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版正身圖動作詳解定稿201503剖析_第1頁
周版正身圖動作詳解定稿201503剖析_第2頁
周版正身圖動作詳解定稿201503剖析_第3頁
周版正身圖動作詳解定稿201503剖析_第4頁
周版正身圖動作詳解定稿201503剖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 周述官版易筋經(jīng)正身圖動作詳解定稿第一正身圖原文:運功總說行功所用推挽、托按、排跌、旋轉(zhuǎn)、擺紐、翻倒、屈伸、俯仰起頓、操握、抑揚、曲直、提抱、周折、分合、彎環(huán)順逆、上下、錯綜、互易、升降、呼吸、氣勢、度數(shù),各法俱宜挨身變換,順勢而行,必使回旋如意,操縱自然,方為合度。萬不可另起爐灶。此經(jīng)圖勢雖多,皆取清浮濁凝、陽動陰靜之理,以搬運乎五臟六腑、十二經(jīng)絡(luò),次序厘然不亂,法多而勢一貫也。學(xué)者細心體之。躍馬按:此段主要是講不論何種動作均需自然才是合度。周述官指出,易筋經(jīng)的十二圖的原理都是升清降濁,陽動陰靜的道理,從而使五臟六腑、十二經(jīng)絡(luò)得到合理而適度的運動,練習(xí)者要認真體會每個動作的作用和身體的感受。

2、初勢吐納說原文:“第一環(huán)拱正立勢,是為吐濁納清而設(shè)??秩诉^了一日、宿了一夜,中有起居不潔、飲食不精,致生濁氣。故先以吐納分之。第二勢起功,始作呼吸。說中所謂出者,非下吸也,吐出濁氣也;所謂入者,非上呼也,納入清氣也。凡行功一度俱宜準此?!避S馬按:第一個動作環(huán)拱正立中的吐納,是為了吐濁納清(吐故納新),這是怕人練功時因為生活起居及飲食,身體產(chǎn)生了濁氣,所以先用吐納法將濁氣排出體外,第二式獻杵起功勢才開始應(yīng)用呼吸的方法。這里的出,指的是用口吐出濁氣,這里的入指的是用鼻納入清氣,凡是要開始練功,必須先行此法。本書中吐納是指的口吐鼻吸,而呼吸指的是以鼻自然深長呼吸。具體參看周述官先生書中的吐納解。按吳

3、信如居士的禪定述要一書中,對呼吸分為四種,一是口呼吸,二是鼻呼吸,三是鼻吸口呼,四是鼻呼口吸,各有不同的作用,書中他列出的藥師定功夫中,也是先鼻吸口呼數(shù)分鐘,可見吐納確有不可替代的作用。01.環(huán)拱正立勢原文:“凡行功時,要將腳跟靠緊,腳尖立地。左手陽掌,右手握固,安放黃庭之上。兩膝直立,豎起脊梁,使耳對肩,鼻對胸。合眼收神,平視不出一尺之外。牙關(guān)扣緊,舌抵上腭,氣由鼻出。然后調(diào)息定氣,壹志凝神,計氣出入三口,開步獻杵,由此起功?!避S馬按:練功開始,先凝神片刻,做到不追悔追念過去,不妄自臆測未來,而安住于當(dāng)下,兩腳跟靠緊,成外八字形狀,腳掌平穩(wěn)著地(原文是腳尖立地,應(yīng)該不是踮起腳跟,而是腳趾抓地

4、的意思,因為第二式明確說要立起腳跟,說明此處是平穩(wěn)著地的)。左手心向上(術(shù)語稱為陽掌,一般的習(xí)慣是指手心向上是陽掌,但在本書中有很多地方無法解釋,按網(wǎng)上的名人-逍遙散人的解釋,在本書中陽掌是指手心,這樣解釋確實可以解決本書中陰陽掌的概念問題。),右手成握固(握固,也是術(shù)語,即以大姆指點叩在同手無名指根節(jié)橫紋處,其余四指自然握住)姿勢,右手放左手心之上,使右手外勞宮穴與左手內(nèi)勞宮穴相接觸,兩手放在胸前兩乳正中的位置(此處稍偏下,古稱黃庭),孔德先生指出,此處要注意所端之拳與掌不要緊貼胸口,以免造成不適,要稍留空間位置,是很細致的。兩膝要直,脊柱要正、直,要有脊柱各節(jié)象寶塔一樣上下對齊的意識,意想

5、耳朵下垂對肩,鼻尖對準胸前正中,眼睛微閉,神意內(nèi)斂,眼光看的范圍在一尺以內(nèi)為度,牙關(guān)叩緊(有齒欲斷筋的意識即可,按形意拳名宿李金波先生所傳的決竅,是用兩邊的臼齒叩住,自然有眉心展開的感覺,在傅偉中先生注解的峨眉十二莊的天地莊中也有“腎齒六枚如咬物”的口決),舌抵上腭。此處原文未指出頭部的動作要領(lǐng),按魏樹人先生的楊式太極拳術(shù)述真之一內(nèi)功理法中的說法,是要用后脖頸蹭衣領(lǐng),確實是很方便的做法。大家可以參考該書中的說法。功前站對了之后,記住身體的感受,以后不必每次都這么檢查,只要感覺身體是否是同一個狀態(tài)就可以了。對于脊柱要正、直,我個人覺得除了實質(zhì)的練法外,功法還有讓人用意識有意去調(diào)整、體會整個脊柱的

