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學教程第二版整理版郭慶光課后習題答案(全)_第1頁
傳播學教程第二版整理版郭慶光課后習題答案(全)_第2頁
傳播學教程第二版整理版郭慶光課后習題答案(全)_第3頁
傳播學教程第二版整理版郭慶光課后習題答案(全)_第4頁
傳播學教程第二版整理版郭慶光課后習題答案(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傳播學教程整理版答案(全)第一章傳播學的對象和基本問題第一節(jié)從傳播的定義看傳播學的研究對象為什么說信息是物理載體和意義構成的統一整體”?答:這是由德國哲學家克勞斯提出的。信息科學認為,信息是無知的普遍屬性,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物質運動形式??梢詫⑿畔⒎殖晌锢硇畔ⅰ⑸镄畔⒑蜕鐣畔?。社會信息是人類社會在生產和交往活動中所交流或交換的信息。也是以質、能波動的形式表現出來的,與其他信息一樣具有物質屬性。而社會信息及傳播又有其他信息所不具備的特殊性質,就是它伴隨著人的精神活動。第一,社會信息并不單純地表現為人的生理層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且伴隨著人復雜的精神和心理活動,伴隨著人的態(tài)度、感情、價值和意識

2、形態(tài);第二,即便是作為社會信息的物質載體符號系統本身也是人的與物質勞動密切相關的精神勞動的創(chuàng)造物。(社會信息與其他信息的異同點)所以,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把社會信息看做是物質載體和精神內容的統一,主體和客體的統一,符號和意義的統一。也就是信息是物理載體和意義構成的統一整體。什么是傳播?它的基本特點是什么?答:傳播是指社會信息的傳播或社會信息系統的運行。它的基本特點有:社會傳播是一種信息共享活動。它是一個單個人或少數人所獨有的信息化為兩個人或更多人所共有的過程。共享意味著社會信息的傳播具有交流、交換和擴散的性質。社會傳播是在一定社會關系中進行的,又是一定社會關系的體現。社會關系是人類傳播的一個本質

3、屬性,通過傳播,人們保持、改變既有的社會關系并建立新的社會關系。從傳播的社會關系性而言,它是一種雙向的社會互動行為。信息的傳遞總是在傳播者與傳播對象之間進行的。雙向性有強弱之分,但任何一種傳播都必然是一種通過信息的傳受和反饋而展開的社會互動行為。傳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傳受雙方必須具有共通的意義空間。信息的傳播要進過符號的中介,就意味著傳播也是一個符號化和符號解讀的過程。共通的意義空間,意味著傳受雙方必須對符號意義擁有共通的理解,否則傳播過程本身就不能成立,或傳而不通,或導致誤解。傳播是一種行為,是一種過程,也是一種系統。3傳播是在一定社會關系中進行的,又是一定社會關系的體現。如何理解這個觀

4、點?答:施拉姆認為,傳播與社區(qū)關系密切,沒有傳播就不會有社區(qū),沒有社區(qū),也不會有傳播。社區(qū)是指由地緣關系和社會關系構成的共同體。傳播產生于一定的社會關系,關系是縱向或者橫向的。傳播又是社會關系的體現,傳受雙方表述的內容和采取的姿態(tài)、措辭等,都反映著各自的社會角色和地位。社會關系是人類傳播的一個本質屬性,通過傳播,人們保持、改變既有的社會關系并建立新的社會關系。第二節(jié)傳播學是研究社會信息系統及其運行規(guī)律的科學如何理解社會傳播的系統性?答:系統科學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無不處在一定的系統之中。系統指的是由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若干部分結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從這個定義上說,人類社會的傳播也

5、具有普遍的系統性。傳播學通常把社會傳播區(qū)分為五種基本類型,即人內傳播、人際傳播、群體傳播、組織傳播和大眾傳播。這五種不同的傳播類型實際上也是五種不同的傳播系統。任何傳播活動都是在一定的信息系統中進行的,傳播的系統性是普遍存在的。2社會信息系統的特點是什么?答:社會信息系統是社會的一個基本系統,具有以下四個特點:社會信息系統是一個開放性系統。社會信息系統通過保持社會內部的聯系與協調,收集、整理和傳達系統內部和外部環(huán)境變化的信息來保證社會的正常運行和發(fā)展。開放性是執(zhí)行其對內對外功能的一個重要前提。社會信息系統是由各種子系統相互連結、相互交織而構成的整體。社會信息系統是一個具有雙重偶然性的系統。社會

6、信息系統是一個自我創(chuàng)造、自我完善的系統。3如何理解社會信息系統中的“雙重偶然性”?答:雙重偶然性是由德國社會傳播學家魯曼提出的,指的是傳播的雙方都存在著不確定性。因此,通過傳播所作出的選擇有受到拒絕的可能性。雙重偶然性是人類社會信息系統所特有的屬性,這與它是以人為主體的活動有關。人類的活動不僅受到生物運動規(guī)律的制約,而且受到精神和心理的運動規(guī)律的制約。這樣,影響社會信息系統運動及其結果的變量就更多、更復雜。如果這些變量處理不當,就會引起傳播障礙和傳播隔閡。4什么是“傳播障礙”、“傳播隔閡”?答:“傳播障礙”:包括結構與功能障礙,如傳播制度是否合理、傳播渠道是否暢通、信息系統的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

7、等。“傳播隔閡”:包括個人之間、個人與群體、成員與組織的隔閡,群體之間、組織之間、世代之間、文化之間等社會信息系統的參與者在特定利益、價值、意識形態(tài)和文化背景方便的隔閡,有無意的誤解和有意的曲解。+5傳播學的定義及任務是什么?答:傳播學是研究社會信息系統及其運行規(guī)律的科學。既是社會科學,也是應用科學。其任務是:必須通過對該系統及其各部分的結構、功能、過程以及互動關系的考察,探索、發(fā)現克服傳播障礙和傳播隔閡的科學方法,找到社會信息系統良性運行的機制,由此來推動社會的健全發(fā)展。第三節(jié)精神交往理論和馬克思主義傳播觀1為什么說馬克思和恩格斯的交往”理論是唯物論傳播觀的出發(fā)點?答: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精

