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墓碑記》導學案_第1頁
《五人墓碑記》導學案_第2頁
《五人墓碑記》導學案_第3頁
《五人墓碑記》導學案_第4頁
《五人墓碑記》導學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五人墓碑記導學案 【學習重點】 1.了解碑記類文體常識及作者。 2.積累古代漢語知識,如重點實詞、虛詞常見的特殊句式。 3.體會文中所闡述的生死價值觀,了解文章寫作特點。 課前.閱讀識記九層之臺,起于累土 一、名言警句氣節(jié) 生當為人杰死亦為鬼雄(李清照) 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王勃) 生以載義生可貴;義以立生生可舍。(王夫之)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北齊書.元景安傳) 雪虐風號愈凜然,花中氣節(jié)最高堅。(梅花絕句陸游)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宋.鄭思肖) 粉身碎骨渾不怕,留得青白在人間。(于謙) 人生自

2、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王勃)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李清照) 寧可窮而有志,不可富而失節(jié)。(羅馬尼亞) 不為窮變節(jié),不為賤易志。(漢.桓寬) 二、了解文學常識 (一)走進作者 本文選自七錄齋集,張溥,字天如,號西銘,江蘇太倉人。明代著名文學家,社會活動家。幼年勤奮好學,所讀之書都要親手抄寫,抄好朗讀之后燒掉,再抄,一直要抄到六七遍,因此,他的書齋起名為“七錄齋”。 (二)了解背景 明天啟六年(1626年)在蘇州的東林黨人周順昌因指責魏忠賢而被逮捕,激起了蘇州人民久積的義憤,與差吏發(fā)生了武斗,打死了兩名官差。事后,在這一事件中

3、英勇斗爭的五人,挺身自投,從容就義。這件事后,不到一年崇禎皇帝即位,閹黨敗勢,魏忠賢畏罪自縊。蘇州人民毀掉魏忠賢生前的祠堂,并在那里筑墓重新安葬了五人,并立碑以為紀念。作者就為此寫了碑記。又稱“碑志”,刻在墓碑上,用于敘述死者生前的事跡,評價、歌頌死者功德。 三、夯實基礎知識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蓼洲旌皦皦斂貲緹騎 抶而仆之溷藩傫然詈之猝發(fā) 投繯道路冏卿逡牖脰 2給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組詞。 矯當發(fā) 3為下列形近字組詞。 4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其為時止十有一月(通)獨五人之皦皦(通) 斂貲財以送其行(通)忠義暴于朝廷(通) 5重點實詞 旌:丙寅三月之望 扶而仆之詈:斥罵。 顏色:矯詔:

4、 株治:況草野之無聞者歟 去今之墓而葬焉行為士先者 為之聲義按誅五人 蹈死不顧視五人之死 輕重固何如哉 6解釋下列加點的文言實詞。 7.解釋下列加點的文言虛詞。 8.寫出下列句中古今異義詞的古義。 其疾病而死古義:;今義:指病的總稱。 吾社之行為士先者古義:;今義:所作所為,名詞。 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古義:;今義:指個人或以個人身份從事的;個人和個人之間的。 慷慨得志之徒古義:;今義:充滿正氣,情緒激昂;不吝惜。 吳之民方痛心焉古義:;今義:極端傷心。 郡之賢士大夫請于當?shù)拦帕x:;今義:路中間。 保其首領以老于戶牖之下古義:;今義:指某些集團的領導人。 非常之謀難于猝發(fā)古義:;今義:

5、表示程度的副詞。 9.指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詞語并解釋。 名詞的活用 以旌其所為去今之墓而葬焉 買五人之臟而函之其疾病而死 緹騎按劍而前 形容詞的活用 不能容于遠近安能屈豪杰之流 亦以明死生之大 動詞的活用 抶而仆之 10.文言句式 判斷句 五人者,蓋當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義而死焉者也 賢士大夫者,孟長姚公也 省略旬 斷頭置(于)城上待圣人之出而投繯道路 倒裝句 是以蓼洲周公忠義暴于朝廷誰為哀者? 立石于其墓之門榮于身后 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 被動句 或脫身以逃,不能容于遠近 11.文學常識填空 張溥(16021-641),字,號,(朝代)太倉(現(xiàn)在江蘇太倉)人。張溥幼年勤奮好學,所讀之書都要親手抄