6、意思。練功時,要心神專一,有的人覺得練功時入靜有困難。其實不難,氣和神是相互作用的,孟子有“志一則動氣,氣一則動志”的說法,周潛川先生所介紹的少林達摩十二式易筋經(jīng)中第一式的口決中也有“立身期正直,環(huán)拱手當(dāng)胸,氣定神皆斂,心澄貌亦恭?!钡恼f法,只要按要求認真操作,氣、神意、心念、架子就會相互作用,自然而然的靜下來。所以,站立后,自己用意念檢查身體各部位是否正確。如果站的時候姿勢正確,加上心神平靜,大多數(shù)人一到三分鐘必然會有不同的身心感受,比如感覺眼睛清涼,口中津液增多,手指有微微發(fā)脹的感覺,這些感覺都是正常的氣貫四梢的感覺,如果沒有也不必管它,待以時日,也會逐漸有的。式子做好,先進行吐濁的操作三

7、次,吐濁的方法有三種,可以任選一種。按照原文氣由鼻出,說明此處應(yīng)該是鼻吸鼻呼的,鑒于吐濁的目的和效果,本人選用下面的方法。第一種方法是,先以鼻慢慢吸氣,吸足后稍停,呼氣時以口發(fā)“哼”字音,同時想象體內(nèi)的濁氣隨吐字吐出體外,發(fā)音要慢,但也不要憋氣,第二、三次呼吸仍按上辦法,發(fā)音分別是“哈”、“?!弊帧_@種方法是借鑒張義尚先生的真?zhèn)饕捉罱?jīng)的吐濁方法,可以分別吐出三焦的濁氣。第二種方法是不發(fā)音,僅用鼻吸口呼。第三種方法是按六字決的方法發(fā)音,至于選哪個字可按以下方法,一是首先看身體需要,調(diào)整某個內(nèi)臟;二是身體基本健康的,按季節(jié)發(fā)音;三是六個字每個字一遍。我曾選用了第一種方法練習(xí)了一百多小時,但最終覺得

8、還是兼顧季節(jié)與五臟更好一些,所以現(xiàn)在吐濁是這樣操作的,每次先按季節(jié)選擇六字決中的一個字六遍,再哼哈海三個字各一遍。按季節(jié)選字的方法是,春天屬木練肝氣,自立春日起念噓字;夏天屬火練心氣,自立夏日起念呵字;長夏屬土練脾氣,自六月初一起念呼字;秋天屬金練肺氣,自立秋日起念四字;冬天屬水練腎氣,自立冬日起到陰歷的十一月末念吹字;陰歷的十二月為子月,三焦氣盛念嘻字。吐濁的方法是為了防止日常生活、夜晚睡覺及起居之地或生活方式不衛(wèi)生,飲食不得當(dāng)而使身體產(chǎn)生濁氣,如感覺吐濁的量不夠,可以按上法加倍練習(xí)。每日練功前先吐濁三次,再以鼻呼吸三次,接作下勢。如果覺得吐濁的次數(shù)太少,身體仍有不適的感覺,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情

9、況練習(xí)6、9次都可以。此式及后面的呼吸要求,建議初學(xué)的100小時內(nèi)自然呼吸,呼吸時觀想鼻前有團白霧,宇宙之精華悉集中于此,吸時想象將其吸入身內(nèi),這團白霧未見其少,氣由體內(nèi)呼出時又進入這白霧,亦未見其多,心念集中于此,時間稍長,自然呼吸時可以達以深長勻細。這種方法是佛家的觀鼻站白的方法,其效果在于通過這種觀念,將心息合一,在經(jīng)典中說,心息合一者,身中精氣不被所奪。所以這既是健身的方法,也是初步入靜的方法,不要忽視。所謂長是指呼吸要比平時呼吸要長,所謂細,是指呼吸細得乃至聽不到呼吸之聲,所謂勻,是指呼吸的節(jié)律是一樣,沒有忽輕忽重,忽長忽短的現(xiàn)象,而且要有力量,不是很虛弱的感覺。如此再練習(xí)一段時間后

10、可以根據(jù)老師的要求加上意念,如果沒有老師就只是這樣深長勻細的呼吸。此勢中還有一個地方需注意,就是握固中大拇指所點的地方,按照十二地支在手上的排列,是“子”所在的位置,而一天十二時辰中子時是膽經(jīng)運行的時刻,中醫(yī)又有子時一陽生的說法,所以,我認為此式就是激發(fā)膽經(jīng)的功能,使人體保持生生不息的“生發(fā)”狀態(tài)。王松齡先生的書中說扣在此處還有防止自發(fā)動功的作用,我覺得這種說法是有道理的。02.獻杵起功勢原文:“此勢直立腰膝,高聳脊梁。腳根離地,腳尖掛指。兩手向前,回抱合掌,指尖齊于鼻尖,仍計氣呼入三口,順勢推出。再作下勢。其余耳鼻相對、收視、叩齒、抵腭諸法同前?!避S馬按:接前勢,腰膝均要直,左腳向左開一小步

