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泓域/玻璃纖維項目風險管理手冊玻璃纖維項目風險管理手冊目錄 TOC o 1-3 h z u HYPERLINK l _Toc110801854 一、 公司簡介 PAGEREF _Toc110801854 h 2 HYPERLINK l _Toc110801855 二、 項目簡介 PAGEREF _Toc110801855 h 3 HYPERLINK l _Toc110801856 三、 國家洪水保險計劃的管理 PAGEREF _Toc110801856 h 7 HYPERLINK l _Toc110801857 四、 美國水災風險管理的發(fā)展歷程 PAGEREF _Toc110801857 h
2、9 HYPERLINK l _Toc110801858 五、 巨災風險保險與再保險 PAGEREF _Toc110801858 h 17 HYPERLINK l _Toc110801859 六、 巨災證券化 PAGEREF _Toc110801859 h 19 HYPERLINK l _Toc110801860 七、 政府 PAGEREF _Toc110801860 h 21 HYPERLINK l _Toc110801861 八、 分散與復制 PAGEREF _Toc110801861 h 21 HYPERLINK l _Toc110801862 九、 風險交流 PAGEREF _Toc11
3、0801862 h 22 HYPERLINK l _Toc110801863 十、 控制型風險轉移 PAGEREF _Toc110801863 h 24 HYPERLINK l _Toc110801864 十一、 損失控制 PAGEREF _Toc110801864 h 26 HYPERLINK l _Toc110801865 十二、 風險價值 PAGEREF _Toc110801865 h 28 HYPERLINK l _Toc110801866 十三、 敏感性分析及波動性分析 PAGEREF _Toc110801866 h 32 HYPERLINK l _Toc110801867 十四、
4、法律風險 PAGEREF _Toc110801867 h 34 HYPERLINK l _Toc110801868 十五、 信用風險 PAGEREF _Toc110801868 h 35 HYPERLINK l _Toc110801869 十六、 法人治理 PAGEREF _Toc110801869 h 35 HYPERLINK l _Toc110801870 十七、 組織機構管理 PAGEREF _Toc110801870 h 46 HYPERLINK l _Toc110801871 勞動定員一覽表 PAGEREF _Toc110801871 h 46 HYPERLINK l _Toc110
5、801872 十八、 SWOT分析說明 PAGEREF _Toc110801872 h 47公司簡介(一)公司基本信息1、公司名稱:xxx有限責任公司2、法定代表人:唐xx3、注冊資本:1410萬元4、統一社會信用代碼:xxxxxxxxxxxxx5、登記機關:xxx市場監(jiān)督管理局6、成立日期:2015-12-217、營業(yè)期限:2015-12-21至無固定期限8、注冊地址:xx市xx區(qū)xx(二)公司簡介經過多年的發(fā)展,公司擁有雄厚的技術實力,豐富的生產經營管理經驗和可靠的產品質量保證體系,綜合實力進一步增強。公司將繼續(xù)提升供應鏈構建與管理、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應用研發(fā)。集團成立至今,始終堅持以人為
6、本、質量第一、自主創(chuàng)新、持續(xù)改進,以技術領先求發(fā)展的方針。公司按照“布局合理、產業(yè)協同、資源節(jié)約、生態(tài)環(huán)?!钡脑瓌t,加強規(guī)劃引導,推動智慧集群建設,帶動形成一批產業(yè)集聚度高、創(chuàng)新能力強、信息化基礎好、引導帶動作用大的重點產業(yè)集群。加強產業(yè)集群對外合作交流,發(fā)揮產業(yè)集群在對外產能合作中的載體作用。通過建立企業(yè)跨區(qū)域交流合作機制,承擔社會責任,營造和諧發(fā)展環(huán)境。項目簡介(一)項目單位項目單位:xxx有限責任公司(二)項目建設地點本期項目選址位于xx(以選址意見書為準),占地面積約64.00畝。項目擬定建設區(qū)域地理位置優(yōu)越,交通便利,規(guī)劃電力、給排水、通訊等公用設施條件完備,非常適宜本期項目建設。(
7、三)建設規(guī)模該項目總占地面積42667.00(折合約64.00畝),預計場區(qū)規(guī)劃總建筑面積86671.20。其中:主體工程47923.57,倉儲工程22569.15,行政辦公及生活服務設施10214.66,公共工程5963.82。(四)項目建設進度結合該項目建設的實際工作情況,xxx有限責任公司將項目工程的建設周期確定為12個月,其工作內容包括:項目前期準備、工程勘察與設計、土建工程施工、設備采購、設備安裝調試、試車投產等。(五)項目提出的理由1、不斷提升技術研發(fā)實力是鞏固行業(yè)地位的必要措施公司長期積累已取得了較豐富的研發(fā)成果。隨著研究領域的不斷擴大,公司產品不斷往精密化、智能化方向發(fā)展,投資
8、項目的建設,將支持公司在相關領域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進一步提升公司研發(fā)實力,加快產品開發(fā)速度,持續(xù)優(yōu)化產品結構,滿足行業(yè)發(fā)展和市場競爭的需求,鞏固并增強公司在行業(yè)內的優(yōu)勢競爭地位,為建設國際一流的研發(fā)平臺提供充實保障。2、公司行業(yè)地位突出,項目具備實施基礎公司自成立之日起就專注于行業(yè)領域,已形成了包括自主研發(fā)、品牌、質量、管理等在內的一系列核心競爭優(yōu)勢,行業(yè)地位突出,為項目的實施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在生產方面,公司擁有良好生產管理基礎,并且擁有國際先進的生產、檢測設備;在技術研發(fā)方面,公司系國家高新技術企業(yè),擁有省級企業(yè)技術中心,并與科研院所、高校保持著長期的合作關系,已形成了完善的研發(fā)
