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的基本物質(zhì)組成51頁PPT課件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a45cd62cff465d481789eb9539327751/a45cd62cff465d481789eb95393277511.gif)
![土壤的基本物質(zhì)組成51頁PPT課件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a45cd62cff465d481789eb9539327751/a45cd62cff465d481789eb95393277512.gif)
![土壤的基本物質(zhì)組成51頁PPT課件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a45cd62cff465d481789eb9539327751/a45cd62cff465d481789eb95393277513.gif)
![土壤的基本物質(zhì)組成51頁PPT課件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a45cd62cff465d481789eb9539327751/a45cd62cff465d481789eb95393277514.gif)
![土壤的基本物質(zhì)組成51頁PPT課件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a45cd62cff465d481789eb9539327751/a45cd62cff465d481789eb95393277515.gif)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2章 土壤的基本物質(zhì)組成2.1 土壤礦物質(zhì)與巖石的風化巖石風化形成的礦物質(zhì)顆粒統(tǒng)稱為土壤礦物質(zhì)(soil mineral matter)。2.1.1 巖石(rock)的風化2.1.1.1 地殼的元素組成地殼的成分極其復雜,幾乎包括絕大多數(shù)已知元素,但以氧、硅、鋁、鐵四種元素為主。2.1.1.2 主要成土礦物、巖石自然界的礦物巖石經(jīng)風化作用及外力搬運形成母質(zhì)(parent material),母質(zhì)經(jīng)成土作用形成土壤。巖石是一種或數(shù)種礦物的集合體。根據(jù)其成因可分為三類: (1)巖漿巖(magmatic rock):由巖漿冷凝而成。(2)沉積巖(sedimentary rock):由各種先成的巖石
2、經(jīng)風化、搬運、沉積、重新固結而成或由生物遺體堆積而成的巖石稱為沉積巖。(3)變質(zhì)巖(metamorphic rock):在高溫高壓下巖石中的礦物發(fā)生重新結晶或結晶定向排列而形成的巖石稱為變質(zhì)巖。2.1.1.3 巖石的風化風化(weathering)是指巖石、礦物在外界因素和內(nèi)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漸發(fā)生崩解和分解的過程。(1)物理風化(physical weathering)(2)化學風化(chemical weathering)(3)生物風化(biological weathering)2.1.1.4 母質(zhì)的類型及分布規(guī)律(1)殘積物 (residual deposit) (2)坡積物(sl
3、op deposit) (3)洪積物(diluvial deposit) (4)沖積物 (alluvial deposit) (5)湖積物(lacustrine deposit) (6)海積物 (marine deposit) (7)風積物 (aerolian deposit) (8)黃土(loess) (9)紅土(quaternary red clay)2.1.2 土壤的礦物組成和化學組成2.1.2.1 土壤礦物(1)原生礦物(primary mineral): 在風化過程中沒有改變化學組成而遺留在土壤中的一類礦物稱為原生礦物。(2)次生礦物(secondary mineral) :原生礦物