11、,使兩腳距離與肩同寬,兩足跟踮起,以兩足尖能支持身體平衡為度,脊柱意念同前,兩手分開,兩手向下伸出至伸直,然后手心相對,兩手相距三拳許,向上舉至與口平,然后向回回抱,中指尖與鼻尖同高,式定后,身不動,鼻吸鼻呼三次,其余要求與上勢相同。計數(shù)呼吸時,要體會氣息吸入、呼出及呼吸之間時身體的感受。(這個是佛家安般法門的修習(xí)方法,有興趣者可能參看大安般守意經(jīng)或阿含經(jīng)的有關(guān)章節(jié)。)此勢名中的“杵”是佛家護法神韋陀的法寶,佛家的說法,我們現(xiàn)在的時間段屬于賢劫(劫是佛家的時間單位),此段時間會有一共一千位佛出世度化眾生,而韋陀菩薩是此段時間最后一位成佛的,因為他最后成佛,所以他發(fā)愿護持前面成佛的999位,為他

12、們護法,所以其智慧神通法力也是凡人所不可思議的。明白了這個典故,就知道此勢在意境上要把自己想的像韋陀菩薩一樣神情莊嚴,自覺身心有力活潑方可。這式中,兩手合十,在武當(dāng)太乙鐵松派李兆生先生介紹的靜功中被稱為大力金剛印,可見,此式稱為獻杵,是有內(nèi)涵的。此式中的直立腰膝,高聳脊梁,可能是要求這幾處也用力的原因吧,否則就不必要說這句話了。此處的掛指,似乎是指腳趾要有抓地的意識,但從文義上考慮,我覺得還是不如易筋經(jīng)十二式口決中“足趾柱地”更形象些。由于第一式中握固的作用,此式在練習(xí)時,手向上向前起,仔細體會會有感覺兩肋有微微動的感受,說明膽經(jīng)已經(jīng)得到了鍛煉,這樣,后面的元氣生發(fā)就有了保障。在傅偉中先生的峨

13、眉十二莊中“天字莊”口決“兩掌前起半陰陽”的解說中,是這樣解釋的:“在內(nèi)部氣脈上是說這個動作可發(fā)動半陰半陽的足少陽膽經(jīng)之氣。少陽經(jīng)絡(luò)通行脅肋部位,此勢操作正確,能使脅肋部的肋肌骨明顯地條條上動,膽臟氣脈自然隨動。若不正確,發(fā)動膽經(jīng)氣脈則成空話?!庇纱丝梢?,各種功夫是可以相互印證的。初學(xué)此式,如果覺得踮腳不好保持平衡,則可以不如此操作,但按周述官先生的說法,踮腳有開通陰蹺的作用。還是保持踮腳效果要好一些。從個人的認識來說,我覺得踮腳的最大作用在于五趾著地,從而比平腳掌著地更加有力的作用于足部的六經(jīng),也更有力的鍛煉了腿部,特別是因為大腳趾的點地,使肝經(jīng)得到強化。練習(xí)大成拳的武國忠建議在站樁時腳后跟

14、離地,他說是為了調(diào)動足三里的氣血,我認為有一定道理。而古代的導(dǎo)引術(shù)在固精的法門中有所謂“以門神的姿勢撒尿”,和本式的踮足的姿勢基本相同,所以本勢也是練習(xí)腎氣的方法。此式的鍛煉目的,我認為是練習(xí)心氣的合。原文:“此勢將手盡力推出,掌立腕直,平與肩齊,兩掌底與兩肩角對。計呼吸三03.出爪亮翅勢口,平收掌回。作下勢。余法同前?!北3至α坎凰桑ê竺嫦嗤粑?,躍馬按:接前勢,將兩手用力向前推出,掌要立起,腕要與掌成為直角,掌根與肩同高,掌心向前,是為排山掌,兩掌之間距離要與肩同寬,式定后,周身不動,其余各處要求與前相同。本人認為,此處可以參考周潛川先生介紹的易筋經(jīng)十二式中出爪亮翅式的口決,要有“

15、推窗望月來,排山還海汐”的意境,如此方能平息心火。同時,指立起,拉動中指小指,也調(diào)整了心經(jīng)和心包經(jīng)。此式說計呼吸后手收回,明確了此勢是勢子完成后再行呼吸,所以本人采取這種方法,而不是按動作配合呼吸的方法。吳立民先生在禪定述要一書中指出,“氣功是做的呼吸功夫,是作用在十二經(jīng)上,而息道是在呼吸之間的息上下功夫,作用在奇經(jīng)八脈上”,所以,勢子既然確定,就必須重視呼吸及息的作用。這樣的話,將呼吸與動作分開應(yīng)該會有更好的效果。同時,十二圖的大多數(shù)圖中均沒有如十二式口決中所說的“隨息七徘徊”那樣明確的動作配合呼吸的要求所以,還是應(yīng)該在動作定位后呼吸更為符合文意。古時所謂爪,是指動物有力量的爪足,有個貶義詞

