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xiāng)村醫(yī)生培訓:重點傳染病防治_第1頁
鄉(xiāng)村醫(yī)生培訓:重點傳染病防治_第2頁
鄉(xiāng)村醫(yī)生培訓:重點傳染病防治_第3頁
鄉(xiāng)村醫(yī)生培訓:重點傳染病防治_第4頁
鄉(xiāng)村醫(yī)生培訓:重點傳染病防治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一、傳染病防治基本知識二、傳染病防治依據三、幾種重點傳染病的防治一)傳染病的背景 1、傳染病是一種古老的疾病 2400年前傳染病幾乎摧毀雅典 18171923年6次霍亂世界流行 19181919年西班牙流感2500萬人死亡 1973年輪狀病毒引起腹瀉病,估計在亞非拉每年致死兒童460萬600萬2、新型傳染病不斷出現(xiàn) 1977年埃博拉病毒引起出血熱 漢坦病毒引起腎綜合出血熱 1983年HIV-1 ,HIV-2艾滋病(AIDS) 1989年HCV引起丙肝 1993年O139:H7引起新型霍亂 2003年SARS引起“非典” 2004年人禽流感 3.已經控制和消滅的傳染病重新出現(xiàn)或者反彈 結核病結核

2、病 世界各國發(fā)病率上升趨勢世界各國發(fā)病率上升趨勢 17億曾感染,每年新發(fā)病例1000萬,年死亡數(shù)300萬 我國活動性肺結核患病率367 /10萬,死亡率9.8/10萬 我國結核病的特點 高感染率,高患病率,高死亡率,高耐藥率,低遞降率二)傳染病基本概念 傳染病傳染病是一類由病原體侵入機體后造成感染而產生的具有傳染性的疾病。 傳染?。╟ommunicable diseases) 感染性疾?。╥nfectious diseases) 病原體 感染過程 傳染性 人與人 人與動物 動物與動物新發(fā)傳染病(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EID) (新發(fā)感染性疾?。┦侵感碌牟≡w

3、引起的疾病,可有以下情況: 新發(fā)現(xiàn)的病原體-朊顆粒、SARS病毒 已知病原體的新亞型-O139:H7、H5N1、HGV 已知病原體引起的新型臨床表現(xiàn)-漢坦病毒肺綜合癥(hantavirus pulmonary syndrome HPS)、人高致病性禽流感再燃傳染?。╮e-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r-EID) 發(fā)病率已經下降在國家控制標準以下的傳染病發(fā)病例數(shù)明顯增加,或者出現(xiàn)局部流行。 STD TB 血吸蟲病3.1傳染源傳染源 指體內有病原體生長、繁殖并能排出病原體的人或動物。 傳染源包括 患者 病原攜帶者 受感染的動物3.2 傳播途徑傳播途徑 指病原體從傳染源

4、排除后,侵入新的易感宿主前,在外界環(huán)境中所經歷的全部過程。可分為三階段: 從感染宿主排出 病原體在外界環(huán)境中 病原體侵入新宿主的門戶經空氣傳播經飛沫傳播:呼吸道傳染病的病原體存在于呼吸道粘膜表面的粘液中或纖毛上皮細胞的碎片里,當病人呼氣、大聲說話、嚎哭、打鼾、咳嗽、打噴嚏時,可從鼻咽部噴出大量含有病原體的粘液飛沫,體積較小(約15100m),在空氣中懸浮的時間不久(通常不超過幾秒鐘)。飛沫傳播的范圍僅限于病人或攜帶者周圍的密切接觸者。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流行性感冒、百日咳等均可經此方式傳播。擁擠的臨時工棚、看守所或監(jiān)獄、旅客眾多的船艙、車站候車室是發(fā)生此類傳播的常見場所。 經塵埃傳播含有病原體的

5、分泌物以較大的飛沫散落在地上,干燥后成為塵埃。落在衣服、床單、手帕或地板上。當整理衣服或清掃地面時,帶有病原體的塵埃飛揚而造成呼吸道傳播。凡耐干燥的病原體,皆可經此方式傳播,如結核桿菌、炭疽芽孢等。 經空氣傳播的傳染病大多有季節(jié)性升高的特點,一般多見于冬春季。在缺乏免疫預防的人群中,人們常在兒童時期感染而獲得免疫力,對免疫力持久的疾病,以兒童多見,故常稱為“兒童傳染病”。影響空氣傳播的因素很多,與人口密度、居住條件及易感者在人群中所占的比例三者有關。經水傳播 經水傳播包括兩種傳播方式。一類是由飲用糞便污染的水之后而引起的疾病,另一類是由于與“疫水”(感染的水體)接觸而引起的疾病。 經飲水傳播的

6、疾病有霍亂、傷寒、細菌性痢疾及甲型肝炎等。它的流行強度取決于水源類型、供水范圍、水受污染的強度及頻度、病原體在水中存活時間的長短、飲水衛(wèi)生管理是否完善及居民衛(wèi)生習慣等。 經飲水傳播常呈爆發(fā)或流行,病例分布與供水范圍相一致,有飲用同一水源的歷史,除哺乳嬰兒外,不拘年齡、性別、職業(yè),凡飲用生水率相似者其發(fā)病率無差異,暴飲生水者,發(fā)病尤多。在水型流行中很難從水中檢出病原體。如停止使用被污染的水源或經凈化后,流行或爆發(fā)即可平息。如水源經常被污染時,病例可終年不斷,發(fā)病呈地方性特點。經接觸疫水(感染水體)傳播的疾病,如血吸蟲病、鉤端螺旋體病等,其病原體主要經皮膚粘膜侵入體內。此類疾病的流行特征是病人有接

7、觸疫水的歷史,如在流行區(qū)游泳、洗澡、捕魚、收獲、搶險救災等暴露于疫水而遭受感染。呈地方性或季節(jié)性特點,一般在水網地區(qū)較常見,若大量人群在流行區(qū)與疫水接觸后,可呈爆發(fā)或流行。經食物傳 所有腸道傳染病、某些寄生蟲病及個別呼吸道?。ㄈ缃Y核病、白喉等)可經食物傳播。 引起食物傳播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食物本身含有病原體,另一種是食物在不同條件下被污染。接觸傳播 接觸傳播包括兩類傳播方式:直接接觸傳播指傳染源與易感者接觸而未經任何外界因素所造成的傳播。例如,性病、狂犬病、鼠咬熱等。間接接觸傳播又稱日常生活接觸傳播,是指易感者接觸了被傳染源的排泄物或分泌物污染的日常生活用品而造成的傳播。被污染的手在間接接觸傳

