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禪山記》教學設計_第1頁](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5/1/5c061b96-0250-41bc-aa27-10437cfabdae/5c061b96-0250-41bc-aa27-10437cfabdae1.gif)
![《游褒禪山記》教學設計_第2頁](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5/1/5c061b96-0250-41bc-aa27-10437cfabdae/5c061b96-0250-41bc-aa27-10437cfabdae2.gif)
![《游褒禪山記》教學設計_第3頁](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5/1/5c061b96-0250-41bc-aa27-10437cfabdae/5c061b96-0250-41bc-aa27-10437cfabdae3.gif)
![《游褒禪山記》教學設計_第4頁](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5/1/5c061b96-0250-41bc-aa27-10437cfabdae/5c061b96-0250-41bc-aa27-10437cfabdae4.gif)
![《游褒禪山記》教學設計_第5頁](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5/1/5c061b96-0250-41bc-aa27-10437cfabdae/5c061b96-0250-41bc-aa27-10437cfabdae5.gif)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游褒禪山記教學設計一、概述游褒禪山記是高一年級語文版必修三第四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本單元編選的四篇寫景 狀物類文言文,以景物為依托,說理抒情,線路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極大的民族智慧。本單元 的學習重點是:能夠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讀懂文章內容,了解古代文人熱愛生活、關注社會的 態(tài)度;領略主要表現手法,體會其藝術表現力;梳理和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 用法。游褒禪山記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通過一次十分掃興的游歷來闡發(fā)道 理的說理性散文。作者借游褒禪山,闡發(fā)了人要有不畏艱險,勇于進取的精神和治學處事必須 “深思慎取”的道理。文章記游,目的卻是為了說理。記游時,語言樸素簡潔,為說理留下伏
2、 筆;說理時,因事而發(fā),生動自然,具有 很強的說服力。同時,也為我們提供了生活中的萬 事萬物都可以吸取教益的啟示。游褒禪山記的教學設計擬探討以下兩個層面的問題:一是 通過讀懂內容借鑒學習作者“盡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二是學習即事明理,敘議結合, 前后緊密相扣,以小見大的寫作方法。本課用兩課時完成。二、教學目標分析(一)知識與技能: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朗讀來體味游褒禪山記的語言特點,感受 語言的形式美。2、學習本文中名詞活用為動詞、形容詞活用為動詞的用法。了解文言虛詞“以”、“其” 的意義與用法。3、學習本文從記游到議論,即事明理的寫作方法。(二)過程與方法:1、反復誦讀
