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語文(必修三、四)課外古文強化訓練卷_第1頁
高一語文(必修三、四)課外古文強化訓練卷_第2頁
高一語文(必修三、四)課外古文強化訓練卷_第3頁
高一語文(必修三、四)課外古文強化訓練卷_第4頁
高一語文(必修三、四)課外古文強化訓練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高一語文(必修三、四)課外古文強化訓練卷(一)編稿:許曙峰 審稿:錢衛(wèi)中班級 組別 姓名 第一篇閱讀語段,完成題目。上嘗從容與信言諸將能不,各有差。上問曰如我能將幾何信曰陛下不過能將十萬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此乃信之所以為陛下禽也(1)給上文劃線句加上標點(2)翻譯:信曰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此乃信之所以為陛下禽也 第二篇李若水字清卿,州曲周人。靖康元年,為太學博士。開府儀同三司高俅死,故事,天子當掛服舉哀。若水言:“俅以幸臣躐躋顯位,敗壞軍政,金人長驅,其罪當與童貫等,得全首領以沒,尚當追削官秩,示與眾棄;而有司循常習故,欲加縟禮,非所以靖公議

2、也。”章再上,乃止。二年,金人再邀帝出郊,帝殊有難色,若水以為無他慮,扈從以行。金人計中變,逼帝易服,若水抱持而哭,詆金人為狗輩。金人曳出,擊之敗面,氣結仆地,眾皆散,留鐵騎數(shù)十守視。粘罕令曰:“必使李侍郎無恙?!比羲^不食,或勉之曰:“事無可為者,公昨雖言,國相無怒心,今日順從,明日富貴矣?!比羲畤@曰:“天無二日,若水寧有二主哉!”其仆亦來慰解,曰:“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歸覲?!比羲持唬骸拔岵粡皖櫦乙?!忠臣事君,有死無二。然吾親老,汝歸勿遽言,令兄弟徐言之可也?!闭澈绷顡碇ィ搭櫫R益甚。至郊壇下,謂其仆謝寧曰:“我為國死,職耳,奈并累若屬何!”又罵不絕口,臨軍撾破其唇,血罵愈切

3、,至以刃裂頸斷舌而死,年三十五。注李若水:北宋末年人,官至吏部侍郎。靖康二年隨欽宗至金營,不屈而被害。躐躋:越級升官。 扈從:隨從護駕。粘罕:金國貴族,官至都元帥,執(zhí)掌國政。多次率軍攻打北宋。血:含血噴出。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非所以靖公議也 靖:平息。 B.金人曳出,擊之敗面 曳:蜂擁C.若少屈,冀得一歸覲 覲:拜見。 D.我為國死,職耳 職:職分。2、比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義和用法,判斷正確的一組是 ( )俅以幸臣躐躋顯位 得全首領以沒扈從以行 至以刃裂頸斷舌而死A.和相同,和相同。 B.和相同,和不同。C.和不同,和相同。 D.和不同,和不同。3、

4、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A.故事,天子當掛服舉哀 ( ) B.得全首領以沒 ( )C.而有司循常習故 ( ) D.公父母春秋高 ( )4、下列敘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李若水認為高俅敗壞軍政,以致金人入侵,應降低他生前官爵俸祿的等級, 而不應循常習故,用隆重的禮節(jié)為他治喪?;噬袭敿唇邮芩囊庖?,不再為高俅掛服舉哀。B.金人邀請宋欽宗出郊,卻又中途變卦,逼欽宗改換服裝以侮辱宋朝。李若水堅守氣節(jié),大罵金人,雖慘遭毒打,仍未動搖自己的忠心,并以絕食對金人 的誘降表示抗爭。C.李若水不愿為了能回家侍奉父母而投降,他嚴詞拒絕了仆人要他屈從金人的勸說。但又流露出對父母的牽掛,要仆人轉告兄弟慢慢地稟告