9、體系和創(chuàng)新機制,具備進一步升級改造的條件;在營銷網絡建設方面,公司通過多年發(fā)展已建立了良好的營銷服務體系,營銷網絡拓展具備可復制性。材料工業(yè)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yè),為鼓勵和支持玻纖產業(yè)的發(fā)展,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產業(yè)政策進行大力扶持,為行業(yè)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市場環(huán)境。2015年5月國務院發(fā)布的中國制造2025中明確提出:“以特種金屬功能材料、高性能結構材料、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特種無機非金屬材料和先進復合材料為發(fā)展重點,加快研發(fā)先進熔煉、凝固成型、氣相沉積、型材加工、高效合成等新材料制備關鍵技術和裝備,加強基礎研究和體系建設,突破產業(yè)化制備瓶頸?!?016年3月中國玻璃纖維工業(yè)協會、中國復合材料工業(yè)協會
10、發(fā)布纖維復合材料工業(yè)“十三五”發(fā)展規(guī)劃,其中明確提出“推進高性能玻璃纖維發(fā)展,重點發(fā)展耐堿、低介電、扁平纖維、超細電子纖維及超薄電子布等功能玻璃纖維,加快研發(fā)智能、綠色的生產制造技術,推動高強高模玻璃纖維以及熱塑性復合材料產業(yè)化”。2016年11月國務院發(fā)布的“十三五”國家戰(zhàn)略性新興產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中明確提出:“擴大高性能纖維、先進無機非金屬材料等規(guī)?;瘧梅秶?,逐步進入全球高端制造業(yè)采購體系?!保┙ㄔO投資估算1、項目總投資構成分析本期項目總投資包括建設投資、建設期利息和流動資金。根據謹慎財務估算,項目總投資36006.72萬元,其中:建設投資29233.10萬元,占項目總投資的81.19%;
11、建設期利息319.07萬元,占項目總投資的0.89%;流動資金6454.55萬元,占項目總投資的17.93%。2、建設投資構成本期項目建設投資29233.10萬元,包括工程費用、工程建設其他費用和預備費,其中:工程費用25272.87萬元,工程建設其他費用3284.49萬元,預備費675.74萬元。(七)項目主要技術經濟指標1、財務效益分析根據謹慎財務測算,項目達產后每年營業(yè)收入58700.00萬元,綜合總成本費用45353.12萬元,納稅總額6181.29萬元,凈利潤9775.29萬元,財務內部收益率21.30%,財務凈現值12724.50萬元,全部投資回收期5.51年。2、主要數據及技術指
12、標表主要經濟指標一覽表序號項目單位指標備注1占地面積42667.00約64.00畝1.1總建筑面積86671.20容積率2.031.2基底面積27306.88建筑系數64.00%1.3投資強度萬元/畝437.142總投資萬元36006.722.1建設投資萬元29233.102.1.1工程費用萬元25272.872.1.2工程建設其他費用萬元3284.492.1.3預備費萬元675.742.2建設期利息萬元319.072.3流動資金萬元6454.553資金籌措萬元36006.723.1自籌資金萬元22983.533.2銀行貸款萬元13023.194營業(yè)收入萬元58700.00正常運營年份5總成本
13、費用萬元45353.126利潤總額萬元13033.727凈利潤萬元9775.298所得稅萬元3258.439增值稅萬元2609.7010稅金及附加萬元313.1611納稅總額萬元6181.2912工業(yè)增加值萬元21024.1513盈虧平衡點萬元19554.41產值14回收期年5.51含建設期12個月15財務內部收益率21.30%所得稅后16財務凈現值萬元12724.50所得稅后國家洪水保險計劃的管理聯邦緊急事務管理局,是負責國家洪水保險計劃的唯一行政和財政代理人。美國是由50個州組成的聯邦制政府,各州政府具有相對獨立的行政和管理權力。1950年以后,聯邦政府通過法律,必要時可以向各州地方政府提
14、供緊急事務幫助。1979年,震驚全球的“三里島事件”發(fā)生后,卡特總統隨即簽發(fā)總統執(zhí)行法案,組建一體化的應對災難和危機的機構聯邦緊急事務管理局,作為危機應對中事后管理的牽頭機構。FEMA總部設在華盛頓特區(qū),在全美設有10個區(qū)域辦公室,負責協調若干州的緊急事務管理。各州也設有州緊急事務管理機構。美國的防洪救災主要依靠州政府和州以下的縣、市事務管理局提出申請報告,聯邦緊急事務管理局立即組織審查,并派人到現場調查;當FEMA認為發(fā)生的災害超出州政府的救災能力時,會立即向總統報告。同時FEMA協調各部門做好進入災區(qū)一切準備,在總統簽字授權后,FEMA立即協調各部門按計劃開展救災工作。對于總統宣布的災害,
15、FEMA將負責:(1)評估災害損失并決定救援的需求;(2)組織災害救援,處理貸款和保險理賠的申請、審批和發(fā)放等;(3)建立聯邦與州的災區(qū)辦公室,根據聯邦應急反應計劃,協調其他26個在聯邦應急反應計劃上簽約的聯邦部委的抗災減災活動;(4)通過FEMA主辦的報紙、廣播和電子郵箱及時向公眾通報災情;(5)探討減輕未來災害的途徑。此外,FEMA的職責還包括與保險業(yè)合作開展洪水保險的銷售和售后服務,與國家的助貧機構合作保護個人抵押,增強洪水保險效益意識以及為方便洪水保險的購買途徑提供幫助。國家洪水保險計劃的具體管理工作由FEMA下屬的聯邦保險管理局負責。FIA最初是由國會授權住宅建設與城市發(fā)展部組建的,
