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代左翼文學·東北作家群·端木蕻良_第1頁
三十年代左翼文學·東北作家群·端木蕻良_第2頁
三十年代左翼文學·東北作家群·端木蕻良_第3頁
三十年代左翼文學·東北作家群·端木蕻良_第4頁
三十年代左翼文學·東北作家群·端木蕻良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三十年代左翼文學東北作家群端木蕻良(之二)四我之所以不厭其詳地首先論述30年代左翼文化和左翼文學的性質、價值和意義,是因為東北 作家群及其任何一個成員的價值和意義是無法脫離開左翼文學的存在和發(fā)展而得到單獨地闡釋和 說明的。遮蔽了整體,就是遮蔽了它的一切,其中任何一個獨立的個體是無法不處在這個巨大陰影 的籠罩之下的。如上所述,左翼文化和左翼文學的價值和意義就在于它把一個有別于胡適、周作人、戴望舒、 沈從文這樣一些非左翼作家的生活體驗和精神體驗帶入了中國的文化、中國的文學,豐富了它的內 涵,擴大了它的表現(xiàn)幅度,提高了它的社會化的程度。只要在這樣一個意義上看待東北作家群的作 品,我們就會看到,在左翼

2、文化和左翼文學的發(fā)展過程中,最典型地體現(xiàn)著它的這種作用和意義的 幾乎首推東北作家群。東北,在我國的地理版圖上是一塊很大的土地,但在我國文化的版圖上有它的位置嗎?當然, 我們可以從塵封的歷史資料上找到許多東北出身的文人,找到他們創(chuàng)作的許多作品,但這些文人及 其作品卻只是關內文化的復制品,他們沒有體現(xiàn)出這塊土地上的人民的獨立的生活體驗和精神特征, 沒有把他們的獨立的世界感受、人生感受、審美體驗注入到中國文化的精神之中去。能征善戰(zhàn)的滿 族人進了關,成了中國社會的統(tǒng)治者,但他們的文化卻丟失在關外那塊廣袤的土地上。他們在關內 學會了溫文爾雅,學會了忠孝節(jié)義,學會了講“道”論“理”,但所有的這一切都不是他

3、們在東北大地 上自然形成的世界感受、人生感受和審美體驗,這樣一個剽悍的民族當面對西方列強的軍事侵略的 時候,不但早已失去了征服漢民族政權時候的剽悍的力量,甚至連直面西方列強的勇氣也喪失了。 “五四”新文化運動是在中國文化的核心地區(qū)發(fā)生的,是由少數留學國外的知識分子發(fā)動的,他們帶 著自己的新的生活感受、社會感受和精神感受進入了中國的文壇,開創(chuàng)了中國的新文化,但這個新 文化并沒有把東北這塊大地上的人們的獨立的、真實的生活感受、社會感受和精神感受充實到自己 的肌體之中去,也很少帶著自己的眼光燭照過這塊廣袤的大地的人們。這是一塊沉默的土地,是被 中國文化遺棄了的土地,在這塊土地上生活的是無數沉默的人民

4、,是被中國文化遺棄了的人民。直 至20年代,在中國知識分子的感受中,它仍然主要是一塊由軍閥張作霖統(tǒng)治著的土地。它不但給 當時的中央政權制造著各種麻煩,也給關內的人民帶來了一次次的軍閥戰(zhàn)爭,擾亂著關內人民的安 寧和幸福。人們很少想到,那里的人民也是中國的人民,那里的文化也是中國的文化,那里人民的 生活感受、社會感受、精神感受也是中國人民的生活感受、社會感受和精神感受的一部分。他們與 我們是不同的,但卻是一體的。我們不能遺棄他們,他們也不會甘心處于被遺棄的地位。他們要有 自己的聲音,要把自己的聲音輸入到整個中國社會上去,輸入到中國文化中來。這種情況,到了 1931年的“918”事變之后,發(fā)生了一個

5、根本的變化。日本帝國主義的入侵迫使中國人、中國的知 識分子不能不把自己的目光轉向東北三省,轉向這里的人民。但是,即使在這時,中國社會、中國 的知識分子,對這塊土地、對這塊土地上的人民,仍然表現(xiàn)出了令人難以理解的冷漠。當時的國民 黨政權不是在保護這塊土地、保護這塊土地上的人民基礎上謀求自己政權的鞏固和自己統(tǒng)治的安全, 而是通過更明顯的遺棄它的方式維護自己政權的鞏固和自己統(tǒng)治的安全,甚至當時被視為新文化代 表人物的胡適也把解決東北問題的希望寄托在國聯(lián)的調停上。當然,所有這一切,人們都可以用國 家策略和外交策略的原因予以說明。但假若被日本帝國主義占領的不是東北而是蔣介石的家鄉(xiāng)浙江 省、胡適的家鄉(xiāng)安徽