6、寫,抄好朗讀之后燒掉,再抄,一直要抄六七遍,因此他的書齋起名為“”。張溥生活的明朝末年,正是東林黨人與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斗爭激烈的時代,張溥同情東林黨,富有正義感,崇禎二年,他繼承東林黨反對黑暗政治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結交社會上有氣節(jié)、有操守、有學識的二亡大夫,聯(lián)合起來組成愛國社團“”,成為復社的領袖。他們激烈批坪時政,與閹黨的殘余勢力進行斗爭,得到各界的廣泛支持,在群眾中享有很高的聲譽。在文學上他主張“”,強調“居今之世”,要“為今之言”,“務為有用”。他寫過不少抨擊時政的文章,內容充實,風格質樸,五人墓碑記是其中的代表。有行世。 課堂.讀寫探究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1.五人墓碑記記述和頌揚了蘇州市

7、民不畏強暴、不怕犧牲、敢于向惡勢力進行斗爭的英勇事跡,熱情歌頌了五位烈士、的英勇行為,對于他們“”的精神給予了高度評價,肯定了斗爭的重大意義和不朽功績,進而闡明了“”的道理。 2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吾社之行為士先者,為之聲義,斂貲財以送其行。(3分) 譯文: (2)大閹亦逡巡畏義,非常之謀難于猝發(fā)。(2分) 譯文: (3)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領,以老于戶牖之下,則盡其天年,人皆得以隸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發(fā)其志士之悲哉?(3分) 譯文: 3文章的思路如何?并用自己的語言向同位復述五人“激于義而死”的經(jīng)過。 4在課文中找出轉換行文角度的過渡句并說明它們的作用。

8、 5文中的五人完全是“激于義”而自發(fā)參加斗爭、慷慨赴死的。 6對于他們的義舉,作者是怎樣高度評價的?主要運用什么手法?使用這種手法有什么作用? 7本文思想內容的進步性和局限性都有哪些? 課后.拓展讀練素養(yǎng)積淀,能力提升 一、素養(yǎng)積淀 魚我所欲也死生大義 孟子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由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

9、,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荀巨伯探友朋友之義 荀巨伯遠看友人疾,值胡賊攻郡,友人語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本薏唬骸斑h來相視,子令吾去;敗義以求生,豈荀巨伯所行邪!”賊既至,謂荀巨伯曰:“大軍至,一郡盡空,汝何男子,而敢獨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寧以我身代友人命。”賊相謂曰:“我輩無義之人,而入有義之國?!彼彀嘬姸€,一郡并獲全。 二、能力提

10、升 1下列詞語中加點字的注音全都正確的一組是() A蓼洲(lio)皦皦(jio)溷藩(hn)抶而仆之(sh) B戶牖(yu)貲財(z)傫然(li)暴于朝廷(bo) C緹騎(t)廢祠(c)詈罵(l)投繯道路(hun) D逡巡(qn)猝發(fā)(c)湮沒(yn)贈謚褒美(y) 2對下列語句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詈:斥罵B買五人之頭而函之函:盛殮在匣子里 C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為之記哀:悲哀D蓼洲周公忠義暴于朝廷暴:顯露 3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即除逆閹廢祠之址以葬之除:治,整理。 B在丙寅三月之望望:農(nóng)歷每月的十五日。 C中丞匿于溷藩以免匿:藏,

11、躲藏。 D按誅五人按:斬殺。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部分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眾不能堪,抶而仆之把他們打倒在地 B吳之民方痛心焉正感到很痛苦 C買五人之頭而函之,卒與尸合終于同尸身合在一起 D其辱人賤行,視五人之死可恥的人格,下賤的品行 5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項是() A而境界危惡,層見錯出B眾不能堪,抶而仆之 C主辱,臣死有余僇D斂貲財以送其行 6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與現(xiàn)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 A吾社之行為士先者,為之聲義B斷頭置城上,顏色不少變。 C凡富貴之子,慷慨得志之徒。D令五人者保其首領,以老于戶牖之下。 7下列句子在誦讀時,停頓正確的一句是() A吾社之行為士先者,為之聲義 B

