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語文必修4同步導(dǎo)學(xué)案:1-1第1課時季氏將伐顓臾Word版_第1頁
高一語文必修4同步導(dǎo)學(xué)案:1-1第1課時季氏將伐顓臾Word版_第2頁
高一語文必修4同步導(dǎo)學(xué)案:1-1第1課時季氏將伐顓臾Word版_第3頁
高一語文必修4同步導(dǎo)學(xué)案:1-1第1課時季氏將伐顓臾Word版_第4頁
高一語文必修4同步導(dǎo)學(xué)案:1-1第1課時季氏將伐顓臾Word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專題一我有一個夢想學(xué)習(xí)導(dǎo)言本專題通過偉人的語言傳達他們的偉大的思想及閃現(xiàn)在他們身上的人性光輝。有孔孟的經(jīng)世濟民思想,有對馬克思的悼念,有對革命烈士的贊頌,也有呼喚自由的贊歌。本專題五篇文章涉及古今中外,他們的國度不同,處于不同的時代,但卻擁有一個共同的夢想,即追求一個和平、自由、平等的世界。季氏將伐顓臾是一篇對話體議論文。孔子對冉有、子路支持季氏攻打顓臾的做法進行了尖銳的批評。整理觀點鮮明,情緒慷慨激昂,充分體現(xiàn)了孔子“仁”“禮”的政治主張及“當仁不讓”的精神。寡人之于國也記錄了孟子與梁惠王的一段對話,充分體現(xiàn)了孟子“仁政”“民本”的治國理想。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非我也,兵也”等語句,把抽

2、象的道理說得形象、生動而深刻。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是1883年3月17日恩格斯在倫敦海格特公墓馬克思葬禮上發(fā)表的著名演講。恩格斯對馬克思偉大的一生做出了精要的總結(jié),并予以高度評價,同時也表達了對摯友的沉痛悼念。文章以“他的英名和事業(yè)將永垂不朽”作結(jié),既表達了全世界無產(chǎn)階級對馬克思的崇高敬意,也在號召全世界無產(chǎn)階級繼續(xù)奮斗,沿著他的足跡繼續(xù)前進。我有一個夢想是一篇思維邏輯嚴密、感情充沛、語言優(yōu)美、鏗鏘有力、極富感召力和激情的演說。整理在演講中強烈抗議黑人所遭受的一切不平等待遇,號召大家行動起來,投入到爭取平等權(quán)利和自由的斗爭中去,為黑人喊出了時代的最強音。<黃花崗烈士事略>序是一篇借烈

3、士的鮮血激勵士氣、鼓舞人心的戰(zhàn)斗檄文。文章無論是寫辛亥廣州起義,還是寫烈士墓碑的修建以及論述撰序的目的,字字句句都飽含著對“逝者”的深情,而敘事、議論、抒情,又都以“勖國人”為目的。板塊一經(jīng) 世 濟 民主題導(dǎo)讀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經(jīng)邦濟世、經(jīng)世濟民是儒家的終極夢想。心憂天下的高尚情懷,經(jīng)世濟民的卓越思想,仍在繼續(xù)影響著人們不懈地追求燦爛的政治文明。在對歷史的回眸中,讓我們品讀儒家經(jīng)典,觸摸儒家思想感受溫文爾雅的孔子在面對大是大非時的政治清醒與凜然正氣,體會孟子在闡述政治理想時的縱橫捭闔與酣暢淋漓;學(xué)習(xí)先哲們睿智機敏、酣暢淋漓的辯駁手法,接受儒家“獨善其身、兼濟天下”的思想熏陶。第1課時季氏將伐

4、顓臾研習(xí)梳理【字詞梳理】1.正音社稷()顓()臾()相國() 櫝()柙( )虎兕( )答案:ì,ú,à,ú,á,ì,ì。2.辨音互相( ) 龜玉( )丞相( ) 龜茲( )答案:,à;,。3.辨形昵(á)游 (ì)木(á)干() 買還珠(ú)禍起墻()狗大開(ò)笙() 長篇累 (ú)呼(à) 武(ú)初生牛(ú)答案:狎,柙;弋,戈;蕭,簫,嘯;櫝,瀆,竇,牘,黷,犢?!驹~語積累】1.詞語釋義既來之,則安之:原指既然已經(jīng)使他

5、來了,就要讓他安下心來?,F(xiàn)在多用以表示既然來了,就要安下心來。分崩離析:原為孔子哀嘆國家的沒落,后用以形容國家或集團分裂瓦解。禍起蕭墻:用以指內(nèi)部出亂子。也指家庭成員中自起矛盾造成禍患。2.詞義辨析含糊其辭 閃爍其辭都有“說話不清楚,不明確”之意。區(qū)別是:前者強調(diào)說得含混不清,后者重在說明說話者遮遮掩掩、躲躲閃閃。風平浪靜 一帆風順都有“沒有艱險、平安無事”的意思,有時可以相通。區(qū)別是:“風平浪靜”指沒有風浪,偏重在“平靜,沒有艱險,沒有斗爭”;“一帆風順”指行船順利,偏重在“順利,沒有阻礙,沒有挫折”。風雨飄搖 搖搖欲墜都有“動蕩不穩(wěn),飄搖欲垮”的意思,都可用來比喻一個政權(quán)機構(gòu)、社會不穩(wěn)定的

