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論語導讀一、論語的作者、成書時代、列入經書的時間二、論語的結構,主要內容、特點,及對后世的影響三、歷代研究論語的狀況、成就四、出土文獻竹簡論語簡介五、今天研究論語的價值、意義六、論語經典章節(jié)簡介一 、論語的作者、成書代、列入經書的時間 論語在十三經中,其篇幅較短,僅次于孝經。全書共二十篇,五百零七章,字數據電腦統(tǒng)計共一萬五千九百十九字。此書的文化地位和歷史功績,前代學者作過極高的評價。 東漢經學家趙岐(約108201)在孟子題辭中稱:七十子之疇,會集夫子所言,以為論語。論語者,五經之錧轄,六藝之喉衿也。 清末滿族學者唐晏(18571920)在其所著兩漢三國學案卷十中,也對論語做出了極高的評價:
2、群經之鎖鑰,百代之權衡也。這些評價,充分說明了論語一書在中華民族形成過程中,對構成民族文化共同心態(tài),曾經起過積極作用,對促進諸多少數民族的不斷漢化也是具有積極貢獻的。如此光輝的著作,其作者為誰?成書在何時?列入儒家經典又在何時?對這些問題,歷代學者曾多次作過探討。 史圣司馬遷在其名著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論述孔子答弟子及他人詢問時,曾列舉論語的兩種原名云: 學者多稱七十子之徒,譽者或過其實,毀者或損其真,鈞之未睹其容貌,則論言弟子籍,出孔氏古文,近是。余以弟子名姓文字,悉取論語弟子問,并次為篇,疑者闕焉。 上引文中所云“論言弟子籍、論語弟子問”,單稱論言或論語,均指同一書而言,至于其后面分別加“
3、弟子籍”、“弟子問”,是就記錄、編纂和應答說的。 史記同篇述古論又云:“出孔氏古文”。今按漢書藝文志所載:“論語古二十一篇,出孔氏壁中?!笔贰h所載彼此相合。又史記封禪書單稱論語為傳,還有單稱為論的。王充論衡正說篇云:王充 “說論者皆知說文解語而已時尚稱書難曉,名之曰傳,后更隸寫以傳誦。初孔子孫孔安國以教魯人扶卿,官至荊州刺史,始曰論語。”而著名學者馬敘倫在其所著讀書續(xù)記卷第二的一處記述中,引用有關資料,認為出于孔壁中的古文論語,當時即已如此稱名。現錄其文如下: 馬敘倫讀書續(xù)記卷第二.doc馬敘倫 漢書藝文志六藝略論語類綜述云:“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于夫子之語也。當時弟
4、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漢興,有齊、魯之說。傳齊論者,昌邑中尉王吉、少府宋畸、御史大夫貢禹、尚書令五鹿充宗、膠東庸生,唯王陽名家(師古曰:王吉,字子陽,故謂之王陽)。傳魯論者,常山都尉龔奮、長信少府夏侯勝、丞相韋賢、魯扶卿、前將軍蕭望之、安昌侯張禹皆名家。張氏最后,而行于世?!闭撜Z成書的時間及最后修訂增補加工者為誰?楊伯峻認為:“論語的著筆當開始于春秋末期,而編輯成書,則在戰(zhàn)國初期?!睏钍显谶@段話的注釋中轉引日本學者山下寅次的論語編纂年代考,以為在紀元前479年(孔子卒年)至前400年(子思卒年)之間。按楊氏此說與唐人柳宗元論語辯所涉及的時間人物大體一致,柳氏辯云:
5、“孔子弟子,曾參最少,少孔子四十六歲。曾子老而死,是 書記曾子之死,則去孔子也遠矣。曾子之死,孔子弟子略無存者矣。吾意曾子之弟子為之也。何哉?且是書載弟子必以字,獨曾子、有子不然。由是言之,弟子之號之也?!绷现q,證明曾子之弟子孔伋(子思)對論語作過增補,因而對曾參尊稱為“曾子”。將柳氏之辯與漢書藝文志之論斷結合起來看,論語的成書是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相與輯而論纂”與增補修訂而不斷完善的。 相傳孔子出生地-山東曲阜尼山全貌孔子故鄉(xiāng)山東俯瞰關于論語列入經書的時間,亦即用此書作為古代各級學校學習教材始于何時,對這樣重大的學術問題,近代權威學者王國維曾下過極大的功夫,加以探索、稽考,而終于徹底辨
6、明其底蘊。 王國維致羅振玉.doc 這就清楚地說明論語列入經書的時間開始在漢文帝時,至于其后罷傳記博士,只是經書所列學校時間次序的調整。 對此王國維在漢魏博士考中引用上述趙岐那段題辭后,既加案語,又打比方,并且舉出諸多實例,一一加以說明,正如上引致羅振玉信中所說的“從各方面核之”,具有諸多證據。且看王氏在漢魏博士考有關條文下所加的案語: 王國維漢魏博士考.doc 經過王國維認真仔細地考證探索,即可進一步證明趙岐的論斷是正確的,論語列為經書的時間確在漢文帝劉恒執(zhí)政時期(前179前157),今姑取其中間之年公元前169年(劉恒十一年)列論語為經書之年,并置博士,至于其后的罷傳記博士等,只是各級學校
7、對課程的調整,并不妨害論語作為經書而不斷沿用的事實。其后十五年,至西漢景帝劉啟三年(前154),則又有古論二十一篇的發(fā)現。這和論語列為經書之年,在經學史上均甚重要,可以消除皮錫瑞在經學歷史中的懷疑。 漢書藝文志六藝略對其的綜述.doc 古論語發(fā)現后,就和當時已經立于學官用隸書寫的論語形成了古文和今文的區(qū)別。至東漢靈帝熹平四年(175),下詔命諸儒校正諸經文字,刻石立于洛陽城南太學門外,計有周易、尚書、魯詩、儀禮、春秋、公羊傳、論語七部,均用漢隸寫定,相傳為蔡邕所書。 此為論語正式列入石經之事例,與趙岐孟子題辭所述論語等為“四經”之年相較相加,前后已延續(xù)三百四十四年,而距今已有二千一百六十五年,
8、可見論語生命力的經久不衰。而且 論語和孝經在兩漢即為初學者的啟蒙讀物,經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兩宋、元、明、清各朝,更是蒙學必讀的重要書籍。這從后來發(fā)現的敦煌和日本所存的唐寫本殘卷,以及1969年出土于新疆吐魯番的阿斯塔那墓地唐墓中的卜天壽論語抄本,均可證明論語在中國文化史上以及遼闊的中國疆域內,實為各民族 互相貫通思想以至形成共同文化心態(tài) 的寶貴典籍,對中華民族文化的形成 是貢獻卓著的。三體石經殘片熹平石鼓二、論語的結構,主要內容、特點,及對后世影響 在敘述這一部分內容之前,首先應當明確孔子所處的時代背景問題。這就涉及到中國歷史的分期問題。 目前通行的古代史分期,把奴隸社會與封建社會的