8、神交往”概念與現代“傳播”概念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精神交往是指以語言為媒介的人與人的社會關系,而現代傳播是指以信息為媒介,兩者涉及的對象和范疇沒有太大差異。以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精神交往理論作為理解人類傳播現象的基本出發(fā)點,可以克服以往傳播學研究,特別是行為主義傳播學研究視野的局限性。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精神交往是與精神生產相聯系的,離開了精神生產,也就談不上精神交往。精神交往關系是與一定階段的精神生產力發(fā)展水平以及精神生產資料的占有方式密切相關的。從馬克思主義觀點來看,精神生產既然是一種生產,就必然有它的產品。這一產品在現代社會更多地表述為信息。試述精神生產和精神交往與物質牛產和物質交往的辯

9、證關系。答:(1)一定的精神生產和精神交往與一定的物質生產和物質交往相適應,這是唯物史觀的一個重要前提。人類的精神生產和精神交往起源于物質生產和物質交往活動。物質生產力的發(fā)展水平對精神生產和精神交往起著重要的制約作用。精神生產和精神交往關系反映著物質生產和物質交往關系。(2)精神生產和精神交往具有其獨立性和能動性:精神生產和精神交往的發(fā)展,反過來也推動著物質生產和物質交往的發(fā)展。在物質生產達到一定的發(fā)達程度之際,精神生產的狀態(tài)如何將會成為制約社會發(fā)展的主要矛盾。精神生產和精神交往既然與物質生產和物質交往相區(qū)別,就意味著它具有與物質生產和物質交往不同的特殊規(guī)律。馬克思主義精神交往理論與行為主義傳

10、播學的本質區(qū)別是什么?答:(1)馬:要求把精神交往放在人類社會交往的大系統中加以考察,不但要研究人的精神活動本身,而且要研究精神活動與物質活動的關系、與物質生產和物質交往的關系,有助于我們從更廣闊的視野來觀察人類社會的傳播活動和傳播關系。行:傳播基本上是作為孤立的精神或心理現象來看待的,他們往往單純地就信息研究信息,就傳播研究傳播。(2)馬:精神交往是與精神生產關系的,離開了精神生產,也就談不上精神交往。精神生產屬于一種生產,因此精神交往關系也是與一定階段的精神生產力發(fā)展水平和精神生產資料的占有方式密切相關的。行:回避這些重大問題,不能從根本上揭示人與人之間的傳播關系的本質。(3)馬:精神生產

11、既然是一種生產,就必然有它的產品,這一產品在現代社會表述為信息。精神內容的生產與一定的思想、觀念、意識、道德、意識形態(tài)等相聯系。行:不否認信息中包含著思想、觀念和價值傾向,卻不想從信息的生產過程和生產結構中尋找原因。+4.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傳播學需要堅持幾項原則?答:正確處理“批判”和“借鑒”的關系。傳播學中,無論是“管理”學派還是“批判”學派,其誕生環(huán)境和考察對象都是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傳播活動。其結論并不能照搬于中國,必須進行全面、系統、客觀的分析,汲取精華,去除糟粕。實現傳播學的本土化和中國化。媳婦傳播學理論在很多情況下不能解決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傳播實踐問題,生搬硬套缺乏說服力,引起

12、邏輯和思想的混亂。研究傳播學,要從為我國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與和諧社會建設服務這一基本宗旨出發(fā)。我國應把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國社會信息系統及其運行狀況作為主要考察對象,探索中國社會信息傳播活動中的各種理論和實踐課題。第二章人類傳播的歷史與發(fā)展第一節(jié)從動物傳播到人類傳播+1動物傳播與人類傳播的區(qū)別是什么?答:動物的信息傳播行為是一種先天的本能行為,其能力更多地取決于體內的信息功能和遺傳基因,而不是后天的系統學習。動物傳遞和接收信息的過程是基于條件反射原理的過程,而不伴隨復雜的精神和思維活動。一句話,動物傳播只是對自然界的一種被動的適應,而不能成為對自然界和自身進行能動的、創(chuàng)造性改造的因

13、素。2為什么說勞動創(chuàng)造了語言?答:從傳播學的角度說,語言的產生,是完成從動物傳播到人類傳播之巨大飛躍的根本標志。而語言產生的根本動力來自于人類最基本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勞動。作為人類最基本傳播手段的語言,是從勞動中產生出來的。勞動促進社會成員緊密地相互結合起來,使相互支持和共同協作的場合增多,并且使每個人都清楚的意識到這種共同協作的好處。而勞動中的相互協作對語言的需要促進了早期人類發(fā)音器官的進化,經過漫長的進化和發(fā)展,最終出現了分音節(jié)的語言。3人類語言具有哪五個特點?答:人類語言是一種具有音節(jié)區(qū)分的聲音符號體系;與本能相關的聲音較少,發(fā)音和語句在結構上具有邏輯性;具有自由模仿其他聲音的能力;在沒有外部

14、刺激的情況下也能自主發(fā)聲;能夠自主地賞娛音聲的節(jié)奏和韻律。4人類語言區(qū)別于動物界信號系統的根本特性是什么?答:人類語言的特性有:具有超越時間和空間的能力。不僅能表述現在,還能表述過去和未來;不僅能表述眼前的事物,還能表述在遙遠空間的事物。具有無限的靈活性??梢员硎鼍唧w的、抽象的甚至虛構的事物,在表達內容上幾乎沒有任何限制。具有發(fā)音的經濟性。能以最小的體能消耗來最大限度發(fā)揮自己的音聲傳播能力。具有巨大的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人類在使用語言的過程中可以不斷創(chuàng)造新詞語、新概念等,并能將聲音語言轉換成文字或其他符號加以記錄和保存。綜上所述,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是人類語言區(qū)別于動物界信號系統最根本的特征。人類語言活

15、動不僅是人類對自然界和社會進行能動改造這一總體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而且它還不斷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著自身,不斷開創(chuàng)著嶄新的語義世界。第二節(jié)人類傳播的發(fā)展進程人類傳播經歷了哪些發(fā)展階段?答:口語傳播時代:口語是一種能夠表達復雜含義的音聲符號系統,大大促進了人類思維能力的發(fā)達,也大大加速了人類社會進化和發(fā)展的進程。局限性:只能在近距離傳遞和交流;轉瞬即逝,記錄性較差。文字傳播時代:以手抄為主,文字的產生使人類傳播在時空領域都發(fā)生了重大變革,大大加速了人類利用體外化媒介系統的進程。局限性:傳播效率低、規(guī)模小、成本高,屬于特權階級。印刷傳播時代:建立在紙張和印刷術發(fā)明的基礎上,實現了文字信息的批量生產和大量復制