12、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為之記 C凡四方之士無不有過而拜且泣者 D即除逆閹廢祠之址以葬之 8下列括號中的詞是補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確的一項是() A既而(中丞)以吳民之亂請于朝B卒以吾郡之發(fā)憤一擊,(鉤黨)不敢復有株治 C且(大閹)矯詔紛出,鉤黨之捕遍于天下D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于)墓道 9下列句子的句式與其他各句不相同的一項是() A激于義而死焉者也B激昂大義,蹈死不顧 C不能容于遠近D顯榮于身后 10“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睂@句話的意思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要用這篇碑記,來說明死和生的重大意義,說明普通百姓對國家的重大作用。 B要用這篇碑記,來說明生不如死,說明普通百姓對

13、國家的重大作用。 C要用這篇碑記,來說明死和生的重大意義,說明普通百姓的存在比國家重大。 D要用這篇碑記,來說明生不如死;說明普通百姓的存在比國家重大。 11把下面兩句話譯成現(xiàn)代漢語。 斷頭置城上,顏色不少變。 大閹亦逡巡畏義,非常之謀難于猝發(fā)。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217題。 嗟乎!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而五人生于編伍之間,素不聞詩書之訓,激昂大義,蹈死不顧,亦曷故哉?且矯詔紛出,鉤黨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發(fā)憤一擊,不敢復有株治;大閹亦逡巡畏義,非常之謀難于猝發(fā)。待圣人之出而投繯道路,不可謂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觀之,則今之高爵顯位,一旦抵罪,或脫身以逃,不能容

14、于遠近,而又有剪發(fā)杜門,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賤行,視五人之死,輕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義暴于朝廷,贈謚褒美,顯榮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無不有過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領,以老于戶牖之下,則盡其天年,人皆得以隸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發(fā)其志士之悲哉?故余與同社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為之記,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12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A素不聞詩書之訓素:平素,平常。 B蹈死不顧蹈:踩,踏。 C斯固百世之遇也固:的確,實在。 D人皆得以隸使之使:驅使,使喚。 13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

15、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14下列疑問句不表示反問的一句是() A視五人之死,輕重固何如哉?B況草野之無聞者歟! C誰為哀者?D安能屈豪杰之流發(fā)其志士之悲哉? 15下列四句話編為四組,全都表現(xiàn)對五義士之死的價值肯定的一組是() 且立石于其墓之門,以旌其所為 然五人之當刑也,意氣揚揚,呼中丞之名而詈之 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ABCD 16下列敘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有地位有名望的人以重金贖回五位志士的頭顱一并裝在匣子里埋人墓中。 B魏忠賢畏懼正義撤回軍隊,沒有馬上對抗暴的民眾進行殘酷鎮(zhèn)壓。 C魏忠賢未能篡奪帝位,后又畏罪自縊,這里

16、有五位志士的功勞。 D張溥與復社的同仁在五人墓前樹立起一塊石碑并在上面鐫刻了碑文。 17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 其辱人賤行,視五人之死,輕重固何如哉?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發(fā)其志士之悲哉? 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閱讀下面的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題。 周忠介公順昌,字景文,明萬歷中進土,歷官吏部文選司員外郎,請告歸。 是時太監(jiān)魏忠賢亂政,故給事中嘉善魏忠節(jié)公忤忠賢,被逮過蘇,公往與之飲酒,三日,以季女許嫁其孫。忠賢聞之,恚甚。御史倪文煥承忠賢指劾公,遂削籍。 而會蘇杭織造太監(jiān)李實與故應天巡撫周公起元及公有隙,追劾起元,竄公姓名其中,遂遣官旗逮公。公知之,怡然不為動。 比宣旨

