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課件03_第1頁
《社會學》課件03_第2頁
《社會學》課件03_第3頁
《社會學》課件03_第4頁
《社會學》課件03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三章 文化 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就會發(fā)現(xiàn)文化現(xiàn)象無處不在,而且每一種文化都有他們特別的表達方式。 這是美國聯(lián)合航空所做的看板,一位從洛杉磯來的女性秀出她的舌環(huán),而一位南太平洋的島民則展示出他們傳統(tǒng)文化中必備的臉部刺青。 1思考: 圖片展示著怎樣的文化現(xiàn)象? 人們的行為差異背后隱含著怎樣的文化因素? 它們是如何形成的? 學完本章,大家可以試著找出問題的答案。文化2 【教學目標】掌握文化的基本涵義;樹立正確的文化觀;運用文化的結構與功能相關知識,借鑒社會學文化分析的理論觀點,正確理解和分析世界范圍內的各種文化現(xiàn)象。 【知識點提示】文化的一般特性;文化的構成要素及層次結構;文化的功能;文化變遷及

2、其方式。 【重點、難點提示】文化的概念;文化與文明的關系;兩種文化觀;文化一體化。文化3第一節(jié) 文化概述一、關于文化概念的探討 (一)語源學上的文化 在中國古典文獻中,文化是“文治教化”的意思,即用一定的道德、禮樂去教化人民。在西方,文化一詞在拉丁文中為cultura,是指耕耘、栽培;不過,15世紀以后,這個含義被后來人推而廣之,把對人的品德和能力的培養(yǎng)也稱為文化,這樣就與中國古代的文化含義相近了。文化4(二)西方學者的觀點英國人類學家泰勒(E. D. Tylor):文化或文明是一個復雜的總體,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作為一個社會成員的個人通過學習獲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習慣。

3、馬林諾夫斯基(1884-1942):文化是指那一群傳統(tǒng)的器物、貨品、技術、思想、習慣及價值而言的。這個概念包含著及調節(jié)著一切社會科學。我們亦將見,社會組織除非視作文化的一部分,實是無法理解。文化5拉德克利夫布朗:文化是一定的社會群體或社會階級與他人的接觸交往中習得的思想、感覺和活動的方式,文化是人們在相互交往中獲得知識、技能、體驗、觀念、信仰和情操的過程??肆_伯(A. L. Kroeber)和克拉克洪(K. Kluckhohn):文化存在于各種內隱的和外顯的模式之中,借助符號的運用得以學習和傳播,并構成人類群體的特殊成就,這些成就包括他們制造物品的各種具體式樣,文化的基本要素是傳統(tǒng)遺留下來的(

4、通過歷史衍生和由選擇得到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其中尤以價值觀最為重要。文化6(三)文化與文明 這兩個概念雖然有一定的聯(lián)系,但區(qū)別也非常明顯:首先,文化比文明的出現(xiàn)要早得多,摩爾根(L. H. Morgan)在古代社會一書中把人類歷史劃分為蒙昧、野蠻和文明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總共約十萬年,而文明階段僅僅只有五六千年,文化則在人類的蒙昧時期就已產(chǎn)生。其次,文明是進步的、有積極意義的人類創(chuàng)造的成果。再次,只有當文化使人類脫離生物體本能和野蠻行動而產(chǎn)生理智行為,并建立起先進的物質或精神生活方式的時候,才能成為社會文明的表現(xiàn)。文化7二、文化的一般特性 文化是由人類在進化過程中衍生出來或創(chuàng)造出來的。文化是后

5、天習得的知識和經(jīng)驗,文化的內容不能通過生殖系統(tǒng)遺傳。文化是人類所共有的。文化是一個連續(xù)不斷的動態(tài)過程。文化具有階級性和民族性。文化8三、文化的類型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 物質文化指物質世界中一切經(jīng)過人的加工、體現(xiàn)了人的思想的東西;非物質文化又稱精神文化,指制度、規(guī)范、觀念等。日本社會學家橫山寧夫曾進一步將精神文化區(qū)分為理念文化和制度文化。前者指還處在思想、觀念狀態(tài)的文化,還沒有變?yōu)樯鐣?guī)范;后者則是指已成為多數(shù)人遵循的規(guī)范。文化9湖北省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文化名稱類別名稱類別董永傳說民間文學漢劇傳統(tǒng)戲劇伍家溝民間故事民間文學楚劇傳統(tǒng)戲劇下堡坪民間故事民間文學荊州花鼓戲傳統(tǒng)戲劇青林寺謎語民