16、。印刷媒介在社會變革、社會生活和社會經濟中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電子傳播時代:實現了信息的遠距離快速傳輸,形成人類體外化的聲音和影像信息系統,使人類知識經驗的積累和文化傳承的效率和質量有了新的飛躍。電子技術推動電腦誕生。數字技術的發(fā)展開創(chuàng)了人類傳播媒介大融合的時代。人類傳播的第一套體外化符號系統是什么?其產牛有什么意義?答:文字是人類傳播的第一天體外化符號系統。其產生的重要意義有:文字克服了音聲語言的轉瞬即逝性,能夠把信息長久保存下來,使人類的知識與經驗的積累和儲存不再單純依賴人腦的有限記憶力。文字能把信息傳遞到遙遠的地方,打破了音聲語言的距離限制,擴展了人類的交流和社會活動的空間。文字的出

17、現使人類文化的傳承有了確切可靠的資料和文獻依據??傊?,文字的產生使人類傳播在時間和空間兩個領域都發(fā)生了重大變革,大大加速了人類使用體外化媒介系統的進程。在統一中華民族和中國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過程中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試論述中國的印刷術的發(fā)明對印刷傳播發(fā)展的貢獻和古登堡印刷術的意義。答:(1)中國印刷術發(fā)明的貢獻:中國的造紙術和印刷術為推動世界文明和人類傳播的發(fā)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印刷術的發(fā)明標志著人類已經掌握了復制文字信息的技術原理,有了對信息進行批量生產的觀念。(2)古登堡印刷術的意義:15世紀40年代,德國工匠古登堡在中國印刷術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了金屬活字排版印刷,并改裝成功印刷機,使文字信息的機械化

18、生產和大量復制成為可能。古登堡的印刷術標志著印刷時代的新紀元,歐洲工業(yè)革命推動下,印刷技術不斷革新,迅速跨越了人力生產而進入機械動力和電力生產的階段。印刷機的出現迎來了近代報刊的誕生,印刷媒介開始在社會變革和社會生活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不僅如此,印刷事業(yè)也日益成長為規(guī)模宏大的產業(yè),成為現代信息經濟和文化產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試論述電子傳播的發(fā)展在人類傳播史上的里程碑意義。答:實現了信息的遠距離快速傳輸,衛(wèi)星通信技術、衛(wèi)星廣播電視和互聯網的飛速發(fā)展和普及,使大面積、遠距離的實時跨國傳播和全球傳播成為現實,突破了空間和速度的距離。形成了人類體外化的聲音信息系統和體外化的影像信息系統,使人類文化的

19、傳承內容更加豐富,感覺更加直觀,依據更加可靠,使人類經驗的積累和文化傳承的效率和質量產生了新的飛躍。電子技術的發(fā)展推動了計算機的誕生,電腦開始執(zhí)行人腦的部分功能,意味著人的大腦這一信息處理中樞也開始了體外化的進程。電子技術的發(fā)展特別是數字技術的發(fā)展,開創(chuàng)了人類傳播媒介大融合的時代。電子傳播技術的發(fā)展使人類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信息社會;在模擬電子技術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數字技術,則進一步推動著人類邁入了高度信息化社會的嶄新階段。第三節(jié)信息社會與信息傳播1如何理解媒介的進化與社會的發(fā)展之間的關系?答:人類傳播活動的發(fā)展史,就是人類從自然賦予的傳播能力出發(fā),在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的動力推動下不斷發(fā)現和創(chuàng)造

20、新的傳播媒介,不斷使社會信息系統走向發(fā)達和完善的歷史。傳播媒介的進化對社會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媒介是社會發(fā)展的基本動力,每一種新的媒介的產生都開創(chuàng)了人類交往和社會生活的新方式。媒介的極大豐富和體外化信息系統的發(fā)達,進一步增加了信息和信息傳播在社會發(fā)展中的重要性,如果我們把媒介和媒介技術理解為社會生產力的重要內容,那么媒介的進步對社會變革的巨大影響是無可否認的。2試述傳播學家哈特對媒介系統的分類。答:美國傳播學家哈特把媒介系統分為以下三類:(1)示現的媒介系統。即人們面對面?zhèn)鬟f信息的媒介,包括口語和非語言符號等,是有人體的感官或器官本身來執(zhí)行功能的媒介系統。(2)再現的媒介系統。包括繪畫、文字

21、、印刷、攝影等,這類系統中,信息生產和傳播者需要使用物質工具或機器,信息接收者不需要。(3)機器媒介系統。包括電話、電影、電視、計算機等。傳受雙方都需要使用機器。什么是信息社會?它具有哪些特點?答:信息社會是指信息成為與物質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重要的資源,整個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以信息為核心價值而得到發(fā)展的社會。特點有:社會經濟的主體由制造業(yè)轉向以高科技為核心的第三產業(yè),既信息和知識產業(yè)占據主導地位;勞動力主體不在是機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產者和傳播者;交易結算不再主要依靠現金,而是只要依靠信用;貿易不在只要局限于國內,跨國貿易和全球貿易將成為主流。4體外化信息系統經歷了功能分化和多樣

22、化的過程,正在迎來一個重新統合的時代。如何理解這個觀點?答:體外化信息系統經歷了功能分化和多樣化的過程,從媒介而言,則有信件、書籍、報刊、電話、廣播、電視、傳真、計算機、人造衛(wèi)星等。20世紀50年代以后,這些分散的媒介系統在各自的領域都得到了充分的發(fā)展,功能也越來越強。20世紀90年代以來最明顯的一個變化就是各種不同的媒介功能出現了融合的趨勢,統合到數字這一綜合的信息傳播系統當中。人類的社會信息系統已經超越了高度分化和多元發(fā)展階段,迎來了重新統合的時代。這是社會信息系統演化中的一大飛躍,同時也意味著這個系統的規(guī)模更加巨大,結構更加復雜。第三章人類傳播的符號與意義第一節(jié)符號在人類傳播中的作用簡述

