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益女】研修學習案例_第1頁
【潘益女】研修學習案例_第2頁
【潘益女】研修學習案例_第3頁
【潘益女】研修學習案例_第4頁
【潘益女】研修學習案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學員研修學習案例(要素)“國培計劃(2013)-網絡研修與校本研修整合培訓項目研修學習案例或總結模板在網絡研修與校本研修初期,撲面而來的研修模式變化、學習共同體建設、研修活動開展、引領性課程、如何備課、上課、如何做好老師等諸多教育教學活動,曾經給我們帶來困惑與感動;工學矛盾,寫日志、傳資源、運用研修工具等繁瑣之事及技術操作難題,曾經給我們帶來苦惱與驚喜一路走來,我們慢慢地發(fā)現,我們的學習習慣在悄悄發(fā)生著變化,教學中遇到困惑時,解決問題的途徑也擴大了,更重要的是,我們的教育理念與教育方式也在悄然發(fā)生變化。讓我們以研修案例或總結的形式記錄下自己在研修路上的故事或所悟所獲,特別是通過研修對自己產生的

2、影響與變化。案例可以“發(fā)生在研修中的難忘故事”為副標題,總結可以“研修給了我什么我的研修總結”為標題,也可以自設標題。一、研修案例 注一篇完整的研修案例通??砂ㄒ韵聨撞糠謨热荩?. 題目:可以用事件或主題定標題。標題要緊扣案例內容、角度新穎2. 背景:事件發(fā)生的具體背景,如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環(huán)境和條件等。3. 過程:事件的經過及對問題的干預與解決的過程(詳寫,可附照片或圖片)4. 結局:問題的解決、結論、結果,有待解決的其他問題5. 評析與反思6. 其他(如有需要注明的參考文獻、網絡資源)。注關于案例這里的“案例”指教師個體職業(yè)生活中的案例。它是特定情境下的真實故事,是含有問題情

3、境的真實發(fā)生的關鍵性事件。把這個事件敘述下來加以評析就是一個“案例”。在研修生活中,或在研修期間的教學工作中,遇到的問題或挑戰(zhàn),以及問題的應對和解決,都可能是案例的素材。選擇那些有影響的、有價值的、能夠反映某個“主題”的事件,加以敘述并反思評析,就是案例故事。 要求:真實、生動、1000字左右。二、研修總結 總結,是對已經完成的校本研修任務進行理性的思考。也就是把參加本次校本研修項目的情況進行一次全面系統(tǒng)的總檢查、總反思、總評析。校本研修項目的學員個人“總結”可參考以下要素進行撰寫,文字要求:實事求是,條理清楚,詳略得當,1000字左右。1. 標題 2. 正文 * 開頭:情況概述,主客觀條件、

4、有利和不利環(huán)境和基礎等;提綱挈領,總括全文。* 成績和缺點:成績有哪些,有多大,表現在哪些方面(如教學工作的改進、學習習慣的變化等),是怎樣取得的;缺點有多少,表現在哪些方面,是什么性質的,怎樣產生的。* 經驗和缺憾:對自己對他人值得借鑒的有什么,值得汲取或教訓是什么。* 結尾:分析問題,明確方向,今后的打算。3. 落款 署名,日期附:案例或總結模板:省市縣(區(qū))學校姓名:潘益女 研修帳號:題目:_一節(jié)數學研究課的前后反差_案例或總結內容:一、【案例過程】認識長度單位厘米是低年級學生學習空間與圖形內容的基礎知識,按照原有教材的安排,先直接告訴學生“要知道物體的長度,要

5、用尺來量。量比較短的物體,可以用厘米做單位?!?接著教材展示實物的直尺,讓學生認識直尺上的長度單位,并會讀其中的長度。然后,學生用手上的直尺(或三角尺)測量1厘米、2厘米等線段。最后,再用直尺測量一些具體實物的長度。在這一節(jié)課上教學目標十分明確,即讓學生認識直尺上的厘米,并會用直尺這個工具去測量一些較短物體的長度。新教材在編寫中則有較大的改變。首先,請學生估一估講臺、課桌的長度(學生可以用手比劃來估、也可以用其它工具來估)。其次,安排學生用自己的“工具”測量課桌其中一條邊的長度,學生中有的測出課桌一條邊是“4柞長”、有的是“6枝鉛筆長”、有的是“3個文具盒長”等。再次,交流大家的測量結果,從中

