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講解__文言文的斷句和翻譯_第1頁
知識講解__文言文的斷句和翻譯_第2頁
知識講解__文言文的斷句和翻譯_第3頁
免費預(yù)覽已結(jié)束,剩余1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文言文的斷句和翻譯編稿:李靜考點透視考點明確考試大綱要求“能閱讀淺易的文言文” 。包含“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 、 “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用法” 、“理解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和“理解并翻譯 文中的句子” ,能力層級為 B 級;“篩選文中的信息” 、“歸納內(nèi)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 和“分 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 ,能力層級為 C 級。命題趨勢“理解并翻譯文言文中的句子 ”是,語文考試大綱明確規(guī)定的一個重要考點。這一考 點通常以斷句或翻譯句子的形式來考查, 近年來, 高考加大了對這一考點的考查, 將文言語 句翻譯由客觀試題改為主觀性試題, 大多數(shù)要求翻譯的句子出自考題中的

2、文言閱讀文本; 而 斷句通常另選文段, 這不僅加大了閱讀量, 也加大了得分的難度。 文言文斷句和翻譯是對考 生文言能力的一種綜合考查,也是文言基礎(chǔ)知識的綜合運用。知識講解文言斷句 斷句的基本原則1. 通讀全文,整體把握文章的內(nèi)容和主題;2. 仔細體會詞語的含義和詞語之間的關(guān)系;3. 先易后難,逐步縮小范圍,直至斷開全文。斷句的基本方法1. 文言文斷句,其最基本、最關(guān)鍵的一點,是對通篇文章的領(lǐng)會。理解內(nèi)容和斷句是 緊緊相關(guān)聯(lián)的, 熟讀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確斷句的前提, 因為讀不懂就點不斷,不理解就點 不準。2. 文言文在敘述人物的對話時,經(jīng)常用“曰”、 “云 ”、“言 ”等字,這為正確斷句,提供了

3、方便,遇到 “曰 ”、 “云 ”、“言 ”等字,應(yīng)在這些字的后面點斷。例,(1)孟子對曰:“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虬俨蕉?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 則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 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寡人之于國也 )3. 文言中的虛詞往往是明辨句讀的重要標志。 句首語氣詞 “其、蓋、唯、盍、夫、且夫、若夫 ”等前面通常要斷開,常用于句首的 相對獨立的嘆詞,如“嗟夫、嗟乎、嗚呼”等,前后都可斷句; 句末語氣詞 “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 ”等后面可斷句; 有些常用在句首的關(guān)聯(lián)詞,如 “茍、縱、是

4、故、于是、乃、向使、然而、無論、至若、 是以、繼而、縱使、然則 ”等前面大多可以斷開; 常在句首的時間詞,如 “頃之、向之、未幾、已而、斯須、既而、俄而 ”等前面可以 斷句; “以、于、為、而、則”等詞常用在句中。4. 文言文的一些習(xí)慣句式,女口,“者也”、何之有”、如何”、唯 是”、非唯抑亦”、不亦乎”、何之為”、無乃乎”、可得 歟”、得無乎”等,可在其前后斷句。文言文習(xí)慣上較為固定的詞組,例如 “有所、無所、有以、無以、以為、何所、孰若、 至于、足以、得無、無乃、何以、于是、然則 ”等,不要把它們拆散。一些專有名詞,如官 名、地名、人名,作為獨立成分,中間不能斷開。例,( 2)夫晉,何厭之

5、有?( 燭之武退秦師 )( 3)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勸學(xué))5. 注意借助自己掌握的古漢語詞句的知識來斷句。例如,名詞經(jīng)常做主語或者賓語, 遇到了名詞、代詞做主語了,就在它的前面斷開;看見名詞、代詞作賓語了,就在它的后面 斷開;動詞、形容詞經(jīng)常作謂語,一般來說,尤其是動詞的前后往往都不能斷開,因為前面 往往有主語,后面往往有賓語。例,( 4)秦將王翦破趙,虜趙王,盡收其地,進軍北略地,至燕南界。(荊軻刺秦王 )6. 古人寫文章,講究對仗工整,講究互相照應(yīng),多用對偶句、排比句、反復(fù)句、頂針句等, 這也為我們正確斷句提供了條件。 我們利用這一特點進行斷句, 往往斷開一處,