23、符號的定義。答:日本學者永井成男:只要在事物X和事物Y之間存在著某種指代或表述關系,那么事物X便是事物Y的符號,Y便是X指代的事物或表述的意義。結構主義語言學奠基人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提出語言符號是能指和所指的結合。能指(意符)通常表現為聲音或圖像,能夠引發(fā)人們對特定對象事物的概念聯想;所指,即意符所指代或表述的對象事物的概念意義。能指和所指之間聯系的過程稱為意指。英國學者特倫斯霍克斯:認為任何事物只要它獨立存在,并和另一事物有聯系,而且可以被“解釋”,那么它的功能就是符號。符號及其相關要素主要體現為三個特征:代表事物的形式(媒介關聯物)被符號指涉的對象(對象關聯物)對符號的意義解釋(解釋關

24、聯物)說明了:符號是在一定的指代和表述關系中產生的符號在形式上可以獨立存在人們以符號為介質從事信息傳播,目的是達到意義的交流和互動,只有通過傳受雙方的對符號意義的“解釋”才能獲得。郭慶光:符號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質載體,是信息表達和傳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種基本要素。可以分為信號和象征符。+2.信號具有哪些特點?答:信號與其表示的對象事物之間具有自然的因果性。一切自然符號都是信號。信號與其所表示的事物之間通常具有一對一的固定對應關系。象征符具有哪些特性?答:(1象征符是人工符號,是人類社會的創(chuàng)造物;(2象征符不僅能夠表示具體的事物,而且能夠表達觀念、思想等抽象的事物;(3象征符不是遺傳的,而是通過傳

25、統、通過學習來繼承的;(4象征符是可以自由創(chuàng)造的,與其對象事物之間的關系具有隨意性。4非語言符號有哪些類型?答:語言符號的伴生符。也成為副語言,如聲音高低、速度快慢等,不僅對語言起著輔助作用,它們也有自己的意義。體態(tài)符號。動作、手勢、表情等,既可獨立使用,也可與語言并用,在形成傳播語境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物化、活動化、程序化、儀式化的符號。更具有獨立性和能動性。如儀式和習慣、服裝和飲食等。具有象征性和體系性的特點。5符號的基本功能是什么?答:表述和理解功能:傳播的目的是交流意義,需借助某種可感知的物質形式。傳播活動表現為符號化和符號解讀的過程,反饋過程是再次符號化的活動。傳達功能:作為精神內容

26、的意義只有轉換為具有一定物質形式的符號,才能在時間和空間中得到傳播和保存。思考功能:即引發(fā)思維活動,思考是人腦與外部信息相聯系的內在意識過程,是內在的信息處理過程。思考本身就是個操作符號并在各種符號之間建立聯系的過程。第二節(jié)人類傳播中的意義交流什么是意義?意義是如何產牛的?答:意義是人堆自然事物或社會事物的認識,是人為對象事物賦予的含義,是人類以符號形式傳遞和交流的精神內容。意義的范疇涵蓋了人類在傳播活動中交流的一切精神內容,包括意向、意思、認識、價值、觀念等。在人類生活中,意義是普遍存在的,并在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人與人之間的社會傳播,實質上也是意義的交流。意義活動是人類最基本的活動之一。意

27、義本身是抽象和無形的,但可以通過語言及其他符號得到表達和傳遞,因此符號是意義的載體和表現形態(tài)。產生:意義活動屬于人的精神活動的范疇,但它與人的社會存在和社會實踐密切相關。在與自然和社會打交道的過程中,人不斷地認識和把握對象事物的性質和規(guī)律,并從中抽象出意義。2符號的意義有哪些分類?答:從詩學和語義學的角度,分為明示性意義和暗示性意義。前者是符號的字面意義,屬于意義的核心部分,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是某種文化環(huán)境中多數社會成員共同使用和有著共同理解的意義。后者是符號的引申意義,屬于意義的外圍部分,易發(fā)生變化,既有多數成員共同使用的,也有特定個人或少數人在小范圍使用的。從邏輯學的角度,分為外延意義與內涵

28、意義。外延是概念符號所指示的事物的集合,內涵是對所指示事物的特征和本質屬性的概括。從符號學角度,分為指示性意義和區(qū)別性意義。前者是將符號與現實世界的事物聯系起來進行思考的意義。后者是表示兩個符號的含義之異同的意義,是通過分析符號之間的關系來顯示的。3如何理解語言符號的曖昧性和多義性?答:符號是人們交流意義的基本手段,但是符號所傳達的意義并不總是很清晰,有時甚至很模糊,語言符號的曖昧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語言符號本身意義的模糊。比如“水果”一詞,從典型的水果到不太典型的水果,其包容的范圍很大,西紅柿、西瓜等屬于水果還是蔬菜,很多人不易分清。一些新出現的詞語和流行語的意義也存在曖昧性。第二,

29、語言符號的多義性。指一種符號具有兩種以上的意義。語言符號的曖昧性和多義性有時會成為人們之間溝通意義的障礙,但這種障礙不是難以克服的,人們可以借助傳播過程中的其他條件或情境來消除,還能積極利用這種特性來創(chuàng)造和表達新的意義。4情境意義指的是什么?在傳播過程中,除符號本身的意義之外還有哪些意義在起作用?答:情境意義:傳播情境指的是對特定的傳播行為直接或間接產生影響的外部事物、條件或因素的總稱,它包括具體的傳播活動進行的場景,廣義上也包括傳播行為的參與人多處的環(huán)境。在很多情況下,傳播語境會形成符號文本自身所不具有的新意義,并對符號文本的意義產生制約。在具體的社會傳播活動中,參與或介入進來的并不僅僅是符

30、號本身的意義,還有傳播者的意義、受傳者的意義以及傳播情境所形成的意義等。傳播者的意義:傳播者通過從事符號化操作來傳達他所要表達的意義,但是其意義并不總是能夠得到正確的傳達,作為符號化過程的結果而形成的符號系統(文本)未必能完全表達傳播者的本意。受傳者的意義:對同一符號構成的文本,不同時代或同一時代不同的人都會有不同的理解,原因有:一是符號本身的意義會碎時代的發(fā)展而產生變化,二是每個人根據個人不同的經驗、經歷和利益關系等社會背景來理解,因此得到的意義會產生差異。+5意義不能脫離符號而存在,那為什么說符號本身之外還有意義?答:符號本身是具有意義的,但意義并不僅僅存在于符號本身,而是存在于人類傳播的