16、叫爪牙,此式不說手而說爪,說明此式的鍛煉目的除了手之外,足也在其中。此式久練之后,可以增加力量,也可以讓身體兩肋的肌肉胼起,如同李小龍電影里的展現(xiàn)肌肉的升旗動作,從而形成男子倒三角的優(yōu)美體型,我想所謂亮翅就是這個意思吧。以我個人的意見,我認為前面的起功式是心氣的收縮,而此式則是心氣的開張,因此,這兩式是對心氣開合的練習(xí)。心臟或心經(jīng)有問題的人可以挑出這兩式作為小煉形單獨練習(xí)。04.雙鳳朝陽勢原文:“此勢將兩腕曲折依膀,使腕膀平肩;掌向上立,如雙鳳朝陽之勢。計呼吸三口,后兩掌依身向左右排開。作下勢。余法同前?!避S馬按:接上勢,將兩手收回,兩手高度不變,收回時應(yīng)緩慢,柔和,以與前式用力陰陽相應(yīng),使大

17、臂、手腕與肩相平,兩手各置于兩肩窩處,距離肩窩約三指距離,掌指向上,手心相對,掌平,式定后,仍然如前式計數(shù)呼吸三次,其余要求與前相同,雙鳳朝陽之勢,是說練習(xí)此式要有兩手如鳳,頭如朝陽的意境。也可以理解為兩手中的氣球有如朝陽。佛家功夫最忌著相,所以大體一想即可,用意不必太濃,稍一感受即可接練下式。或者不去想也可以。在熊式易筋經(jīng)中也有類似的式子,李佩弦先生說可以練習(xí)肺氣。05.飛鷹展翅勢原文:“此勢將兩手排開,兩掌上立,肩膀肱腕平直,如飛鷹展翅之勢,計氣畢,兩掌緩緩?fù)猩?。作下勢。余法同前?!弊ⅲ河嫐?,即“計呼吸三口”。躍馬按:此式接前式,將兩掌向身翹立筆直,掌心向外),肩、胳膊AIM成一條直線,掌

18、與腕與直角,在意念上如同飛天的巨鷹展開翅膀,前面雙鳳式,氣集中于頭及上焦,此式排開兩手,使肺擴張,從而可以練習(xí)肺部。此式有的版本為巨鷹展翅我以為用“巨”字不如“飛”字精確。為勢子完成后,感覺身體隨呼吸微微起伏,用飛字確實能表現(xiàn)出練此式時微動的情態(tài)。我覺得前式與此式是對于肺的開合練習(xí)。前式是合,此式為開。因為要鍛煉肺部,所以此式向外推出時,應(yīng)該身體胸部充分開展,要有橫向拉抻的力量,乃至于胸部凸起而圓,后背則相應(yīng)的稍微夾緊。肺部有問題的人可以挑出這兩式作為小煉形單獨練習(xí)。06.雙手托塔勢原文:此勢將兩手向上托去,兩掌朝上,兩掌背下對兩肩窩,掌上如托塔負重之勢。計氣畢,將兩掌隨左右肩角順下。作下勢。

19、余法同前。躍馬按:接上式,將兩手由兩邊向上向中間托起,至手臂伸直,如同托一千金寶塔,手心向上,指尖相對,兩手背勞宮穴對準兩肩窩的肩井穴,在意念上要有寶塔雖有千斤之重,我仍可輕松托起而穩(wěn)立不晃,應(yīng)付裕如。塔在佛家是盛放佛或高僧的舍利子之用,所以極為珍稀貴重,而在練習(xí)此式時亦應(yīng)在神情上模擬此意。在十二式中有掌托天門的式子,與此式基本相同,周潛川先生解說:“。使“陰蹺庫”收合,關(guān)閉地戶”,使三陰的氣脈順三陽而逆運上升。同時使“會陽”絡(luò)穴雙雙松開,以期“督脈”會絡(luò)三陽氣脈,發(fā)出都督綱維的均衡作用,使背后三關(guān)自然通暢。同時架子會自然站立穩(wěn)固。這種架子,看似簡單,實屬細膩,很難做得純熟。如果練得合度,全身

20、氣脈會自然繃張起來,自覺渾身如鋼鐵一般的堅強,似樹干一殷的牢植,尤其以兩側(cè)的脅、肋、髀、骽、股、等部位,肝臟、膽腑、脾臟所流行的經(jīng)道,特別感覺明顯。07.三峰峙立勢原文:“此勢將兩掌順左右勢直下,向外直立至兩肩角;膀肱曲折,兩腋挾緊,使三腕天骨開張,掌并頭如三峰峙立之狀。計氣畢,左手抱身,右肱橫前。作下勢。余法同前。”躍馬按:接上勢,兩手向下收回,至頭兩側(cè),手腕與肩同高,小臂、大臂、腋均夾緊,手平直,手心向斜前方,在意念上,手、頭如同三座山峰聳立,式定后,按呼吸計數(shù)呼吸三次。此式在練習(xí)時,可以假想上式中的佛塔隨著手的下降,收入自身,與自己成為一體。也可以隨吸氣時,想象宇宙的精華元氣從頭進入,沿