16、1979年FEMA成立后,FIA轉歸FEMA領導。除了管理工作以外,它還負責對參加了洪水保險的居民提供聯邦資助的洪水保險費。目前,私營保險公司根據國家洪水保險計劃的指導出售洪水保險,FIA僅負責有關管理工作,并代表政府撥付保險賠償費的補助款。美國水災風險管理的發(fā)展歷程美國國土總面積的7%受到洪水威脅,1/6的城市處在百年一遇的洪泛平原內,兩萬個社區(qū)易受水災。從生命財產損失以及發(fā)生頻率來看,洪水是美國最嚴重的自然災害之一。在水災損失的驅動下,美國的水災管理政策經歷了以工程性措施為主到工程性措施與非工程性措施并重的演變,人們逐漸認識到,對水災的風險管理只有建立在人與自然系統全面協調的基礎上,才能最
17、終確保經濟與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美國的水災風險管理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1.1928年以前:“堤防萬能”美國的密西西比河下游是最早開始建設防洪工程的地區(qū)之一,早期的防洪堤壩是由居民自己興建的,政府不僅不參與,還出臺相應的法規(guī)要求居民建壩。1794年,美國陸軍工程兵團開始負責美國境內港灣、河流的航運通道。最初的工作主要是繪制水運航線圖以及設立燈塔標志,1825年開始進行河流航運治理,開鑿渠道。但洪水頻繁沖毀兩岸堤防,尤其是1849年和1850年密西西比河下游發(fā)生了大洪水,這引起了美國國會和聯邦政府的高度重視,授權美國陸軍工程兵團進行勘查。1961年,在勘查結果上形成的一份報告提交國會,這份報告成
18、為此后65年間密西西比河水利發(fā)展的基石。報告極力要求在密西西比河兩岸,根據最大洪水流量設計并大規(guī)模修建相應高度的堅固堤壩,這樣才能既改善航運,又兼顧防洪,把1858年型的洪水“遏制”在河道內。報告還旗幟鮮明地反對以水庫蓄洪、裁彎取直和使用滯洪區(qū)作為防洪手段。這就是著名的“堤防萬能”政策。由于“堤防萬能”的觀點容易被廣泛接受,因此它很快成為美國當時大江大河防洪的主要政策。到了20世紀初,密西西比河兩岸已經建成了完善的堤防體系,從伊利諾伊一直延續(xù)到密西西比三角洲,而且由于過分堅持“堤防萬能”,此時密西西比河上游尚無以防洪為目的的水庫。直到1913年俄亥俄州邁阿密河流域發(fā)生了災害性大洪水之后,美國才
19、開始在河流上游大規(guī)模蓄水。這是美國國會第一次把防洪放在與航運同樣的政治地位上。1917年,國會認識到防洪應獨立于航運,由此頒布了防洪法,授權聯邦參與防洪建設,并于當年和1923年分別撥款4500萬美元和6000萬美元用于建造和加固大壩。1927年,密西西比河下游發(fā)生大洪水,80160千米的大壩被沖毀,70萬人無家可歸,經濟損失超過236億美元,成為美國最嚴重的水災之一。這次災害使人們認識到,大堤不可能高到足以防御任何水文記錄的洪水,也不可能堅固到可抵御任何漫堤或水力沖刷,那么僅靠堤防來阻止洪水的措施必定會失敗。1928年,國會修訂了防洪法,結束了“堤防萬能”政策。2.1928-1956年:綜合
20、性工程措施“堤防萬能”的失敗使人們意識到,應該構建綜合的工程性防洪體系,如修建水庫,使之預留庫容蓄滯洪水,以減輕河道堤防的壓力,還應該開辟行洪區(qū)和分洪區(qū)以緩解其他,重點地區(qū)的防洪壓力。于是,1928年之后,一個由水庫、行洪區(qū)、分洪區(qū)與堤防協調防洪的計劃開始實施。此時正值美國經濟大蕭條,為刺激經濟,政府實施的新政掀起了大規(guī)模的水利建設高潮,如1933年成立的田納西河流域管理局在成立后的20年內就,在田納西河谷上陸續(xù)新建了20座水庫,形成了水庫調度系統。1936年,美國新頒布了防洪法,繼續(xù)支持堤防之外的輔助保護措施、土壤保持和水域保護措施,對防洪工程的財政支持力度也進一步加大。1935年和1936
21、年發(fā)生的大洪水使國會深刻認識到,洪水威脅著國家的繁榮和穩(wěn)定,這促使1936年新頒布了防洪法,繼續(xù)支持堤防之外的輔助保護措施、土壤保持和水域保護措施,對防洪工程的財政支持力度也進一步加大。新的防洪法要求,降低洪水重現頻率,減少災害人員死亡,同時把陸軍工程兵團負責的防洪區(qū)域從密西西比河流域擴展到全國。聯邦通過陸軍工程兵團承擔上游具有防洪作用的水庫與大壩的建設資金,而提防維護仍由地方政府負責。在1928年以前,美國政府認為防洪主要是地方政府的責任,此后開始將“控制”洪水作為國家政策問題,聯邦政府承擔領導責任。3.19561993年:國家洪水保險計劃與其他非工程性措施(1)聯邦洪水保險法隨著災害頻頻發(fā)
22、生,人們再一次對現有政策提出了質疑。盡管幾十年來,政府投入了大量資金用于防洪工程的興建,但水災損失依然不斷增長,政府救災費用的負擔越來越重。美國人認為,其原因在于洪泛區(qū)土地不合理的開發(fā)與利用。洪泛區(qū)地價低廉,防洪工程的興建更是大大激發(fā)了投資者的開發(fā)熱情,使得洪泛區(qū)內經濟發(fā)展迅速,水災損失節(jié)節(jié)攀升。因此,單純的工程性措施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水災的風險管理應該從工程性措施和非工程性措施的有機結合人手。而在此之前,美國的保險業(yè)經歷了一個迅速發(fā)展的階段,以營利為目的的私營保險,公司為了吸引更多的保費,將水災風險積極列入保險保障的范圍。起先,洪泛區(qū)中參加保險的居民較少,水災損失的賠付對保險公司并不構成
23、負擔,收少賠多的實例正好作為保險公司廣告宣傳的樣板。但隨著保戶覆蓋率的增加,水災發(fā)生后的賠付逐漸增多,一些保險公司因此遭受了災難性的損失。此時,保險業(yè)認識到洪水保險與一般事故損失的保險有完全不同的特點,于是將洪水列入保障范圍之外,至多只受理汽車和活動房屋的水災保險。所以,單純的以商業(yè)保險為核心的非工程性措施對于水災風險的降低來說也沒有很好的效果。為此,1956年美國國會通過了聯邦洪水保險法,創(chuàng)設了聯邦洪水保險制度。國會希望通過對洪泛區(qū)征收洪水保險費,一方面可以部分抵消地價低廉的誘惑,另一方面減輕政府救災補助的財政負擔。但當時洪水保險業(yè)務仍由私營保險公司承擔,國會雖然意識到民間保險業(yè)應得到聯邦政