6、勢態(tài)。區(qū)別是:“風雨飄搖”重在“風雨”,強調(diào)處境的險惡;“搖搖欲墜”重在“欲墜”,強調(diào)前景危險?!疚难哉怼?.通假字是誰之過與?答案: “與”通“歟”,語氣詞。2.古今異義有國有家者古義:陳力就列古義:今義:站在隊列之中。不能者止古義:。今義:辦不到。季氏將有事于顓臾古義:。今義:有事情。修文德以來之古義:。今義:表示從過去某時直到現(xiàn)在的一段時期。答案:國,諸侯的封地;家,卿大夫的封地。就,擔任,充任;列,職位。沒有能力。指采取軍事行動。以,連詞,表目的,來;來,使來。3.詞類活用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而不能來既來之,則安之答案:(1)動詞的使動用法,使來。(2)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生活安定

7、。4.一詞多義(1)是世無孔子,誰能定是非之真(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2)疾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會長老,問之民所疾苦( )聲非加疾也,而聞?wù)哒茫?)龐涓恐其賢于己,疾之( )(3)止陳力就列,不能者止(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一屠晚歸,擔中肉盡,止有剩骨( )(4)見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 )曹劌請見( )冉有、季路見于孔子曰( )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風吹草低見牛羊( )謖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見!”( )(5)過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 )過猶不及( )是誰之過與( )無乃爾

8、是過與( )且爾言過矣( )故嘗與過宋將軍( )(6)于季氏將有事于顓臾( )虎兕出于柙( )龜玉毀于櫝中( )答案:是:正確,形容詞;這,代詞;是,判斷詞。疾:病,名詞;厭惡、痛恨,動詞;快,急速,形容詞;疾苦、痛苦,名詞;強,形容詞;妒忌,動詞。止:停止,動詞;禁止、阻止,動詞;只是,僅僅,副詞。見:看見,動詞;見,動詞;拜見,謁見,動詞;表被動,相當于“被”,助詞;出現(xiàn),動詞;見解、見識,名詞。過:走過,經(jīng)過,動詞;超過,動詞;錯誤、過失,名詞;責備,動詞;錯,形容詞;拜訪,訪問,動詞。于:介詞,引出對象,對;介詞,從;介詞,在。5.特殊句式(1)是社稷之臣也。(2)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

9、(3)何以伐為?(4)無乃爾是過與?(5)季氏將有事于顓臾。(6)謀動干戈于邦內(nèi)。(7)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答案:(1)判斷句 (2)省略句 (3)省略句、倒裝句 (4)倒裝句 (5)倒裝句 (6)倒裝句 (7)倒裝句資料園地1.走近整理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魯定公時,曾任魯國大司寇,后來私人辦學(xué),周游列國,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還在晚年整理“六經(jīng)”(詩書易禮樂春秋)。他是儒家學(xué)派的創(chuàng)始人。自漢代以后,孔子學(xué)說成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統(tǒng),影響極大。封建統(tǒng)治者一直把他尊為圣人。他又是一個偉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影響深遠,以至于今。論語是一部語錄體的散文集,

10、它是孔子的門人和再傳弟子所輯錄的孔子的言行錄,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學(xué)、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關(guān)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宋儒把論語大學(xué)中庸和孟子合稱為“四書”。論語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連屬;言簡意豐,含蓄凝練,包含了孔子淵博的學(xué)識和豐富的生活經(jīng)驗;在記言的同時傳達了人物的神情態(tài)度;在某些章節(jié)的記述中,還生動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點;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論成為人們習(xí)用的格言或成語,對后來的文學(xué)語言有很大影響。2.背景展示魯國三桓犯上,是春秋時代各國貴族中以下犯上的普通例證。魯莊公有弟三人:長慶父,次叔牙,次季友。因為都是桓公的兒子,故其后代稱為“三桓”。三桓就是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三家。

11、三桓既強,其為亂之時便多了。最大的一次叛亂,在昭公之時。據(jù)史記稱,當時季孫氏因與郈氏斗雞生隙,引起沖突,昭公大概對季孫氏的跋扈不滿,故站在郈氏一邊,助之攻季孫氏。這時叔孫氏、孟孫氏恐季孫氏敗后自己的勢力發(fā)生動搖,乃相與救季孫氏,結(jié)果把昭公之國打敗,并殺郈昭伯,逼昭公奔齊。三桓的勢力,至此已登峰造極。(周谷城中國通史)魯宣公十五年(前594)的魯國“初稅畝”表示公私斗爭的導(dǎo)火線已經(jīng)點燃了。魯襄公十一年(前562),季孫、叔孫、孟孫三家對公室進行反擊,“作三軍,三分公室各有其一”,把公室瓜分了。到了魯昭公五年(前531),三家調(diào)整了互相的分地,“四分公室”,季氏獨得二份,其他二家各得一份。昭公企圖