6、 接著 便可斷開幾處,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 5)秦孝公據(jù)崤函之固 ,擁雍州之地 ,君臣固守以窺周室 ,有席卷天下 ,包舉宇內(nèi) ,囊括四海 之意 ,并吞八荒之心。 (過秦論)7. 古文中兩個相同詞語連用,如果不屬于形容詞、名詞的重疊形式,一般來說,它們 分屬兩句話,應(yīng)當從中間斷開。例,( 6) “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 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保ㄓ薰粕?)文言翻譯文言翻譯題有溝通古今的作用, 考生在翻譯的過程中, 既要顧及全篇文章, 又要字斟句 酌,所以,它是考查學(xué)生書面表達能力的一種好方式。 高考對文言語句翻譯的要

7、求是 “直譯”。 所謂直譯, 就是要忠實于原文的內(nèi)容和句子, 將現(xiàn)代漢語字字落實、句句落實到譯文中。所 謂字字落實,主要是判斷每一虛詞、實詞的用法與意義,找出通假字、古今異義詞、活用詞 等,并做準確解釋,還要把握句式特點和句子的語氣。文言翻譯的六字訣是“替、擴、襲、 增、減、移” ,前三個是詞法翻譯口訣,后三個是句法翻譯口訣。直譯為主,意譯為輔衡量文言文譯文好壞的標準是 “信、達、雅 ”。簡單地說, “信”,就是要準確; “達 ”,就 是要通順; “雅 ”,就是要有文采。在這三者中,“信”和 “達 ”是基本要求, “雅 ”是較高要求。文言文翻譯必須準確而流暢地表達出原文的意思,即必須做到 “信

8、 ”和 “達”。而要做到 “信 ”和 “達”,就要堅持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的原則。例,(7)其人亦必自審其無可讓而后為之。 譯文:那個人也一定要考慮自己之外有沒有可以推讓的人,然后再做序。( 8)慶禮在人苦節(jié),為國勞臣,一行邊陲,三十年所。譯文:宋慶禮為人堅守節(jié)操,是國家的功臣,一去邊疆任職,就是三十來年。上面例句( 1)就完全采用了直譯的方式,例句( 2)則含有一定的意譯的成分。這里的 “在人”翻譯成“做人”或“為人”,就是意譯;而“一行邊陲”的“行”,嚴格地說應(yīng)該解釋成 “巡視, 巡察 ”,但這樣解釋顯然說不通,而翻譯成 “任職 ”則很恰當?shù)?。?lián)系全文,注意語境文言文翻譯, 從表面上看考查的

9、僅僅是對一個句子的理解, 而實際上, 命題者選擇的句 子往往是理解全文的重點和關(guān)鍵, 所以,在翻譯這樣的句子時應(yīng)該聯(lián)系全文, 尤其是上下文, 把要翻譯的句子放到具體的語境中去理解翻譯。例,( 9)君若將欲霸王、舉大事乎?則必從其本事矣。例句聯(lián)系下文 “桓公變躬遷席,拱手而問曰: 敢問何謂其本? '管子對曰: 齊國百姓, 公之本也。 '”本“”應(yīng)翻譯為 “根本”,即儒家的 “以民為本 ”;“本事”應(yīng)譯為 “根本的事情 ”,全 句應(yīng)翻譯成 “您想要稱霸諸侯、成就一番大事嗎?那么就一定要從它的根本的事情做起 ”。 抓住重點,準確翻譯出關(guān)鍵詞語一般說來, 命題者在設(shè)計文言文翻譯題時,

10、所選擇的句子中往往有一些對理解整個句子 的意思起關(guān)鍵作用的詞語, 主要包括代詞、 有特殊用法的實詞、 古今詞義有差別的詞語以及 起重要作用的虛詞等。 能否準確翻譯出這些詞語, 是整個句子能否準確翻譯出來的關(guān)鍵。 同 時,這些詞語的翻譯也是評卷時的采分點, 翻譯準確了, 才能保證整個句子的翻譯不被扣分。1、代詞。要求翻譯的句子中,如果有代詞,翻譯時應(yīng)該聯(lián)系上下文,明確指出代詞所 指代的人、事、物。例,(10)彼知吾將用之,必不吾予也。根據(jù)上文,例句中的 “之 ”指的是管仲,翻譯時必須做出交代,并且下一句中也省略了 “之”,要補出。 這句話的譯文是 “他知道我們將要任用管仲, 一定不會 (把管仲)