31、全部過程和環(huán)節(jié)當中。不能以明確的符號形式表達出來的意義不是清晰的意義,只能說是模糊的意義或意義的胚芽。符號與意義的關系是形式與內容的關系,形式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而與豐富的社會生活實際相聯系的意義具有多變性。人類整體駕馭符號表述和解讀意義的能力是無限的,而作為個人,這種能力是有限的。情境意義是由一系列情境符號及其相互組合所形成的意義,而時間、地點等情境符號所攜帶的意義會對符號文本系統的意義產生影響,并對傳播效果形式制約。因此,意義并不僅僅存在于符號本身這個觀點,不僅與符號和意義的有機統一這個命題不矛盾,相反,它正說明了人類符號和意義活動的多樣性和復雜性。第三節(jié)象征性社會互動什么是象征行為?它有哪些

32、特性?答:象征行為,指的是用具體事物來表示某種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為,是通過象征符來傳達象征意義實現的。象征行為的特點,就是使象征符的第一層意義(符號的字面意義)轉化成第二層意義(符號的類比或聯想意義),這種轉化取決于兩者之間的類比關系,這種類似性是基于社會生活的聯想或想象。具有智慧性,需要在某一事物和另一事物之間巧妙地建立聯想關系。具有鮮明的社會性和約定性。象征行為總是一定社會實踐和社會文化的產物,并且需要得到較多社會成員的認同。具有價值性、動機性和行為取向性。在許多場合,象征行為包含了人們對“真善美”和“假惡丑”的判斷,包含著肯定或否定、稱頌或批判的成分。為什么說象征能力是人類特有的基本

33、能力?答:人類傳播是一個以信息為媒介的社會互動過程,社會信息是由符號和意義構成的,而人類區(qū)別于動物信息活動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人類能夠使用象征符來傳達象征意義。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是人類語言區(qū)別于動物界信號系統最根本的特征。人類語言活動不僅是人類對自然界和社會進行能動改造這一總體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而且它還不斷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著自身,不斷開創(chuàng)著嶄新的語義世界。象征能力是人類特有的基本能力,通過這種能力,人類能夠發(fā)現宇宙和社會萬事萬物的象征關系,并從個別事物和眼前事物、從包羅萬象的具體性和千變萬化的多樣性的束縛中解放出來,進入一個自由的傳播境界。人類創(chuàng)造出了最完整的象征符體系,能夠保存和傳達自己的智慧和經驗,

34、協調和控制社會行為,創(chuàng)造和繼承社會文化。象征活動是推動人類社會進化、發(fā)展和變革的重要機制。+3什么是象征性互動理論?答:創(chuàng)始:20世紀初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米德精神、社會與自我(1934)發(fā)展:60年代后布魯默等。象征性互動理論把人看作是具有象征行為的社會動物,把人類的象征活動看做是一個積極的、創(chuàng)造性的過程,是人類創(chuàng)造出廣泛的文化的一種活力,認為研究象征行為不僅對揭示人的本質,而且對理解現實的社會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布魯默:該理論的核心問題是考察以象征符(尤其是語言)為媒介的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系,有三個基本前提:人是根據“意義”來從事行動的;意義是在“社會互動”的過程中產生的;意義是由人來“解釋

35、”的。+4什么是象征性社會互動,共通的意義空間在傳播中的作用是什么?答:象征性社會互動,指的是人與人之間通過傳遞象征符和意義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的過程。傳播過程中的意義,在本質上只有通過交換才能成立,才能產生社會互動的效應。象征性社會互動通常具有賦予行為動機和確定行為取向的功能。作為互動傳播過程的傳播,能擴大傳播雙方共通的意義空間,加深雙方的相互理解。意義的交換有一個前提。即交換的雙方必須要有共通的意義空間。一是對傳播中所使用的語言、文字等符號含義的共通的理解;二是大體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經驗和文化背景。由于社會生活的多樣性,每個社會成員的意義空間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但意義的交換或互動只能通過共通

36、的部分來進行。簡述米徳的“主我”(I)和“客我”(ME)理論。答:米德認為意義交換是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作用的紐帶,人的“自我”意識就是伴隨著意義的傳播活動而形成的。自我我“主我”與“客我”的統一,前者是個人的主體意識,或者是從周圍觀察到的他人對自己的態(tài)度、評價和角色期待。客我意識只有通過與他人的意義交換才能得到,客我和主我的對話和互動形成統一的社會自我。自我的形成是個人的社會化過程,即個人適應社會的過程,但形成后的自我反過來也會積極地作用于社會。6談談現代文化的象征性。答:美國文化人類學家吉爾茲提出:文化是人類為了傳達關于生活的只是和態(tài)度,使之得到傳承和發(fā)展而使用的、以象征符形式來表現的繼承性

37、的觀念體系。強調了文化的符號性和象征性。人類創(chuàng)造出以語言為代表的象征符體系,又通過形成文化秩序反過來制約社會生活和人的行為。現代社會,人們的生活環(huán)境中到處充滿了象征符,現代人正在把各種各樣的事物作為符號加以利用,為其賦予某種象征意義,通過與他人交換這種意義來實現自己的目的。我們的生活空間正在成為一個符號空間或意義空間。文化的象征化已經存在于現代社會的消費、政治、經濟以及生活與娛樂的各個領域,都充滿了新的象征符以及新的象征意義。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有:第一,追求新事物、新意義是人類的一種基本價值。第二,現代傳播媒介和信息技術的普及為眾多的人參與象征符創(chuàng)造和傳播提供了條件和手段。越來越多社會成員參與

38、信息的生產與發(fā)展,比如會帶來象征符創(chuàng)造活動的活躍化和象征體系的多元化、多樣化。一方面體現了社會的進步與活力,另一方面,象征符的過濫提供和過頻變動會造成意義、價值和規(guī)范的流動化和無序化,使社會成員的認知、判斷和行動產生混亂。第四章人類傳播過程與系統結構第一節(jié)傳播的基本過程1傳播過程有哪些基本構成要素?答:傳播者:信源,指傳播行為的引發(fā)者,以發(fā)出訊息的方式主動作用于他人的人。是個人、群體或組織。訊息:由一組相互關聯的有意義的符號組成,能表達某種完整意義的信息。媒介:傳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媒介是訊息的搬運者,也是將傳播過程中的各種因素相互連結的紐帶。受傳者:信宿,即訊息的接收者和反應者,傳播者

