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作品《白鯨》_第1頁
文學作品《白鯨》_第2頁
文學作品《白鯨》_第3頁
文學作品《白鯨》_第4頁
文學作品《白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精選優(yōu)質文檔-傾情為你奉上文學作品白鯨 白鯨是十九世紀美國最重要的小說家之一赫爾曼·麥爾維爾(1819年1891年)寫于1851年發(fā)表的一篇海洋題材的小說,小說描寫了亞哈船長為了追逐并殺死白鯨莫比·迪克的經(jīng)歷,最終與白鯨同歸于盡的故事。故事營造了一種讓人置身海上航行、隨時遭遇各種危險,甚至是死亡的氛圍,是作者的代表作。1956年06月27日發(fā)行的電影白鯨記(英文名稱:MobyDick),就是改編自這篇小說,由著名導演約翰·休斯頓導演,格里高利·派克Gregory Peck把高傲倔強的亞哈船長塑造得入木三分。小說場面宏闊博大,思想內涵復雜,哲理性很強,而且

2、文筆沉郁瑰奇,堪稱杰作。白鯨是19世紀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作之一。浪漫主義文學產(chǎn)生于十八世紀末,在十九世紀上半葉達到繁榮時期,是西方近代文學最重要的思潮之一。在縱向上,浪漫主義文學是對文藝復興時期人本主義理念的繼承和發(fā)揚,也是對僵化的法國古典主義的有力反撥;在橫向上,浪漫主義文學和隨后出現(xiàn)的現(xiàn)實主義文學共同構成西方近代文學的兩大體系,造就十九世紀西方文學盛極一時的繁榮局面,對后來的現(xiàn)代主義和后現(xiàn)代主義文學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浪漫主義文學是西方近代文學兩大主流體系之一,對整個西方文學產(chǎn)生的影響是勿庸置疑的??v向上看,浪漫主義強調創(chuàng)作的絕對自由,徹底摧毀了統(tǒng)治歐洲文壇幾千年的古典主義的清規(guī)戒律,是西方

3、文學在近代歷史上的又一次“文藝復興”。二十世紀的現(xiàn)代主義文學的諸流派,都可以看作是浪漫主義文學蛻變、演進的結果。很多現(xiàn)代主義者自稱“新浪漫派”,可見浪漫主義文學與現(xiàn)代主義文學之間密切的聯(lián)系。在宏闊的社會歷史背景中看,人類歷史上沒有任何一個文學思潮和風云變幻的社會變革如此密切的結合。浪漫主義文學是近代歷史上人們對科學理性、物質主義帶來的異化現(xiàn)象的一次徹底的檢視和清算。浪漫主義顛覆了西方資本主義舊的價值理性,以強烈的反叛精神構建了一個新的文化模式。此外,許多浪漫主義者重視對民歌、童話等民間文學的整理和搜集,在很大程度上保存并發(fā)揚了西方文學的民間傳統(tǒng)。在德國和英國,浪漫主義就是從搜集民間文學開始的。

4、浪漫派廣泛從民間傳說、神話、童話中擷取題材,極大的豐富了文學的表現(xiàn)手法,為現(xiàn)代主義文學題材的繁榮奠定了基礎。而主人公亞哈船長和白鯨莫比·迪克是一對尖銳的矛盾,這個矛盾集中代表了人類與自然界的強烈的沖突。用我們關于人與自然的關系來衡量,這個沖突的發(fā)生是客觀的、必然的、以及不可回避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的一個非常形象化的體現(xiàn)。亞哈船長是人類在自然面前的代表,是人類派來征服自然的。他是普通的人,卻有著普通人所沒有的堅毅剛強和不為名利所動的種種美德,但同時,在他的身上我們還發(fā)現(xiàn)了瘋狂、自私、剛愎自用等種種劣跡,使我們對這一個形象產(chǎn)生了全面立體的認識。從他的美德看,他近乎神明,讓人信奉和激動不已