6、間文學黃梅戲傳統(tǒng)戲劇興山民歌民間音樂皮影戲傳統(tǒng)戲劇宜昌絲竹 民間音樂鼓盆歌曲藝枝江民間吹打樂民間音樂漢川善書曲藝武當山宮觀道樂民間音樂武當武術雜技與競技土家族撒葉兒嗬民間舞蹈挑花(黃梅挑花、花瑤挑花)民間美術10主文化與亞文化 主文化是在社會上占主導地位的,為社會上多數(shù)人所接受的文化,它對社會上大多數(shù)成員的價值觀念、行為方式、思維方式影響極大。亞文化指僅為社會上一部分人所接受的或為某一社會群體特有的文化,它一般并不與主文化相抵觸或對抗。亞文化又可以分為不同的類型:民族亞文化、職業(yè)亞文化、越軌亞文化等。文化11零點樂隊公開承認吸毒蘇勇康就吸毒事件道歉 娛樂圈屢屢曝出與毒品有關的丑聞事件,吸毒已然

7、成為一種職業(yè)亞文化。 文化12主文化與反文化 這是根據(jù)文化在社會中的地位、作用,從對立、沖突的角度對文化做的區(qū)分,有的學者也認為反文化事實上是一種特殊的亞文化。主文化指社會上占主導地位,對現(xiàn)存社會秩序起著維護、支持作用的文化。反文化是對現(xiàn)存秩序的背離和否定,是對現(xiàn)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對抗。文化13 反文化不一定都是壞的東西,其性質取決于它所反對的是什么樣的文化。作為一種特殊的亞文化,反文化與主文化也可能互相轉化。 文化14評比性文化與非評比性文化 所謂評比性文化是指有好壞、高下之分的文化,即在兩種文化的比較中,可以評出孰優(yōu)孰劣的文化。而非評比性文化也可稱為中性文化,是指在文化比較中沒有明顯的優(yōu)劣、

8、高下之分的文化,這類文化多與人們的行為方式、習慣、習俗相聯(lián)系。文化15四、兩種文化觀 文化中心主義:以自己的文化評價和衡量其他文化,并認為自己的文化比其他文化優(yōu)越。它建立在對文化的誤解之上的,在那些與外界很少發(fā)生聯(lián)系的社會里表現(xiàn)得非常突出。文化相對主義:另一種相反的文化視角,是指不主觀武斷地用一種文化標準去衡量和評判另一種文化。文化16 第二節(jié) 文化的結構與功能 一、文化內部的主要構成要素 哲學和其他具體科學、宗教、藝術、倫理道德以及價值觀念等,其中以價值觀念最為重要語言與符號規(guī)范體系社會關系和社會組織物質產(chǎn)品文化17二、文化的層次構成 文化特質:具有獨立文化意義的最小文化單位。既可以用物質產(chǎn)

9、品來表示,也可以用非物質產(chǎn)品來表示。文化叢:又稱文化集叢,它由兩個或兩個以上功能上互相整合的文化特質構成,這些文化特質彼此為一體,表達一定范圍的文化意義。它包括三種情況:其一是由一些功能相似的文化特質聚合形成;其二是圍繞一個中心文化特質而發(fā)展起來的一組文化特質;其三是指由考古學家們使用的一種文化叢概念。文化模式:比文化叢更復雜、更高層次的文化結構概念,它是多種文化特質或多個文化叢經(jīng)過長期的接觸、融合而形成的具有鮮明特征的文化系統(tǒng)。文化18文化 圖中所展示的雖然是不同的國家,卻反映出十分類似的文化理念。日本、韓國、中國共享典型的東亞文化模式。 韓國:家庭和睦是最大的幸福日本:男人是家庭的主要支柱

10、, 習慣對家務說NO中國:尊敬老人從小做起19三、文化的功能文化是社會或民族分野的標志。在不同的國家、民族、群體之間,文化所表現(xiàn)的區(qū)別要比人類的皮膚顏色或任何其他生理現(xiàn)象所表現(xiàn)的區(qū)別深刻得多。地域、疆界只能劃出兩個國家、民族形式上的區(qū)別,只有文化才能表現(xiàn)出其內在本質上的區(qū)別。文化使社會有了系統(tǒng)的行為規(guī)范。文化給一個社會提供了材料和藍圖,有了文化,人們便有了行為標準;文化也使人們相互之間的行為功能協(xié)調和相互配合;文化還使一個社會的規(guī)范、觀念更為系統(tǒng)化,文化集合、解釋著一個社會的全部價值觀和規(guī)范體系。文化20文化具有社會整合的功能。從文化整合的觀點出發(fā),社會上的各種文化機構都從不同的側面維持著社會