39、的作用對象。反饋:指受傳者對接收到的訊息的反應或回應,也是受傳者對傳播者的反作用。拉斯韋爾的5W”模式的意義是什么?它有什么缺陷?答:1948年,美國學者拉斯韋爾在傳播在社會中的結構與功能中,首次提出“5W”模式或“拉斯韋爾程式”的過程模式。這一模式的提出在傳播學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第一次將傳播活動明確表述為由五個環(huán)節(jié)和要素構成的過程,為人們理解傳播過程的結構和特性提供了具體的出發(fā)點。后來大眾傳播學研究的五大領域即“控制研究”、“內容分析”、“媒介分析”、“受眾分析”、“效果分析”,就是沿著這條思路形成的。缺陷:它屬于一個單向直線模式,雖然考慮到了受傳者的反應,卻沒有提供一條反饋渠道,因此這一模

40、式沒有揭示人類社會傳播的雙向和互動性質;容易把傳播者和受傳者的角色、關系和作用固定化。+3.簡述香農韋弗模式。答:1949年,美國兩位信息學者香農和韋弗在傳播學的數學理論中提出傳播過程的數學模式。意義:這一模式為傳播過程研究進一步提供了重要的啟發(fā)。導入了噪音的概念;將信息科技引入傳播學領域;為以文理結合的方法考察傳播過程打下了基礎。缺陷:由于此模式描述的是電子通信過程,而且是一個直線單向過程,缺少反饋的環(huán)節(jié),因此不能完全應用于人類社會傳播;容易把傳播者和受傳者的角色、關系和作用固定化。4簡述奧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環(huán)模式。答:1954年,施拉姆受奧斯古德的觀點啟發(fā),在傳播是怎樣運行的一文中提出“循

41、環(huán)模式”。內容:沒有傳播者和受傳者的概念,傳播雙方都是傳播行為的主體,通過訊息循環(huán),相互作用。重點不在于分析傳播渠道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而在于解析傳播雙方的角色功能。雙方在不同階段都依次扮演著譯碼者、解釋者和編碼者的角色,并相互交替。意義:強調了社會傳播的互動性,并把傳播雙方都看做是傳播行為的主體。缺陷:把傳播雙方放在完全對等的關系中不符合社會傳播的現實;僅適于人際傳播,不適于大眾傳播。+5施拉姆的大眾傳播模式。答:施拉姆傳播是怎樣運行的,構成傳播過程的雙方分別是大眾媒體和受眾,二者間是傳達與反饋的關系;大眾傳媒與一定的信源連接,又通過大量復制的信息與受眾(個人集合體,分屬于各自的社會群體)相聯系,

42、個人之間、個人與群體之間都保持著特定的傳播關系。評價:這一模式充分體現了大眾傳播的特點,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會傳播過程的相互連結性和交織性,初步具有系統模式的特點。+6徳弗勒的互動過稈模式。答:在香農一一韋弗模式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克服了單向直線的缺點,明確補充了反饋的要素、環(huán)節(jié)和渠道,使傳播過程更符合人類傳播互動的特點;拓展了噪音的概念,認為噪音對訊息、傳達和反饋過程中的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或要素都有影響;適用范圍比較普遍。不足:未能指出傳播過程的外部條件和環(huán)節(jié)因素的復雜性。7簡述傳播過程的特點。答:動態(tài)性:其運動特點在形式上體現為有意義的符號組合在特定渠道中的流動,在實質上則是傳播者與受傳者的意義或精

43、神內容的雙向互動,即作用與反作用。序列性:表現為傳播過程中各環(huán)節(jié)和因素的作用各有先后次序,按照訊息的流向依次執(zhí)行功能,體現為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的鏈式連結。結構性:傳播過程的結構即該過程中各要素、各環(huán)節(jié)之間的相互關系的總體。結構特點有時間上的先后次序和形式上的鏈式連結,而各要素、各環(huán)節(jié)也有各自的深層結構。第二節(jié)社會傳播的系統結構1簡評賴利夫婦的傳播系統模式。答:1959年,賴利夫婦在大眾傳播與社會系統中提出。意義:一:這個模式認為任何傳播過程都表現為一定的系統的活動,而多重結構是社會傳播系統的本質特點:傳播雙方都是一個個體系統。都有自己內在的活動,即人內傳播;個體系統之間互相聯系,形成人際傳播;個體系統

44、不是孤立的,而是屬于不同的群體系統,形成群體傳播;群體系統的運行是在更大的社會結構和總體社會系統中進行的,與其他環(huán)境保持相互作用。二:社會傳播系統的各個類型既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又與其他系統處于普遍聯系和相互作用之中。每一個傳播過程既受內部機制的制約,也受外部環(huán)境和條件的影響。這種結構的多重性和聯系的廣泛性體現了社會傳播是一個復雜而有機的綜合系統。+2馬萊茲克的系統模式答:德國學者馬萊茲克1963年在大眾傳播心理學中提出,把大眾傳播看作是包括社會心理因素在內的各種社會影響力交互作用的“場”,這個系統的每個主要環(huán)節(jié)都是這些因素或影響力的集結點,包括影響和制約傳播者、受傳者和媒介與訊息的因素。該模式

45、表明:社會傳播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過程,評價、解釋任何一種傳播活動,都要進行全面系統分析,不能妄下結論。3什么是社會傳播的總過程理論?答:“社會傳播的總過程”研究即馬克思主義傳播觀的宏觀過程研究,最早起源于日本,是在對美國的主流傳播學進行反思和批判的基礎上形成的。這些研究把傳播看作是一個與社會交往形態(tài)密切相關的重要范疇,他們在對人類社會傳播的總的歷史發(fā)展過程進行分析的同時,也把現代社會中的傳播特別是大眾傳播過程與宏觀的社會結構結合起來進行考察,因而被稱為“社會傳播的總過程”研究。4田中義久的“大眾傳播過程圖式”有什么特點?答:1970年田中義久提出“大眾傳播過程圖式”,是第一個基于唯物史觀的系統模