8、播中起著特別重要的作用。經媒介節(jié)肢動物傳播 經媒介節(jié)肢動物傳播,指經節(jié)肢動物叮咬吸血或機械攜帶而傳播的傳染病。經節(jié)肢動物的機械攜帶而傳播如蒼蠅、蟑螂攜帶腸道傳染病病原體,后者一般只能存活25天。當它們覓食時接觸食物、反吐或隨其糞便將病原體排出體外,使食物污染,人們吃了這種被污染的食物或使用這些食具時而感染。經吸血節(jié)肢動物傳播指吸血節(jié)肢動物叮咬處于菌血癥、立克次體血癥、病毒血癥、原蟲血癥的宿主,使病原體隨宿主的血液進入節(jié)肢動物腸腔或體腔內經過發(fā)育及(或)繁殖后,才能感染易感者。經土壤傳播 土壤受污染的機會很多,如人糞施肥使腸道病病原體或寄生蟲蟲卵污染土壤,如鉤蟲卵、蛔蟲卵等;某些細菌的芽孢可以長

9、期在土壤中生存,如破傷風、炭疸、氣性壞疽等,若遇皮膚破損,可以經土壤引起感染。醫(yī)源性傳播 醫(yī)源性傳播是指在醫(yī)療、預防工作中,人為地造成某些傳染病傳播,稱為醫(yī)源性傳播。 醫(yī)源性傳播有兩種類型,一類是指易感者在接受治療、預防或檢驗(檢查)措施時,由于所用器械、針筒、針頭、針刺針、采血器、導尿管受醫(yī)護人員或其他工作人員的手污染或消毒不嚴而引起的傳播;另一類是藥廠或生物制品生產單位所生產的藥品或生物制品受污染而引起傳播,如用第因子引起的艾滋病。垂直傳播 在產前期內孕婦將病原體傳給她的后代,稱為垂直傳播。此種傳播是孕婦與胎兒兩代之間的傳播。垂直傳播與水平傳播是相應的。從廣義上說,垂直傳播可包括下列幾種方

10、式:經胎盤傳播受感染的孕婦經胎盤血液使胎兒受感染,稱為經胎盤傳播。經胎盤傳播的有風疹、乙型肝炎、腮腺炎、麻疹、水痘、巨細胞病毒感染及蟲媒病毒感染、梅毒等病。如孕婦在懷孕早期患風疹往往使胎兒遭受危害,使胎兒發(fā)生畸形、先天性白內障。 上行性傳播病原體經孕婦陰道通過子宮頸口到達絨毛膜或胎盤引起胎兒感染,稱為上行性傳播。如葡萄球菌、鏈球菌、大腸桿菌、肺炎球菌及白色念珠菌等。分娩引起的傳播胎兒從無菌的羊膜腔穿出而暴露于母親嚴重污染的產道內,胎兒的皮膚、呼吸道、腸道均存在受病原體感染的機會。如孕婦產道存在淋球菌、結膜炎包涵體及皰疹病毒等疾病的病原體時,則有可能導致相應的感染。指人群對傳染病感染的難易程度。

11、 人群易感性升高: 新生兒 易感人群遷入 人群易感性減低: 預防接種 傳染病流行4.1自然因素自然因素 人們生活環(huán)境中的氣候、地理、土壤、動植物、氣象條件等。 自然因素對傳染病的三個環(huán)節(jié)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四)傳染病的二個因素 4.2 社會因素社會因素 包括人類的一切活動。生產活動、生活條件 、經濟 、文化 、風俗習慣 、宗教信仰 、職業(yè) 、人口流動 、戰(zhàn)爭 、社會制度等。 社 會 因 素自 然 因 素病原體易感者人或動物傳 染 途 徑五)傳染病的防制原則 預防為主基本方針 防治結合、分類管理基本措施 依靠科學、依靠群眾基本策略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1989年2月21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

12、會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通過2004年8月28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修訂2004年8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十七號公布自2004年12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總則第二章傳染病預防第三章疫情報告、通報和公布第四章疫情控制第五章醫(yī)療救治第六章監(jiān)督管理第七章保障措施第八章法律責任第九章附則第三條第三條本法規(guī)定的傳染病分為甲類、乙類和丙類。甲類傳染病是指:鼠疫、霍亂。乙類傳染病是指:傳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質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熱、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腦炎、登革熱、炭疽、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結核、傷寒和副傷寒、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百日咳

13、、白喉、新生兒破傷風、猩紅熱、布魯氏菌病、淋病、梅毒、鉤端螺旋體病、血吸蟲病、瘧疾。丙類傳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風疹、急性出血性結膜炎、麻風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傷寒、黑熱病、包蟲病、絲蟲病,除霍亂、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傷寒和副傷寒以外的感染性腹瀉病。上述規(guī)定以外的其他傳染病,根據其暴發(fā)、流行情況和危害程度,需要列入乙類、丙類傳染病的,由國務院衛(wèi)生行政部門決定并予以公布。第十條第十條國家開展預防傳染病的健康教育。新聞媒體應當無償開展傳染病防治和公共衛(wèi)生教育的公益宣傳。各級各類學校應當對學生進行健康知識和傳染病預防知識的教育。第十二條第十二條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的一切單位和個人

14、,必須接受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醫(yī)療機構有關傳染病的調查、檢驗、采集樣本、隔離治療等預防、控制措施,如實提供有關情況。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醫(yī)療機構不得泄露涉及個人隱私的有關信息、資料。第四十二條第四十二條傳染病暴發(fā)、流行時,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立即組織力量,按照預防、控制預案進行防治,切斷傳染病的傳播途徑,必要時,報經上一級人民政府決定,可以采取下列緊急措施并予以公告:(一)限制或者停止集市、影劇院演出或者其他人群聚集的活動;(二)停工、停業(yè)、停課;(三)封閉或者封存被傳染病病原體污染的公共飲用水源、食品以及相關物品;(四)控制或者撲殺染疫野生動物、家畜家禽;(五)封閉可能造成傳染病擴散的場所。

15、上級人民政府接到下級人民政府關于采取前款所列緊急措施的報告時,應當即時作出決定。緊急措施的解除,由原決定機關決定并宣布。一 )麻疹麻疹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好發(fā)于冬春季節(jié),其它季節(jié)也有散在發(fā)生。以發(fā)熱(可達40)、咳嗽、流涕、眼結膜充血、口腔黏膜有紅暈的灰白小點(克氏斑)及全身斑丘疹為臨床特征,并常并發(fā)肺炎而危及生命,麻疹合并肺炎的病死率約為10%左右。麻疹病毒屬于副粘病毒科麻疹病毒屬,麻疹病毒只有一個血清型,病毒對熱不穩(wěn)定,對紫外線、和射線敏感,脂溶劑、乙醚、氯仿可滅活病毒。 麻疹病人是麻疹唯一的傳染源,病人在出疹前后5天具有傳染性,有并發(fā)癥者可延長至10天。未接受過免疫接種的人