5、父母,不要驚嚇了老人。D.粘罕誘降李若水遭到失敗,于是下令殺掉他。李若水義無反顧,罵不絕口,金人打破了他的嘴唇,他噴血痛罵,愈加激切,以至遭裂頸斷舌而死,景象十分慘烈。第三篇拜禮畢,上坐。王曰:“丞相數(shù)言將軍,將軍何以教寡人計策?”信辭謝,因問王曰:“今東鄉(xiāng)爭權天下,豈非項王耶?”漢王曰:“然?!痹唬骸按笸踝粤?,勇悍仁強,孰與項王?”漢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毙旁侔葙R曰:“惟信亦以為大王不如也。然臣嘗事之,請言項王之為人也。項王暗噁叱咤,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項

6、王雖霸天下而臣諸侯,不居關中而都彭城;背義帝之約,而以親愛王,諸侯不平;諸侯之見項王遷逐義帝置江南,亦皆歸逐其故主而自王善地.項王所過無不殘滅者,天下多怨,百姓不親附,特劫于威強耳。名雖為霸,實失天下心,故其強易弱。今大王誠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誅!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義兵從思東歸之士,何所不散!且三秦王為秦將,將秦子弟數(shù)歲矣,所殺亡不可勝計;又欺其眾降諸侯,至新安,項王詐坑秦降卒二十馀萬,唯獨邯、欣、翳得脫。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強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愛也。大王之入武關,秋毫無所害;除秦苛法,與秦民約法三章;秦民無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于諸侯之約,大王當王關中,民咸知之;

7、大王失職入漢中,秦民無不恨者。今大王舉而東,三秦可傳檄而定也。”于是漢王大喜,自以為得信晚。遂聽信計,部署諸將所擊。(史記·淮陰侯列傳)1、解釋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1)大王自料,勇悍仁強,孰與項王( )(2)不居關中而都彭城( )(3)大王失職入漢中,秦民無不恨者( )(4)今大王舉而東 ( )2、下列句中“王”字的用法,與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項是 ( )A、而以親愛王 B、大王當王關中C、今楚強以威王此三人 D、亦皆歸逐其主而自王善地3、與“秦民莫愛也”句式相同的一項是 ( )A、此特匹夫之勇耳 B、忍不能予C、將軍何以教寡人計策 D、欲予秦,徒見欺4、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

8、)項王所過無不殘滅者,天下多怨,百姓不親附,特劫于威強耳。 (2)今大王舉而東,三秦可傳檄而定也。 5、從全文看,下列說法錯誤的一項是 ( )A、韓信和劉邦都認為,論個人的勇敢強悍和兵力的精良強盛,劉邦不如項羽。B、項羽對待部下有恭敬慈愛的一面,但不能信任重用他們。C、韓信認為劉邦不用派出一兵一卒,只要發(fā)一道檄文就可以收復三秦。D、對天下的形式和項羽為人的分析精辟深刻,顯示了他的雄才大略和高瞻遠矚的胸襟。第四篇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shù)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zhu),常騎之。于

9、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shù)闕,美人和之。項王泣數(shù)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于是項王乃上馬騎,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余人,直夜?jié)铣?,馳走。平明,漢軍乃覺之,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之。項王渡淮,騎能屬者百余人耳。項王至陰陵,迷失道,問一田父。田父紿曰:“左?!弊?,乃陷大澤中。以故漢追及之。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漢騎追者數(shù)千人。項王自度不得脫,謂其騎曰:“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余戰(zhàn),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今日固決死,愿為諸君快戰(zhàn),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

10、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蹦朔制潋T以為四隊,四向。漢軍圍之數(shù)重。項王謂其騎曰:“吾為公取彼一將。”令四面騎馳下,期山東為三處。于是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遂斬漢一將。是時,赤泉侯為騎將,追項王,項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shù)里。與其騎會為三處。漢軍不知項王所在,乃分軍為三,復圍之。項王乃馳,復斬漢一都尉,殺數(shù)十百人。復聚其騎,亡其兩騎耳。乃謂其騎曰:“何如?”騎皆伏曰:“如大王言?!庇谑琼椡跄擞麞|渡烏江。烏江亭長檥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shù)十萬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表椡跣υ唬骸疤熘鑫?,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

11、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于心乎?”乃謂亭長曰:“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蹦肆铗T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zhàn)。獨籍所殺漢軍數(shù)百人。項王身亦被十余創(chuàng)。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項王也?!表椡跄嗽唬骸拔崧劃h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蹦俗载囟?。1、 對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項王軍壁垓下 壁:筑營壘B. 虞兮虞兮奈若何 奈若何:把你怎么辦C非戰(zhàn)之罪也 罪:過錯D馬童面之,指王翳曰 指:指著2、下列各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項 ( )

