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虛詞18個虛詞義項分析_第1頁
文言文虛詞18個虛詞義項分析_第2頁
文言文虛詞18個虛詞義項分析_第3頁
文言文虛詞18個虛詞義項分析_第4頁
文言文虛詞18個虛詞義項分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文言文虛詞18個虛詞義項分析一、【以】 (一)介詞1表示工具。譯為:拿,用,憑著。愿以十五城請易璧。(廉頗藺相如列傳)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璧之下。(石鐘山記)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庖丁解牛2表示憑借。譯為:憑,靠。以勇氣聞于諸侯。(廉頗藺相如列傳)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項脊軒志)皆好辭而以賦見稱。(屈原列傳)以資政殿學士行指南錄后序。3表示所處置的對象。譯為:把。操當以肅還付鄉(xiāng)黨。(赤壁之戰(zhàn))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廉頗藺相如列傳先以書遺操,詐云欲降赤壁之戰(zhàn)。4表示時間、處所。譯為:于,在,從。以八月十三斬于市。以崇禎十七年夏,自京師徒步入華山為黃冠。果予以未時還家,而汝以辰時氣絕。5

2、表示原因。譯為:因為,由于。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頗藺相如列傳)卒以吾郡這發(fā)憤一擊,不敢復有株治。(五人墓碑記)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nèi)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屈原列傳)6表示依據(jù)。譯為:按照,依照,根據(jù)。今以實校之。(赤壁之戰(zhàn))余船以次俱進。(赤壁之戰(zhàn))說明:“以”字的賓語有時可以前置,有時可以省略。以一當十(成語)夜以繼日(成語)秋以為期(詩經(jīng)氓)(二)連詞。1表示并列或遞進關系??勺g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夫夷以近,則游者眾。(游褒禪山記) 忽魂悸以魄動。(夢游天姥吟留別)2表示承接關系,前一動作行為往往是后一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可譯為“而”或省去。余與四人擁

3、火以入。(石鐘山記)樊噲側(cè)其盾以撞。(鴻門宴)各各竦立以聽。(促織)3表示目的關系,后一動作行為往往是前一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jié)果??勺g“而”“來”“用來”“以致”等。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廉頗藺相如列傳)當求數(shù)頃之田,于伊、潁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與汝子(祭十二郎文)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六國論)4表示因果關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例如:不賂者以賂者喪(六國論)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游褒禪山記)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余年。(信陵君竊符救趙)5表示修飾關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可譯為“而”,或省去。例如: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陶

4、淵明歸去來辭)(三)助詞。1作語助,表示時間、方位和范圍。例:受命以來,夙夜憂嘆。(以:表時間)(出師表)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以:方位)(廉頗藺相如列傳)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圍)2作語助,起調(diào)整音節(jié)作用。例:逆以煎我懷。(孔雀東南飛)(四)動詞1以為,認為。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觸龍說趙太后)皆以美于徐公。(鄒忌諷齊王納諫)2用,任用。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涉江)(五)名詞。譯為:緣由,原因。 古人秉燭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六)通假1通“已”,已經(jīng)。固以怪之矣。日以盡矣。2通“已”,止。無以,則王乎?【以為】1.認為,把當作或看作?;⒁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

5、醫(y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2.把作為或制成。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以為:把它設為。)鑄以為金人十二?!疽允恰俊臼且浴肯喈敗币虼恕?,引出事理發(fā)展或推斷的結(jié)果。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鐘山記)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復返也(信陵君竊符救趙)【有以】【無以】意思分別是“有什么辦法用來”“沒有什么辦法用來”項王未有以應,曰:“坐?!保欓T宴)王語暴以好樂,暴未有以對也(莊暴見孟子)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勸學)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陳情表)二、【而】 (一)、連詞1)表并列,今譯為:而且、又。例釋: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

6、者(勸學)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蜀道難)北救趙而西卻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竊符救趙)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過秦論永州之野產(chǎn)異蛇,黑質(zhì)而白章捕蛇者說。 注:并列關系連詞兩側(cè)的詞語可以調(diào)換,調(diào)換后語意不發(fā)生變化。2)表順承,今譯為:就、才、接著。例釋:故舍汝而旅食京師,以求斗斛之祿(陳情表)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鴻門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戰(zhàn)國策。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fā)于水上石鐘山記。注:一般連接兩個動詞、形容詞或短語,有先后順序關系,位置不能對換3)表遞進,譯為:并且、而且。例釋: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師說。亞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劍

7、撞而破之。鴻門宴。4)表轉(zhuǎn)折,今譯為:卻、但。例釋: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荀子勸學。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六國論)。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文)。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歸去來兮辭。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石鐘山記。 注:兩個分句意思有轉(zhuǎn)折5)表假設,今譯為:如果、假使。例釋: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死而有知,其幾何離(祭十二郎文)。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在趙廉頗閵相如列傳。6)表因果,今譯為:因而、所以。例釋: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表惡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戰(zhàn))。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勸