16、,特別是幼兒,具有罹患麻疹及其并發(fā)癥(包括死亡)的最高風險。麻疹也可感染未接受過免疫接種的較大兒童、青少年和青年人。所有未接受免疫接種的人或沒有通過罹患該病獲得免疫力的人均可受到感染?;歼^麻疹的人將獲得終身免疫。 由于麻疹病毒在人體外及空氣飛沫中存活時間不長,在室內空氣中保持傳染性約2小時,所以麻疹疫情多發(fā)生在人員較集中的環(huán)境,如幼兒園、學校、工地、軍隊、醫(yī)院等集體單位,所以以上單位的人群如沒有患過麻疹或沒有接種過麻疹疫苗都容易感染麻疹。 麻疹病毒通過空氣傳播的飛沫(咳嗽或打噴嚏)、與受染病人的密切接觸或直接接觸他們的鼻腔、口腔分泌物進行傳播。病毒在空氣中或受染表體的活力和傳染性可維持兩個小時

17、。受染個體在斑丘疹出現(xiàn)的前后4-5天均可傳播病毒。如果一個人得病,與其密切接觸的大量易感人群也可能感染麻疹病毒。 典型麻疹:有潛伏期,前驅期,出疹期和恢復期,典型癥狀是高熱、皮疹及呼吸道卡他等炎癥。潛伏期:平均為1014天。前驅期:24天,發(fā)熱上呼吸道卡他、結膜炎等,此期后期可見到頰粘膜周圍有紅暈的0.5-1mm灰白色小點,稱柯氏斑,是早期診斷麻疹的標志。出疹期:多在發(fā)熱45天后出現(xiàn),持續(xù)25日不等,皮疹為玫瑰色丘疹,自耳后、發(fā)際、前額、面、頸部開始逐漸波及軀干和四肢手掌足底,出疹時體溫達到高峰,皮疹出齊后體溫開始下降?;謴推冢浩ふ钌儼?,有色素沉著及糠皮樣脫落。如不出現(xiàn)并發(fā)癥,病情自愈。 輕

18、型麻疹: 臨床癥狀為一過性低熱,輕度卡他及少量皮疹,全身狀況良好。機理為接種麻疹疫苗后產生的抗體隨時間的推移而下降,已不能完全抵御麻疹病毒的侵襲,但仍保留一定的抗病能力,因此病毒在體內只能有限繁殖。 急性麻疹后腦炎:發(fā)病率約為麻疹病人的千分之一,絕大多數(shù)為沒有接種麻疹疫苗者。病死率約為15,病程12周,腦脊液和血中可查到麻疹IgM抗體。存活者有輕重不等的后遺癥,患者免疫功能正常。自從麻疹疫苗使用以來,麻疹病人年齡明顯后移,而急性麻疹后腦炎的發(fā)病率有隨著年齡增長而升高的趨勢。 亞急性硬化性全腦炎:是一種大腦慢性進行性病變的疾病。大多在患麻疹217年后發(fā)病,患者多為少年兒童。臨床表現(xiàn)進行性智能降低

19、,癡呆,肌陣攣,癲癇,晚期昏迷,患者于發(fā)病后13年內死亡。發(fā)病率一般在十萬至百萬分之一。 現(xiàn)在還沒有特效的藥物治療麻疹,流行時給予兒童高劑量的維生素A(400,000IU)能明顯降低麻疹患者病死率,但不能防止發(fā)病。臨床上主要是對癥治療,防止并發(fā)癥產生。 兒童通常不是直接死于麻疹,而是死于它的并發(fā)癥。并發(fā)癥在5歲以下兒童和20歲以上的成人中更為常見。最嚴重的并發(fā)癥包括失明、腦炎、肺炎,它是與麻疹相關的最常見的死亡原因。腦炎的發(fā)病率大約為0.1% ,中耳炎占病例的5-15%,肺炎占5-10%。病例致死率在發(fā)展中國家一般為1-5%,但是在營養(yǎng)高度不良和衛(wèi)生保健設施匱乏的人群中可高達25%。 在流行期

20、間,盡量不到人群密集的地方,集體單位一旦發(fā)現(xiàn)麻疹后應要求病人隔離,并避免易感人群的接觸。對易感者酌情進行應急接種。接種減毒活疫苗后產生抗體的時間較麻疹的潛伏期早,故在接觸后2日內接種有預防效果。 不扎堆就診,避免院內感染??刂苽魅驹矗杭訌妼Σ∪说墓芾?,堅持早發(fā)現(xiàn),早診斷,早隔離,早治療。兒童集體機構應加強晨檢,及時發(fā)現(xiàn)患者,做好疫情報告。對可疑者應隔離觀察外,還應按照傳染病防治法中開展入托、入學需要查驗接種證的制度,沒有接種過麻疹疫苗的孩子要告訴家長及時到預防接種門診接種麻疹疫苗。發(fā)現(xiàn)病人后應嚴格隔離至出疹后5天,如有并發(fā)癥時應延長至10天。與病人密切接觸者應醫(yī)學觀察3周。切斷傳播途徑:常曬被

21、褥、曬衣物,曬太陽,開窗通風換氣,室內保持清潔。免疫:根本措施 常規(guī)免疫是根本:提高人群免疫力 保持高水平(95%以上)的免疫接種水平 加強兒童入托入學接種證查驗和補種工作 強化免疫是策略:消除免疫空白 初始強化免疫 后續(xù)強化免疫(如2008年12月) 掃蕩式免疫通過免疫很容易預防麻疹造成的痛苦、并發(fā)癥和死亡。麻疹疫苗安全有效,并且在我國對于適齡兒童全部免適齡兒童全部免費費。二)水痘二)水痘水痘是由水痘是由帶狀皰疹病毒帶狀皰疹病毒(Varicella-herpes Varicella-herpes Zoster virus, VZVZoster virus, VZV)引起的經呼吸道和直接接觸引

22、起的經呼吸道和直接接觸傳播的急性病毒性傳染病。傳播的急性病毒性傳染病。水痘水痘90%90%或以上為顯性感染或以上為顯性感染。 該病毒在外界環(huán)境中生活力弱,不耐高溫、不耐酸,該病毒在外界環(huán)境中生活力弱,不耐高溫、不耐酸,不能在痂皮中存活不能在痂皮中存活。 患水痘后患水痘后VZVVZV長期潛伏于機體神經節(jié)內,在機體免長期潛伏于機體神經節(jié)內,在機體免疫力降低時病毒被激活,皮疹多沿某一感覺神經支疫力降低時病毒被激活,皮疹多沿某一感覺神經支的皮膚分布稱為的皮膚分布稱為帶狀皰疹帶狀皰疹,帶狀皰疹痛感明顯。,帶狀皰疹痛感明顯。 水痘患者為主要傳染源,自水痘出疹前12天至結痂后7天時,均有傳染性。易感兒童接觸