12、翦除三家的勢力,結(jié)果失敗了,被三家趕跑了。(郭沫若中國史稿)3.論語名句集錦子曰:“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xué)而)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xué)也已?!保ㄕ撜Z·學(xué)而)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保ㄕ撜Z·學(xué)而)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語·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保ㄕ撜Z·為政)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保ㄕ撜Z·為政)子曰:“

13、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論語·為政)子曰:“學(xué)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xué)則殆?!保ㄕ撜Z·為政)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論語·八佾)子曰:“關(guān)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保ㄕ撜Z·八佾)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保ㄕ撜Z·里仁)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保ㄕ撜Z·里仁)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xué),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保ㄕ撜Z·公冶長)子曰:“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

14、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保ㄕ撜Z·雍也)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保ㄕ撜Z·雍也)子曰:“默而識之,學(xué)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論語·述而)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fù)也?!保ㄕ撜Z·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保ㄕ撜Z·述而)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保ㄕ撜Z·述而)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保ㄕ撜Z·泰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子罕)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

15、語·子罕)合作探究1.孔子認為季氏討伐顓臾是錯誤的,理由是什么?探究:顓臾在魯國境內(nèi),已是魯國的屬臣,不應(yīng)討伐。國家之患,“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作為國君和權(quán)臣,只要能使天下“均”“安”,就不會有患,現(xiàn)在國內(nèi)不均不安,應(yīng)該首先實行文教和德政,這是天下“安”的根本,討伐顓臾是自相殘殺,最終必定禍起蕭墻。所以季氏不該討伐顓臾。2.面對孔子的批評,冉有無法正面回答,便把季氏拉出來做擋箭牌,企圖推卸責任,孔子又是怎樣批駁的呢?探究:引名言??鬃酉攘惺饭倜?,指出冉有、子路應(yīng)“在其位,謀其政”,據(jù)理力爭,勸其改邪歸正,否則,就應(yīng)離去。作類比??鬃佑谩拔6怀?,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

16、矣?”指出他們的責任,他們不能一味茍同,縱容主人。用比喻??鬃佑执蛄艘粋€比方:“老虎犀牛從欄中逃出,珍貴的玉器在柜里損壞了,這是誰的過失呢?”當然是管理者的過失,看護者的責任!孔子運用比喻來闡釋深刻的道理,鮮明地指出兩個學(xué)生的責任無可推脫。3.批評完弟子,孔子又正面闡述了自己的治國思想,你能分析一下嗎?探究:孔子實際上說的是均貧富、講穩(wěn)定、求發(fā)展的治國方略,既包括內(nèi)政又包括外交,既涉及經(jīng)濟又涉及政治??鬃诱J為一個國家要達到“無貧”“無寡”“無傾”的地步,只有采取“均”“和”“安”的治國原則,“修文德”則是實現(xiàn)這一原則的具體措施,這充分體現(xiàn)了孔子實行仁政、實行禮治、加強教化、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張。

17、其中尤其值得我們注意的是他的均貧富思想。他的這種思想當然不同于共產(chǎn)主義,而是具有平均主義色彩的。因為他“不患貧”,而共產(chǎn)主義卻要消滅“貧窮”。當然,客觀上講,孔子的均貧富思想仍然具有積極意義。至少,它成為后世不少農(nóng)民起義的口號和目標。4.文章結(jié)尾一句話“吾恐季孫之憂之內(nèi)也。”可以說是孔子以敏銳的觀察力作出的精辟論斷。請談?wù)勀愕睦斫狻L骄浚哼@句話表現(xiàn)了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政治見地。其實,季氏討伐顓臾雖然可以擴大地盤,發(fā)展實力,但主要目的還是要削弱魯君的實力,最終奪取魯國的政權(quán)。從這個現(xiàn)點看,他發(fā)兵討伐顓臾是一種煙幕,是一種試探性的武力示威,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孔子以他豐富的政治經(jīng)驗和深刻的政治

18、眼光一語道破了季氏的陰謀,同時也有力地批駁了冉有的觀點。文苑小憩霞光燦爛,賞讀經(jīng)典書卷感悟【美文欣賞】導(dǎo)讀現(xiàn)在還有幾個人崇拜孔子、視其為先賢呢?毛頭青年眼里的孔夫子就是酸迂老朽。就沖著他是全世界最有影響力的中國人,我們即使不崇拜,至少也要了解他孔子的灑脫周國平我喜歡讀閑書,即使是正經(jīng)書,也不妨當閑書讀。譬如說論語,林語堂把它當作孔子的閑談讀,讀出了許多幽默,這種讀法就很對我的胃口。近來我也閑翻這部圣人之言,發(fā)現(xiàn)孔子乃是一個相當灑脫的人。在我的印象中,儒家文化一重事功,二重人倫,是一種很入世的文化。然而,作為儒家始祖的孔子,其實對于功利的態(tài)度頗為淡泊,對于倫理的態(tài)度又頗為靈活。這兩個方面,可以用

