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課時光的反射-句容教育課件_第1頁
第一課時光的反射-句容教育課件_第2頁
第一課時光的反射-句容教育課件_第3頁
第一課時光的反射-句容教育課件_第4頁
第一課時光的反射-句容教育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二單元 機 械 運 動 中考復習第一輪句容市邊城中學 物理組 要點考點聚焦 本課時涉及的考點有:會根據(jù)參照物判斷物體的運動情況、會根據(jù)物體的運動情況選擇合適的參照物、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速度和速度變形公式的應用、直線運動.從中考命題看, 判斷物體運動情況、參照物的選取、運動的相對性、速度概念的理解、速度單位換算、勻速直線運動的理解和平均速度的計算常以填空、選擇題型出現(xiàn).平均速度的測量可能會以填空 或實驗題型出現(xiàn).在學習過程中要加強培養(yǎng)學生對運動過程的分析能力和建立運動圖景來解決問題的能力.課前熱身 1.在研究物體的運動時,_的物體叫參照物.由于 選擇參照物 可以是任意的,所以運動和靜止是_.

2、 飛機做俯沖飛行時,駕駛員說: “大地迎面而來,” 這是以_作參照物的.2.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有_ _ ,物理學中采用的方法是_ 3.在國際單位制中,速度是主單位是_,1 m/s=_ k m/h.4.速度是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機械運動中最簡單的運動形式是_ m/s選作為標準相對的飛機相同時間比路程和相同路程比時間相同時間比路程3.6勻速直線運動課前熱身5.做變速直線運動的物體,它的快慢程度可以用_來衡量,它的計 算公式是 =6.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通過相等的路程所用的時間( )A.一定都不相等B.不一定都相等C.一定相等D.三種情況都不正確.7.小華用18 s跑完100 m,小明騎

3、自行車,1h行駛18 km,他們相比較,則( )A.小華的速度大B.小明的速度大C.兩人速度一樣大D.無法確定CA平均速度課前熱身8.由勻速度直線運動的速度公式v= 可知,以下說法中正確的是 ( )A.速度與路程成正比B.速度與時間成反比C.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的速度與路程、時間無關D.以上說法都不對C 9 . 刻舟求劍這則寓言故事中,刻舟人最終沒能尋到劍,是因為船相對于河岸是_的,而劍相對于河岸是_的。靜止運動課前熱身10.“滿眼風光多閃爍,看山恰似走來迎,仔細看山,山不動,是船行?!痹娭小翱瓷角∷谱邅碛焙汀笆谴小彼x的參照物( )A分別是船和山 B分別是山和船 C都是船 D都是山11.

4、下列關于運動和靜止的說法正確的是( ) A地球同步衛(wèi)星圍繞地球飛行時,以地面為參照物,衛(wèi)星是運動的 B月亮在云中穿行時,以云為參照物,月亮是運動的 C飛機在空中加油時,以地面為參照物,受油機是靜止的 D漂流而下的小船,以河岸為參照物,小船是靜止的AB課前熱身12.甲、乙兩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它們運動的時間之比為23,運動的路程之比為34 ,則甲、乙兩物體運動速度之比為( ) A. 89 B. 98 C. 29 D. 92B13.如圖所示是公路上的一個交通標志,在遵守交通規(guī)則的前提下,從這個標志牌到南 京,勻速行駛的汽車最快需_min.18典型例題解析【例1】甲、乙兩物體分別以3 m/s和5 m

5、/s的速度在同一水平路面上自南向北做勻速直線運動,若以乙物體作參照物時,甲的速度大小和方向是( ) A. 3 m/s,向南 B. 5 m/s,向北 C. 2 m/s,向南 D. 2 m/s向北C 練習:公路邊有一農(nóng)舍,它的煙囪正冒著煙,插有旗幟的a、b兩車在農(nóng)舍旁的公路上。觀察右圖中旗與煙的情況,判斷以下關于a、b兩車相對于房子的運動情況的說法中,正確的是Aa、b兩車一定向左運動Ba、b兩車一定向右運動Ca車可能運動,b車向右運動Da車可能靜止,b車向左運動【例2】一輛汽車在平直公路上行駛,先以10 m/s的速度勻速行駛100 m路程,接著又以20 m/s的 速度勻速行駛300 m路程,則汽車

