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2 第21講 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共13頁)_第1頁
必修2 第21講 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共13頁)_第2頁
必修2 第21講 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共13頁)_第3頁
必修2 第21講 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共13頁)_第4頁
必修2 第21講 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共13頁)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 頁第21講DNA是主要(zhyo)的遺傳物質考綱要求人類(rnli)對遺傳物質的探索過程()。思維(swi)診斷(1)T2噬菌體可利用寄主體內的物質大量增殖(2013海南,13D)()(2)T2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實驗證明了DNA是遺傳物質(2013新課標,5改編)()(3)噬菌體的蛋白質可用32P放射性同位素標記(2012上海,11D)()(4)噬菌體增殖需要細菌提供模板、原料和酶等(2012山東,5B)()(5)32P、35S標記的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分別說明DNA是遺傳物質、蛋白質不是遺傳物質(2011江蘇,12D)()(6)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證明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7)病毒

2、的遺傳物質是RNA和DNA()(8)DNA是噬菌體的主要遺傳物質()(9)生物的遺傳物質的基本組成單位是脫氧核糖核苷酸或核糖核苷酸()(10)所有生物的遺傳物質都是DNA()(11)真核生物、原核生物、大部分病毒的遺傳物質是DNA,少部分病毒的遺傳物質是RNA()1格里菲思以小鼠為實驗材料做了如下實驗,下列關于此實驗的分析,錯誤的是()第一組第二組第三組第四組實驗處理注射R型活細菌注射S型活細菌注射加熱后殺死的S型細菌注射R型活細菌與加熱殺死的S型細菌混合液實驗結果小鼠不死亡小鼠死亡,從小鼠體內分離出S型活細菌小鼠不死亡小鼠死亡,從小鼠體內分離出S型活細菌A.對實驗結果的分析,四組實驗必須相互

3、對照B實驗說明活的R型肺炎雙球菌發(fā)生了某種類型的轉化C該實驗結論為“DNA是使R型細菌轉化為S型細菌的轉化因子”D獲得該實驗結論的關鍵步驟是第四組小鼠死亡并分離出S型活細菌1答案C解析四組實驗必須相互對照,說明活的R型肺炎雙球菌發(fā)生了某種類型的轉化;該實驗結論為加熱殺死的S型細菌中必然含有某種促成R型細菌轉化的“轉化因子”,而獲得該實驗結論的關鍵步驟是第四組實驗結果,即小鼠死亡并分離出S型活細菌。2S型肺炎雙球菌的莢膜表面具有多種抗原類型(如、等),不同的抗原類型之間不能通過突變而發(fā)生轉換;在特殊條件下離體培養(yǎng)S型肺炎雙球菌可從中分離出R型菌。格里菲思將加熱殺死的S型菌與R型菌混合后同時注入小

4、鼠體內,小鼠患病并大量死亡,而且從患病死亡的小鼠體內獲得了具有活性的S型菌;而單獨注射加熱殺死的S型菌,小鼠未死亡。此實驗結果能支持的假設是()AS型菌經突變形成了耐高溫型菌BS型菌是由R型菌突變形成的CR型菌經過轉化形成了S型菌D加熱后S型菌可能未被完全殺死2答案C解析加熱殺死的S型菌與R型菌混合后同時注入小鼠體內,小鼠患病并大量死亡,而且從患病死亡小鼠體內獲得了具有活性的S型菌;而單獨注射加熱殺死的S型菌,小鼠未死亡,說明R型菌經過轉化形成了S型菌。3艾弗里和同事用R型和S型肺炎雙球菌進行實驗,結果(ji gu)如表所示。由表可知()實驗組號接種菌型加入S型細菌的物質培養(yǎng)皿長菌情況R型蛋白

5、質R型R型莢膜多糖R型R型DNAR型、S型R型DNA(經DNA酶處理)R型A.不能證明S型細菌(xjn)的蛋白質不是轉化因子B說明(shumng)S型細菌的莢膜多糖有酶活性C和說明S型細菌的DNA是轉化因子D說明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3答案C解析實驗過程中,組加入的蛋白質和組加入的莢膜多糖不能促進R型細菌的轉化,說明二者不是轉化因子,A錯誤;組加入的DNA能促進R型細菌的轉化,組加入的經DNA酶處理的DNA不能促進R型細菌轉化,說明DNA是轉化因子;B、D選項均不能得到證明。4某研究人員模擬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進行了以下4個實驗:S型菌的DNADNA酶加入R型菌注射入小鼠R型菌的DNADNA酶

6、加入S型菌注射入小鼠R型菌DNA酶高溫加熱后冷卻加入S型菌的DNA注射入小鼠S型菌DNA酶高溫加熱后冷卻加入R型菌的DNA注射入小鼠以上4個實驗中小鼠存活的情況依次是()A存活、存活、存活、死亡B存活、死亡、存活、死亡C死亡、死亡、存活、存活D存活、死亡、存活、存活4答案D解析能使小鼠死亡的是活的S型菌。DNA酶會將S型菌的DNA水解,從而失去轉化作用,R型菌因此未發(fā)生轉化,小鼠存活;雖然DNA酶存在,但因加入了S型菌,因此小鼠死亡;中沒有R型活菌,S型菌的DNA不起作用,小鼠存活;高溫加熱使S型菌的蛋白質及DNA酶變性,雖然S型菌的DNA還存在,但由于后面加的是R型菌的DNA,所以不能發(fā)生轉

