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八則》《孟子一則》教案_第1頁
《論語八則》《孟子一則》教案_第2頁
《論語八則》《孟子一則》教案_第3頁
《論語八則》《孟子一則》教案_第4頁
《論語八則》《孟子一則》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牡丹江師范學院教案教研室:大學語文 教師姓名: 授課時間:課程名稱大學語文授課專業(yè)和班級2021級授課內(nèi)容?論語八那么?、?孟子一那么?授課學時2學時教學目的使學生了解先秦儒家學派關(guān)于人生理想、社會政治和士的人格等問題的根本觀點教學重點把握先秦語錄體散文的文體特點、語言風格和藝術(shù)特征教學難點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體驗,深入感受?論語?和?孟子?精髓 教具和媒體使用CAI輔助教學、投影教學方法講授、討論相結(jié)合教學過程包括復習舊課、引入新課、重點難點講授、作業(yè)和習題布置、問題討論、歸納總結(jié)及課后輔導等內(nèi)容時間分配(90分鐘)一、復習舊課二、引入新課三、重點難點講授1、引導學生了解?論語?和?孟子?在中國文

2、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在中國人民族性格形成方面的重要作用;2、介紹?論語?、?孟子?的相關(guān)情況;3、講解和分析課文內(nèi)容;4、思考并討論課后練習。四、作業(yè)和習題5分鐘10分鐘70分鐘5分鐘板書設(shè)計一、作者生平及作品背景二、內(nèi)涵解析三、思考與練習講授新拓展內(nèi)容?論語?、?孟子?與現(xiàn)代思想的融合課后總結(jié)教研室主任簽字 年 月 日 講 稿 講 授 內(nèi) 容更新內(nèi)容1、 指導學生閱讀教材中對諸子散文的文字介紹23頁。補充文學知識:1、從文學開展的角度看,諸子散文大致經(jīng)歷了這樣幾個階段:語錄體階段,對話體階段,專題論文階段。第一期:春秋末期和戰(zhàn)國初期主要著作先有?論語?,后有?老子?、?墨子?。?論語?是我國第

3、一部語錄體散文集,它以簡潔的筆觸描述人們的一言一行,表現(xiàn)出不同的性格特點,讀來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其言論警辟精煉,大多富于哲理。第二期:戰(zhàn)國中期 語錄體仍舊通行,但它們已不像?論語?那樣只是后學的追錄,而是一個學派師徒們的集體著作;所記也不限于單人的語錄,而普遍采用對話形式。主要著作有?孟子?、?莊子?等。主要特點是詞藻豐富,說理暢達,行文多有寓言和比喻。第三期:戰(zhàn)國后期 在這一時期,諸子散文完全擺脫了語錄體,成為專題論著。它們已經(jīng)不是一個學派的集體著述,而是學者個人的論文集;不是以駁論為主,而是以正面論說為主。這是百家爭鳴不斷深入的結(jié)果。主要著作有?荀子?、?韓非子?、?

4、呂氏春秋?等。主要特點是論證嚴密、鞭辟入理。2、諸子散文的共同特征在思想內(nèi)容上,諸子散文思想活潑,密切關(guān)注社會與人生,思考著社會存在開展和人的生存開展的道路,表現(xiàn)出強烈的理性精神,對現(xiàn)實的認識和反映都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在文風上,諸子散文雖然顯示著獨特的思想個性和文章風格,但也有共同之處。?論語?和?老子?都簡練含蓄,富于形象性和哲理性。?孟子?和?莊子?都是恢弘開闊,瀟灑自由,形象生動,富于氣勢。?墨子?、?荀子?、?韓非子?都擅長說理,邏輯謹嚴,組織嚴密。在語言上,諸子散文大都注意語言的表達技巧,表達了不同程度的對形式美的追求。大多注意比喻、排比、對偶等修辭方法的運用,以及使用生動形象的寓

5、言故事來說理,富于形象性和感染力。在文體上,諸子散文從最初的語錄體散文,到對話論辯體散文,再到專題性論文,逐漸開展為成熟的論說文,奠定了中國古代論說文的體制。二、作者生平及作品背景 一孔子和?論語?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字仲尼,名丘。遠祖孔父嘉是宋國的大夫,在內(nèi)亂中被殺??赘讣蔚膬鹤颖茈y到魯國,居于陬邑。至孔子父親叔梁紇時,家境已經(jīng)衰落??鬃幽晟贂r身處貧賤,20歲左右時曾當過管理倉庫的小官和畜牧的小吏,他自己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魯國在春秋時期仍保存了濃厚的周文化傳統(tǒng),在這種文化氣氛中,培養(yǎng)了孔子對周文化的濃厚興趣,15歲便立志學習周文化。約30歲左右,學成,

6、收徒講學,從事教育。其間一度離開魯國到齊游覽,受到齊景公的禮遇?;氐紧攪?,繼續(xù)從事教育活動,51歲時,孔子被任命為魯國的中都宰,從此進入政壇,后來位居司寇,掌管司法,誅少正卯,力圖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主張??墒强鬃拥乃枷氡葦M保守,他主張尊王忠君,強化朝廷力量而抑制私門,因此與魯國政權(quán)的實際掌管者“三家孟孫、叔孫、季孫發(fā)生沖突,被迫于55歲時辭官。他離開魯國,先后到衛(wèi)、陳、曹、宋、鄭、蔡等國,宣傳自己的德政教化思想。這種思想在社會矛盾激化、政治斗爭鋒利的春秋末年,不切事宜,因而未被各國君主采納。孔子經(jīng)過14年的奔波游說,68歲時再度回到魯國,專門從事教育和整理文化典籍的工作。孔子晚年遭遇不幸,兒子