23、帶狀皰疹患者,也可發(fā)生水痘,但少見。 主要通過飛沫和直接接觸傳播。在近距離、短時間內也可通過健康人間接傳播。 普遍易感。但學齡前兒童發(fā)病最多。6個月以內的嬰兒由于獲得母體抗體,發(fā)病較少,妊娠期間患水痘可感染胎兒。病后獲得持久免疫,但可發(fā)生帶狀皰疹。 全年均可發(fā)生,冬春季多見。本病傳染性很強,易感者接觸患者后約90%發(fā)病,故幼兒園、小學等幼兒集體機構易引起流行。、典型水痘、典型水痘 潛伏期潛伏期:2 2周周前驅期前驅期:1 1天,表現(xiàn)發(fā)熱、全身不適,食欲不振等。天,表現(xiàn)發(fā)熱、全身不適,食欲不振等。 形態(tài):紅色斑丘疹形態(tài):紅色斑丘疹橢圓型水滴樣小水泡,周圍紅暈橢圓型水滴樣小水泡,周圍紅暈 水皰內容

24、物變渾濁,水皰易破潰水皰內容物變渾濁,水皰易破潰結痂。結痂。皮疹陸續(xù)分批出現(xiàn):病后皮疹陸續(xù)分批出現(xiàn):病后3535天內,瘙癢感較腫。天內,瘙癢感較腫。皮疹脫痂后:一般不留瘢痕。皮疹脫痂后:一般不留瘢痕。黏膜皮疹:口腔、結膜、生殖器等處,淺潰瘍。黏膜皮疹:口腔、結膜、生殖器等處,淺潰瘍。水痘皮疹的特征:水痘皮疹的特征:()部位:軀干部()部位:軀干部面部面部四肢,呈向心性分布。四肢,呈向心性分布。()皮疹演變過程:快慢不一,故同一時間內可見()皮疹演變過程:快慢不一,故同一時間內可見上述形態(tài)皮疹同時存在。上述形態(tài)皮疹同時存在。、重癥水痘、重癥水痘發(fā)生條件:發(fā)生條件:白血病、淋巴瘤等惡性??;白血病、

25、淋巴瘤等惡性??;免疫功能受損病兒。免疫功能受損病兒。表現(xiàn):表現(xiàn):高熱,出疹高熱,出疹1 1周后體溫周后體溫404140410 0c c, 全身中毒癥狀全身中毒癥狀 皮疹融合,形成大皰型皰疹,或出血皮疹融合,形成大皰型皰疹,或出血性皮疹,呈離心性分布性皮疹,呈離心性分布 常伴有血小板減少而發(fā)生爆發(fā)性紫癜。常伴有血小板減少而發(fā)生爆發(fā)性紫癜。 3 3、先天性水痘、先天性水痘: :母親妊娠期患水痘可累及胎兒。與母親妊娠時間有關。母親妊娠期患水痘可累及胎兒。與母親妊娠時間有關。 ()、若在妊娠的頭()、若在妊娠的頭4 4個月,則可能發(fā)生先個月,則可能發(fā)生先天性水痘綜合征。天性水痘綜合征。表現(xiàn):出生體重低

26、、瘢痕性皮膚病變、肢表現(xiàn):出生體重低、瘢痕性皮膚病變、肢體萎縮、視神經萎縮、白內障、智體萎縮、視神經萎縮、白內障、智力低下等。力低下等。()、在產前()、在產前4 4天以內,新生兒常于出生后天以內,新生兒常于出生后4545天天發(fā)病,易形成播散性水痘,病死率發(fā)病,易形成播散性水痘,病死率25%30%25%30%。()、新生兒水痘的皮疹有時酷似帶狀皰疹的皮疹()、新生兒水痘的皮疹有時酷似帶狀皰疹的皮疹 皮膚繼發(fā)細菌感染皮膚繼發(fā)細菌感染繼發(fā)性血小板減少繼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水痘肺炎水痘肺炎神經系統(tǒng):水痘后腦炎、格林神經系統(tǒng):水痘后腦炎、格林- -巴利綜巴利綜合征、橫貫性脊髓炎、面合征、橫貫性脊髓炎、面神經

27、癱瘓、神經癱瘓、ReyeReye綜合征等綜合征等其它:心肌炎、肝炎、腎炎、關節(jié)炎、睪丸炎其它:心肌炎、肝炎、腎炎、關節(jié)炎、睪丸炎典型的水痘皮疹典型的水痘皮疹病毒分離:陽性率不高病毒分離:陽性率不高外周血檢查抗原、抗體:目前臨床廣泛外周血檢查抗原、抗體:目前臨床廣泛應用,方法敏感、可靠應用,方法敏感、可靠 本病無特效治療,主要是對癥處理至預防皮膚繼發(fā)本病無特效治療,主要是對癥處理至預防皮膚繼發(fā)感染,感染,保持清潔避免瘙癢保持清潔避免瘙癢?;颊卟荒苌蠈W。大量喝?;颊卟荒苌蠈W。大量喝水,休息。水,休息。 局部或全身使用止癢鎮(zhèn)靜劑;皰疹破潰或繼發(fā)感染局部或全身使用止癢鎮(zhèn)靜劑;皰疹破潰或繼發(fā)感染時局部可

28、涂時局部可涂1%1%甲紫溶液,未破潰者可用爐甘石洗劑甲紫溶液,未破潰者可用爐甘石洗劑涂抹。涂抹。不要壓擠水痘,否不要壓擠水痘,否則則結痂后會留下小點,持續(xù)結痂后會留下小點,持續(xù)2 23 3年。水痘可完全痊年。水痘可完全痊癒癒,不會留下疤痕。,不會留下疤痕。 按規(guī)定劑量服用止痛藥物,按規(guī)定劑量服用止痛藥物,禁用禁用阿斯匹林的退熱藥阿斯匹林的退熱藥! !因有增加并發(fā)癥瑞氏綜合征的危險;因有增加并發(fā)癥瑞氏綜合征的危險;避免接觸孕婦和避免接觸孕婦和身體太弱的人。身體太弱的人。合并細菌感染時使用抗生素;可口服合并細菌感染時使用抗生素;可口服清熱解毒清熱解毒的中的中藥如板蘭根沖劑;禁用激素,如水痘前已長期