3、:這是本課教學的主要方法,通過反復誦讀能熟悉并理解課文內容,積累文 言知識。2、用講翻譯:通過文本的疏通,為學生理解課文掃清障礙。3、問題探究:展開教師、學生、作者和文本四者之間的對話,理清“志”、“力”、“物” 之間的關系,從而理解作者所闡發(fā)的人生哲理。(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領會治學處世皆須堅定意志,并且要深思慎取的道理。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1、重點積累名、曰、文、進、奇、好、出、極、觀、求、險等文言實詞的意義。2、掌握虛詞“以”、“其”的意義與用法。教學難點:1、學習即事明理,敘議結合,前后緊密相扣,以小見大的寫作方法。2、借鑒學習作者“盡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三、學習者特征分析學
4、生經過初中和高一上期的文言文學習, 已掌握了一定數量的文言實詞、虛詞,學生的文 言文閱讀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因此,學生學習這篇淺易的文言文并不會感到特別的吃力, 但 仍有一些難點有待突破,如文言句式,詞類活用、虛詞的用法等。學生雖然掌握了一定的文言 文閱讀能力,但由于人生閱歷的缺乏和知識結構的不完善,對文章所闡發(fā)的人生哲理的領會有 一定的困難,因此,這篇課文的教學設計是通過疏通文本,學習文中文言文知識,從而領會作 者闡述的“深思慎取”的道理。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本文是一篇文言文,文字上有一定的障礙,應在課前梳理清楚。本文又是一篇游記,可與 學生自己的習作進行聯系比較。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5、可利用多媒體手段展示相關的風光 圖片以及作者的游程(制作成多媒體課件)。為了掌握本文重要的文言詞語,可利用多媒體手段展示相關課堂習題。引導學生利用注釋,使用工具書自己翻譯,必要時教師進行點撥,培養(yǎng) 自學能力。告訴學生翻譯文言文要遵循的原則。調動學生思考、討論、交流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 生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示學生反復誦讀課文,體會文章所闡述的道理。鼓勵學生及 時歸納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注意積累文言文知識。五、教學過程(第一課時)1、煽情激趣,導入新課。播放褒禪山的相關圖片,教師作簡要介紹:登泰山而翻閱歷史長卷,游桂林而觀看水墨山 水,攀黃山坐嘆造化神工,覽九華心熏佛國煙香。褒禪山無此佳境,褒
6、禪山也是一座相當平淡 山。幸而由于歷史的偶然,宋王安石到此一游,留有一記一一游褒禪山記(板書),山 遂以文名。這篇游記不以表現山水之美為主,而是在記游的基礎上,進行大量的議論,議論是 文章的中心,而記敘只是一個引子。那么作者借助游褒禪山,闡發(fā)了怎樣的道理呢?下面就來 學習這篇文章。設計意圖:多媒體導入,用大量的圖片和簡要的介紹引起學生的興趣,拉近學生和文本的距離,調動學生的積極情感,為學生理解文章的內容奠定了基礎。2、熟讀課文,感知內容。(1)自由朗讀課文,圈點勾畫重點虛詞、實詞和特殊文言句式;標注出疑難字句。(2)聽錄音,有感情地小聲讀,讀完之后在紙上寫下自己的直覺感受和原初體驗。(3)師生
7、交流,質疑釋疑,完成對課文的翻譯,熟悉課文內容。設計意圖:指導學生閱讀和理解文言文,要重視作品的閱讀鑒賞的實踐活動, 注重誦讀的 指導,從內容理解到作者情感的把握,從語言的品味到思想內容的品評, 都離不開對文本的誦 讀。3、研讀文本,探究賞析。(1)、速讀全文,概括每段大意。(整體把握內容)明確:第1段一一山名考證;第2段一一游華山洞;第3段一一游洞心得:第4段一一觀碑心得;第5段一一同游者誰(2)、古人在游記中寫感受常會用一兩句話來概括全文的主旨。如醉翁亭記中的“醉 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如岳陽樓記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 本文點明主旨的是哪句?為什么?明確:登山
8、游洞的感受一一盡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對于仆碑的感受一一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3)、華山前后洞各有什么特點,游人的情況怎樣?(4)、朗讀第3段,想一想要想領略到奇?zhèn)ス骞址浅V^,必須具備哪些條件,其中最 為重要和可貴的是哪一點?明確:有志,有力,有物。其中最重要的是“志”(5)、結合你讀這一段的啟發(fā),談談怎樣才能成就一番事業(yè)。(6)、課文的第一段和第四段有什么關聯?(7)、有人認為王安石針對“仆碑”提出“深思而慎取之”的觀點,游離于主題之外。 結合王安石的處境,談談你的觀點。明確:表面上看好像沖淡了文章的主題,細細琢磨,作者把這一小段放在大段議論之后寫 是有深意的?!捌捅彪m“仆