11、的團結和整合。另一方面,由于文化已經(jīng)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文化的各個構成部分相互依存,因而,如果文化的某一個部分出現(xiàn)解體,它也可能威脅到整個文化體系,并進而導致社會團結、社會整合的瓦解。文化具有社會導向的功能。如果說文化的社會整合功能是維持社會秩序,那么導向功能則是推動社會進步。文化的社會導向功能包括:提供知識、協(xié)調社會管理工程、鞏固社會導向成果。文化21四、文化分析的理論觀點結構功能主義:馬林諾夫斯基和拉德克利夫布朗對文化特質的解釋往往追究到文化的結果和功能中去,把文化看作是內部各部分彼此整合很好的系統(tǒng),其中每個部分對整體文化都做出了這樣或那樣的貢獻。文化生態(tài)論:文化的特性只有與它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12、緊密相連,通過考察人類生存其中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才能夠得到理解和解釋。文化22 文化 瀘沽湖位于寧蒗縣北部永寧鄉(xiāng)和四川省鹽源縣左側的萬山叢中。正因為她遠離囂市、與世隔絕,所以生活在那兒的摩梭族人至今還保留著母系氏族的風俗傳統(tǒng),實行走婚制,瀘沽湖也成為古老神秘的女兒國。23第三節(jié) 文化的變遷及其方式 一、 對文化變遷的理解 文化的構成總在隨著人們適應社會生活的方式的改變而發(fā)生某些變遷,只不過文化變遷的方法和速度不一樣而已。大多數(shù)情況下,文化變化比較緩慢,文化內部傾向于保守,特別是在精神文化方面,人們更不愿意放棄舊的、熟悉的價值觀和風俗習慣,而采納自己不熟悉的、新的價值觀和規(guī)范。文化24 美國學者威廉奧

13、格本(William ogburn)認為文化各部分變遷的速度并不一樣,有的部分快,有的部分慢,結果就會造成各部分之間的不平衡、差距、錯位,這就是所謂的“文化墮距”(culture lag)。一般來說,物質文化先于適應文化發(fā)生變遷;而在適應文化內部,各部分的變遷速度也不一樣,總是制度首先變遷或變遷速度較快,而價值觀念后變遷或變遷較慢。 文化25二、 文化變遷的主要方式發(fā)現(xiàn)和發(fā)明這是刺激文化變遷的最重要的原因。所謂發(fā)現(xiàn)是指客觀存在的、但又不為人知的現(xiàn)象或規(guī)律變得為人所知;發(fā)明則是人類利用新獲得的知識,在實際上予以運用,創(chuàng)造出過去不存在的事物。文化26傳播從其他社會借用文化因素并且將之融合到自己固有

14、的文化之中的過程稱為傳播。傳播的模式有三種:直接接觸、媒介接觸和刺激傳播。一個社會的文化,先被它周圍的社會所接受,然后逐步地一站一站地傳播到遠方,這就是直接傳播;如果兩種文化之間是通過第三者作媒介,使某種文化因素得以交流,就稱為媒介接觸;而所謂刺激傳播是指某一社會掌握了某項知識以后,刺激了另外一個社會,給對方以靈感和啟發(fā),使之也相應發(fā)明或發(fā)展了類似的文化因素。文化27涵化當一個社會與另一個經(jīng)濟文化上都比較強大的社會接觸時,這個較弱小的社會經(jīng)常要被迫接受較強大的社會的很多文化要素,這種由于社會的強弱關系而產(chǎn)生的廣泛的文化假借過程即稱為涵化(acculturation)。涵化與傳播雖有相似之處,但

15、其性質卻有不同。傳播是自愿地、有選擇性地對某些文化要素的吸收,而涵化則是在外來的壓力下進行的、對異質文化的大量輸入。革命對于文化變遷產(chǎn)生最劇烈影響的,是用暴力推翻舊有的統(tǒng)治者,徹底改革舊的秩序和傳統(tǒng),這也就是革命。文化28第四節(jié) 文化多元化和文化一體化 一、文化多元化 世界各地的文化豐富多彩、包羅萬象。多元文化共存是這個世界的主要特征。 文化29視頻:繽紛世界宣傳片思考: 在千姿百態(tài)的多樣性文化中是否存在文化共性,即有沒有人類社會共有的文化現(xiàn)象?30二、文化一體化問題傳統(tǒng)的前工業(yè)社會:文化一體化程度相當高;現(xiàn)代工業(yè)、信息社會的文化:文化是異質的、非齊次的,社會文化變化也非常迅速而且不平穩(wěn)。文化31視頻:澳門,就是與別不同文化32【社會學應用示例】 五星紅旗與文化文化33【練習與思考】一、名詞解釋文化圈文化叢文化涵化文化墮距二、概念辨析主文化與亞文化文化與文明文化中心主義與文化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