6、引出用尺子來量,并認識直尺上的單位長度。最后,安排測量一些實物的活動。上述的編寫與原來教材的最大不同點是厘米的認識不是直接出示的,而是學生在原始工具測量的基礎上,認識到統(tǒng)一單位的必要性后才逐漸引出的,也就說讓學生經歷了認識厘米的全過程。根據新教材的特點,有一位教師研究了這一節(jié)課。1、在教研活動中的認識在討論會上,執(zhí)教的張老師設計的教學過程是:先出示情景圖,讓學生說一說生活中各種物體的長度以及比較一下這些物體的長短,隨后比一比教室中具體物體的長短。接著請學生自己用身邊的工具量一量課桌一條邊的長,并引出厘米的概念。最后,安排了一些用直尺測量線段的長度與教室中具體物體的長度。在討論張老師的教案時,教

7、研組的同事認為學生認識厘米的體驗活動還不充分,做數學的味道還不足,于是提出再增加兩個環(huán)節(jié)。一是,在情景活動中,學生在對具體物體長短進行比較后,增加對教室內某一實物估計的活動(如課桌有多長?講臺有多長?),通過學生的估計,既能加強學生估計的意識,同時,也使學生體會到具體測量的必要性。二是,在學生用不同的工具測量后,安排一個用同一個工具進行測量的活動(如用鉛筆進行測量,但鉛筆的長短是不同的),進一步讓學生體驗到即使同樣用鉛筆進行測量,其結果也是不同的,從中使學生認識到統(tǒng)一單位的必要。2、課堂教學過程的落差第二天,張老師帶著經過充分討論的教案走進了教室。課的導入階段,學生十分活躍,對圖上各種物體的長

8、短都進行了比較。接著,比一比教室中物體的長短,學生也十分有興趣,一個接著一個地搶著發(fā)言。隨后,對教室中的課桌、講臺、黑板、門框、窗框、日光燈等具體實物進行了長度的估計,由于學生還沒有學習長度單位,所以學生的各種估計五花八門,有的說課桌的長度與4本書一樣長,有的說與5枝鉛筆的長度一樣。估計一個實物就有多種方法,這時,上課的時間已經用去一半了。當學生的估計還在進行時,張老師急忙剎車:“那么,怎樣來知道自己的估計是否正確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新朋友-厘米?!痹趶埨蠋煶鍪菊n題后,又馬上向學生介紹直尺上的長度單位,也請學生拿出自己的直尺認一認。隨后,進行測量事先準備的一些線段,請學生量一量它們的長度

9、。最后,又請學生測量書本、鉛筆盒與課桌的長度。另外安排測量教室中其它物體長度的時間就沒有了。3、課后的個別訪談課后,與張老師進行交流,詢問:“中間有幾個活動環(huán)節(jié)為什么臨時變化了?”“時間來不及了,”“那么,把后面的練習拿掉一些不就可以了嗎?”“不行,如果學生不測量線段,不測量書本、鉛筆盒,那么這節(jié)課的知識點就不能完成了。”張老師的話也很有道理,本來想把這節(jié)課作為“做數學”的研究課,由于學生思維的活躍,所以,有很多設計的內容則不能實現。二、【分析與反思】從上述案例的記錄中可以感受到,教師們對做數學的認識是清晰,也能把教材中一些具體的內容根據自己學生的實際進行創(chuàng)新,但為什么到了實踐操作中則會走樣呢

10、?從他們敘述的故事中有兩個方面值得思考:1、當學生在課堂上真正地參與學習活動,每個人都成為學習的主體時,課堂教學時間將成為制約教學放手的阻力。面對這一情況,合理安排教學內容,精簡一些不必要練習則是解決這一困惑的有效方法。與課堂直接講解學習內容相比,課堂“做數學”所用的時間要多得多,甚至于學生真正參與活動起來,所花費的時間會更多一些。用我們原來評價課堂的尺度分析,學生的有些活動好像是“多余”的,如上述案例中讓學生估一估具體實物的長度、用原始的工具量一量課桌的長度,這些內容與直接認識厘米其關系似乎不大。另外,新教材其它的學習任務也十分緊,所以,一旦顯性知識的教學與“做數學”的活動在時間上發(fā)生沖突,

11、教師們寧愿舍棄后者,而保證前者的教學用時,上面張老師在教學中臨時改變課堂的研究計劃就是一個典型的實例。由于讓學生自己來比較教室中兩樣物體的長短,每個學生都可以選擇自己觀察的角度,說一說其中兩樣物體的長短,而參與的學生越多,所用的時間則越長。因此,“當學生的估計還在進行時,張老師急忙剎車,”以便后續(xù)知識的講授。因為認識直尺上的單位長度,會用直尺測量一些線段是需要考試的,所以這些內容不完成那么今后學生的測驗怎么辦?對于教師們的這些想法是可以理解的,問題是課堂中學生真正動起來了,如何重新審視我們原有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在原來的課堂上,不論是新授課,還是練習復習課,教學設計的環(huán)節(jié)是面面俱到的,從復習鋪墊到導入