24、府的支持,若政府不予資助,一場大的洪水甚至可以導致數家保險公司破產,但是,由于保險行業(yè)意見分歧和對保險措施有效性的懷疑,保險基金一直未獲批準。(2)國家洪水保險計劃1964年阿拉斯加地震和1965年百斯特臺風使得聯邦救災費用增加了4.5倍,這促使美國頒布了1968年的聯邦洪水保險法,又于次年制定了國家洪水保險計劃,建立了國家洪水保險基金。國家下決心將洪水保險作為推動洪泛區(qū)管理的重要經濟手段,以抑制洪災損失急劇上升趨勢。國家洪水保險計劃由聯邦保險管理局負責管理。FIA與國家洪水保險者協會建立了合作關系,該協會是120多家私營保險公司的聯合體。洪水保險就由私營保險公司直接承保,并由其在保費收入的范
25、圍內先行賠付。當這方面的賠款和費用支出超過保費收入時,聯邦政府再對二者的差額給予補助。聯邦補貼率大約占實際保險費的10%。但1968年的洪水保險法實施之后并沒有立即得到積極響應,雖然1969年國會對原法規(guī)做了一些修改,制訂了洪水保險應急計劃,但由于自愿性等問題,直到1973年5月,仍然有85%的面臨洪水風險的社區(qū)沒有參加。1973年12月,國會通過了洪水災害防御法,強制推行洪水災害保險,要求所有受洪水威脅的社區(qū)無條件參加保險,否則在享受聯邦的災害救濟和援助方面就有所限制。1977年年底,由于對洪水保險中權益的爭論到了無法協調的地步,FIA解除了與國家洪水保險協會的合作關系,而于1979年轉歸聯
26、邦緊急事務管理局統一領導。1979年年底,共有16732個社團購買了180萬份保險。這一年,國家洪水保險計劃支付66175個申請者4.275億美元,總統災害基金以不同形式提供了2.295億美元的救濟資金,聯邦小企業(yè)管理局和農民家庭管理局向災區(qū)發(fā)放的救災貸款達18億美元,洪水保險計劃投入的救災經費約占總投入的1/6。1981年開始,FIA推行了新的管理模式,充分利用了私營保險公司的業(yè)務網絡。從1985年起,NFIP實現了自負盈虧,不需再用納稅人的錢來補貼賠償和運營費用。(3)洪水預警及現代技術的應用除了保險以外,洪水預警也是美國防洪減災非工程措施的核心內容之一。預測洪水并及時發(fā)出預警對于防洪減災
27、意義重大,美國的做法是:把全國劃分為13個流域,每個流域均建立了洪水預警系統,每天進行一次洪水預報(可實時預報),最長的洪水預報是3個月。短期預報由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向社會發(fā)布,中長期預報一般不向社會發(fā)布,僅限于聯邦政府內部使用。在全美兩萬多個洪水多發(fā)區(qū)域中,其中3000個在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的預報范圍內,1000個由當地的洪水預警系統預報,其余由縣一級系統預報。此外,美國還利用先進的專業(yè)技術和現代信息技術,對洪水可能造成的災害進行及時、準確的預測,發(fā)布警示信息,并逐步建立以地理信息系統、遙感系統、全球衛(wèi)星定位系統為核心的“3S”洪水預警系統。4.1993年至今:洪泛平原管理統一規(guī)劃199
28、3年,美國中西部發(fā)生了特大水災,共有9個州的525個縣被列為災區(qū),洪水淹沒土地210萬公頃,淹沒或倒塌房屋近10萬幢,造成的經濟損失估計在120億160億美元。這次特大洪水使得美國對水災政策重新進行思考??偨y特許成立了一個洪水泛濫區(qū)域管理審查委員會,專門調查洪水狀況及其成因,評估人類在改造環(huán)境中的作用,確定未來降低水災損失應當采取的辦法。1994年,國會頒布了國家洪水保險改革法案,該法案主要包括以下內容:(1)大幅度提高水災保險的保險金額,使投保人得到充分的保險保障;(2)將水災保險生效前的等待期從5天延長到30天,以減少投保人潛在的逆選擇傾向;(3)增加投保人的選擇擴展權,以便幫助他們按照洪
29、泛區(qū)的管理要求來重建遭受水災損壞的房屋和營業(yè)場所。1995年3月,克林頓政府向國會提交了1994年國家洪泛平原管理統一規(guī)劃,報告從減輕人類的脆弱性和保護洪泛區(qū)功能等角度提出了洪泛區(qū)管理的新戰(zhàn)略。1993年的大洪水是美國水災風險管理歷史上的一個轉折點,它改變了官方對水災的觀念,促使美國走上一條從流域范圍著手,重視多部門協作,追求生態(tài)環(huán)境與經濟發(fā)展協調平衡的道路一實行更全面、更協調的措施保護,并管理人與自然系統,以確保長期的經濟運行與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巨災風險保險與再保險傳統觀點認為,對付巨災風險最好的辦法無過于進行再保險。關于這一點,許多學者都通過建立模型給予了嚴格的證明。但實際上的情況又是
30、如何呢?一般而言,一次巨災發(fā)生以后,對于保險公司而言,一般都有正反兩方面的效果。負面效果就是它要支付更多的損失賠償,但同時巨災的發(fā)生也有助于提高人們的風險防范意識。因此一旦例如洪水、地震、颶風這樣的巨災發(fā)生以后,投保的人數也會大為增加,保險公司就可以相應提高保費,并獲得更高的收入。但奇怪的是,現實的情況正好與此相反。一旦一次巨災發(fā)生以后,保險公司非但不積極提供這方面的保險,反而往往會把這個風險列為除外責任,對它的投保也加上一系列非常嚴格的限制。最典型的一個例子莫過于“9.11”事件以后,許多美國保險公司不僅不趁此機會銷售“恐怖襲擊保險”,反而紛紛在保單中把“恐怖主義”列為除外責任,不予保險。而
31、且即便保險,也要加上非常嚴格的限制。隨著承保損失的增加,再保險的比例逐漸下降。而且在實際中,再保險的保費也是遠遠高于期望損失。通過許多保險公司的做法,我們可以發(fā)現,與理論的預測正好相反,現實中的保險公司對于那些巨災損失,往往不是通過再保險的方式將其轉移出去,而是把它自留下來。由此可見,在現實世界中,再保險并沒有像理論預測的那樣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甚至它的表現還讓人感到非常失望。比如,一旦一次巨災發(fā)生以后,許多再保險公司往往不是在考慮積極進入該行業(yè),而是在考慮是否應該部分或全部退出該行業(yè)。另外一些評級機構,如Moody也紛紛調低對再保險公司的信用評級。也就是說,在這個問題上,現實與理論之間存在著巨