7、化作用,小鼠存活。5如果用15N、32P、35S標記噬菌體后,讓其侵染細菌,在產生的子代噬菌體的組成結構成分中,能夠找到的放射性元素為()A可在外殼中找到15N和35SB可在DNA中找到15N和32PC可在外殼中找到15ND可在DNA中找到15N、32P和35S5答案B解析根據噬菌體的組成,其蛋白質含S而極少含P,其DNA含P而不含S,兩者均含N;但噬菌體在侵染時其蛋白質留在細菌外面不起作用,而DNA進入細菌體內進行復制,復制時是利用細菌細胞中的物質為原料進行的,故在子代噬菌體的DNA中會找到15N、32P。6為證明蛋白質和DNA究竟哪一種是遺傳物質,赫爾希和蔡斯做了“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的實

8、驗(T2噬菌體專門寄生在大腸桿菌體內)。下圖中親代噬菌體已用32P標記,A、C中的方框代表大腸桿菌。下列關于本實驗及病毒、細菌的敘述中,正確的是()A圖中錐形瓶中的培養(yǎng)液是用來(yn li)培養(yǎng)大腸桿菌的,其內的營養(yǎng)成分中要加入32P標記(bioj)的無機鹽B若要達到實驗(shyn)目的,還要再設計一組用35S標記噬菌體的實驗,兩組相互對照,都是實驗組C噬菌體的遺傳不遵循基因分離定律,而大腸桿菌的遺傳遵循基因分離定律D若本組實驗B(上清液)中出現(xiàn)放射性,則不能證明DNA是遺傳物質6答案B解析圖中錐形瓶中培養(yǎng)液內的營養(yǎng)成分應無放射性標記;要證明DNA是遺傳物質,還應設計一組用35S標記的噬菌體的

9、侵染實驗,兩組相互對照,都是實驗組;大腸桿菌是原核生物,其遺傳不遵循基因分離定律;若本組實驗B(上清液)中出現(xiàn)放射性,可能是實驗時間較長,細菌裂解導致的。7下列對肺炎雙球菌和T2噬菌體的相關敘述中,正確的是()AT2噬菌體可寄生在乳酸菌體內BT2噬菌體頭部和尾部的外殼都由蛋白質構成CR型細菌在培養(yǎng)基上形成的菌落表面光滑DS型細菌可使人和小鼠患肺炎死亡7答案B解析 T2噬菌體是一種專門寄生在大腸桿菌體內的病毒,其頭部和尾部的外殼都由蛋白質構成,S型細菌的菌落表面光滑,R型細菌的菌落表面粗糙,S型細菌可使人患肺炎或使小鼠患敗血癥。 8下列有關艾弗里的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和赫爾希、蔡斯的噬菌體侵染細菌

10、實驗的敘述,正確的是()A兩者都運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標記法B兩者都運用了微生物作為實驗材料C兩者都證明了DNA是遺傳物質,RNA等不是遺傳物質D兩者的實驗思路均是設法把DNA與RNA分開,單獨觀察它們的作用8答案B解析艾弗里的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沒有運用同位素標記法;艾弗里選擇肺炎雙球菌,赫爾希和蔡斯選擇噬菌體、大腸桿菌作為實驗材料,B項正確,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只證明了DNA是遺傳物質,而不能證明RNA不是遺傳物質;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的設計思路是設法將DNA與蛋白質分開,而不是將DNA與RNA分開。9科學家從煙草花葉病毒(TMV)中分離出a、b兩個不同品系,它們感染植物產生的病斑形態(tài)不同。下列4組

11、實驗結果(見下表)中,不可能出現(xiàn)的是()實驗編號實驗過程實驗結果病斑類型病斑中分離出的病毒類型a型TMV感染植物a型a型b型TMV感染植物b型b型組合病毒(a型TMV的蛋白質b型TMV的RNA)感染植物b型a型組合病毒(b型TMV的蛋白質a型TMV的RNA)感染植物a型a型A實驗(shyn) B實驗(shyn)C實驗(shyn) D實驗9答案C解析因為煙草花葉病毒的遺傳物質是RNA,所以決定病毒類型和病斑類型的是RNA,而不是蛋白質。中的RNA是b型TMV的,分離出的病毒類型就應該是b型。10下列關于遺傳物質的說法,錯誤的是()真核生物的遺傳物質是DNA原核生物的遺傳物質是RNA細胞核中的遺傳

