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氏的由來和歷史作文_第1頁
謝氏的由來和歷史作文_第2頁
謝氏的由來和歷史作文_第3頁
全文預(yù)覽已結(jié)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謝氏的由來和歷史作文姓氏起源謝姓出自姜姓,是炎帝后裔申伯的后代。相傳炎帝居于姜水畔,便以姜為姓。至商代有后裔孤竹君的長子伯夷與叔齊一起投奔到周。到周后反對武王伐商,武王滅商后他們又逃到首陽山,因不食周栗而死,他們的后裔仍留在商朝。成王繼位后封伯夷的后裔為申侯,稱申伯,是申氏的始祖。厲王時娶申伯之女為妃,生字為宣王,宣王繼位后,封母舅申伯于謝國,后來這儀家失去了爵位,公元前668年楚國滅掉申國。其子孫按當(dāng)時的習(xí)慣以新都之邑名為姓,稱謝氏。望出陳留、會稽,史稱謝氏正宗。是為河南謝氏。出自任姓,為黃帝之后。相傳黃帝之子25宗。得其姓者14人,為12姓,其中第7姓為任姓。任姓有10個小車,其中第一為謝

2、國,因周宣王時使召公營謝邑,以賜申伯,蓋謝已失國,子孫亡散,以國為姓。是為河南謝氏。為他姓改謝姓。據(jù)舊唐書不文苑傳,衛(wèi)州人謝偃之本為鮮卑族人,姓直勒氏,后改為謝氏。亦為河南謝氏。聚集地(遷徙分布)夏商時期謝國比較弱小,居于姜水流域(今陜西境內(nèi))。西周末期,申伯被改封為謝,以加強西周對南方的統(tǒng)治。任姓滅謝國后,國人有一部分留在當(dāng)?shù)?,大部分外逃,但都以國為姓,即謝氏。西周末至春秋時期,謝氏除了大部分分布在今河南外,還有一支遷往山東,一支遷至湖北,還有一支遷至湖南,遷至四川,后又分為三支:一支于三國時遷至蜀郡,至?xí)x代有部分遷至陜西;一支遷至云南永昌,后發(fā)展為當(dāng)?shù)卮笮眨贿€有一支遷至四川彭水一帶及貴州北

3、部。隋唐時被稱為東謝蠻、西謝蠻、南謝蠻,后大多融入布依族、水族和苗族。漢代謝氏的聚居地有增加了會稽郡、江西九江、章陵等處。其中會稽郡的謝氏人丁興旺,已相當(dāng)有名望。晉代,成郡謝氏發(fā)展成為名門大族,其中最著名的是陽夏謝氏,以及由此遷出的康樂謝氏。西晉末年,黃河流域戰(zhàn)亂頻繁,中原人大量遷往江南,陽夏人謝衡因避戰(zhàn)亂遷望會稽始寧東山,在此繁衍,成為謝氏最重要的一支。謝衡極其后代在東晉至南朝時期多數(shù)都很著名。唐朝時,河南固始謝氏入福建泉州,同時入閩的還有一支居于福建寧化縣,后有一支自寧化遷至江西,至洪武四年(1371年)移居梅縣(廣東):還有一支自寧化遷至廣東大埔,后移居梅縣。至清代,謝氏不僅遍布中原及南方各省,而且還發(fā)展到北部及東北的一些省區(qū)。在臺灣謝姓是一個重要的姓氏。一是落藉較早,明末就有謝氏入居臺灣;二是族大人眾,列第十三。臺灣謝姓與大陸是同一宗祖。他們遍及全省,以臺南、彰化、苗栗、臺北等地。明代末年最先入臺謝姓從廣東、福建渡海東行登上臺島,居往于臺南;到清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朱一貴在臺率眾起義,廣東的義民謝姓入居下淡水港。乾隆以后從福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