5、;從他的陰暗的一面看,他又越來越接近莫比·迪克而成為了一個惡魔,讓人感到可憎又可怕。正因為如此,亞哈船長才是一個真實而強大的人,只有他才能完成人類所賦予的剿滅白鯨的使命。對于亞哈來講,這使命是神圣的,是歷史性的。人類征服自然的過程是由無數(shù)個剿滅白鯨一樣的過程組成的,每一個過程都有一個亞哈作為領袖。這領袖非亞哈莫屬。因為亞哈既強大威嚴得像一個神,又確實是一個人。人類不可能依靠神力來征服和改造自然,那只是被稱作神話的美好愿望。亞哈擔起了進擊自然的使命,它贏得了所有勇敢的人的尊敬和愛戴,他招致在自然面前縮首縮腳的懦弱的人的恐慌甚至憎恨。于是,人類自身的矛盾產(chǎn)生了,并且一步步加劇,僅次于人與

6、自然的矛盾。人類在征服自然的過程中,必須解決好內部的矛盾,必須克服自身的種種弱點,只有這樣,才能在與自然的較量中獲得成功。亞哈船長剿滅白鯨的過程包括了以上種種的因素?!芭崂绿枴笔侨祟惿鐣旧淼囊粋€高度概括,是那個年代人類狀態(tài)的一個縮影。亞哈船長剿滅白鯨的過程是人類征服自然的過程中的一個濃縮,是無數(shù)次殊死斗爭中的一次。白鯨莫比·迪克是自然的代表,當然它也是自然陣營中最杰出的代表。莫比·迪克是一種自然力量的象征,是同樣強大的自然的一種具體體現(xiàn)。自然由強大的莫比·迪克和無數(shù)個平庸的其他組成,正像人類由強大的亞哈和無數(shù)個平庸的斯達巴克、斯塔布和弗拉斯克組成一樣。自然是豐

7、厚和大度的,它是人類的依靠,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寶庫,是人類的衣食父母,失去了它,人類將不復存在。自然是吝嗇的,它從來都不主動給人類什么,人類從它身上得到的一切,都是靠著自己索取甚至掠奪而實現(xiàn)的。所以,人類搞不清自然究竟是人類的恩人還是仇人,還是時而是恩人時而是仇人,這一點,恐怕它自己也搞不清楚,因而才如此的矛盾重重。但是,僅就大鯨而言,自然和人類的沖突只可能是你死我活的,因為,人類行為方式在大鯨的身上只體現(xiàn)出對自然最殘酷和最無道的一面,同樣,大鯨所回報給人類的也只有殊死的反抗和陰險的報復。在這樣無數(shù)的矛盾之中,無數(shù)的沖突產(chǎn)生了。莫比·迪克充當著自然界的酋長,自命為自然的守護神,因而亞哈

8、和莫比·迪克的沖突不可避免。在自然與人類的沖突中,結局的勝負是事關重要的,它影響著世界的前途,自然也決定著人類和自然的命運。最終亞哈和莫比·迪克同歸于盡了。人類和自然誰也征服不了誰,他們就像是地球的兩個極一樣,互為依靠,互為補充,維持著世界的運轉。人類和自然,是做敵人還是做朋友,這個問題找不到答案。逝去了的亞哈和莫比·迪克解決不了這個難題,現(xiàn)代人不知能否解決。人類如何面對自然,是人類所永久面臨的一個話題,是人類能否保持自身的一個關鍵。白鯨是偉大的作品,是力量和思想的所在,是美國文學史上的史詩之作。作者從富有到貧困的轉折決定了他坎坷而閃耀著光彩的命運,而命運的多舛和