9、分界線定在春秋戰(zhàn)國之際。這種分期無論在理論上和史實上都證明是很難成立的。我們根據歷史學家范文瀾的論述、(中國通史簡編緒言,1964年8月版。)趙光賢的周代社會辨析、(周代社會辨析,人民出 版社1980年12月版。)經濟學家胡寄窗的中國經濟思想史,(中國經濟思想史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4月版。)將西周定為中國初期封建社會(領主封建社會);春秋時期(前722前481)為領主封建社會向地主封建社會急劇過渡??鬃铀幍臅r代(前551前479),正是春秋戰(zhàn)國之交,適逢動亂劇烈的年代。論語為先秦論說散文集。全書分為學而、為政、八佾、里仁等二十篇。每篇又分若干章,取篇首二、三字為篇名。全書記載了孔子及
10、其弟子等的一些言論和活動情況,從多方面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和為人,內容十分豐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 以愛人為核心的仁德 孔子思想的主要內容是 “仁”,此字在論語中出現計一百零九次,其含義廣泛又靈活多變,致使兩千年來從無達詁,也給后人見仁見智的理解提供了多種可能。這就得從儒學系統(tǒng)對孔子闡發(fā)“仁”的不同境界與理想加以探索考察,方能知其底蘊??鬃右罁说闹黧w意識,將周公以來禮樂文化的內在根源完全歸結為“仁”,使“仁”成為禮樂的核心和人際關系的根本,強調“仁者愛人”與“克己復禮為仁”,大體分析有七個方面。 1.血緣基礎 孔子講“仁”釋“禮”互相關聯,“禮”以血緣為基礎,以等級為特征,源于氏族統(tǒng)
11、治的儀式體系,要求維護、恢復這套體系,則是“仁”的根本目的。因此,論語首篇次章即明確揭示云: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學而) 禮記檀弓上云:“子游曰:甚哉!有子之言似夫子也。”上面引有子之言,實為承傳孔子之深意。在談到“孝弟”原則、教育子弟、厚待親人時,論語 列舉孔子的話說: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 汎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學而) 子曰:“君子篤于親,則民興于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泰伯) 后來孟子盡心上的“親親,仁也”及離婁上的“仁之實,事親是也”,都是順承孔子仁
12、學含義的延伸,使“孝”、“弟”(悌)通過血緣關系從縱橫兩方面將氏族關系同等級制度聯結起來。這是從遠古至殷、周宗法統(tǒng)治體制的基礎。 孔子將“孝”、“弟”(悌)作為“仁”的基礎,以“親親、尊尊”為“仁”的標準,借用古代父系氏族家長制度的現成的觀念,并在思想上反映了這個歷史事跡的縮影。孔子綜攝歷史傳統(tǒng),將其改造成意識形態(tài)中的自覺主張,以之與人的心理原則溝通聯結,進而將其擴展為人道主義,使之在自己的“仁”學史上具有普遍、長久的社會性含義及作用,其幾經曲折,使“仁”字的含義廣泛、靈活。2.心理原則 “禮”原為對社會成員具有約束力的習慣法規(guī)、儀式、禮節(jié)、巫術。包括“入則孝,出則弟”等等,作為禮儀,原無復雜
13、道理。如為孔、孟強調的“天下之通喪”“三年之喪”,其由來久遠、規(guī)定后人遵守實行的傳統(tǒng)禮儀(尚書無逸有殷高宗守喪三年的記載。 論語憲問亦記其事云:“子張曰:書云:高宗諒陰,三年不言,何謂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緫己以聽于冢宰三年?!?,當時“禮壞樂崩”的浪潮興起,孔子的弟子宰予即對“三年之喪”感到太長,向孔子提出“一年即可以”的問題。對此,孔子表達了自己的看法,且看下面的記述: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鉆燧改火,期可已矣?!弊釉唬骸笆撤虻荆路蝈\,于女安乎?”曰:“安?!薄芭矂t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
14、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通“哀”)于其父母乎!”(陽貨) 在上面的末段文字里,孔子將傳統(tǒng)禮制中的“三年之喪”徑 直與親情相結合,使“禮”的基礎植根于心靈深處,將血緣系統(tǒng)的“禮”定為“孝悌”,并將其植根于日常親子的溫情相愛中,經過如上轉化改造,將“禮儀”從外在的規(guī)范約束順理成章地變?yōu)槿诵膬仍诘囊?,將原先僵硬的強制?guī)矩,升華為生活中的自覺理念,使宗教性的神秘物化為人之常情,將倫理規(guī)范同心靈欲求融化一體,使“禮”轉而得到心理依據化為人性意識。這種沒有神秘教義和高深玄理的轉化,在
15、中國古代思想史上具有極大的開創(chuàng)意義,使儒學非宗教而準宗教化,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僅見的。 3.人道主義 因情感性心理作用,“仁德”思想即具有民主性和人道主義,即依據血緣宗法的基礎,擴展氏族、部落成員間既有嚴格等級秩序,又具備某種“博愛”的人道關系。這是孔子仁學外在方面的表現。 孔子的“節(jié)用而愛人”(學而)、“汎愛眾而親仁”(學而)“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學而)、“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里仁)等等論述,即表明其原始民主和原始人道精神,反對殘暴的壓迫和剝削??鬃舆@種原始人道主義根基,是借鑒遠古氏族內部民主制的遺風殘照,正如漢代今文經學家講述的“禪讓”或“明堂”之類的講求等等。 結合論語中
16、大量表述“仁”及對“仁”的諸多主要規(guī)定觀察分析,有人將孔子的“仁學”一概斥責為“偽善”、“欺騙”,實則將復雜的問題過分輕率地簡單化了。至于后代的諸多政治騙子、學術騙子一類的所謂“聞人”,利用竊取的權位“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利用孔子的言辭欺世盜名,只能表明騙子們的下作無恥,跟孔子的仁學毫無瓜葛。4.個體人格 人道主義是“仁”的外在體現,而突出在內在精神的主動性和獨立性方面,則是個體人格。這也是孔子一貫堅持的至為重要的一個方面。 當時禮壞樂崩,周天子也無力回天,原有的諸種外在權威已喪失其力量和作用??鬃佑眯睦碓瓌t的“仁”解說“禮”,實則將復興“周禮”的任務要求逕交給當時貴族的個體成員,要求他
