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媒大學《動畫概論》(向朝楚)課件(上)-第1章:動畫的定義、起源與發(fā)展-1.2 動畫與電影的起源_第1頁
中國傳媒大學《動畫概論》(向朝楚)課件(上)-第1章:動畫的定義、起源與發(fā)展-1.2 動畫與電影的起源_第2頁
中國傳媒大學《動畫概論》(向朝楚)課件(上)-第1章:動畫的定義、起源與發(fā)展-1.2 動畫與電影的起源_第3頁
中國傳媒大學《動畫概論》(向朝楚)課件(上)-第1章:動畫的定義、起源與發(fā)展-1.2 動畫與電影的起源_第4頁
中國傳媒大學《動畫概論》(向朝楚)課件(上)-第1章:動畫的定義、起源與發(fā)展-1.2 動畫與電影的起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二節(jié):動畫與電影的起源1.2.1 動態(tài)圖像的先期探索 動畫藝術的源頭,可以追溯自人類早期的巖洞壁畫,大約距今2萬-1.5萬年之間的舊石器時代,分布在北非與歐洲的克魯馬農人(Cro-Magnon man)所遺留的洞穴壁畫中便可一窺究竟,遠古的先民用古樸的線條與色塊勾畫出了自身對于“動”的圖形向往。 更為重要的是于1940年在法國中部發(fā)現(xiàn)的拉斯科洞穴壁畫(Lascaux cave paintings),在這組由原始人所繪制的龐大壁畫長卷的65頭大型動物形象中,不少形象躍然于壁:例如在山羊與馬群中,近景的山羊,中景的馬,遠景的牛以及其肢體動態(tài)繪制的極具活力,它們的動作像極了加入了中間幀的動畫一樣;

2、而另一張描繪奔跑的野牛則被繪制了八條腿,呈現(xiàn)出更具動態(tài)傾向與視覺張力的畫面效果。圖1.2-1:拉斯科洞穴壁畫:八條腿的牛;山羊與馬群 在此后的歲月中,希臘人與羅馬人在其神廟、長廊與競技場的壁畫中繪制出具備連續(xù)動作的人物筆畫,當人們縱馬奔馳而過之時,這些圖像便呈現(xiàn)出了活動起來的感覺。古代中國與秦漢之際所發(fā)明的走馬燈,雖然在今天看來動作速度與動態(tài)表現(xiàn)顯得較為粗糙,但是還是產生了十分獨特的動態(tài)圖像的視覺效果。 實際上,捕捉動態(tài)事物留住并再現(xiàn)動態(tài)圖像是人類一直以來的夢想,為此人類進行了眾多的嘗試。例如誕生于中國與印度的皮影戲,利用經過精心加工的獸皮,以提線木偶的操作方式,配合中式唱腔與印度麥蘭音樂的演

3、繹形式,具備無限引發(fā)觀眾觀眾想象力的魔力,可謂如今剪影動畫與元件動畫的鼻祖。圖1.2-2:中國皮影戲 圖1.2-3:印度皮影戲 在這之后,人類發(fā)現(xiàn)了視覺暫存的原理,在這基礎之上,眾多的動畫玩具與動畫裝置便相繼誕生。1825年英國物理學家約翰A派里斯(John.A.Paris)發(fā)明了西洋鏡(Thaumatrope)其原理為在圓形紙盤的兩側分別繪制并不完整的圖形,通過拉動貫穿其中的繩索使其轉動,兩側畫面交相輝映,形成了整體的圖案效果,這正是利用了圖像殘留原理。圖1.2-4:西洋鏡 1833年比利時物理學家約瑟夫普拉托(Joseph Plateau)發(fā)明了詭盤(Phenakistiscope),他在

4、圓盤上切開細縫,將畫對著鏡子,并在圓盤上以中間幀的方式畫上了人物跑步、騎馬奔跑的圖像,爾后在旋轉圓盤的同時通過鏡子觀察這些縫隙,便能看到人物跑步、駿馬奔騰的動態(tài)圖像;如果畫面上人物的動態(tài)設計是循環(huán)的,就能夠無休止地觀看下去。圖1.2-5:詭盤 一年之后英國人威廉姆喬治霍納(George William horner)將詭盤加以改良,設計出了活動連環(huán)畫轉筒(Zootrope):將一個大圓筒上刻出間距相同的細縫,并在圓筒內側繪制出連續(xù)的動態(tài)畫面,旋轉圓筒并觀察細縫,能夠看到同樣效果的動態(tài)畫面,并且將觀眾人數(shù)拓展到了多人同時觀看。圖1.2-6:活動連環(huán)畫轉筒1.2.2 動畫的創(chuàng)始人:埃米爾雷諾(mi