9、對命運的不斷抗爭,則決定了他人生的力度和作品的力度。跳開1851年,站在二十一世紀的視點重新審讀白鯨,細心的讀者將會發(fā)現(xiàn),白鯨從始到終貫穿一條主線:人一旦置身于大自然中,惟一的選擇只有充當征服者,他與被征服對象的關系必然是對立的,兩者是彼此仇視的、互不相容的。麥爾維爾對亞哈船長的塑造尤其突出了這一點,使他成為白鯨這部書的靈魂。在麥爾維爾筆下,虛擬的大海與真實的大海相去甚遠,麥爾維爾的大海永遠是變幻莫測、充滿險惡的,它是“冷酷惡毒的”,它有“幽靈似的白浪滔滔的洋面”,即使晴朗的天氣,“在它那一派蔚藍的、柔和的底里,隱藏有一種邪惡的魔力?!边@就是“大壽衣似的海洋”,一切邪惡皆來自它的最深處,它孕育

10、了兇殘無比的大白鯨,還有嗜人血的抹香鯨,而大白鯨在大海中橫行無忌,簡直就像個“蠕動的海魔王”??傊谧髡叩拿枋龊凸蠢障?,翻動著白色浪花的大海與幽靈般的白鯨,兩者在陰險、邪惡的軌道上融為一體。為使閱讀者真切地感受大海的險惡,作者從白鯨最初的章節(jié)起始,竭力渲染緊張、恐懼的氣氛,他引領讀者走進與棺材諧音的“彼得·科芬”大鯨客店,那裝飾古怪的居所處處閃露著兇兆,使人聯(lián)想到無處不在的死神。連人們尋求心靈庇護的教堂,也無法使你擺脫對死亡的恐懼,面對一座座葬身于大海的海員墓碑,讀者直接感受那索取人性命的元兇迫近的氣息。神父的布道更是異乎尋常,他“曳長而莊嚴的聲調,有如一只陷在迷霧的海上的船只那種

11、不斷敲擊的鐘聲”,他的吟誦將人們的恐懼拖至深淵:大鯨的恐怖和肋骨困我在陰森可怕中神光普照的浪濤滾滾而過把我高高舉起重重拋進毀滅之都似乎這還遠遠不夠,神父反復宣講圣經(jīng)中“耶和華安排一條大魚吞了約拿”的那一段落,把大海,以及大海中的生物同基督教歷史神話連接起來,把人的恐懼、人的死亡歸罪于大海,把人和大海、和大海中那“一條大魚”的對立與沖突視為歷史的必然。甚至那艘以滅亡的印第安部落名稱命名的“裴廓德”號捕鯨船,也是隱喻“死亡與決斗”。這艘“用它獵逐到的敵人的骸骨來打扮自己的船只”,竟是用花白的鯨骨打造的。這些描寫和敘述不僅把大自然惡魔化,而且不可緩解的仇恨壓倒了一切。仇恨的對象具體而明確,就是那頭出

12、沒于大海中邪惡無比的白鯨,人與大海、與海中巨獸的對立和復仇情緒,已是箭在弦上不能不發(fā)。在此,人們不能不提出疑問,在真實的人類狩獵歷史活動中,某一種狩獵活動,在它的準備狀態(tài),在它行動的前期階段,果真要在獵手的心靈中灌輸和強化對所獵取對象的恐懼情緒,直至把這種情緒引向仇恨嗎?這是容易被閱讀者忽略的常識性問題。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作家在這里明顯進行了有意的歪曲和改寫,其中隱含了作家寫作的深層動機和目的。閱讀和了解人類學家所記載的狩獵部族習俗,我們將會發(fā)現(xiàn),無論在印第安部落、還是在愛斯基摩人中,無論在非洲和亞洲曾以狩獵為生的原住民中間,他們與獵取對象的接觸或遭遇,更多的是欣喜,同時伴隨著久遠的敬畏(類似