9、”,畢竟是“碑”,但“其文漫滅”,謬種流傳,不得識其真面 目。學者不應該被表面現象所迷惑,應追根溯源,求其本質。王安石變法,有成功的可能,也有失敗的危險,中國向來有“成者王侯,敗者寇”的說法,一旦變法失敗,王安石能否得到一 個客觀公正的評價呢?王安石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不是有人稱王安石為“奸人”嗎?王安石壯志未酬,他成了后世毀譽交織、爭論最多、分歧最大、蓋棺難定論的人物。仇視王安石的人 極盡誣蔑栽贓之能事,欲“漫滅其文”。由此看來,“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這是多 么令人驚心的話語啊!由此而知王安石洞悉人生。設計意圖:此環(huán)節(jié)重在自主合作探究,進行探究性學習。培養(yǎng)學生整體把握內容和找出理 解
10、作者思想內涵的關鍵句子的能力,領悟作者透過記游,重在議論,以小見大景的寫作手法。4 .整理文言知識:(1)、古今異義,如:蓋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而世之奇?zhèn)ガF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2)、詞類活用,如: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有泉側出,(3)、一詞多義,見課后練習二。(4)、特殊句式,如: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判斷句)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判斷句)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狀語后置)古人之觀于
11、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狀語后置設計意圖:課內與課外相結合,加強文言文重點實詞和虛詞的積累,掌握一些文言文特殊 句式等,提高文言文的閱讀能力。5 .作業(yè)(1)熟讀課文。(2)完成課后練習二、三。設計意圖:強化誦讀,增強語感,使學生能學以致用,突出學習重點,強化學習目標。板書設計(力求體現程序性、概括性、指導性、藝術性)游褒禪山記王安石記敘記山(山一院一洞一碑)仆碑游洞(前洞一后洞)后洞議論怠出而悔有志、力、物漫滅謬傳深思慎?。?節(jié))因事見理、敘議結合 重點突出、詳略得當 結構嚴密、前后照應六、幫助和總結文言文是高一學生不感興趣并且頗為頭疼的, 課堂上容易出現教師滿堂灌,機械填鴨, 學 生
12、卻覺得枯燥無味,死學死記,教學容易流于空泛和形式化?;厥妆菊n教學,借助多媒體通過 大量的圖片導入新課,拉近了學生和文本的距離,將學生帶入了作者當時記游的情境當中, 從 而獲得了那份獨特的情感體驗。“讀書百遍,其義自現”,文言文只有在反復誦讀之中才能增強 語感,讀出味道來,我用了常用的方法“以讀帶品,以品促悟”,在反復的誦讀當中,學生能 較好的理解文章的內容,把握作者的敘議結合的寫作手法, 走進了作者的心靈,產生情感上共 鳴。教學過程目標明確,重難點突出,做到學完一課有一個收獲。但在引導過程中,往往因為 學生的知識儲備不夠難以達到預期的目標。 學生對自主式課堂教學方式還不很適應, 師生始終 有隔
13、;本人對自主、探究、合作的新課程精神理解還不夠,尤其是在具體教學中的貫徹實施上 還有不明了的地方;自主、探究、合作是有層次的,應該根據教學對象的不同,采取適當的步 驟,確立難易高低程度不同的標準來安排教學步驟, 達成教學目的。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不夠, 這有待于以后的培養(yǎng)。學生對自主角色的認同感還待于實踐的磨礪才能明晰。第二課時1、 導入新課:這一單元我們所學習的古文大都是實用類文言文, 其中有史傳(鴻門宴、鄭伯克段于 鄢)、行狀(段太尉逸事狀)、奏表(陳情表)、書信(報任安書),那游褒禪山記 是一篇什么?(游記)。人們常說游記是:“紙上山水”,上節(jié)課我們已經疏通了文意,對這篇 “紙上山水”有了