17、們主動、自覺、積極地承擔起這一歷史重任,以之作為至高無上的目標和義務。這正像曾子所說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泰伯)孔子也再三強調“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胺蛉收?,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雍也)。如此等等,說明“仁”非常高遠而又切近可行,屬于理想人格兼?zhèn)€體行為。 5.理性實踐 前面四種因素具備之后,要綜合地得到體現,仍然是一個需要認真解決的實際問題,這就需要具有理性認識的實踐及實踐者知識、修養(yǎng)、能力的具備充實,而歸根結蒂則有賴于學習、鍛煉、修養(yǎng)、提高。論語首篇
18、的學而十六章,其內容,學習方法等諸多方面均為理性準備條件,其他篇章自然對學習修養(yǎng)等也有論及,也都是為“仁學”的總體服務的。 理性實踐,貴在知其所以然,而后盡心竭力,以至付出生命使之成全施行??鬃颖救司褪钱吷鷬^斗,周游列國,頑強地為實行其仁道而獻身的圣哲。這正如論語所說的: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里仁)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衛(wèi)靈公) 子曰:“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里仁) 所有這些理性認識,結合努力實踐,都是為了樹立體現偉大人格的“仁德”。而“仁德”則最終歸宿為主體的世界觀、人生觀。就這樣,孔子將“仁德”提升到宗教信
19、仰的高度,使之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心態(tài)或民族精神。而德國的哲學大師黑格爾對此并不了解,他在其哲學史中將孔子哲學簡單地說成是一堆處世格言式的道德教條,實在失之皮相膚淺。 6.弭兵保民 孔子仁學的深層底蘊及最高境界在論語中較少述及,而在對管仲的評論中卻有較為明顯的表現。對管仲其人的評價,較為全面??鬃诱J為管仲是個人才,但小器、不儉、不知禮。而在當時“諸侯力政,不統(tǒng)于王”的動亂局面下,夷狄又交侵中夏,周天子內外交困,而在此一時期,管仲既輔佐齊桓公,又高舉尊王攘夷的旗幟,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使當時動亂的局面趨于穩(wěn)定。其間管仲是有大功的。因此,當子路問及管仲未為公子糾死難而懷疑其不仁時,孔子既表揚管仲之功
20、,而又兩次強調管仲為仁者。論語憲問記其問答之事稱: 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痹唬骸拔慈屎?” 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憲問) 清人阮元在論語論仁論一文中論述此章及相連的子貢問一章時云:“元謂此二章,論管仲不必以死子糾為仁,而以匡天下為仁。蓋管仲不以兵車會諸侯,使天下之民無兵革之災,保全生民性命極多。仁道以子路阮元愛人為主,若能保全千萬生民,其仁大矣。故孔子極許管仲之仁,而略其不死公子糾之小節(jié)也。”(阮元揅經室集一集三冊,叢書集成本。)這充分說明孔子仁學的底蘊之一是弭兵保民的。他認為只要誰能制止戰(zhàn)爭,使廣大的庶民百姓安居太平,他就是仁
21、人。 7.華裔之防 左傳定公十年載:“裔不謀夏,夷不亂華?!笨追f達解釋此二句云:“中國有禮義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一也?!睏畈^:“裔指夏以外的地,夷指華以外的人?!睗h書韋玄成傳云:“及至幽王,犬戎來伐,殺幽王,取宗器。自是之后,南夷與北狄交侵,中國不絕如線。春秋紀齊桓南伐楚,北伐山戎??鬃釉唬何⒐苤?,吾其被發(fā)左衽矣?!?且看論語所載子貢問孔子管仲是否仁者的原文: 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fā)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于溝瀆而莫之知也?”(憲問) 總括上面兩節(jié),可以看出孔
22、子仁德觀的深層內涵即超越了親親、尊尊的準則,在弭兵保民、華裔之防的范圍之內,體現出更為廣泛的人間之愛。這就是孔子仁學的深層底蘊和最高境界。 (二)以法先王為基礎的禮論 孔子處在禮壞樂崩、天下無道的動亂年代。論語中所講的禮多為“周禮”,即在周初確定的一整套典章、制度、規(guī)矩、儀節(jié)。其基本特征是它的上層建筑、意識形態(tài)直接來自原始文化,一方面它有上下等級、尊卑長幼等嚴格秩序規(guī)定,使原始氏族全民性禮儀變?yōu)樯贁蒂F族壟斷;另一方面,因經濟基礎繼承氏族共同體的基本社會結構,該“禮儀”大體仍保存著原始的民族成分。這種情況,直至流傳到漢代的三禮之首的儀禮,其首篇士冠禮,實為原始氏族社會共有的“成丁禮”及“入社禮”
23、的延續(xù)。論語鄉(xiāng)黨云:“鄉(xiāng)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币卜从沉诉@種古老禮儀在當時的施行情況。楊寬古史新探對這種禮儀的看法認為“不僅是一種酒會中敬老者的儀式,而且具有元老會議的性質,這在我國古代政權機構中有一定地位”。 古代的禮儀相當于后世的法律,實即未成文的習慣法。殷周時代它逐漸變?yōu)樘媸献遒F族服務的專利品??鬃訉χ芏Y的態(tài)度,也反映了對氏族統(tǒng)治體系及其所保留的原始禮儀的維護。 禮的起源及其核心是尊敬、祭祀祖先,其后擴展為對人及與人相關的吉、兇、軍、賓、嘉各種禮儀制度。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正是由原始禮儀巫術活動的組織者領導者(巫、尹、史)演化來的“禮儀”的專職監(jiān)督保存者。章學誠認為古禮之集大成者為周公
24、而非孔子,并謂“孔子之大,學周禮一言,可 以蔽其全體”。(文史通義原道下,中華書局1985年5月版。)孔子說自己“述而不作”(述而),其所述多為周禮,并對制定周禮的周公甚為尊崇懷念。這表現在以下一些論述中: 子曰:“周監(jiān)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八佾)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述而)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八佾) 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保ò速?從上面的引文可以看出孔子對西周禮儀及周公的懷念向往,對傳統(tǒng)禮儀的維護和尊崇。對勞動人民也倡導禮教,使人心歸服,取信于民。這在論語中也有體現: 子曰:“道之以政