12、物質是DNA細胞質中的遺傳物質是RNA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遺傳物質是DNA或RNAA BC D10答案C解析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遺傳物質都是DNA;細胞核和細胞質中的遺傳物質都是DNA;甲型H1N1流感病毒屬于RNA病毒,遺傳物質是RNA。11(2013課標,5)在生命科學發(fā)展過程中,證明DNA是遺傳物質的實驗是()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摩爾根的果蠅雜交實驗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T2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實驗DNA的X光衍射實驗A B C D11答案C解析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證明了遺傳的基本規(guī)律;摩爾根的果蠅雜交實驗證明了基因在染色體上;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證明了DNA是遺傳物質;T2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

13、實驗也證明了DNA是遺傳物質;DNA的X光衍射實驗為DNA空間結構的構建提供了依據。12(2013海南,13)關于T2噬菌體的敘述,正確的是()AT2噬菌體的核酸和蛋白質中含硫元素BT2噬菌體寄生于酵母菌和大腸桿菌中CRNA和DNA都是T2噬菌體的遺傳物質DT2噬菌體可利用寄主體內的物質大量增殖12答案D解析核酸中不含硫元素,故A錯誤;T2噬菌體不能寄生在酵母菌細胞中,故B錯誤;任何生物的遺傳物質只能是DNA或RNA中的一種,T2噬菌體的遺傳物質是DNA,故C錯誤;T2噬菌體作為病毒,只能利用宿主細胞的物質進行增殖,D正確。13(2012江蘇,2)人類對遺傳物質本質的探索經歷了漫長的過程,下列

14、有關敘述正確的是()A孟德爾發(fā)現(xiàn)遺傳因子并證實了其傳遞規(guī)律和化學本質B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比肺炎雙球菌體外轉化實驗更具說服力C沃森和克里克提出在DNA雙螺旋結構中嘧啶數不等于嘌呤數D煙草花葉病毒感染煙草實驗說明所有病毒的遺傳物質都是RNA13答案B解析孟德爾發(fā)現(xiàn)了遺傳因子并證實了其傳遞規(guī)律,但并沒有證實其化學本質,A項錯誤;證明DNA是遺傳物質的實驗中,因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能通過同位素示蹤技術將DNA和蛋白質徹底分離開來分析,故此實驗比肺炎雙球菌體外轉化實驗更具說服力,B項正確;DNA雙螺旋結構中嘌呤數等于嘧啶數,C項錯誤;煙草花葉病毒感染煙草的實驗證明煙草花葉病毒的遺傳物質是RNA,但并不能

15、說明所有病毒的遺傳物質都是RNA,如噬菌體的遺傳物質是DNA,D項錯誤。14(2012上海,11)赫爾希和蔡斯于1952年所做的噬菌體侵染細菌的著名實驗進一步證實了DNA是遺傳物質。這項實驗獲得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噬菌體()A侵染大腸桿菌后會裂解宿主細胞B只將其DNA注入大腸桿菌細胞中CDNA可用15N放射性同位素標記D蛋白質可用32P放射性同位素標記(bioj)14答案(d n)B解析噬菌體的結構物質有蛋白質和DNA,對蛋白質和DNA進行標記要用特有元素35S和32P,不能用共有元素15N,C項錯誤;蛋白質的組成元素中一般沒有P,D項錯誤;噬菌體侵染細菌時將DNA注入大腸桿菌中,而蛋白質外殼(w

16、i k)留在外面,這一特性將蛋白質和DNA分離開,使實驗結果更科學、更準確,故B項正確。15(2011江蘇,12)關于“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的敘述,正確的是()A分別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養(yǎng)基培養(yǎng)噬菌體B分別用35S和32P標記的噬菌體侵染未被標記的大腸桿菌,進行長時間的保溫培養(yǎng)C用35S標記噬菌體的侵染實驗中,沉淀物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攪拌不充分所致D32P、35S標記的噬菌體侵染實驗分別說明DNA是遺傳物質、蛋白質不是遺傳物質15答案C解析放射性噬菌體的獲取:分別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養(yǎng)基培養(yǎng)大腸桿菌,再用大腸桿菌去培養(yǎng)噬菌體,A項錯誤

17、;分別用35S和32P標記的噬菌體去侵染未被標記的大腸桿菌,進行適宜時間的保溫培養(yǎng),B項錯誤;用35S標記噬菌體的侵染實驗中,由于噬菌體的蛋白質外殼吸附在大腸桿菌表面,如果攪拌不充分,則噬菌體的蛋白質外殼不能與大腸桿菌分離,導致沉淀物存在少量放射性,C項正確;32P、35S標記的噬菌體侵染實驗說明DNA是遺傳物質,但不能證明蛋白質不是遺傳物質,D項錯誤。16關于格里菲思和艾弗里完成的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加熱殺死的S型菌的DNA進入R型菌細胞內,使R型菌轉化為S型菌BR型菌轉化后出現(xiàn)莢膜,反對者認為可能是突變所致,不能說明DNA是遺傳物質C艾弗里提取的DNA摻雜有非常少量的