32、大的差距,這也被稱為“再保險之謎”。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有:(1)資本市場的缺陷由于資本市場是不完善的,巨災風險發(fā)生以后,保險公司不可能一下子就從資本市場籌措到大量的資金以進行賠付。這就要求保險公司擁有大量的流動性很強的資產以應付突然出現的賠付,但一系列因素(如會計、稅收、被收購的風險等)卻使得保險公司不愿意這樣做。(2)再保險公司擁有市場勢力當前的再保險市場由幾家公司壟斷經營(例如瑞士再保險公司、慕尼黑再保險公司等)。一個市場如果被幾家公司壟斷,它們往往就會采取少承保、提高保費的做法,以獲取更高的利潤。此外,再保險市場存在著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從而引發(fā)出道德風險與逆向選擇問題;再保險公司內部
33、在公司治理結構方面也存在代理問題等。由于再保險公司以及再保險市場的一些缺陷,使得采用再保險來應付巨災風險往往并不會達到最優(yōu)的結果。巨災證券化巨災證券化是目前保險業(yè)界轉移巨災風險最常使用的一種辦法。證券化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巨災衍生產品,包括巨災期貨、巨災期權等,另一種是巨災債券。芝加哥交易所于1992年推出巨災期貨,1994年又推出了巨災期權。從理論上說,巨災衍生產品并不太容易被單個市場參與者所控制,因此它的道德風險以及逆選擇問題相對要小一些,同時它還具有較低的交易成本以及能夠更好地控制整體風險等優(yōu)點。但是它推出后并沒有收到應有的效果,在芝加哥交易所的交易量一直不高。究其原因,是因為巨災衍生產
34、品存在著一個致命缺點:巨災衍生證券是基于整個行業(yè)的損失,而不是某個具體保險人的損失,因此它天生就具有一個基差風險。為了克服這個問題,CBOE也推出了一些基于某些地區(qū)的巨災衍生產品,也就是說,這些產品是以某個地區(qū),如佛羅里達州的損失為標的物的。但實際效果仍然不佳。這類產品的基差風險并不高,它基本上可以有效地規(guī)避掉很大一部分巨災風險,但為什么這類產品仍然在市場上表現不佳呢?可能的解釋包括:在20世紀90年代以后,再保險的價格相對下降,這就使得再保險相對于巨災衍生產品更有價格優(yōu)勢,從而使人們更傾向于去進行再保險,同時巨災衍生產品在會計上要求使用的是法定會計準則,這也會對它的應用產生一定的影響。另外一
35、種巨災證券化的方式是巨災債券。巨災債券的收益率也是取決于巨災是否發(fā)生。如果沒有發(fā)生,它的收益率往往就會很高。比如USAA的巨災債券所承諾的收益率在1997年比LIBOR(倫敦同業(yè)拆借利率)要高576個點,1998年要高416個點。相對于巨災衍生產品而言,巨災債券的應用要更為廣泛一些。據統計,從1995年到2000年,大約有40余種巨災債券被發(fā)行。關于巨災債券為什么會流行,許多經濟學家把它歸結于與其他方式相比,債券融資可以獲得更多的稅收優(yōu)惠。而且,代理成本相對也要小一些。同時,巨災債券的應用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因為它帶來了競爭的壓力,可以促使再保險費的降低。政府還有一種觀點堅持認為,應該依靠
36、政府來對付巨災風險。這種方法在現實中也很常見,即便在美國這樣一個市場化程度很高的國家,洪水、地震等許多巨災風險的應對也主要是由政府來完成的。首先,應對巨災風險,常常要涉及資源在不同地區(qū)、不同時段之間的轉移。而由政府來完成這個工作,往往是成本最低的。其次,單純依靠市場中的商業(yè)保險這種形式沒有辦法完全解決巨災風險所帶來的挑戰(zhàn)。市場沒有辦法解決的問題,政府可能就會有所作為。在政府干預的方式選擇上,無論在理論還是實踐上都有許多可喜的進展。比如,美國許多州都開始建立自己的州基金來應對巨災風險,如夏威夷颶風救助基金、佛羅里達風災害基金、加利福尼亞地震保障等。分散與復制分散是指公司把經營活動分散以降低整個公
37、司損失的方差,這類似于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的道理。例如,一家公司可能會讓雇員分散在不同地方工作,使一場爆炸或其他災難所傷害的人數不會超過一定限度。分散可以體現在公司的跨行業(yè)或跨地區(qū)經營、將風險在各風險單元間轉移或將具有不同相關性的風險集中起來。復制主要指備用財產、備用人力、備用計劃的準備以及重要文件檔案的復制。當原有財產、人員、資料及計劃失效時,這些備用措施就會派上用場。例如在“9.11”事件中,位于世貿大樓內的一家公司由于在其他地方設有數據備份站,可以實時備份數據,所以當大樓倒塌,樓內辦公室里所有電腦設備和文字材料都損毀后,公司的信息資料并未遭到太大損失。風險交流在風險管理領域,風險交流
38、是新近被認識到的,它是指企業(yè)內部傳遞風險和不確定結果及處理方式等方面信息的過程。風險交流一般具有五個特征:(1)一般的“聽眾”不了解風險管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則;(2)即使向一般的員工介紹風險管理,仍然有很多方面過于復雜,難以理解;(3)理解風險經理提出的問題往往需要一定的專業(yè)知識,這對其他經理來說是一個挑戰(zhàn);(4)人們對風險管理的態(tài)度非常主觀;(5)很多人常常低估風險管理的重要性。風險經理進行交流的內容和結構應當反映以上這些特征。第一,因為風險管理是一個相對較新的領域,所以很多管理人員可能對風險管理的概念和原則非常陌生。由于缺乏這個領域的知識,他們不可能在決策過程中考慮風險管理方面的意見。因此
39、,至少在最開始,風險經理們的交流應當側重于教育,應當向管理人員提供風險管理方面的概念和背景,使他們對風險管理的原則有一個初步的了解,能把風險管理的觀點融入自己的日常活動中。第二,很多重要的風險管理概念難以向其他領域的經理們講清楚。風險管理行業(yè)之外的人士很少能理解為什么企業(yè)的主動自留風險計劃可以激勵企業(yè)提高責任水平。概,率原理、信息與不確定性之間的關系對很多人都是一個難題。而且,風險管理經常隨時間的變動而改變自己的方向。雖然很多管理功能是按年或按季度來評價的,但風險管理活動不適用于這種短期的參考框架。當然,風險經理的策略應當符合公司的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但是,短期目標往往不適合用來評價風險管理措