13、的場景,還能從美國電影與狼共舞所復原的印第安部落習俗中看到片段)。假如某個獵手對某種獵物有了怨恨,不管他是部族頭人還是首領,都不會把個人的怨恨提升為整個部族的仇恨,那將引發(fā)瘋狂的濫殺,或退而避之,全部族選擇遷徙之路。但這勢必危及群體的生存,甚至毀掉整個部族的生計。為此,我們不能不追問,麥爾維爾是否犯了常識性錯誤,將他所描述的獵手對獵物的仇恨當成人類固有的、原發(fā)的、普遍化的共通現(xiàn)象?這里更可能的是,作家并不只是簡單地犯下常識錯誤。探究其源由,根本原因恐怕還在于麥爾維爾所處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這變化是前所未有的、來勢洶洶的、難以抵擋的。1851年前后的那一時段,一只看不見的大手將歷史折為兩截:被翻過的

14、那一頁,無論其多么漫長(包括所謂封建社會),從總體上說人類對大自然取一種敬畏的態(tài)度,在經(jīng)濟生產(chǎn)和社會生活中都是維持低限度生存水準,以同大自然保持相對協(xié)調;翻過的這一頁,是以“資本和利潤”為推動力的歷史新開端,征服和占有大自然成為它的題中應有之意。美國心理學家弗羅姆在他占有還是生存(1976年出版)一書中對此有過深刻的論述,他認定“十八世紀的資本主義逐步地發(fā)生了一種深刻的變化,經(jīng)濟行為與倫理學和人的價值觀念分離開來?!彼J為資本主義已是“一個有著自己的動力和規(guī)律的運動著的系統(tǒng)”。他分析了重占有和重生存這兩種不同的生存方式,追溯其歷史淵源,從中得出的結論是:“這兩種生存方式的區(qū)分以及愛活物和愛死物

15、這兩種不同形式的愛,是人類生存的至為關鍵的問題。”毫無疑問,麥爾維爾全身心地沉浸在類似于“愛死物”的那樣一種沖動中,他竭力渲染人與大自然的對立情緒,將這一情緒引向仇恨。這種仇恨一旦合法化,就能為那些追逐利潤的人們,為貪婪得發(fā)瘋的資產(chǎn)階級,為整個資本主義體系隨之而來的在更大的海域、在更廣闊的大自然中,進行更瘋狂的屠殺,無休止的占有,找到了無所顧忌的行動口實,清除了征服者的心理障礙。“征服和占有”確實是1851前后那個時代的大主題,麥爾維爾緊緊地抓住了它,又在白黥寫作中占有了它。白鯨為讀者提供了這樣一段有趣的場景:亞哈船長一只手抓著護桅索,一只手高舉著一枚西班牙金幣,口中高喊著:你們隨便哪一個給我

16、發(fā)現(xiàn)這條白鯨,就可以拿到這枚金幣,朋友們!在大海里,在航船上,以西班牙金幣懸賞第一個在桅桿上發(fā)現(xiàn)獵物的人,這樣的情景令人眼熟,肯定在哪里發(fā)生過。它與某一段歷史,某位聲名顯赫的征服者有關。查一查哥倫布航海日志中就有類似的記述,那應該是1492年10月至12月的某一天,哥倫布乘“平塔”號探險船航行在大西洋上,他就是以同樣的姿態(tài),同樣的口氣,以西班牙國王的名義宣布:第一個在桅桿上發(fā)現(xiàn)陸地的人將得到賞金。這是歷史的照搬和刻意復制嗎?究竟是麥爾維爾無意中設置了這一情節(jié),還是因為大海和航船等相似的場景,使他下意識地套用了當年殖民擴張時哥倫布的焦慮?這一時難以認定。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兩個發(fā)生于不同時代的故

17、事,既然使用了相同的情節(jié),必然在某些方面有內在的聯(lián)系:主人公(或當事人)意識到征服和占有是他此行的惟一目的,意識到金錢所具有的無法抗拒的魔力。從這富有象征和隱喻色彩的情節(jié)中,讀者或許應該不難找到這樣一種聯(lián)系:在麥爾維爾的潛意識中,哥倫布,或這一類人是值得效仿的楷模:他要做一樁大事情,他要完成有一個大發(fā)現(xiàn),他要征服一個大目標。這征服欲,也就是弗羅姆所說的“愛死物”的欲望。這一欲望通過愛爾維爾所虛構的人物和故事一點一滴地表露出來。這里要特別指出,在白鯨的整體結構中,麥爾維爾還為表述這一種欲望(也是為了迎合某種社會欲望)專門設置了足夠的敘述空間。這表現(xiàn)于:在故事的敘述過程中,作家再三再四地中斷敘述,