25、,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為政)周公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弊迂曉唬骸氨夭坏靡讯ィ谒谷吆蜗??”曰:“去兵?!弊迂曉唬骸氨夭坏靡讯ィ谒苟吆蜗?”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顏淵) 上面為政中的“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既對統(tǒng)治者要求如此,也對弟子及一般社會成員如此要求。且看論語中孔子的論述: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 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泰伯) 孔子主張的禮,是對周禮進行過改造,有所損益的
26、禮。周禮規(guī)定“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使禮為貴族階級所專有,而孔子卻主張對老百姓“齊之以禮”,將禮的實施范圍擴大到庶民身上。這就是對周禮的原則性的修正。 先秦的禮有兩方面,一是社會制度,如賦稅、等級制度之類,二是冠、婚、喪、祭、燕、射、朝、聘之類。禮記禮器將此二類禮分別連稱之謂:“故經禮三百,曲禮三千,其致一也。”研究孔子的禮,首先應該抓住“經禮”,即孔子所主張的社會制度。研究孔子的禮有無進步意義,首先須考察其制度是否有利于勞動人民。 如前所述,我國由西周開始進入封建社會,西周是領主封建社會,勞役地租是領主對農奴的剝削方式。春秋時代是由領主封建社會向地主封建社會過渡,領主對農奴的剝削制度逐漸
27、轉變?yōu)榈刂鲗r民的剝削制度。而這種剝削是采用實物地租的方式,魯國實行此制始于公元前594年??鬃由诠?51年,其時實物地租制度已廣泛實行。 論語中的“民”是實物地租制度下的農民,不是農奴,更不是奴隸。當時各國統(tǒng)治者對農民進行殘酷的剝削,齊國是“民參其力,二入于公,而衣食其一”(左傳昭公三年),魯哀公所謂“二”,當是公與民平分為二,即所謂對分制,其余可推而知??鬃铀种Y(即有若答魯哀公的十分抽一的稅率“徹”),在地租制度方面,比當時各國的稅制,極有利于農民,這是具有進步意義的。 孔子倡導的法先王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以其歷史淵源說,堯、舜、禹是原始社會中有功于人類的杰出領導者,湯
28、、文、武、周公是推翻暴君、革除虐政、減輕人民災難、開創(chuàng)新基的賢明統(tǒng)治者。論語稱述先王之處有十二篇(見學而、為政、八佾、雍也、述而、泰伯、子路、憲問、衛(wèi)靈公、微子、子張、堯曰)十六章,均為贊頌或向往。而具體內容是稱頌先王為人民謀福利,任用賢才,生活儉約,嚴于律己等。這些政治原則,在當時均有較大的進步意義。 當然,孔子法先王之禮最主要的落后方面是維護分封、世襲、等級制度這些西周舊的制度。而春秋的戰(zhàn)亂,其根本堯舜禹湯周文王法先王 原因是生產力的發(fā)展,沖破舊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三種舊制度使統(tǒng)治階級內部及統(tǒng)治階級與被統(tǒng)治階級之間的矛盾更加尖銳,三種制度逐漸破壞崩潰,而代之以另一套等級制度,也強調“君君
29、、臣臣、父父、子子”,而對待的方法不同于西周。然而孔子卻似乎在維護西周的舊制度。這當然是違反社會潮流,對當時社會的發(fā)展起消極作用的。這在孔子的法先王的禮治學說中,屬于保守、復古、落后的部分。這與前面進步的政治主張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后者不加革除,前者必然落空。后世自秦統(tǒng)一中國后的各封建王朝,均采用內法外儒的統(tǒng)治方針??鬃勇浜蟮恼沃鲝埍粧仐?,這是社會前進的必然結果。 (三)完整充實的教育思想 在中華民族的教育史上,孔子被尊稱為“至圣先師”,這個稱號既中肯而又恰切,切合孔子作為中國首席教育家的地位和實際情況。孔子及其論語,對中國教育的影響極為直接而深刻遠大。可以肯定地說,中國傳統(tǒng)教育的基本理論
30、及最寶貴的教學方法,都是孔子奠基的,都可以從論語中探得源頭。論語中諸多有關教、學、思、問的言論事例,都是值得遵循研討的??鬃雍退纳贁档茏蛹霸賯鞯茏拥难哉Z行事,大都記載在論語二十篇中,要研究孔子的教育思想,必須仔細研讀論語。 孔子畢生大部分時間和主要精力用于聚徒講學與從事著述。史記孔子世家稱:“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笨鬃觿?chuàng)辦私學,是私人講學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也是有系統(tǒng)地傳播古代典籍的第一人。古代文化的流傳直至后世的發(fā)展、擴大,都是和孔子的貢獻密切相關的??鬃訉ξ幕逃墓兒拓暙I可以概括為兩方面: 一是整理、保存了古代文化典籍;二是開創(chuàng)了私人自由講學的風氣
31、,積累了豐富的教育經驗,形成了比較系統(tǒng)的教育思想。其直接影響是戰(zhàn)國諸子百家學派的興盛,其長遠影響是西漢獨尊儒家之后,孔子的教育思想兩千年來綿延不斷,更加千古流傳,牢籠百代至今仍有不小影響。 現就論語有關內容,歸納孔子教育思想的幾個方面,簡略敘述如下:1.關于教育對象和作用 論語衛(wèi)靈公載孔子收徒教學的對象說:“有教無類?!边@簡短的四個字,奠定支配了兩千多年中國傳統(tǒng)教育的廣闊思路與偉大精神。對“有教無類”中的類字,馬融注為:“言人所在見教,無有種類?!被寿┱撜Z義疏解釋為:“人乃有貴賤,宜同資教,不可以其種類庶鄙而不教之也;教之則善,本無類也?!比淇偟囊馑际牵喝瞬环诸悇e、貴賤、民族、國別,所有社會