17、公廨,巡撫都御史毛一鷺、巡按御史徐吉及道府以下皆在列,小民聚觀者數(shù)千人,爭為公呼冤,聲殷如雷。諸生王節(jié)等直前詰責一鷺,謂:“眾怒不可犯也。明公何不緩宣詔書,據(jù)實以聞于朝,”一鷺實無意聽諸生,姑為好語謝之。諸生復力爭,稍侵一鷺,一鷺勃然曰:“諸生誦法孔子,知君臣大義,詔旨在,即君父在也,顧群聚而嘩如此!”皆答曰:“豈惟君父,二祖十宗實式馮焉。諸生奉明公教,萬一異日立朝,不幸遇此等事,決當以死爭之。明公奈何教人諂邪?”巡按御史。見諸生言切,欲解之,乃語諸生曰:“第無嘩!當商所以善后者!”眾方環(huán)聽如堵,官旗見議久不決,又訝撫按官不以法繩諸生也,輒手鋃鐺擿之地有聲,大呼:“囚安在?”且曰:“此魏公命,

18、可緩邪!”眾遂怒曰:“然則偽旨也!”爭登闌楯,奮擊官旗,官旗抱頭東西竄,或升木登堂,或匿廁中,皆戰(zhàn)粟乞命,曰:“魏公誤我!”有死者。巡撫幕中諸將率騎卒至,或拔刃脅眾。眾益怒,將奪刃刃一鷺,奮兵使者張孝鞭卒以徇,始稍定。知府寇慎、知縣陳文瑞素得民,復數(shù)為溫言辟之,眾乃解去?;蛑^公盍返私室,公不可,遂舍一鷺署中。 是日也,他官旗之浙者,道胥門入城,強市酒肉,瞋目叱市人,市人復群毆之,走焚其舟,投橐裝于水,官旗皆泅水以免。 18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顧群聚而嘩如此顧:回頭 B姑為好語謝之謝:拒絕 C又訝撫按官不以法繩諸生也繩:約束制裁 D諸生復力爭,稍侵一鷺侵:觸犯 19下列各

19、組句中加點的詞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20下列不屬于定語后置的一句是() A小民聚觀者數(shù)千人,爭為公呼冤,聲殷如雷 B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C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 D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 21下列句中補充的省略成分,不正確的一項是() A(周順昌)以季女許嫁其孫 B(官旗)爭折闌楯,奮擊官旗,官旗抱頭東西竄 C(徐吉)欲解之(徐吉)乃語諸生 D比宣旨(于)公廨,巡撫都御史毛一鷺、巡按御史徐吉及道府以下皆在列 2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眾方環(huán)聽如堵。 或升木登堂,或匿廁中。 或謂公盍返私室,公不可,遂舍一鷺署中。 五人墓碑記參考答案 夯實基礎 11iojngji

20、olinztqchhnlil chunjingqnyudu 2jio矯揉造作/jio矯情dng當刑/dng當鋪f頭發(fā)/f發(fā)財 3閹割/抓鬮兒謚號/洋溢佯狂/詳細猝發(fā)/士卒大堤/提高 扼腕/厄運逡巡/俊俏皦皦/繳納 4“有”通“又”,連詞,用于整數(shù)和零數(shù)之間 “嗷嗷”通“皎皎”,明亮的樣子 “貲”通“資”,錢財 “暴”通“曝”,顯露 5旌:表揚。望:農(nóng)歷每月十五日 扶:笞打,鞭打詈:斥罵。 顏色:臉色。矯詔:假托君命頒發(fā)的詔令。 株治:牽連懲治。株,株連,牽連。聞:聲名、聲譽 去今:距離先:表率 聲義:訴冤,伸張正義按:定罪 顧:回頭視:比較 固:本來 6拿出,動詞/發(fā)動,動詞/抒發(fā),動詞 最終

21、/士兵/通“猝”,馬上,突然 盛大/興旺,旺盛/把東西放入器物中 指同一類人/空,徒然/只,僅僅 自己/偏愛/私下,偷偷地 指同一類人,名詞/空,徒然,副詞 7.表并列關系,連詞/表因果關系,連詞/表承接關系,連詞/表修飾關系,連詞/表轉折關系,連詞/表目的關系,連詞 引出行為對象,向,介詞/介詞,在 8.文言中,“疾”和“病”都有病之意,但又有差別,“疾”常常指一般的病,“病”則指很重的病,二者連用往往指病得很重。 兩個詞,“行”指品行、品德,“為”是動詞,作為,成為。 指黨羽、親信。意氣激昂。痛恨。執(zhí)掌政權的人。指頭顱。超出尋常。 9.旌:名詞作動詞,原是旗的一種,此為“表揚”。 墓:名詞