40、施的真正效果。第三,就那些想完全理解風險暴露內容的“聽眾”或傳達者而言,很多重要的風險管理問題需要特殊的知識。環(huán)境傷害就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大多數風險經理都認識到環(huán)境傷害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而且他們的腦海中還可能伴隨著一些可怕的情節(jié)。但是,當已經確認存在某種特定的環(huán)境傷害危險時,風險經理有時需要一些技術方面的專業(yè)知識,如化學、生物和環(huán)境科學方面的知識,許多重要風險源(如車間安全、政治風險、健康保健服務、融資)的認識過程都需要一些非常專業(yè)的知識。第四,對風險的態(tài)度可能受個人因素的影響,這種影響很可能因人而異。因此,風險經理遇到的挑戰(zhàn)之一就是,人們可能以不同的方式來解釋相互交流的信息。因此對信息
41、的主觀評價是風險交流中的一個特殊問題。第五,諸如團體健康保健成本、員工賠償金、環(huán)境傷害、產品責任及信用責任等對很多企業(yè)來說都是一些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互相告知各自的重要性是風險交流的主要目標之一。控制型風險轉移控制型風險轉移是指借助合同或協議,將損失的法律責任轉移給其他個人或組織(非保險人)承擔??刂菩惋L險轉移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1.出售出售是通過將帶有風險的財產轉移出去來轉移風險的。將風險單位出售給其他人或組織,也就將與之有關的風險轉移給對方。例如,企業(yè)將其擁有的一幢建筑物出售,企業(yè)原來面臨的該建筑物的火災風險也就隨著出售行為的完成轉移給新的所有人了。很多情況下,出售類似于徹底的風險規(guī)避,
42、風險單位出售出去了,相關風險也隨之擺脫。但也有一些情況,出售并不意味著完全擺脫風險,如家用電器出售給消費者后,制造商和銷售商還是要承擔一定的產品責任風險。2.分包分包是通過將帶有風險的活動轉移出去來轉移風險的。分包多用于建筑工程中,工程的承包商利用分包合同將其認為風險較大的工程轉移給其他人。例如,高空作業(yè)的工程風險較大,承包商可以將這部分工程分包給專業(yè)的高空作業(yè)工程隊,從而將與高空作業(yè)相關的人身意外傷害風險和第三者責任風險轉移出去。一般來說,分包合同中的受讓方在對某種風險的處理能力上會高于出讓方,這樣分包才能實現。3.簽訂免除責任協議雖然將帶有風險的財產或活動轉移出去是一種很好的擺脫風險的方式
43、,但并不是所有情況下都可以使用這類措施,這種方法可能是不允許或不經濟的。例如,很多外科手術都存在失敗的風險,一些風險雖然發(fā)生概率很低,但一旦失敗,后果嚴重,醫(yī)生一般不能因害怕這種手術失敗而拒絕手術,但他可以與患者家屬簽訂免除責任協議,由患者及家屬承擔風險。這時,帶有風險的活動并沒有轉移,但與之相關的責任風險卻轉移出去了。損失控制損失控制是指通過降低損失頻率或者減少損失程度來減少期望損失成本的各種行為。一般地,降低損失頻率稱為損失預防,減少損失程度稱為損失減少,也有的措施同時具有損失預防和損失減少的作用。1.損失預防損失預防在實踐中廣泛應用,它相當于對前文所述的風險鏈的前三個環(huán)節(jié)進行干擾,即(1
44、)改變風險因素;(2)改變風險因素所處環(huán)境;(3)改變風險因素和其所處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2.損失減少損失減少的目的是減少損失的潛在嚴重程度。在汽車上安裝安全氣囊,就是一種損失減少措施,氣囊不能阻止損失發(fā)生,但如果事故真的發(fā)生了,它能減少駕駛員可能遭受的傷害。損失減少是一種事后措施。所謂“事后”是指,雖然很多措施是我們事先設計好的,但這些措施的作用和實施都是在損失發(fā)生之后。對于一個企業(yè)來說,損失減少非常重要,一方面,損失預防不可能萬無一失,另一方面,融資型的風險管理措施只能彌補事故發(fā)生后的經濟損失,有些結果是無法挽回的,如人的生命,而且即便是經濟損失,有時我們還是更希望保留原有物品,而不是得到經濟
45、賠償。因此,損失減少在風險管理中的位置不言而喻。常用的損失減少措施包括:(1)搶救;(2)災難計劃和緊急事件計劃。這類計劃也稱為預案,即事先想象出來事故發(fā)生后的情況,然后對所有的行動進行部署。預案一般在事先都要進行培訓或演練,以便真正實施時能夠迅速到位。附錄2是廈門市的防洪預案。一些措施同時具有損失預防和損失減少兩種功能,如對員工進行安全與救助的培訓,既會從人為因素方面減少事故發(fā)生的頻率,事故發(fā)生時,員工也懂得一些救助的方法,可以有效地降低損失程度。損失控制在應用的時候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1)在成本與效益分析的基礎上進行措施選擇是否選擇損失控制來降低風險,選擇什么樣的損失控制措施,要在成本
46、效益分析的基礎上決定。任何損失控制措施都是有成本的,而風險管理的目標是風險成本最小化,某項損失控制的預期收益至少應等于預期成本,如果某種風險控制起來成本過高,就可以考慮是否有其他方法,如風險轉移等。由于要進行比較,因此風險管理者必須對損失控制方法的成本與收益有一個清晰的認識。(2)不能過分相信和依賴損失控制損失控制措施要么基于機械或工程,要么基于人,無論是哪一方面,都不是萬無一失的,機械可能發(fā)生故障,人可能有道德風險。因此,對某些影響較大的風險,尤其是巨災風險,要考慮是否需要融資型措施相配合。(3)某些材料一方面能抑制風險因素,另一方面也會帶來新的風險因素。風險價值為了解決傳統風險評估方法所不
