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歷史下冊 第五單元 第6課《隋唐開始的科舉制度》文學常識 岳麓版_第1頁
七年級歷史下冊 第五單元 第6課《隋唐開始的科舉制度》文學常識 岳麓版_第2頁
七年級歷史下冊 第五單元 第6課《隋唐開始的科舉制度》文學常識 岳麓版_第3頁
七年級歷史下冊 第五單元 第6課《隋唐開始的科舉制度》文學常識 岳麓版_第4頁
七年級歷史下冊 第五單元 第6課《隋唐開始的科舉制度》文學常識 岳麓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文史常識-隋唐開始的科舉制度隋唐開始的科舉制度 科舉,就是由國家設立科目,用考試的方法,選拔官吏。這種“開科取士”的辦法,從隋朝開始,逐漸形成制度,到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廢除。 科舉制在我國歷史上實行了1300多年,可以寫成專著。這里只做一些簡要的介紹。 隋:春還秋往 科舉制在隋代,僅是萌芽狀態(tài)。 隋文帝設秀才科,隋煬帝設進士科。唐沈既濟描繪當時情況:“自隋罷外選,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師,春還秋往,鳥聚云合?!?選舉論)隋文帝“罷外選”的實質,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限制士族門閥的權勢,用科舉制代替魏、晉以來的九品中正制,把選官的權力收歸中央。所謂“秋往”,指州縣貢士,秋季到朝廷應試;“春還

2、”,指考試完畢,春季返回原地。 隋朝雖創(chuàng)立了科舉制,并不經??荚?,效果尚不顯著。 唐:春闈秋卷 唐代繼承、發(fā)展了隋朝的科舉制。 唐朝考試的科目,分為??婆c制科兩類。??泼磕昱e行,科目有幾十種,其中主要的是明經、進士兩科。制科是皇帝下詔,臨時設置的,科目約有百種,較重要的為賢良方正直言極諫、才識兼茂明于體用等科。 ??瓶忌膩碓?,一是生徒,即京師和州縣學館的學生;二是鄉(xiāng)貢,即在家讀書,經州縣考試(稱為“解試”)合格者(稱為“舉人”)。州縣設宴招待赴京應試的舉人,稱為“鹿鳴宴”。 生徒、鄉(xiāng)貢都到尚書省受試(稱為“省試”)。考官初由吏部考功司員外郎擔任,開元中改由禮部侍郎擔任,所以省試亦稱“禮部試”

3、。如臨時由其他官員主持考試,稱為“權知貢舉”。禮部試畢,須送中書門下詳覆。錄取,謂之及第、摧第、登第、登科。 ??瓶荚嚨臅r間是每年二月,故稱“春闈”。(闈,是考場的意思)朝廷張榜公布錄取名單,謂之“春榜”。唐人詩歌中吟詠科舉考試者很多,如:姚合別胡逸:“記得春闈同席試?!饼R己送劉蛻秀才赴舉:“都人看春榜?!泵辖加谪懺?796)進士及第后,作登科后:“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薄按猴L得意”遂成為登進士科的代稱。 考試的內容,明經科主要考帖經,進士科主要考詩賦,難易懸殊,朝野都重進士,輕明經,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諺語。參加進士科考試者,稱“舉進士”。及第后,稱“前進士”。新

4、進士很榮耀,當時視為“登龍門”,譽為“一品白衫”。第一名稱“狀元”、“狀頭”。新進士有許多活動,如探花宴(設宴于杏花園,以少年俊秀者二人為探花使,折花助興)、曲江會(設宴于曲江亭子,亦稱聞喜宴),題名會(題名于慈恩寺塔)等。 ???明經、進士等科)考試及第的人,尊稱考官為“座主”、“恩門”,對考官自稱“門生”,同科及第者互稱“同年”。??萍暗诤?,還要經過吏部考試(稱為“選試”),合格者才授官。選試的內容是“身、言、書、判”。身,取其“體貌豐偉”。言,取其“言辭辨正”。書,取其“楷法遒美”。判,取其“文理優(yōu)長”。至于皇親、公卿子弟,可以不經過常科考試,直接參加吏部考試而得官。唐人稱新進士為“白衣