22、活用作動詞:建墓。 函:名詞活用作動詞:用木匣裝起來。 疾病:名詞活用作動詞:生病。 前:名詞活用作動詞:走上前。 遠近:形容詞作名詞,遠處的、近處的人。 屈:形容詞作使動詞,使屈身。 明:形容詞用作動詞:闡明 仆: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倒下。 10.用“蓋”表推斷,用“也”表判斷。 用“者也”表判斷。 在“城”前省略介詞“于”。 在“道路”前省略句介詞“于”。 賓詞前置:介詞“以”的賓語“是”前置,應為“以是”。 賓語前置句:“誰”作“為”的賓語,前置。 介詞結構后置:“于其墓之門”作“立石”的后置狀語,譯時提前。 介詞結構后置:“于身后”作“榮”的后置狀語,譯時提前。 定語后置:“能不易其志者

23、”作“縉紳”的后置定語,譯時應提前,應為“能不易其志者縉紳”。 “于”表被動。 11.天如西銘明末七錄齋復社興復古學七錄齋集 讀寫探究 1仗義抗暴至死不屈激于義而死匹夫之有重于社稷 2(1)我們社里品行可以作為讀書人榜樣的人,替他伸張正義,募集(了一些)錢財來送他啟程。 (2)連魏忠賢本人也遲疑不決,畏懼正義,篡奪帝位的陰謀難于立即發(fā)動。 (3)(如果)不是這樣,讓這五個人保全性命在家中一直生活到老,盡享自己的天年,人人都能像對待奴仆一樣使喚他們,又怎么能讓豪杰屈身下拜,在墓道上扼腕嘆息,抒發(fā)自己作為有志之士的悲嘆呢? 3周公之被逮(開端)聲義(發(fā)展)噪逐(高潮)遇害(結局) 4第1自然段的最

24、后一句:“嗚乎,亦盛矣哉!”用抒情方式結住敘事以引起議論。 第2自然段的最后“獨五人之激繳,何也?”一句設問引起敘事。 第3自然段的開頭“予猶記”,其作用領起敘事。 第5自然段的開頭“嗟夫”,表示上文(3、4自然段)的敘事已終結,由此轉入大段議論。 第6自然段的開頭“由是觀之”,承接上文(5自然段)的議論并進一步展開。 5“意氣揚揚,呼中丞之名以詈之,談笑以死”、“顏色不少變”;表現(xiàn)了他們嫉惡如仇、視死如歸的斗爭精神和浩然正氣。 6“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對比手法 對比意義 五人“激于義而死”富貴之子、慷慨得志 之徒“淹沒不足道”光明磊落 五人“激昂大義、蹈死不顧”縉紳“易其志”不畏

25、強暴 五人“有重于社稷”高爵顯位“辱人賤行”死之意義重大 五人“盡其天年”(假設)豪杰“扼腕發(fā)悲” (現(xiàn)實)容于身后的顯耀 作用:作者站在反對閹黨,支持群眾抗暴斗爭的政治立場上,通過這組對比,熱情謳歌了五位平民“激于義而死”的可貴精神,也批判了官僚士大夫中不能仗義斗爭,甚至甘心依附閹黨的那些人,顯示了輕重大不相同的兩種生死價值。 7進步性: 作者站在反對閹黨,支持群眾抗暴斗爭的政治立場,歌頌了五義士“激于義而死”的斗爭精神,同時也看到了群眾斗爭的巨大力量,反映、歌頌群眾的偉大斗爭,這是很可貴的。 張博領導的“復社”,在當時是一個進步的文社。他們提出詩文應該反映時代,表達作家的思想感情,作品要為