12、A. 漢騎追者數(shù)千人。 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B. 然今卒于此。 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C. 天之亡我,我何渡為? 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D. 不忍殺之,以賜公。 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3、 把下面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部表現(xiàn)項羽勇猛善戰(zhàn)的一組是 ( ) 于是項王乃悲歌忼慨 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 天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 于是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 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shù)里 獨籍所殺漢軍數(shù)百人A. B. C. D. 4、下列敘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 項羽在垓下被漢軍重重圍住,夜聽四面楚歌,深感大勢已去,于是飲酒帳中,慷慨悲歌,愴然涕下,

13、美人相和,更添英雄末路之悲涼。B. 項羽帶八百人突圍,過淮河剩下百余人,到陰陵,被一老農所騙,陷在沼澤地,因此被漢軍追及。C. 為了證明“天之亡我,非戰(zhàn)之罪”,項羽奮起神威,斬漢軍一將,殺數(shù)十百人,瞋目一叱,赤泉侯倒退數(shù)里。D. 烏江亭長請項羽過江。項羽感到無顏見江東父老,未過烏江,最后自刎而死。5、將下列文言語句譯成現(xiàn)代漢語。 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 予自度不得脫,則直前詬虜帥失信,數(shù)呂師孟叔侄為逆。但欲求死,不復顧利害。 高一語文(必修三、四)課外古文強化訓練卷(二)編稿:錢衛(wèi)中 審稿:許曙峰 班級 組別 姓名 第五篇(一)、

14、對照閱讀下面兩段文字,完成15題。 (17分)順昌好為德于鄉(xiāng),有冤抑及郡中大利害,輒為所司陳說;以故士民德順昌甚。及聞逮者至,眾咸憤怒,號冤者塞道。至開讀日,不期而集者萬人。咸執(zhí)香為周吏部乞命。諸生文震亨、楊廷樞、王節(jié)、劉羽翰等前謁一鷺及巡按御史徐吉,請以民情上聞。旗尉厲聲罵曰:“東廠逮人,鼠輩敢爾!”大呼(A):“囚安在?”手擲鋃鐺于地,聲瑯然。眾益憤曰(B):“始吾以為天子命,乃東廠耶!”蜂擁大呼,勢如山崩。旗尉東西竄,眾縱橫毆擊,斃一人,余負重傷,逾垣走。一鷺飛章告變。東廠刺事者言吳人盡反,謀斷水道,劫漕舟。忠賢大懼。已而一鷺言縛得倡亂者顏佩韋、馬杰、沈揚、楊念如、周文元等,亂已定,忠賢

15、乃安。然自是緹騎不出國門矣。 (明史·周順昌傳)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吾社之行為士先者,為之聲義,斂貲財以送其行,哭聲震動天地。緹騎按劍而前,問:“誰為哀者?”眾不能堪,抶而仆之。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毛一鷺,公之逮所由使也。吳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厲聲以呵,則噪而相逐。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吳民之亂請于朝,按誅五人,曰顏佩韋、楊念如、馬杰、沈揚、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五人墓碑記)1下面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自是緹騎不敢出國門”中的“國”指京城。B“號冤者塞道”一句中,“號”讀音為háo,解釋為大聲呼叫;“塞”,充滿的意思。C“請以民

16、情上聞”的“上”指上級,“聞”是使動用法。D“鼠輩敢爾”的“爾”是指上文的“不期而集者”。2用現(xiàn)代文翻譯下面四個短語,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蜂擁大呼:像蜂群一樣擁上大聲呼叫。B旗尉東西竄:旗尉有的往東有的往西逃。C眾縱橫毆擊:蘇州市民朝四面八方追擊旗尉。D一鷺飛章告變:毛一鷺用緊急奏章報告蘇州市民的動亂。3第二段中把“緹騎”“中丞”起先神氣十足后來狼狽不堪對照著寫,有何作用?(3分) 4這兩段文字在記述高層面對斗爭場面時,對材料的處理有所不同。周順昌傳寫得詳,而五人墓碑記寫得略,試舉兩例加以說明。(4分)(1) (2) 5這兩段文字,對材料取舍、詳略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1) (