5、公卿”,有人認為,這個稱呼的意思是:新進士可以與公卿子弟并試于吏部。(有人認為,指新進士將來可以位至公卿。) 制科是用來網(wǎng)羅非常人才的。白衣(白身、布衣)、公卿子弟、常科及第、已有官職,都可應試,合格者即授官。云溪友議·瑯琊忤說:“貴族競應制科,用為男子榮進,莫若茲乎。” 伴隨著科舉制度,出現(xiàn)了行卷和納省卷的風氣。 卷,就是應試的士人,將自己的文學創(chuàng)作(詩、賦、傳奇等),加以編輯,寫成卷軸。唐國史補·敘進士科舉:“群居而賦,謂之私試。造請權要,謂.之關節(jié)。激揚聲價,謂之還往。退而肄業(yè),謂之過夏。執(zhí)業(yè)而出,謂之夏課?!?唐遮言.述進士下篇注:“亦謂之秋卷?!?南部新書乙卷:“

6、長安舉子,自六月已后,落第者不出京,謂之過夏。多借靜坊廟院及閑.宅居住,作新文章,謂之夏課。亦有十人五人醵率酒饌,請題目于知己朝達,謂之私試。七月后,投獻新課,···”李肇、錢易所說的“夏課”、“新課”,就是行卷和納省卷的卷。由于是七月后“投獻”,故稱“秋卷”。如張籍贈賈島有“秋卷裝成寄與誰”的句子。 唐代科舉考試不完全依據(jù)試卷的成績,還要有知名人士向考官推薦(所謂關節(jié)、還往)。行卷就是將秋卷投送當時名人,求得他們的賞識,為之吹噓,以增加及第的希望。金華子雜編卷下:“朱慶余之赴舉也,張水部為其發(fā)卷于司文,遂登第也?!奔词且焕N墨I通考.選舉考二引江陵項氏曰:“天下

7、之士,什什伍伍,戴破帽,騎蹇驢,未到門百步,輒下馬奉幣刺再拜以謁于典客者,投其所為之文,名之曰求知己?!鄙鷦拥孛枥L出唐代行卷的情況。(“求知己”亦稱“采名譽”。) 納省卷,是在考試之前,按規(guī)定向禮部交納秋卷,叫做“觀素學”,俾知其所長。元結文編序:“天寶十二年,漫史以進士獲薦,名在禮部,會有司考校舊文,作文編納于有司?!逼と招菸臄?shù)序:“咸通丙戌中,日休射策不上第,退歸州東別墅,編次其文,將貢于有司,發(fā)筐叢萃,繁如藪澤,因名其書曰文藪焉?!笨梢?,文編、文藪原是元結、皮日休向禮部交納的秋卷。 唐代進士科,主要以文詞優(yōu)劣來決定錄取與否。行卷和納省卷者,主要是應進士科考試的人。這種社會風氣,對唐代文學

8、的發(fā)展,起了積極的作用。 宋:春秋兩試 宋代比隋、唐更加重視科舉,進行改革。 宋朝科舉雖仍分???、制科兩類,但情況與唐朝有所不同。常科的科目,比唐減少,進士科最受重視,進士科以外的科目,統(tǒng)稱諸科。宋神宗時,罷諸科。哲宗時,將進士科分為經義、詩賦兩科。所謂經義,指經書義理,改革了唐代明經科偏重記憶的考試方法。 宋代常科考試分為州府試(相當于唐代的解試)、禮部試(相當于唐代的省試)、殿試三級。宋太祖為了直接控制科舉,實行由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這樣,錄取的人便成了“天子門生”。(不準對考官稱師門,自稱門生,以防止形成宗派。)殿試后,皇帝賜錢在瓊林苑設宴,稱為“瓊林宴”。 宋太宗時,殿試分五等三甲放榜

