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資源調查與評價實驗二_第1頁
土地資源調查與評價實驗二_第2頁
土地資源調查與評價實驗二_第3頁
土地資源調查與評價實驗二_第4頁
土地資源調查與評價實驗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實驗二 耕地變化分析1208140515土資122班張舵 一、實驗目的 通過ArcGIS,掌握簡單的土地利用時空變化分析方法,靈活掌握利用簡單空間分析技術,發(fā)現土地利用變化的規(guī)律。二、實驗數據:1.某地2004年土地利用現狀圖(簡化)2.某地2007年土地利用現狀圖(簡化)3.數字高程模型(DEM)三、實驗內容1.分析2004年-2007年耕地變化數量及其空間分布2.分析新增耕地和流失耕地質量情況3.分析流失耕地距離建設用地的距離分布情況四、實驗過程1.分別從2004年土地利用現狀圖(圖1)和2007年土地利用現狀圖(圖2)中選擇當年耕地。圖1 選擇2004年土地利用現狀圖耕地圖2 選擇200

2、7年土地利用現狀圖耕地2.分別將2004年耕地(圖3)和2007年耕地(圖4)轉換為柵格圖層。圖3 將2004年耕地轉換為柵格圖層圖4 將2007年耕地轉換為柵格圖層3、轉換后,將2004年耕地柵格值轉換為1,非耕地柵格值轉換為0(圖5);類似,將2007年耕地和非耕地轉換為10和0(圖6)。圖5 將2004年耕地柵格重分類圖6 將2007年耕地柵格重分類4、將2004年和2007年0-1值耕地分布圖“相加”(圖7),新生成圖層0表示兩年均非耕地,11兩年均為耕地(保持耕地),12004年為耕地、2007年非耕地(流失耕地),10-2007年為耕地2004年為非耕地(新增耕地)。圖7 重分類加

3、和圖5、查看步驟4圖層的屬性表,制作直方圖,統計2004-2007年耕地變化情況。6.對流失耕地(圖8)、新增耕地(圖9)和保持耕地(圖10)分別進行設置為1,其余耕地情況設置為無數據進行重分類。圖8 流失耕地重分類圖9 新增耕地重分類圖10 保持耕地重分類7.對流失耕地(圖11)、新增耕地(圖12)、保持耕地(圖13)重分類結果進行分區(qū)統計,生成分區(qū)統計直方圖。圖11 流失耕地分區(qū)統計圖12 保持耕地分區(qū)統計圖13 保持耕地分區(qū)統計8.用步驟4生成的數據作為分區(qū)數據,對DEM進行分區(qū)匯總,分析保持耕地(圖14)、流失耕地(圖15)、新增耕地(圖16)的平均海拔情況。圖14 流失耕地DEM分區(qū)

4、統計圖15 新增耕地DEM分區(qū)統計圖16 保持耕地DEM分區(qū)統計9.用DEM派生坡度圖(圖17),用步驟4生成的數據作為分區(qū)數據,對坡度圖進行分區(qū)匯總,分析保持耕地(圖18)、流失耕地(圖19)、新增耕地(圖20)的平均坡度情況。圖17 由DEM派生坡度圖圖18 流失耕地DEM派生圖分區(qū)統計圖19 新增耕地DEM派生圖分區(qū)統計圖20 保持耕地DEM派生圖分區(qū)統計10. 按照2001年過渡地類編碼表,建設用地包括城鎮(zhèn)用地(20)、商服用地(21)、工礦倉儲用地(22)、公用設施用地(23)、公共建筑用地(24)、住宅用地(25)、交通設施用地(26)和水利設施用地(27),分別從2004年土地利

5、用現狀圖和2007年土地利用現狀圖中選擇并輸出當年建設用地,并對2004年(圖21)和2007年(圖22)建設用地求算歐氏距離。用步驟4生成的流失耕地數據作為分區(qū)數據,對于2004年(圖23)和2007年(圖24)得到的建設用地歐氏距離進行分區(qū)統計。圖21 2004年建設用地求算歐氏距離圖22 2007年建設用地求算歐氏距離圖23 2004年建設用地分區(qū)統計圖24 2007年建設用地分區(qū)統計五、實驗結果分析1.分析2004年-2007年耕地變化數量及其空間分布1.由重分類的加和圖(圖25),結合圖例:黑色為均非耕地,紅色為流失耕地,藍色為藍色為新增耕地,綠色為保持耕地。圖25 重分類加和圖由上