18、造成敘述的間隔,在這些間隔中插入大量的非敘述性文字。而這一堆堆插入的文字如贅生物,明顯地使這部作品顯得臃腫而龐雜。有意思的是,白鯨結構上這種臃腫和雜亂,反被一些評論家認為具有知識的含量、歷史的厚度,稱它為捕鯨方面的百科全書。然而,這樣的評價忽略了這些插入的非敘述性文字其實另具功能,另有意義。在麥爾維爾的心目中,它們與小說中的敘述性文字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這也是顯而易見的。麥爾維爾在“鯨類學”章節(jié)中,有意展示了他所掌握的有關鯨類的豐富知識,不僅將不同的鯨進行分類描述,還在描述其形態(tài)和習性的過程中,指出哪一種鯨的“商業(yè)價值又是最高的;因為它是人們能夠從它身上獲得貴重的東西,即鯨腦的惟一動物”;從哪

19、一種鯨的“嘴巴里所提煉出來的芬香可口的油是極其名貴的,是珠寶商和鐘表匠所竭力搜求的東西。”他出示收集到的資料,還談到獨角鯨的角,聲稱在古代它是被“當做抗毒的靈劑的,因此,它的制劑售價很高。”但有關這種獨角鯨的信息少之又少,只有在1576年的文獻中有段記載,那是英國的馬丁·弗羅比歇爵士探險歸來,把一只獨角鯨的角獻給了伊麗莎白女王。至于鯨類的食用價值,細心的作家并沒有忽略,他在“做菜的鯨”一章中津津有味地談到,三百年前,法國就把“露脊鯨的舌頭當做一種珍肴美味,而且價格賣得非常高?!闭f到小抹香鯨,“把它的腦髓當成一樣上等菜。用一把斧頭,把這種精巧的腦殼敲開后,肥肥白白的兩大爿就折裂開,然后

20、把它們和著面粉,煮成一種最惹人喜歡的食品,味道之芬芳,有點像小牛腦的味道。很明顯,作家在這里是向一大批為數(shù)眾多的隱形讀者訴說。這批讀者對獵取和屠殺沒有興趣,他們不愿自己的雙手染上血跡,但他們卻有很高的消費趣味,有很強的好奇心,他們的關注點集中在珍希物品上。為了滿足這些隱形讀者的特殊口味,麥爾維爾被“資本和利潤”浸透過的商品意識已溢于言表。從這一角度閱讀“割油”、“絨毯”、“海德堡大桶”、“龍涎香”、“手的揉捏”、“煉油間”等章節(jié),從那大段大段工廠化操作的描述中,被牽著鼻子繞來繞去的讀者終會發(fā)現(xiàn),原來這里談及的,才是遠洋捕鯨的真實目的,它與金錢和利潤直接掛鉤,它是捕鯨、獵鯨、屠鯨的原初動機,與所

21、謂的“復仇”和“仇恨”根本就沒有什么瓜葛。在這條軌道上還談什么正義與邪惡!捅破這一層窗戶紙,讀者或許有上當受騙之感。特別是在“抹香鯨頭對比圖”和“露脊鯨對比圖”這兩個章節(jié),麥爾維爾引領讀者以占有者的姿態(tài)把玩手中的獵物,他觸摸鯨的唇、舌、須,把玩鯨的頭顱,將鯨的“整個頭當成一只大提琴,而那些個噴孔,就是大提琴的聲板上的壁孔?!彼毤毜赜^賞鯨“頭頂上的奇特、隆起、雞冠形的覆蓋物這種碧綠而纏來纏去的東西”他翻看鯨的牙齒和嘴巴,“這只嘴巴真是多么漂亮雅致呀!從地板到天花板都有鑲里,或者不如說是用一層白色薄膜裱褙的,光輝閃爍,宛如新娘穿的緞子?!边@情景恰如一只老貓把玩爪下的小老鼠。夠了,這按照這一思路,

