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雄世系考辨_第1頁
揚雄世系考辨_第2頁
揚雄世系考辨_第3頁
揚雄世系考辨_第4頁
揚雄世系考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成都大學學報(社科版)一九九二年第二期揚雄世系考辨周清泉一、歷代諸說揚雄世系,自漢迄清,諸說聚訟,莫衷一是。茲先臚除于下,考 辨綴后。L)(漢)揚雄:反離騷嘗自敘其家世云:“有周氏之蟬嫣兮。或 鼻祖于汾隅。靈宗初諜伯僑兮,流于末之揚候。淑周楚之豐烈兮,超 既離虛皇波”。U)(漢)班固:漢書揚雄傳:“揚雄。字子云,蜀邵成都人也。 其先出自有周伯僑,以支庶初食采于晉之揚,因氏焉。不知伯僑周何 別也。揚在河汾之間。周裒麗揚氏或稱侯,號日揚候。會晉六卿爭權(quán), 韓魏趙興而范中行知伯弊,當是時,逼揚侯,揚侯逃于楚巫山,因 家焉。楚漢之興也,揚氏逆江上處巴江州,而揚季官至廬江太守。漢 (武帝)元鼎問避仇,復

2、逆江上處岷山之陽日鄲。有田一廛,有宅一區(qū), 世世以農(nóng)桑為業(yè)。自季至雄,五世而傳一子,故雄亡 (無)他揚于蜀”唐)顏師古注引(東漢)應砌日:“左傳:霍、揚、韓、魏皆姬姓也。 揚,今河東揚縣”。(漢書地理志:“河東郡,揚。應劭日:“揚, 侯國”。)又引(晉)晉灼日:“漢名臣奏載張衡云:晉大夫食采于揚,為揚氏 食我.有罪而揚氏滅,無揚侯。有揚侯則非六卿所逼也”,師古日:“晉 說是也。雄之自序、譜諜蓋為疏謬。范中行不與智伯同時滅, 何得言當是時逼揚侯乎?U)(東漢)蔡邕:蔡中郎集司空楊公碑:“公諱秉,字叔節(jié), 弘農(nóng)華陰人。其先蓋周武王之穆,晉唐叔之后也。末葉以支子食邑于 楊,因氏焉”。又:漢太尉楊公碑

3、“公諱賜,字伯獻,弘農(nóng)華陰人。 姬姓之國有楊侯者、公其后也。其在漢室,赤泉 (侯楊喜)佐高(祖), 丞相(楊敞)翼宣(帝),咸以盛德,光于前朝”。川)(東漢)楊修:答臨淄侯(曹植)箋:“修家子云,老不曉事,強 著(法言)一書,悔其少作。若此仲山(甫)周(公)旦之傳、為皆有侃 邪?君侯忘圣賢之顯跡,述鄙宗之過言,竊以為未之思也”。(文選 案:文選.曹子建與楊德祖書曾云:“辭賦小道,固未足以揄揚大義, 彰爾來世也。昔揚子云先朝執(zhí)戟之臣爾,猶稱壯夫不為也” 。故修答 書有是百床)劉效:后漢書刊誤:“案楊氏有兩族,赤泉氏從木。(案:后漢書楊震傳:震“弘農(nóng)華陰人也。八世祖喜,高祖時有功封赤泉 侯”。)子

4、云自述其受氏從 匕 而楊修書稱日修家子云,又似震族亦是 揚氏。不知文士聊如此云其亦實然也。今書中華陰之族。從木從才相半。未知所從,學者辨之”。亞)唐玄宗:楊珂碑:“公諱殉。華陰人也。叔虞剪圭,自周封 晉伯僑食采,受邑君揚”。(絢,楊國忠之父。)(唐)張說:贈太傅刺 史楊公神道碑:“公諱志誠、宏農(nóng)華陰人也。厥初生人(民).為姬伯 之祖;因邑命氏,有楊侯之允。其后東陵奮而開國,西漢盛而移關(guān)。門廬隱隱,亙連桃塞(弘農(nóng))之上,碑闕巖巖,蔽滿華山之下”。(唐) 嚴識元:覃州都督楊志本碑:“宏農(nóng)華陰人也,其先出自周姬,有 伯僑者,享封于晉,食邑于楊,命氏立宗,權(quán)輿自此矣。其族云蔓, 故輪渥彩,(楊喜等)通