17、2) 第六篇(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5題。(21分)陳丞相平者,陽武戶牖鄉(xiāng)人也。少時家貧,好讀書。里中社,平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陳孺子之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标惿嫫鸲蹶?,立魏咎為魏王,陳平從少年往事魏王咎于臨濟。說魏王不聽,人或讒之,陳平亡去。平遂至修武降漢。其后,楚急攻,圍漢王于滎陽城。久之,漢王患之;謂陳平曰:“天下紛紛,何時定乎?”陳平曰:“項王為人,恭敬愛人,士之廉節(jié)好禮者多歸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顧楚有可亂者,彼項王骨鯁之臣亞父、鐘離昧、周殷之屬,不過數(shù)人耳。大王誠能出捐數(shù)萬斤金,行反間,間其君臣以疑其心。項王為人意忌信

18、讒,必內相誅。漢因舉兵而攻之,破楚必矣?!睗h王以為然,乃出黃金四萬斤,與陳平,恣其所為,不問其出入。陳平既多以金縱反間于楚軍,宣言諸將鐘離昧等為項王將,功多矣,然而終不得裂地而王,咸與漢為一,以滅項氏而分王其地。項羽果意不信鐘離昧等。項王既疑之,使使至漢。漢王為太牢具,舉進。見楚使,佯驚曰:“吾以為亞父使,乃項王使!”復持去,更以惡草具進楚使。楚使歸,具以報項王。項王果大疑亞父,亞父欲急攻下滎陽城,項王不信,不肯聽。亞父聞項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愿請骸骨歸!”未至彭城,疽發(fā)背而死。(史記·陳丞相世家)【注】太牢具:牛羊豬三牲皆備的飯食,待客的最高禮數(shù)。惡草具:粗

19、劣的飯食。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宰:治理B行功爵邑,重之 爵:爵位C恣所為,不問其出入 出入:支出D宣言諸將鐘離昧等為項王將 宣言:散布謠言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 )A善,陳孺子之為宰 行李之往來B士之廉節(jié)好禮者多歸之 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C漢因舉兵而攻之,破楚必矣 因擊沛公于坐,殺之D吾以為亞父使,乃項王使 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固請3.下列各組中分別表明陳平“離間奇謀”與項羽“猜忌多疑”的一組是 ( )行反間,間其君臣以疑其心 楚使歸,具以報項王A 未至彭城,疽發(fā)背而死 B 亞父欲急攻下滎陽城不肯聽宣

20、言欲與漢為一,以滅項氏而分王其地 多以金縱反間于楚軍C 既疑之,使使至漢 D 士之廉節(jié)好禮者多歸之4下列對原文的敘述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陳平少有大志,足智多謀。劉邦滎陽被圍,他利用楚軍中存在的可以導致混亂的因素,行反間計,使得項羽懷疑剛直忠誠之臣,成功地分裂了楚軍。B劉邦能夠用賢不疑,不吝重金。他接受了陳平的反間計,讓陳平便宜從事;又依計而行,故意降低規(guī)格接待楚使,加深了項羽的疑心。C項羽聽信讒言,猜忌多疑。這樣的性格弱點,使得他無法招致天下正直有節(jié)的人才,也使他生疑中計,貽誤了戰(zhàn)機。D亞父頗有謀略,性情剛直。他欲急攻滎陽,體現(xiàn)了正確的戰(zhàn)略主張;但他又任氣使性,面對項羽的生疑,他忿

21、而離去,最終使敵方的計謀得逞。5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9分)(1)行反間,間其君臣以疑其心。 (2)楚使歸,具以報項王。 (3)與陳平,恣其所為,不問其出入。 第七篇(三)、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題。(45分)嗚呼!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晉王之將終也,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與吾約為兄弟,而皆背晉以歸梁。此三者,吾遺恨也。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莊宗受而藏之于廟。其后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

22、之首,入于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書曰:“滿招損,謙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及其衰也,數(shù)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作伶官傳。 (語文讀本132頁 蘇教版·必修三 歐陽修伶官傳序)1、下列加點詞的含義各不相同的一組是 ( )A而皆背晉以歸梁 B君臣相顧,不知所歸君臣相顧,不知