18、蛋白質,實驗中沒有完全排除蛋白質的作用D艾弗里無法使DNA與蛋白質完全分開,故該實驗證明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16答案D解析由于技術所限,艾弗里未能將DNA與蛋白質完全分開,但通過體外轉化實驗證明了DNA就是肺炎雙球菌的遺傳物質。17(2014濱州一模)艾弗里將R型細菌置于含S型細菌DNA的培養(yǎng)基中培養(yǎng),得到了S型肺炎雙球菌,下列有關敘述中正確的是()AR型細菌轉化成S型細菌,說明這種變異是定向的BR型細菌轉化為S型細菌屬于基因重組C該實驗不能證明DNA是使R型菌產生穩(wěn)定遺傳變化的物質D將S型細菌的DNA注射到小鼠體內也能產生S型細菌17答案B解析艾弗里實驗中將S型細菌中的多糖、蛋白質和DNA

19、等提取出來,分別加入培養(yǎng)R型細菌的培養(yǎng)基中,結果發(fā)現(xiàn)只有加入DNA時,R型細菌才能轉化成S型細菌,這證明DNA是使R型細菌產生穩(wěn)定遺傳變化的物質;該實驗中R型細菌轉化為S型細菌的實質是基因重組;生物的變異都是不定向的;將S型細菌的DNA注射到小鼠體內不能實現(xiàn)肺炎雙球菌的轉化。18用32P標記S型肺炎雙球菌的DNA,35S標記其蛋白質,將其加熱殺死后與未標記的R型活細菌混合并注入小鼠體內。一段時間后,從死亡的小鼠體內提取到活的S型和R型細菌。下列有關元素分布的分析,最可能的情況是()A部分S型細菌含有32P,不含35SB部分R型細菌含有32P和35SC所有S型細菌都含有32P,不含35SD所有R

20、型細菌都含有35S,不含32P18答案A解析加熱殺死的S型細菌利用自身的DNA的兩條鏈為模板,用R型細菌的核苷酸和氨基酸為原料合成自身的DNA和蛋白質,因此部分S型細菌含有32P,不含35S。19下圖表示科研人員探究“煙草花葉病毒(TMV)遺傳物質”的實驗過程,由此可以判斷()A水和苯酚(bn fn)的作用是分離病毒的蛋白質和RNABTMV的蛋白質不能進入(jnr)煙草細胞中C侵入煙草(ynco)細胞的RNA進行了逆轉錄過程DRNA是TMV的主要遺傳物質19答案A解析從圖示分析,TMV放入水和苯酚中后,RNA和蛋白質分離,A正確;通過接種的方式,TMV的蛋白質可以進入煙草細胞中,B錯誤;此實驗

21、不能看出TMV的RNA在煙草細胞中進行了逆轉錄過程,C錯誤;此實驗說明TMV的遺傳物質是RNA,而不是蛋白質,同種生物的遺傳物質沒有主次之分,D錯誤。20艾弗里等人的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和赫爾希與蔡斯的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都證明了DNA是遺傳物質。這兩個實驗在設計思路上的共同點是()A重組DNA片段,研究其表型效應B誘發(fā)DNA突變,研究其表型效應C設法把DNA與蛋白質分開,研究它們各自的效應D應用同位素示蹤技術,研究DNA在親代與子代之間的傳遞20答案C解析解答本題需要了解艾弗里等人的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和赫爾希與蔡斯的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的過程以及二者設計上的異同。兩個實驗在設計思路上的共同點是設法

22、把DNA與蛋白質分開,研究它們各自的效應;不同點是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沒有用同位素示蹤技術,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利用了同位素示蹤技術;在整個過程中兩實驗都沒有誘發(fā)突變。21在32P標記的T2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的實驗中,離心后發(fā)現(xiàn)上清液的放射性偏高。相關分析不合理的是()A混合時,大腸桿菌過少 B保溫時間過長C攪拌時,攪拌不充分 D離心時,轉速太慢21答案C解析32P標記的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后經離心上清液的放射性偏高可由多方面的因素引起,如離心時離心機轉速太慢,被放射性噬菌體侵染的大腸桿菌會因未完全沉淀而分布在上清液;保溫時間太長,帶有放射性的噬菌體從大腸桿菌中釋放,離心后分布在上清液中;混合液中大

23、腸桿菌過少會使帶有放射性的噬菌體未全部侵染而在離心后分布在上清液中等。攪拌不充分會使噬菌體外殼不能與大腸桿菌徹底分離而進入沉淀物中,不會導致上清液的放射性偏高。22在經典實驗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的實驗過程中,進行攪拌分離,得到的上清液中主要含有()A蛋白質外殼 B較輕的大腸桿菌C尚未侵入的噬菌體 D噬菌體和細菌的混合物22答案A解析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的實驗過程中,蛋白質外殼吸附在細菌的表面,DNA注入細菌的體內。攪拌離心后,噬菌體DNA隨大腸桿菌沉淀,而蛋白質外殼從細菌表面脫離下來懸浮于上清液中。23某研究人員模擬赫爾希和蔡斯關于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進行了以下4個實驗:用未標記的噬菌體侵染35