26、政治斗爭服務。張博在創(chuàng)作實踐中實現(xiàn)了這一思想,寫出了反映現(xiàn)實斗爭、內容感人至深的五人墓碑記,成為明末古文運動的一面旗幟。文章所體現(xiàn)的文學必須為現(xiàn)實政治斗爭服務的思想,對后世作文有相當?shù)淖饔?時代局限性: 作者所主張的“義”(“激于義”、“激昂大義”等),是站在反閹斗爭的立場上,維護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與我們現(xiàn)在所倡導的為人民的事業(yè)奉獻一切的“正義”不可相提并論。 作者看不到明王朝衰頹覆亡的趨勢,寄希望于“待圣人出”以挽既倒之狂瀾,這是不切實際的幻想。 作者推崇五義上的義舉,卻也流露出對“生于編伍”、“素不聞詩書之訓”、“人人得而隸使之”的輕視態(tài)度,這種門第等級觀念,表現(xiàn)了封建士大夫知識分子的思

27、想局限。 能力提升 1C。解析:A項中“抶”應讀“ch”;B項中“暴”應讀“p”;D項中“謚”應讀“sh”。 2C。解析:“哀”是“惋惜”之意。 3D。解析:D項中“按”應為“追究,查辦”。 4B。解析:B項中“方痛心焉”應解釋為“正痛恨他”。 5B。解析:A項“見”通“現(xiàn)”,C項“俘”通“戮”,罪,D項“貲”通“資”。 6C。解析:A項“行為”是兩個詞,即“品行”和“作為”,B項中“顏色”是指面色,D項中“首領”即“頭顱”,文中借指性命。 7C。解析:A項,應為“吾社之行為士先者”;B項,應為“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為之記”;D項,應為“即除逆閹廢祠之址以葬之”。 8B。解析:“不敢復有株治

28、”的施事者應是“大閹”而非“鉤黨”。 9D。解析:ABC三項為被動句;D項為介詞結構后置句。 10A。解析:“生不如死”和“普通百姓的存在比國家重大”的理解錯誤。 11被砍下的頭放在城墻上,臉色沒有一點兒改變。 大宦官魏忠賢也猶疑不決畏懼正義,他們的特大陰謀難于立即發(fā)動。 12A。解析:A項,“素”應譯為“一向,向來”。 13D。解析:D項兩個“易”字。均為動詞,意為“改變”。A項兩個“之”字,前者為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后者為助詞,意為“的”。B項兩個“其”字,前者為代詞,意為“他們”;后者為表反問的語氣詞,意為“難道”。C項兩個“于”字,前者為介詞,意為“在”;后者為介詞,意為“對”。 14

29、C。解析:根據(jù)語境可以判斷此句的語氣是肯定的語氣,用了問號是為了加強肯定的語氣。 15D。解析:第句是寫五人受刑時大義凜然的精神狀態(tài)。 16C。解析:A項應為把頭顱和尸體合到一起埋葬;B項沒有馬上鎮(zhèn)壓錯;D項是張溥寫的碑記并非鐫刻。 17他們可恥的人格、下賤的品行,比起這五個人的死,意義輕重到底怎么樣呢? 怎么能夠使英雄豪杰們屈身下拜,在他們的墓道上緊握手腕,抒發(fā)他們作為有志之士的悲慨呢? 也借以說明死生的重大意義,一個普通百姓的死,對國家興亡也有重大作用啊! 18A。解析:“顧”就是“反而”的意思。 19D。解析:A項,前者是“將領”,后者是“想要”;B項,前者是“實際情況”,后者是“確實”;C項,前者是“勸解”,后者是“解散”;D項,都是“原來的”。 20C。解析:A項,“聚觀者”作“小民”的定語,后置。B“能不易其志者”作“縉紳”的定語;D“鏗然有聲者”作“石”的定語,“之”為定語后置的標志。 21B。解析:省略的是“眾”。 22眾人正圍得像墻一樣聽(徐吉解說)。 有的攀登到樹上和房子上有的隱藏在廁所里。 有人勸周順昌何不回家,周順昌不肯,于是住在毛一鷺的官署中。 參考譯文: 周忠介公順昌,字景文,明朝萬歷年間進士,曾任吏部文選司員外郎,請假回鄉(xiāng)到蘇州居住。 當時,朝內太監(jiān)魏忠賢攬大權,擾亂了全國政局。曾任給事中的嘉善人魏大中得罪了魏忠賢,被捕押解經(jīng)過蘇州。先生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