19、兩句話來代表,便是“君子不器”和“君子不仁”??鬃邮且粋€讀書人。一般讀書人寒窗苦讀,心中都懸著一個目標,就是有朝一日成器,即成為某方面的專家,好在社會上混一個穩(wěn)定的職業(yè)。說一個人不成器,就等于是說他沒出息,這是很忌諱的??鬃訁s坦然說,一個真正的人本來就是不成器的。也確實有人譏他博學(xué)而無所專長,他聽了自嘲說,那么我就以趕馬車為專長吧。其實,孔子對于讀書有他自己的看法。他主張讀書要從興趣出發(fā),不贊成為求知而求知的純學(xué)術(shù)態(tài)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他還主張讀書是為了完善自己,鄙夷那種沽名釣譽的庸俗文人(“古之學(xué)者為己,今之學(xué)者為人”)。他一再強調(diào),一個人重要的是要有真才實學(xué),而無

20、須在乎外在的名聲和遭遇,類似于“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這樣的話,論語中至少重復(fù)了四次?!熬硬黄鳌边@句話不僅說出了孔子的治學(xué)觀,也說出了他的人生觀。有一回,孔子和他的四個學(xué)生聊天,讓他們談?wù)勛约旱闹鞠?。其中三人分別表示想做軍事家、經(jīng)濟家和外交家。唯有曾點說,他的理想是暮春三月,輕裝出發(fā),約了若干大小朋友,到河里游泳,在林下乘涼,一路唱歌回來??鬃勇犃T,喟然嘆曰:“我和曾點想的一樣。”圣人的這一嘆,活潑潑地嘆出了他的未染的性靈,使得兩千年后一位最重性靈的文論家大受感動,竟改名“圣嘆”,以志紀念。人生在世,何必成個什么器、做個什么家呢。只要活得悠閑自在,豈非勝似一切?學(xué)界大抵認為“仁”是孔子思想

21、的核心,至于什么是“仁”,眾說不一,但都不出倫理道德的范圍??鬃又厝藗愂且粋€事實,不過他到底是一個聰明人,而一個人只要足夠聰明,就絕不會看不透一切倫理規(guī)范的相對性質(zhì)。所以,“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這句話竟出自孔子之口,他不把“仁”看作理想人格的必備條件,也就不足怪了。有人把“仁”歸結(jié)為“忠”“恕”二字,其實孔子決不主張愚忠和濫恕。他總是區(qū)別對待“邦有道”和“邦無道”兩種情況,“邦無道”之時,能逃就逃(“乘桴浮于?!保?,逃不了則少說話為好(“言孫”),會裝傻更妙(“愚不可及”這個成語出自論語,其本義不是形容愚蠢透頂,而是孔子夸獎某人裝傻裝得高明極頂?shù)脑?,相當于鄭板橋說的“難得糊涂”)。他也不像基督

22、那樣,當你的左臉挨打時,要你把右臉也送上去。有人問他該不該“以德報怨”,他反問:那么用什么來報德呢?然后說,應(yīng)該是用公正回報怨仇,用恩德回報恩德??鬃訉嵲谑且粋€非常通情達理的人,他有常識,知分寸,絲毫沒有偏執(zhí)狂?!靶拧笔撬H自規(guī)定的“仁”的內(nèi)涵之一,然而他明明說:“言必信,行必果”,乃是僵化小人的行徑(“硁硁然小人哉”)。要害是那兩個“必”字,毫無變通的余地,把這位老先生惹火了。他還反對遇事過分謹慎。我們常說“三思而后行”,這句話也出自論語,只是孔子并不贊成,他說再思就可以了。也許孔子還有不灑脫的地方,我舉的只是一面。有這一面畢竟是令人高興的。研究孔子,如果顧及他的全人,對他的哲學(xué)或許也會有些

23、新的認識吧?!敬蠹椅姆弧靠鬃雍诎低鯂锏臍垹T佚 名儒家者流,蓋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經(jīng)之中,留意于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為高。漢書·藝文志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曾參孔子的長相頗怪?!吧醉敗?,就是說,他天生的腦袋畸型,頭頂上中間低,四周高,司馬貞說,其形狀恰像倒過來的屋頂。名之曰丘,固當。不知命相學(xué)家是如何解釋的。這種頭頂是否暗示著承受天地之甘露陽光?孔子自學(xué)而成大才,其天賦必然很高。而其身長亦不凡,“九尺有六寸”,這在那時可以說是“碩人”了,“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人人都說他是