29、使用藥如板蘭根沖劑;禁用激素,如水痘前已長期使用激素的患兒,應盡快減為生理劑量或停止使用,待激素的患兒,應盡快減為生理劑量或停止使用,待水痘愈合后再恢復原劑量;病情嚴重者可以使用抗水痘愈合后再恢復原劑量;病情嚴重者可以使用抗病毒藥物無環(huán)鳥苷治療。病毒藥物無環(huán)鳥苷治療?;純喊l(fā)熱時應臥床休息,多喝水,吃容易消化的患兒發(fā)熱時應臥床休息,多喝水,吃容易消化的食物,勤換內衣,保持皮膚清潔,但不宜洗浴,食物,勤換內衣,保持皮膚清潔,但不宜洗浴,由于皮膚瘙癢,為防止小兒抓破皰疹引起繼細菌由于皮膚瘙癢,為防止小兒抓破皰疹引起繼細菌感染和瘢痕,應剪短指甲,可以戴手套或用紗布感染和瘢痕,應剪短指甲,可以戴手套或用

30、紗布包住手指包住手指。水痘一般呈水痘一般呈自限性自限性,1010天左右自愈,成人天左右自愈,成人、免疫免疫缺陷小兒和新生兒患水痘癥狀嚴重,常形成播散缺陷小兒和新生兒患水痘癥狀嚴重,常形成播散性和持續(xù)性水痘。性和持續(xù)性水痘。甲型甲型H1N1H1N1流感是甲型(流感是甲型(A 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豬型)流感病毒引起的豬或人的一種急性、人畜共患呼吸道傳染性疾病。這或人的一種急性、人畜共患呼吸道傳染性疾病。這種病在豬中經常發(fā)生,很少導致豬的死亡(豬的病種病在豬中經常發(fā)生,很少導致豬的死亡(豬的病死率為死率為1-4%1-4%)。人類很少感染甲型)。人類很少感染甲型H1N1H1N1病毒,但病毒,但也發(fā)現(xiàn)一

31、些人類感染甲型(也發(fā)現(xiàn)一些人類感染甲型(H1N1)H1N1)的病例,大多數(shù)的病例,大多數(shù)是與病豬有過直接接觸的人。是與病豬有過直接接觸的人。神經氨酸酶神經氨酸酶血凝素血凝素RNAM2 蛋白蛋白(only on type A)病毒顆粒內為核衣殼病毒顆粒內為核衣殼, 呈螺旋狀對稱呈螺旋狀對稱, 直徑為直徑為10nm。甲型(。甲型(H1N1)病毒為單股負鏈病毒為單股負鏈RNA 病毒,基因組約為病毒,基因組約為13.6 kb,由大小不等,由大小不等的的8 個獨立片段組成。個獨立片段組成。盡管不同亞型之間可盡管不同亞型之間可以組成很多種流感病以組成很多種流感病毒血清型,但是可造毒血清型,但是可造成人感染

32、甲型(成人感染甲型(H1N1)病毒的血清型主要有病毒的血清型主要有H1N1、H1N2 和和H3N2。(143,000). 甲型流感病毒常以流行形式甲型流感病毒常以流行形式 出現(xiàn),能引起世出現(xiàn),能引起世界性流感大流行,它在動物中廣泛分布,并也界性流感大流行,它在動物中廣泛分布,并也能在動物中引起流感流行和造成大量動物死亡。能在動物中引起流感流行和造成大量動物死亡。乙型流感病毒常常引起局部爆發(fā),不引起世界乙型流感病毒常常引起局部爆發(fā),不引起世界性流感大流行,至今尚未找到它存在于人之外性流感大流行,至今尚未找到它存在于人之外其它動物中的確鑿證據。其它動物中的確鑿證據。丙型流感病毒主要以散在形式出現(xiàn),

33、主要侵襲丙型流感病毒主要以散在形式出現(xiàn),主要侵襲嬰幼兒,一般不引起流行,豬也是它天然宿主嬰幼兒,一般不引起流行,豬也是它天然宿主之一。丙型流感病毒主要以散在形式出現(xiàn),主之一。丙型流感病毒主要以散在形式出現(xiàn),主要侵襲嬰幼兒,一般不引起流行,豬也是它天要侵襲嬰幼兒,一般不引起流行,豬也是它天然宿主之一。然宿主之一。流感病人是主要傳染源,自潛伏期末即可傳染,病流感病人是主要傳染源,自潛伏期末即可傳染,病初初2 23 3日傳染性最強,體溫正常后很少帶毒,排毒日傳染性最強,體溫正常后很少帶毒,排毒時間可長達病后時間可長達病后7 7天。由于部分免疫,感染后可不天。由于部分免疫,感染后可不發(fā)病,成為隱性感染

34、。帶毒時間雖短,但在人群中發(fā)病,成為隱性感染。帶毒時間雖短,但在人群中易引起傳播,迄今尚未證實有長期帶毒者。易引起傳播,迄今尚未證實有長期帶毒者。甲型H1N1流感病人為主要傳染源。雖然豬體內已發(fā)現(xiàn)甲型H1N1流感病毒,但目前尚無證據表明動物為傳染源。感染甲型(感染甲型(H1N1)H1N1)病毒后,現(xiàn)有資料表明,傳染期病毒后,現(xiàn)有資料表明,傳染期為發(fā)病前為發(fā)病前1 1天至發(fā)病后天至發(fā)病后7 7天。若病例發(fā)病天。若病例發(fā)病7 7天后仍有天后仍有發(fā)熱癥狀,表示仍具有傳染性。兒童,尤其是幼兒,發(fā)熱癥狀,表示仍具有傳染性。兒童,尤其是幼兒,傳染期可能長于傳染期可能長于7 7天。天。主要通過飛沫或氣溶膠經

35、呼吸道傳播,也可通過口主要通過飛沫或氣溶膠經呼吸道傳播,也可通過口腔、鼻腔、眼睛等處黏膜直接或間接接觸傳播。接腔、鼻腔、眼睛等處黏膜直接或間接接觸傳播。接觸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體液和被病毒污染的物品觸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體液和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亦可能造成傳播。亦可能造成傳播。通常是通過感染者咳嗽或打噴嚏等。通常是通過感染者咳嗽或打噴嚏等。 人群對人群對流感病毒流感病毒普遍易感,與年齡、普遍易感,與年齡、性別、職業(yè)等都無關。性別、職業(yè)等都無關?;颊叨鄶?shù)年齡在患者多數(shù)年齡在2525歲至歲至4545歲之間,目前報道以歲之間,目前報道以青壯年為主,應注意老人和青壯年為主,應注意老人和兒童兒童。潛伏期一般