47、能解決的問題,一種能夠全面度量復雜證券組合的市場風險的工具風險價值被提出。1.VaR的概念VaR的含義是“處于風險中的價值”,它指的是市場正常波動下,在一定的概率水平,(置信度)下,某一金融資產或證券組合在未來特定的一段時間內的最大可能損失。VaR的意義非常直觀。如JPMorgan公司1994年置信度為95%的日VaR值為960萬美元,這就意味著該公司可以以95%的把握保證,1994年每一特定時點上的證券組合在未來24小時內,由于市場價格變動而帶來的損失不會超過960萬美元。換句話說,只有5%的可能會超過960萬美元。在VaR的定義中,置信度的概念非常重要。如果沒有置信度,VaR就相當于回答“
48、在一個給定的期間內,資產組合可能會損失多少”,而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可能會損失資產,組合的全部價值,否則其他任何一個值我們都無法以百分之百的把握保證損失不超過它。2.VaR的計算VaR的計算方法主要有三種:非參數法、參數法和蒙特卡羅模擬法。首先,根據歷史數據或模擬數據得到既定期間(如1天或10天)內資產組合價值或收益的遠期分布;其次,將置信度c轉化為相應的分位數,計算此分位數下的可能最大損失。如果所用數據本身就是損益值,那么按上述步驟直接就可以求出VaR值,如果所用數據是金融資產或證券組合的價值,則要進行簡單的轉換,使之成為損益值。(1)非參數法非參數法也稱為歷史模擬法,它基于歷史數據的頻率分布
49、來計算VaR。因為這種方法不涉及對某種理論分布的估計,故其結果也稱為非參數VaR。非參數法不依賴于對風險因子分布的任何假定,而且,因為歷史數據反映了市場中所有風險因子的同步變化,所以經常需要單獨考慮的波動性、相關性以及厚尾問題都可以通過數據體現出來。但這種方法完全依賴特定的歷史數據,它基于這樣一個假定,即未來的情況和歷史數據中表現的過去的情況是一致的,但實際上,過去影響損益的一些事件在未來不一定還會重現,而未來出現的事件也可能是過去不曾有過的。另一個局限是,非參數法可能會受數據數量的限制,不能完全反映出風險的狀況,如一些極端的、不太可能發(fā)生的情況。(2)參數法在非參數法中,VaR是根據金融資產
50、在1年內每日損益數據的歷史分布來計算的。在這種非參數VaR的計算中,沒有對損益的分布做出任何假定。如果能夠假定損益分布為某種可分析的密度函數f(R),則VaR的計算就會簡化,只需根據歷史數據估計假定的分布函數的參數即可。參數法的計算較為簡便,而且即使影響到收益的風險因子不服從正態(tài)分布,根據中心極限定理,只要風險因子的數量足夠大,而且相互之間獨立,也可以使用這種方法。但是,也有一些情況無法滿足正態(tài)性假設,只能使用別的方法。(3)蒙特卡羅模擬法當沒有充足的數據,或者現有數據無法滿足參數法的假設要求時,可以使用蒙特卡羅模擬法得到大量的數據。蒙特卡羅模擬法通過對那些決定市場價格和收益率的情況進行重復的
51、模擬,得出一系列可能的結果,當模擬次數足夠多時,模擬分布就將趨近于真實分布。蒙特卡羅模擬法可以適用于任何情況的分布,也可以將任何復雜的資產組合納入模型,但這種方法計算過程復雜,極端依賴于計算機。3.持有期和置信度的選擇在VaR的定義中,有兩個重要的參數,即持有期和置信度。在計算VaR之前必須給定這兩個參數。持有期是VaR的時間范圍,持有期越長,VaR可能越大。通常選擇一天或一個月作,為持有期,某些金融機構也選取更長的持有期,如一個季度或一年。在1997年年底生效的巴塞爾委員會的資本充足性條款中,持有期為兩個星期(10個交易日)。流動性、正態(tài)性、頭寸調整和數據約束是影響持有期選擇的四個因素。如果
52、交易頭寸可以快速流動,則可以選擇較短的持有期。如果采用參數法,并假設投資收益服從正態(tài)分布,則選擇較短的持有期更適合。由于管理者會根據市場狀況不斷調整其頭寸或組合,在計算VaR時,往往假定在不同持有期下組合的頭寸是相同的,因此,持有期越短就越容易滿足組合保持不變的假定。最后,VaR的計算往往需要大量的歷史數據,持有期較長,所需的歷史時間跨度也越長,實際數據可能無法滿足。持有期越短,得到大量樣本數據的可能性越大。實踐中,經常采用的置信度有95%、99%等。置信度的選擇依賴于有效性驗證的需要、內部風險資本需求和監(jiān)管要求等。如果選擇較高的置信度,則意味著實際中損失超過VaR的可能性較小,在對VaR進行
53、驗證時,就需要較多的數據,否則無法觀察到這種極端值。但實際中可能無法獲得這么多數據,這就限制了高置信度的使用。在準備風險資本時,要反映機構對風險的厭惡程度,安全性追求越高,置信度選擇也越高。此外,美國等國家的監(jiān)管當局為了保持金融系統的穩(wěn)定性,有時也會要求金融機構設置較高的置信度。敏感性分析及波動性分析2、敏感性分析敏感性分析通過金融資產價值對相關市場因子的敏感度來評估其市場風險。敏感度是指當市場因子發(fā)生變化時,金融資產價值的變化幅度。敏感度描述了金融資產對相關市場因子變化的反應,敏感度越大的金融資產,受市場因子變化的影響越大,相應地,風險越大。不同的金融資產針對不同的市場因子,有不同的敏感度。
54、實際中常用的敏感度包括:債券的持續(xù)期和凸性,股票的Beta值,衍生工具的Delta、Gamma、Theta、Vega值等。敏感性分析在概念上簡明且直觀,使用起來比較簡單,但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1)大多數敏感度指標度量的是金融資產價值相對于市場因子變化的線性變化,但一些金融資產價值的變化不是市場因子變化的線性函數,特別是期權類金融工具。(2)市場因子的變化并不能完全解釋金融資產價值的變化。因此,即使某金融資產,的敏感度低,它也可能面臨較大的風險。(3)不同的金融工具有不同的敏感度,這些敏感度不具有可比性,無法用來比較不同證券的風險大小,也無法度量由不同證券組成的證券組合的風險。這極大地限制了敏