24、長人,感到驚異。真正的一個齊魯大漢。不過,這個“長人”的身影也確實夠長了長到遮蔽了整個民族漫長的歷史,一個民族都一直順著他的倒影前行兩千多年了,我們何時才能走出這漫漫的陰影呢?據(jù)司馬遷和孔子家語的記載,孔子乃是商代“三仁”之一微子的后代。那個有名的“仁義之師”的統(tǒng)帥宋襄公,便是他的十一世祖難怪他也像宋襄公那樣泥古不化,自討苦吃。用古老的仁義道德去對付現(xiàn)世的流氓強盜,這也是他家族的祖?zhèn)髅卦E吧,只可惜常常不靈。到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五世親盡,別為公族”,不再屬王族,姓也成了“孔”。后來孔父嘉又為人所逼而奔魯。所以孔子確實是一位“沒落貴族”。到他父親叔梁紇,便是連人丁也很寥落了:正妻連生九女,一妾

25、生子叫孟皮,卻又是個跛子。年近七十的叔梁紇大概非常絕望了。但他還要作最后的努力,于是便向顏氏求婚,顏氏少女顏征“從父命”而嫁給了古稀之年的叔梁紇。所以,司馬遷說這是“野合”,“野”與“禮”相對,夫妻雙方年齡差別太大,不合周禮,所以這婚姻不是“禮合”,而是“野合”?!耙昂隙鬃印边@實在太有意味了,為什么呢?孔子終其一生都在為“禮壞樂崩”而頭疼,而憤怒,而奔走呼號,要人們“克己復(fù)禮”,孰料他本人即是個不合禮的產(chǎn)兒呢。如果他的那位老父親真的克制自己來恢復(fù)周禮,可就沒有孔子了,真玄哪。要知道,這不合“禮”的產(chǎn)兒,竟是他們這古老家族之鏈上最輝煌的一環(huán),也是我們這古老民族歷史上最輝煌的人物??!宋人說,“

26、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好抬杠的李贄就此諷刺道,怪不得孔子出生之前,人們都點著蠟燭走路。我想,話不能這么說,也不是這么說的。我覺得,孔子確實是懸掛在那個遙遠古世紀的一盞明燈,他使我們對那個遙遠的時代不再覺得晦暗和神秘,他使那時代的人與后代乃至于我們溝通了。我們由他知道,即便在那么一個洪荒時代,也是有陽光普照著而萬物不擇手段地生機勃勃;那時代也發(fā)生著我們今天一樣的事情:暴力和弱者的呻吟;混亂和寧靜的企望;束縛與掙扎;陰謀與流血;理想碰了釘子;天真遇見邪惡;友情溫暖,世態(tài)炎涼。在他手訂的詩經(jīng)中,我們甚至可以體驗到最個性的感受當那些面孔不一、情性各異的個人復(fù)活時,那個時代不也就復(fù)活了嗎?孔子生活的

27、時代也真像他所說的,確實是混亂無道。他為之傷心不已:輝煌的“郁郁乎文哉”的周王朝已是日薄西山,偉大的周公早已英魂遠逝,他制定的“禮”“樂”也土崩瓦解?!皬s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到處都是亂臣賊子,且個個生龍活虎。西周古都廢墟上的青草與野黍也一茬一茬地青了又黃,黃了又青,根深而莖壯了,掩埋在草叢中瓦裂的陶器早已流盡了最后一滴汁液。九鼎不知去向,三禮流失民間。東周呢?龜縮在洛邑彈丸之地,可憐巴巴地看著那些縱橫天下的伯霸諸侯,把九州版圖鬧得瓜分而豆剖。無可奈何花落去,還有誰來用紅巾翠袖,擦去周王渾濁的老淚?連孔子本人都不曾去那里。在這種時候,要“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真無異于癡人說夢。孔子正是這

28、樣的一位癡人。癡人往往缺乏現(xiàn)實感。他的精神就常常脫逸出現(xiàn)實的背景,沉浸在過去的輝煌中,追尋著萬物逝去的方向。是的,他一生都在追尋,他周游列國,顛顛簸簸,既是在找人,找一個能實施他主張的人,更是在找過去的影子,找東周昔日的文明昌盛。面對這一偉大帝國的文化廢墟,孔子領(lǐng)悟到并承諾了自己的使命!但挽狂瀾于既倒,或知其不可而為之,只不過是一種令人欽敬的悲劇精神罷了,他最終還是失敗了。當他奔波倦極歸來,在一條小河邊飲他那匹汗馬時,他偶然從平靜的流水中驚見自己斑駁的兩鬢,“甚矣,吾衰矣”(太慘啦!我已經(jīng)衰老了?。?,他頓時心涼如水。這衰弱的老人,他的多少雄心都失敗了,多少理想都破滅了。壯志不酬,眺望茫茫無語的

