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上冊數(shù)學教案10.2 《8、7加幾》蘇教版()_第1頁
一年級上冊數(shù)學教案10.2 《8、7加幾》蘇教版()_第2頁
一年級上冊數(shù)學教案10.2 《8、7加幾》蘇教版()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jié)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AGE3 / NUMPAGES3PAGE3 / NUMPAGES3PAGE3 / NUMPAGES38、7加幾教學內(nèi)容:教材第9293頁例2 ,“試一試和“想想做做第1-5題。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具體情境和動手操作探索 ,交流算法 ,逐步理解8、7加幾的湊十方法 ,認識和掌握8、7加幾湊十法的口算過程 ,并能用湊十法正確口算8、7加幾。2、使學生經(jīng)歷自己動手操作 ,運用湊十思路探索 ,合作交流新算式口算的過程 ,體會觀察事物的不同角度;從具體動手操作過程中抽象方法的思維過程 ,開展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在口算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一位數(shù)進位加的口算能力。3、使學生在運用已有方法探索算法、交流思維

2、的過程中 ,獲得成功的喜悅與感受 ,開展主動探索意識 ,初步形成與同學合作、交流的態(tài)度。教學重、難點:理解和掌握8、7加幾的湊十口算方法。教學準備:紅色學具小棒8根 ,竹枝小棒7根 ,蘋果圖片 ,數(shù)字卡片 ,左邊8根小棒、右邊7根小棒的圖貼。教學過程:一、復習舊知師:我們已經(jīng)學過10加幾和9加幾的方法 ,你們學會了嗎?老師考考你們。1、口算:比一比誰算得快。10+2= 10+5= 10+7= 9+3= 9+6= 9+8= 6道題中哪幾題更容易算?下面一排9+幾的題目你是怎樣算的?比方9+3 ,小結(jié):算9加幾時 ,我們用了“湊十法 ,使9加幾的加法也變成了更加容易算的10加幾 ,使計算更容易 ,

3、計算的速度更快了。今天我們繼續(xù)學習用“湊十法解決其它問題。二、引入新課我們一起來看看今天要解決的問題: 1.看圖說圖意:圖上有什么?你能提出一個用加法計算的問題嗎?用三句話完整地說一說 ,要求:1、指名說。 2、齊說。怎樣列式呢?根據(jù)學生所說 ,板書:8+7=你能算出8+7等于幾嗎?如果已經(jīng)有小朋友算出得數(shù) ,就指名說說是怎么算出來的今天 ,我們要學習用湊10的方法計算 ,這樣能使計算更容易。我們每張桌子上都有8根紅色的小棒 ,代替左邊的8把小號 ,還有7根綠色的小棒 ,代替右邊的7把小號。你能用小棒擺一擺 ,讓老師一下子看出你是怎么算的 ,得數(shù)是多少嗎?教師巡視指導。做好的學生舉手 ,指名說

4、說是怎么想的: 和 湊成10 ,把7分成 和 巡視時收集學生的兩種不同方法同時在實物投影上出示該生的小棒圖。教師在黑板上的小棒圖上用虛線框框出10根表示移動的方法。為什么要從右邊移2根到左邊來呢?學生說出“湊十的過程 ,老師根據(jù)學生答復板書湊十的方法: 和 湊成10 ,把7分成 和再指2名學生說說。 要求:現(xiàn)在小朋友們閉上眼睛想想“湊十的過程。對照板書再齊說湊十的方法。問:為什么要把7分成2和5呢? 小結(jié):我們算8+7時 ,用的是“湊十法。8和2湊成10 ,把7分成2和5。 教師結(jié)合學生答復板書算式。8 + 7 = 1555210你還能怎么“湊十呢? 要求:復原小棒 ,然后移動小棒想一想。學生

5、上臺演示 ,教師展示出小棒圖。問:剛剛我們從右邊圈2根到左邊 ,現(xiàn)在為什么要圈3根到右邊呢?引導學生說出湊十過程 ,教師板書。 要求:學生邊移動小棒 ,邊說一說湊十過程。 和 湊成10 ,把8分成 和 。教師根據(jù)學生答復板書算式。8 + 7 = 15310注意提醒學生:3要寫在哪里?為什么?比擬兩種方法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書上也有這樣的2種方法 ,你在書上填一填??偨Y(jié):小結(jié) 相同:湊十法 ,不同:8和2湊成10 ,7和3湊成10。三、課堂練習1、試一試7+9= 你會算嗎? 也有學生可能根據(jù)9+7=16來推算出 7+9=16(根據(jù)學生答復板書湊十的過程) 教師肯定學生合理的算法。小結(jié):計算8