4、在風化和成土作用下,新形成的礦物稱為次生礦物。2.1.2.2 土壤礦物質(zhì)的化學組成 土壤礦物質(zhì)的化學組成很復雜,幾乎包括地殼中所有的元素。其中氧、硅、鋁、鐵、鈣、鎂、鈉、鉀、鈦、碳等10種元素占土壤礦物質(zhì)總量的99%以上,這些元素中以氧、硅、鋁、鐵四種元素含量最多。2.1.3 土壤的機械組成2.1.3.1 土壤粒級土壤粒級分類 土粒分級一般是將土粒分為石礫、砂粒、粉砂粒和粘粒四級。(1)國際制土粒分級(2) 前蘇聯(lián)制土粒分級(又稱卡慶斯基制)是以粒徑1mm為土粒的上限,以粒徑小于0.001mm為土粒的下限。(3) 我國制土粒分級各粒級的組成(1) 礦物組成 由于巖石中的各種礦物抵抗風化的強弱不
5、同,造成各粒級土粒的礦物組成有較大的差別。 砂粒和粉砂粒主要是由各種原生礦物組成;粘粒部分主要由次生礦物組成。(2) 化學組成 砂粒和粉砂粒以石英和長石等原生礦物為主,二氧化硅含量較高;粘粒中,則以次生硅酸鹽礦物為主,鐵、鉀、鈣、鎂等的含量較多。2.1.3.2 土壤質(zhì)地(soil texture)土壤中各粒級土粒含量(質(zhì)量)百分率的組合, 叫做土壤質(zhì)地(或稱土壤顆粒組成、土壤機械組成).土壤質(zhì)地分類: 根據(jù)土壤中各粒級含量的百分率進行的土壤分類, 叫做土壤質(zhì)地分類.(1) 國際制土壤質(zhì)地分類: 按砂粒、粉粒、粘粒三種粒級所占百分數(shù)劃分為4類12種。(2)前蘇聯(lián)土壤質(zhì)地分類:根據(jù)物理性粘粒和物理
6、性砂粒的含量,把土壤質(zhì)地分為三類九種.(3) 我國制土壤質(zhì)地分類: 將土壤分為3大組成12種質(zhì)地名稱。2.1.3.3 土壤質(zhì)地與肥力的關系土壤質(zhì)地常常是土壤通氣、透水、保水、保肥、供肥、保溫、導溫和耕性等的決定性因素。(1)砂土類(sand soil):a、粒間孔隙大,毛管作用弱,通氣透水性強,內(nèi)部排水通暢,不易積聚還原性有害物質(zhì):b、礦物成分主要是石英,含養(yǎng)分少,要多施有機肥料;c、通氣性好;d、含水量低,熱容量較??;e、松散易耕,缺少有機質(zhì)的砂土泡水后容易沉淀、板結、閉氣。(2)粘土類(clay soil):a、粒間孔隙小,多為極細毛管孔隙和無效孔隙,通氣透水性差,內(nèi)部排水慢,易受漬害和積
7、累還原性有毒物質(zhì);b、粘土一般含養(yǎng)分較豐富,特別是鉀、鈣、鎂等含量較多;c、粘土保肥力強、含水量多、熱容量較大,升溫慢降溫也慢,晝夜溫差??;d、粘土干時緊實堅硬,溫時泥爛,耕作費力,宜耕期短。(3) 壤土類(loam soil): 這類土壤由于砂粘適中,兼有砂土類、粘土類的優(yōu)點,消除了砂土類和粘土類的缺點,是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上質(zhì)地比較理想的土壤。2.1.3.4 不同質(zhì)地土壤的利用 各種作物因其生物學特性上的差異,加之對耕作和栽培措施的要求也不完全一樣,所以它們所需要的最適宜的土壤條件就可能不同。其中土壤質(zhì)地就是重要的條件之一。2.1.3.5 土壤質(zhì)地的改良(1) 增施有機肥料 (2) 摻砂摻粘、客土調(diào)
8、劑 (3)翻淤壓砂、翻砂壓淤(4)引洪放淤、引洪漫沙 (5) 根據(jù)不同質(zhì)地采用不同的耕作管理措施2.2 土壤生物與土壤有機質(zhì)2.2.1 土壤生物(soil organisms) 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包括動物、植物和微生物。2.2.1.1 土壤微生物(soil microorganisms) 土壤微生物包括細菌、真菌、放線菌、藻類和原生動物等五個類群。其中,細菌數(shù)量最多,放線菌、真菌次之,藻類和原生動物數(shù)量最少。(1)細菌(bacteria)(2)放線菌(actinomycetes)(3)真菌(fungi)(4)藻類(algae)(5)原生動物(protozoon)2.2.1.2 土壤動物 每公頃
9、的土壤中約含有幾百千克的各種動物,其中占優(yōu)勢的類群是蚯蚓、線蟲、昆蟲、螞蟻、蝸牛等。(1)蚯蚓(earthworm) (2)線蟲(nematode) (3)其它土壤動物:螨類、螞蟻、蝸牛、嚙齒類動物、其實昆蟲等。2.2.2 土壤有機質(zhì)(soil organic matter)土壤有機質(zhì)泛指土壤中來源于生命的物質(zhì)。2.2.2.1 土壤有機質(zhì)的來源及存在形態(tài)(1)新鮮有機質(zhì) (2)半分解的有機質(zhì) (3)腐殖質(zhì)2.2.2.2 土壤有機質(zhì)的組成和性質(zhì)(1)糖類化合物(2)纖維素和半纖維素(3)木質(zhì)素(4)含氮化合物(5)脂肪、樹脂、蠟質(zhì)和單寧2.2.2.3 土壤有機質(zhì)的轉(zhuǎn)化過程(1)有機質(zhì)的礦化過程(