29、宇宙,他心事浩茫。人世渺小,天道無情,青山依舊,哲人其萎。于是,一句意味深長的嘆息便如一絲涼風,吹徹古今:“逝者如斯夫!”我在幾千年后的漆黑的夜里寫這篇文章時,宛如見到他當初衰弱地站在蒼茫高天之下的無情逝水邊。那無限凄惶的老人的晚景使我大為感動。于是這篇文章的題目也就一閃而現(xiàn)了:這衰弱的,即將隨著時間的流水逝去的老人,不就像黑暗曠野上快要燃盡的一枝蠟燭嗎?四面飚風,寒意四逼,這支蠟燭艱難地閃耀孔子死后,魯哀公裝模作樣地悲痛一番,悼念一番,他寫了一篇誄文,似乎感傷得很:“上天太不公平啦。不肯留下一位老人陪我,讓我一人在魯國孤零零的,唉,多么悲痛?!笨鬃拥牡茏幼迂暫敛豢蜌獾仨斄嘶厝ィ骸吧荒苡茫?/p>

30、而誄之,非禮也!”其實,對孔子“生不能用”的,豈止一位魯哀公呢?孔子一生見過不少諸侯,像楚昭王,齊景公,衛(wèi)靈公有誰用他呢?天下人事紛紛揚揚,新生事物層出不窮,人人都在玩新花樣,搞新名堂,他老先生拿著一把過時的且是萬古不變的尺子,東量量,西測測,這也不合“禮”,那也不合“樂”,到處招人惹人,別人對他敬而遠之也是很自然的。同時他又像一個蹩腳的推銷員,推銷過時的、早已更新?lián)Q代的產(chǎn)品。這產(chǎn)品不是按顧客的需求而設(shè)計,而是要以這產(chǎn)品的規(guī)格來設(shè)計顧客,正如韓非嘲笑他的,不是根據(jù)腳的大小來選鞋,而是根據(jù)鞋的大小來“削足”。他這么不合時宜,被人拒絕不是很正常的么?子貢以他的經(jīng)濟實力和外交天才,到處為老師打點鼓吹

31、,也沒有什么效果。子貢的悲痛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過分責備魯哀公不能用孔子,就不大合情合理啦。課堂鞏固訓(xùn)練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危而不持 危:危險B.后世必為子孫憂 憂:憂患C.君子疾夫舍曰欲之 舍:回避D.而必為之辭 辭:托辭答案:A 危:不穩(wěn),指站不穩(wěn)。2.下列加點的成語使用不恰當?shù)囊豁検?( )A.堡壘是最容易從內(nèi)部攻破的,我們?nèi)绻患訌娏ㄔO(shè),就會禍起蕭墻,自己搞垮自己。B.比賽開始了,運動員們陳力就列,發(fā)令槍一響,就箭一般地向前跑去。C.20世紀90年代,社會主義思想陣營日益鞏固,資產(chǎn)階級思想陣營分崩離析。D.片面追求升學(xué)率,只能培育出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的

32、書呆子,于國于民都有害處。答案:B 應(yīng)為“各就各位”。3.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何以伐為 伐:討伐B.陳力就列 列:職務(wù)C.顛而不扶 顛:跌倒D.且爾言過矣 過:指責答案:D 過:錯,形容詞。4.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是社稷之臣也 無乃爾是過與B.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山雨欲來風滿樓C.危而不持 知文而不知武D.是誰之過與 行李之往來答案:C A“是”,前一個為代詞,“這”;后一個為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B“欲”,前一個為“想”;后一個為副詞“將”,“將要”。C“而”連詞,表轉(zhuǎn)折關(guān)系。D“之”,前一個為助詞“的”;后一個為主謂之間的結(jié)構(gòu)助

33、詞。5.下列句子分為四組,全都表明孔子反對討伐顓臾的一項是 ( )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則將焉用彼相矣且在邦域之中矣且爾言過矣是社稷之臣也A. B.C. D.答案:C6.對“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一句中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疾:厭惡,是句子的謂語,“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是它的賓語。B.夫:代詞,那種。舍:舍棄、回避,動詞。C.為:替,給,介詞。D.辭:推辭,動詞。答案:D 辭:借口,托辭,名詞。7.下列句中的“相”與“今由與求也,相夫子”中的“相”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則將焉用彼相矣 B.季文子相三君C.猶瞽之無相與 D.操雖托名漢相答案:B 本題考查一詞多義現(xiàn)象,

34、“相”在文言文中是一個比較重要的詞語,有“”與“à”兩個讀音,多個詞義,這里的五句話中“相”的讀音均為“à”。例句中“相”是“輔佐”的意思。A項中的“相”意為“攙扶盲人走路的人”。B項中的“相”與例句相同。C項中的“相”與A項中的“相”相同。D項中“相”指“丞相”。8.對下列句中加點詞的用法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修文德以來之 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既來之,則安之 安無傾A.相同,相同 B.不同,不同C.不同,相同 D.相同,不同答案:D 本題是對詞的用法的考查,解答此題關(guān)鍵從詞類活用的角度入手。兩句中的“來”字用法相同,均為使動用法,“使來”;句中的“安”是使動用法,“使安