24、S標記的細菌;用32P標記的噬菌體侵染未標記的細菌;用未標記的噬菌體侵染3H標記的細菌;用15N標記的噬菌體侵染未標記的細菌。以上4個實驗,經過一段時間后離心,檢測到放射性的主要部位分別是()A沉淀物、沉淀物、沉淀物和上清液、沉淀物和上清液B沉淀物、上清液、沉淀物、沉淀物和上清液C上清液、上清液、沉淀物和上清液、上清液D沉淀物、沉淀物、沉淀物、沉淀物和上清液23答案D解析用噬菌體侵染細菌一段時間后離心,上清液是噬菌體的蛋白質外殼,沉淀物是細菌(其中含有噬菌體的DNA)。用未標記的噬菌體侵染35S標記的細菌,上清液是沒有放射性的;用32P標記的噬菌體侵染未標記的細菌,放射性主要體現(xiàn)在DNA即沉淀

25、物中;用3H標記細菌,放射性在沉淀物中;而用15N標記的噬菌體含有放射性的物質是蛋白質和DNA,即放射性位于上清液和沉淀物中。24在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中,將加熱殺死的S型細菌與R型細菌相混合后,注射到小鼠體內,小鼠死亡,則小鼠體內S型、R型細菌含量(hnling)變化情況最可能是哪種()24答案(d n)B解析無毒性的R型細菌與加熱殺死的S型細菌混合后,轉化為有毒性的S型細菌。S型細菌數量應該先增加后穩(wěn)定;開始(kish)小鼠的免疫能力較強,R型細菌數量減少,后來S型細菌在小鼠體內增殖,導致小鼠免疫力下降,R型細菌逐漸增加后穩(wěn)定。25用32P標記的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經培養(yǎng)、攪拌、離心,檢測

26、到上清液的放射性占10%,沉淀物的放射性占90%。上清液帶有放射性的原因可能是()A離心時間過長,上清液中析出較重的大腸桿菌B攪拌不充分,吸附在大腸桿菌上的噬菌體未與細菌分離C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后,大腸桿菌裂解釋放出子代噬菌體D32P標記了噬菌體蛋白質外殼,離心后存在于上清液中25答案C解析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時,經過攪拌、離心,上清液是質量較輕的噬菌體外殼,沉淀物是被侵染的大腸桿菌,A項錯誤;攪拌不充分,噬菌體與細菌未分離,放射性應出現(xiàn)在沉淀物中,B項錯誤;32P標記的是噬菌體的DNA,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時注入自身的DNA,子代噬菌體的DNA會含32P,上清液帶有放射性的原因可能是噬菌體侵染大

27、腸桿菌后,大腸桿菌裂解釋放出子代噬菌體,C項正確,D項錯誤。26艾弗里等人的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和赫爾希與蔡斯的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都證明了DNA是遺傳物質。下列關于這兩個實驗的敘述正確的是()A二者都應用同位素示蹤技術B二者的設計思路都是設法把DNA與蛋白質分開,研究各自的效應C艾弗里的實驗設置了對照,赫爾希與蔡斯的實驗沒有對照D二者都誘發(fā)了DNA突變26解析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和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的設計思路都是設法把DNA和蛋白質分開,研究各自的效應,都遵循對照原則,但二者都沒有誘發(fā)DNA突變,其中只有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應用了同位素示蹤技術。答案B27在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中,將加熱殺死的S型細

28、菌與R型細菌相混合后,注射到小鼠體內,小鼠死亡,則小鼠體內S型、R型細菌含量變化情況最可能是()27解析隨著(su zhe)R型細菌轉化成S型細菌,S型細菌的數量變化呈現(xiàn)“S型”曲線(qxin)。R型細菌在小鼠體內開始時大部分會被免疫系統(tǒng)消滅,隨著小鼠免疫系統(tǒng)的破壞,R型細菌數量又開始增加。答案(d n)B28在艾弗里及其同事利用肺炎雙球菌證明遺傳物質是DNA的實驗中,用DNA酶處理從S型菌中提取的DNA之后與R型活菌混合培養(yǎng),結果發(fā)現(xiàn)培養(yǎng)基上僅有R型肺炎雙球菌生長。設置本實驗步驟的目的是()A證明R型菌生長不需要DNAB補充R型菌生長所需要的營養(yǎng)物質C直接證明S型菌DNA不是促進R型菌轉化的

29、因素D與“以S型菌的DNA與R型菌混合培養(yǎng)”的實驗形成對照28解析用DNA酶處理從S型活細菌中提取的DNA并與R型菌混合培養(yǎng)就是與“以S型菌的DNA和R型菌混合培養(yǎng)”的實驗形成對照。答案D29某研究人員模擬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進行了以下4個實驗:S型細菌的DNADNA酶加入R型細菌注射入小鼠R型細菌的DNADNA酶加入S型細菌注射入小鼠R型細菌DNA酶高溫加熱后冷卻加入S型細菌的DNA注射入小鼠S型細菌DNA酶高溫加熱后冷卻加入R型細菌的DNA注射入小鼠以上4個實驗中小鼠存活的情況依次是()A存活、存活、存活、存活 B存活、死亡、死亡、存活C死亡、死亡、存活、存活 D存活、死亡、存活、存活 2