32、成員都有受教育的權利。 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等史料記載孔子十三個弟子中,只有孟懿子、南宮敬叔、司馬牛三人出身貴族;原憲、顏路、顏淵、曾點、曾參、閔子騫、子張、仲弓等八人出身貧賤家庭;子貢為商人;顏涿聚曾為梁父“大盜”。(史記第7冊,中華書局標點本,1962年6月版。)也正因為如此,荀子法行篇載:“南郭惠子問于子貢曰:夫子之門何其雜也?子貢曰:君子正身以俟,欲來者不距(通拒),欲去者不止。且夫良醫(yī)之門多病人,櫽栝之側多枉木,是以雜也?!边@條史料更可以證明孔子收徒的方針的確是“有教無類”,這對文化向民間下層普及,向少數民族地區(qū)傳播也是有積極意義的。 關于教育的作用,包括兩方面的問題,分述如下:論教育
33、對國家社會的作用: 一次,孔子到衛(wèi)國去,冉有替他駕車子,二人有一段對話。論語子路記載云:子適衛(wèi),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這段話表明孔子將人口、財富、教育看作立國的三要素,人口是基本,而人口要生活消費,要幫他們生產,使之富裕起來。物質生活富裕之后,又要發(fā)展教育,把教育搞好,國家才算治理好了。這段話中的“先富后教”,表明孔子也認識到教育是受經濟制約的。須先發(fā)展經濟,教育才有可能發(fā)展。 前面論述禮治時曾提到為政中孔子說過:“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意思是用道德教育百姓,用禮教約束他們,老百姓就有廉恥,而且
34、人心歸服。表明孔子認識到教育可以感化人,既使百姓守規(guī)矩,又使百姓有“羞恥之心”,形成道德信念的力量,即可收到德治的效果。這種思想對歷代封建社會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使統(tǒng)治者十分重視用教育、道德控制人們的思想。 論語為政載孔子回答季康子問云: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孔子答季康子的語意是說,國君對待人民態(tài)度莊重,人民就會尊敬他;如果國君能孝順父母、慈愛百姓,人民就忠于他;如果國君能選用好人,教育能力差的人,人民就得到鼓舞,互相勉勵。這也可以說是孔子的“德治論”,深刻認識到教育的力量對治理國家、安定社會秩序所起的重大作用。論教育對培
35、養(yǎng)人的作用: 孔子在談到人的生性時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陽貨)這段話可分兩方面說: 一、人的天賦素質相近,生來大體平等。孔子將他“舉賢才”及整個教育思想全放在這種天賦平等的人性論基礎上,盡力將教育推向平民,為其“有教無類”主張?zhí)峁└鶕?二、以為人的個別差異,是由環(huán)境習染相異所致,不全是先天命定的。認為教育的影響力量更大,肯定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對人的學習能力和自己的教學經驗論述說: 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季氏) 唯上知與下愚不移。(陽貨)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 上面三段話中的“生而知之者”、“唯上知與下愚
36、不移”的說法是錯誤的,但孔子根據教學經驗明確提出人的智力有高低,則是科學的,也是他因材施教的依據。對“生而知之者”孔子并不堅持、強調,而且說自己并不是“生而知之者”,而是愛好古代典籍、歷史,經過勤奮敏捷的追求得來知識技能的。 在強調教育對人的培養(yǎng)作用時,孔子提問,回答子路有一段話說: “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對曰:“未也?!薄熬?吾語女。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陽貨) 在這段話里提到六種美德“仁、智、信、直、勇、剛”,人們如果喜愛它們,必須與學習愛好的道理、方法、分寸結合起來,才
37、能恰到好處,否則就會出偏差,背離正道,以致走向反面,出現“愚、蕩、賊、絞、亂、狂”不道德的惡果。這段話從正反兩方面說明孔子是如何重視教育對人的培養(yǎng)所起的重大作用的。2.關于教育內容和目的教育內容: 孔子對夏、商、周三代的禮儀制度加以對比說:“周監(jiān)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八佾)在確定教育內容時,他也繼承了西周的傳統(tǒng),教育學生廣泛學習“禮、樂、射、御、書、數”六藝的知識技能。在“六藝”的基礎上根據培養(yǎng)對象適當增加相關的內容。 據論語所載,孔子培養(yǎng)學生的教育內容除“六藝”以外,尚有以下一些門類: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學而) 子以四教:文,
38、行,忠,信。(述而) 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先進) 孔子的教育內容包括政治道德與文化知識兩方面,而以前者為重點?!八慕獭敝械摹靶?、忠、信”均屬政治道德教育,“文”有一部分屬于政治道德教育范圍,一部分屬于文化知識教育??鬃与m然主觀上認為政治道德教育是重點,但他對文化知識教育并不忽視。在四十多年的教育生涯中,孔子將收集到的歷史文化材料,認真仔細地加以??薄⒄?,編著成教學用書,被后世奉為經典。歷代相傳的“六經”,大體是經過孔子及其后學不斷加工、補充、傳授下來的。 “六經”中保存了中國古代重要的文學、歷史、哲學、政治、經濟、 文化、
39、教育等極為珍貴的文獻資料,簡稱為“詩、書、禮、樂、易、春秋”,代表了春秋以前我國文化知識的各個領域。 “六經”是孔子私學的主要課程,有人認為詩是文學課,書是政治課,禮是道德倫理課,樂是音樂藝術課,易是哲學課,春秋是歷史課,說法也有一定道理。 孔子教學內容宗教成分較少,自然知識也較貧乏??鬃诱f:“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雍也)這可以說是以道德教育代替宗教。 至于自然知識在孔子思想言論中,只是作為類比、借喻詞語暫時的應用,沒有作為研究傳授對象,致使古代教育輕視自然,與科技脫節(jié),對自然科學的發(fā)展是十分不利的。教育目的: 孔子的教育目的在培養(yǎng)“士”,其標準是“君子”或“君子儒”。正如同在