23、所歸 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 三顧臣于草廬之中C憂勞可以興國 D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動也 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忠之屬也,可以一戰(zhàn) 天下事有難易乎2、下列各句中的“乃”字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爾其無亡乃父之志 于是遂去,乃令張良留謝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度我至軍中,公乃入設九賓于廷,臣乃敢上璧 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蹦巳胍姟 B C D 3、從特殊句式的角度看,對下列兩組句子中加點部分的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入于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請其矢,盛以錦囊 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A與相同,與也相同 B與相同,與不相同C與不相同,

24、與相同 D與不相同,與也不相同4、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原:推究B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廟。 組:絲編的繩索C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 本:本來D數(shù)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困:圍困5、下列句中的加點詞語,古今意義不相同的一項是 ( )A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 B眾謂予一行為可以紓禍C真州逐之城門外,幾彷徨死 D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6、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 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 B 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D C舉

25、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 夫禍患常積于忽微。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幾矣! 逝者如斯夫! 不舍晝夜。7、下列句子中的加點詞,活用情況不同類的一項是 ( )A一夫夜呼,亂者四應 B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C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 D函梁君臣之首 8、下列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本文總結了后唐莊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歷史教訓,闡明了國家盛衰取決于人事,“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諷諫北宋統(tǒng)治者力戒驕奢,防微杜漸,勵精圖治。B本文第二段語勢比較平緩,有敘有議,與第一段的“盛”和“得天下”相照應,欲抑先揚,為下文張本。C作者以“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來收束全文,著眼于歷

26、史教訓,強調了“逸豫亡身”不只限于“伶人”,語重心長,意味深遠。D本文用平實的語言生動地敘說事例,深入地說明事理,語言平易近人,自然曉暢,敘事不枝不蔓,議論簡明扼要,句式整齊,言簡意豐,發(fā)人深省。9、下面對這兩段文字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第一段“世言”一詞表明這一故事屬于傳說,不是可靠的史實。作者論史而又不據史,有失行文的慎重嚴肅。B第二段可分兩層。第一層寫晉王賜矢授命,第二層寫莊宗報仇復命。C第三段展開議論。“可謂壯哉”“ 何其衰也”兩句大起大落,作了強烈的對照。D2-4段文字,前為敘事,后為議論。前面敘事欲揚先抑,為下文張本;后面議論先猛然一升,隨后又陡然一降,戛然而止。10、翻譯下

27、列句子。(18分)(1)此三者,吾遺恨也。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2)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3)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 (4)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5)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 (6)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 高一語文(必修三、四)課外古文強化訓練卷(三)編稿:錢衛(wèi)中 審稿:許文杰 班級 組別 姓名 第八篇一、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題。(18分)馮唐者,其大父趙人。父徙代。漢興徙安陵。唐以孝著,為中郎署長,事文帝。文帝輦過,問唐曰:“父老何自為郎?家安在?”唐具以實對。文帝曰:“吾居代時,吾尚食監(jiān)高祛數(shù)為我

28、言趙將李齊之賢,戰(zhàn)于鉅鹿下。今吾每飯,意未嘗不在鉅鹿也。父知之乎?”唐對曰:“尚不如廉頗、李牧之為將也。”上曰:“何以?”唐曰:“臣大父在趙時,為官率將,善李牧。臣父故為代相,善趙將李齊,知其為人也?!鄙霞嚷劻H、李牧為人,良說,而搏髀曰 :“嗟乎!吾獨不得廉頗、李牧時為吾將,吾豈憂匈奴哉 !”唐曰:“主臣! 陛下雖得廉頗、李牧,弗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讓曰:“公奈何眾辱我,獨無間處乎?”唐謝曰:“鄙人不知忌諱?!碑斒侵畷r,匈奴新大入朝毶,殺北地都尉卬。上以胡寇為意,乃卒復問唐曰:“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頗、李牧也?”唐對曰:“臣聞上古王者之遣將也,跪而推轂,曰:閫以內者,寡人制之;

