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9/9中國文化背景下的歐文亞隆團體治療的沖擊沖擊之一:沒有規(guī)則帶來的困擾 歐文亞隆團體治療師非結(jié)構(gòu)性的,即使在進入團體之前,組員已經(jīng)被告知在團體里需要做的是將注意力集中在當下的感受和體驗上,但是在進入團體以后,組員首先面對的境況是:茫然。 這不是以往進入任何一個團體的經(jīng)驗,組員不知道自己應(yīng)該做什么,不知道在團體里要遵循怎樣的法則。而這種“不知”帶來的是相當大的焦慮。 試想一下,在中國的教育背景下,人們非常習慣的是,先要知道自己應(yīng)當怎么做,只有按照合宜的言行舉止,才能避免自己不犯錯誤,不遭遇意外的窘迫。中國的教育不光要人知道“應(yīng)該怎么做”,而且還要鎮(zhèn)定自若地去做.所謂的“臨危不亂,即使遇到突發(fā)問
2、題,也要顯得肅穆莊嚴,不能失去自己的篤定。因此,在華人文化的團體中,高度的焦慮,往往被掩飾,尤其是在陌生人面前。 如果是聚焦當下的感受,組員會體驗到不確定、不安全、慌亂、茫然、緊張、焦慮、不舒服、煩躁等感受。而在華人文化的團體里,這些在團體早期是難以被表達的,焦慮是難以在當下被識別的,而表達出來就更為困難.有時,組員為了團體的益處,甚至可能是想替治療師“解圍”,一下子就“跳水”。往往在一段時間的沉默和尷尬之后,為了回避當下的窘迫,馬上就開始講自己的一個很重要的議題。但是由于這只是一種“規(guī)避”的模式,團體其實還沒有做好準備進入真正的工作,只有當有人跳出來,緩解了當下的張力,所以團體暗地里可能松了
3、一口氣.但團體是否準備好工作了哪,從組員相當僵化的反應(yīng)里看得出來,通常大多數(shù)組員并不回應(yīng)開放自己的那個組員。 一個重要的暴露,可能因此受挫。因為團體不安全,團體內(nèi)部的“張力”沒有得到真實的表達.所以,表達上緩解的尷尬,會以更深的形式推進,遮蓋困窘,會讓團體的動力陷入更深的困境。除非組員能在這里進行突破,真實地表達此刻的體驗,當下團體的許多困惑:想從治療師那里得知具體的運用法則,困惑不解治療師為什么不給予清楚的指令,對治療師有不滿,對團體即沒有安全感又沒有舒適感,茫然又想盡可能不讓自己顯得那么糟治療師在內(nèi)心里非常希望組員在當下表達出那種焦慮,如果組員不從這種尷尬的境地里逃開,能坐在負面的感受里面
4、,表達這種在一群陌生人里頭的緊張、壓力、擾亂、不安,團體聚焦在當下的工作就真正地開始了。但是可以想象,治療師在這時遇到的困難往往在于,在中國教育背景下,去直接承認與感知自己當下的困窘焦慮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 這就使得團體的工作面臨著挑戰(zhàn):要敞開這種當下的“不舒服”,把自己的“不堪”亮出來,這是團體的難點,是在中國文化背景下尤其困難的一個地方。但只有當下真實的感受被表達,團體才在第一輪的工作重點里體會到“相遇”,并且是在脆弱里的相遇,才是真正團體的開始。 敞開脆弱是困難的,但若沒有這個敞開,團體就會繼續(xù)糾結(jié)與掙扎,繼續(xù)掩飾與逃遁。當然,遮羞糾結(jié),掙扎,掩飾,逃遁也正是國人團體里的真實,團體可能
5、會花大量的時間再這里面,艱難地進行,我們不能不說這也是另外一種真實。沖擊之二:沒有感覺,尤其沒有負面感覺 在中國文化背景下的團體里,有一個很大的困難,就是表達感受,尤其是表達負面的感受。在儒家教育中,人朝向理想的自己,理想的境況,為之而努力.因此當下的感受不被鼓勵表達,尤其是負向的感受,因為表達負向感受容易被聽起來像是抱怨或者是批評。 如果我告訴你我負向的感受,好像在指責你,是你的緣故,讓我有這種不好的感覺;所以如果兩個人關(guān)系不錯的話,要是你做了一些事,讓我感覺不好,我往往會為了不讓你感覺不舒服,而不讓你知道我的負面感受.因為如果我告訴你我真實感受的話,很可能我們的關(guān)系就被破壞了。比如在團體里
6、,有組員有大段的敘述,占據(jù)了過長的時間,如果一個聽者對他她真實反饋的話可能會告訴他/她自己的厭煩;這樣的表達有可能是當事者第一次聽到,引起很大觸動,因為在外面的世界基于各種面子和利益的考量,缺少這種“照鏡子”般的回饋;而一個當下真實感受的回饋,往往會打開工作的機會,比如往內(nèi)看一下這個“煩,有可能是給予回饋者自身被勾起了家庭中孩子競爭父母關(guān)注,自身常被父母忽略的失落感的記憶;有可能是占據(jù)團體時間、空間太多的組員自身的極度需要,以及這種需要背后的童年創(chuàng)傷.在團體里表達負面感受的目的其實并不是去指責他人,而是能夠敞開自己和他人的空間,從而去進行探索。 “感受沒有對錯,這個理念對許多中國的團體成員來說