46、式。他從馬恩的“交往”概念出發(fā),把人類的交往分為三種類型:與人的體能有關的“能量交往”;與人類社會的物質生產相聯系的“物質交往”;與精神生產相聯系的精神交往,即“符號(信息)交往”。信息交往過程即傳播過程,是建立在前兩種交往的基礎之上的,與社會的生產力、科學技術、生產關系和意識形態(tài)保持著普遍聯系和相互作用的關系。在階級社會中,社會傳播還是一定階級結構的體現。作為特定傳播過程的雙方,屬于人際傳播:雙方都作為有獨立人格的思想主體從事著社會認識和社會實踐活動,傳播是他們的精神交往紐帶。屬于大眾傳播:傳播者是作為組織的媒介企業(yè),而受傳者是具有一定自我能動性的個人。傳播的雙方都有著一定的日常社會條件或環(huán)

47、境的背景,而每一方傳播活動都受到條件或環(huán)境的制約。5用唯物史觀看問題,應該如何把握社會傳播的總過程?答:信息傳播屬于與人類的精神生產相對應的精神交往活動的范疇。考察信息傳播就必須考察社會的精神生產。精神生產也存在著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辯證運動。精神生產的生產力是參與社會生產過程的一切信息資源、工具、技術和人力要素的總和,精神生產的生產關系就是精神交往關系或傳播關系。一切社會中的精神生產的性質取決于這個社會的精神生產力的水平和精神生產關系的狀態(tài)。第五章人內傳播與人際傳播第一節(jié)人內傳播1什么是人內傳播?如何理解人內傳播的性質和特點?答:人內傳播也稱內向傳播、內在傳播或自我傳播,是個人接受信息并在人體

48、內部進行信息處理的活動。人內傳播的性質和特點:1)人內傳播雖然是人體內部信息處理的過程,但并不孤立,他的兩端都與外部過程(自然和社會環(huán)境)保持著銜接關系。2)人內傳播雖然與人的生理機制密切相關,但他的本質是對社會實踐活動的反映,具有鮮明的社會性和實踐性。3)人內傳播不是對外部世間的消極的被動的反映,而是積極能動的反映。4)人內傳播是其他一切傳播活動的基礎。試述人內傳播過程的主要環(huán)節(jié)或要素。答:環(huán)節(jié)和要素:1)感覺一-人內傳播的出發(fā)點2)知覺一-對事物感性信息屬性的綜合認知3)表象一-記憶中保存的感覺和知覺信息在頭腦中的再現4)概念對同類事物的共同的一般屬性的認識5)判斷對事物之間的聯系或關系進

49、行定性的思維活動;6)推理從已知的事物屬性和關系中推導出未知的屬性和關系的活動。簡述米徳的“主我與客我”理論。答:人的自我意識是在主我和客我的辯證互動中形成的,又是這種互動關系的體現。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兩方面:一方是作為意愿和行為的主體的“主我”,它通過個人圍繞對象事物從事的反應具體體現出來;另一方是作為他人的社會評價和社會期待之代表的“客我”,它是自我意識的社會關系性的體現。主我是形式,客我是內容??臀铱梢源偈怪魑野l(fā)生新的變化,而主我反過來也可以改變客我,兩者的互動不斷形成新的自我,通過傳遞有意義的象征符進行互動。4簡述布魯默的“白我互動”理論。答:1969年現代象征互動理論

50、的集大成者布魯默在象征互動論中提出:人能夠與自身進行互動一一自我互動。人是擁有自我的社會存在,人在把外界事物和其他人作為認識對象的同時也把自己作為認識對象。這個過程中,人能夠認識自己,擁有自己的概念,與自己進行溝通與傳播,并對自己采取行動。自我互動本質上是與他人的社會互動的內在化,也是與他人的社會聯系或社會關系在個人頭腦中的反映。人內傳播過程中,個人會沿著自己的立場或行為方向對他人期待的意義進行能動的理解、解釋、選擇、修改和加工,并在此基礎上重新加以組合。這樣他人期待和自我都不再是原來意義上的,而是一個新的行為主體。有助于理解社會傳播與個人的自我的關系。自我傳播具有社會性,它是與他人的社會傳播

51、關系在個人頭腦中的反映。個人通過自我傳播,在與社會、他人的聯系上認識自己、改造自己,不斷實現自我的發(fā)展和完善。5為什么說“內省式思考”的過程也是一個社會過程。(介紹)答:定義:內省式思考是內省的一種,指的是短期的、以解決現實問題為目的的自我反思活動。內省式思考通常在人遇到阻礙或面臨新問題的情況下產生,與周圍的社會環(huán)境、他人有著密切聯系。在內省過程中,人的頭腦會出現他人的形象,個人會分析和推測別人是如何考慮的,采取什么態(tài)度等,只有在與他人的聯系上才能形成個人的態(tài)度輪廓,考慮自己應該怎么做。這個過程,也是一個重新建構自我與他人關系的過程,因此是一個社會過程。米德認為,內省式思考是橫向的社會過程,也

52、是將過去和未來聯系起來的縱向發(fā)展和創(chuàng)造的過程。是超越既有意義開創(chuàng)新意義、超越既有行為方式開創(chuàng)新行為方式,與人的未來發(fā)展密切相關的一種活動。什么是基模或認知基模?它有哪些特點?答:基模:由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首先提出,指的是人的認知行為的基本模式(心智結構、認知結構或認知導引結構)。特點:基模是人與生俱來的行為模式之一,但隨著人的成長可以發(fā)展和創(chuàng)造。是一種知識分類體系,呈層化結構,具有某種一般化和抽象化性質。是知識的集束或有機的聯合。功能是在遇到新的信息時,通過動員和組織原有的知識和經驗、補足新的要素來進行處理、對新信息的性質做出判定,預測其結果,以確定我們對新信息的反應。具有預測和決策控制功能。

