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中國古代歷史上的都城變遷一個國家的都城是國家最高權力機關的所在地,它不僅是全國的政治中心,在多數情況下,又是這個國家的經濟、交通和文化中心??梢哉f,都城是一定時期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發(fā)展水平的標志。1、 中國歷史上主要王朝的都城變遷王朝都城都城所在的區(qū)域和城市夏朝陽城河南登封商朝亳殷河南鄭州河南安陽西周鎬京陜西西安東周洛邑河南洛陽秦朝咸陽陜西咸陽西漢長安陜西西安東漢洛陽河南洛陽吳國、東晉南朝建康江蘇南京隋唐長安陜西西安北宋東京河南開封西夏興慶寧夏銀川金朝會寧燕京黑龍江阿城北京元朝大都北京明朝南京北京江蘇南京北京清朝北京北京 除了以上主要王朝的都城以外,在割據戰(zhàn)亂時期的一些割據政權的都城所在地,在
2、復習中也需要注意。例如,戰(zhàn)國時期“七雄”各自的都城位置,三國時期各國的都城所在等等。2、 古代中國的都城遷移過程 古代都城一般都設在經濟發(fā)達、交通方便的地區(qū),以便取得所需要的糧食和物資。(1)夏商時期主要建在黃河支流 如商朝的殷(河南的安陽)位于黃河的支流洹水之濱。西周的鎬京,地處灃水和渭水的交匯之處。這里是關中平原中央,是關中平原最為開闊的地帶,享有水上交通的便利,可以與諸侯國進行便利的經濟文化往來。(2)西周末年開始到唐末都城逐漸由西向東遷移,形成東西兩京制度與東西文化軸心帶。如鎬京、咸陽、長安洛陽。這局面前后經歷了2000多年。這一經濟文化軸心帶的建立,也完成了中華民族發(fā)展史上的兩件大事
3、:一是中央集權多民族統(tǒng)一國家的建立;二是諸夏的融合與漢族的形成。西安、洛陽、開封這三個早期古都皆位于黃河流域。黃河中下游地區(qū)氣候溫和,平原廣大,土地疏松,便于早期開發(fā)。唐代以前,黃河中下游地區(qū)一直是中國經濟最發(fā)達的地區(qū)。(3)五代及兩宋國都處于游離狀態(tài)。中唐以后氣候的變遷,黃河、渭河泥沙大增,渭河及黃河三門峽一帶漕運十分困難,致使天子也常常不得不“逐糧而居”,就食東都洛陽。關中已失去了容納國都城市的經濟基礎。國都城址向經濟文化發(fā)展更有前途的東部轉移已成為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在公元1013世紀間,國都處于一種游離狀態(tài)。先后建都的城市有北宋的東京(開封)、南宋的臨安(杭州)、揚州、建康(南京);西
4、夏的興慶府(銀川);遼的中京大定府(內蒙寧城縣大名城)、上京臨潢府(內蒙巴林左旗南)、東京遼陽府(今遼陽)、西京大同府(今大同)和南京析津府(今北京)等和金中都(今北京)。這時的國都雖處于一種游離狀態(tài),商業(yè)經濟和市民文化卻得到空前的發(fā)展。商業(yè)活動在國都城市里的巨大活力,沖淡了王權的力量,尤以東京和臨安最為顯著,形成中世紀世界壯麗無比的大都會市場。此間,中華民族文化的統(tǒng)一性,沒有被削弱,反而得到加強。各少數民族所建立的政權,都無一例外地繼承發(fā)展了由孔子總結的夏商周文化的傳統(tǒng)精華。自唐后期五代起,南方成為經濟重心所在。南方由于經濟地位上升,政治上的重要性也不斷上升,開封靠近江淮,也便于控制作為國家
5、經濟重心所在且容易鬧分裂的南方地區(qū)。(4)元統(tǒng)一中國后,北京終于上升為全國惟一的政治中心 北京位于東北大平原、華北大平原和內蒙古高原三大地理單元的接洽處。經過遼、金、元、明、清五代,從陪都發(fā)展成為首都前后也近1000年。這里處于北方民族文化交流的有利地位。為了連接中國另外兩大地理單元,即長江流域與珠江流域,特別是得到長江流域經濟與文化的支持,南北大運河的開鑿成為歷屆中央政府關切的大問題。元世祖忽必烈把分裂的中國統(tǒng)一起來,也為我國運河的發(fā)展揭開了新的一頁。南北經濟文化重心及南北大運河形成了南北軸心帶。特別是明朝將南京也定為都城或陪都,體現了這一時期都城地理格局的總特點。元朝、清朝定都北京,則主要
