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橡筋中間夾條式男鞋結構設計實訓指導書Microsoft W_第1頁
暗橡筋中間夾條式男鞋結構設計實訓指導書Microsoft W_第2頁
暗橡筋中間夾條式男鞋結構設計實訓指導書Microsoft W_第3頁
暗橡筋中間夾條式男鞋結構設計實訓指導書Microsoft W_第4頁
暗橡筋中間夾條式男鞋結構設計實訓指導書Microsoft W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實訓任務二 暗橡筋中間夾條式男鞋結構設計【實訓目的】使學生學會暗橡筋中間夾條式男鞋的全套樣板制作方法【實訓重點、難點】鞋楦定位、樣板制作;前幫樣板制作方法【實訓條件要求】樣板制作工具一套;樣板室;樣板紙;美紋紙【實訓內容及步驟】圖6-32圖6-33暗橡筋鞋自面市以來,由于它適合不同年齡、不同職業(yè)的人穿,尤其是成年男鞋,一直備受消費者的青睞。暗橡筋鞋款的主要特點是:簡潔大方、清爽、給人以穩(wěn)重的感覺,更主要的是穿脫方便。中間夾條鞋是從中開縫鞋演變而來的。其內外前幫片的曲蹺方法類似于“中開縫式男鞋樣板設計與制作”當中的內外前幫片的曲蹺方法。 部件組成(如圖6-32所示)內外前幫側片 中間夾條(壓花面

2、料) 橡筋布 橡筋樣片(接橡筋布的樣片,溫州地區(qū)俗稱為“馬頭”或者“碼頭”) 外包跟 一、 工藝處理(如圖6-32所示)(一)、鞋面:中間夾條在背中線處連接內外前幫片,采用壓茬做法;鞋舌處采用沿口工藝;暗橡筋通過橡筋樣片連接內外前幫片;外包跟壓接內外前幫片,采用后壓前的鑲接方式,前幫片放出壓茬量,后幫片放出折邊量;后幫鞋口處采用貼沿口包縫做法。(二)、鞋里:由前幫里、鞋舌里、后幫里、后跟里四部分組成,鞋口采用貼沿口包縫做法。二、 結構設計(一)、選楦:舌式鞋楦 250(二型半) 楦底樣長=280mm 面料:牛正面革 (二)、貼楦(貼半楦)(三)、畫楦(參考數(shù)據(jù)) 如圖6-33所示 1、后幫中縫

3、高度QA1的設定后幫中縫高度QA1為 5961mm,在楦上畫出前幫控制線VH和后幫高控制線QO。2、前幫長度E1J1的設定以楦底前端點J1沿背中線向后量取長為(6062%楦底樣長)mm定點為E1,作為前幫長度點;或者以楦統(tǒng)口前端點K向下量取25mm左右定點為E1(此種畫法為經(jīng)驗畫法),特殊楦頭除外。3、鞋舌寬度線的設定過前幫長度位置點E1作背中線的垂線,在垂線上截取一點Z距離背中線為4446mm(鞋舌中心位置處較平坦),或在Z點處稍靠前2mm處找一點Z1距離背中線為4446mm(鞋舌中心位置處較飽滿),E1Z或E1Z1即是鞋舌的寬度線。4、鞋舌側位線的設定以Z點或Z1點向前量取43mm左右處定

4、口門位置O1點,使其離背中線的距離為4648mm,一般比鞋舌寬23mm,其中Z(Z1)O1即為鞋舌側位線。5、鎖口位置點O2的設定以O1點向后(向楦臺方向)量取810mm處定點,即為鎖口點O2。一般QO2之間的距離不少于140mm。此點設計若過高或者過后,會造成穿脫不方便(脫楦時很容易將鞋脫壞掉)、壓腳背等現(xiàn)象;若過低或者過前,雖然穿脫較方便,但是穿在腳上給人一種松垮的感覺。6、鞋舌形狀的設定在E1ZO1框架內勾畫出鞋舌的形狀(鞋舌中心點處較平坦),或在E1Z1O1框架內勾畫出鞋舌的形狀,這樣畫出的鞋舌形狀中心點處向外弧出,給人以飽滿的感覺。7、橡筋布位置的設定沿背中線從前幫位置點E1處向前(

5、鞋頭方向)量取2025mm處定點R3,作為橡筋布末端位置,此處一般不能少于18mm,主要是考慮到繃幫時鞋舌整體會被適度向前拉,與橡筋布產生相對位移,會造成成鞋后橡筋布外露現(xiàn)象。另外橡筋布離背中線半寬17mm(R1 R2與R3 R4 之間的寬度),其中橡筋布自身寬度為1618mm(R1 R3與R2 R4 之間的寬度,根據(jù)企業(yè)要求會有所不同)。8、后幫鞋口線條的設定后幫鞋口線一般控制在后幫高度控制線之下23mm,以不超過控制線為準,否則后幫鞋口兩側會磨腳。9、外包跟位置的設定通常情況下,應根據(jù)款式的整體造型來設計,應該與鞋楦頭型、前幫款式、以及外底、鞋跟的形狀相協(xié)調,通常上端寬度小于下端寬度。其參

