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四川竹編_第1頁
非物質文化遺產——四川竹編_第2頁
非物質文化遺產——四川竹編_第3頁
非物質文化遺產——四川竹編_第4頁
非物質文化遺產——四川竹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重慶三峽學院(2009 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背景下的四川竹編現狀與發(fā)展姓 名: (你的名字)系科:_ 物理與電子工程學院學號: 200907024114專業(yè)班級: _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一班- 指導老師:完成日期:2011年4月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背景下的四川竹編現狀與發(fā)展【摘要】四川竹編聲名遠播卻生存困難,近年來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 重視使得很多曾經活躍于一方而后趨于沉默、瀕臨滅亡的竹編技藝得到了 不同程度的保護和傳承。如何擺脫外熱內冷的尷尬之境,解決現實存在的 問題,如何看待四川竹編的現狀與發(fā)展,把四川竹編技藝傳承與發(fā)展,便 成為每個巴蜀人關注的焦點。【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四川竹編

2、,現狀,發(fā)展【前言】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了豐富多彩、彌足珍貴 的文化遺產。既有“有形”的文化遺產,又有主要通過“口傳心授”的方 式傳承下來的、以非物質形態(tài)存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隨著全球化趨勢的 加強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我國的文化生態(tài)發(fā)生了巨大變化,非物質文化 遺產受到越來越大的沖擊,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已經刻不容緩, 從小就接觸過竹編的技藝,在前輩們的精心編織下,一樣樣漂亮,好看的 竹編品呈現在我的面前,很是想全天下的人都能看到我家鄉(xiāng)四川的竹編技 藝。四川竹編歷史悠久,被興譽為“竹編之鄉(xiāng)”的青神縣最為突出。據蠶叢氏的故鄉(xiāng)載: 早在5000多年前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就活

3、動在這里?!?那時,青神的先民便開始用竹編簸箕養(yǎng)蠶、編竹器用于生活。據史料記載: 到了唐代,文宗太和年間(827 835),榮縣人張武率百余家于青神編竹 簍攔鴻化堰、鑿山開渠、引水灌溉農田。民間用竹啟成蔑條(片)編竹席-i -曬東西,編簸箕養(yǎng)蠶,編篼筐盛物,編扇扇涼等,已廣為流傳,竹制品市 場開始形成。一、四川竹編的特點與現狀竹編是一種用竹子為原材料,通過工匠精湛的技藝,編織出漂亮的竹編物, 這種技藝在南方很是常見,優(yōu)其是在農村,人們通常把竹子編成農俱,用 來乘東西、作裝飾品,隨著城市化的加俱,人們對竹編技藝越來越生疏,但在四川一些地方依然在發(fā)揚的壯木大,最為有名的要屬四川青神縣,縣境 內盛產

4、近百種竹子,尤以慈竹資源特別豐富,農戶宅旁,家家種慈竹,戶 戶有竹林,山野河岸之間,也有大量慈竹分布。80年代,引進雜交竹、麻竹、清甜竹等新品種,全縣有竹林 7萬余畝。慈竹具有筒長、節(jié)稀、纖維 長、拉力好、韌性強,易于啟蔑拉絲以及耐水、耐酸、耐堿,受冷熱巨變 不起化學反應等特點。多年來群眾以慈竹為源料,從事竹編生產,世為傳 統(tǒng)。竹編逐步由自編自用發(fā)展為商品化生產,由簡單實用的傳統(tǒng)竹編發(fā)展 為重視欣賞,兼顧實用的工藝竹編,產品愈編愈新、工藝愈傳愈精,由粗 編、細編到精編、套繪。到 90年代,工藝竹編產品達3600多個品種,內 銷國內27個省、市、自治區(qū),外銷歐、美、港、臺等 5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

5、 受到國內外許多藝術家、知名人士和大家的贊賞,有的作為珍藏品收藏陳 列。青神竹編”發(fā)展為世界上惟一的獨具特色的藝術門類。竹編產品曾獲過國際級、國家級金獎10多個。2000年5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授予青 神縣為 竹編藝術之鄉(xiāng)” 2002年縣有竹編戶3.3萬余戶,竹編人員4.6 萬余人。約占農村勞動力的 38%,年產值7000萬余元,從業(yè)人員人均收 入1200元。相當于當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2279元)的52%,可見把 竹編技藝從物質受益上升為精神受益,更是我們每個中華兒女的愿望。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下的四川竹編出路( 一 ) 國家財政的補貼、地方政府扶持作為傳統(tǒng)民間藝術,以及很常見從而被

6、人們忽略的命運是竹編技藝存在的 最大問題,加之若要把它推廣并不是某個人的事,更是社會,政府的事。 另個傳統(tǒng)習俗的復歸也使竹騙技藝的存在方式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在電視 已經在廣大農村地區(qū)普及的今天,不管民俗的重要性在如何光大,從演出 的角度來說,零散的鄉(xiāng)村演出方式和娛樂游客的方式在農村正逐漸萎縮, 他們只能期待著在城市、甚至國外尋找生存空間。在這種大環(huán)境的背景下, 國家在相當長的時間段里持續(xù)發(fā)放給這些竹騙技藝傳承人們的補貼成為他 們繼續(xù)發(fā)揚竹騙、傳承竹編這門民間技藝的主要生存途徑。生存問題不僅 體現在竹編藝人的生活現狀,更關切到民間藝術的傳承問題,一旦出現斷 代、沒有繼承人,那也就等于對這門藝術判