29、閫以外者,將軍制之。軍功爵賞皆決于外,歸而奏之。此非虛言也。臣大父言,李牧為趙將居邊,軍市之租皆自用饗士,賞賜決于外,不從中擾也。委任而責成功,故李牧乃得盡其智能,遣選車千三百乘,彀騎萬三千,百金之士十萬,是以北逐單于,破東胡,滅澹林,西抑強秦,南支韓、魏。當是之時,趙幾霸。其后會趙王遷立,其母倡也。王遷立,乃用郭開讒,卒誅李牧,令顏聚代之。是以兵破士北,為秦所禽滅。今臣竊聞魏尚為云中守,其軍市租盡以饗士卒,出私養(yǎng)錢,五日一椎牛,饗賓客軍吏舍人,是以匈奴遠避,不近云中之塞。虜曾一入,尚率車騎擊之,所殺甚眾。夫士卒盡家人子,起田中從軍,安知尺籍伍符。終日力戰(zhàn),斬首捕虜,上功莫府,一言不相應,文吏

30、以法繩之。其賞不行而吏奉法必用。臣愚,以為陛下法太明,賞太輕,罰太重。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虜差六級,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罰作之。由此言之,陛下雖得廉頗、李牧,弗能用也。臣誠愚,觸忌諱,死罪死罪!”文帝說,是日令馮唐持節(jié)赦魏尚,復以為云中守,而拜唐為車騎都尉,主中尉及郡國車士。七年,景帝立,以唐為楚相,免。武帝立,求賢良,舉馮唐。唐時年九十余,不能復為官,乃以唐子馮遂為郎。遂字王孫,亦奇士,與余善。(選自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注:閫:門檻。此指國門。1、下列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閫以內者,寡人制之   

31、0;    制:處置;管理。B. 當是之時,趙幾霸                  霸:稱霸。C. 西抑強秦,南支韓、魏               支:支持。D. 陛下雖得廉頗、李牧,弗能用也     &#

32、160; 用:任用。2、下面加點字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 尚不如廉頗、李牧之為將也    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為?B. 其賞不行而吏奉法必用         勞苦而功高如此C. 其軍市租盡以饗士卒            以其無禮于晉D. 乃以唐子馮遂為郎       &

33、#160;      今君乃亡趙走燕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敘述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馮唐是漢文帝時杰出之士,但他的仕途有起有落,當武帝要用他時,年已九十了。王勃所說的“馮唐易老”,就是說的這件事。B.馮唐告誡文帝,“委任而責成功” 是君王的用人之道。又告誡文帝,文官乃亂法之首,當慎用文官。C.這段文字在樸實的敘寫中,蘊含著作者的愛憎之情,在寫作上體現(xiàn)司馬遷的風格。D.文中一些細節(jié)之處特別是一些人物的對話,作了栩栩如生的描寫,使傳文有著強烈的文學性,如對馮唐的犯顏直諫和漢文帝的勇于納諫,都作了生動形象的描繪,顯示了其獨

34、有的性格特征。4、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9分)(1)公奈何眾辱我,獨無間處乎? (2)是以兵破士北,為秦所禽滅。 (3)虜曾一入,尚率車騎擊之,所殺甚眾。 第九篇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21分)謝靈運傳宋書謝靈運,陳郡陽夏人也。靈運少好學,博覽群書,文章之美,江左莫逮。從叔混特知愛之。襲封康樂公,食邑二千戶。性奢豪,車服鮮麗,衣裳器物,多改舊制,世共宗之,咸稱謝康樂也。太祖登祚,征為秘書監(jiān),再召不起,上使光祿大夫范泰與靈運書敦獎之,乃出就職。使整理秘閣書,補足遺闕。靈運詩書皆兼獨絕,每文竟,手自寫之,文帝稱為二寶。王曇者、王華、殷景仁等,名位素不逾之,并見任遇,靈運意不平,多稱