6、考數(shù)據(jù)為:上口寬度QP1一般設定在35mm40mm,下口寬度A1P3一般不小于60mm,但也不會超過鞋跟跟口位置,上下數(shù)據(jù)越接近越省料。10、中間夾條的設計:沒有嚴格的限制,只要美觀即可。11、裝飾扣位置的設定通常設計在外懷鎖口點的上方,一般距離鎖口點為10mm左右。(四)、半面板制作半面板制作方法:同前。如圖6-33所示四、幫面樣板制作用分解法或用錐子扎點法從展平后的半面板上分別將橡筋布、橡筋樣片、外包跟、前幫片的半面板制取出來。(一)、橡筋布樣板的制作橡筋布的理論尺寸為其在鞋楦上半寬的2倍即為17mm2=34mm,但是在實際操作當中,制作橡筋布的半面長度要比原設定的長度少2mm,即為(17

7、-2)mm2=30mm。如圖6-34所示實際尺寸比理論尺寸少的原因有以下兩點:1、橡筋布自身材料有延伸性。2、在縫制橡筋布時,針車壓腳會使橡筋布的兩端組合處向外滑動使其變長。圖6-34(二)、橡筋樣片的制作直接將橡筋布樣片與前幫片的壓接處放出8mm的壓茬量,并刻出標志線線槽。將其前部(鞋頭方向)的下角做成弧形來區(qū)分前后,則在工藝制作時不至于將橡筋樣片貼合錯誤,另外繃幫成型后鞋口開口處也不易出現(xiàn)痕跡,而做成直角形狀則易出現(xiàn)以上情況。如圖6-35、6-36所示圖6-35 圖6-36(三)、外包跟樣板的制作在一般設計合后縫的鞋類中,后幫中縫曲線已經(jīng)按鞋楦后弧中線進行了處理,設計時只需要按處理后的半面

8、板制取樣板就可以了。但在設計外包跟時,由于外包跟的上段是一條中線,內外懷連在一起,合幫時便省去了縫合操作,但叉口處還是要合縫的。兩相比較,上口顯然多了的合縫量,這個量不去掉,繃幫時便會出現(xiàn)敞口,去掉這個量,相當于取了個工藝蹺。1、外包跟做幫樣板的制作(后幫中縫下口采用合縫做法)(1)、首先將后幫中縫上口Q平齊樣板紙的對折線,下口凈幫腳A1點往上量取10mm處A3點平齊對折線,勾畫出所有輪廓線。如圖6-37所示 圖6-37 圖6-38(2)、然后再從A3點處往上量取5mm作為后幫下口開口位置處的尖端點,并重新勾畫出后幫下口合縫的輪廓線。如圖6-38所示(3)、接著再將與前幫鑲接的鞋口P1 點處修

9、掉。如圖6-38所示圖6-39 圖6-40(4)、最后割出外框輪廓線并展開進行分懷處理,在中心線上做出標志點,并在與前幫鑲接位置處標示出“+5mm”折邊量的標記即可。如圖6-39、6-40所示注意:以上當中所提到修掉的“”量,實際上是后幫中縫的合縫量,因為我們在平常的樣板制作當中,遇到后幫合縫時,有時沒有專門放出“”合縫量,因為一般的幫面材料的材料延伸性能、可塑性較好,所以當我們在制作成后幫整片或者下口開叉口做法時,則需要修掉“”量。但是如果遇到材料延伸性能、可塑性較差時,當需要采用外包跟整片做法或者下口開叉口做法時,那么這個量就不能再修掉了,當采用合縫做法時,則也不能再忽略掉合縫量了。(四)

10、、前幫片(中間夾條和前幫側片)樣板的制作中間夾條鞋的款式是從中開縫鞋演變而來的。其前幫片曲蹺方法類似于“中開縫式男鞋樣板設計與制作”當中的前幫片曲蹺方法。參照“中開縫式男鞋樣板設計與制作”當中的前幫片曲蹺方法,做出前幫片的組合樣板(中間夾條和前幫側片)。1、中間夾條的樣板制作(1)、首先量取前幫片組合樣板當中的中間夾條的背中線長度(包括幫腳余量)和中間夾條的半面寬度。(2)、然后在樣板紙上作出一長方形:分別在半面板上測量出中間夾條的長(中間夾條的背中線長度)和寬(中間夾條的半面寬度),制作出中間夾條的凈樣板。 (3)、最后在中間夾條的兩側分別標示出“+8mm”壓茬量的標記,由于中間夾條在鞋舌處