12、新課、直至鞏固練習不能缺一,沒有這種完整的教學過程,這一節(jié)課就不是十分完美的。在上述的案例中,也存在著這種現象,如對情景圖中的物體進行長短比較,教室內直觀實物的比長短,教室內具體實物長度的估計,用工具測量具體實物的長度,用鉛筆測量課桌一條邊的長度,認識直尺上的長度單位,用直尺測量線段的長度,用直尺測量教室內具體直觀物的長度等,這么多的活動,在35分鐘有效的時間內當然難以完成。從這節(jié)課的備課中也可以看出,教師既想讓學生動起來,又不能忽視必須掌握的知識,從而形成課堂時間不夠的局面。對此,筆者認為,首先,對教材中呈現的“做數學”活動,教師必須根據自己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每個單元中確定若干個重點內容開展

13、“做數學”的活動,而其它的內容則可以采用其它的方式進行教學。因為在一個單元中不可能全部的內容都是做數學的,這是不符合學生學習實際的,也是課堂教學時間不允許的,所以只能有計劃、有目的選擇一些內容開展“做數學”的活動。其次,在“做數學”活動的過程中,盡可能創(chuàng)造各種條件讓學生多一些自主性的體驗、理解與反思,適當地減少教學環(huán)節(jié),從而讓每個學生都能充分地活動起來。如上述的案例中,從教學的設計思想考慮,已經具備了“做數學”的過程,如按整節(jié)課前半部分的設計進行教學(直至學生認識厘米單位),并給予充分的時間讓學生積極地活動,那么一定是一節(jié)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的活動課,也是學生自己認識、發(fā)現數學問題的好課。因此,

14、后半部分測量線段的長度、測量具體實物的長度內容完全可以放在第二節(jié)課進行,以減輕本節(jié)課在時間上的壓力。2、讓每個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活動是新課程提倡的新的學習方式之一,但在學生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教師仍起著重要的引導作用,離開教師適當地引導,那么課堂則會出現一盤散沙。在上述的案例敘述中有這樣的一句描述:“估計一個實物就有多種方法,這時,上課的時間已經用去一半了?!边@里所講的一半時間是指課堂的三個活動:情景圖中物體長短的比較、教室內直觀物體長短的比較以及估計直觀物體的長度。我們無法具體知道學生說些什么,但在這里有一個問題則值得思考:當學生都參與時,教師這時應起的作用是什么?是聽著學生任意的發(fā)

15、言,還是對學生的發(fā)言進行引導,從中讓學生發(fā)現其中的規(guī)律。對小學生而言,如果有幾個學生提出自己的看法,接著其他學生模仿其思路進行重復性的發(fā)言是課堂上經常發(fā)生的事例。如比較教室中物體的長短,第一個學生在發(fā)現黑板的一條邊比另一條邊長時,第二個學生接著會說鉛筆盒的一條邊比另一條邊長,而其他學生也會發(fā)現其它物體中兩條邊的長短問題。這些問題應該說是同一層次的發(fā)現,這時教師就應該引導學生比較兩樣不同物體的長短,如黑板的其中一條邊與講臺的一條邊進行比較,從中拓展學生思考的角度。當然,在比較兩樣不同物體中,學生又會發(fā)現很多,這時,教師就應引導他們從這些比較中,你們發(fā)現了什么?從而讓學生進一步抽象出:“兩樣物體進

16、行長短比較,那么它們之間就存在著長短之間的關系。又如估計具體物體的長度,案例中的描述是:“對教室中的課桌、講臺、黑板、門框、窗框、日光燈等具體實物進行了長度的估計,由于學生還沒有學習長度單位,所以學生的各種估計五花八門,有的說課桌的長度與4本書一樣長,有的說與5枝鉛筆的長度一樣。”在這里,估計長度的目的是幫助學生建立長度單位,從估計著手使學生認識到對某一物體長度的描述可以通過身邊的某一實物進行比較,從而讓學生體驗到統(tǒng)一標準的必要性。所以,在學生估計其中的幾個具體實物之后,教師的一個很重要作用是引導學生:“從這些估計的活動中,你發(fā)現什么?或者有什么體會?”使學生進一步地發(fā)現,要描述物體的長短需要有一個標準,在案例中沒有對這方面進行的記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