55、感性分析的應用。由于上述不足,敏感性分析比較適合簡單金融工具在市場因子變化較小情形下的風險分析,對于復雜的證券組合或市場因子大幅波動的情況,敏感性分析的準確性就比較差,或者因為復雜而失去了原有的簡單直觀性。2、波動性分析波動性分析從未來收益的不確定性入手,通過實際結果偏離期望結果的程度來度量,風險,經常采用的度量指標為方差和標準差。波動性分析描述了金融資產價格的變化程度,但它沒有反映出金融資產的風險損失到底會達到多少。僅僅通過方差還不能將概率分布中的信息完整地表達出來。法律風險法律風險是指由于法律或法規(guī)方面的原因而使企業(yè)的某些市場行為受到限制或合同不能正常執(zhí)行而導致損失的不確定性。法律風險包括
56、合規(guī)性風險和監(jiān)管風險。交易對方不具備法律或法規(guī)賦予的交易權利,違反國家有關法規(guī)進行市場操縱、內幕交易、不符合監(jiān)管規(guī)定等,都會導致法律風險。由于各國的法律法規(guī)有所不同,對不同類型金融機構的監(jiān)管要求不同,不同交易對手的法律風險存在較大差異。信用風險信用風險是指交易對手不能或不愿按照合同的約定到期還款付息而使企業(yè)遭受損失的風險,是以違約為標志的。更一般地說,信用風險還包括由于債務人信用評級的降低,致使其債務的市場價格下降而導致的損失風險。很多交易中都涉及信用風險,它既存在于傳統的貸款、債券投資等業(yè)務中,也存在于信用擔保、貸款承諾以及場外的信用衍生工具交易等業(yè)務中,是歷史最為悠久也最為復雜的風險。最典
57、型的信用風險之一是銀行面臨的信用風險,此外,信用風險還體現為以賒銷商品和預付貨款形式出現的商業(yè)信用,以企業(yè)債券形式出現的企業(yè)信用,以個人貸款形式出現的個人信用以及國家信用等。信用風險的風險因素來源于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主觀風險因素主要指債務人是否有還款意愿,這可以從債務人的品質等角度進行考察??陀^風險因素主要指債務人是否有能力還款,這可以由債務人的資本金所處的環(huán)境、債務人的經營水平等決定。法人治理(一)股東權利及義務1、公司股東享有下列權利:(1)依照其所持有的股份份額獲得股利和其他形式的利益分配;(2)依法請求、召集、主持、參加或者委派股東代理人參加股東大會,并行使相應的表決權;(3)對公司
58、的經營進行監(jiān)督,提出建議或者質詢;(4)依照法律、行政法規(guī)及本章程的規(guī)定轉讓、贈與或質押其所持有的股份;(5)查閱本章程、股東名冊、公司債券存根、股東大會會議記錄、董事會會議決議、監(jiān)事會會議決議、財務會計報告;(6)公司終止或者清算時,按其所持有的股份份額參加公司剩余財產的分配;(7)對股東大會作出的公司合并、分立決議持異議的股東,要求公司收購其股份;(8)法律、行政法規(guī)、部門規(guī)章或本章程規(guī)定的其他權利。2、公司股東承擔下列義務:(1)遵守法律、行政法規(guī)和本章程;(2)依其所認購的股份和入股方式繳納股金;(3)除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的情形外,不得退股;(4)不得濫用股東權利損害公司或者其他股東的利益
59、;不得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損害公司債權人的利益;公司股東濫用股東權利給公司或者其他股東造成損失的,應當依法承擔賠償責任。公司股東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逃避債務,嚴重損害公司債權人利益的,應當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5)法律、行政法規(guī)及本章程規(guī)定應當承擔的其他義務。3、持有公司5%以上有表決權股份的股東,將其持有的股份進行質押的,應當自該事實發(fā)生當日,向公司作出書面報告。4、公司的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員不得利用其關聯關系損害公司利益。違反規(guī)定給公司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公司控股股東及實際控制人對公司和公司社會公眾股股東負有誠信義務??毓晒蓶|應嚴格依法行使出資
60、人的權利,控股股東不得利用利潤分配、資產重組、對外投資、資金占用、借款擔保等方式損害公司和社會公眾股股東的合法利益,不得利用其控制地位損害公司和社會公眾股股東的利益。違反規(guī)定的,給公司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公司董事會建立對控股股東所持公司股份“占用即凍結”機制,即發(fā)現控股股東侵占公司資產立即申請司法凍結,凡不能以現金清償的,通過變現股權償還侵占資產。(二)董事1、公司設董事會,對股東大會負責。2、董事會由12人組成,其中獨立董事4名;設董事長1人,副董事長1人。3、董事會行使下列職權:(1)負責召集股東大會,并向股東大會報告工作;(2)執(zhí)行股東大會的決議;(3)決定公司的經營計劃和投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度全新競業(yè)協議失效一個月競業(yè)限制解除申請函
- 家具配送糾紛管轄法律適用
- 二零二五年度股東借款及股權激勵計劃協議
- 代理簽訂貿易合同范本
- 塑料改性液堿配送協議
- 教育機構裝修工程設計協議
- 2025年度安防行業(yè)用電安全保障服務協議
- 2025年度農村承包個人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與農業(yè)產業(yè)結構調整合同
- 2025年檢驗設備行業(yè)深度研究分析報告
- 傳單宣傳合同范本模板
- 四川家庭農場補貼標準2023年
- 智能人體秤市場需求分析報告
- 2023新北師大版高中英語選擇性必修三全冊課文翻譯(英漢對照)
- 設備采購供貨安裝實施方案
- 初中生物《病毒》說課課件
- 國網考試企業(yè)文化能源與戰(zhàn)略題庫
- 智聯招聘行測題庫2023
- 小工考勤表記工模板
- 編輯學概論-課件
- 理發(fā)店個人門面轉讓合同
- 03J111-1 輕鋼龍骨內隔墻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