6、圖可以看出,流失耕地集中在長陽鎮(zhèn)、良鄉(xiāng)鎮(zhèn)、城關鎮(zhèn)以及石樓鎮(zhèn),新增耕地在張坊鎮(zhèn)、大石窩鎮(zhèn)、周口店鎮(zhèn)、韓村河鎮(zhèn)、史家營鄉(xiāng)等鄉(xiāng)鎮(zhèn),保持耕地主要在西南大部鄉(xiāng)鎮(zhèn),即青龍湖鎮(zhèn)、燕山地區(qū)、周口店鎮(zhèn)、韓村河鎮(zhèn)以及張坊鎮(zhèn)西南一側。根據北京市房山區(qū)衛(wèi)星地圖,流失耕地區(qū)在六環(huán)附近,接近城區(qū);新增耕地區(qū)在京昆高速一線山前洪積扇附近,在西北側山區(qū)也有部分新增耕地;保持耕地則大致在京昆高速西南側,主要集中在房山區(qū)的平原地帶,地勢比較平緩。圖26 北京市房山區(qū)衛(wèi)星地圖2.對2004年耕地情況和2007耕地情況利用柵格數量進行對比(每個柵格大小為50m*50m),保持耕地柵格數量為115337個,流失耕地柵格數為4075個,

7、而新增耕地柵格數為3213個,相對于流失耕地,凈變化為負值,也就是耕地柵格數總體減少了862個,即自2004年到2007年耕地面積總體呈減少趨勢。(圖27)圖27 耕地柵格數量變化圖3.耕地變化柵格數量分析1)根據生成的鄉(xiāng)鎮(zhèn)流失耕地柵格數量圖,青龍湖鎮(zhèn)流失耕地柵格數量約800個,其次是城關鎮(zhèn)、竇店鎮(zhèn)、良鄉(xiāng)鎮(zhèn),這些流失耕地比較嚴重的鄉(xiāng)鎮(zhèn)均接近主城區(qū),耕地流失比較嚴重。(圖28)圖28 鄉(xiāng)鎮(zhèn)流失耕地柵格數量圖2)根據生成的鄉(xiāng)鎮(zhèn)新增耕地柵格數量圖,南窯鄉(xiāng)、周口店鎮(zhèn)、河北鎮(zhèn)良鄉(xiāng)鎮(zhèn)和青龍湖鎮(zhèn)新增耕地數量比較多,大致位于京昆高速的北側。從地形角度分析,位于山區(qū)和近山前平原一帶。(圖29)圖29 鄉(xiāng)鎮(zhèn)新增耕

8、地柵格數量圖3)根據生成的鄉(xiāng)鎮(zhèn)保持耕地柵格數量圖,南窯鄉(xiāng)、良鄉(xiāng)鎮(zhèn)、竇店鎮(zhèn)、史家營鄉(xiāng)、青龍湖鎮(zhèn)保持耕地柵格數量相對較多,這些地區(qū)大多屬于平原地區(qū),因而比較適宜進行農業(yè)生產。(圖30)圖30 鄉(xiāng)鎮(zhèn)保持耕地柵格數量圖4.由耕地平均高程變化圖(圖31),可以明顯看出,新增耕地平均高程為187.840607米,多為于海拔較高的山區(qū)地帶;流失耕地平均高程63.863084米,比保持耕地平均海拔78.696728米低,說明流失耕地多位于海拔低的平原地帶,地勢比較平緩。圖31 耕地平均高程變化圖5.生成的坡度圖(圖32)顯示地形區(qū)范圍內,西側坡度比東側坡度陡。圖32 坡度圖根據坡度數據做成直方圖(圖33),新

9、增耕地平均坡度為8.541425°,比保持的耕地平均坡度1.791126°要大,說明位置比保持耕地更偏向西側分布。流失耕地平均坡度為1.1010401°,應處在更為平緩的東側平原地帶。按照1984年中國農業(yè)區(qū)劃委員會頒發(fā)土地利用現狀調查技術規(guī)程的規(guī)定,對耕地坡度分為五級,即2°、2°6°、6°15°、15°25°、>25°。地面坡度的不同級別,對耕地利用的影響不同。2°一般無水土流失現象;2°6°可發(fā)生輕度土壤侵蝕,需注意水土保持;6°15

10、°可發(fā)生中度水土流失,應采取修筑梯田、等高種植等措施,加強水土保持。新增耕地的平均坡度大于6°,應注意修建相應的農業(yè)設施,減少和防止水土流失。圖33鄉(xiāng)鎮(zhèn)新增耕地柵格數量圖6.根據生成的流失耕地與建設用地平均距離圖(圖34),2004年建設用地與流失耕地平均距離為133.482748米,2007年建設用地與流失耕地平均距離為76.548068米,平均距離相差56.93468米,表明2007年流失的耕地距離建設用地比2004年更近,流失的耕地位置更為接近城市建設用地區(qū)域。圖34流失耕地與建設用地平均距離圖六.實驗結論北京市房山區(qū)流失耕地多集中在東側尤其是靠近城區(qū)的六環(huán)以內的地域,海拔比較低,坡度平緩,為平原地區(qū)。新增耕地多分布在西部海拔較高,且坡度大于6°的山區(qū)地帶,有水土流失的生態(tài)風險,需要修筑梯田等加以防范。新增耕地數量比流失耕地的數量少,因而使得耕地在整體上呈現出減少的趨勢。保持耕地的地區(qū)仍然是原本的平原的地帶,對于農業(yè)生產有所依賴。由海拔和坡度對于新增耕地和流失耕地質量進行分析,可以得出,新增耕地的質量沒有流失耕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