22、亞哈船長儼然是為正義而行動的悲劇性英雄,他在思想與行動上與圣經(jīng)中的英雄神話、英雄人物一脈相承。在這篇短文里,不便討論基督教早期自然觀的利弊得失,引人注意的卻是麥爾維爾為把亞哈船長、甚至將整部白鯨同基督教神話傳說聯(lián)系起來的種種努力。他在白鯨臃長的引文里,例數(shù)圣典中有關“巨獸”、“大魚”、“大鯨”的記載,借用神話寫作的方法,將亞哈船長裝扮成半人半神的形象,他的仇敵也被賦予某種超自然的力量,形成了虛擬性敘事與神話性虛擬兩種表述方式相互交融的敘述策略。這種寫作策略亦虛亦實、亦神亦鬼,容易使閱讀者產(chǎn)生類似服用迷幻藥那種虛實顛倒的幻覺。亞哈船長一出場,就像“一個剛從火刑柱上解下來的人,一條細長的、青白色鞭

23、痕似的東西,像根線一般從他那簇灰發(fā)里蜿蜒而出,直順著他那焦黃色的半邊臉和脖子而下,消失在衣衫里?!弊髡卟⒉稽c明造成這副傷殘面孔的直接原因,而是引導閱讀者按照他的暗示去想象。作者勾畫了亞哈船長半倚半站的輪廓,強調的卻是他的那條殘腿,告知讀者它是用“抹香鯨的顎骨加以磨光修整做成的”,省略了造成這位捕鯨船長傷殘事件的緣由。將一個飽受傷害的形象推到讀者面前,使讀者沒有機會思考那樁事件的原發(fā)過程:究竟是獵手攻擊獵物在先,還是傷殘了的獵物被動反撲在后?在這里,一個前提,一個必不可少的獵取和占有的動機被悄悄地掩蓋了。那頭大鯨變成了天生的惡魔,它成了捕鯨手的“天敵”(進而也就成了人的天敵)。而這位受傷害者所有

24、的仇恨,所有的復仇行動因此變得正當,變成情理之中的事情。作者輕松地滑過了對那頭大鯨,對大海,對整個大自然恐懼和仇恨起因的解釋,以純粹的復仇掩蓋了一切,掩蓋了遠比宰殺一頭惡獸更為實在的圖謀。同時,小說為亞哈的瘋狂和偏執(zhí),為那些同他的行為相類似的舉動,找了可辯解的理由:“他對于白鯨的報復心理可能會多少擴大到一切抹香鯨,他越多殺巨獸,就越增加機會,因為這樣一條條地殺下去,最后的一條鯨就會是他所要獵擊的可恨的鯨了?!边@是推出亞哈這一形象的圖謀所在,也是這一形象的功用和價值所在。無論作者怎樣遮掩,這一人物顯然是為“擴張和征服”的目的塑造的,他具備這一目的所需要的一切特征:他頭腦中只有一個目標,胸中翻動的

25、只是一種情緒:他要徹底毀掉那頭鯨,哪怕追殺到地獄的盡頭。他成了馳騁于大海之上無所畏懼的超人,他是“船上的可汗,海中的之王,也是大海獸的太君”;他成了力量的象征,“施行一種隨心所欲的霸權”;他是以自我意志為中心的旌旗手,不顧“裴廓德”號船員的生死,行為完全被所謂的“斗志和意志”所支配。這位與古代君王同名的捕鯨船長,最終以三天三夜的搏斗,完成了英雄的征程,按照作者的設計以殉道的方式與白鯨一道沉入海底。至此,這部虛擬作品釋放了全部能量,把緊張、恐懼、仇恨、復仇的極端化情緒塞進了讀者的記憶,進而成為長期存在的公眾形象記憶的一部分。不管人們喜歡還是不喜歡,亞哈船長最終成了一尊在大自然面前不負任何責任,毫