40、論語雍也所記載的:“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君子”一詞原是奴隸主貴族統(tǒng)治者的專稱。孔子借用此詞,使之含義具有一定道德標準的精神貴族的理想人格,把“君子”作為理想的培養(yǎng)目標。西周社會的教育目的,是為當時的國家培養(yǎng)文武官員,要求培養(yǎng)對象具備忠君、勇敢的品質,并具有“禮、樂、射、御、書、數”六藝知識、技能。這些要求與孔子對“君子”的要求相比甚為簡 單。孔子要求的“君子”在論語憲問他回答子路的詢問中有明確的要求。其問答是: 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痹唬骸叭缢苟押?”曰:“修己以安人?!痹唬骸叭缢苟押?”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 這段話表明孔子要求培
41、養(yǎng)的君子有兩個條件:一要注意側重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即要有“德”。二要使老百姓都得到安樂,即要有“才”。在要求君子德才兼?zhèn)?,以德為主,尤其注意區(qū)別貴賤之禮與泛愛眾之仁和推己及人的恕道。在“才”方面,要求君子應有治國安民之術,要有從政的才智,能治“千乘之國”,能長“千室之邑”,能“使于四方,不辱君命”。3.道德教育 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是當時經濟基礎的反映并為其服務的。時至今天它仍屬人類文明的精神財富,其中存有甚多的優(yōu)秀成分,要善于總結其經驗、教訓,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服務。德育與智育的關系: 孔子將道德教育放在培養(yǎng)人的首位,認為具有高尚道德品質,是做圣賢君子的首要條件,是最根本的。他主張德育要通過
42、智育進行,知識教育也是為道德教育服務的。他教育學生要對道德規(guī)范具有分辨是非善惡的能力??鬃釉谥袊逃飞鲜堑谝粋€論述德育與智育的關系,并將德育置于首位的教育家。道德教育過程: 現代教育心理學認為,人的道德品質的形成有一個“知、情、意、行”的過程。孔子在論述道德品質的形成時,也不自覺地談到這個由知到行的過程?!爸笔堑赖抡J識階段,孔子要學生“知德”、“知仁”、“知禮”,表明對“知”有較深刻的認識?!扒椤?是道德情感階段,孔子說:“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里仁)表明仁德包含有愛、憎情感的。“意”是道德意志階段,孔子要學生“志于道”,“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表明意志的堅強。“行”
43、是道德行為階段,對“克己復禮”細目的解釋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都是體現道德行動的。道德教育的原則方法: 孔子概括自己的教育實踐提出的道德教育原則方法,其要求有四:立志有恒: 孔子說自己:“吾十有五而志于學?!?為政)又說:“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里仁) 在教育學生確立志向并持之以恒說: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yī)。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弊釉唬骸安徽级岩印!保ㄗ勇罚┛思簝仁。?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顏淵)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回復到“禮”的道德規(guī)范上來??鬃佑终f:“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顏淵)內省是自覺地自我反省,是 日常
44、必用的修養(yǎng)方法??偲饋碚f,克己內省,講求以理統(tǒng)情,自我節(jié)制,重視道德修養(yǎng)的自覺,使遵循道德規(guī)范成為內在的自覺要求。其中有合理的因素可以吸取。改過遷善: 孔子把道德修養(yǎng)看作是改過遷善的過程。他說:“過,則勿憚改?!?學而)孔子要人知過、改過,涉及到如何對待別人的錯誤的問題。其思想經驗,對今天仍有啟發(fā)意義。身體力行: 孔子提倡身體力行,要求言行一致,“言必信,行必果”(子路)??鬃釉诮逃龑嵺`中,總結其經驗教訓,提出身體力行的要求說:“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公冶長)著重實行的思想,值得重視。4.知識教育勤學習,廣見聞: 孔子認為學習要多聞廣見,他說:“蓋有不知而
45、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述而)又說:“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為政)學而時習,溫故知新: 陳澧在東塾讀書記卷二論語中說:“論語言學者,學而章為首,次則弟子章曰:則以學文,又次則賢賢易色章曰: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然則所學者文也,賢賢以下四事也。又次,則君子不重章曰:學則不固,又次,則君子食無求飽章曰:可謂好學。然則學之當重而固也,當不求安飽、敏事、慎言、就正 有道也。論語二十篇學字甚多,皆同此學字也。如此求之,則著實矣?!标愂现撋跚袑嶋H。 孔子說:“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學習是個不斷實踐的過程,溫習舊的能從中獲
46、得新體會、見解,符合教學規(guī)律。學思并重,以學為主: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這是孔子學思并重的思想。但孔子又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衛(wèi)靈公)這表明“學”與“思”比較,“學”仍居首位。離開學習單純思考是空無所得的,思考應以所學為基礎。學以致用,言行相符: 孔子教育學生注重學以致用,使其能從事政治。對此,論語有記載說: 季康子問:“仲由可使從政也與?”子曰:“由也果,于從政乎何有?”曰:“賜也可使從政也與?”曰:“賜也達,于從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從政也與?”曰:“求也藝,于從政乎何有?”(雍也) 孔子對教育過的學生各人的特長,了如指掌,