7、孔鯉、最喜愛的弟子顏回、子路相繼去世,魯國的動亂局勢又加速了他政治主張的破滅。魯哀公16年,孔子去世,終年73歲。對孔子可以從四個角度進行認識,即政治家、道德家、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的孔子。孔子早年家境貧寒,年青時,擔任過魯國大夫季氏的委吏主管倉庫的小官,其后相當長的時間都在仕途上不得意。51歲時,被魯定公任命為中都宰,“四方皆那么之;久升任司空,主管工程;后升任司寇,主管社會治安。56歲時,攝行相事,代理政務,“與聞政三月,粥羊豚者非賈,男女行者別于途,途不拾遺?史記·孔子世家?。齊恐,選80位美女及120匹文飾的馬送給魯定公,定公與季桓子沉湎于酒色,不理朝政;魯國祭祀,季桓子不

8、按規(guī)矩給孔子送祭肉,孔子忿然離開魯國,開始游說諸侯的生活??鬃釉谥T侯國之間游說了14年,先后到過衛(wèi)、陳、蒲、曹、宋、鄭、楚等國,政治主張一直不得施行。不僅如此,還常遭厄難。他到宋國,和弟子們在大樹下習禮,宋司馬桓 得知,帶人去殺孔子,不遂,一怒之下拔掉了那棵大樹;路過匡國,被匡人誤認為是陽虎而加以囚禁;路過蒲國,又為蒲國人圍困??鬃右宦房部?,在鄭國時,有人當著他學生子貢的面說孔子“累累假設(shè)喪家之狗。孔子得知自己也笑了:“形狀,未也。而謂之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孔子世家?孔子對于仕途有執(zhí)著的追求,他曾一再表示:“吾將仕矣;“吾豈瓠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論語·陽貨?;“茍有用我者,期

9、月而可也,三年有成?論語·子路?。然而他仕途終究不暢達。這出自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他的思想主張不合時宜,在諸侯以武力紛爭的情況下,他所主張的道德治國不可能得到實現(xiàn)。他曾在齊國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論打動了齊景公,齊景公欲以他輔政,晏嬰指出,孔子的繁禮縟節(jié)累世不能盡,常年不能究,消除了齊景公的念頭。這說的好似只是禮儀的形式,實際上說明的是孔子所行之禮與現(xiàn)實之間的矛盾。二是孔子自己對禮的堅守,他離開魯國是因為魯定公的主動違犯了禮,后來在衛(wèi)國,衛(wèi)靈公和夫人同乘一輛車子,以宦官雍渠為參乘,讓孔子乘車隨后,招搖過市,孔子深感羞辱,憤而離開衛(wèi)國。這只是兩個很小的例子,在這兩個方面,對于孔

10、子來說,他仕途坎坷的根本點是思想與社會現(xiàn)實的沖突,在春秋那個攻取的年代,他用守成理論求攻取,使攻取只能是一紙空言。孔子自己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所尋求的政治人生應該說是很失敗的。道德家的孔子??鬃拥乃枷牒诵亩嗄陙肀蝗藗冋J為是仁和禮。對于仁,一部?論語?,孔子談仁達一百屢次。他反復地強調(diào)仁,是因為仁對于做人來說,是不能夠舍棄的,甚至“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wèi)靈公?對于禮,孔子視之為仁的準繩:顏淵問仁,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顏淵又問具體的內(nèi)涵,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顏淵?克己復禮為仁,克己是對己

11、而言,復禮是對社會而言,為了復禮,須約束自己,使自己的一切行為都符合禮義的原那么,這樣就可以到達仁了。同時,禮又是仁的根本,“不學禮,無以立?論語·季氏?;“不知禮,無以立?論語·堯曰?孔子所強調(diào)的仁,是人本心之善,具言之那么是愛敬之心。他的弟子有子曾說孝悌是仁之本,這雖不是孔子的原話,但符合孔子關(guān)于仁與孝的根本思想??鬃訌娬{(diào)的禮,是他表示的“從周之周禮,所以他念念不忘周公。作為道德家,孔子必然注重道德的自我完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顏淵?,是道德自我完善之本;道德的自我完善必然要待人待事的寬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是“恕,終身奉行者

12、。因己及人,必須是以正名為先,名不正那么言不順,言不順那么事不面,事不面那么禮樂不興;必須以正己為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他甚至說“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論語·顏淵?。這就把道德與政治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了。思想家的孔子??鬃邮侵袊糯鷤ゴ蟮乃枷爰?,他創(chuàng)立的儒家學說仁和禮繼承周文化的傳統(tǒng),富有人道主義精神。在當時的思想領(lǐng)域很有影響。被漢以后的歷代統(tǒng)治者尊奉為統(tǒng)治思想,并成為傳統(tǒng)文化的主干,對漫長的中國古代社會和整個中華民族文化的開展發(fā)生了難以估量的復雜的深遠的影響??鬃诱砦幕浼?,司馬遷說孔子“序?詩?、傳?易?、正?禮?、?樂?、作