6、省,他們的國家策略和外交策略還會是這樣的嗎?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當受 到外國帝國主義的侵略的時候,自己沒有痛苦,沒有掙扎,沒有奮力的抵抗而讓國聯(lián)來維護自己 的“和平”,這個“和平,是什么呢?不就是維持現(xiàn)狀嗎?不就是讓中國更明確地接受日本帝國主義侵占 東三省的事實嗎?直至現(xiàn)在,我們中國人仍然不重視文化的作用,以為文化只是也只能是知識分子 牌桌上的一副麻將牌,誰輸誰贏都是知識分子自己的事情,在社會上是不起任何作用的。實際上, 一個地區(qū)、一個社會階層,在整個中國文化中沒有自己獨立的聲音,沒有自己獨立的真實的生活感 受、社會感受、精神感受的表現(xiàn),痛苦的時候叫不出苦來,高興的時候笑不出聲來,自己的哭聲

7、、 笑聲無法感染中國社會更廣大的民眾,自己的生活感受、社會感受、精神感受無法成為整個中國社 會感受的一部分,這個地區(qū)、這個社會階層就只能是整個國家、整個社會策略原則中的一個被動的 棋子,并且總是處在首先被犧牲的地位。犧牲了他們,別人感覺不到痛苦,感覺不到自己即將被犧 牲的命運,也就更能換取整個國家、整個社會的暫時的和平和虛假的安寧。在30年代的中國,東 北,就是作為整個中國、整個中國社會的一個犧牲品而存在的,是被中國所遺棄了的一塊土地。它 不僅被當時的政治統(tǒng)治者作為換取整個國家政權的暫時安定的犧牲品,同時也被當時很多知識分子 當成了換取自己幽默、沖淡、中庸、和平、節(jié)制、優(yōu)雅、寬容、大度、靜穆、

8、尊嚴、和諧、完美的 文化形象的犧牲品。他們都是以默認了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現(xiàn)狀為前提的。關外的喪權不能影響關 內政治統(tǒng)治者的政權的安定,關外的屈辱不能影響關內知識分子的個人形象的尊嚴。這就是中國當 時主流文化和諸多非主流文化的一個不成文的基本原則。在這樣的文化原則面前,東北作家假若不 放棄自己獨立的生活感受、社會感受和精神感受,不像關內的政治統(tǒng)治者和許多高雅的知識分子那 樣極其“冷靜,、極其“理智”、不帶有任何“偏激”情緒地看待自己家鄉(xiāng)的淪亡,是不會找到自己的生存 和發(fā)展的空間的。關內的國家政權不會讓他們偏激的呼喊破壞了自己先安內而后攘外的政治策略, 關內的學者和教授不會讓他們粗糲的聲音破壞了自

9、己優(yōu)雅的心境、中庸和平的文化心態(tài)和沖淡平和 的審美境界。正是有了左翼文學的存在,東北流亡內地的知識分子才有了自己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的 伙伴,才有了發(fā)表自己文學作品的陣地。它無法像國家政權和學院派文化那樣給他們提供更優(yōu)越、 更舒適的生活環(huán)境和文化環(huán)境,無法保障他們個人的前途和命運,甚至連他們生命的安全也無法保 證,但左翼文學到底提供了給他們表達自己獨立生活感受、社會感受和精神感受的文化的空間,到 底沒有拒絕他們偏激的情緒和粗糲的聲音。東北作家首先找到的是魯迅,雖然魯迅像當代批評家所 說的那樣沒有比自己更闊的朋友,但他卻沒有拒絕這些比自己更不闊的朋友。是魯迅,把東北作家 個個推上了文壇,并使這個作家

10、群體逐漸壯大起來,成了左翼文學內部的一個獨立的流派??梢?說,沒有左翼文學,沒有魯迅,就沒有東北作家群的產生和發(fā)展,就沒有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這個 獨立的文學流派和文學現(xiàn)象。正是他們,在中國的文化史上,第一次把在當時東北這塊大地上、在 日本侵略軍的鐵蹄下形成的獨立的生活體驗、社會體驗和精神體驗帶入到整個中國文化中來,成為 了整個中國現(xiàn)代文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從此之后中國文化、中國文學才不僅僅是關內的文化、 關內的文學,而是關內文化和關外文化的綜合體。直至現(xiàn)在,它仍然是中國文化中的一個不太和諧 的音符,但卻已經是它的一個音符。五中國的新文化、中國的新文學通過30年代左翼文學陣營的存在為東北作家群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存在和發(fā) 展的空間,但東北作家群之與30年代左翼文學也正像沈從文之與30年代的非左翼文學一樣,并 不是30年代左翼文學在同樣一個文化層面、文學層面的推廣和普及。它是帶著為其他左翼作家所 少有的一種自然的素質進入30年代的左翼文學陣營的。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與其說中國的新文化、 中國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