6、是在民族斗爭的背景下產生的。明政府遷都北京,也與民族斗爭的背景分不開。3、 中國古代六大古都及其當時的名稱六大古都當時的名稱西安西周(鎬京);西漢、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長安)洛陽東周(洛邑);東漢、曹魏、后唐、西晉、北魏(洛陽)開封魏國(大梁);后梁(開封府);后晉、后漢、后周、北宋(東京)北京燕國(薊);遼(南京);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南京東吳(建業(yè));東晉、南朝(建康);南唐(江寧府);明(應天府)杭州吳越(杭州);南宋(臨安) 注意:在復習中國古代六大古都的時候,依據教材的知識分布,需要重點掌握以下幾個都城的發(fā)展變化:1、 西安 西安成為王朝的都城最早是在西周
7、時期,漢唐時代稱之為“長安”,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前期的的鼎盛王朝均定都于此。這與當時經濟重心在西北地區(qū)的狀況是相適應的。此后,隨著經濟重心的東移南遷和自然環(huán)境的變化,西安漸漸喪失了都城的地位2、 北京 北京在西周和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一直是諸侯國燕國的都城,當時稱為“薊”。此后,北京一直是北方的軍事重鎮(zhèn),其名稱也在不斷的發(fā)展變化,隋朝時稱為涿郡,唐朝時稱為范陽,北宋時期宋朝稱為幽州,遼朝則稱為“南京”。金朝建立后,為加強對南部中原地區(qū)的控制,遷都于燕京,改名為中都。這是北京作為中原王朝都城的開始。元朝建立以后,在1271年,定都燕京,改名為大都,北京在這時第一次成為全國性政權的都城,元朝以后,明清兩代均
8、定都于北京。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北京的基本輪廓布局就是建立于明朝3、 南京 南京成為都城開始于三國時代的吳國,此后東晉和南朝五個朝代連續(xù)在此定都,所以南京又被稱為六朝古都。在東晉和南朝時期,南京稱為建康;明朝建立前期,即明太祖朱元璋和建文帝時期,明朝定都于南京。明成祖即位后,出于加強北部邊防的考慮,才遷都于北京,但南京依然為南方重鎮(zhèn),政治、經濟、軍事地位異常重要。在中國近代史上,許多重大歷史事件均與南京有著密切的關系,在復習中尤其要注意到這一點。具體事例如下:(1) 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即簽訂于南京城下(2) 太平天國革命時期,定都于南京,改名為天京,建立起與清政府南北對峙的農民革命政權(
9、3) 辛亥革命時期,孫中山在南京建立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規(guī)定定都于南京(4) 蔣介石發(fā)動反革命政變后,建立南京國民政府(5) 抗日戰(zhàn)爭時期,日本帝國主義在南京制造了駭人聽聞的南京大屠殺(6)解放戰(zhàn)爭時期,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標志著統(tǒng)治中國22年的南京國民政府的覆滅4、 中國古代都城主要分布在哪個區(qū)域?原因是什么? 中國古代都城主要分布在北方的黃河流域,幾個大一統(tǒng)的朝代都是如此。主要原因如下:這里是華夏族起源的地方,是中華民族的發(fā)祥地,自然條件優(yōu)越,經濟發(fā)展起步較早,經濟發(fā)展水平高;這里處于全國的中心,戰(zhàn)略地位重要,建都于此有利于加強對全國的控制;漢族政權在歷史上時常受到北方少數民族的襲擾,為