5、侯震于十人:白環(huán)深慶,(楊震子孫)太尉傳于四 葉。(揚雄)天才雄逸,自得曹植相推”。(唐)張九齡:故特進贈兗州都 督駙馬都尉觀國公楊公(慎交)墓志銘:“宏農(nóng)華陰人。其先食采于楊、 因邑為氏。始大于兩漢,更盛于周隋。(唐)揚炎:四鎮(zhèn)節(jié)度副使右 金吾大將軍楊公(和)神道碑:“昔我乃祖,世族關(guān)西,左華右河,前 虢后晉,食唐虞之地,首韓魏之封。在帝為高辛氏,在周為司徒、(楊 款)在泰為上卿,(楊震)在漢為太尉,此之謂世祿。太尉之道齊宣父, 大夫(揚雄)之文似相如,此之謂世德。內(nèi)史(楊碩)之采金虎,赤泉(楊 喜)之斷江龍,此之謂武功”。六、(宋)歐陽修,宋祁等: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楊氏出自姬 姓。周宣王

6、子尚父封為楊候。-云晉武公子伯僑生文,文生突,羊舌 大夫也。又云晉之公族食邑于羊舌,凡三縣 :日銅鞋,二日楊氏,三 日平陽。突生職。職五子:赤、胎、船、虎、季夙。赤字伯華,為銅 鞋大夫,生子容;胖字叔向,亦日叔譽;船字子魚;虎字叔黑,號羊 舌四族。叔向,晉太傅。食采楊氏,其地平陽楊氏縣也。叔向生伯石, 字食我,以邑為氏,號日楊石,黨于祁盈。盈得罪于晉,并滅羊舌氏。 叔向子孫逃于華山仙谷,遂居華陰。有楊章者,生苞、朗、款。苞為 韓襄王將,守修武,子孫因居河內(nèi)。朗為秦將,封臨晉君,子孫因居 馮翊。款為秦上卿,生碩。字太初,從沛公征伐為太史。八 子:鵑、奮、 麒、僮、熊、喜、鶻、題。喜字幼羅,漢赤泉

7、嚴(莊)侯。生敷,字 伯宗,赤泉定侯。生胤、字毋害。胤生敞,字君平,丞相安平敬侯。子:忠、悻。忠,安平頃侯。生譚,屬國安平侯。二子 :宣、并。宣字 稚淵。二子:震、衡。震字伯起,太尉。五子:牧、里、秉、讓、奉。 牧字孟信、荊州刺史富波侯.”。義云:隋之高祖,唐之宰相十一人皆 楊氏。東)鄭樵:通志略氏族略第三,“以邑為氏”者,在晉邑有“揚 氏,姬姓。周宣王尚父,幽王時封為揚候,為晉所滅,其后為氏焉?;蛉罩芫巴踔?。一云唐叔虞之后.至晉武公遜于齊,生伯僑,歸周, 天子封揚候。然傳言虞虢滑霍揚韓魏皆姬姓之國,為晉所滅。晉 以為羊舌氏之邑,此其明也。揚雄自序云 :伯僑周不知何別也。 又云晉武公子們僑生

8、文,文生突,羊舌大夫也”。(以下文同新唐書、 略。)又:“羊舌氏,姬姓。晉之公族也。靖侯之后,食采于此,故為 羊舌大夫。有四族,皆強家。羊舌,晉邑名,未詳其所”。又:“羊氏, 即羊舌氏之后,春秋末始單為羊氏。秦亂,徙居泰山。戰(zhàn)國有羊千,著 書。漢隴西功曹羊嘉。床)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辨證:“周宜王少子尚父封為楊候,其 地平陽楊氏縣,即漢之河東郡楊縣也。幽王犬戎之難,楊侯失國,及 平王東遷,實依晉鄭,以楊賜晉武公,晉于是并有楊國。司馬侯對平 公所謂霍楊韓魏皆姬姓是也。晉武公生伯僑,伯僑生 .”(以下文同新唐書)七、(明嘉清)陳士元:姓牖卷三:“楊”。“姓源云:周宣王子 尚父,幽王封于楊,日楊候,因

9、氏?!笔辣驹疲褐芪渫醯谌犹剖?虞之后,至晉出公遜于齊,生伯僑、歸周,天子封于楊候、子孫以國 為氏。姓考云:周宜王曾孫封于楊,為晉所滅,因氏。(洪武時吳沈、 吳伯宗著)千家姓云弘農(nóng)族”。又“揚”。合璧類姓云:揚雄白序從手從易。則為揚,與從 木從易之楊又為一族。干家姓云:“天水族”八、(明)楊慎,楊升庵外集雜說,“老不曉事”條:“呂不韋著呂氏春秋懸金市門,無能增損者,蓋秦勢然耳。揚雄乃云:恨不生其時,手載其金而歸。吾家子云,老不曉事如此”。又姓名,“羊楊揚陽本一姓”條:“晉有羊舌氏,叔向之子伯石, 食邑于楊日楊食我。晉既滅羊舌氏,分羊舌氏之田為三縣,日平陽, 日楊氏,則羊也,楊也,陽也,同出一姓