53、分類:人物基模、事件基模、角色基模等。7簡述阿克塞爾羅德基于基模理論的信息處理過程模式。答:1973年,美國學者阿克塞爾羅德在認知與信息處理過程的基模理論中提出,描述基模在個人信息處理中“核對”作用的一般過程模式。當接觸新的事件或信息時,頭腦中的相關基模會被激活,參與到信息處理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新信息與認知基模吻合,傾向于按原有的解釋和態(tài)度來對待,強化原有基模;不吻合則對新舊信息進行比較,補足新信息,確定新的解釋和態(tài)度,修改原有基模,形成新的認知基模。每次信息處理的結果都會作為分析、推理或判斷的依據參與到下次信息處理過程中。8簡述理杳德佩蒂的“詳盡分析可能性”理論的內容。什么是信息處理的“核心路徑

54、”和“邊緣路徑”。答:社會心理學家佩蒂認為,每個人都會以兩種不同方式處理信息,一種是以詳盡的方式,用嚴謹的思考,沿著“核心路徑”處理信息;另一種是以較為簡單粗略的方式,沿著“邊緣路徑”來處理信息。詳盡分析發(fā)生的概率與當事人的動機與能力相關,當個人與信息涉及的問題關系密切、有較強的認知需求、或較強的責任感,并且具備相應認知能力之際,會沿著“核心路徑”進行詳盡分析,反之則沿“邊緣路徑”進行一般處理。在同一信息處理過程中,這兩種路徑可能同時存在。由核心路徑的詳盡信息處理所引起的認知結構或基模的變化更深刻。第二節(jié)人際傳播什么是人際傳播?它有哪些特點?答:人際傳播是個人與個人之間的信息傳播活動,也是由兩

55、個個體系統相互連接組成的新的信息傳播系統。是一種最典型的社會傳播活動,也是人與人社會關系的直接體現。特點:1傳遞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靈活;2傳播信息意義更豐富和復雜;3雙向性強,反饋及時,互動頻率高;4屬于一種非制度化傳播,建立在自愿和合意的基礎上,相對平等和自由。人際傳播的基本動機有哪些?答:獲得信息:尋求關于生產、生活和社會的有用信息,從而進行環(huán)境適應決策。建立與他人的社會協作關系。自我認知和相互認知。滿足基于人的社會性的精神和心理需求。3從哪些方面理解人際傳播的社會功能?答:人際傳播是社會傳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個人和社會都有重要意義。它是社會成員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是實現社會協作

56、的重要紐帶,是傳承社會文化的重要工具,也是完善和發(fā)展自我的重要途徑。目前,傳播學對人際傳播社會功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領域:人際傳播在個人社會化過程中的作用:庫利“鏡中我”米德“主客我”等人際傳播對大眾傳播效果的影響:意見領袖兩級傳播創(chuàng)新一一普及。4簡述庫利的“鏡中我”理論。答:美國社會學家?guī)炖?909年出版社會組織“鏡中我”:人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自我的認識,而這種認識主要是通過與他人的社會互動形成的,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態(tài)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鏡子”,個人透過這面鏡子認識和把握自己。因為人的自我是在與他人的聯系中形成的,包括:關于他人如何認識自己的想象;關于他人如何評價自己想象;自己

57、對他人的這些認識和評價的情感。前兩項只有在與別人的接觸中,透過別人的態(tài)度才能夠獲得。庫利認為鏡中我也是社會我,傳播特別是初級群體中的人際傳播,是形成鏡中我的主要機制。這種以鏡中我為核心的自我認知狀況取決于與他人的傳播程度,傳播活動越活躍,越是多方面的,個人的鏡中我就越清晰,對自我的把握也就越客觀越準確。5為什么說人際傳播是“真正意義上的多媒體傳播”?答:人際傳播在本質上是個人之間相互交換精神內容的活動,而精神傳播需要物質載體,精神內容交換的質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它的媒體(符號載體)。媒體既是任何能夠傳播信息的渠道和手段。人際傳播是一種高質量傳播活動,它的傳播渠道廣,手段多,方法靈活。所以,

58、人際傳播,是真正意義上的多媒體傳播。6試述姿態(tài)的傳播功能。答:1強調語言;2補充語言;3代替語言;4控制語言;5表達超語言意義。談談社會價值規(guī)范對白我表達的制約。答:個人進行自我表達活動的目的,是為了使他人能夠充分認識和評價自己,自我表達是以他人為對象和在特定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里進行的,如果不顧及他人和社會規(guī)范,一味以自我為中心,不但不會受到好的效果,相反會招致誤解和造成個人的社會孤立。因此,自我表達并不是個人的孤立活動,而是與他人和一定的社會價值或行為規(guī)范相聯系的,應符合一個社會普遍認可的真善美的價值尺度。第六章群體傳播、集合行為、組織傳播第一節(jié)群體傳播1試述群體的社會功能和意義。答:社會功能:

59、群體是將個人和社會相聯結的橋梁和中間紐帶,群體是社會的中觀系統,是社會的組成部分。群體幫助個人完成社會化過程,訓練和分配社會角色,形成社會規(guī)范和準則,調節(jié)和控制個人的行為。意義:對社會:有助于維持社會秩序,保持連續(xù)性,是推動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力量。對個人成員:群體是滿足個人需求的重要手段;是個人的信息來源和社會安全感的提供者;是個人表現和實現自我的場所與手段。負面:某些群體為實現一己目的而拒絕承擔正當的社會分工,給社會秩序帶來混亂等;群體在位個人帶來利益的同時,又具有束縛和壓抑個性的負面作用。2什么是群體意識?他是如何形成的?答:群體意識就是參加群體的成員所共有的意識,包括:關于群體目標和群體規(guī)范

60、的合意;群體感情;群體歸屬意識。群體意識是在群體信息傳播和互動過程中形成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對成員個人的態(tài)度和行為的制約上。3群體規(guī)范在群體傳播中具有什么功能?答:群體規(guī)范指的是成員個人在群體活動中必須遵守的規(guī)則,廣義上也包括群體價值。功能:協調成員的活動、規(guī)定成員的角色和職責以促進群體目標的達成。通過規(guī)范的共有來保證群體的整體合作;通過指示共通的行為方式以維持群體的自我統一性。為成員個人提供安全的決策依據。在群體傳播中,群體規(guī)范的主要作用在于排除偏理性的意見,將群體內的意見分歧和爭論限制在一定范圍之內,以保證群體決策和群體活動的效率。而且對來自群體外的信息或宣傳活動的效果具有重大影響,4群體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