9、:一甲(一、二等)稱“及第”,二甲(三等)稱“出身”,三甲(四、五等)稱“同出身”。按照等第,立即授官,取消了唐代吏部“選試”一關。 北宋時,殿試第一名稱“榜首”,第二、三名稱“榜眼”,統(tǒng)稱“狀元”。南宋后,殿試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 考試的年限,宋初不固定,英宗時規(guī)定每三年舉行一次。州府試的時間,一般在八月,稱為“秋闈”。(方夔洪平齋有官舍見月三首,與程、楊二公又各次韻,中秋日休,諸友用韻為戲,奔逸絕塵之作,未能擬其萬一也第三首:“憶昔戰(zhàn)秋闈?!?禮部試的時間,一般在次年二月,仍稱春闈。(殿試的時間,一般在四月。)合稱春秋兩試。 宋代制科考試,稱為“大科”,科

10、目不多,廢置無常。宋高宗以后設博學鴻詞科。 常科、制科都算是正科。宋太祖時,對于連續(xù)考十五場不中的,用“特恩”辦法,賜予出身。此后,屢試不中者,別立名冊,經特許附試,謂之“特奏名”。凡特奏名者,一般皆能錄取,故稱恩科、恩榜。 為了防止舞弊,宋朝采用彌封、謄錄的辦法。彌封法是:試卷寫姓名處,由彌封官反轉折疊,用紙釘固,糊名彌封,錄取后始拆封檢視姓名。謄錄法是:試卷由謄錄所用朱筆謄寫,以謄本送考官評閱。由于宋朝采用彌封、謄錄,行卷、納省卷已無必要,真宗時明令停止。 綜觀宋代科舉,考試的手續(xù)簡化(取消選試),錄取的標準放寬(文章合格,不論門第),錄取的名額增加(宋太宗在位21年,通過科舉而得官的近一

11、萬人),廣泛地吸收地主階級知識分子參加政權。 元:右榜左榜契丹族建立的遼朝,科舉專為漢人而設。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女真人與漢人分別考試,前者錄取人數(shù)較多,入仕較易。蒙古族建立的元朝,把當時四個等級的人,分為兩組考試。蒙古人、色目人(包括哈喇魯、欽察、唐兀、阿速、禿八、康里、畏吾兒、回回、乃蠻、阿兒渾、撒耳柯思、斡羅思、汪古、甘木里、怯失迷兒等)為一組,漢人(北方的乣漢,包括契丹、女真、高麗等族)、南人(南宋的江南人民)為另一組。前一組考試內容較易,錄取標準較寬,授予官職較高;后一組相反。前一組為右榜,后一組為左榜(蒙古以右為上)。如蒙古人、色目人自愿參加漢人、南人的考試,錄取后官加一等。 遼、金

12、科舉考試分鄉(xiāng)試、府試、省試、殿試四級。元朝分鄉(xiāng)試(行省考試)、會試(禮部考試)、御試(殿試)三級??荚嚨膬热?,重經義,輕詩賦。元仁宗規(guī)定,經義在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中出題,答題以朱熹四書集注為標準。從此,朱熹的唯心主義哲學與科舉結合在一起。 明、清:春榜秋榜 明、清兩朝是科舉制度由極盛走向衰亡的時期。 先說一說童生試。凡“入學”以前,無論年齡大小,皆稱童生,亦稱儒童、文童。童生為了取得“生員”(秀才)資格的入學考試,叫做童生試,簡稱童試,亦稱小考、小試。童生試包括縣試、府(或直隸州、廳)試、院試三個階段。院試合格后,稱為生員,亦稱庫生、簧門秀士、博士弟子員,俗稱秀才、相公。縣試、府試

