子里就哭的寶兒,

17、點亮了燈哭聲就止住了”,這是敘述。這種先議后敘,就是敘與議的結合。第2段敘述早年鄉(xiāng)村“燈籠”的一個個影像,末了說:“真的,燈籠的緣結得太多了,記憶的網(wǎng)里擠著的就都是。”這是議論,既總結這一段的內容,又表明腦中相關記憶之豐滿,表達一種懷念的情感。第3段敘述祖父外出半夜回家的情景,最后說:“那種熙熙然庭院的靜穆,是一輩子思慕著的?!边@是議論,如前所述,“靜穆”寫出了環(huán)境氛圍,“思慕”抒發(fā)了深厚的情感。最重要的敘議結合是在課文末尾,在敘述“塞外點兵”“吹角連營”“將軍在挑燈看劍”以及歷史上幾位保家衛(wèi)國將領之后,順勢發(fā)出誓言:“你聽,正蕭蕭班馬鳴也,我愿就是那燈籠下的馬前卒。”這是議論,抒發(fā)情感,表明

18、心愿。最后一段同樣是議論:“唉,壯,于今燈籠又不夠了。應該數(shù)火把,數(shù)探海燈,數(shù)燎原的一把烈火!”順承上一段的意思進一步抒情明志,強化了課文的主題表達,提升了課文的思想境界。如果舍去最后一段,僅有上一段的抒情明志,那么情感表達就會過于隱晦,文章主旨趨于含混??傊?,課文不論是從敘到議,還是從議到敘,都是自然融洽地過渡轉換的,絲毫不見生硬的拼湊。夾敘夾議,敘議有機結合,是散文常見的寫作方法,在本文中體現(xiàn)得非常充分。不過本文的特異之處,在于以敘為主,以議為輔,給讀者以更多的形象感,點明段意和文意的抒情句、議論句很少,這就是吳伯簫的散文風格。4燈籠1體會作者對往昔生活和家國天下所寄寓的復雜感情。2感知文

19、中“燈籠”的民俗意義和文化價值。3分析文中多種表達方式的綜合運用,品味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一、導入新課提到燈籠,我們或聯(lián)想到春節(jié)張燈結彩的喜慶,或想起古裝戲中穿梭在宮廷中的點點燈火。在電燈尚未出現(xiàn)和普及的時代,燈籠是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是生活和情感的紐帶,記錄著親情,抒寫著繁華,以及對往昔歲月的懷念讓我們走進吳伯簫的散文名篇燈籠,感受一下作者在那個特殊時期的情懷。二、教學新課目標導學一:了解作者,了解傳統(tǒng)“燈籠”文化1作者簡介。吳伯簫(19061982),原名熙成,當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教育家。于1938年4月長途跋涉到達延安,進入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其作品主要收在羽書煙塵集忘年等文集中。2

20、燈籠文化。大紅燈籠作為一種傳統(tǒng)的民間工藝品,至今仍在中華大地流傳著。在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它象征著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是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一部分。如今,紅燈籠更是風行全國,制作更加精美。在中國人眼中,紅燈籠象征著闔家團圓、事業(yè)興旺、紅紅火火,象征著幸福、光明、活力、圓滿與富貴,所以人人都喜歡。每逢重大節(jié)日、良辰喜慶之時,全國許多城鎮(zhèn)的街道、商店、公園,甚至一些大型建筑物和私家宅院的門口,都會掛起圓圓的大紅燈籠。到了夜晚,一盞盞燈籠點亮,紅光四射,顯得隆重熱烈、喜氣洋洋。目標導學二:整體感知,把握內容1請同學們自己默讀課文,并思考文章為什么以“燈籠”為題。明確:“燈籠”是本

21、文的線索,作者正是通過描寫有關燈籠的事情來表達自己的情感。2找到本文圍繞“燈籠”記敘事情的段落,并說說圍繞“燈籠”具體寫了哪些事。明確:第3段,挑燈迎祖父回家,聽祖父講進京趕考的掌故;第5段,母親接過紗燈,遞給消夜食品;第6段村頭紅燈高照,慰藉孤行客;第7段,元宵節(jié)看燈;第8段,進士第的官銜燈高照朱門;第9段,紗燈上描紅;第10段,由宮燈、唱詞聯(lián)想漢獻帝;第11段,聯(lián)想到“挑燈看劍的名將”,表達做“燈籠下的馬前卒”的誓愿。3由上述分析可知,作者抒寫了他關于燈籠的一些記憶,各種記憶從不同方面表現(xiàn)了燈籠對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義,請你作做簡要說明。明確:有文化上的:在紗燈上描紅,愛的是那份雅致;對宮

22、燈的想象,體驗的是深長的歷史況味。有情感上的:挑著燈籠,迎回祖父,長幼情深;接過紗燈,上下燈學,母子情深;跟著龍燈跑個半夜,伴著小燈入夢,綻放著飛揚的青春;族姊遠嫁,進士第的官銜燈映照著褪色的朱門,是對歲月滄桑的感慨;引述歷史上保家衛(wèi)國的名將,表達自己做“燈籠下的馬前卒”的誓愿,是悲壯激越的家國情懷。目標導學三:結合材料背景,深度解讀愛國情感探究:作者抒寫了他關于燈籠的一些記憶來表現(xiàn)燈籠對自己乃至民族的意義,但第10、11兩段卻跳出回憶,而去寫了想象、虛構的事情,作者這樣安排有何意義?“唉,壯,”作者為何發(fā)出這樣的感慨,文本最后一個自然段的意義是什么?請結合材料鏈接作簡要分析。材料鏈接: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者蓄意發(fā)動了“九一八事變”,“九一八”的炮火不僅震碎了壯麗的祖國河山,也擊破無數(shù)文士的美好幻想,這其中就包括吳伯簫。他憂心如焚,骨鯁在喉,不吐不快,于是在從事教育工作的同時堅持業(yè)余寫作,舒解一腔積郁。他在這一時期的散文,常常回蕩著愛國主義的激越旋律。即使在回憶童年生活的篇章里,這一旋律也時常跳躍而出。燈籠正是這個時期以回憶為主題的文章。明確:結尾虛寫追慕古代名將挑燈看劍、塞外點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業(yè)績,是為后面的直抒胸臆做鋪墊:“你聽,正蕭蕭班馬鳴也,我愿就是那燈籠下的馬前卒。”“唉,壯,于今燈籠又不夠了。應該數(shù)火把,數(shù)探海燈,數(shù)燎原的一把烈火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