10、了加強防御力量5、 中國古代都城遷移的原因和特點 中國古代有多次遷都,導致遷都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幾點:因為戰(zhàn)亂,原來的都城受到戰(zhàn)火的破壞,如東周遷都洛邑;受到少數民族政權的進攻,原都城失陷,無力收復,如南宋定都臨安;為了便利向漢族學習,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為了加強對中原地區(qū)和全國的控制,如元朝定都大都;為加強北方的防御力量而遷都,如明朝遷都北京。 中國古代的遷都,除明朝以外,遷都的基本特點是由東向西,由北向南遷移,尤其是向南遷移使政治中心對南方經濟發(fā)展的促進作用充分體現出來附:中國古代歷次著名遷都及其原因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歷朝歷代的遷都不勝枚舉,但學術界公認的著名的遷都卻只有八次。(1)公元前
11、14世紀,商王盤庚把都城從淹(山東曲東)遷到殷(河南安陽西北);(2)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從鎬京(今陜西西安)遷到洛邑(今河南洛陽);(3)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拓拔宏把都城從平城(今山西大同)遷到洛陽;(4)1141年宋金議和以后,金海陵王完顏亮把都城從會寧(今黑龍江阿城縣南)遷到燕京(今北京),改名中都;(5)1272年,元世祖忽必烈把都城從上都開平府(在北京以北約300公里)遷到燕京,改名大都;(6)1421年,明成祖朱棣把都城從應天(今江蘇南京)遷到北京;(7)后金奪取了遼東大片土地后,1618年努爾哈赤把都城從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遷到沈陽;(8)1644年,清軍入關進占北
12、京,清順治帝把都城從沈陽遷到北京。一、中國古代著名遷都的原因1、商王盤庚遷殷的原因(1)殷地的土地比較肥沃,自然環(huán)境和現在的都城淹比起來,無論是建設都城還是發(fā)展農業(yè)生產,都會比現在的情況要好。(2)抑制奢侈,倡導節(jié)儉,借以緩和階級矛盾。太甲以后,商朝歷代的君主和奴隸主貴族們,過著腐化的生活。奴隸和奴隸主之間的階級矛盾十分尖銳,奴隸們不堪忍受折磨大批逃亡。而遷都以后,一切都得從頭做起,王室、貴族將會受到抑制,這樣階級矛盾就可以得到一定的緩和。 在尚書·盤庚中記載了盤庚對臣民的演說詞,將遷之時,盤庚指責貴族中有貪求財富的亂政官吏,既遷之后,他又告誡官吏不要積聚財物,應施惠于民。(3)通過
13、遷都鎮(zhèn)壓異己,鞏固王位。商代前期,對王位紛爭十分激烈,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商王的權威削弱和貴族的勢力膨 脹,通過遷都可以改變貴族優(yōu)勢,削弱貴族實力,是商王的慣用措施。據尚書·盤庚記載,盤庚遷都時的阻力主要來自貴族,盤庚利用“天命”和“先王”兩面 旗幟對反對的貴族發(fā)出威嚴警告,遷都后進一步強調,不管與商王血緣關系的遠近,遭罪者處死,立功便封賞。(4)有些小國和少數民族起來反叛,遷都可以避開那些叛亂勢力的攻擊,都城比較安全,外部的干擾少了,統(tǒng)治就可以穩(wěn)定很多。2、周平王遷都洛邑的原因(1)原來的都城鎬京,經犬戎之亂后,殘破狼藉。公元前770年,少數民族犬戎攻破鎬京,經大肆掠奪后,一片狼藉,無