14、一些初步感受。今天我們就跟隨作者王安石一起來繼續(xù)欣賞褒禪山的風景并 一同感悟風景之外的人生體驗。2、 課文分析:1、第一段:這一段介紹褒禪山概況。都寫了褒禪山的什么? 明確:山之名、山之寺、山之洞、山之碑。2、第二段:這一段記游華山洞的經過,按照游蹤可以分兩層:第一層(開頭到“遂與之俱出”)記游洞經過;第二層(“蓋余所至”至段末)追記后洞中所見并表示遺憾心情。華山洞分為前后兩洞,前洞什么樣?后洞什么樣?著重哪一部分?為什么?明確:前洞平曠,記游者甚眾。后洞窈、寒、深,記游者少。著重寫后洞。為下一部分的議 論作鋪墊。 作者游洞的心情經歷了什么樣的變化?明確:興致盎然-有人怠,與之俱出一悔。3、第
15、三段:這一段主要寫游華山洞的心得,是這篇課文的重點和精華部分。層次劃分:用一 “嘆”字緊承上文,領起全段。以古人作為立論的標準,從“求思”的 深度和廣度兩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避拿世人的避難就易,同古人的“求思” 精神對比。闡述宏偉目標,險遠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內在聯系。強調只要 盡了自己的主觀努力,即使不能達到目的,也可以“無譏”、“無梅”。具體分析志、力、物之間的關系。明確:王安石揭示了成功的條件就是“志”、“力”、“物”,強調了 “力”與“物”這兩個客觀條件的作用,又強調了 “志”這個主觀因素的關鍵作用,強調只要盡己之志,雖然不能達到 目的,亦可“無悔”、“
16、無譏”,作者在這兒所論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學處事之理,也 是成就一切事業(yè)之道。 引導學生對此進行討論。4、第四段:這一段寫由仆碑所得到的感悟, 指出對待傳聞要采取“深思慎取”的態(tài)度。本段中作者是表達了怎樣的觀點,這一觀點是怎樣演繹出來的?明確:仆碑一其文漫滅一音謬一古書之不存一謬其傳 何可勝道者哉一觀點:學者不可以 不深思而慎取之也。5、第五段:補敘同游者的籍貫、姓名和作記時間,以及作者籍貫、署名。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明確:這是寫游記常用的格式。 這種格式的好處在于:古代游記大多是借山水、 景物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文章主體部分中不出現同游者姓名; 即便在記游蹤時不能不 涉及同游者,
17、也只用泛稱,如本文中的“四人” “怠而欲出者” “或”等。這樣寫可以節(jié)省許 多筆墨,使行文簡練。6、梳理課文的整體結構:(1-2):記敘一一游山經過。(3-4):議論一一游山心得。(5):記敘的結尾,補敘同游者。從文章結構梳理出其主要寫作手法:因事見理。【教學過程】一、導語設計學習文言文,重要的是誦讀,誦讀成詠方能加深理解內容現在按學習小組 (四人)展開誦讀, 第一小組讀完第一段,第二小組接著第二段,依次輪流下去,看哪個小組讀得最好。二、集體朗誦全文,注意語感三、研習、討論課文內容(一)第一段介紹褒禪山概況學生分小組思考、討論下列問題后,派代表回答1 .段依次記述(每格一字):山之、山之、山之
18、、山之2 .畫出空間方位圖3 .討論:為什么要特別提及仆碑上的文字?對 花”和 華”的辨析體現了王安石愛鉆字眼的習慣,他也因此受時人譏笑,你是如何看待他的這個習慣的?4 .為什么說 華(hua)山”是 音謬”?學生思考后回答點撥:1 .名寺洞碑5 .寫仆碑是為后面議論埋下伏筆,作者認真考證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理的本源,充分 體現了他 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也是后面議論中提出 深思而慎取”的依據。6 .漢字最初無 花”字,花”小篆中寫成像花形;花”是后起字,有此字后 花”與華”分開, 華”才讀“hu能安石認為碑文上的 花”是按照古音寫的今字,仍然應讀 “hug正不應該讀成 “ hu a”(二)第