13、?春秋?,未必完全可信,但六家典籍都經(jīng)過孔子整理和編訂是可以肯定的。在文化典籍整理方面,孔子有過重大的奉獻。教育家的孔子??鬃?7歲時開始教育生涯,最早的是孟懿子和南宮敬叔向孔子學習禮儀。其后,相傳孔子向老子學習禮,從周返魯,名聲漸震,以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為教育的根本方針,以誨人不倦為根本的教學態(tài)度,真正開啟了私人講學之風??鬃邮讋?chuàng)私學,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壟斷局面,為文化教育的普及開創(chuàng)了道路,在中國教育史上是一個劃時代的創(chuàng)舉。作為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其感人之處在于他“有教無類的教育實踐和誨人不倦的教育態(tài)度??鬃诱惺盏茏?,不分等級,不分貧富??组T弟子中的優(yōu)秀人才多是家境貧寒者,顏回身居陋巷,子路原是

14、鄉(xiāng)野之人,曾參缺衣少食,仲弓家無立錐之地。?論語?中記錄了孔子對他們的親切教誨,尤其是對仲弓的自強好學,孔子用“山川其舍諸!的形象比喻,給欲特殊的關(guān)心和鼓勵。在他從事的50多年的教育中,相傳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藝者72人。孔子有很多好的教育方法,他注重教育的啟發(fā)性,“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那么不復也?論語·述而?;注重學與思的結(jié)合,“學而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學那么殆?論語·為政?;注重學與問的結(jié)合,三人行必有我?guī)?、不恥下問;注重學與習的結(jié)合,要弟子學而時習之??鬃影讶朔殖闪藥椎龋吧?,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論

15、語·季氏?。生而知之者即所謂的天才其實是不存在的,孔子自認為“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論語·述而?他說明的是學而知之是人的根本途徑,也鼓勵人學而知之。這實際上是眾人的求學之路,孔子就是先驅(qū)者。孔子因材施教,對于不同的對象,考慮其不同的素質(zhì)、優(yōu)點和缺點、進德修業(yè)的具體情況,給予不同的教誨。表現(xiàn)了誨人不倦的可貴精神。據(jù)?顏淵?載,同是弟子問仁,孔子有不同的答復,答顏淵“克己復禮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務施于人,答司馬中“仁者其言也訒。顏淵學養(yǎng)高深,故答以“仁學綱領(lǐng),對仲弓和司馬中那么答以細目。又如,同是問“聞斯行諸?孔子答子路:“又父母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因為“

16、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聞斯行之。因為“求也退,故進之。這不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問題,其中還飽含孔子對弟子的高度的責任心。關(guān)于“論語一名東漢班固說:“?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于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漢書·藝文志?從這段話來看,“論語之“論,是論纂即選擇、編輯之意。東漢末年,劉熙那么說“?論語?,記孔子與弟子所語之言也。倫,倫也,有倫理也。語,敘也,敘己所欲說也。?釋名·釋典藝?這倫理是條理之意,那么論語就是有條理地表達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論。只是?論語?的條理性并不強。但他同樣告訴我們,“論語之“論

17、不通倫理道德之“倫,后來也有人把“論作倫理道德解,這是南宋朱熹。?論語?的通行注本有: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論語注疏?,宋朱熹?論語集注?,今人楊伯峻?論語譯注?。?論語?是一部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它由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編輯而成??鬃訉W說的核心思想是“仁,?論語?中始終如一地貫穿了他的這一思想。 ?論語?的篇章排列在內(nèi)容上沒有什么必然聯(lián)系,各章各節(jié)獨立成篇。它涉及的領(lǐng)域極其廣泛,記錄了孔子關(guān)于哲學、經(jīng)濟、政治、倫理、美學、文學、音樂、道德等方面的言論,是研究孔子及其創(chuàng)立的儒家學說的主要文獻 ?論語?是名列世界十大歷史名人之首的中國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門人記錄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書于戰(zhàn)國初

18、期。因秦始皇焚書坑儒,到西漢時期僅有口頭傳授及從孔子住宅夾壁中所得的本子,計有:魯人口頭傳授的?魯論語?20篇,齊人口頭傳授的?齊論語?22篇,從孔子住宅夾壁中發(fā)現(xiàn)的?古論語?21篇。西漢末年,帝師張禹精治?論語?,并根據(jù)?魯論語?,參照?齊論語?,另成一論,稱為?張侯論?。東漢末年,鄭玄以?張侯論?為依據(jù),參考?齊論語?、?古論語?,作?論語注?,是為今本?論語?。?齊論語?、?古論語?不久亡佚?,F(xiàn)存?論語?共20篇,492章,其中記錄孔子與弟子及時人談論之語約444章,記孔門弟子相互談論之語48章。 ?論語?作為孔子及門人的言行集,內(nèi)容十分廣泛,多半涉及人類社會生活問題,對中華民族的心理素