21、身體的中間向下進入丹田,呼氣時想象這些氣向下經(jīng)腿部象水一樣流入地下深處。降。前式為向上運動及托塔的意念,會使精氣神上升,這這兩式則是對氣機的升降進行練習(xí)。前式是升,此式是樣,對一般人來說會體會到精力較以前充沛,如果是高血壓或頭部有病癥的人,則不宜多練托塔,可以一舉就放下,應(yīng)該多練三峰峙立。同樣的,此式則因為向下收,低血壓的人可以少練,以免影響身體,同時可以多練上面的托塔。08.龍?zhí)接易菰模骸按藙輰⒆笫钟汕安俦Ш笊肀秤疑茸庸牵瑥?fù)將右膀前撐,右肱橫前,掌如探物未得之狀,齊與肩平。計氣畢,順勢將右手抱身,左手橫前。作下勢。余法同前。”躍馬按:接上勢,先將兩手向中間向下按,按至兩手成水平,手指尖相

22、對時,左手由前向右伸過右腋下,用左手抱住右肩胛骨,右手向左伸至極限,頭隨手動而轉(zhuǎn)向左面,但身體不能隨之轉(zhuǎn)動。整個身體如同向左拿一件東西而因為身體過不去未拿到,而身體也因為用力而稍向左探,而頭則微向左后方仰。此處的探物未得,寫的非常精確,各位如果實際去模擬一下,即可體會得到。此處,需注意,頭應(yīng)完全轉(zhuǎn)到面向左邊,這樣可以抻拉頸部的大筋,且背部的右半部全部抻拉起來。在初練此圖的100小時內(nèi),此式及下式不加意念導(dǎo)引氣的旋轉(zhuǎn),達到練習(xí)數(shù)量后,可以吸氣時注意丹田,呼氣時想像氣從丹田向左旋轉(zhuǎn)而出。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凡是提到龍,主要是比喻氣,有時是指肝。相反的,說虎時,一般是指肺和血。這式動作,因為身體一半

23、是緊束起來的,另一半是展開的,所以鍛煉的是身體的右邊。另一方面,抱住肩的那只手不要太過用力,否則會出現(xiàn)胸部壓縮太過而有不舒服的感覺。在周潛川的十二式的青龍?zhí)阶σ皇教岬剑哼@是專練肺臟、肝臟、膽臟和帶脈的方法,所謂降龍伏虎的動功。09.龍?zhí)阶笞菰模骸按藙莶俦?、撐、橫、探,齊俱同,但其法移右于左耳。凡作二勢,探右爪頭眼向左,導(dǎo)氣左旋;探左爪頭眼向右,導(dǎo)氣右旋。各計呼吸。勢畢,將兩手收回至頸項,橫肱。作下勢。余法同前?!避S馬按:此式同上勢,只是左右相反。凡是講究的功夫,都是先動左后動右,因為古代的觀念中,左邊血多,右邊氣多,而血的運行又慢于氣,所以就讓左邊先動,從而使氣血的運行容易達到平衡,同樣的

24、道理,在第一式開步時,也應(yīng)該左腳先向外開,如果有收回時,也應(yīng)該由左向右收回。這兩式則是對帶脈以及背部的左右部分的練習(xí)。這兩式我練習(xí)正身圖一百多小時后,發(fā)現(xiàn),在練習(xí)時,保持頭與手一線,抱的那只胳膊和伸的同樣用力,這樣,會出現(xiàn)后背有一半拉開了,一半則幾乎沒有動到,有點象周潛川在十二式口決中說的“左腋開陽、右陰閉死”的感受,練習(xí)一段時間后,覺得有時練習(xí)這式時,后背肩胛骨以下腰以上的位置,有氣流盤旋的感受。這兩式是練習(xí)人體的束展,按照前面是升降開合,此處則是束展開合,結(jié)合前面氣機升降,此處旋轉(zhuǎn)而束,這樣升降借束而有力,束因升降而有效,是相當(dāng)高明的設(shè)計。傅傳中先生的峨眉十二莊一書中對“之”字莊有如下的論

25、述:本莊主要是練帶脈。帶脈起于足少陽與帶脈的會穴帶脈穴,因腎氣的作用之根屬腎。諸經(jīng)循行皆為上下升降,唯帶脈主開合束腰環(huán)周一匝以管束全身氣機的升降,以及完成3焦生理功能“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的氣化作用。女子帶下淋漓,虛癥患者的眩暈,神思恍惚以及勞傷等,雖分虛實,卻多緣于帶脈失鎖固,開多于合之故,升降失常,稱為“帶下”,下即降,非流膏淋漓如帶之義。氣功中如周天搬運功“添汞抽鉛”,“進陽火退陰符”等功態(tài),運用九種息法無論升降順逆吐納以及離合爻變等,最初一般都在腰之前后的日月,靈臺關(guān)竊處體發(fā)作用,若把帶脈誤為司主升降,則大謬矣。帶脈,包括了章門,轆轤關(guān)、神闕、帶脈穴等部位,其中尤以鍛練轆轤關(guān)