35、定”;句中的“安”是名詞,“上下相安”。9.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項的一項是 ( )A.謀動干戈于邦內(nèi) B.龜玉毀于櫝中C.虎兕出于柙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答案:D A、B、C為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D為賓語前置。10.下列“而”字意義或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 )例:今夫顓臾,固而近于費A.危而不持,顛而不扶B.不患寡而患不均C.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D.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nèi)也答案:D 例句與D項的“而”都是連詞,表示并列關(guān)系。11.下列對于本文的敘述正確的一項是 ( )A.本文是以對話來結(jié)構(gòu)全篇的,對于季氏將伐顓臾之事,孔子批評了冉有、季路的態(tài)度和認識,提出了自己的主張:容忍、感

36、化,使之依附。B.全文對話在劍拔弩張的氣氛中進行,冉有、季路完全同意孔子的見解。C.在寫法上用了正反對比論證,孔子使兩個人都無話可說了。同時,文章也運用了比喻說理,形象地闡述了不能攻打顓臾的道理。D.本文闡述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反對國君進行武力征伐和以武力服人;提倡實行禮治,加強教化,以德服人。答案:D A項“容忍”錯;B項“冉有,季路完全同意孔子的見解”錯;C項“用比喻說理,形象地闡述了不能攻打顓臾的道理”錯。12.根據(jù)文章內(nèi)容填空。(1)丘也聞有國有家者,蓋,。(2)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3)吾恐季孫之憂,。答案:(1)不患寡而患不均 不患貧而患不安 均無貧 和無寡 安無

37、傾(2)既來之 則安之(3)不在顓臾 而在蕭墻之內(nèi)也課后強化作業(yè)課內(nèi)挖潛一、閱讀下文,完成15題。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于費,今不取,后世必為子孫憂?!笨鬃釉唬骸扒?!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于邦內(nèi)。吾恐季孫之憂,不

38、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nèi)也。”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今夫顓臾,固而近于費 固:堅固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 辭:推辭C.和無寡,安無傾 傾:傾覆D.而謀動干戈于邦內(nèi) 謀:圖謀答案:B 辭:找借口。2.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修文德以來之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A.相同,相同 B.相同,不同C.不同,不同 D.不同,相同答案:A “來”均為使動用法,“為”均為介詞,替,給。3.以下六句話,全都體現(xiàn)了治國安邦原則的一組是 ( )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

39、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nèi)也A. B.C. D.答案:C4.下列句中分別含有一個成語,請寫出來。(1)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2)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nèi)也答:答案:(1)分崩離析 (2)禍起蕭墻5.翻譯文中劃線的句子。(1)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弊g文:(2)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譯文:(3)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nèi)也。譯文:答案:(1)史官周任有句話說:“施展才能,擔任職務(wù);如果不行,就該辭職?!保?)所以(做到這樣)遠方的人不歸服,就發(fā)揚文教德政

40、(文治教化)招撫他們。既然使他來了,就要使他安定下來。(3)我恐怕(擔心)季孫的憂愁不在顓臾,卻在魯國國內(nèi)吧。課外拓展二、(2010·廣東)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題。丁丑,俞瑱在居庸關(guān)剽掠,居民竊走來告。上曰:“居庸關(guān)山路險峻,北平之襟喉,百人守之,萬夫莫窺。今俞瑱得之,利為彼有,勢在必取。譬之人家后戶,豈容棄與寇盜?今乘其初至,又兼剽掠,民心未服,取之甚易;若縱之不取,彼增兵守之,后難取也?!蹦嗣彀餐懼?。安攻拔其城,俞瑱走懷來,依宋忠。捷至,上曰:“使賊知固結(jié)人心,謹守是關(guān),雖欲取之,豈能即破?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蹦肆顓怯袷刂?。上語諸將曰:“宋忠擁兵懷來,居庸關(guān)有必爭

41、之勢,因其未至,可先擊之?!敝T將皆曰:“賊眾我寡,難與爭鋒,擊之未便,宜固守待其至?!鄙显唬骸胺枪人?。賊眾新集,其心不一;宋忠輕躁寡謀,狠愎自用,乘其未定,擊之必破。”癸未,上率馬步精銳八千,卷甲而進。甲申,至懷來。先是,獲賊間諜,言宋忠誑北平將士云:降家皆為上所殺,委尸填滿溝壑,宜為報仇。將士聞之,或信或否。上知之,乃以其家人為前鋒,用其舊日旗幟。眾遙見旗幟,識其父兄子弟咸在,喜曰:“噫!我固無恙。是宋都督誑我也,幾為所誤!”遂倒戈來歸。宋忠余眾,倉皇列陣。未成,上麾師渡河,鼓噪直沖其陣。宋忠大敗,奔入城。我?guī)煶酥耄沃夷溆趲?,搜獲之。并擒俞瑱,斬孫泰于陣,余眾悉降。諸將已得宋忠頗有