19、質(zhì)及道德行為起到過重大影響。直到近代新文化運動之前,約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中,一直是中國人的初學必讀之書。二孟子和?孟子?孟子約前370前289,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縣人,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后裔,幼年喪父,家庭貧困,受業(yè)于孔子的孫子子思,得孔學嫡傳。后授徒講學,帶學生周游列國,先后到過宋、薛、滕、魯、魏、齊等國,被齊宣王任為客卿,在其他國家也受到不同程度禮遇。但他的仁政理論在急劇變革的戰(zhàn)國時代,不切實際,不被采納。 今本?孟子?根本內(nèi)容可能是孟子本人和學生一道修訂的,其間也不乏后人增飾之處。戰(zhàn)國中后期,孟子是儒家八派之一,地位并不高,唐以后逐漸受推崇,元文宗時被稱為“亞圣,僅次于“至圣孔子。據(jù)

20、說孟子的母親是一位很有見識的女性,?韓詩外傳?記有她買豚不欺子和斷織勸學的故事:   東家殺豚,孟子問其母曰:“殺豚何為?母曰:“欲啖汝。既而悔曰:“吾懷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今適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買東家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    孟子稍長就學而歸。母方績,問曰:“學何所至矣?對曰:“自假設(shè)也。母以刀斷織。軻懼,問其故。母曰:“子之廢學,假設(shè)我斷其織矣。君子學以立名,問以廣其知,是以居以安寧,動那么遠害。今而廢之,是不免于廝役而無以罹于禍害也。何以異于織績而食,中道廢而不為,寧能衣其夫子而長不乏食哉?軻懼,旦夕勤

21、學不息。   劉向的?列女傳·母儀篇?,也記載了孟母三遷、擇鄰教子的故事:   鄒孟軻之母也,號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為墓間事,踴躍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乃去,舍市旁。其嬉戲為賈人炫賣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也。復徙舍學宮之傍。其嬉游乃設(shè)俎豆,揖讓進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及孟子長,學六藝,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謂孟母善以漸化。這些記述雖非信史,但也未必全是虛構(gòu),它們反映了孟子童年時期的家教背景,對理解孟子的思想也不無助益 。    孟子的生平事跡,主要見于?孟子?本書和?史

22、記·孟子荀卿列傳?。其早年生活和學習情況不詳,據(jù)?孟子?本文,可知他對孔子極為景仰,認為“自生民以來,未有盛于孔子也,自言“乃所愿,那么學孔子?公孫丑上?,又說:“予未得為孔子徒也,予私淑諸人也。?離婁下?從?荀子·非十二子?將孟子與子思列為一派,?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也說他“受業(yè)于子思之門人,以及二者思想的相關(guān)性來考察,研究者遂推測,孟子可能受教于子思名伋,孔子之孫學派一位不知名的儒者。如果再向前追溯,那么子思和孟子之學又都與曾子的思想有關(guān)。于是可以得到這樣一條傳承的線索:孔子-曾子-子思-子思門人-孟子。孟子自己也說:“由堯舜至于湯,五百有余歲,由湯至于文王,

23、五百有余歲,由孔子而來至于今,百有余歲,去圣人之世假設(shè)此其未遠也,近圣人之居假設(shè)此其甚也,然而無有乎爾,那么亦無有乎爾。?盡心下?那么隱然以孔子的繼承者自居。后儒所謂道統(tǒng)之說,蓋濫觴于此。 大約四十歲以前,孟子主要是在鄒魯之地聚徒講學,可能也參與一些政治活動。但是鄒魯國小勢弱,不可能有大的作為,孟子便離開家鄉(xiāng),來到齊國。其時正值齊威王執(zhí)政的中期,這位以“不飛那么已,一飛沖天;不鳴那么已,一鳴驚人?史記·滑稽列傳?而自許的君主,胸懷一統(tǒng)天下之志,推行“謹修法律而督奸吏?史記·田世家?的政策,繼承桓公午開創(chuàng)的稷下學宮制度,廣納賢才,極盡優(yōu)禮。在齊,孟子曾與將軍匡章交游,至于游說

24、威王的情況,史缺有間,不得而知。不過以孟子對兼并戰(zhàn)爭的強烈反對態(tài)度,想必未能贏得威王的青睞,所以當孟子聽說宋國的國君偃要實行仁政時,便去齊適宋,連威王饋贈的“兼金百鎰也不肯接受?公孫丑下?    宋君偃外表上接受了孟子的建議,實行了仁政,但對其中的實質(zhì)性舉措,如薄稅斂減輕賦稅、關(guān)市譏而不征對關(guān)卡、市場進行稽查而不征收商業(yè)稅等,卻百般推延。對此孟子十分氣憤,擬之曰:“今有人日攘其鄰之雞,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請擬之,月攘一雞,以待來年然后已。?滕文公下?失望之余,孟子便離開宋國,經(jīng)薛齊地返回故土鄒。據(jù)東漢應劭?風俗通義·窮通篇?記載,在此次返鄒的途中

25、,孟子曾遭絕糧之困,幾不免于死。    在宋之時,孟子曾與前往楚國而途經(jīng)宋都的滕文公其時尚為世子兩次會面?滕文公上?,后者對孟子所倡導的仁政十分仰慕。因此,滕文公即位伊始,即派其臣然友到鄒國,向孟子請教關(guān)于喪禮及國是的意見。孟子也隨后前往滕國,被文公待為上賓,事無巨細皆得參謀。在這里,孟子發(fā)表了系統(tǒng)的政治、經(jīng)濟學說,與農(nóng)家學派的代表人物進行了辯論,闡述了“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的觀點?滕文公上?。前322年,齊威王封田嬰于薛,滕文公為之驚恐不安,問計于孟子,孟子除了勸勉之外,亦無良策可施。孟子見滕國小弱,終不能播仁政于天下,聽說魏王“