26、視為主要處。久之,精積則神全,神全,方能化虛合道。通過昂首豎項(龍首)動作影響大椎,肺俞屬次要部域外,另涵蘊著肺與腎,水與氣兩方面關(guān)系的意義。即肺為賓客,恭敬腎主之情狀。亦即“其本在腎,其末在肺,”“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的生理功能活動的說謂。腎為水火之門,其陰水所主,主開合,又為氣之根,主納氣。腎主水的功能需經(jīng)開合升降湍濁的氣化作用實現(xiàn)。其清者為精,如霧如露,通過肺氣宣降作用而盈歸五臟,布散周身,亦即發(fā)揮“水精四布,五經(jīng)并行”的功能。其濁者為水,如江河之水降流,輸匯膀胱后排出體外。腎之元陰、元陽茍失平衡,則水氣不能互化,開合升降失調(diào),循環(huán)生化紊亂,水液代謝即遇障礙,導(dǎo)致疾病的發(fā)生??戳烁迪?/p>

27、生的上述論述,有利于我們對此勢的多方面理解。我本人練習(xí)此式后,常感覺后背氣機旋繞,夾脊有脹而微痛的感受,后來看到張義尚先生在心氣秘旨決中決的“補虧復(fù)健”章,提到將罡光照注到夾脊,等此處有火熾脹痛感受后,引入兩腎,復(fù)次引入陰蹺穴,與他的純以意念行功不同的是,正身圖是以導(dǎo)引達到,所以熱熾感不如他的那種方法強烈,但證候則是一樣的,對待的原則也是一樣的,也向下引,但正身圖方法仍然用動功導(dǎo)引,就是后面的幾式,的重點,應(yīng)該認真練習(xí)。橫肱蹲立勢原文:“此勢將掌心向下,掌背向上,指尖相對;肱與膀依,膀與肩直;左右一撐,呼吸一口。依身順作下勢。余法同前?!避S馬按:接上勢,將探出的左手收回,抱左肩胛骨的右手也收回

28、,兩手均收到胸前,兩手間隔一拳,手心向下,指尖相對,手平直,大臂與肩平齊,式子到位后,兩肘向左右一撐,撐勁不松,呼吸一次,其余要求同前。孔德先生此處將“撐”明確為“有頂人之勢”,確實很獨到,不過,我認為也可以想象兩邊有墻,自己兩肘一分,墻即洞然倒塌,保持這種意境也很方便練習(xí)。在練習(xí)感受上,感覺前面的式子,手離身體遠時,感覺到怡然空曠,手離身體近時,覺得身體渾然若一,而此式則感覺氣雖在體外,但氣較前幾式稍顯凝聚,打個比方說,似乎身體是雞蛋黃,則氣則是外面的雞蛋青。此式在范克平的文武和血功一書中也有類似的架子。三才通氣第一勢原文:“此勢就前勢,將兩手十指盡力疊交在頸項間,呼吸一口。作下勢。余法同前

29、?!避S馬按:接上勢,兩手心相對合在一起,哪只手在上都可以,放在脖子下胸上方的位置,合時兩手要用力,式定后勁不松,計數(shù)呼吸一次,余要求同前。練此勢時,重點體會兩手相合時胸部的氣機變化。本人練習(xí)此式時,感覺氣進一步凝聚在中丹田。三才通氣第二勢原文:“此勢就前勢,依身順勢盡力直肱按下丹田。呼吸一口。作下勢。余法同前?!避S馬按:接上勢,兩手自胸前沿身體中線(不要靠在身上,要自然舒適),順勢向下用力按,至胳膊伸直為度,式定后,手腕與胳膊成直角,按勁不松,計數(shù)呼吸一次,余要求同前。此勢體會小腹處的氣機變化。也可以意念集中在會陰穴。此式手降下后,可稍用意,想背部正中的氣機也隨手下降到兩腎,以起到補虧復(fù)壯的作

30、用。同時,據(jù)一位朋友說,道家對橐龠的另一種解釋是中丹田到腹部的一根管,如果此說是真,那么此式也必然是對橐龠的一種鍛煉。三才通氣第三勢原文:“此勢就前勢,將兩手向前直起對肩,陽掌向前,力撐一手,呼吸一口。作下勢。余法同前?!避S馬按:接前勢,兩手不分開,向前方抬起,至與肩平,手腕與胳膊仍成直角,式定后,計數(shù)呼吸一次。(一般的解釋是陽掌應(yīng)為手心向上,也有人解釋說向上和向外均可稱陽掌,但如果是這樣,就不必說是向前了,同時,有人理解為左手為陽掌,與此處文意更是不符。所以,只有把手心解釋為陽掌才是最恰當(dāng)。此處崔琳女士是用兩手不變姿勢向前推出,這樣直起對肩就說得過去了。)此處原文未說是否兩手分開,也未說兩手