30、9解析中DNA酶水解S型細菌的DNA,轉化因子失活,小鼠存活。最后加入的是有毒的S型細菌,小鼠患敗血癥死亡。S型細菌和DNA酶經高溫加熱后死亡,仍含有有活性的S型細菌DNA,但最后加入R型細菌的DNA,S型細菌DNA不能轉化R型細菌的DNA得到S型細菌,故小鼠存活。答案D30格里菲思和艾弗里所進行的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證實了()DNA是遺傳物質RNA是遺傳物質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蛋白質和多糖不是遺傳物質S型細菌的性狀是由DNA決定的在轉化過程中,S型細菌的DNA可能進入了R型細菌的細胞A BC D 30解析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證實了DNA是遺傳物質,蛋白質和多糖不是遺傳物質;R型細菌向S型細

31、菌轉化的內因是S型細菌的DNA進入了R型細菌的細胞,并成功表達了某些性狀。答案A31下圖中病毒甲、乙為兩種不同的植物病毒,經重建后形成“雜種病毒丙”,用病毒丙侵染植物細胞,在植物細胞內增殖后產生的新一代病毒是()31解析雜種病毒丙是由病毒甲的蛋白質外殼和病毒乙的核酸組裝而成的。其在侵染(qn rn)植物細胞時注入的是病毒乙的核酸,并由病毒乙的核酸指導合成病毒乙的蛋白質外殼,因而病毒丙在植物細胞內增殖產生的新一代病毒就是病毒乙。答案(d n)D32下列關于遺傳物質的說法(shuf),錯誤的是()真核生物的遺傳物質是DNA原核生物的遺傳物質是RNA細胞核的遺傳物質是DNA細胞質的遺傳物質是RNA甲

32、型H1N1流感病毒的遺傳物質是DNA或RNAA B C D32解析凡具有細胞結構的生物的遺傳物質都是DNA。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遺傳物質是RNA。答案C33下面是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的部分實驗步驟示意圖,對此實驗的有關敘述正確的是()A本實驗所使用的被標記的噬菌體是接種在含有35S的培養(yǎng)基中獲得的B本實驗選用噬菌體作實驗材料的原因之一是其結構組成只有蛋白質和DNAC實驗中采用攪拌和離心等手段是為了把DNA和蛋白質分開再分別檢測其放射性D在新形成的噬菌體中沒有檢測到35S說明噬菌體的遺傳物質是DNA而不是蛋白質33解析噬菌體是病毒,是在活細胞中營寄生生活的生物,不能直接在培養(yǎng)基上培養(yǎng)。該實驗攪拌

33、是為了使細菌外吸附著的噬菌體外殼與細菌分離;離心是一種分離混合物的方法,在該實驗中,被感染的細菌(含有子代噬菌體的細菌)在下層的沉淀物中,噬菌體蛋白質外殼的質量較小,在上層的上清液中。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不能證明蛋白質不是遺傳物質。答案B34下列敘述不能證明核酸是遺傳物質的是()AT2噬菌體的DNA進入大腸桿菌細胞后能合成T2噬菌體的外殼蛋白B外源DNA導入受體細胞后并整合到染色體上,隨受體細胞穩(wěn)定遺傳C煙草花葉病毒的RNA與霍氏車前病毒的蛋白質重建而成的新病毒能感染煙草并增殖出完整的煙草花葉病毒D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中,加熱后殺死的S型菌和活的R型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體內,最終能分離出活的S型

34、菌34解析本題考查考生對探究核酸是遺傳物質的經典實驗思路的掌握與應用。要證明核酸是遺傳物質,應將加熱后殺死的S型菌的核酸從其他化學成分中分離出來,單獨觀察其作用。答案D35某研究人員模擬赫爾希和蔡斯關于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進行了如下實驗:用32P標記的噬菌體侵染未標記的細菌;用未標記的噬菌體侵染35S標記的細菌;用15N標記的噬菌體侵染未標記的細菌。一段時間后進行離心,檢測到放射性存在的主要部位依次是()A沉淀、上清液、沉淀和上清液B沉淀、沉淀、沉淀和上清液C沉淀、上清液、沉淀D上清液、上清液、沉淀和上清液35解析(ji x)放射性主要集中在部分(b fen)子代噬菌體的核酸中;放射性主要集中