36、為1-7天,多為1-4天。(一)臨床表現(xiàn)。(一)臨床表現(xiàn)。表現(xiàn)為流感樣癥狀,包括發(fā)熱(腋溫37.5)、流涕、鼻塞、咽痛、咳嗽、頭痛、肌痛、乏力、嘔吐和(或)腹瀉??砂l(fā)生肺炎等并發(fā)癥。少數(shù)病例病情進展迅速,出現(xiàn)呼吸衰竭、多臟器功能不全或衰竭?;颊咴械幕A疾病亦可加重。1.1.外周血象:白細胞總數(shù)一般不高或降低。外周血象:白細胞總數(shù)一般不高或降低。2.2.病原學檢查(病原學檢查(1 1)病毒核酸檢測:以)病毒核酸檢測:以RT-PCRRT-PCR(最好采用(最好采用real-time RT-PCRreal-time RT-PCR)法檢測呼吸道)法檢測呼吸道標本(咽拭子、口腔含漱液、鼻咽或氣管抽取物

37、、標本(咽拭子、口腔含漱液、鼻咽或氣管抽取物、痰)中的甲型痰)中的甲型H1N1H1N1流感病毒核酸,結果可呈陽流感病毒核酸,結果可呈陽性。性。(2 2)病毒分離:呼吸道標本中可分離出甲型)病毒分離:呼吸道標本中可分離出甲型H1N1H1N1流感病毒。合并病毒性肺炎時肺組織中亦流感病毒。合并病毒性肺炎時肺組織中亦可分離出該病毒??煞蛛x出該病毒。3.3.血清學檢查:動態(tài)檢測血清甲型血清學檢查:動態(tài)檢測血清甲型H1N1H1N1流感病流感病毒特異性中和抗體水平呈毒特異性中和抗體水平呈4 4倍或倍或4 4倍以上升高。倍以上升高。其他輔助檢查其他輔助檢查可根據病情行胸部影像學等檢查。合并肺炎時肺內可根據病情

38、行胸部影像學等檢查。合并肺炎時肺內可見斑片狀炎性浸潤影??梢姲咂瑺钛仔越櫽啊H烁腥玖鞲械念A后與感染的病毒亞型有關,大多預人感染流感的預后與感染的病毒亞型有關,大多預后良好;而感染后良好;而感染H1N1H1N1者預后較差,病死率約為者預后較差,病死率約為6%6%。本病的診斷主要結合流行病學史、臨床表現(xiàn)和病原學檢查,早發(fā)現(xiàn)、早診斷是防控與治療的關鍵。(一)疑似病例。(一)疑似病例。符合下列情況之一即可診斷為疑似病例:1.發(fā)病前7天內與甲型H1N1流感疑似或確診病例有密切接觸(在無有效防護的條件下照顧患者,與患者共同居住、暴露于同一環(huán)境,或直接接觸患者的氣道分泌物或體液),出現(xiàn)流感樣臨床表現(xiàn)。2.

39、2.發(fā)病前發(fā)病前7 7天內曾到過甲型天內曾到過甲型H1N1H1N1流感流行(出現(xiàn)流感流行(出現(xiàn)病毒的持續(xù)人間傳播和基于社區(qū)水平的流行和暴發(fā))病毒的持續(xù)人間傳播和基于社區(qū)水平的流行和暴發(fā))的國家或地區(qū),出現(xiàn)流感樣臨床表現(xiàn)。的國家或地區(qū),出現(xiàn)流感樣臨床表現(xiàn)。3.3.出現(xiàn)流感樣臨床表現(xiàn),甲型流感病毒檢測陽性,出現(xiàn)流感樣臨床表現(xiàn),甲型流感病毒檢測陽性,但進一步檢測排除既往已存在的亞型。但進一步檢測排除既往已存在的亞型。(一)一般治療。(一)一般治療。休息,多飲水,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對高熱病例可給予退熱治療。(二)抗病毒治療。(二)抗病毒治療。應及早應用抗病毒藥物。初步藥敏試驗提示,此甲型H1N1流感病

40、毒對奧司他韋(oseltamivir)和扎那米韋(zanamivir)敏感,對金剛烷胺和金剛乙胺耐藥。奧司他韋應盡可能在發(fā)熱奧司他韋應盡可能在發(fā)熱4848小時內使用(小時內使用(3636小時小時內最佳),療程為內最佳),療程為5 5天。奧司他韋的成人用量為天。奧司他韋的成人用量為75mg b.i.d.75mg b.i.d.。1 1歲及以上年齡的兒童患者應根據體歲及以上年齡的兒童患者應根據體重給藥:體重不足重給藥:體重不足15kg15kg者,予者,予30mg b.i.d.30mg b.i.d.;體重;體重15-23kg15-23kg者,者,45mg b.i.d.45mg b.i.d.;體重;體重

41、23-40kg23-40kg者,者,60mg b.i.d.60mg b.i.d.;體重大于;體重大于40kg40kg者,者,75mg b.i.d.75mg b.i.d.。對于吞咽膠囊有困難的兒童,可選用奧司他韋混懸對于吞咽膠囊有困難的兒童,可選用奧司他韋混懸液。液??刂苽魅驹纯刂苽魅驹辞袛鄠鞑ネ窘浨袛鄠鞑ネ窘洷Wo健康人群保護健康人群加強院內感染控制措施加強院內感染控制措施由志賀菌屬細菌由志賀菌屬細菌( (genus shigellae,又稱痢疾桿菌),又稱痢疾桿菌)引起的腸道傳染病,又稱志賀菌病引起的腸道傳染病,又稱志賀菌病(shigellosis)(shigellosis)。夏秋季常見夏秋季

42、常見直腸和乙狀結腸直腸和乙狀結腸的炎癥和潰瘍?yōu)橹饕±肀憩F(xiàn)的炎癥和潰瘍?yōu)橹饕±肀憩F(xiàn)臨床表現(xiàn)臨床表現(xiàn)腹痛、腹瀉、里急后重、粘液膿血便,可伴腹痛、腹瀉、里急后重、粘液膿血便,可伴有發(fā)熱及全身毒血癥癥狀,嚴重者有感染性休克和有發(fā)熱及全身毒血癥癥狀,嚴重者有感染性休克和( (或或) )中毒性腦病。中毒性腦病??杉毙云诩从?。少數(shù)病程遷延呈慢性或反復發(fā)作。可急性期即愈。少數(shù)病程遷延呈慢性或反復發(fā)作。 四)細菌性痢疾四)細菌性痢疾潛伏期潛伏期l l一一3d(3d(數(shù)小時至數(shù)小時至7d)7d)。高熱、寒戰(zhàn),腹痛、腹瀉、里急后重,粘液膿高熱、寒戰(zhàn),腹痛、腹瀉、里急后重,粘液膿血便血便左下腹壓痛,腸鳴音亢進左下