26、卑詞厚幣以招賢者,便離開滕國趕往魏國。 戰(zhàn)國初期,魏文侯禮賢下士,力行改革,國勢大盛,尊于列強。但自前370年惠王即位之后,魏國數(shù)為秦軍所敗,舊都安邑遠在河東,處于秦、趙、韓三國的包圍之中,形勢岌岌可危,遂于前361年遷都大梁,所以魏亦稱梁,魏惠王亦稱梁惠王。孟子至梁,正當惠王為“東敗于齊,長子死焉,西喪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梁惠王上?而亟思報仇雪恥之時,所以乍一見面,惠王開口便問:“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也毫不隱諱,當頭一瓢冷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大講上下爭利那么國危的道理。孟子與梁惠王的談話,為數(shù)不多,俱見?孟子·梁惠王上?,都是闡述儒家王道仁政思

27、想的。以惠王當時的心態(tài),很難聽得進去。?史記?說“梁惠王不果所言,見以為迂遠而闊于事情,是可以想見的。大概就在孟子至魏的第二年,即前319年,惠王去世,其子襄王即位。孟子一見到他,就有“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梁惠王上?的不良印象,隨后的談話也不投機,大失所望,遂去魏返齊。 此時齊威王已經(jīng)去世,宣王即位缺乏兩年,他雄心勃勃,有稱霸天下之志。為了給霸業(yè)提供理論和策略的支持,他進一步擴置稷下學宮,招天下賢士近千人,賜其中七十六人列第于上大夫,不治而議論。一時間,儒、墨、道、法、名、兵、農(nóng)、陰陽諸家皆薈萃于此,自由地講學、著書、辯論、議政。中國古代士階層地位之榮耀、影響之巨大,莫過于此時。秦

28、漢時代的博士官制度,實亦嗣風于稷下。因此孟子到來,自然也受到了宣王的禮遇,被任為客卿。孟子也對宣王寄予厚望,認為以齊國地廣民眾,過于三代,行王道仁政乃易如反掌。他針對宣王的心理,從各個方面進行勸導,內(nèi)容廣及政治、經(jīng)濟、外交乃至日常生活,最后都歸結(jié)到王道和仁政的根本宗旨上來?!扒f暴見孟子一章所記述的,就是其中的一例。孟子所描述的王道仁政的美好前景確實打動了宣王,宣王表示:“愿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我雖不敏,請嘗試之。?梁惠王上?不過后來的事實證明,宣王雖然對孟子的王天下之道不無景慕,但涉及具體的施政措施,就不能真正地加以落實了。他們的矛盾也因此日益突現(xiàn)出來。 前316年,燕國因君臣禪讓而引發(fā)內(nèi)亂

29、,兩年之后,齊國派將軍匡章率大軍討伐燕國。燕國“士卒不戰(zhàn),城門不閉?史記·燕世家?,所以齊軍僅用五十天便攻破并占領(lǐng)了燕國。宣王問孟子,可否將燕國并為己有,孟子說:“取之而燕民悅,那么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悅,那么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豈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火益熱,亦運而已矣。?梁惠王下?主張安撫其百姓,取悅其民心,以民心之向背決定是否取燕。但是齊軍在燕國大行肆虐,“殺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毀其宗廟,遷其重器?梁惠王下?,激起燕民的強烈對抗,各諸侯國也合謀救燕伐齊,齊軍被迫退出了燕國。諸侯遂擁立公子職為王,即

30、著名的燕昭王。 孟子對齊宣王徹底喪失了信心,于是辭去卿位,準備離開。宣王感到很慚愧,親自到孟子家中挽留,又派大臣轉(zhuǎn)告孟子,想在臨淄城中賜給孟子一座房屋,并以萬鐘之祿供養(yǎng)孟子的學生,使齊國的官民皆有所效法。孟子謝絕了。這當是前312年以后的事。至此孟子在齊國呆了約七八年的時間。    此時孟子已七十多歲,不能再周游列國,于是便回到了故土,和弟子萬六章、公孫丑等人“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大約在前302年左右,孟子逝世,終年84歲。?孟子?共七篇:?梁惠王?上下篇,?公孫丑?上下篇,?滕文公?上下篇,?離婁?上下篇

31、,?萬章?上下篇,?告子?上下篇,?盡心?上下篇。?孟子?一書的篇名和?論語?一樣,不過是摘取每篇開頭的幾個重要字眼來命名,并沒有別的意義。本來?孟子?七篇并沒有分上下兩篇,到東漢趙岐所著?孟子章句?,才把七篇各分為上下兩卷,后來加以沿用。 ?孟子?一書以問對、辯論方式展開,以駁論為主要的論證方法。它翔實地記載了孟子的思想,言論和事跡,保存了豐富的史料,是研究孟子思想和先秦文學、歷史、經(jīng)濟和哲學的重要著作。全書35000字,說理精辟,文字流暢,語言形象,不僅是一部儒家的經(jīng)典著作,也是一部優(yōu)秀的古代散文集。 ?孟子?一書是"擬圣而作",它既吸收?論語?中的精華,也接受了?大學

32、?、?中庸?的一些特點。在?孟子?一書中,反映最突出的是仁義思想。仁是儒家學說的中心,孔子常講仁很少講義,孟子那么仁義并重,他有句名言,即"舍生取義"。漢文帝時把?論語?、?孝經(jīng)?、?爾雅?和?孟子?各置博士之官,叫"傳記博士";?孟子?被視為輔翼經(jīng)書的傳記。兩漢時,?孟子?已和?論語?并列。到五代時,后蜀主孟昶命毋昭裔楷書?易?、?書?、?詩?、?議禮?、?周禮?、?禮記?、?公羊?、?谷梁?、?左傳?、?論語?、?孟子?十一經(jīng)刻石;宋太宗又加以翻刻,這是?孟子?被列入"經(jīng)書"的開始。到南宋孝宗時,理學家朱熹在?禮記?中取出?大學?