19、四段寫由仆碑而得的感悟1 .指名朗讀2 .學生討論:在本段中作者表達了怎樣的觀點?這一觀點是怎樣演繹而來的?第四段又是 如何與第一段照應的?點撥:作者認為治學不應當輕信盲從,以訛傳訛,而應該深思慎取”,也就是要經過自己的頭腦認真辨析思考,然后謹慎地吸取其中有真理的部分,揚棄那些有謬誤的東西這一觀點無 疑是正確的作者采用 不不”(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的雙重否定,強調突出 深思 而慎取深刻的思考,謹慎的采用對于治學的重要”這種治學態(tài)度是作者本人躬身實踐的。作者從第一段的 有碑仆道其文漫滅”,聯想到 告書之不存”,從 音謬”聯想到 謬其傳”的 情況不可勝道”,自然地得出治學必須 深思慎取”的結論
20、前面提到的 仆碑”,為后面的議論 深 思慎取”的治學態(tài)度提供了具體的資料前面是伏筆, 后面是照應有敘有議,照應緊密構思嚴謹, 邏輯嚴密。小結:第一段是把所游之地交代清楚(所游之地有褒禪山、慧空禪院、華山洞),主要說明 褒禪山和華山洞名稱的由來,辨識 華實”之華”應為誤讀第四段中寫到仆碑上的文字,和第一 段中的有關仆碑的描述照應前面的描寫為后面的議論埋下伏筆。(三)第二段記游華山洞的經過1 .提問:第二段可以分成幾層?可以分為兩層:第一層:簡介前洞和后洞第二層:追記后洞中所見并表示遺憾心情。點撥:這一段先介紹前洞和后洞,接著寫游后洞的情形,然后簡析他們本來具有進洞盡游 的條件,結果卻是半途折回介
21、紹前洞極簡略,只點明因平曠”而 記游者甚眾”;介紹后洞較具體,寫 窈然”,突出其艱險,寫 寒”和 深”都與 窈然”有關,也是 好游者不能窮”的原因寫前 后兩洞相互照應,著力突出 窈然”一-洞險、深、盡、寒,為下文寫半途退出作鋪墊。2 .提問:運用了哪些對比?有哪些作用?點撥:略寫前洞(19字),較詳細地寫了后洞特點及游后洞的所見所感多處設比:前洞的 平曠與后洞的幽深對比;前洞 記游者甚眾”與后洞 來而記之者已少”對比; 余所至”之淺 與好游者”所至相比;進洞時 其見愈奇”的欣喜與出洞后 不得極夫游之樂”的懊悔相比(欣 喜和懊悔兩種情感,哪一種對文意來說更重要?)作用是為第二部分的議論作鋪墊。本
22、段寫游洞,并不寫景,只是寫了半途退出的經過,這與第一段中寫上山獨寫一塊倒在路 上的碑類似顯然記游不是重要的, 而是借以表達自己的觀點,記游是為后面進行議論準備材料 的。(四)研習第三段1 .本段著重寫什么?闡述了什么觀點?學生思考后回答明確:寫游褒禪山的心得體會,抒發(fā)自己的感想,即第一句中所說的 宥嘆”闡述盡吾志” 的觀點。(1)以于是余有嘆焉”一句承上啟下 于是”的是"什么意思?讓學生在第二段中找 是” 所指代的 這種情況”都包括哪些語句?一一是"說 游華山洞”從 余與四人擁火以入”到火尚 足以明也(2)嘆”字承上文的 悔”字,領起全段啟下,自然地轉入議論。2 .主要寫古
23、人 往往有得”的原因:取思之深而無不在也”,不是隨意的,而是經過深思而 悟出來的作者以游洞為喻,自己無所得產生的懊悔,就是因為沒有求思之深”。3 .寫現在一般 世人”的做法:失夷以近,則游者眾”,照應其下平曠,有泉側出,而記游者甚眾”;險以遠,則至者少”,照應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人之甚寒,問其深,則其好游不 能窮也”。4 .對比之后,重點闡述作者自己的觀點:而世之奇?zhèn)ァ⒐骞?、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照應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為李進同志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暮色蒼??磩潘?,亂云飛渡仍從容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5 .用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比喻人生的最高境界
24、,但這種境界 人之所罕至”,不是每 個人都可以達到的怎樣才能達到呢?學生找出文句后回答。作者提出了三個 不能至”: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無物以相之, 亦不能至也”去掉雙重否定(作用是加強論述的力度),就是土有”:有志(堅定的志向)、有力(不斷的艱苦努力)、有物(一定的物質條件)。6 .三者關系:那么為什么后悔?是不是自己能力不夠?是不是沒有相應的條件?學生思考后回答。因為余之力尚是以入,火足以明也,卻隨之出,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根結在于他的意志不 堅定。作者從順序上肯定了 志”的重要首先要有 志”,其次要有 力”,再次要有 物”。作者又對 志”的重要性,作進一步的強調和中述