43、腹壓痛,腸鳴音亢進中毒型可有休克,腦型有神經系統(tǒng)癥狀中毒型可有休克,腦型有神經系統(tǒng)癥狀病情嚴重程度病情嚴重程度 痢疾志賀菌痢疾志賀菌 福氏志賀菌福氏志賀菌 宋內志賀菌宋內志賀菌血常規(guī):WBC N ,慢性可貧血便常規(guī):粘液膿血便,WBC15個/HP病原學:便培養(yǎng),注意取樣免疫學核酸檢測急性菌痢急性菌痢 夏秋季,有進食不潔食物或與菌痢病人接觸史。夏秋季,有進食不潔食物或與菌痢病人接觸史。臨床表現(xiàn)發(fā)熱、腹痛、腹瀉、里急后重及粘液膿血便;臨床表現(xiàn)發(fā)熱、腹痛、腹瀉、里急后重及粘液膿血便;左下腹明顯壓痛。左下腹明顯壓痛。實驗室檢查實驗室檢查分型分型 普通型普通型( (典型典型) ) 輕型輕型( (非典型非

44、典型) ) 中毒型中毒型 (兒童多見)(兒童多見) 慢性菌痢慢性菌痢病人有急性菌痢史病人有急性菌痢史病程超過病程超過2 2個月而病情未愈。個月而病情未愈。原因原因 治療不當治療不當 耐藥,福氏志賀菌感染耐藥,福氏志賀菌感染 免疫力低免疫力低 基礎疾病基礎疾病分型分型 慢性遷延型慢性遷延型 急性發(fā)作型急性發(fā)作型 慢性隱匿型慢性隱匿型 兒童多見,以兒童多見,以嚴重毒血癥狀,休克和(或)中嚴重毒血癥狀,休克和(或)中毒性腦病毒性腦病為主要表現(xiàn)為主要表現(xiàn)胃腸道癥狀輕微甚至無腹痛、腹瀉胃腸道癥狀輕微甚至無腹痛、腹瀉應及時取便送檢應及時取便送檢糞便鏡檢確診培養(yǎng)痢疾桿菌糞便鏡檢確診培養(yǎng)痢疾桿菌痢疾志賀菌群重

45、,福氏易慢性痢疾志賀菌群重,福氏易慢性中毒型病死率高中毒型病死率高慢性不易根治慢性不易根治免疫力低,兒童或老年人病死率高免疫力低,兒童或老年人病死率高 一般治療一般治療 隔離休息隔離休息 飲食飲食 保證足夠水分、電解質及酸堿平保證足夠水分、電解質及酸堿平衡衡 病原治療病原治療 喹諾酮類喹諾酮類 磺胺磺胺 頭孢,阿奇霉素等頭孢,阿奇霉素等對癥治療對癥治療 全身治療,全身治療, 積極治療并存的慢性疾病積極治療并存的慢性疾病 病原治療病原治療 藥敏藥敏 聯(lián)合用藥,療程長,聯(lián)合用藥,療程長,1 1一一3 3個療程個療程 藥物保留灌腸療法藥物保留灌腸療法 對癥治療對癥治療 (1) (1) 解痙藥物解痙藥

46、物 (2) (2) 應用微生態(tài)制劑應用微生態(tài)制劑 管理傳染源管理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保護易感人群埃博拉出血熱是由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 EBV)引起的一種發(fā)生于人類和非人靈長目動物(猴子、大猩猩和黑猩猩等)的急性出血性傳染病EBV屬于絲狀病毒科,為不分節(jié)段的單股負鏈RNA病毒,是一種感染脊椎動物的病毒病毒呈長絲狀體,可呈桿狀、絲狀等多種形態(tài)毒粒長度平均1000nm,直徑約100nm傳染源 感染埃博拉病毒的人和非人靈長類動物為本病傳染源 自然宿主 目前認為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為狐蝠科的果蝠,尤其是錘頭果蝠、富氏前肩頭果蝠和小領果蝠,但其在自然界的循環(huán)方式尚不清

47、楚 接觸傳播是本病最主要的傳播途徑 可以通過接觸病人和被感染動物的各種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而感染 病人感染后血液中可維持很高的病毒含量 。醫(yī)護人員在治療、護理病人時、或處理病人尸體過程中,如果沒有嚴格的防護措施,容易受到感染 醫(yī)院內傳播是導致埃博拉出血熱暴發(fā)流行的重要因素 雖然尚未證實有通過性傳播和空氣傳播的病例發(fā)生,但應予以警惕,做好防護 精液中可分離到病毒 -性傳播可能性 動物實驗-氣溶膠傳播可能 人類普遍易感 病例以成年人居多(與暴露機會有關) 醫(yī)務人員 與患者密切接觸的家人 在葬禮上直接接觸死者尸體者 與熱帶雨林的死亡動物有直接接觸的獵人 2-21天,一般為8-10天 潛伏期

48、沒有傳染性潛伏期沒有傳染性 急性起病、高熱、畏寒、極度乏力、肌痛、頭痛和咽痛,并可出現(xiàn)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粘液便或血便、皮疹等 3-4天后可進入極期,出現(xiàn)持續(xù)高熱,感染中毒癥狀及消化道癥狀加重,有不同程度的出血 嚴重者可出現(xiàn)意識障礙、休克及多臟器受累,多在發(fā)病后2周內死于出血、多臟器功能障礙等早期白細胞減少,7日后上升,并出現(xiàn)異型淋巴細胞,血小板可減少血常規(guī)AST和ALT升高,且AST升高大于ALT肝功能尿蛋白陽性腎功能電解質失衡電解質 尚無特異性治療藥物 尚無可用的疫苗 隔離治療 對癥和支持治療血清特異性IgM抗體:采用捕獲法ELISA方法檢測-IgM抗體陽性可確診血清特異性IgG抗體:

49、目前采用間接法ELISA檢測IgG抗體- 單份血清埃博拉病毒IgG抗體陽性提示曾感染埃博拉病毒- 雙份血清埃博拉病毒IgG抗體陽轉或恢復期滴度較急性期4倍或者以上增高者可確診血清學檢測病毒核酸檢測- 熒光定量 PCR 法檢測血標本,發(fā)病后3天內檢測陰性不能排除感染,發(fā)病后310天檢測陰性可排除感染病毒抗原檢測- 酶聯(lián)免疫法檢測血清中病毒抗原,發(fā)病后3天內檢測陰性不能排除感染,發(fā)病后310天檢測陰性可排除感染病毒分離-采集急性發(fā)熱期患者血標本,用Vero、Hela等細胞進行病毒分離培養(yǎng)病原學檢測 來自疫區(qū)或21天內有疫區(qū)旅行史 21天內接觸過來自或曾到過疫區(qū)的發(fā)熱者 21天內接觸過患者及其血液、