11、 交給我們 ”。 這里,如果僅僅將 “之”翻譯成 “他”而不指明其指代的是哪一個人, 下句中省略的內(nèi)容補不出 來,就說明對這句話還沒有真正理解,就會被扣分。2、有特殊用法的實詞。有特殊用法的實詞,在試卷中多有涉及。在翻譯時,遇到這類 實詞,只有對活用情況做出明確的交代,才能把整個句子準確翻譯出來。例,( 11)入嵩山,復(fù)遇故童子時所見道人,乞其術(shù),師事之。例句中的 “師”是名詞作狀語, “師事之”應(yīng)翻譯成 “用對待老師的禮節(jié)侍奉他 ”。3、古今詞義有差別的詞語。古代漢語中有些詞語在字形上與現(xiàn)代漢語完全一致,但意 思卻和現(xiàn)代漢語迥然不同。 翻譯時, 不能把它們與現(xiàn)代漢語中的同形詞混為一談, 要準

12、確理 解它們在句中的含義,做出正確的翻譯。例,(12)時既與梁通好,行李往來,公私贈遺,一無所受。 例句中“行李”是古今異義詞,翻譯成 “使者”或“出使的人 ”,不能按現(xiàn)代漢語中的 “行李” 來理解。4、起重要作用的虛詞。在文言文中,文言虛詞有的只在語氣、結(jié)構(gòu)方面起輔助作用, 有的則表示比較實在的意義或一定的語義關(guān)系。 翻譯時, 對那些只起輔助作用的虛詞可以不 翻譯,而對那些表示比較實在的意義或一定的語義關(guān)系的虛詞則必須做出明確的交代, 否則, 就有可能被扣分,甚至導(dǎo)致整個句子翻譯的錯誤。例,(13)若以其貧老邪,耋齒甚多,屢空比室,非吾一人而已。例句中的 “若”是表示假設(shè)關(guān)系的連詞,應(yīng)譯為

13、“如果”;“以”,是“因為”的意思;而 “其”, 根據(jù)上文應(yīng)該是第一人稱代詞,可譯為“我 ”,全句的譯文是 “如果因為我又窮又老的話,老人很多,家家戶戶經(jīng)常貧困,不止是我一個人而已 ”。注意句式,譯出原句的句式特點古代漢語中的幾種特殊句式,在歷年的文言文翻譯題中頻繁出現(xiàn)。例,(14)甫數(shù)以其術(shù)干諸公卿,常不見聽信。(15)皆汲汲于名,而惟恐人之不吾知也。(16)殮以嫁時之衣,甚矣吾貧可知也。例句(14)中的 “常不見聽 ”,是一個被動句, 應(yīng)該譯為 “經(jīng)常不被聽從、 信任 ”;例句(15) 中的“不吾知 ”是賓語前置,即 “不知吾 ”,全句應(yīng)譯為 “都急切地追求名聲,而唯恐人們不知 道我”;例

14、句( 16)中的“殮以嫁時之衣 ”是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或叫狀語后置) ,“甚矣吾貧 ”是主 謂倒裝,翻譯時必須把這兩種句式落實,譯文: “用出嫁時的衣服(給她)穿上入殮,我的 貧窮超乎尋常,就可以知道了。 ”題型解讀【高清課堂: 文言實詞的積累 17分 11秒】 例 1 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 具曉所言,大要教咸諂也 我全明白您所說的意思,您主要就是教我如何巴結(jié)、奉承人。B 咸頗言顯短,顯等恨之 陳咸多次議論石顯的短處,石顯等人對他就懷恨在心。C.云從刺候,教令上書自訟 朱云探聽并等候裁決,皇帝命朱云上書申訴自己的情況。D 立有罪就國,方進奏歸咸故郡 紅陽侯王立有罪回到封

15、邑中,翟方進也奏明皇帝讓陳咸回到原籍?!敬鸢浮?C【解析】正確翻譯:朱云向陳咸探聽情況并等候裁決, 陳咸教他給皇帝上書為自己申訴。 例 2 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 肅辭義敏切,辯而有禮,高祖甚哀惻之 王肅言辭敏銳,語義確當,善辯而有禮,高祖很同情他。B 昨四郊之外已蒙滂澍,唯京城之內(nèi)微為少澤 昨天郊野已經(jīng)下了大雨,只是京城內(nèi)沒有下一點兒雨。C. 行途喪紀,委肅參量,憂勤經(jīng)綜,有過舊戚 沿途有關(guān)喪葬的事情,交付王肅酌情處理,他憂心勞苦,籌劃料理,超過了皇室的親戚故舊。D 尋為澄所奏劾,稱肅謀叛,言尋申釋。 不久王肅被任城王上書彈劾,說王肅陰謀反叛,但誣告不久就被澄清了。