13、、院試第一名,稱為案首。 清代生員還要參加兩種考試:(一)歲考(歲試)各省學官巡回所屬各州縣,舉行考試,考查生員平時的學業(yè)。(二)科考(科試)鄉(xiāng)試之前,各省學官巡回所屬各州縣,舉行考試,意在選送優(yōu)等的生員參加鄉(xiāng)試,稱為科舉生員。 生員中有三種名目: 由官方供給膳食的生員,稱為廩膳生員,簡稱廩生。有一定的名額。歲試、科試成績優(yōu)秀的生員,補充為廩生,稱為補廩。 在定額生員之外,增加錄取的生員,稱為增廣生員,簡稱增生。地位次于廩生。 于增生之外,再增加名額錄取的生員,稱為附學生員,簡稱附生。后來,凡初人學的生員,都稱附生,經過歲、科兩試,成績優(yōu)秀者,遞補為增生、廩生。 此外,還有貢生、監(jiān)生名目: (

14、一)貢生,意思是把人才貢獻給皇帝。明代貢生有四種名目,清代貢生有六種名目,立表對照如下。 明、清每年從府、州、縣挑選“食廩年深”(十年以上)的廩生充貢,稱歲貢。歲貢大都挨次升貢,故有“挨貢”之稱。 明代于歲貢之外,考選學行兼優(yōu)的生員充貢,稱選貢。清代的拔貢、優(yōu)貢由此而來:每三年在生員中選拔一次,叫優(yōu)貢;每六年(后改十二年)在生員中選拔一次,叫拔貢。 明、清遇皇室慶典,根據(jù)府、州、縣的歲貢常額,特許加貢一次,稱恩貢。 清代在鄉(xiāng)試正取名額之外,還有備取的,稱為副榜,亦可作為貢生,稱副貢。 生員通過捐納,取得貢生的,明代稱納貢,清代稱例貢。 在清代,歲貢、恩貢、拔貢、優(yōu)貢、副貢五種貢生總稱“五貢”,

15、都算正途出身。例貢不算正途,所以在五貢之外。生員取得任何一種貢生資格后,即脫離其本府、州、縣學宮,經過“錄科”錄取,才能參加鄉(xiāng)試。 (二)監(jiān)生,指在國子監(jiān)肄業(yè)者。因來源不同,有舉監(jiān)、貢監(jiān)、生監(jiān)、恩監(jiān)、蔭監(jiān)、優(yōu)監(jiān)等名目。后來,僅存虛名,不被重視。一般所稱監(jiān)生,多指通過捐納而取得的,稱為例監(jiān),也稱民生。未“入學”者,欲參加鄉(xiāng)試,必先報捐監(jiān)生,作為出身,并不一定在國子監(jiān)學習。紅樓夢第118回,賈政函囑賈寶玉、賈蘭應鄉(xiāng)試,李嬸娘問:“他們爺兒兩個又沒進過學,怎么能下場呢?”王夫人答:“他爺爺做糧道的起身時,給他們爺兒兩個援了例監(jiān)了?!?下面介紹一下明、清的鄉(xiāng)試、會試、殿試情況。鄉(xiāng)試在首都和各省省會舉行

16、,每三年(子、卯、午、酉年)一次,稱為正科。國家有慶典時,于正科之外,加試一次,稱為恩科。如恩、正兩科合并舉行,則稱恩正并科,按兩種名額錄取。生員(經過“科考”、“錄科”或“錄遺”錄取者)、貢生、監(jiān)生(經過“錄科”錄取者)均可應考??贾械姆Q為“舉人”,俗稱“孝廉”。前五名稱為“五魁”,第一名稱為“解元”。儒林外史第3回范進中舉的“報貼”上寫:“捷報貴府老爺范諱進高中廣東鄉(xiāng)試第七名亞元。京報連登黃甲?!边@是“報錄人”奉承的說法。第七名不應稱為“亞元”,“連登黃甲”更是未來的事,報錄人恭維范進中舉后再中進士。鄉(xiāng)試的時間是八月,故稱秋試、秋闈、秋榜、桂榜。明朝“江南第一風流才子”唐寅漫興十首第二首:

17、“秋榜才名標第一”,自夸他曾中鄉(xiāng)試第一。鄉(xiāng)試俗稱“大比”。比,是考核的意思。紅樓夢第116回賈政對賈璉等說:“今年是大比的年頭。務必叫寶玉同著侄兒考去,能夠中一個舉人?!?鄉(xiāng)試后的第二年(丑、辰、未、戌年),在首都禮部舉行會試(禮闈)。若鄉(xiāng)試有恩科或恩正并科,次年則有會試恩科或恩正并科。各省舉人,均可參加會試??贾械姆Q為“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會試的時間,一般是二、三月,故稱春試、春闈、春榜、杏榜。紅樓夢第l回甄士隱對賈雨村說:“且喜明歲正當大比,兄宜作速入都,春闈一戰(zhàn),方不負兄之所學也?!?這里“大比”兼指會試)各省舉人入京應試,稱為“公車”。光緒二十一年(1895)清政府在中日“甲午

18、戰(zhàn)爭”中失敗,派李鴻章赴日本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康有為聯(lián)合各省在北京會試的一千三百余位舉人上書,提出拒簽和約、遷都抗戰(zhàn)、變法圖強等主張,史稱“公車上書”。緊接在會試之后,舉行殿試錄取的叫進士。按考試成績,分為三甲:一甲稱賜進士及第,一名稱狀元(殿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合稱三鼎甲,狀元居鼎甲之首,故又稱鼎元。二甲稱賜進士出身。三甲稱賜同進士出身。明代二、三甲第一名都稱“傳臚”,清代專稱二甲第一名為傳臚。進士榜用黃紙書寫,叫做黃甲,稱為金榜,中進士謂之金榜題名。分別授予各種官職。 進士稱為甲科、甲榜。舉人稱為乙科、乙榜。清代由舉人而中進士,稱為兩榜。解元、會元、狀元合稱“三元”。為

19、了便于青年讀者的理解,一用圖表示明、清科舉考試的層次如下: 清代的八旗子弟,除了參加上述考試之外,還有翻譯科,分滿洲翻譯、蒙古翻譯兩種。生員、貢生、監(jiān)生考不中舉人,舉人考不中進士,怎么辦?還可參加其他考試,如: 揀選清初,會試三次不中的舉人可揀選知縣,會試一次不中的舉人,可揀選教職。 大挑乾隆時定大挑制。每六年大挑一次,在會試發(fā)榜后舉行,會試四次不中的舉人,大挑一等以知縣用,二等以學正、教諭用。 眷錄招考時,生員、貢生、監(jiān)生都可應試,舉人愿考者亦可參加。文理優(yōu)長者以撰文用,字畫端楷者以辦事用。 中書、國子監(jiān)、學正、學錄、八旗官學教習由舉人、貢生應考。 筆帖式由八旗舉人、貢生、生員、監(jiān)生應考。(

20、筆帖式,官名。清代在各衙署中設置的低級官員。掌理翻譯滿、漢章奏文書。) 清代也有制科??滴酢⑶沙e行過博學鴻詞科,光緒朝舉行過經濟特科。 附帶說一點科舉掌故。學宮前的水池,叫做泮池。入學又稱“入泮”。中過秀才的人于六十年后重逢其人學之年,為“重游泮水”。鄉(xiāng)試發(fā)榜后,設“鹿鳴宴”招待新舉人。中過舉人的人于六十年后重逢其中舉之年,為“重宴鹿鳴”。殿試發(fā)榜后,設恩榮宴(瓊林宴)招待新進士。中過進士的人于六十年后重逢其中進士之年,為“重與恩榮”、“重宴瓊林”。 最后,還要說一說明、清科舉考試的最大弊病。明、清的鄉(xiāng)試、會試,專以四書、五經(易、書、詩、春秋、禮記)中的文句做題目,應試者要用古人的語氣,依據(jù)經書上的說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