47、因而在季康子問到幾個學生能否從事政治時,均能就各人的特長加以贊揚推薦。對所學不能應用則加以批評??鬃右髮W生學用結合,言行相符。善加啟發(fā),舉一反三: 孔子教學的基本方法是啟發(fā)誘導。他的名言是:“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述而)“啟發(fā)”一詞即源于此。“舉一反三”這條成語亦由此產生。 孔子用啟發(fā)式教學生,避免用簡單的道德說教,以便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加深理解。這類事例在論語中運用較多,如對子夏讀詩“巧笑倩兮”的靈活理解加以贊揚,對顏回私下言行的考察,對冉有“庶”、“富”、“教”的簡示、簡答等等,均屬啟發(fā)之列。這類啟發(fā)同屬“原型啟發(fā)”, 對調動學生積極思維有一定作用,但也有
48、局限性, 有牽強附會的毛病伴隨。因材施教,結合實際: 孔子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將因材施教與啟發(fā)誘導相結合,發(fā)揮學生的主動積極性。他隨時注意了解學生,掌握其優(yōu)點特長,像上面回答季康子詢問中提到的幾個學生的特長即為明證。對學生的缺點他也了解在心或加以指出,或對學生加以比較評說,均屬善意愛護,使之健康成長。 在回答問題方面,即是同一問題也因人而異。如孟懿子、孟武伯、子游、子夏數人問“孝”,樊遲、顏淵、仲弓、司馬牛問“仁”,都據各人的特殊情況,給予不同的回答,目的自然不同。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至今仍有啟發(fā)作用,應善加汲取,以利人盡其才,發(fā)揮開發(fā)人才的作用。(四)對后世的影響 在諸經中,
49、論語對后世的影響,時間最長久,地域最廣遠。此書自編成之后,在兩漢即為蒙學用書,一直至清代,傳承習用一直未絕,所以如此,原因甚多,主要是其內容豐富,百事具備。 相傳宋代開國宰相趙普曾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名言。宋人羅大經在鶴林玉露乙編卷之一論語條云:“杜少陵詩云:小兒學問止論語,大兒結束隨商賈。蓋以論語為兒童之書也,趙普再相,人言普山東人,所讀者止論語,蓋亦少陵之說也。太宗嘗以此語問普,普略不隱,對曰:臣平生所知,誠不出此。昔以其半輔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輔陛下致太平。普之相業(yè),固未能無愧于論語,而其言則天下之至言也。朱文公曰:某少時讀論語便知愛,自后求一書似此者卒無有?!保ㄖ腥A書局1983年8
50、月版。) 這段記述所引少陵詩為杜甫最能行詩,仇兆鰲注引杜臆題解云“劉須溪以最能為水手之稱,良是”。又注引杜臆謂:“小兒、大兒,不作兩人說, 言其自幼而長也?!痹娋湓亩偶鹱⒈尽吧藤Z”作“商旅”。(杜詩詳注卷15第三冊,中華書局1979年10月版。) 傳至南宋,朱熹對論語加注釋,反復修改,先后編著成論語要義、論語訓蒙口義、語孟要義、論孟精義,最后編著成論語集注,時間在南宋孝宗淳熙四年丁酉(1177)。朱熹作論語的注釋工作,自始至終,前后經過四十多年,其內容除自己的注釋以外,主要引用程顥(10321085)、程頤(10331107)等理學家對論語的解釋和發(fā)揮,很少引用漢、魏、隋、唐注釋家的見解,
51、側重發(fā)揮義理,不多在名物訓詁上用功夫。其結果即將論語納入程、朱理學的軌道。朱熹在注釋論語的同時,還注釋了孟子及禮記中的兩篇:大學、朱熹論語集注 中庸,合成四書集注,形成南宋以后影響最廣泛的一部經書。它在中國封建社會后期的思想界的統(tǒng)治竟長達七百年之久。邱漢生在四書集注簡論前論中指出:“元朝延祐年間(13141320),復科舉,以四書集注試士子,懸為令甲。 從此,四書集注成為必讀的經書。書塾里不但要背誦四書正文,也要背誦一部分朱熹的注釋。科舉考試要以朱熹在四書集注中的注釋作為立論根據。八股文的所謂代圣賢立言,實際是把朱熹在四書集注中闡述的理學思想在八股文中敷衍一番而已?!保ㄖ袊鐣茖W出版社198
52、0年8月版。)程朱理學將論語用注釋手法加以改造,通過統(tǒng)治者的法令強制施行,對讀者進行毒害, 正如清朝的唯物主義者乾嘉學派皖系創(chuàng)始人戴震所揭示的:理學家“以理殺人”,朱熹在四書集注里即刻意用其“妙筆”,“以理殺人”。而論語的原文因之而得到廣泛的流傳 。 論語除了在國內具有極大影響外,在國外也有十分巨大深遠的影響。其中有兩種情況: 一種是對與中國毗鄰的東方周邊國家,如朝鮮、日本、越南諸國,其影響早在儒學形成之后不久,即秦、漢時代。當儒家典籍出現之后不久,即先后傳入東方毗鄰周邊各國,對其文化、典章制度及上層建筑、意識形態(tài)均有巨大影響。至于論語何時分別傳入某國,其詳細過程與具體影響還有待深入、仔細的研
53、究。 另一種情況是:儒學及論語傳入歐洲的時間及其影響。據楊煥英說:“西方人開始著手研究東方卻是最近四百多年間的事,即公元1517年(明武宗正德十二年)葡萄牙與中國開始通商之后。所以孔子思想傳入歐洲較東方大約要晚一千多年,直到十六、十七世紀才由來華的耶穌會傳教士率先為媒介傳入西方?!保鬃铀枷朐趪獾膫鞑ヅc影響,教育科學出版社1987年7月版。) 孔子思想傳入歐洲各國,對各國的文化思想及政治生活曾產生過極大的影響。楊煥英在上引書中說:“孔子思想在十七八世紀的法國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它對中 世紀神學統(tǒng)治下的法國,乃至整個歐洲,都起到震聾發(fā)聵的作用特別應當指出的是孔子思想對法國啟蒙思想家和法國大革命的
54、影響。”(孔子思想在國外的傳播與影響,教育科學出版社1987年7月版。)法國百科全書派的領袖霍爾巴赫、百科全書的主編狄德羅、啟蒙思想家伏爾泰(16941778) 及重農學派的元祖魁奈(16941774)、重農學派另一領袖杜爾哥(17271781),都對儒家學派的孔子評價極高,對論語的內容推崇備至。在1789年開始的法國大革命中,具有非凡資產階級革命精神的雅各賓派領袖羅伯斯庇爾在其起草的1793年人權和公民權宣言中便引用伏爾泰狄德羅 過孔子的格言。宣言中有這樣的話:“自由是屬于所有的人做一切不損害他人權利之事的權利;其原則為自然,其規(guī)則為正義,其保障為法律;其道德界限則在下述格言之中:己所不欲,