10、。揚子云自以為蜀無他揚, 字不從木。而場修云吾家子云,亦同關(guān)西之楊。特子云好奇之過,獨 自標異耳”。(明)顧炎武:日知錄:“楊氏,漢書揚雄傳日:其 先出自有周伯僑者,(中略)逃于楚巫山,因家焉。此誤以揚侯與楊食 我為一人也。唐書宰相世系表日:楊氏出自姬姓,(中略),遂居華 陰”。用修(楊慎)據(jù)此以楊陽揚羊四姓為一,尤誤。案陽城即今之洪洞 縣,本陽侯國。左氏女叔侯所云霍揚韓魏皆姬姓也,而子云反 離騷亦云有周.之揚侯。不知其字何以為楊?及其滅于晉而為大 夫羊舌氏邑,則食我始見于傳。而楊朱與老子同時,又非羊舌氏 之族也。陽氏則以國為氏,以邑為氏皆不可知。晉有陽處父,乃在叔 向之前。而楚之陽寫,魯之陽

11、虎,非一羊也,安得謂陽為平陽,羊為 羊舌,而并附之叔向乎” ?九、(清)王鳴盛:十七史商榷,“蜀無它揚”條:(明)方氏以智日: 楊升庵謂晉有羊舌氏,(略)子云特好奇耳。竊謂姓亦何奇之有?古今渺 莽,姓譜皆附會,其說不一。雄自言姓揚甚明,楊修少年聰穎,考究未深。且古人凡事假借詼諧,故日吾家子云。今乃欲改雄之姓,可乎? 趙凡夫亦以子云為木旁楊,正坐此病。案 :方說甚確。升庵蜀人,欲 援子云為宗,唐楊殉碑以國忠之父而亦引子云為祖,皆非也。劉 放后漢書刊誤,于楊震傳亦嘗辨之”。注:“吳仁杰:刊誤補 遺謂楊雄與楊震同是才旁之揚,此說武斷之至”。(青)洪亮青:春秋左傳詁:“按地理志:河東郡楊縣,應劭日:

12、楊,侯國。即春秋時叔向采邑。以邑為氏,故日楊腓也。劉昭注郡 國志亦云:楊,叔向邑。漢名臣奏載張衡說日:晉大夫食采于楊, 為楊氏。食我有罪而楊氏滅。惠棟日:楊字從手不從木。今考張衡說 見漢書注,亦不言字當從手。自宋楊南仲欲引楊雄為祖,始造異 說,以為子云之姓當從手旁,而并春秋國晉國之屬邑亦改之。不知左 傳、史記、漢書并在,不可誣也。楊修云吾家子云,老不曉事 云云,兩漢士大夫最重氏族,倘非一姓,則弘農(nóng)華族又豈假成都僻族 以自引重乎?明揚雄之揚,本當從木。其諸刊本從手者,皆北宋以后 惑于南仲之說,好奇而改也。惠氏亦為其說所奪,欲引以改經(jīng),誤矣 “。二、揚雄之先祖考雄有自序,今佚。藝文類聚人部及文選.

13、運命論注有引 錄,但語不及家系。又有子云家諜,(唐)劉知幾史通雜述云乃“紀其先烈,貽厥后來”,“此之謂家史者也,今亦佚。藝文類聚 四十,太平御覽五五八,文選王文憲集注有引錄,亦僅語及 雄之生年卒葬事。史通雜說云:“班氏于司馬遷揚雄,皆錄其自 序以為列傳也”。班固(32-92年)稍晚于揚雄(前53-18年),故漢書 揚雄傳殊可信。據(jù)此,雄之始祖乃出自周之伯僑,為支庶。然究 為何支,已不可究,故云“不知伯僑周何別也”。而百年后蔡邕(132-192)于司空楊公碑言楊修曾祖楊秉,“其先蓋周武王之穆,晉唐叔之后”,修又云,“吾家子云”皆援雄為宗。由是濫觴泛溢,至 唐,揚氏伯僑乃附會為弘農(nóng)楊氏命氏立宗之祖