35、(jzhng)在子代噬菌體蛋白質外殼中;放射性主要集中在部分子代噬菌體的核酸和留在細菌外的蛋白質外殼中。答案B36如果用15N、32P、35S共同標記噬菌體后,讓其侵染大腸桿菌,在產生的子代噬菌體的組成結構中,能夠找到的標記元素為()A在外殼中找到15N和35SB在DNA中找到15N和32PC在外殼中找到15ND在DNA中找到15N、32P和35S 36解析用15N、32P、35S共同標記噬菌體,15N標記了噬菌體的DNA和蛋白質外殼,32P標記了噬菌體的核酸,35S標記了噬菌體的蛋白質外殼,噬菌體侵染細菌過程中蛋白質外殼留在細菌外面,核酸進入細菌內部,在細菌中以噬菌體DNA為模板,利用細菌的

36、原料合成子代噬菌體的蛋白質外殼和核酸,由于DNA復制的方式為半保留復制,故在子代噬菌體中能找到15N和32P標記的DNA,不能找到35S和15N標記的蛋白質。答案B37下圖1中的噬菌斑(白色區(qū)域),是在長滿大腸桿菌(黑色)的培養(yǎng)基上,由一個T2噬菌體侵染細菌后不斷裂解細菌產生的一個不長細菌的透明小圓區(qū),它是檢測噬菌體數量的重要方法之一?,F(xiàn)利用培養(yǎng)基培養(yǎng)并連續(xù)取樣的方法,得到噬菌體在感染大腸桿菌后數量的變化曲線(下圖2),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培養(yǎng)基中加入含35S或32P的營養(yǎng)物質,則放射性先在細菌中出現(xiàn),后在噬菌體中出現(xiàn)B曲線ab段,細菌內正旺盛地進行噬菌體DNA的復制和有關蛋白質的合成C曲線

37、bc段所對應的時間內噬菌體共繁殖了10代D限制cd段噬菌斑數量增加的因素最可能是絕大部分細菌已經被裂解37解析本題考查噬菌體代謝及遺傳的特點。包括噬菌體在內的所有病毒均是嚴格的寄生生物,無獨立的代謝能力,需要利用寄主細胞的原料增殖,而大腸桿菌可以利用環(huán)境中的物質進行代謝。曲線ab段,正處于噬菌體物質合成的階段,細菌未裂解釋放噬菌體;曲線bc段,噬菌斑從100個增殖到1 000個,是細菌裂解釋放的噬菌體數量,并不代表噬菌體增殖10代,增殖10代得到的噬菌體數為100210個,C錯誤;de段噬菌斑數量達到最大,說明d點之前絕大部分細菌已經裂解。答案C38噬菌體是一類細菌病毒。下列關于噬菌體侵染細菌

38、實驗的相關敘述中,不正確的是()A該實驗證明DNA是遺傳物質,蛋白質不是遺傳物質B侵染過程的“合成”階段,噬菌體DNA作為模板,而原料、ATP、酶、場所等條件均由細菌提供C為確認何種物質注入細菌體內,可用32P、35S分別標記噬菌體的DNA和蛋白質D若用32P對噬菌體雙鏈DNA標記,再轉入培養(yǎng)有細菌的普通培養(yǎng)基中讓其連續(xù)復制n次,則含32P的DNA應占子代DNA總數的eq f(1,2n1)38解析噬菌體是一類細菌病毒,侵染細菌的時候是將DNA注入細菌細胞內,以噬菌體的DNA為模板,利用細菌的原料來合成噬菌體的DNA及蛋白質。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中,用32P、35S分別標記噬菌體的DNA和蛋白質

39、,證明了DNA是遺傳物質,但不能證明蛋白質不是遺傳物質,若要證明蛋白質是否為遺傳物質,可將分離出來的蛋白質單獨注入細菌中,看能否產生同樣的噬菌體后代;DNA具有半保留復制的特點,所以用32P標記的噬菌體雙鏈DNA,讓其連續(xù)復制n次后,含32P的DNA應占子代DNA總數的eq f(1,2n1)。答案(d n)A39近幾年,豬流感在全球范圍內擴散,嚴重威脅著養(yǎng)殖業(yè)和人類的健康。某學校生物(shngw)興趣小組的同學通過查閱資料發(fā)現(xiàn),常見的流感病毒都是RNA病毒,同時提出疑問:豬流感病毒的遺傳物質是DNA還是(hi shi)RNA?下面是興趣小組探究豬流感病毒的遺傳物質設計的實驗步驟,請將其補充完整

40、。(1)實驗目的:_。(2)材料用具:顯微注射器,豬流感病毒的核酸提取液,豬胚胎干細胞,DNA酶和RNA酶等。(3)實驗步驟:第一步:把豬流感病毒核酸提取液分成相同的A、B、C三組_。第二步:取等量的豬胚胎干細胞分成三組,用顯微注射技術分別把A、B、C 三組處理過的核酸提取液注射到三組豬胚胎干細胞中。第三步:將三組豬胚胎干細胞放在相同且適宜的環(huán)境中培養(yǎng)一段時間,然后從培養(yǎng)好的豬胚胎干細胞中抽取樣品,檢測是否有豬流感病毒產生。(4)預測結果及結論:_若A、B、C三組都出現(xiàn)豬流感病毒,則豬流感病毒的遺傳物質既不是DNA也不是RNA。 39解析本題的實驗目的是探究豬流感病毒的遺傳物質是DNA還是RN