25、。然力足以至焉,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有力”而無志”,因此未達目的,這會被 人譏笑,自己也會悔恨;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指出只要 盡吾志”,雖然不能達到目的,也可以無譏無悔;這一正一反得出結論: 盡吾志,可無悔”照應 既其出,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隨之 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7 .最后,以 此余之所得也”,收束這一段議論,歸結到作者思想上的收獲, 回應 管人之觀 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烏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這段議論以古人 有 得”始,以自己所得”終,前后呼應。四、問題探究1 .思考本文的記敘部分和議論部分是怎樣緊密聯系的?(提
26、示:可以從過渡、銜接,前后呼應,游山與治學處世三方面聯系上思考)明確:文章兩部分之間使用了過渡句 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開啟下文,第 三段第一句 于是余有嘆焉”,緊承上文,領起全段使文章前后銜接,過渡自然。再一是文字上前后呼應,意思貫通正因為回家探親途中游山探勝, 卻因輕信隨從,失諸檢 察,半途而廢,褒禪山最為奇妙之處未能一睹為快,作者悔之不已,感慨系之,從而悟出志“力"物"三者之間的辯證關系;正因為游覽中發(fā)現 宥碑仆道“,花“華”音訛,于是由此 發(fā)出了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的感慨前后照應的句子體現了記敘正是為議論部分埋下伏 筆,使議論有依據,議論部分是記敘的深化,是從具體事物中悟出來的含有哲理的感想。還有一點就是作者把治學處世比做游山, 抓住它們之間的共同點:都必須具有百折不撓的 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態(tài)度游覽中總結出 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 ”非有志者不 能至”的深刻道理從而勉勵自己和讀者在治學、處事、創(chuàng)業(yè)的道路上堅定志向,最大限度地發(fā) 揮主觀能動性,去攀登風光無限的險峰。2 .本文由 不得極夫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綿陽四川綿陽市特種設備監(jiān)督檢驗所招聘5人筆試歷年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公交車駕駛員心理健康與壓力管理考核試卷
- 現代醫(yī)療空間設計與建設分享
- 影視聲音剪輯與音像制品的音效優(yōu)化考核試卷
- 成人教育鄉(xiāng)村振興實踐考核試卷
- 2025年01月安徽毫州市蒙城縣就業(yè)見習人員招募485人筆試歷年典型考題(歷年真題考點)解題思路附帶答案詳解
- 跨境電商運營模擬考試題(含答案)
- 生產計劃與控制對效率的影響研究報告
- 員工忠誠度建設考核試卷
- 物流與倉儲的智能化教育產業(yè)的助力者
- 中國氫內燃機行業(yè)發(fā)展環(huán)境、市場運行格局及前景研究報告-智研咨詢(2024版)
- 《自然保護區(qū)劃分》課件
- 2025年普通卷釘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2025年建筑施工春節(jié)節(jié)后復工復產工作專項方案
- 學校食堂餐廳管理者食堂安全考試題附答案
- 《商用車預見性巡航系統(tǒng)技術規(guī)范》
- 春季安全開學第一課
- 陜鼓集團招聘筆試題目
- 煤礦掘進隊機電管理制度匯編
- 國家公務員考試(面試)試題及解答參考(2024年)
- 幼學紀事獲獎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