10、mineralization process) 有機質(zhì)的礦化過程是指有機質(zhì)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為簡單無機化合物的過程,其最終產(chǎn)物為CO2、H2O等,而N、P、S等以礦質(zhì)鹽類釋放出來,同時放出熱量,為植物和微生物提供養(yǎng)分和能量。 糖類化合物的轉(zhuǎn)化 含氮有機物的轉(zhuǎn)化:水解作用; 氨化作用; 硝化作用 含磷、含硫有機化合物的轉(zhuǎn)化(2)土壤有機質(zhì)的腐殖化過程(humification process)有機質(zhì)的腐殖化過程是形成土壤腐殖質(zhì)的過程。2.2.2.4 腐殖質(zhì)的組成和性質(zhì)(1)腐殖質(zhì)的組成 胡敏酸(褐腐酸)、富里酸(黃腐酸)和胡敏素(黑腐素)。(2)腐殖質(zhì)在土壤中存在的形態(tài) 游離狀態(tài)的腐殖質(zhì);與鹽
11、基化合成穩(wěn)定的鹽類;與含水三氧化物化合成復雜的凝膠體;與粘粒結合成膠質(zhì)復合體。(3)腐殖質(zhì)分子結構(4)腐殖質(zhì)具有帶電性(5)腐殖質(zhì)的吸水性(6)腐殖質(zhì)的穩(wěn)定性 2.2.2.5 影響土壤有機質(zhì)轉(zhuǎn)化的因素(1)有機質(zhì)的碳氮比和物理狀態(tài)有機質(zhì)的碳氮比是指有機物中碳素總量和氮素總量的比例。 通常把每克干重的有機質(zhì)經(jīng)過一年分解后轉(zhuǎn)化為腐殖質(zhì)(干重)的克數(shù),稱為腐殖化系數(shù)。(2)土壤水、熱狀況(3)土壤通氣狀況(4)土壤酸堿性2.2.2.6 土壤有機質(zhì)對土壤肥力的作用(1)土壤養(yǎng)分的主要來源(2)改善土壤物理性質(zhì)(3)提高土壤的保肥性(4)促進作物生長發(fā)育(5)有助于消除土壤的污染2.3 土壤水分2.3
12、.1 土壤水分的保持2.3.2 土壤水分的類型和性質(zhì)2.3.2.1 土壤吸濕水固相土??科浔砻娴姆肿右挽o電引力從大氣和土壤空氣中吸附氣態(tài)水,附著于土粒表面成單分子或多分子層,稱為土壤吸濕水(soil hygroscopic water)。 吸濕水的特點:水分子呈定向緊密排列、密度1.22.4g/cm3、無溶解能力、不能以液態(tài)水自由移動,也不能被植物吸收。 吸濕水達到最大值,此時的土壤吸濕水量就叫做最大吸濕量。2.3.2.1 膜狀水(soil film water)吸濕水達到最大后,土粒還有剩余的引力吸附液態(tài)水,在吸濕水的外圍形成一層水膜,這種水分稱為膜狀水。 作物無法從土壤中吸收水分而呈現(xiàn)
13、永久凋萎,此時的土壤含水量就稱為凋萎系數(shù)。當膜狀水達到最大厚度時的土壤含水量稱為最大分子持水量。 2.3.2.3 土壤毛管水(soil capillary water) 靠毛管力保持在土壤孔隙中水分稱為土壤毛管水。 毛管水的特點:這種水可以在土壤中上下左右移動、具有溶解養(yǎng)分的能力、作物可以吸收利用。 毛管水的數(shù)量主要取決于土壤質(zhì)地、腐殖質(zhì)含量和土壤結構狀況。 根據(jù)土層中毛管水與地下水有無連接,通常將毛管水分為: 毛管支持水(soil capillary supporting water)和毛管懸著水 (soil capillary suspending water) 毛管懸著水達到最大時的土壤
14、含水量稱為田間持水量(field water holding capacity)。 田間持水量的變化范圍:砂土為:160220g/kg;壤土為:220300 g/kg;粘土為:280350 g/kg。2.3.2.4 土壤重力水(soil gravitational water)土壤重力水是指土壤水分含量超過田間持水量之后,過量的水分不能被毛管吸持,而在重力的作用下沿著大孔隙向下滲漏成為多余的水。土壤所有孔隙都充滿水分時的含水量稱為土壤全蓄水量或飽和持水量。2.3.3 土壤水分含量的表示方法2.3.3.1 土壤質(zhì)量含水量(mass water content of soil)土壤質(zhì)量含水量是指土