14、。 至宋,則更異說峰立: 或云周宣王子尚父封為楊候;或云幽王時封;或云周景王之后;或云晉 武公子伯僑;或云唐叔虞之后,至晉武王遜于齊生伯僑,歸周封揚侯 ; 凡此諸說,俱于史無微。以理揆之,近與揚雄同時,且有雄之自序家諜可稽之班固,尚云“不知伯僑周何別也”,而晚于揚班約七 百至千余年之唐宋諸人,反言之鑿鑿,豈非咄咄怪事 ?今案:自周初封 建,崇行宗法,因生賜姓,月乍土開宗,食邑命氏,乃有氏族世家。蓋 姓所以別婚姻,同姓不婚;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 故先秦常男子稱氏,婦人稱姓。即周之衰,侵小并大;秦并六國,徙天下豪杰實關(guān)中;漢興亦徙六國世家于關(guān)中,先秦舊氏故族,絕族亡 氏,由貴貶賤

15、者眾,而周時之氏族譜系隨而淹沒者亦眾。漢興功臣, 除張良外,率皆出身寒賤,且:漢行抑制豪強贊富之政,吏事以此為 能,故一代大家巨族殊少。唯世祿及后家,未受限制,乃為后閥閱高 門世家之始。寢及末季,門閥之規(guī)模已具,譜學乃興.故漢有鄧氏官 譜,應劭氏族篇,王符志氏姓等作。至魏立九品官人之法, 中正選舉,必稽譜籍而定真?zhèn)危儆惺牢?,譜有世官,賈氏王氏之譜 學出焉。而為求攀援,欺耀當世,同姓通譜之風亦盛,顧炎武 :日 知錄固嘗論之。唯言:“同姓通族見于史者,自晉以前未有”,則非 的論。如蔡邕以楊秉揚雄同宗,楊修云吾家子云,是通族之風已濫觴 于漢末.乃大行于六朝也。唐沿六朝之風,太宗命撰氏族志,甄差 群

16、姓。玄宗定姓族系錄。講學大盛。而攀援名人,同姓通譜之風 亦更熾。故唐高祖李淵,固北周李氏,乃援老子李耳為祖,與隴西李 氏通譜;玄宗以楊國忠之父與揚雄同宗,是其顯例者。泛濫至明,乃 有楊慎羊楊揚陽四氏一宗之說。皆鑿空附會,于史無微。班氏云揚氏于周衰(前770年左右)時,”或稱侯,號日揚候”。反 離騷亦云“流于末之揚侯”,是揚氏之“或鼻祖于汾隅”當在此前 之西周時,以周之支庶居河汾之揚。左襄二十幾年傳:“叔侯日:虞虢焦滑霍揚韓魏皆姬姓也,晉是以大。若非侵小,將何所?。课浍I 以下,兼國多矣。案史記.晉世家,周平王卅五年(前746),晉文 侯卒。次年,子昭侯立,封文侯弟成師于曲沃、號桓叔。周桓王四年

17、(前716).桓叔子莊伯卒,子稱代莊伯立。是為曲沃武公(前716-前676)。 周鰲王三年(前679),曲沃武公滅晉侯緡,盡以其寶器賂獻于周,鰲 王命曲沃武公為晉君,“于是盡并晉地而有之,更號晉武公”,在位卅 九年。據(jù)竹書紀年,周桓王十三年(武公九年),“滅茍,以其地賜 大夫原氏黯,是為荀叔”。十六年(武公十二年).滅翼。周餐王五年,武公卒,子獻公立(前676-前651)。史記十二諸佚表;獻公八年,“盡殺故晉群公子”。竹書記年:周惠王十六年(獻公十六年),“滅 耿以賜大夫趙風,滅魏以賜大夫畢萬”。(左閔元年傳云:“滅耿、 滅霍、滅魏。)又左僖五年傳(獻公二十二年),“滅虢,滅虞。呂 氏春秋亦云

18、:“獻公即位五年,兼國十九”。是晉自“武獻以下,兼 國多矣”。揆之叔侯所言八國之虞虢霍魏之滅在此時,則揚侯國之滅 亦當在此(前716-前615)之六十年內(nèi)。又據(jù)左昭二十八傳,羊舌氏 之田有楊氏縣,而左閔二年 傳:獻公十八年(前660) “晉侯使太子 申生伐東山皋落氏”,“羊舌大夫為尉”,是揚侯國滅之后,其地蓋如 滅荀、滅耿、滅魏之例.以賜羊舌大夫矣。故其滅又當在前716-前660 之四、五十年問。而揚氏之或稱侯在周衰(前770),至其滅,當有50-110 年之稱侯期。禮運云:“天子有田以處其子孫。諸侯有國以處其子孫,大夫 有采以處其子孫,是謂制度”。左隱八年傳:“無駭卒,羽父請謚 與族。問族于