14、以成都。(2)為避開犬戎,擺脫困境。鎬京已處于西北戎人的威脅之下,而周朝兵力又不強,遷都實為躲避少數民族“戎人”的侵襲。3、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的原因(1)從軍事上來看,為了避開來自北方少數民族的侵擾。北魏原來的都城平城地理位置偏于北方,既易受到北方少數民族的威脅,又不利于對整個北方的軍事控制,同時不利于加強北魏對中原地區(qū)的管轄和治理。(2)從經濟上來看,為了解決都城糧食供應的嚴重匱乏問題。平城地方寒瘠,雖然從398年定都平城至遷都洛陽之時已 有百年歷史,農業(yè)也有所發(fā)展,但糧食產量遠不夠供應軍需和不能滿足都城人口的需要,再加上無水路漕運之便,從外面運入糧食也困難,要解決糧食問題,就需要 遷到農業(yè)
15、發(fā)達、運輸方便的地區(qū)。(3)從政治上來看,一方面為了鎮(zhèn)壓中原地區(qū)日益頻繁的武裝暴動;另一方面為了實現統(tǒng)一全國大業(yè)的需要;再一方面為了擺脫平城地區(qū)鮮卑貴族盤根錯節(jié)的勢力網,削弱他們對政治的影響力,尤其是盡快擺脫已故馮太后的陰影,不讓馮太后的勢力繼續(xù)左右政局。(4)從文化上來看,北魏雖然實現了北方的局部統(tǒng)一,但民族之間存在著嚴重隔閡,文化沖突劇烈,不利于接受漢族先進 的文化,改變鮮卑民族的舊俗,深化改革,使北魏王朝以華夏正統(tǒng)的姿態(tài)雄踞中原,達到長治久安的目的。(5)而洛陽是歷代帝王建都立業(yè)之所,也是漢文化積淀 深厚之地,遷都洛陽不僅有利于鞏固前期改革的成果,還有利于進一步推行深層次的改革。洛陽曾是
16、多個漢族王朝建都之地,孝文帝要通過遷都洛陽取得漢族地主認 可的正統(tǒng)地位。在加上當時的洛陽4、金遷都燕京的原因完顏亮,本名迪古乃,系金太祖之孫,宗干的第二子。金熙宗末年,他秘密聯(lián)絡了駙馬等人發(fā)動宮廷政變,在宮殿刺殺了熙 宗,登上皇帝寶座,史稱海陵王。繼位后,為鞏固政權,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制,進行了一系列激烈的政治改革。為統(tǒng)一江南,加速全國的封建化過程,更好地學習 中原地區(qū)先進的經濟、文化,便將金國的政治、軍事、經濟中心從今哈爾濱地區(qū)移向燕京(今北京),這就是金代史上的“海陵南遷”。貞元元年(1153)三月 遷都燕京,下詔改燕京為中都,府曰大興,汴京為南京,中京(內蒙古昭盟寧城縣大寧城)為北京,上
17、京會寧府,東京遼陽府,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北京作為全國首都即從金代開始。(1)金統(tǒng)治者為了鞏固統(tǒng)治。金滅北宋后,與南宋劃淮河大散關為界,占有中國北部的疆土,所轄地域廣袤,而首都卻偏于東北一隅,物資運輸與公文傳遞多有違誤,使節(jié)往來也艱于行旅,致使政令無法及時暢達內外。(2)海陵王為了確保自己的皇位。海陵王完顏亮殺兄(即金熙宗)奪得皇位,而上京會寧府的宮殿樓閣、佛寺道觀、市井 街巷,無不留有金熙宗風行君主制的痕跡,上京皇族的懷舊和睹物思人,極容易形成一呼百應的政治氣候,給海陵王帶來滅頂之災。因而海陵王想通過遷都,通過分化、分治、溶化的過程來達到完全解除女真皇族的組合力與反抗力,來確保皇位。5