11、采用細滾做法,無需放量,一般不需要注明標記。但有些細心的樣板設計師傅會在旁邊注明“+0mm”“毛邊”“切邊”“一刀光”等字樣。如圖6-41所示圖6-412、前幫側片的做幫樣板制作直接將曲蹺過的前幫片組合樣板的中間夾條割掉,刻出線槽、標示出標志點,并進行分懷處理,最后在與中間夾條鑲接的位置處標示出“+8mm”折邊量的標記即可。如圖6-42、6-43、6-44所示圖6-42圖6-43圖6-44五、 鞋里樣板制作 (一)、后跟里樣板制作方法:同前。如圖6-45所示圖6-45 圖6-46 (二)、鞋舌里樣板制作方法:同前。如圖6-46所示(三)、前幫里樣板制作方法:同前。以下四種做法為企業(yè)比較常見的前

12、幫里樣板制作方法。如圖6-47、6-48、6-49、6-50所示圖6-47圖6-48圖6-49圖6-50(四)、后幫里樣板。如圖6-51、6-52所示圖6-51 圖6-52疑難解析問題一 、腳背鞋舌處有橡筋布外凸現(xiàn)象。1、產生原因判斷(1)、橡筋布自身材料太厚;(2)、在設計或取樣時沒有考慮部件的材料厚度或者沒有考慮到位。 以上兩種狀況是鞋舌與楦跗背面橡筋之間的空隙較少,所以通過外力的拉伸使得橡筋外凸。2、解決方案(1)、選擇合適的橡筋布的自身厚度:所用材料太厚易外凸,太薄會增大延伸量導致后幫敞開;(2)、將鞋舌背中線較彎處補直(增加一定的量)以便增大鞋舌與楦跗背面橡筋之間的空隙量;(3)、適

13、當縮短橡筋布的長度:在制作橡筋樣板時,一般情況下橡筋半寬的理論尺寸是15mm,但為了增大鞋舌與楦跗面橡筋之間的空隙量,可以利用外力拉伸減少材料厚度的原理,在畫楦時,把橡筋的半寬設定為17mm,而在制作橡筋樣板時,把橡筋的半寬設定為15mm,也就是比原設定的半寬少了2mm,這樣在外力拉伸的作用下減少了橡筋的自身厚度,同時也增加了后幫鞋口線的緊實度,避免出現(xiàn)敞口;(4)、在繃幫時放一紙板在鞋舌與橡筋布之間使其隔離。最終目的是為了增大鞋舌與楦跗背面橡筋之間的距離達到暗橡筋痕跡不外凸的理想效果。問題二、繃幫成型后出現(xiàn)搭接在中底上的幫腳余量太少的現(xiàn)象。1、產生原因判斷(1)、在樣板制作時,未根據(jù)幫面材料

14、的自身特性,而盲目加放幫腳余量;(2)、曲蹺處理錯誤或者沒有進行曲蹺處理;(3)、縫幫制作錯誤。2、解決方案(1)、不同的幫面材料,它的性能和特征也不同,所以在加放繃幫余量時也應隨幫面的材料性能而定。延伸性大的幫腳余量就少放一些,延伸性小的就多放一些。另外,棉鞋里皮由于是毛里,厚度比一般的里皮要厚一些,所以加放的幫腳余量也應該相對增多。(2)、曲蹺處理錯誤或者沒有進行曲蹺處理。在展平過程中,跗背處會收縮起皺,背中線就會變短,如果不曲蹺,不把收縮的量補回來,那么整個樣板就無法與楦面吻合,因為在長度上它變短了。所以,為了把收縮的量補回來,就要曲蹺處理。曲蹺的方法有很多,不同的鞋款,不同的部件所用到的曲蹺方法也不同。(3)、在鑲接時,超過了標志點或標志線使得鞋幫兩側變短,鞋幫一變短幫腳余量自然往上提,所以就會出現(xiàn)幫腳余量太少的現(xiàn)象。幫腳余量太多也不行,不僅浪費材料,而且也會造成凹凸不平,穿著不舒服,還會使前后幫由于幫腳余量太多而出現(xiàn)分皺不均勻,導致貼上的底片出現(xiàn)波浪形。幫腳余量太多產生的原因與幫腳余量太少解決的辦法正好相反。問題三、外包跟合縫處繃幫后鼓起(俗稱“雞屁股”)。1、產生原因判斷(1)、后幫半面板弧度與楦體后弧度不相符; (2)、外包跟合縫處開叉太低;(3)、外包跟合縫處開叉口太寬,實際上是由后幫半面板下口的縮進量太多導致而成;(4)、外包跟對折起來,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