5、le Reynaud) 眾多先賢的先期探索,為以后的動畫影片的誕生做到了技術與理念的積累,而1876年由法國人埃米爾雷諾所發(fā)明的實用鏡(Praxinoscope)則是在動畫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因此雷諾被尊稱為“動畫的鼻祖”,他的實用鏡也奠定了動畫的基礎技術,形成了動畫放映系統(tǒng)的最早雛形。 實用鏡的基本原理是將畫在圓筒內部的連貫的動作分解圖,映射在中軸的棱鏡上進行觀看,這種玩具在當時的歐洲引起了轟動,大量的家庭對其產生了強烈的興趣并將其購買,但是雷諾并未止步于此,也許他已經感知到了一種跨時代的全新藝術形式即將誕生。圖1.2-7:埃米爾雷諾 圖1.2-8:實用鏡 實用鏡的基本原理是將畫在圓筒

6、內部的連貫的動作分解圖,映射在中軸的棱鏡上進行觀看,這種玩具在當時的歐洲引起了轟動。 1879年雷諾將實用鏡的內部加裝了較強的光源與投射儀器,將原本通過縫隙觀看的動態(tài)圖像放映到了大型屏幕;圖像也不再是貼在圓筒內壁數(shù)量有限的分解動態(tài),而是通過兩個片軸來傳輸理論上無限長度、數(shù)量不限帶狀圖像,且這些帶狀圖像是在透明的賽璐珞材質上進行繪制,這便是具備深刻歷史意義的發(fā)明光學影戲(Optical Theatre),儼然為現(xiàn)代動畫與電影的雛形。 同年,雷諾在巴黎的格雷萬博物館(Musse Grvin)之幻想空間(Cabinet Fantastic)為光學影戲舉行了放映會,引起了巨大的轟動。雷諾突破了動畫史上

7、的多個第一,例如他的作品一種好啤酒為提一次投射到大銀幕上的動畫、小丑和他的狗為一部情節(jié)動畫、海濱浴場則是第一部內容相對完整的彩色動畫為此,可憐的皮埃羅更是如同雷諾名片一樣的代表作。為此,雷諾不愧為動畫的創(chuàng)始人,超越了時空。圖1.2-9:光學影戲 圖1.2-10 可憐的皮埃羅劇照 雷諾的貢獻: 1.雷諾的動畫不再是簡單的循環(huán)的動態(tài)圖像,而是具備了劇情,鏡頭運動,景別,視聽語言等現(xiàn)代動畫、電影的核心元素。同時,其播放時長達到12-15分鐘,成為了真正具備敘事能力的動畫作品。 2.在造型方面雷諾的作品趨于寫實且具備色彩,比起同時代大多數(shù)黑白線條式的漫畫造型具備更強的視覺沖擊力。這種相對寫實的造型能力

8、與繪畫風格不僅開創(chuàng)了歷史的先河,也為30年后迪士尼公司的動畫初創(chuàng)作品形成了較深的影響。 3.在動畫技術層面雷諾更是為未來近一個世紀的動畫制作樹立了標桿,發(fā)明了諸如:摹片,拷貝,打孔定位,人景分離,循環(huán)等極具創(chuàng)造性的動畫技術。這些動畫制作技術擁有極強的生命力,即便是在動畫制作已經由計算機與圖形軟件便能全部完成的今日,依然還在部分沿用著這些由雷諾在百年之前留下的寶貴遺產。 4.在動畫敘事的同時,雷諾還嘗試為其添加了諸如音響效果與配樂的聽覺元素,雖然這些通過演奏與演唱的音效在當時雖然同步上還存在一些困難,但這種嘗試無疑也是極具歷史意義的。 1.2.3 攝影、連拍術的產生 攝影技術的急速發(fā)展,為電影和

9、動畫的進一步發(fā)展提供了越來越堅實的技術與藝術的基礎。 人類第一張照片誕生于1826年,由法國人約瑟夫尼塞福爾涅普斯(Joseph Nicphore Nipce)利用小孔成像原理與感光材料的應用等技術,所發(fā)明的原始相機照片暗盒(Camera Obscura),并在其位于勃艮第的家中拍攝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張照片窗外的風景。雖然曝光時間超過了8小時,雖然相片最終成像的效果并不清晰,看起來像是炭筆素描,但這無疑為日后電影業(yè)與動畫業(yè)的崛起邁出了歷史性的一步。圖1.2-11:約瑟夫尼塞福爾涅普斯 圖1.2-12:史上第一張照片:窗外的風景 隨著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的發(fā)展,攝影技術得到飛速提升,膠片曝光時間也越來越