19、眾仲,眾仲對日: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月乍之土而命 之氏。諸侯以字為謚,因以為族。官有世功,則有官族。色亦如之。 公命以字為展氏。蓋無駭乃魯隱公之曾孫,公子展之孫,為支庶, 故其后以祖之字為氏,故為展氏。是諸侯之支庶子孫以字為謚與族者。 若天子之子孫,則當“祚之土而命之氏”。伯僑姬姓,為周天子之支 庶子孫,月乍土于揚,故當為以封邑祚土為氏者。據(jù)此,則揚邑乃伯僑 之祚土封邑。不當為采邑。反離騷僅云“或鼻祖于汾隅”,未云食 采于揚。若如班氏所云:“初食采于晉之揚”,則伯僑當為周之卿土, 始得言“食采”。公羊襄十五年傳:“劉夏逆王后于齊。劉夏者何? 天子之大夫也。劉者何?邑也。其稱劉何?以邑氏也”。

20、是其例。蓋所 謂采者,不得有其土地人民,僅采取租稅耳。故天子之卿土之食采者, 采地皆在王畿之內(nèi)。如左莊元年經(jīng):“單伯送王姬”。杜注:“單伯, 天子卿也。單,采地。伯,爵也”。孔疏:“單者,天子畿內(nèi)地名。天 子賜臣以邑,令采取賦稅,謂之采地”,是也。故凡周之卿士以邑為 氏者,其食采地皆在王畿內(nèi)。如通志略氏族略所載以邑為氏并 與周同為姬姓者,如祭、毛、樊、甘、丘、原、召諸氏,皆為周之卿 土而食采于周邑者。今伯僑雖姬姓,而揚乃“晉之揚”,非周邑,故 知伯僑非周卿士,揚亦非采邑。又揚與霍韓魏等皆為武獻侵兼,是既非故晉之大夫食采者,亦 非新晉之公族賜邑者。(宋)蘇軾云:“傳稱武王克商而光有天下, 兄弟之

21、國十有五人。姬姓之國四十人。爵五品而別三等;公侯百里,伯七十里,男五十里,不滿者為附庸,蓋二千八百國。周室既衰,轉(zhuǎn) 相吞滅,數(shù)百年間,列國耗盡。春秋之世,見于經(jīng)傳者-百六十五國, 蠻夷戎狄亦在其間”。(元)馬端臨文獻通考封建考嘗列經(jīng)傳始見 諸國,計有姬姓爵姓具者38國,異姓爵姓具者32國,姓具爵不具者 24國,爵具姓不具者8國,姓爵俱失者26國,附庸6國,夷狄諸種 31國,共165國,合蘇氏之數(shù)。而揚歸姓具爵不具類,是揚國為祚 土命氏之國而非采邑,乃以封國為氏而非食邑為氏者。故班氏云其“初 食采于晉之揚”乃誤封邑為采邑矣。鄭樵通志略據(jù)之歸揚屬晉邑 之以邑為氏者,是以訛傳訛者。揚氏于經(jīng)傳姓具爵不

22、具。反離騷云“流于末之揚侯”。漢 書云:“周衰而揚氏或稱侯,號日揚侯”,是侯之稱乃后之自號而非 初封。據(jù)此,則其初封當在侯品之下,或伯或子或男,及周衰時始僭 號為侯。是凡諸以揚侯為初封正封者,皆妄說也。據(jù)上諸考可知:雄之先祖伯僑,乃周之支庶,何支已不可知。 西周時初封于晉之揚,肋土命氏,封爵當在侯品之下。前 770年時, 趁周裒時始僭號為候。晉武獻之際.前716-前660年左右,為晉所兼 滅。三、揚氏與羊舌氏之關(guān)系考以羊舌氏與揚氏同宗,其說始見于(宋)歐陽修之新唐書,鄭 樵通志略襲其說。蓋由羊舌四族之叔腫亦稱楊股,子伯石稱楊石 食我,并食采于河東楊縣,與揚侯之封邑同地。又會漢書本傳有 “會六卿

23、專權(quán)”,“逼揚侯”等語,與晉之六卿誅公族,滅羊舌氏事合, 故附會之以成說。今案:.據(jù)左昭三年傳,晉平公十九年(前539)叔向語晏嬰日:“晉之公族盡矣躲之宗十一族,唯羊舌氏在而已。是羊舌氏乃新晉之 公族,亦姬姓。.據(jù)史記.晉世家,晉昭侯立,封其父弟成師于曲沃,號桓 叔。子莊伯卒,子稱立為曲沃武公。前 679年,曲沃武公滅晉侯涓, “盡并晉地而有之,更號晉武公”,是為新晉。前669年,晉獻公八 年,“盡殺故晉群公子”。左閔二年傳,晉獻公十八年,“晉侯使太 子申生伐東山皋落氏”,叔向之祖“羊舌大夫為尉”。是羊舌大夫于獻 公時即為公族大夫、于獻公當為旁系支庶,則其系當出自曲沃。雖究 出于桓叔,莊伯,或