41、A。根據酶的專一性,利用給定的材料用具,設計不處理核酸提取液和分別用DNA酶、RNA酶處理核酸提取液的三組實驗相互對照,根據實驗結果便可得出結論。答案(1)探究豬流感病毒的遺傳物質是DNA還是RNA(3)第一步:分別用等量的相同濃度的DNA酶、RNA酶處理A、B兩組,C組不處理。(4)若A、C兩組出現(xiàn)豬流感病毒,B組沒有出現(xiàn),則豬流感病毒的遺傳物質是RNA若B、C兩組出現(xiàn)豬流感病毒,A組沒有出現(xiàn),則豬流感病毒的遺傳物質是DNA 40.某科學家做“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時,用放射性同位素標記某個噬菌體和細菌的有關結構或物質(如下表所示)。產生的n個子代噬菌體與親代噬菌體的形狀、大小完全一樣。噬菌體

42、細菌DNA或核苷酸32P標記31P標記蛋白質或氨基酸32S標記35S標記(1)子代噬菌體的DNA應含有表中的_和_元素,各占_個和_個。(2)子代噬菌體的DNA中,只含32P的有_個;只含31P的有_個;同時含有32P、31P的有_個。(3)子代噬菌體的蛋白質分子中都沒有_元素,由此說明_;子代噬菌體蛋白質都含有_元素,這是因為_。40解析由題干知細菌中核苷酸含31P,噬菌體中核酸含32P,細菌氨基酸含35S,噬菌體蛋白質含32S,噬菌體侵染細菌時,其蛋白質外殼留在外面,只有DNA侵入,合成子代噬菌體所需的原料均來自細菌,因此,每個噬菌體侵染細菌所形成的子代噬菌體中有2個DNA分子同時含31P

43、、32P,其余均只含31P,而蛋白質外殼應全是由細菌提供的原料構建的,即都只含35S。答案(1)31P32Pn2(或32P31P2n)(2)0n22(3)32S噬菌體侵染細菌時,蛋白質沒有進入細菌內35S子代噬菌體的外殼(或蛋白質)是以細菌內35S標記的氨基酸為原料合成的411928年,英國細菌學家格里菲思研制出了能抗肺炎雙球菌的疫苗。當時,他選擇了兩種肺炎雙球菌:帶有莢膜、有毒的S型細菌和沒有莢膜、無毒的R型細菌。通過實驗,格里菲思發(fā)現(xiàn)將加熱殺死的S型細菌和R型活細菌混合注射到小鼠體內,會使小鼠致死。檢查死鼠血樣,發(fā)現(xiàn)其體內竟然存在S型活細菌。請依據上述材料回答下列問題:(1)小鼠體內產生的

44、抗肺炎雙球菌抗體的化學本質是_。(2)有人設想抗R型細菌的抗體也可能抗S型細菌(R型細菌可以作為抗S型細菌的疫苗)。請為他設計一個實驗(shyn),檢驗這一想法。實驗(shyn)課題:_。實驗材料:小鼠若干只、S型活細菌、R型活細菌、生理鹽水、注射器等。(提示:可用生理鹽水配制一定濃度(nngd)的活細菌液,但濃度和劑量不作要求)實驗步驟:取年齡相同、發(fā)育相當、健康的小鼠若干只,_;在甲組體內注射用生理鹽水配制的R型活細菌液1 mL,_;_。實驗預期結果和結論:_;_。41答案(1)蛋白質(2)實驗課題:探究抗R型細菌的抗體也能抗S型細菌(R型細菌可以作為抗S型細菌的疫苗)實驗步驟:隨機、均等

45、地分為兩組,編號為甲組和乙組在乙組體內注射等量的生理鹽水;在相同且適宜的條件下飼養(yǎng)一段時間分別給甲、乙兩組注射用生理鹽水配制的S型活細菌液1 mL,觀察兩組小鼠的存活狀況實驗預期結果和結論:若甲組小鼠存活,而乙組小鼠死亡,說明抗R型細菌的抗體也能抗S型細菌(R型細菌可以作為抗S型細菌的疫苗)若甲、乙兩組小鼠都死亡,說明抗R型細菌的抗體不能抗S型細菌(R型細菌不能作為抗S型細菌的疫苗)解析(1)抗肺炎雙球菌抗體的化學本質是蛋白質。(2)該實驗的目的是探究抗R型細菌的抗體也可能抗S型細菌(R型細菌可以作為抗S型細菌的疫苗),所以該實驗的課題是探究抗R型細菌的抗體也能抗S型細菌(R型細菌可以作為抗S型細菌的疫苗)。該實驗的自變量為是否接種R型細菌,可設置兩組實驗:一組注射生理鹽水配制的R型活細菌液,一組注射等量的生理鹽水;因變量是S型細菌是否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