35、疾不朝直。穿池植援,種竹樹堇,驅課公役,無復期度。出郭游行,或一日百六七十里,經旬不歸,既無表聞,又不請急,上不欲傷大臣,諷旨令自解。靈運乃上表陳話,上賜假東歸。是歲,元嘉五年。靈運既東還,與族弟惠連、東海何長瑜、潁川荀雍、泰山羊繡之,以文章賞會,共為山澤之游,時人謂之四友?;葸B幼有才悟 ,而輕薄不為父文明所知。靈運去永嘉還始寧,時方明為會稽郡。靈運嘗自始寧至會稽造方明,過視惠連,大相知賞。時長瑜教惠連讀書,亦在郡內,靈運又以為絕倫,謂方明曰:“阿連才悟如此,而尊作常兒遇之。何長瑜當今仲宣,而飴以下客之食。尊既不能禮賢,宜以長瑜還靈運?!膘`運載之而去。靈運因父之資,生業(yè)甚厚。奴僮既眾,義故門生

36、數(shù)百,鑿山浚湖,功役無已。尋山陡嶺,必造幽峻,巖嶂千重,莫不備盡。登躡常著木履,山上則去前齒。嘗自始寧南山伐木開徑,直至臨海,從者數(shù)百人。臨海太守王繡驚駭,謂為山賊,徐知是靈運乃安。又要繡更進,繡不肯,靈運贈繡詩曰:“邦郡難也險,旅客易山行?!痹跁喽嗤奖?,驚動縣邑。 (節(jié)選自宋書·謝靈運傳)注釋:食邑:古代卿大夫所封的土地,也稱“采地”、“采邑”等,。登祚:祚,通“阼”,即登上帝位。仲宣:是漢末文學家王粲,建安七子之一,以博洽著稱,代表作有七哀詩登樓賦等,他在七子中文學成就最高。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 )A、文章之美,江左莫逮 逮:逮捕 B、每文竟,手自寫

37、之 竟:終于C、驅課公役,無復期度 課:督促 D、過視惠連,大相知賞 過:經過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乃出就職今其智乃反不能及B、以文章賞會,共為山澤之游愿以十五城請易璧C、而輕薄不為父文明所知死而有知,其幾何離D、靈運因父祖之資,生業(yè)甚厚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3、最能體現(xiàn)謝靈運文章獨步天下和率性而為的一項是 ( )A、靈運少好學,博覽群書,文章之美,江左莫逮。靈運意不平,多稱疾不朝宣。B、每文竟,手自寫之,文帝稱為二寶。性奢豪,車服鮮麗,衣裳器物,多改舊制C、以文章賞會,共為山澤之游,時人謂之四友。尊既不能禮賢,宜以長瑜還靈運。D、靈運贈繡詩曰:“邦群難

38、地險,旅客易山行。”尋山陡嶺,必造幽峻,巖嶂千重,莫不備盡。4、下列對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謝靈運生活上追求奢侈豪華,喜歡修建園林,到處游山玩水,是因為他繼承了祖上的爵位和遺產,有較為優(yōu)裕的物質條件。B、在秘書監(jiān)任職期間,謝靈運對聲名不如自己的同僚和自己一樣受到皇帝的禮遇,內心很不平,就稱病不去上朝。C、謝靈運喜歡游山玩水,并自己發(fā)明了專門用于登山的木鞋。李白在夢游天姥吟留別寫的“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中的“謝公履屐”,就是這種鞋。D、當時的皇帝十分賞識謝靈運的才能,稱他的詩歌和文章為“二寶”,對他的稱病不朝、到處游樂也采取比較寬容的態(tài)度。5、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線的句

39、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9分)(1)上使光祿大夫范泰與靈運書敦獎之,乃出就職。 (2)上不欲傷大臣,諷旨令自解。 (3)臨海太守王繡驚駭,謂為山賊,徐知是靈運乃安。 第十篇三、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6題。(21分)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也。年二十舉進士,對策集英殿。帝親拔為第一。咸淳九年,起1為湖南提刑,因見故相2江萬里。萬里素3奇天祥志節(jié),語及國事,愀然曰:“吾老矣,觀天時人事當有變,吾閱人多矣,世道之責,其4在君乎?君其勉之?!笔辏闹?贛州。德祐初,江上報急,詔天下勤王。天祥捧詔涕泣,發(fā)郡中豪杰,有眾萬人。事聞,以江西提刑安撫使召入衛(wèi)。其友止之,天祥曰:“第6國家養(yǎng)育臣庶