16、【答案】 B 【解析】京城內(nèi)下的雨小些。例 3 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 .京師人乃寶吾之所薪國都的人于是把我們的木柴當做寶貝一般B 吾意其亦無以甚異于竹之在江以南 我料想它們與竹子在江南(一樣)也沒有什么不同C凜然有偃蹇孤特之氣令人敬畏有高傲(而)不同一般的氣節(jié)D. 竹固可以不出江南而取貴也哉 竹子本可以不離開江南就獲得人們的尊重啊【答案】 A 【解析】正確翻譯:國都的人竟把我們當柴燒的竹子當作珍寶。例 4 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其李將軍之謂也?( 2)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 【答案】(1)大概說的是李將軍吧?( 2)到死的時候,天下熟知和不

17、熟知他的人,都為他竭盡哀悼。;( 2)注【解析】(1)注意“其”的用法,表推測,以及文言固定句式“之謂也” 意“及”的用法,以及省略句。(結(jié)束)例5 (2015淄博市一模)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帝指二人謂群臣曰:“高皇帝養(yǎng)賢以貽朕。欲觀古名臣,此其人矣?!保?)原吉雖居戶部,國家大事輒令詳議。帝每御便殿闕門,召語移時,左右莫得聞。【答案】(1)皇上指著兩人對群臣說:“高皇帝培養(yǎng)賢才來留給我使用。各位想看古代名 臣,這兩位便是?!毕脑m然任戶部尚書,國家大事總是被命令詳加議論。皇上每次御臨便殿門口, 召夏原吉來談話一段時間,左右的人都不能夠聽聞。【解析】本題重點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譯文

18、中的句子能力,同時考查理解文言句式和詞類活用的能力,翻譯時注意聯(lián)系前后文,力求做到信、達、雅”。第(1)句注意“賢”、“貽”、“欲”等詞的落實;另外本句有兩處省略。第(2)句注意 居”、輒”、御”“召語”、“得”等詞的落實。例6( 2016遼寧大連高三一模)對下面的句子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 后崔暹大會/賓客大司馬襄城王元旭時亦在坐/論欲命府僚/暹指遜曰/此人學(xué)富才高/佳行參軍也/旭目之曰/豈能就耶B. 后崔暹大會賓客/大司馬襄城王元旭時亦在坐/論欲命府僚/暹指遜曰/此人學(xué)富/才高佳行參軍也/旭目之曰/豈能就耶C. 后崔暹大會賓客/大司馬襄城王元旭時亦在坐 /論欲命府僚/暹指遜曰/此人學(xué)富才

19、高/佳 行參軍也/旭目之曰/豈能就耶D后崔暹大會/賓客大司馬襄城王元旭時亦在坐 /論欲命府僚/暹指遜曰/此人學(xué)富/才高佳 行參軍也/旭目之曰/豈能就耶【答案】C【解析】文言斷句首先要通曉文意,然后再沿波探源抓標志。本題以語言內(nèi)部相對完善 的獨立單位為主,考查對文意的把握。附翻譯:后來崔暹聚集賓客,大司馬元旭當時也在座, 討論想要任命府僚一事。崔暹指著樊遜說:“這個人學(xué)富才高,是最好的行參軍的人選?!痹?旭看著樊遜說:“能否屈就嗎? ”樊遜答道:“我家不是名門,可不敢擔(dān)任這樣的重任?!崩?用“/給下面短文中加紅的文字斷句。(斷3處)客有好佛者,每與人論道理,必以其說駕之,欣欣然自以為有獨得焉。

20、郁離子謂之曰:昔者魯人不能為酒唯中山之人善釀千日之酒魯人求其方弗得。有仕于中山者, 主酒家,取其糟粕以魯酒漬之,謂人曰中山之酒也?!濒斎孙嬛?,皆以為中山之酒也。一日,酒家之主者來,聞有酒,索而飲之,吐而笑曰:是余之糟粕也。”今子以佛夸予, 可也;恐真佛之笑子竊其糟也。”(選自郁離子)【注釋】道理:這里指宋元道學(xué)、理學(xué)。駕:駕馭、統(tǒng)攝。郁離子:原為劉基所著的書名,這里借為作者自稱。方:酒方。仕:做官。昔者魯人不能為酒唯中山之人善釀千日之酒魯人求其方弗 得【答案】昔者魯人不能為酒 /唯中山之人善釀千日之酒/魯人求其方/弗得。【解析】此題也可根據(jù)古漢語詞句的知識來斷句。第一個酒”是名詞,作 為”的賓語,其后可斷句。 魯人”是名詞,作主語,其前可斷句。例8將下面文言文中加紅的部分用斜線斷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