50、體液、分泌物、排泄物或尸體等 接觸過被感染的動物臨床表現(xiàn) 參見“臨床特征和治療”實驗室檢查 核酸檢測陽性 病毒抗原檢測陽性 分離到病毒 血清特異性IgM抗體陽性;雙份血清特異性IgG抗體陽轉或恢復期較急性期4倍及以上升高 組織中病原學檢測陽性具備流行病學史中任何一項的發(fā)熱患者(體溫37.3)留觀病例具備流行病學史中任何一項,且符合以下三種情形之一者 體溫38.6,出現(xiàn)嚴重頭痛,肌肉痛,嘔吐,腹瀉,腹痛 發(fā)熱伴不明原因出血 不明原因猝死疑似病例留觀或疑似病例經實驗室檢測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 核酸檢測陽性 病毒抗原檢測陽性 分離到病毒 血清特異性抗體檢測陽性 組織中病原學檢測陽性確診病例 馬爾堡出血

51、熱、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拉沙熱和腎綜合征出血熱等病毒性出血熱 瘧疾 傷寒 其他:病毒性肝炎、鉤端螺旋體病、斑疹傷寒、單核細胞增多癥等應注意與以下疾病相鑒別 境外疫區(qū)中國公民疫情防范與應對 輸入疫情防范與應對 境內疫情監(jiān)測與防治準備 病例的發(fā)現(xiàn)和隔離 醫(yī)院感染控制 密切接觸者的追蹤和管理 各環(huán)節(jié)的個人防護直接接觸埃博拉出血熱病例或者疑似病例的人 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接觸方式:如共同居住、陪護、診治、轉運患者及處理尸體的人員1、醫(yī)療機構內的密切接觸包括如下情形 未采取有效防護措施(未按要求穿戴個人防護用品)時,直接接觸埃博拉出血熱病例或疑似病例的 血液、體液、分泌物和排泄物(如糞便、尿液、唾

52、液、精液) 或被其污染的物品如衣物、床單或用過的針頭 密切接觸者可以是醫(yī)生、護士、檢驗人員、護工、同一醫(yī)療機構病人、陪護的親友等2、家庭或社區(qū)的密切接觸包括如下情形: 與病例共同生活; 病例發(fā)病期間或死亡后(包括葬禮時),接觸過病例的身體,或者其血液、體液、分泌物和排泄物; 接觸過病人衣物、床單等物品3、口岸衛(wèi)生檢疫發(fā)現(xiàn)密切接觸者的情形: 、發(fā)現(xiàn)情形: (1)由機組人員報告發(fā)現(xiàn)可疑的埃博拉出血熱病人時,在飛機著陸后,由衛(wèi)生檢疫人員登機調查評估判定 (2)由衛(wèi)生檢疫人員通過體溫監(jiān)測或乘客個人健康申報發(fā)現(xiàn)可疑病人時,由衛(wèi)生檢疫人員調查評估判定 、判定原則: (1)在飛機上照料護理過病人的人員; (

53、2)該病人的同行人員(家人、同事、朋友等); (3)在機上與病人同排左右鄰座各一人(含通道另一側)及前后座位各一人; (4)經調查評估后發(fā)現(xiàn)有可能接觸病人血液、體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的其他乘客和空乘人員。 、在其他入境交通工具上發(fā)現(xiàn)可疑病人時密切接觸者參照上述原則進行判斷4、其他密切接觸情形: 在我國境內交通工具上(飛機、火車、汽車、輪船等)發(fā)現(xiàn)可疑埃博拉出血熱病人, 由接報地的疾病預防控制人員參照上述口岸衛(wèi)生檢疫發(fā)現(xiàn)密切接觸者的判定原則,進行調查評估后判定建立跨區(qū)域、跨部門的密切接觸者信息通報、共享和責任機制。各地衛(wèi)生計生部門與有關部門密切配合,做好密切接觸者的追蹤和醫(yī)學觀察原則 實施醫(yī)學觀察

54、 不需采取隔離醫(yī)學觀察或集中醫(yī)學觀察依據:鑒于此病主要的傳播途徑是通過接觸病人和被感染動物的各種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感染,在潛伏期內沒有傳染性注意事項: (1)實施醫(yī)學觀察時,應當書面告知 醫(yī)學觀察的緣由、期限、法律依據、注意事項和疾病相關知識, 同時要告知負責醫(yī)學觀察醫(yī)療衛(wèi)生機構的聯(lián)系人和聯(lián)系方式, 并要求其在醫(yī)學觀察期間,不得離開居住地所在縣級轄區(qū)(2)醫(yī)學觀察期為21天,即與病例或污染物品等最后一次接觸之日起至第21天結束。 觀察期間由指定的醫(yī)療衛(wèi)生機構人員對其進行訪視或電話聯(lián)系, 每天早、晚各詢問一次其體溫及其他健康狀況 填寫密切接觸者醫(yī)學觀察記錄表 并給予必要的幫助和指導(

55、3)醫(yī)學觀察期間 如果密切接觸者出現(xiàn)急性發(fā)熱、乏力、咽痛、頭痛、關節(jié)或肌肉痛、嘔吐、腹瀉、出血癥狀等 則立即向當?shù)氐募膊☆A防控制機構、衛(wèi)生計生部門報告 并按規(guī)定送定點醫(yī)院治療 采集標本開展實驗室檢測與排查工作 同時對與其發(fā)病后有密切接觸的人員進行判定和醫(yī)學觀察(4)醫(yī)學觀察的解除 1密切接觸者醫(yī)學觀察期間,如果其接觸的可疑或疑似病例排除埃博拉出血熱診斷,該病例的所有密切接觸者解除醫(yī)學觀察。 2醫(yī)學觀察期滿時,如未出現(xiàn)上述癥狀,解除醫(yī)學觀察瘧疾是全球最嚴重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之一,全世界超過三分之一的人口目前居住在瘧疾流行地區(qū)。據2003年WHO統(tǒng)計,全球每年有多達3.5億5億瘧疾臨床病例,導致100多萬人口死亡,即每天約有3 000人死于瘧疾。6.1 病原體瘧原蟲是瘧疾的病原體。人體瘧原蟲有4種: 間日瘧原蟲 間日瘧 惡性瘧原蟲 惡性瘧 三日瘧原蟲 三日瘧 卵形瘧原蟲 卵形瘧。6.2 生活史瘧原蟲的發(fā)育和繁殖,必須通過脊椎動物與昆蟲媒介兩個宿主,人體瘧原蟲的宿主是人和按蚊。瘧原蟲在人體分別寄生于肝實質細胞和血液中的紅細胞內,在蚊體內則寄生于蚊胃,最后積聚于唾腺。4種人體瘧原蟲的生活史基本相同,包括在人體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