33、和?中庸?兩篇,認為是曾子和子思的作品,與?論語?、?孟子?合在一起,稱為四書,于是孟子的地位更加提高了。后世研究和注釋?孟子?的著作很多,其中重要的有三部書,即趙岐的?孟子章句?,朱熹的?孟子集注?和清代焦循的?孟子正義?。以上三部書各有特色,都是研究?孟子?一書必不可少的參考資料。三、文本內(nèi)涵解析1課文朗讀:指導學生閱讀 2課文翻譯及分析: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 曾子說:“我每天屢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謀慮是否不夠盡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夠誠信?傳授的學業(yè)是否不曾復習? 分析:曾子是孔子的學生。據(jù)說曾子性情沉靜,舉止穩(wěn)重,為人謹慎,待人

34、謙恭,以孝著稱,深得孔子器重?!拔崛杖∥嵘?,此處的“三省,不是“反省三次,而是“屢次反省的意思。每個人都不可能是完美無缺的,只有具備了不斷自我反省的能力,才能不斷自我完善。一個人如果能夠自我反省,他就會變得謙虛而不傲慢,變得彬彬有禮而不自以為是,同時也就能養(yǎng)成獨立思考的習慣而不盲從他人。 就反省的內(nèi)容而言,曾子強調(diào)我們要做到三點:對他人忠,對朋友信,對知識習。“忠、“信、“習,這也是?論語?一書中最關(guān)鍵詞的三個詞 忠,是指發(fā)自內(nèi)心的,盡心竭力地為別人做事情。正所謂“心中為忠。?論語 里仁?中有這樣一段話:“子曰:參shn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說:“曾參??!我所主

35、張的道是由一個根本的宗旨貫穿始終的。曾子說:“老師所主張的道,不過是忠誠、寬容罷了??磥?,“忠是孔子之道的根本。信,是指和朋友交往要講信用。從“信的字形可以看出,“人“言為“信,也就是說,君子一言,駟馬難追,人說話是要講信用的。孔子的弟子子夏曾經(jīng)說過:“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見?論語 學而?意謂“和朋友交往,說話守信用。雖然他自己說沒有學習過?詩?書?等禮樂知識,我也一定要說他是學習過的。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老實守信也是我們應該遵循的根本原那么。 習,其繁體字為“習,它的上半局部是“羽毛的“羽,因此,“習的最初意思是指剛出生的小鳥

36、不斷地練習飛翔。因此“習有反復練習、不斷實踐之意。?論語?全書的第一句話“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中的“習即此意,它強調(diào)學習只有不斷地、反復地練習實踐才能給自己帶來真正的快樂。曾子所謂“傳不習乎,其意思也是在強調(diào)要對所學的知識進行反復練習。對老師所教的東西只有不斷地練習強化,我們才能夠真正地吸收,并從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讓我們牢記曾子的話:“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讓我們每天屢次反省自己,做到對他人忠,對朋友信,對知識習。 原文:子曰:弟子入那么孝,出那么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那么以學文。弟通悌,指兄弟之間 弟弟要尊敬兄長,兄長要關(guān)愛弟弟。譯文:

37、孔子說:年輕人在父母跟前就要孝順父母,出門在外,對人要尊重友愛,言行要謹慎,要老實可信,要關(guān)心群眾,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后,還有余力的話,再去讀經(jīng)書及求其它學問。 分析:孔子以造就一批有較高道德素養(yǎng)、有知識的弟子作為自己畢生努力的目標。其中第一句,入那么孝,出那么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是孔子對學生道德素養(yǎng)的根本要求;第二句,行有余力,那么以學文,那么是孔子希望學生同時成為有知識、有真才實學的人。從行文的順序中我們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孔子把人的道德素養(yǎng)看作是第一位的,他不希望自己的學生成為僅有知識而缺乏道德的人。因為在現(xiàn)實生活中,學文而無行者太多了。所以,孔子首先強調(diào):做人與

38、讀書,做人是第一位的。你可以行而無學文,但不可學文而無行。在行有余力的根底上,他同時要求你去學文。這不僅是因為多讀書可以增長我們的知識學問,而且對于提升我們的道德素養(yǎng)也是有正面作用的。 原文: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輗和軏,均指古代車轅前與橫木相接的關(guān)鍵處譯文:孔子說:“一個人不講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似大車沒有輗、小車沒有軏一樣,它靠什么行走呢? 分析:在?論語?中,“信有兩層含義:一是受人信任,二是對人有信用。人生活在群體中,與人相處,得到別人的信任十分重要。?論語?記,弟子問孔子如何治國,孔子說要做到三點:要“足食,有足夠的糧食;“足兵,有足夠