15、壤中保持的水分質(zhì)量占土壤質(zhì)量的分數(shù),單位g/kg (也曾用%表示)。 m=(m1-m2)/m21000式中m為土壤質(zhì)量含水量(g/kg)、 m1為濕土質(zhì)量(g)、 m2為干土質(zhì)量(g)。2.3.3.2 土壤容積含水量(volumetric water content of soil)土壤容積含水量是指土壤水分容積與土壤容積之比,常用v表示單位為cm3/cm3。v(%)= (土壤水分容積/土壤容積)1002.3.3.2 土壤相對含水量(relative water content of soil) 在生產(chǎn)實際中常以某一時刻土壤含水量占該土壤田間持水量的百分數(shù)作為相對含水量來表示土壤水分的多少。
16、土壤相對含水量= (土壤含水量/土壤田間持水量) 100%2.3.3.4 水層厚度 這是指一定深度(mm)土層中水分總量相當于若干水層厚度(mm)。 水層厚度(mm)=土壤質(zhì)量含水量%土壤容重土層深度(mm)2.3.4 土壤水分的能態(tài) 土壤中所保持的水分與自由水不同,它不但受到各種吸力(分子力、毛管力等)的作用,而且還含有一定的溶質(zhì),因此在同樣的條件下,土壤水分的能量比自由水低。2.3.4.1 土水勢(soil water potential)土水勢表示土壤水分在土-水平衡體系中所具有的能態(tài)。它是指將單位水量從一個土-水系統(tǒng)移到溫度和它完全相同的純水池時所做的功。常用()來表示。土水勢主要由以
17、下幾個分勢組成: 基質(zhì)勢(matric potential)(m):它是指將單位水量從一個平衡的土-水體系移動到另一個沒有土壤基質(zhì),而其它狀態(tài)完全相同的水池時所做的功。基質(zhì)勢在非飽和情況下為負值。 壓力勢(pressure potential) (p):它是指將單位水量從一個土-水體系移動到另一個壓力不同,而溫度、基質(zhì)、溶質(zhì)等狀態(tài)完全相同的參比系統(tǒng)時所做的功。壓力勢一般為正值。 溶質(zhì)勢(osmotic potential) (s):它是指將單位水量從一個平衡的土-水體系移動到另一個沒有溶質(zhì)而其它狀態(tài)均相同的水池時所做的功。溶質(zhì)勢一般為負值。 重力勢(gravitation potential)
18、 (g):它是指由于重力場位置不同于參比狀態(tài)水平面而引起的勢能變化。2.3.4.2 土壤水吸力(soil water suction) 土壤水吸力是指土壤水承受一定吸力的情況下所處的能態(tài)。土壤水吸力在數(shù)量上與土壤水負壓力相等,通常簡稱為土壤吸力。 2.3.4.3 土壤水分特征曲線(soil water characteristic curve) 土壤水分特征曲線又稱土壤持水曲線。它是指土壤水的基質(zhì)勢或土壤水吸力與含量水量的關系曲線。2.3.5 土壤水分狀況與作物生長2.3.5.1 作物對土壤水分的需求(1) 水分是作物的重要組成部分(2) 土壤水分是影響作物出苗率的重要因素(3) 作物不同生育
19、期對土壤水分的要求不同 若某一生育期土壤缺水,對作物產(chǎn)量影響最為嚴重,這一時期稱為需水臨界期。2.3.5.2 土壤水分影響作物對養(yǎng)分的吸收 土壤水分狀況直接影響作物對養(yǎng)分的吸收,土壤中有機養(yǎng)分的分解礦化離不開水分,施入土壤中的化學肥料只有在水中才能溶解,養(yǎng)分離子向根系表面遷移,以及作物根系對養(yǎng)分的吸收都必須通過水分介質(zhì)來實現(xiàn)。 2.4 土壤空氣土壤空氣是土壤的重要組成,也是土壤的肥力因素之一。2.4.1 土壤空氣的組成土壤組成的特點如下:(1)土壤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比大氣高十至數(shù)百倍;(2)土壤空氣中氧的含量低;(3)土壤空氣中的相對濕度比大氣高;(4)土壤空氣中有時含有還原性氣體;(5)土
20、壤空氣數(shù)量和組成經(jīng)常處于變化之中。2.4.2 土壤通氣性(soil aeration) 土壤通氣性又稱土壤透氣性,是指土壤空氣與近地層大氣進行氣體交換以及土體內(nèi)部允許氣體擴散和流動的性能。 土壤通氣性產(chǎn)生的機制主要有以下兩方面:2.4.2.1 土壤空氣擴散(soil air diffusion) 土壤空氣擴散是指某種氣體成分由于其分壓梯度與大氣不同而產(chǎn)生的移動。其原理服從氣體擴散公式: F = -Ddc/dx 式中:F是單位時間氣體擴散通過單位面積的數(shù)量; dc/dx是氣體濃度梯度或氣體分壓梯度;D是擴散系數(shù),負號表示其從氣體分壓高處向低處擴散。由上式可知,氣體分壓梯度是引起土壤空氣擴散的主要