24、武公,已不可知,然已以羊舌為氏,是羊舌氏之 開宗立氏者。而揚侯亦于此前不久,為晉侵滅、踣國亡氏,是此時晉 有羊舌氏而無揚氏。.據(jù)晉語七,晉悼公十二年(前561) “司馬侯日:羊舌股習 于春秋,乃召叔向使傅太子彪”。左襄十六年傳(前557).悼公卒, 子“平公立,羊舌股為傅”。是叔向此時仍以羊舌為氏。至前537年, 左昭五年傳中,叔向則或稱羊舌腫,或稱楊畔,其子稱楊石。左 昭二十八年傳中,叔向子或稱伯石,或稱楊食我,而不稱羊舌石或 羊舌食我。叔向乃羊舌氏之支庶,(非長子,故以權(quán)為字),是此時已 改氏為楊。叔向當為楊氏開宗立氏之祖,伯石乃長子為嗣,故承父氏 稱楊石,而不稱羊舌石。是楊氏之立氏在前

25、537年左右。而自前660 至前537年此-百二十年左右,晉固僅有羊舌氏而無揚氏與楊氏者。4.左昭五年傳云:“羊舌四族皆強家也”。左昭二十八年傳 前514年,晉頃公十,四年,”晉殺祁盈及楊食我遂滅祁氏、羊舌氏. 魏獻了為政,分羊舌氏之田以為三縣.(以)樂霄為銅輯大夫,趙朝為 平陽大夫,僚安為楊氏大夫。知銅鞍、平陽、楊氏三縣固為羊舌氏 之采邑。而羊舌胖之改稱楊胖,蓋乃食采于楊,以邑為氏者。 清洪亮 吉:“春秋十論春秋時晉大夫皆以采邑為氏論嘗論及之。)5據(jù)漢書。地理志“河東郡,揚”。應劭日:“揚,侯國”。是揚 原為揚侯國地,字本從手。通志略氏族序云:“古之諸侯詛辭, 多日墜命亡氏,踣其國家,以明亡

26、氏則與奪爵失國同”,其說是也。 蓋古者姓所以別婚姻、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失 國則亡氏為賤者。揚侯失國,子孫當亡氏為戲者。而揚氏雖亡,揚邑 沿存,為羊舌解采地。其改為從木之楊,蓋以示別,以明非同出一宗、 其理至明。故地理志云乃揚侯國地,字仍從手,而左傳云叔 向食邑于揚侯故地之楊氏縣,始改從木為楊,既明揚之亡氏,亦示楊 之命氏。后人以揚楊地同音同,乃混羊舌之楊與伯僑之揚為一氏,是 未深究史實,徒生揚楊之訟。6據(jù)左昭二十八年傳,晉六卿誅公族、滅羊舌氏事在晉頃公十 二年(前514)。此后,據(jù)史記六國表及晉、趙、魏、韓等世 家。晉定公十五年(前497)趙鞅伐范中行。二十二年,敗范中行,

27、中行奔齊。晉出公十四年(前461).趙襄子智伯分范中行地。十五年(前 460),魏韓趙敗智伯晉陽,三分其地。是羊舌氏之滅在前,范中行智 伯弊在后,而侯失國則更早,而班氏云 :“會六卿爭權(quán),韓魏趙興而 范中行知伯弊,當是時逼揚侯。揚侯逃于楚巫山”云云,不論驗之于 羊舌之楊氏抑揚候之揚氏。皆于事不符,時序顛倒。(晉)晉灼已辨其非,(唐)師古已譏其“疏漏”,而(宋)歐陽修。鄭樵等仍襲以為說,又 遠謬于疏漏者矣。據(jù)上諸考可知,揚候失國亡氏,地為羊舌采邑,乃改揚為楊。揚 為周之支庶,楊為羊舌支庶,羊舌又為新晉支庶,新晉又為故晉支庶, 就姓論皆姬姓,就氏論則非同宗。揚楊固地同音同姓同而非同宗同氏 者。四、