7、是新的理念;這會帶來內(nèi)心里的自由,使得成員能夠心平氣和地聆聽與探索負面感受,從而增進了對他人和對自我的了解。把講出自己當下的負面感受,看成一件不帶價值評斷的中立之事.甚至不評斷自己是否“軟弱,能允許自己敞開真實的感受,不責備自己不夠“大度,不讓自己過濾掉負面感受,不讓自己認為沒有必要在這個地方上花時間,不讓自己覺得說出來會沒面子,擔心別人覺得自己太敏感;這些都是對自我的釋放,是讓團體能夠被“松開的重要的突破。這使得被壓抑下去的感覺被感知,讓組員體驗到自我的被尊重,可以允許自己有感受,無論那是怎樣不舒服的感受,分享感受的目的不是傷害他人,而是讓自己被聽到、被感知到,并且讓深入的工作得以進行。 這
8、樣的釋然會讓人感到欣喜、感到輕快,在中國文化背景下的團體里,對有些組員來說,僅僅是這一個轉(zhuǎn)化,可能就要花上相當長的時間,但是從理性上認同“感覺沒有對錯”,已經(jīng)是讓自己更加自由的開始.沖擊之三:邊界議題 團體像是家庭,里面有父母、子女,這些影像會從其他組員那里看到、體驗到,在心理學上我們稱為投射.這也是團體工作的重點。 有時候團體里會發(fā)生,如果某個其他組員的狀況不好,這個組員會異常著急,情緒的起伏沖突劇烈。那種感覺就如同“你不好起來的話,我也就不能好!”這句話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可能是對配偶說,子女說,父母說。 聽起來,在二者之間沒有界限,你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你的不幸就是我的不幸。而這種的“不能分
9、開”,展現(xiàn)出的正是一種“邊界議題。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下,這種為對方焦慮、擔憂、著急的現(xiàn)象常被理解為愛。在極致的情況下,甚至覺得害怕父母老去,覺得父母一旦去世,自己也就沒有了活著的價值、意義。 一個孩子曾經(jīng)在母親的子宮里十個月,那是一種共生的狀態(tài)。然后來到這個世界上,依然保持著這種狀態(tài).嬰兒會識別母親的喜怒哀樂,那是超乎語言的。一個焦慮的母親也會把焦慮傳遞給孩子;一個孩子成長的過程就是一個脫離這種共生狀態(tài)的過程. 但很多人走進墳?zāi)沟臅r候還只是孩子而已,因為終其一生的成長過程中都沒有完成將邊界劃分清晰這個任務(wù)。邊界的不清晰意思是無法有意識地感知“我是我,你是你”。于是會將我的視為你的,我的感受投射給你
10、,我的意愿強加給你。這是一種依賴,也是一種無法將他人當做一個獨立的個體去對待,允許他人有他人自己的議題,能看清楚什么是自己的焦慮,什么是他人需要自己去面對的問題。 在團體里,當邊界不清的議題出現(xiàn)時,它往往是跟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下的孝道、情誼混為了一談,其實邊界不清并不是真正的情深意切,而是不能允許他人獨立地作為他人,其根源是自身的無法獨立。因此要拽著他人跟自己一道,需要他人活在自己的界限內(nèi),否則自身的獨立存在就缺乏了意義。在這種情況下,團體里的其他成員問當事人:“為何他/她好,你才能好呢?”這樣的問題,有時候會令當事者去打住,并開始反思。沖擊之四:回避沖突中國的文化教育非常強調(diào)和諧。在這樣的教育下,
11、許多人講求中庸之道,回避沖突.他們臉上習慣性地掛著笑容,而這個笑容已經(jīng)跟內(nèi)心的歡笑毫無關(guān)系了。只是習慣性地給他人看的時候,團體里的其他成員往往會有負面的反應(yīng). 在日常生活里,這樣的笑容也許帶給別人的信息致令別人感到此人沒有攻擊性,比較好相處,至少這可能是當事者希望傳遞出去的信息。但是在團體里,當人與人坐得如此緊密,這種的內(nèi)外不一致所消耗的能量,久了就會讓看到這樣的笑容的人內(nèi)心里產(chǎn)生距離和不舒適感.因為缺少了情感上的真實,所以當事者遲早會從其他組員里得到反饋,幫助他/她意識到這樣的笑容背后的恐懼。往往一經(jīng)反思可以看到那里有著對沖突的害怕。 其實人與人之間的隔閡并不是因為沖突,中國有話“不打不成交