7、了死刑,哪怕有再多的竹子也 無濟于事。于是為了讓竹騙這樣的民間藝術能夠繼續(xù)流傳下去,也為了給 那些民間藝人們足夠的時間去進行竹編創(chuàng)新走上自力更生的發(fā)展道路,由 國家出資,通過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這樣的項目,讓更多的真正的 民間藝術傳承人得到資助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途經。充分發(fā)揚民間文化,利用竹騙藝術打造旅游是目前地方政府扶持的主要途 徑。越是民族的、民間的,也越是世界的,古城青神在這一點上起到了很 好的示范作用,他們在古城里專門建立了以竹騙為特色的民俗客棧,吸引 游客增加旅游收入的同時也把青神“王竹騙”打造成了城市一張文化名片, 隨著游客的增加,竹騙的種類,難度也逐漸增加,經濟效益得以顯現。保

8、 護了傳統(tǒng)民間藝術的同時又提供了發(fā)展機遇,只是一種值得推廣借鑒的模 式。竹編作品類別很多,如竹編樓、年節(jié)廟會竹編塔、旅游景點為游客售 出許多竹編小工藝品、開業(yè)慶典用的竹編花臺等等。由于絕大多數的竹騙 高手都來自農村,他們自己的聯絡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地方政府要做 好牽線搭撟工作。現在我們已經能夠在民俗節(jié)日廟會、文化古街、電視媒 體甚至是奧運會的開幕式上看到竹騙作品等的民間藝術,相信隨著非物質 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深入貫徹下去,竹騙藝術會越來越多的出現在人民群 眾的文化視野中。( 二 ) 竹騙藝術自身的創(chuàng)新 民間藝術都是起源于民間來源于生活的,現實生活是其生存與發(fā)展的土壤, 政府的扶持與保護只能

9、起到輔助的作用。雖然現代傳媒對竹騙的沖擊非常 大,但這種沖擊究竟是致命一擊還是能夠起到推進它進一步創(chuàng)新發(fā)展走向 新的春天也還未可知。不論是國家財政的補貼還是地方政府的扶持這些外 在的努力都是為了一個目的,那就是激發(fā)出民間藝術自身的源動力創(chuàng) 新。目前來看對竹騙藝術的創(chuàng)新主要存在于以下兩個方面:一是雕刻的竹 騙造型以藝術品、民間工藝品的形式流傳。雖然精美的竹騙造型能夠博得 很多群眾的喜愛,但是脫離了先代年輕人的喜愛也就失去了它原有的生命 力和本真;二是活態(tài)的竹騙藝術傳承,作為一門古老的民間藝術它是造型 與技藝的結合體,二者密不可分。傳承的靈魂不僅是造型特點的繼承和發(fā) 揚,更重要的是竹騙的實踐,包括

10、地方竹騙創(chuàng)新和完善的技巧。國家非物 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重點保護的也是活態(tài)竹騙藝術的傳承人。創(chuàng)新要在繼 承優(yōu)秀傳統(tǒng)精髓的基礎上緊跟時代的要求要充分發(fā)揮廣大人民群眾的力量 來使這門古老的藝術煥發(fā)出新的青春。因此對受眾群體的培養(yǎng)是活態(tài)傳承 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成都的一些中小學已經在開設竹騙藝術欣賞課程、 在學生中成立有竹騙興趣小組,我們不奢望所有喜歡竹騙的孩子們以后都 成為傳承人,但是只要這種活動能夠延續(xù)下去,我們就是在為竹騙戲的現 在和未來培養(yǎng)新生力量。三、為什么要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 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承載中華民族精神和情感的重要載體,是維系國 家統(tǒng)一、民族團結的基礎,也是人類智慧的體現。

11、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 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面臨著歷史 上前所未有的急劇變遷。農耕和游牧文明逐漸消失,再加上外來文化的影 響,民眾的生活方式和各種觀念都在改變,給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帶來了巨大 影響,使大批有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遭到不同程度的 破壞,隨著時間的推移,不少的傳承人都已經逐漸去世,他們掌握的非物 質文化遺產也隨之而消亡。大量有歷史、文化科研價值的實物與資料遭到 毀棄,還有的被非法走私而流失境外,以往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范疇、 理念、手段、力度,也遠遠不能適應今天的客觀現實。所以說,加強保護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工作是我們當前的首要任務。中央文化部和財政部聯合 下發(fā)的通知里說:“保護工程'是新世紀開始實施的是一項新型文化建 設基礎項目,在實施工程中要積極探索,勇于實踐,及時總結經驗,逐步 創(chuàng)建有中國特色的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