18、、元世祖忽必烈遷都燕京的原因(1)為了削弱反對派的勢力,擺脫反對派的牽制。一方面,忽必烈即位為大汗,并未按蒙古慣例,經“庫里爾臺大會”推 舉,而是憑實力自立,很多貴族不擁護他。另一方面,忽必烈自1251年受命統(tǒng)治漠南漢地以來,針對漢人地區(qū)的特點,重用漢人,實行漢制,觸犯了蒙古貴族頑 固派的利益,很多貴族反對他,甚至發(fā)動過武裝叛亂。他決定以遷都來削弱反對派的勢力,擺脫反對派的牽制。(2)統(tǒng)一全國的需要。當時在中國北方,從金國手中奪得的疆土需要就近統(tǒng)治,在中國南方,對南宋政權尚有待于征服。(3)燕京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坝难嘀?,龍蟠虎踞,南控江淮,北連朔漠,欲經營天下,駐蹕之所非燕不可?!笨梢?,燕京
19、的地勢水土,遠勝于蒙古草原。6、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的原因(1)北京地理條件優(yōu)越。北京“左環(huán)滄海,右擁太行,南襟河濟,北枕居庸關口上下百十,而居庸、紫荊、山海、喜峰、古北、黃花鎮(zhèn)險厄龍著。會通漕運之利,天津又通海運,誠萬古帝王之都。”(2)北京是明成祖朱棣經營多年的根據地。朱棣發(fā)動“靖難之役”,取代了侄子建文帝之前,北京是他的燕王封地,其親信、勢力也大多集于此地。遷都北京可以擺脫南京反對派舊臣的牽制。(3)為了加強北方的軍事防御力量。當時盤踞在漠北的蒙古各部,屢屢騷擾明朝邊境,給明朝造成最大的威脅。以南京為 都城來應付蒙古勢力卷土重來的嚴重威脅,必然有鞭長莫及之危險。而北京地處北方咽喉要地。遷都北京,實行“天子戍邊”,既可以加強對蒙古的防御和抗擊,又 可以加強對東北和西北地區(qū)的管理和控制。7、努爾哈赤遷都沈陽的原因(1)從軍事上來看,沈陽在當時所處的戰(zhàn)略地位重要,“沈陽四通八達之處,西征大明從都兒鼻渡遼河,路直且近,北征蒙古三日可至,南征朝鮮自清河路可進”。(2)從經濟上來看,沈陽及附近能夠滿足都城人口的需要。“沈陽渾河通蘇蘇河,于蘇蘇河源頭處伐木順流而下,材木不可勝用,出游打獵山近獸多,且河中之利亦可兼收矣”。(3)從軍事上來看,當時遼東、遼西形勢嚴峻,為爭取戰(zhàn)略上的主動而被迫遷都沈陽。努爾哈赤占據遼東之后,后金的八旗軍民隨之移居此地,與當地漢族雜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項目施工合同
- 全屋定制安裝合同范本
- 采購及服務合同
- 一建合同管理的程序
- 廢舊買賣合同范本
- 幼兒園場地租賃合同
- 鍍鋅行業(yè)安全知識競賽學習資料
- 重大安全風險管控措施落實情況檢查和事故隱患排查工作方案
- 基于能量選擇的空間電磁防護結構設計與研究
- 2025年??趶臉I(yè)資格證應用能力考些啥
- 中小學校食品安全與膳食經費管理工作指引
- 電商平臺客服人員績效考核手冊
- 04S519小型排水構筑物(含隔油池)圖集
- YB∕T 4146-2016 高碳鉻軸承鋼無縫鋼管
- 多圖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課件第十三講先鋒隊與中華民族獨立解放(1919-1949)根據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材制作
- 高考英語單詞3500(亂序版)
- 《社區(qū)康復》課件-第五章 脊髓損傷患者的社區(qū)康復實踐
- 北方、南方戲劇圈的雜劇文檔
- 燈謎大全及答案1000個
- 洗衣機事業(yè)部精益降本總結及規(guī)劃 -美的集團制造年會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