6、,7加幾 ,一般用湊十法來計算。如果遇到8,7加9還可以利用學過的9加8,9加7算出得數(shù)。所以在計算時 ,如果有聯(lián)系的一道加法算式已經(jīng)學過并且會算 ,就可以根據(jù)原來算式的得數(shù)來算出新的算式小結(jié):我們算8、7加幾時 ,不僅可以用湊十法 ,還可以根據(jù)算式之間的聯(lián)系來計算。2、想想做做1 要求:先圈出10個 ,再計算。1學生獨立完成2交流:學生答復 ,說出具體湊十過程 ,左邊的白菜為什么圈2個過來 ,右邊的蘋果為什么圈3個過來?為什么都是把右邊的圈到左邊來?因為左邊的個數(shù)多一些 ,湊10更容易3、獨立完成想想做做2 比擬:1、3兩題都是加4 ,為什么分法不同?3、想想做做3用你喜歡的方法來計算。4、

7、(1)要求:先觀察每一組算式有什么特點 ,再用你喜歡的方法來計算。比一比 ,看誰的方法算得快!2交流: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算式之間的聯(lián)系 ,根據(jù)有聯(lián)系的算式很快的算出每一組中兩個算式的得數(shù)。五、課堂總結(jié)1、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呢?2、我們算8、7加幾時 ,用什么方法呢?是怎么算的呢?板書設計: 8、7加幾【教學反思】?8、7加幾?一課是蘇教版一年級數(shù)學上冊第92-93頁中的內(nèi)容。本節(jié)課是在學生學習和掌握了“9加幾的根底進行的 ,學生對用“湊十法解決問題已有了初步的認識。本節(jié)課主要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 ,掌握“8、7加幾的湊十方法 ,同時在比擬中優(yōu)化計算方法 ,以便能準確熟練的口算8、7加幾。首先 ,出例如

8、題 ,指導學生看圖說圖意:左邊的盒子里有8把小喇叭 ,右邊的盒子里有7把小喇叭 ,一共有多少把?并列出算式8+7=?利用學生學習9加幾的根底 ,讓學生獨立用小棒擺出8和7兩局部 ,讓學生思考:怎樣能一眼看出多少根小棒呢?學生很自然地擺出把8湊成10 ,或者把7湊成10。這時老師請會用湊十法擺小棒的學生到講臺前在實物投影上擺一擺 ,讓不會的學生有個學習的時機 ,同時也使會的小朋友有了成就感。學生展示后 ,老師再把學生的擺小棒方法用小棒圖的方式展現(xiàn)在黑板上 ,帶著學生圈一圈 ,寫一寫 ,學生對方法的理解就更深刻了。“試一試放手讓學生獨立計算7+9。完成計算后 ,讓學生交流自己的計算方法 ,鼓勵學生

9、說出自己的想法:可以把7湊成十 ,也可以把9湊成十 ,或是用交換加數(shù)的方法去想。此時要啟發(fā)學生比擬:“怎樣能很快想出得數(shù)?“怎樣算簡便?“和我們之前學過的哪道加法題的得數(shù)相同?引導學生應用學過的9+7=16 ,算出7+9=16。在綜合練習時 ,除了穩(wěn)固8、7加幾的湊十方法 ,我還考慮了學生接受能力的層次性 ,允許他們用自己喜歡的方法算出得數(shù)即可。想想做做1 ,學生獨立圈一圈 ,算一算后問:為什么都是把右邊的圈進左邊?讓學生體會優(yōu)化算法:看大數(shù) ,分小數(shù) ,湊十數(shù) ,加零數(shù)。想想做做4 ,也可以運用交換加數(shù) ,得數(shù)一樣的方法 ,培養(yǎng)學生在計算中初步應用簡單的推理和知識的遷移。這節(jié)課我以探究8+7的算法為主線 ,創(chuàng)設情境并提問 ,喚起學生探究的欲望 ,讓學生產(chǎn)生學習動機 ,然后再引導學生參與探究新知 ,動手操作 ,并與同學相互討論。讓學生在探索性的活動中 ,參與各個環(huán)節(jié) ,逐步感受成功的喜悅。以前教學追求的是方法的整齊劃一 ,學生的求異思維得不到開展 ,創(chuàng)新意識得不到培養(yǎng)?,F(xiàn)在的教學中 ,教師不只是為了使學生形成高效的固定運算方法的熟練的技能 ,而是著眼于鼓勵學生探索算法的“原始過程 ,從不同角度或不同層面 ,引導學生對相關的各種方法作出比擬 ,機智的抽取“湊十法進行共同研究分析 ,巧妙地引領學生去學習“優(yōu)化的方法。當然 ,課堂教學總存在遺憾 ,比方 ,在復習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