8、學。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為此也石鐘山記。7)表修飾,今譯為:著、地。例釋: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勸學)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國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逍遙游。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登幽州臺歌。8)表示目的關系。縵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鴻門宴)9)表方位,今譯為:以。例釋:三代而下,有學而不問。問說由孔子而來,至今百有余歲孟子10)表示連接的前后兩部分是陳述與被陳述的關系。張溥五人墓碑記:“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二)、代詞1)第二人稱,今譯為:你(們)、你(們)的。它與“爾”是同源字,在上古之時音

9、近義通。例釋:嫗每謂予曰:“其所,而母立于茲?!表椉管幹?。業(yè)根,死期至矣!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孰是君也,而可無死乎?勾踐滅吳。2)近指代詞,今譯為:此、這樣。例釋: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孔雀東南飛3)用作動詞(有書稱之為“比況詞”),譯為“如、好像、像”。它與“如”是同源字,在上古時讀音相近,意義相通。例釋:荊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軍驚而壞都舍察今。白頭而新,傾蓋而故,何則?知與不知也新序。4)音節(jié)助詞,不譯。例釋: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論語。5)語氣詞,用在句尾,今譯為:啊、吧。例釋:若敖氏之鬼,不其餒而。左傳宣公四年(若敖鬼餒:若敖:指春秋時楚國的若敖氏;餒

10、:餓。若敖氏的鬼受餓了。比喻沒有后代,無人祭祀。)6)通“耐”、“能”,今譯為:能夠、才能。例釋:行柔而剛,用弱而強淮南子原道訓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xiāng),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其自視亦若此矣。莊子逍遙游7)與“而”有關的復合虛詞?!径选糠旁诰淠硎鞠拗沟恼Z氣助詞,相當于“罷了”。未幾而搖頭頓足者,得數(shù)十人而已(虎丘記)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我決起而飛,槍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遙游)。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口技?!径蟆坎牛讲?。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三月而后成?!径鴽r】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

11、!技經(jīng)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諫太宗十思疏)【既而】不久,一會兒。既而以吳民之亂請于朝,按誅五人(五人墓碑記)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為悲,搶呼欲絕(促織)既而將訴于舅姑,舅姑愛其子,不能御(柳毅傳)三、【何】 (一)用作疑問代詞。1單獨作謂語,后面常有語氣助詞“哉”“也”,可譯為“為什么”“什么原因”。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廉頗藺相如列傳)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六國論)2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可譯為“哪里”“什么”。譯時,“何”要后置。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戰(zhàn))大王來何操?(鴻門宴)一旦山陵

12、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觸龍說趙太后)3作定語,可譯為“什么”“哪”。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琵琶行)然則何時而樂耶?(岳陽樓記)閣中帝子今何在?滕王閣序丞相祠堂何處尋?蜀相(二)用作疑問副詞。1用在句首或動詞前,常表示反問,可譯為“為什么”“怎么”。例釋: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戰(zhàn))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何敢助婦語孔雀東南飛。2用在形容詞前,表示程度深,可譯為“怎么”“多么”“怎么這樣”。例釋: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婀賯餍颍?。作計何不量孔雀東南飛。入門兩眼何悲涼貧士嘆。吏夫一何怒。(賣炭翁)(三)作語助詞,相當于“啊”。新婦車在后,隱隱何甸甸

13、。(孔雀東南飛)(四)何:通“呵”,喝問。例釋: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誰何:呵問他是誰。意思是檢查盤問。)(過秦論)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問或反問,譯為“怎么樣”“怎么辦”“為什么”。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季氏將伐顓臾)其辱人賤行,視五人之死,輕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記)沛公大驚,曰:“為之奈何?”(鴻門宴)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阿房宮賦) 【何以】即“以何”,介賓短語,用于疑問句中作狀語,根據(jù)“以”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于“拿什么”“憑什么”等。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觸龍說趙太后)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齊桓晉文之事)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莊暴見孟子)【

14、無何】譯為“不久”“沒多久”。撫軍不忘所自,無何,宰以卓異聞,宰悅,免成役(促織)【何乃】譯為“怎能”。例釋:阿母謂府吏:何乃太區(qū)區(qū)(孔雀東南飛)【何必】譯為“不必”,表示反問語氣。孟子梁惠王上:“王何必曰得,亦有仁義而已矣。”【何許】譯為“何處,什么地方”。大鐵椎傳:“大鐵椎,不知何許人?!薄竞纹洹孔g為“多么,怎么這樣”,用疑問口氣表示程度。歐陽修伶官傳序:“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二、而常用作連詞(1)表示并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勸學 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蜀道難.(2)表示遞進關系。可譯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勸學 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屈原列傳 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3)表示承接關系??勺g為“就”“接著”,或不譯。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師說 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 鴻門宴(4)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