21、動力。 土壤空氣與大氣間通過氣體擴散作用不斷地進行著氣體交換,使土壤空氣得到更新,此過程也稱為土壤呼吸(soil respiration)。2.4.2.2 土壤空氣整體交換(soil air exchange) 土壤空氣整體交換也稱土壤氣體的整體流動,是指由于土壤空氣與大氣之間存在總的壓力梯度而引起的氣體交換,是土體內(nèi)、外部分氣體的整體相互流動。 土壤空氣的整體交換常受溫度、氣壓、刮風、降雨或灌溉水的影響。2.4.3 土壤通氣狀況與作物生長2.4.3.1 土壤通氣狀況對種子萌發(fā)的影響2.4.3.2 土壤通氣性對作物根系生長及其吸收水肥功能的影響 2.5 土壤熱量2.5.1 土壤熱量來源與平衡2
22、.5.1.1 土壤熱量來源(1) 太陽輻射能 (2) 生物熱 (3) 地熱2.5.1.2 土壤熱量平衡 土壤熱量平衡是指土壤熱量的收支情況。 土壤熱量平衡可用下式表示: Q = E - Q1 - Q2 - Q3 式中:Q為用于土壤增溫的熱量; E為土壤表面獲得的太陽輻射能; Q1為地面輻射所損失的熱量; Q2為土壤水分蒸發(fā)所消耗的熱量; Q3為其它方面消耗的熱量。2.5.2 土壤的熱特性2.5.2.1 土壤熱容量 土壤熱容量是指單位容積或單位質(zhì)量的土壤在溫度升高或降低1時所吸收或放出的熱量??煞譃槿莘e熱容量和質(zhì)量熱容量。 容積熱容量是指每1 cm3土壤升、降1時需要吸收或釋放的熱量,用 Cv 表示,單位為J/(cm3.K); 質(zhì)量熱容量也稱比熱,是指每1克土壤升、降溫1,所需吸收或釋放的熱量,用 C 表示,單位為 J/(g.K)。兩者之間的關系式為:Cv = c(式中為土壤容重)。 土壤熱容量的大小主要受土壤的三相組成影響。2.5.2.2 土壤導熱率(soil thermal conductivity) 土壤導熱率是評價土壤傳導熱量快慢的指標,它是指在面積為1m2、相距1m的兩截面上溫度相差1度(K)時,每秒中所通過該單元土體的熱量焦耳數(shù)。其單位為J/(mK s)。 土壤的三相組成中,空氣的導熱率最小,礦物質(zhì)的導熱率最大,為土壤空氣的100倍,水的導熱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GB/T 25320.4-2024電力系統(tǒng)管理及其信息交換數(shù)據(jù)和通信安全第4部分:包含MMS的協(xié)議集及其附件
- GB/T 45159.3-2024機械振動與沖擊黏彈性材料動態(tài)力學性能的表征第3部分:懸臂剪切梁法
- GB/T 45205-2024經(jīng)營者公平競爭合規(guī)管理規(guī)范
- Lactofen-生命科學試劑-MCE-2687
- Dityrosine-dihydrochloride-Bityrosine-dihydrochloride-生命科學試劑-MCE-2022
- 2025年度酒店安全管理責任免除協(xié)議書模板
- 二零二五年度房地產(chǎn)項目財務風險評估顧問協(xié)議
- 二零二五年度特色茶餐廳員工勞動保障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荒山承包與植被種植一體化合同
- 施工現(xiàn)場施工圖紙會審制度
- 國外文化消費研究述評
- 部編版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 迷人的鄉(xiāng)村風景 大單元整體教學設計
- 湖南省長郡中學2023-2024學年高二下學期寒假檢測(開學考試)物理 含解析
- 五年級行程問題應用題100道
- 血透病人體重健康宣教
- 脾破裂護理查房
-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全套課件【精品】
- 動物檢疫技術-臨診檢疫技術(動物防疫與檢疫技術)
- 《華夏幸福房地產(chǎn)公司人才流失現(xiàn)狀、原因及應對策略》開題報告(文獻綜述)3400字
- 文化墻、墻體彩繪施工方案
- 小型混凝土攪拌機-畢業(yè)設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