31、保持相合,我本人覺得兩手叉在一起的練法,于氣太過閉鎖,不如兩手相疊更為舒適。原文:“此勢就前勢,伸膀直肱,將兩掌向外平平盡力朝兩邊一排,呼吸一口。作下勢。余法同前?!避S馬按:接前勢,兩手向左右兩側(cè)分開,至身體兩側(cè),高與肩平,胳膊伸直,腕與手成直角,手心向外,大指在下,小指在上,掌指向前,式子自始到定式,始終用力,式定后不松勁周身不動,計數(shù)呼吸一次,其余要求同前。我個人感覺,此處后背變?yōu)檎麄€身體左右拉抻的力量,這樣前胸后背的拉抻力量是一樣的,所以,它練習(xí)的是整個身體的前后兩面。三才通氣第五勢原文:“此勢就前勢,將兩手陽掌直分至背后,仍伸膀直肱,將兩手指在后疊交,陽掌向上,陰掌向下,盡力在后向下一

32、擲,呼吸一口。作下勢。余法同前?!避S馬按:接上式,兩手繼續(xù)分開向后畫圓至背后,兩手相疊,左手心向上,右手心向下,相疊后,兩手向下緩緩用力拉到極限,式定后不松勁周身不動,計數(shù)呼吸一次,其余要求同前。此式兩手在分到背后時,自然是手心向上的,所以,我覺得此處說陽掌是多余了。同時,此處“陽掌向上陰掌向下”一句,只有把手心定義為陽掌才可說的通。此式因為手在背后相疊,前胸也會橫向抻拉的多一些,而后背則相應(yīng)被擠壓,所以此式練習(xí)的是前胸的膻中穴位三才通氣第六勢原文:“此勢就前勢,從背后伸膀直肱,挨身向前,直起平肩,指仍疊交,掌心向懷,盡力前推,呼吸一口。作下勢。余法同前。”躍馬按:接前式,兩手在背后分開,分W

33、別從兩邊向前劃圓至胸前,在動作過程中兩胳膊伸直,到胸前后兩手相疊,兩手心均向內(nèi),盡力再向前推,手腕與胳膊成直角,式定后不松勁周身不動,呼吸一次,其余要求同前。此式與前面的三才通氣第三勢的后背練習(xí)的位置相同。但是兩手和姿勢與那式不同,具體有什么不同,我還沒體會出來。三才通氣第七勢原文:“此勢就前勢,將掌翻轉(zhuǎn),掌心向外,盡力前撐,呼吸一口。作下勢余法同前?!避S馬按:接前式,兩手收到胸前不分開,稍停,翻轉(zhuǎn)手心成向外,用力向前推撐,至胳膊伸直,手腕與胳膊成直角,式定后不松勁周身不動,計數(shù)呼吸一次,其余要求同前。此式與前式的兩手也有陰陽不同,所以氣機也應(yīng)有不同的感受,但是我也還沒體會出來。三才通氣第八勢

34、原文:“此勢就前勢,伸膀直肱,將兩手直分作一字平肩;平倒兩掌,躍馬按:接前式,兩手分開,水平向兩側(cè)拉開至兩邊,兩手平倒,掌心向外,指尖向前,盡量向兩邊十指向前,掌心向左右之外盡力一排,呼吸一口。作下勢。余法同前?!迸牛膳派秸苿?,式定后不松勁周身不動,計數(shù)呼吸一次,其余要求同前。此式與前面的第四勢練習(xí)身體的感受是相同的。三才通氣第九勢原文:“此勢就前勢,將兩手從兩腋耳邊順勢插上,以膀伸肱直掌立為合式;掌心向內(nèi),掌背向外,中空不過一尺,盡力上指,呼吸一口。作下勢。余法同前?!避S馬按:兩手自兩側(cè)向胸前收回至耳邊,掌心向內(nèi)指尖向上,指尖引領(lǐng)手向上伸,至胳膊伸直為度,兩手距離與肩同寬,手心相對,指尖向

35、上,式定后不松勁周身不動,計數(shù)呼吸一次,其余要求同前。此式我本人練習(xí)的感受是,由于兩手盡力上插,導(dǎo)致身通到很高遠的位置,所以此式及后勢的作用是提升陽氣。三才通氣第十勢原文:“此法就前勢,將兩手十指疊交,掌心朝下,掌背朝上,往上一托,呼吸一口。作下勢。余法同前。”躍馬按:兩手在頭頂相疊,手心均向下,手背向上,腕與胳膊成直角,向上托起,式定后不松勁周身不動,計數(shù)呼吸一次,其余要求同前。由于此式兩手在頭上相疊,所以感受是氣不如上式那么遠,而是稍低一點的位置。三才通氣第十一勢原文:“此勢就前勢,伸膀直肱,順勢放下,平與肩齊;十指仍交,肩角與前腕仍對,盡力向前一推,呼吸一口。作下勢。余法同前。”躍馬按:

36、接前式,兩手不分開,自頭頂上方向身前緩緩畫至手與肩平為度,腕與胳膊成直角,手型不變,盡力前推,式定后不松勁周身不動,計數(shù)呼吸一次,其余要求同前。此式與前面的第三才第六勢感受相同。三才通氣第十二勢原文:“此勢就前勢,將兩手十指仍交,平與肩齊,掌心向外,掌背向內(nèi),盡力前推,呼吸一口。作下勢。余法同前。”躍馬按:接前式,兩手不分開,收回至胸前,兩手翻轉(zhuǎn)為手心向前,再盡力向前推出至胳膊伸直為度,腕與胳膊成直角,式定后不松勁周身不動,計數(shù)呼吸一次,其余要求同前。此式與前面的第三才第七勢感受相同。原文:“此勢就前勢,伸膀直肱,將兩掌直分至后,復(fù)伸膀直肱,使掌心朝上,掌背朝下,十指疊交在后,往下一擲,呼吸一

37、口。作下勢。余法同前。右三才通氣十四勢是使三焦通達,凡在天庭上、地庫下、人身中之竅,皆當(dāng)以氣貫之,故名三才通氣圖。行至此,身中上自泥丸、下至尾閭中及四肢之關(guān)竅穴脈罔不節(jié)節(jié)玲瓏、竅竅靈通,此正身圖中絕妙法門,學(xué)道者慎毋忽諸。”躍馬按:接前式,兩手分開劃至身后,伸直胳膊,兩手相疊,手心向上,手背向下,向下拉抻,式定后不松勁周身不動,計數(shù)呼吸一次,其余要求同前。上面的三才通氣共十四勢,主要調(diào)節(jié)周身氣機,是整個正身圖中的重點,要認真練習(xí),方可收到理想效果。我認為,十四勢,就是對百會、會陰、膻中和夾脊的練習(xí)。25.獻杵還原勢原文:“此勢就前勢,伸膀直肱,由后轉(zhuǎn)前,曲腕回抱,合掌還獻杵起功之勢。呼吸一口。

38、作下勢。余法同前?!避S馬按:接前式,兩手分開,由體后向身前劃曲腕回抱合掌,成獻杵起功的姿勢,式定后,計數(shù)呼吸一次,其余要求同前。26.仰面朝天勢原文:“此勢就前勢,將腳跟挨地立定,緩緩將頭向后倒,面朝天合掌,隨之兩目反視;順勢呼吸三口,導(dǎo)氣逆行;不可過倒,以仰面朝天為度。呼吸畢,緩緩順勢回轉(zhuǎn)。再作下勢,余法同前。”躍馬按:接前式,兩腳跟放下,兩手合掌不變,引導(dǎo)向上向后伸,同時,頭隨手的動作向后仰,至面朝天為度,同時,兩眼反觀內(nèi)照,式定后不松勁周身不動,計數(shù)呼吸三次,其余要求同前。完成后緩緩恢復(fù)直立狀態(tài),再呼吸一次,初學(xué)不必導(dǎo)氣。此式中,崔琳女士是除合掌外也合肘,根據(jù)我練功的感受,感覺這樣似乎閉

39、鎖了胸部的氣機,據(jù)我詢問,有的網(wǎng)友也有此感受,所以不采用她的合肘的方法,或許有人的體質(zhì)適應(yīng)此種練法,也未可知。此處的導(dǎo)氣,建議練習(xí)此圖100小時內(nèi),先自然呼吸,不導(dǎo)氣,練習(xí)超過100小時后,可以稍用意引導(dǎo)感受任督二脈的運轉(zhuǎn)。另外,對于初練功者,我也不建議在后仰時導(dǎo)氣,而是后面恢復(fù)直立后再導(dǎo)氣。以我本人的經(jīng)驗和看法,認為導(dǎo)氣有以下作用:一、發(fā)揮任督二脈對其他經(jīng)絡(luò)的作用,以促進身體的健康。二、由于二脈的運轉(zhuǎn),起到一定的散火作用。三、起練精化氣的作用,從而解決一些初學(xué)者精氣乍一充足而導(dǎo)致的遺漏問題。四、為以后以意導(dǎo)氣打下基礎(chǔ)。27.拱立歸位勢原文:“此勢就前勢,緩緩順勢回轉(zhuǎn),初如獻杵還原之勢,平氣一口。再如環(huán)拱正立之勢,又平氣一口。然后一呼一吸,調(diào)息定氣,正身圖全。接作側(cè)身圖勢。余諸法悉皆同前?!避S馬按:接上式,身體恢復(fù)正直的狀態(tài),兩手保持合十,平氣一次,兩手恢復(fù)環(huán)拱正立的握固托掌的式子,再平氣一次,再按前面的各式的方法呼吸一次,調(diào)息定氣,靜立一會。此處的平氣,我覺得有兩種解釋,使氣息平靜,應(yīng)該是通假字,同“屏”,即屏住呼吸的意思。但是從服氣法的角度說,通過上述的導(dǎo)引,身上氣息流通,這時閉氣練習(xí)應(yīng)該是較好的強壯身體的方法。同時,如果說平氣是平靜呼吸的話,后面就沒必要說“調(diào)息定氣”了,說明平氣是一種稍微劇烈的練法。但我第一年也是按第一種的練法,和孔德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