10、短。1839年一張照片的曝光時間需要大約30分鐘,而1年之后便減少到了20分鐘,在11年后更是縮短到僅僅幾秒鐘,且成像質量也日漸提高。隨著技術的發(fā)展,一些攝影師也開始嘗試捕捉快速運動的瞬間圖像。 1872年美國鐵路大亨利蘭斯坦福(Leland Stanford)與朋友對于馬的奔跑產生了激烈的爭執(zhí):斯坦福認為馬在奔跑時總會有一個瞬間會四蹄懸空,而他的朋友則認為馬在奔跑的過程中始終會有一個馬蹄與地接觸。兩人各持己見,并為此設下高額賭注,但人類的眼睛實在無法捕捉高速奔跑的馬蹄動作。最終斯坦福雇傭英國攝影家愛德華J幕布里奇(Edweard J.Muybridge)對此事進行驗證。幕布里奇在賽馬道的旁邊

11、等距安放了十二臺攝影機,每臺攝影機的快門線與橫跨跑道中的絲線連接,當賽馬跑過之時踢斷絲線便會拉動快門,繼而以兩千分之一至五千分之一秒的快門速遞,留下賽馬奔跑的瞬間影像,經過反復的實驗,最終在1878年成功地拍攝到了駿馬奔馳的關鍵動作。 結果,賭馬四蹄懸空的斯坦福獲勝,贏得了2.5萬美元的賭注,雖然其中1.5萬美元用來策劃與實施了這個連拍實驗,但是他卻成為了攝影史、電影史與動畫史的功臣之一。圖1.2-13:斯坦福的賭注 美國畫家托馬斯伊金斯(Thomas Eakins)嘗試使用一臺相機在同樣一張底片上連續(xù)拍攝不同的動態(tài)瞬間,1883年他實現(xiàn)了目標,使用改良后的攝影機連續(xù)拍攝了裸體男子的連續(xù)運動分

12、解,他將這些拍到的照片懸掛在了畫室里供學生學習參考。伊金斯的貢獻不僅改良了連續(xù)攝影,并將連續(xù)攝影從生物學和生理學的研究領域,成功地拓展到了藝術創(chuàng)作當中。圖1.2-14:托馬斯伊金斯的動態(tài)攝影 1888年美國人喬治伊士曼(George Eastman)攻克了電影與動畫最后一塊技術壁壘,他所開創(chuàng)的伊士曼柯達公司(Eastman Kodak Company)成功發(fā)明了更加穩(wěn)定可靠、使用起來更加方便的膠卷,加之柯達公司而后的一系列技術革新,使得柯達膠卷成為了電影與動畫革新發(fā)展的重要技術支持。 當物理光學、感光化學、視覺暫存等原理被人們逐漸發(fā)現(xiàn),攝影機、膠片、連拍等技術層面的累積逐漸加深,電影與動畫的誕

13、生,只是時間的問題了。1.2.4 電影的發(fā)明 托馬斯愛迪生(Thomas Edison)在結合眾多同時代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使用柯達公司送給其實驗室的膠卷,于1889年成功研制出了電影視鏡(Kinetoscope)。電影視鏡為單人觀看模式,在這個形如柜子的電影視鏡里安裝了50英寸打孔電影膠片,觀眾則是通過設置在箱體之上的放大鏡觀看影片。此為現(xiàn)代電影放映機的雛形。圖1.2-15:電影視鏡 爾后法國的盧米埃爾兄弟(The Lumiere Brothers;Auguste Marie Louis Nicholas and Louis Jean)解決了電影視鏡存在的一些問題,他們通過多組不同的鏡頭,從而將電影畫面投射到了面積較大的銀幕之上,可以同時讓眾多觀眾以較舒適的方式觀看電影。其次是將膠片運作的模式改為間歇驅動模式,對于影像的穩(wěn)定作用起到了極大的幫助。 在那個已經擁有了上百種攝影方式與放映設備的時代,盧米埃爾兄弟的電影放映機(Cinmatographe)無疑是集大成者,將拍攝、洗印與放映三大功能融為一體,且具備高度的便攜性。1895年12月28日,位于巴黎卡普辛路的14號大咖啡館(Salon Indien du Grand Caf)中,盧米埃爾兄弟進行了人類歷史上首次的電影公映,包括盧米埃爾工廠的大門、釣魚、照片大會代表在納維爾市索恩河河畔下船、鐵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