28、揚氏與弘農(nóng)楊氏關(guān)系考弘農(nóng)楊氏白漢興以至漢末,迄為世祿高門。據(jù)后漢書楊震傳, 震“八世祖喜,高祖時有功封赤泉候”。楊喜,史記、漢書皆無 傳。其事跡據(jù)高祖功臣侯表云:赤泉莊侯楊喜:“以郎中騎漢王1 年從起杜,屬淮陰,后從灌嬰共斬項羽、封侯千九百戶” 。又項羽 紀:羽困垓下,“是時赤泉侯為騎將,追項王。項王嗔目叱之,赤泉 侯人馬俱驚,辟易數(shù)里”。及羽“自刎而死,王翳取其頭,余騎相蹂 踐,爭項王,相殺者數(shù)十人。最其后,郎中騎楊喜、騎司馬呂馬童、 郎中呂勝、楊武各得一體。五人共會,其體皆是。分其地為五、封呂 馬童為中水候。封王翳為杜衍侯,封楊喜為赤泉侯,封楊武為涅防候、 封呂勝為涅防候”。封在高祖七年(

29、前200)。又高祖紀;漢王元年, 用韓信計暗渡陳倉、二年三月為義帝發(fā)喪、“悉發(fā)關(guān)內(nèi)兵收三河士”。 楊喜蓋即于是時以郎中騎從漢王起于杜者。是喜原居于杜。據(jù)地理 志“京兆杜陵,故杜伯國”。竹書紀年:周成王八年,“王師滅唐, 遷其民于杜”。宜王四十三年,“殺大夫杜伯”。事亦見左傳及國 語之周語、晉語、墨子.明鬼、論衡.死偽諸篇,是居杜 者固非姬姓。故左襄二十四年傳;“范宣子日:昔與之祖,自虞以 上為陶唐氏,在夏為御龍氏,在商為采韋氏,在周為唐、杜氏,晉主 夏盟為范氏”。杜地周時為周邑。秦本紀云:武公十一年(前687) “初 縣杜”,是春秋時為秦縣。又括地志云:“宣王殺杜伯以后,子孫 微弱附于秦。及春

30、秋初,武公滅之為縣:今長安縣東南九里”。是居 杜者固非姬姓,其為楊氏,應在武公滅之為縣之后,杜氏被滅當亡氏 為賤者。又漢興諸功臣,除張良外,率皆出身寒賤。楊喜起于杜時乃 郎中騎,其出身賤微可知。且其得以封侯,乃爭項王尸,相殺數(shù)十人, 于最其后爭得一體,事屬僥幸,無他功跡可言,故史記無傳,其 非才俊可知。新唐書云:“羊舌氏滅,叔向子孫逃于華山仙谷,遂居華陰”, 此為弘農(nóng)楊氏乃叔向子孫之據(jù)。據(jù)左昭二十八年傳 :“魏獻子為 政,分羊舌氏之田為三縣”,是其事在前460年,主其事者為魏。而華陰,據(jù)漢書地理志:“故陰晉,秦惠文王五年更名寧秦,高 帝八年:更名華陰”。史記魏世家:文侯卅六年(前389 “秦侵

31、我陰 晉”。秦本紀:惠文君六年(前332) “魏納陰晉,更名寧秦”。史記 曹參世家:漢王元年(前205)收三秦,參“賜食邑于寧秦”。寰宇 記:“漢高八年(前199)改寧秦為華陰縣,以在太華山之陰故名”。是 自前332年之前,華陰乃晉地,三家分晉后歸魏,前 332年后歸秦。 自羊舌氏滅之前460年至前332年約一百三十年內(nèi).華陰固為晉魏屬 地。在此期間叔向子孫逃居華陰,是逃不出晉魏之境。為避禍而逃, 逃不出境,長留舊國,何以避禍?是新唐書之說既于史無微,于 理有悖。蓋欲強求弘農(nóng)楊通族于晉之羊舌氏,固需臆造此一楊胖子孫 逃居華陰之說為線,以牽聯(lián)二氏為一宗也。又反離騷及漢書言揚氏子孫“淑周楚之豐烈兮

32、,超既離(歷) 虛皇波”,乃由河而江,逃于楚之巫山。而新唐書則云“逃于華 山仙谷。-南至江,一西循河,是其來之逃路迥異。其后,當“楚 漢之際,揚氏逆江上處巴江州(四川犍為)”。是時弘農(nóng)楊氏則以郎中騎 從漢王起于杜。入漢之后,據(jù)史記高祖功臣侯年表及漢書 高后高惠文功臣表,楊喜于高祖七年(前200)封赤泉莊侯。高后元年 (前187) “奪絕,二年復封”。文帝四年(前167)子殷(漢書作敷) 封定侯。景帝四年(前153) “子楊無害有罪,絕”。中元五年(前145) 復封。武帝元光二年(前133) “有罪國除”,至宣帝元康四年(前62)始 “復家”。又楊震傳,敞為震之高祖。漢書楊敞傳,敞于昭帝元風六年