26、無敬畏和懺悔之心的冷面偶像。在后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這一形象助長了在大自然中無所顧忌、瘋狂的行動,影響了這一行為向更大的范圍蔓延。這一點,人們可以從1851年之后的那一段歷史,從整個資本主義體系在陸地、在海洋,肆無忌憚的擴張中,從陸地生物和海洋生物大量滅絕的境況中有所感悟。麥爾維爾確實捕捉到了一個大目標,他為早期資本主義對待大自然的態(tài)度,勾畫出大體輪廓,也預示了其未來。麥爾維爾在白黥所拓展的母題以及相關的氣氛、基調和人物,在后來的文學和藝術發(fā)展中被不斷地因襲和復制,一個多世紀以來竟然潮起潮落,從未停歇。直到二十世紀中葉,美國的電影公司還推出跟白鯨相類似的海洋恐怖故事,它就是影片大白鯊。無論從

27、什么角度看,大白鯊都是白鯨的現(xiàn)代復制版。我相信,類似的敘述性作品今后還會陸續(xù)問世,只不過它的背景很可能不再僅僅是海洋,而是漫無邊際的地球外層空間了??梢哉f,這就是白鯨寫作的謎底。對人類社會的進步而言,無論它是一本好書,還是一本“壞書”,已是歷史的一部分,成為支持資本主義體系的中心話語的重要部分,與當今人們的生活緊密相連,與人類的未來生死攸關。將1851年的麥爾維爾與資本主義體系捆綁在一起,進行批判性思考,有如翻弄一本陳年舊帳,但只要能給眼下被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困擾不安的人們,帶來一些有益的啟示,就是值得的到底表現(xiàn)了一種什么心理?與捕鯨手的心態(tài)(無論怎么說白鯨還是以捕鯨為主線)是否相符?我們不能不有所

28、質疑。我們從人類學家泰勒、弗雷澤的專著中不難發(fā)現(xiàn),狩獵部族獵獲之后通常是以敬畏的心情撫慰自己的獵物,安慰它,討好它,并以多種方式為自己的行為開脫、謝罪,這不只是部族成員自覺履行的習俗,而是他們自然信仰的一部分,同他們的生存方式合為一體。這樣的習俗在亞洲、在中國的北方,在西伯利亞的密林中,一直延續(xù)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如今,在世界某些邊遠地區(qū)的部族文化中仍然存留著。美國作家海明威在他的老人與海(出版于1952年)中,就以令人信服的細節(jié)描述了老漁民與一條大魚搏斗的經(jīng)過,其虔誠、敬畏的心境和獵取大魚后的失落感,給人以刻骨銘心的記憶。顯然,麥爾維爾清楚地意識到他面對(或者說他感興趣的)的是什么樣的讀者:

29、這是一個新興的強力集團,是特殊群體,這一群體的行為心理特征早與傳統(tǒng)相悖,特別在對待大自然、對待自己占有物的態(tài)度上,同古老的傳統(tǒng)有了本質的差別?,F(xiàn)在還是讓我們回到1851年,回到麥爾維爾和他的白鯨吧。雖然麥爾維爾在他的小說的非敘述性章節(jié)中,塞進了大量浸透和渲染了占有的快感,也就是“愛死物”的快感的文字,直接表述了帶有資本主義原始資本積累時期強烈特征的價值觀念,不過這畢竟是構成小說的次要結構因素。麥爾維爾的主要貢獻是塑造了一個經(jīng)典的人物形象亞哈船長。從白鯨問世以來,如何看待麥爾維爾筆下的亞哈船長,一直是人們爭論不休的話題。1988年出版的哥倫比亞美國文學史,對亞哈船長給予很高的評價,在談到這一人物給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