55、勿施于人。”(孔子思想在國外的傳播與影響,教育科學出版社1987年7月版。)這就充分地表明孔子的“仁學”對當時法國啟蒙主義者影響的深遠巨大。 至于對歐洲其他國家也均有相當大的影響,當時或其后歐洲著名國家的大百科全書都對孔子及其學說列有專條加以介紹;東方的日本及后來的蘇聯也都在其代表國家學術水平的百科全書中予以評介。各有關的百科全書名稱如下: 儒學(英、美合編新不列顛百科全書) 孔子(美國美利堅百科全書) 儒家學說(法國拉魯斯大百科全書) 孔子(日本萬有大百科事典) 孔學(蘇聯蘇聯大百科全書) 孔子(蘇聯蘇聯大百科全書) 注 各條目全文的中文譯文見楊煥英編著的孔子思想在國外的傳播與影響的附錄各國
56、百科全書有關條目選譯279321頁,教育科學出版社1987年7月第1版。三、歷代研究論語的狀況、成就關于歷代研究論語的狀況,大體可分兩個方面: 一是版本的真?zhèn)巍⒘髯?,二是注釋的正誤、繁簡,而二者又彼此相關,相互影響。版本真確完善,流變系統(tǒng)清楚,則注釋以之為據,自會可靠正確,否則,版本訛誤,流變不明,注釋自難準確無誤。結合論語歷史演變的版本及注釋考察,正是在其版本出現歧異時期,一些注釋家在對待該書的版本時,由于未能確遵各本特點使其保留延續(xù),號稱擇善而從而眼光短淺,以致糅合拼湊各本,使之成為一書,年深歲久,原本散佚,后人欲就原書各本異文重新研究,因無版本根據無法進行而徒嘆奈何?,F就有關史料,對論語
57、 早期版本離合演變情況,匯合比較,以見其原書版本流傳演變歧異紛呈之一斑。唐人陸德明經典釋文據漢書藝文志六藝略,依據論語不同的版本及其研習傳承人,將其分為三種魯論語、齊論語、古論語,今依其出現先后分述論列如下: 論語三版本.doc陸德明 魯論和齊論當初各有研習傳承者,至西漢末,安昌侯張禹受魯論于夏侯建,又受齊論于庸生和王吉,后來將此兩種論語加以綜合,以魯論的篇目為根據,所謂擇善而從,綜合各家之長,拋棄諸家“說論語篇第或異”者,“采獲所安,最后出而尊貴。諸儒為之語曰:欲為論,念張文。由是學者多從張氏,余家寖微”(漢書張禹傳)。由于張禹為漢成帝之師,當時位高勢盛,因而其所雜糅之此一版本,即為一般儒生
58、尊奉而稱為“張侯論”。后漢靈帝時所刊刻的熹平石經即據張侯論文字 。周予同對張侯論的評價說:“這可說是論語的第一次改訂本?!保ㄖ炀S錚周予同經學史論著選集群經概論六論語,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11月版。) 東漢鄭玄根據魯論及張侯論與包、周的章句,參考齊論及馬融注的古論為論語作注。周予同綜述鄭玄論語注引用諸書及所存異文云:“東漢末,鄭玄注論語,又混合張侯論,及古論,而成為現行的論語。何晏論語集解序:鄭玄就論語篇章,參之齊、古,為之注。隋書經籍志:漢末鄭玄以張侯論為本,參考齊論、古論,而為之注。陸德明經典釋文序錄:鄭氏校魯論本以齊、古,讀正凡五十事。這可說是論語的第二次的改訂本,也就是現行本的來源。
59、”(朱維錚周予同經學史論著選集群經概論六論語,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11月版。)鄭玄 三國魏何晏的論語集解統(tǒng)括前代諸家,在論語的版本史和注釋史方面都是承先啟的關鍵著作,由上面的綜表可見其在版本史上綜括了“三論”,在注釋方面?zhèn)鞒辛饲叭说臉I(yè)績,精心結纂,而以己意推出之。經典釋文稱許云:“魏吏部尚書何晏集孔安國、包咸、周氏、馬融、鄭玄、陳群、王肅、周生烈之說,并下己意為集釋,正始中上之,盛行于世,今以為主?!逼浜笞⑨屨撜Z之著名者則有江熙的論語集解十二卷,皇侃的論語義疏十卷。對何晏以后至南北朝期間諸家注釋論語的情況,吳承仕在評價皇侃的義疏時加以綜合概括說: “自何氏集解以訖梁、陳之間,說論語者,義有
60、多家,大抵承正始之遺風,標玄儒之遠致,辭旨華妙,不守故常,不獨漢師家法蕩無復存,亦與何氏所集者異趣矣。皇氏本通三禮,尤好玄言,故其為論語疏,頗采華辭以飾經說?!?經典釋文序錄疏證146頁)此乃當時學風使然。清人李慈銘評皇侃此書而涉及當時諸家注釋論語的總傾向趨勢云:“皇侃于名物典制亦不甚詳,然皆下己意,所引各家,大率空言名理,無一征實者。鄉(xiāng)黨一篇,遂絕無采用之說,惟載江熙語四條,亦皆泛說耳。蓋六朝人以此佐清言,易、老之外,即及于論何晏 語、中庸,故戴顒、梁武帝皆有中庸注,而郭象、袁宏、孫綽、張憑、蔡謨、庾翼、顏延之、陶宏景、殷仲堪、顧歡,皆談玄名宿,附托圣經,以至宋明帝、梁元帝(見金樓子)、僧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浙江寧波交投資源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四川敘興實業(yè)集團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2025年華能煤炭技術研究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中船重工青島海洋裝備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2025年淮南市鳳臺縣水利投資建設管理有限責任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2025年新型防盜窗安裝與社區(qū)安全管理服務合同2篇
- 2025年礦產資源土地開發(fā)利用合同范本3篇
- 漳州衛(wèi)生職業(yè)學院《企業(yè)戰(zhàn)略與風險管理(CPA)》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漳州科技職業(yè)學院《第四紀地質學》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棗莊科技職業(yè)學院《體育保健學Ⅱ》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上海車位交易指南(2024版)
- 通用電子嘉賓禮薄
- 簡潔藍色科技商業(yè)PPT模板
- 錢素云先進事跡學習心得體會
- 道路客運車輛安全檢查表
- 宋曉峰辣目洋子小品《來啦老妹兒》劇本臺詞手稿
- 附錄C(資料性)消防安全評估記錄表示例
- 噪音檢測記錄表
- 推薦系統(tǒng)之協同過濾算法
- 提高筒倉滑模施工混凝土外觀質量QC成果PPT
- 小學期末班級頒獎典禮動態(tài)課件PPT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