33、(前74)代王訴為丞相,封安平侯。次年,與霍光共廢昌邑王, 立宣帝。其弟悻亦于宣帝地節(jié)四年(前66)封平通侯。敞為赤泉支庶, 故當赤泉嫡系“有罪國除”之后,兄弟仍皆封侯。敞有立宣帝之功, 故赤泉嫡系乃賴以“復家”。敞之曾孫震,震子秉,秉子賜,賜子彪(即 楊修之父),自安帝至漢末之獻帝,皆官至太尉,位列三公,故后 漢書云其“四世太尉,德業(yè)相繼,與袁氏俱為東京名族”??梢姾朕r(nóng)楊氏迄兩漢四百年間,雖有挫折,仍不失為世祿之家,終為高門華 族。而伯僑之揚氏,當武帝時弘農(nóng)楊氏“有罪國除”之際,上處巴江 州之揚季卻“官至廬江太守”,至武帝元鼎(前116前111)年間,始 避仇遷蜀之鄲。其后五世單傳一子,世世

34、以農(nóng)桑為業(yè),無他揚于蜀, 為蜀之僻族。揚雄生于宣帝甘露元年(前53),時楊敞、楊悻皆封侯,赤 泉亦“復家”,上寵方隆。而雄居鄲則“家產(chǎn)不過十金,無檐石之儲”。 雄自成帝時為郎,歷哀平“三世不徙官”。至新莽時,已六十余歲, 尚白首執(zhí)戟,始“以耆老久次轉(zhuǎn)為大夫”。而子孫自雄之后無聞者, 是楊揚二氏,終漢之世,榮衰霄址,其非同族可知。通楊揚為一宗,始自蔡邕楊秉,楊賜諸碑。然后漢書郭秦傳 載,邕嘗自云:“吾為碑銘多矣,皆有慚德。惟郭有道無愧色耳”。 蓋通族之風興于漢末,故“自后漢以來,碑碣云起”(文心雕龍.碑誄)。然如桓范:世要論銘誄所云:率皆死者“門生故吏,合集財貨,刊石紀功,稱述勛德。高邈伊周,下

35、陵管晏”“欺曜當世,疑誤后人”。南朝宋裴松之亦云碑之“勒銘寡取信之實,刊石成虛偽之 常,真假相蒙”,嘗請禁止。然通譜之風方盛,相蒙之習難慘。雄有 文名,楊氏以世祿之家援以為祖,猶富商之室多懸名人字畫以裝點門 面.濫充斯文,固時習之世態(tài)耳。以揚場同宗,始作俑者尚有慚德, 繼傳偽者反無愧色,其非欺耀當世,則亦愚之至也。綜上諸考可知, 陰晉長屬晉魏,前332年始歸秦,是前460年楊胖子孫逃居華陰之說 為妄,而漢興弘農(nóng)楊始起于杜,非姬姓,是與晉之楊無親連者、而入 漢之后弘農(nóng)楊迄為候門世祿之家,而鄲之揚季僅官至太守,雄則白首 為郎,僅以文名世,除季雄之外無聞者,其榮其衰,判若云泥,郡望 既異,固非同族。

36、五、新都楊氏與鄲之揚氏關(guān)系考.期)新都楊慎亦效楊修云吾家子云,援雄為同宗,復造“羊楊揚陽 本一姓”說。顧炎武等固嘗舉楊朱、陽外父、陽句、陽虎諸事例以駁之,然未及蜀之楊氏。楊慎曾輯全蜀藝文志,載(元)費著氏族 譜云成都有北郭楊,乃“自潼川徙鄲,自鄲徙成都。譜實祖唐盈川令煨。煨謫梓州司法參軍遷盈川。既卒官,還葬潼,因家焉。盈 川十一世孫大惠,始,家于鄲。.(宋)元符末,應詔上書,入崇慶黨 籍。生伯詹,.祖識,家成都”。楊炯與盧照鄰、駱賓王、王勃并有文名,為“唐初四杰”據(jù)新唐書文藝上,炯乃“華陰人”,固弘農(nóng)楊氏之后,“坐以父弟神讓與徐敬業(yè)亂,出為梓州參軍遷盈川令”。 是唐時始入蜀,初官梓州。后遷盈川(今彭水),后居潼川。宋時家鄲, 元時遷成都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