40、7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無一人一騎入關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8之,庶9天下忠臣義士將有聞風而起者?!北M以家貲為軍費。明年正月,除知臨安府,尋10除右丞相兼樞密使,如軍中請和,與大元丞相伯顏抗論皋亭山。丞相怒拘之,北至鎮(zhèn)江。天祥夜亡入真州,展轉至高郵,泛海至溫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趨南嶺。天祥方飯五坡嶺,張弘范兵突至,天祥倉皇出走,千戶王惟義前執(zhí)之。至潮陽,見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禮見之,與俱入崖山,使為書招張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書所過零丁洋詩與之。崖山破,弘范遣使護送天祥至京師。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終不屈也,召入諭

41、之曰:“汝何愿?”天祥對曰:“天祥受宋恩,為宰相,安事二姓?愿賜之一死足矣。”然猶不忍,遽麾11之退。言者力贊從天祥之請,從之。天祥臨刑殊從容。謂吏卒曰:“吾事畢矣?!蹦相l(xiāng)拜而死,年四十七。(節(jié)選自宋史·文天祥傳)注1起:提拔,舉用。2故相:原丞相。3素:一向。4其:大概。5知:任知州。6第:既然。7庶:平民,百姓8徇:通“殉”。9庶:但愿,期望10尋:不久。11麾:招手。1對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年二十舉進士,對策集英殿 對策:對付的策略B第國家養(yǎng)育臣庶三百余年 養(yǎng)育:養(yǎng)活、撫養(yǎng)C吾深恨于此 深恨:非常遺憾D天祥臨刑殊從容 從容:沉著鎮(zhèn)靜2對下列各句中“

42、之”字指代內容的說明,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其友止之 指代上文的“郡中豪杰”B乃書所過零丁洋詩與之 指代上文的“張弘范”C召入諭之曰 指代前文的文天祥D言者力贊從天祥之情,從之 指代上文的“言者”的進言3下列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表明文天祥有“志節(jié)”的一組是 ( )   捧詔涕泣 與大元丞相伯顏抗論皋亭山 盡以家貲為軍費 左右命之拜,不拜 張弘范兵突至,天祥倉皇出走 天祥受宋恩,為宰相,安事二姓?A B C D 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咸淳九年,文天祥任湖南提刑時遇見舊相江萬里,談及國家大事,江萬里容色改變,認為改變社會狀況的責任大概在有

43、志節(jié)的文天祥身上。B德祐元年,元軍進逼愈急,皇上下詔號召天下起兵幫助朝廷抗敵,文天祥“發(fā)郡中豪杰”響應,有眾萬人,并傾盡家財為軍費,領兵入衛(wèi)。C德祐二年,文天祥奉命赴元朝都城跟元丞相伯顏談判時據理力爭,遭到元方的扣押,被帶到鎮(zhèn)江,后來趁夜色逃離,最后來到溫州。D至元十五年,元將張弘范兵突至,文天祥在五坡嶺被執(zhí)。崖山被攻破后,文天祥被送往京師。元朝百般勸降,他堅決不屈服,最后從容就義。5、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9分)(1)世道之責,其在君乎?君其勉之。 (2)明年正月,除知臨安府,尋除右丞相兼樞密使。 (3)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 高一語文(必修三

44、、四)課外古文強化訓練卷(一)第一篇答案上(劉邦)嘗從容與信(韓信)言諸將能不,各有差。上問曰:“如我能將幾何?”信曰:“陛下不過能將十萬。”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益善耳?!鄙闲υ唬骸岸喽嘁嫔?,何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此乃信之所以為陛下禽也?!薄咀g文】漢高祖劉邦曾經隨便地同韓信談論將領們的才能,認為他們各有高下。劉邦問:“象我,能帶多少兵呢?”韓信說:“陛下不過能帶十萬兵。”劉邦說:“對你來說又怎樣呢?”韓信說:“象我這樣的人,兵越多越好啊?!眲钚χf:“越多越好,為什么你會被我捉住呢!”韓信說:“陛下不善于帶兵,卻善于統(tǒng)率將領,這就是我被陛下捉住的原因。”第二篇答案1B聯(lián)系“高俅死”“天子當掛服舉哀”,而李若水上言:“俅以幸臣躐躋顯位,敗壞軍政,金人長驅,其罪當與童貫等”,最后的結果是“章再上,乃止”來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