39、的軍隊;還要得到百姓的信任。弟子問,如果不得已必須去掉一項,去哪一項?孔子答復:“去兵。弟子又問,如果還必須去掉一項,去哪一項?孔子說:“去食。民無信不立??梢?,在孔子看來,得到百姓的信任比什么都重要。治國如此,其他事何嘗不是如此。如果得不到別人的信任,什么事都辦不成,無論大事小事都是如此。信任又是相互的。要得到別人的信任,首先就要自己講信用??鬃影阎遗c信并提,認為忠信是做人的根本要求。?論語?中多處講到這一思想。如“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就是把忠信作為修養(yǎng)的根本內(nèi)容,要求每天檢查反省,是不是做到了忠信。孔子又說,為政要做到恭、寬、信、敏、惠。他解釋“信時說

40、:“信那么人任也。只有講信用,人們才會信任你。 總之,只有得到人們的信任,辦事才能成功;只有自己講信用,才能得到人們的信任。也就是說,只有人人講信用,建立起人與人之間的互信,社會生活才能正常地運行、開展。這就是“人而無信,不知其可的道理。 孔子以后,儒家思想在這個問題上又有開展,把信與誠相連,稱“誠信。孟子說:“誠者,天之道;思誠者,人之道,從天道誠信來進一步說明人必須誠信的道理。誠,是實的意思。就是真實、實在,沒有虛假。天道,用今天的話說,是自然之道的意思。天地之間,日月星辰的運行,春夏秋冬的交替,花鳥魚蟲自然萬物的生長繁息,都是真實、實在的,沒有絲毫虛妄;虛妄的東西,在自然中不能存在。所以

41、說,誠是“天之道。既然自然之道真實無妄,人也就應該如此,也應該真實無妄。所以說,“思誠者,人之道。這樣就深刻地說明了為什么必須誠信的道理。有一位企業(yè)家,經(jīng)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電視媒體采訪他,問他是如何取得成功的。他說就是靠的“老老實實做人,認認真真做事。他說,世界是實實在在的,所以我們做人就要老老實實,做事就要認認真真。說的樸實無華,卻道出了“誠者,天之道;思誠者,人之道的道理。誠信,是天道之本然,也是人道的根本。 原文: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譯文:孔子說:

42、“富裕和顯貴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當?shù)姆椒ǖ玫剿?,就不會去享受的;貧窮與低賤是人人都厭惡的,但不用正當?shù)姆椒ㄈ[脫它,就不會真正擺脫的。君子如果離開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沒有一頓飯的時間背離仁德的,就是在最緊迫的時刻也必須按照仁德辦事,就是在顛沛流離的時候,也一定會按仁德去辦事的。 分析: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觀。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這一段內(nèi)容,似乎孔子主張人們只要仁、義,不要利、欲。事實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會甘愿過貧窮困頓、流離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貴安逸。但這必須通過正當?shù)氖侄魏屯緩饺カ@取。否那么寧守清貧而不去享受富貴。這種觀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價值。 原文:

43、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愿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愿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愿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譯文:顏回、子路侍立在孔子身旁??鬃诱f:“何不各自談談你們的志向呢?子路說:“(我)愿將我的車馬、衣服和朋友共同享用衣輕裘:泛指衣服。“輕字為衍文,是因?論語·雍也?中有“衣輕裘而誤衍?!棒茫罕局钙ひ隆9玻簞釉~:指共同享用,用壞了也不抱怨敝之:指把車馬、衣裘用破,用壞。敝:使動用法。憾:抱怨。顏淵說:“我愿做到不夸耀自己的好處輕聲伐:夸耀,不宣揚自己的功績施:張大,夸大。子路說:“愿意聽聽您的志向??鬃诱f:“使老人安

44、享晚年;使平輩的人朋友信任我;年少的人得到關(guān)心安、信、懷:都作使動用,賓語之分別指代老者、朋友、少者。安:安逸。懷:歸依依孔安國說。分析: 以上三個人的言論,子路將自己之物與他人共享,但沒有到達兼濟的程度。顏回不將行善歸于自己,但還是出于有心。唯獨夫子,兼利萬物而不知道自己的功績,仁義遍行天下而不見他的行跡,他的胸懷和天地一樣寬廣,不是兩個學生所能比的。 原文:子華使于齊,冉子為其母請粟。子曰:“與之釜。請益。曰:“與之庾。冉子與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濟富。裘:皮衣 譯文:子華出使齊國,冉子替他的母親向孔子請求補助一些谷米??鬃诱f:“給他六斗四升。冉

45、子請求再增加一些??鬃诱f:“再給他二斗四升。冉子卻給他八十斛??鬃诱f:“公西赤到齊國去,乘坐著肥馬駕的車子,穿著又暖和又輕便的皮袍。我聽說過,君子只是周濟急需救濟的人,而不是周濟富人的人。分析:冉子前522前489,春秋末魯國今山東曲阜人,字子有,亦稱冉有 冉求 有子。生于魯昭公二十年,孔子得意門人,以政事見稱,少孔子二十九歲??组T七十二賢之一。出身微賤,與仲弓、冉伯牛同宗,青年時期曾做過季氏的家臣,后拜師孔子,并辭官隨孔子周游列國。冉子多才多藝 性謙遜長于政事,孔子稱贊其才可于千戶大邑,百乘兵馬之家,勝任總管職務。魯哀公五年前490秋,經(jīng)公之魯推薦,回魯當上季氏家族的總管,期間曾率魯軍擊退齊