6、在全程中運動的平均速度為( ) A. 13 m/s B. 15 m/ C. 16 m/s D. 18 m/sC典型例題解析典型例題解析練習:從上海到南京的2526次普通列車運行時刻表如表所示,從上海到南京的D412次動車組運行時刻表如表所示:表:2526次普通列車表:D412次動車組項目上海蘇州常州南京項目上海蘇州常州南京發(fā)車時間06:3007:2608:24發(fā)車時間09:1509:5310:34到站時間07:2408:2211:30到站時間09:5110:3211:45里程/km084165300里程/km084165300(1)2526次普通列車由上海駛往南京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2)從上

7、海到南京,D412次動車組的平均速度為多少km/h?(3)由上海駛往南京,乘坐D412次動車組比乘坐2526次普通列車可節(jié)省多少時間?典型例題解析【例3 】. 如圖是一個騎自行車的人與一個跑步的人運動時的路程隨時間變化的圖線。根據(jù)圖線回答下列問題:(1)騎車者和跑步者是否同時出發(fā)?_(填“是”或“否”)(2)跑步者前進200米路程所用的時間為_秒(3)騎車者的速度為_米秒;跑步者的速度為_米秒小華從家中出發(fā)到學校參加中秋文藝晚會,其中一半路程步行,一半路程騎自行車,路程與時間圖像如圖2所示,則步行的是圖中_段,小剛步行的速度為_ms。圖2典型例題解析甲、乙兩小車運動的s-t圖像如圖所示,由圖像

8、可知( ) A 甲、乙兩車都做勻速直線運動。 B 甲車的速度為10米/秒,乙車的速度為2米/秒。 C 經(jīng)過6秒,甲、乙兩車相距2米。 D 經(jīng)過5秒,甲、乙兩車通過的路程均為10米。典型例題解析【例4】.一列火車長310 m,用13 m/s的速度勻速通過一隧道需要1min 10s的時間,求隧道的長度.【答案】600 m典型例題解析【例5】夏夜,人們常常點蚊香來驅趕蚊蟲。由于蚊香燃燒緩慢,往往一盤蚊香才燃燒一小段,你已進入夢鄉(xiāng)。因此,很少有人知道一盤蚊香燃燒有多長時間。你能否設計一個方案,測量一盤蚊香燃燒的時間?要求:(1)寫出測量的步驟(所測的物理量要用字母表示)。_。 (2)推導出一盤蚊香燃燒

9、時間的數(shù)學表達式。課后練習1、小華在放學回家的路上,運用所學的物理知識估測出他在前一半路 程的平均速度為2 m/s,后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為3 m/s,那么他在回家的全路程中的平均速 度為_.2.4 m/s 2、汽車在平直公路上行駛,在前一半路程中的平均速度為36 km/h,后一半路程中 的平均速度為20 m/s,求汽車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答案】13.33 m/s課后練習3、小明在上學的路上,先以v1的速度走完前一半路程,又以v2的速度走完剩 下的一半路程,則他在上學的全程中平均速度為( ) A. B. C. D.4、甲、乙汽車同時從相距20 km的兩地出發(fā),相向做勻速直線運動,甲車的速度為1

10、5 m/s ,乙車的速度為36 km/h,當他們相遇時,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兩車通過的路程相等B.甲車比乙車少走2 kmC.甲車運動的時間比乙車多 hD.甲車比乙車多走4 kmBD課后練習5、全國鐵路大提速給人們的出行帶來了極大便利。在北京和上海之間對開著一對特快列車T,和T,表中所列是這兩次列車的時刻表,請回答下列問題: 車次北京上海自北京起(公里)站名上海北京15.500北京13:2017:2017:30497濟南11:501l:4020:1020:20979蚌埠9:008:5022:501458上海6:20(1)全程運行時間?(2)列車運行的平均速度為多少? 課后練習6、某地的道路如圖4-2-4所示,AB=15 cm,BC=10 m,BD=60 m,一歹徒在A處作案后 ,跑到B處時,被C處的小明發(fā)現(xiàn),歹徒以6 m/s的速度向D處逃跑,小明迅速追擊歹徒,最后 在D處將歹徒抓獲,小明從發(fā)現(xiàn)到抓住歹徒用了多少秒?小明追歹徒的速度是多少米/秒?圖4-2-4【答案】 10 s 7 m/s 課后練習7、在平直的公路上停有兩輛汽車,同時啟動,均以10 m/s的速度勻速行駛10 s, 則車之間的距離可能是多少?【答案】同向同地點,s=0反向同地點,s=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