42、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材以利口取給諂諛奸惡貨賂得官才掌兵柄便爾驕縱此輩熒惑小人視之如狐鼠耳區(qū)區(qū)勝之何足喜也諸將咸頓首稱善。(選自明·謝賁后鑒錄卷下,有刪改)注上:皇上,指朱棣。6.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 )A.上語諸將曰 談?wù)揃.委尸填滿溝壑 放置C.識其父兄子弟咸在 標志D.噫!我固無恙 禍患答案:D A語:告訴;B委:堆積;C識:知道,了解。7.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組是 ( )A.今俞瑱得之 乃令吳玉守之B.利為彼有 宜為報仇C.降家皆為上所殺 幾為所誤D.我?guī)煶酥?,宋忠匿于?斬孫泰于陣,余眾悉降答案:B A項“之”均為代詞,代指居庸

43、關(guān)。B項“為”分別為:介詞,表被動;介詞,替、給。C項“所”均是助詞,與前面的介詞“為”配合,組成“為所”結(jié)構(gòu),表被動。D項“于”均為介詞,在。8.下列各句,都能表現(xiàn)朱棣“料事如神”的一組是 ( )居庸關(guān)山路險峻,北平之襟喉譬之人家后戶,豈容棄與寇盜今乘其初至,又兼剽掠,民心未服,取之甚易賊眾新集,其心不一乘其未定,擊之必破乃以其家人為前鋒,用其舊日旗幟A. B.C. D.答案:D 為對客觀形勢的分析,強調(diào)居庸關(guān)地勢險要、關(guān)鍵。喻證地勢險要。為作戰(zhàn)策略。9.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朱棣深謀遠慮,迅速出擊居庸關(guān),打敗了俞瑱;然后進軍懷來,一舉擊潰敵軍,活捉宋忠、

44、俞瑱。B.俞瑱逃往懷來,投靠宋忠;朱棣打算乘勝追擊,于是分析了敵人的實際情況,確定了制勝之策。C.為了穩(wěn)定軍心,鼓舞士氣,宋忠用欺騙手段來蒙蔽下屬,但被敵方間諜獲知,最終未達到目的。D.宋忠失敗的原因在于輕率浮躁,加上計策失當,不少部下臨陣嘩變,以致不堪一擊,兵敗如山倒。答案:C C項“但被敵方間諜獲知”錯誤,由原文“獲賊間諜”可知是抓獲了宋忠軍方的間諜。10.斷句和翻譯。(1)用“/”給下面的文段斷句。諸將已得宋忠頗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材以利口取給諂諛奸惡貨賂得官才掌兵柄便爾驕縱此輩熒惑小人視之如狐鼠耳區(qū)區(qū)勝之何足喜也諸將咸頓首稱善(2)翻譯下面的句子。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上麾師渡河,鼓噪直

45、沖其陣。答案:(1)諸侯已得宋忠/頗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材/以利口取給/諂諛奸惡/貨賂得官/才掌兵柄/便爾驕縱/此輩熒惑小人/視之如狐鼠耳/區(qū)區(qū)勝之/何足喜也/諸將咸頓首稱善(2)現(xiàn)在上天把(這個地方)送給我,不可錯過(機會)呀?;噬现笓]軍隊渡過河水,擂鼓吶喊徑直沖向敵人的隊列?!緟⒖甲g文】丁丑,俞瑱在居庸關(guān)一帶搶掠,當?shù)匕傩胀低档嘏軄韴蟾?。皇上說:“居庸關(guān)山路險峻,是護衛(wèi)北平的險要關(guān)鍵之處,百人把守,萬人不能攻下。現(xiàn)在俞瑱占有了它,有利地勢被他所擁有,此種情勢,一定要收回它。這就像一家的后門,怎么能丟棄送給盜賊?現(xiàn)在趁著他剛到,再加上搶掠,民心不歸附,攻取很容易;如果放縱他而不攻取,等到他

46、增兵把守居庸關(guān),以后攻取就難了?!庇谑敲彀睬巴懛ニ?。徐安攻克了居庸關(guān),俞瑱逃往懷來,依附宋忠。捷報傳來,皇上說:“假如俞瑱知道籠絡(luò)人心,謹慎把守這個居庸關(guān),即使想改取它,怎么能一攻即破?現(xiàn)在上天把(這個地方)送給我,不可錯過(機會)呀?!庇谑敲鼌怯癜咽鼐佑龟P(guān)?;噬蠈Ω魑粚㈩I(lǐng)說:“宋忠駐軍懷來,居庸關(guān)是必爭之地,趁他還沒來到,可以先攻打宋忠。”各位將領(lǐng)都說:“敵眾我寡,很難取勝,攻打宋忠對我們不利,應(yīng)當固守居庸關(guān)來等待他的到來。”皇上說:“事情不是你們所了解的這樣。敵軍是剛剛聚集起來的,他們不能團結(jié)一心;宋忠心浮氣躁缺少謀略,心狠武斷、自以為是,趁他們沒有安定下來,攻打他一定會攻破。”癸未,皇上率領(lǐng)精銳騎兵八千,穿著鎧甲進發(fā)。甲申,到達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