46、軍的侵犯,立下赫赫戰(zhàn)功??鬃油砟隁w隱魯國,受到子有很多的照顧??鬃又鲝垺熬又芗辈粷?,這是從儒家“仁愛思想出發(fā)的??鬃拥摹皭廴藢W說,并不是狹隘的愛自己的家人和朋友,而帶有一定的普遍性。但他又認為,周濟的只是窮人而不是富人,應當“雪中送炭,而不是“錦上添花。這種思想符合于人道主義。 文章給我們的啟示是:做事既要滿足事理,又要符合情理。 原文: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譯文:孔子說:“明智的人喜歡水,仁慈的人喜歡山;明智的人好動,仁慈的人好靜;明智的人快樂,仁慈的人長壽。 分析:孔子這里所說的“智者和“仁者不是一般人,而是那些有修養(yǎng)的“君子。他希望人們都能做到

47、“智和“仁,只要具備了這些品德,就能適應當時社會的要求??鬃诱J為人和自然是一體的,山和水的特點也反映在人的素質(zhì)之中。因此他說:“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在千變?nèi)f化的大自然中,山是穩(wěn)定的,可信賴的,它始終矗立不變,包容萬物,是最可靠的支持;水那么是多變的,具有不同的面貌,它沒有像山那樣固定、執(zhí)著的形象,它柔和而又鋒利,可以為善,也可以為惡;難于追隨,深不可測,不可逾越。聰明人和水一樣隨機應變,常常能夠明察事物的開展,“明事物之萬化,亦與之萬化,而不固守一成不變的某種標準或規(guī)那么,因此能破除愚昧和困危,取得成功,即便不能成功,也能隨遇而安,尋求另外的開展,所以,他們總是

48、活潑的、樂觀的。仁愛之人那么和山一樣平靜,一樣穩(wěn)定,不為外在的事物所動搖,他們以愛待人、待物,像群山一樣向萬物張開雙臂,站得高,看得遠,寬容仁厚,不役于物,也不傷于物,不憂不懼,所以能夠長壽。智、仁、勇是儒家人格的最高理想。勇是智和仁的結(jié)果。像山一樣堅忍不拔,像水一樣勇往直前,這就是一個崇高的人,一個有價值的人,一個快樂的人,一個長壽的人。直到現(xiàn)在,愛山、愛水,以山和水為自己人生的楷模仍然是我,也是許多中國人的最高追求。 原文: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譯文:曾子說:“士不可不志向遠大,意志堅強,因為他肩負重大的歷史使命,而且路途遙遠。以實

49、現(xiàn)仁德作為自己的歷史使命,不是很重大嗎?對這一理想的追求到死才可以停止,不是道路遙遠嗎? 分析:?論語?中所說的“士是封建社會中具有一定社會身份和地位的特殊階層,是四民之首四民,即士,農(nóng),工,商。宋代以后,士逐漸成為一般讀書人的泛稱。但春秋以前,士只是一個等級即周王、諸侯、卿、大夫、士的等級序列的名稱,具有相對的穩(wěn)定性。到了戰(zhàn)國時期,士雖然仍具有等級特征,但逐漸演變成社會上的一個階層。戰(zhàn)國時期,爭霸兼并戰(zhàn)爭頻仍,列國多以得士為榮。在儒家經(jīng)典中“士屢次被提及,如?論語?中,孔門弟子子貢、子路都問過“何如斯可謂之士矣這個問題??鬃釉诖饛妥迂暤奶釂枙r將“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作為士的

50、最高標準,對于子路,那么以“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謂士矣對其予以勉勵。作為孔門弟子,儒家思想最得力的繼承人與傳播者,曾子提出的為士標準最為后人稱道,即“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可見,在儒家眼里,士是理想人格的典型楷模與儒家社會理想的堅決執(zhí)行者。曾子認為,要想成為士,必須具有兩種修養(yǎng),即“弘和“毅。關(guān)于這兩個字的解釋,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中謂:“弘,寬廣也。毅,強忍也。朱熹又在?朱子語類?中說:“所謂弘者,不但是放令公平寬大,容受得人,須是容受得許多眾理。假設(shè)執(zhí)著一見,便自以為是,他說更入不得,便是滯于一隅,如何得弘?須是容受軋捺得眾理,方得?!耙?/p>

51、是立腳處堅忍強厲,擔負得去底意。這就是說,作為士人,應該心胸寬廣,有容人之量,更有容物之量;不偏執(zhí)己見,不自以為是,目光遠大,見識高超。這是弘的含義。但僅是這樣還不行,還應該堅毅、果敢并具有超強的忍耐力,即蘇軾在?晁錯論?中所謂:“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昂肱c“毅兩者不能偏頗,相互統(tǒng)一,缺一不可。朱熹謂之“非弘不能勝其重,非毅無以致其遠,且引程子的話解釋道:“弘而不毅,那么無規(guī)矩而難立;毅而不弘,那么隘陋而無以居之。(?四書章句集注?) 原文: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諸侯危社稷,那么變置。 犧牲既成,粢盛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