12、,所謂“打”,就是一種對歧義、不合的真實體現(xiàn),那里有濃烈的情感成分。經(jīng)過了“打,這種成分里的情愛的一面才能體現(xiàn)出來。所以,真正造成人與人之間隔閡的是隱而不宣的負面感受。 通常,這些感受即使不說出來卻能通過眼神、舉止、不經(jīng)意的小動作傳達出去,對方接收到了卻也顧忌而壓抑負面感受的話,這兩個人之間就會形成了隔膜。一種冷的距離才是真正的問題.所以,在歐文亞隆的團體治療里,鼓勵成員表達當下的感受. 如果成員感到安全,開始嘗試平時無法表達的負面感受時,可想而知沖突必定會發(fā)生.而這種發(fā)生帶給了成員一種“不壓抑的體驗,這種把不滿說出,讓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由于真實而獲得了機會去檢視自身,從而得到的成長.這是一種在
13、沖突過后的對彼此的更深的情感連接.組員在團體里無論是當事者還是旁觀者都看到了人與人之間真實的可貴。 即使經(jīng)歷了充滿張力的沖突,但是每個人可以去表達真實的感受。如旁觀者看到?jīng)_突時可能勾起了兒時目睹父母爭戰(zhàn)的驚嚇感受,這些脆弱情感的展露都是團體進行更深一步工作的契機。而整個團體的凝聚力就會在這種“共度風雨”的經(jīng)歷里步步增強。沖擊之五:講道理的背后 當在團體里一段時間之后,整體成員的真實感都增強了,大家更能體察和表達當下的真實感受,尤其是那些在平常表達不出的負面感受。在這種生機已經(jīng)被喚起的團體里,最難以忍受的經(jīng)歷之一就是當某個組員總是比較喜歡講道理之時。 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中,孩童從小就被教“應(yīng)該
14、”如何,然后去達成理想自我。這種教育潛移默化鼓勵一種理性的總結(jié),就是生活智慧的獲得不通過體驗,而是通過理性的總結(jié)。理性在體驗之先,理性告知應(yīng)當如何,然后身體力行再去跟進實施。 而在歐文亞隆人際互動的團體里,這種理性的先行越來越會遭到不耐煩的對待。組員會不耐煩聽到大段的講道理。因為道理往往是從書本中獲得,那是講別人的話。而體驗是自己的,尤其是通過在團體里當下的互動而獲得的洞識是活生生的,是進入內(nèi)心的。 在團體里當常愛講道理的組員得到其他人負向的回饋時,有時當事者的反應(yīng)是吃驚的,因為這種已經(jīng)習慣了思維模式,怎么會在團體里遭到拒絕呢?一種已經(jīng)使用了幾十年,令自己從沒有發(fā)生質(zhì)疑的模式,怎么會在團體里那
15、么不受歡迎呢?事實上,仔細看一下,往往講道理的組員他們的習得模式是做一個團體里旁觀者,站在一旁總結(jié)經(jīng)驗,形成道理,然后向他人講述。團體其他成員感到不滿,是覺得這樣的成員像是一個高高在上的人。當其他人都下水的時候,他站在岸上,并不參與,也不濕腳,然后又站在比他人更高的地方向他人布道.這就使得其他成員對當事者有一種不滿,感到彼此之間很大的距離和高低的不平等. 其實,讓自己置身事外,只是從旁觀看,總結(jié)道理,是一種讓自己感到安全的方式。在團體里這樣做的組員,在生活中也會是這樣模式.由于內(nèi)心隱藏起來的不安全感,會阻止他步入生活,從而采取的是旁觀者的位置,讓自己躲在道理的背后,并且通過道理的傳達感受自己的
16、“強大。但是這會遭到其他組員的異議,是因為這里面有一種隱藏在強大背后的脆弱,它是沒有被展現(xiàn)的、不夠真實坦蕩的,因此造成了人際間的距離而不是親密.沖擊之六:幫助與被幫助的迷霧中國的文化教育自小就教育孩童助人為樂。但是在團體里,有一種困境卻是只能去幫助別人,不能被別人幫助?;蚴乔笾?,卻無法讓自己得到幫助,仿佛在“幫助周圍環(huán)繞著陣陣的迷霧。 有的成員在團體里很長時間,從來不能讓自己“有問題”。他/她在團體的存在仿佛只是去幫助別人。當別人出現(xiàn)問題時施以援手、提出建議、樂于助人,但是這里面顯示出一種無形的強弱、高下的區(qū)分。 有問題的人顯得弱,幫助人者顯得強。被幫助者顯得處于的位置低,幫助人者顯得處于的位
17、置高。 但是一種內(nèi)里的真正的強是敢于袒露自己的脆弱,人是在脆弱之處與彼此靠近、相連,發(fā)生親密感的。可是有一種內(nèi)里的真正的弱,是不敢顯露自己的脆弱,只能讓自己顯得強,掩藏自己的脆弱。而背后的原因是無法接受自己的弱。于是在團體里,就看到組員只能去幫助別人,不能讓自己被幫助。因為不能容許自己的弱展露,自己的內(nèi)心深處對自己的弱瞧不起、貶低、厭憎,而只能強作出強的姿態(tài),只能讓自己處于高處,這也成為了與人真正親密的巨大阻力。只有袒露出的弱,才能使人靠近生命深處的真相,那就是所有人都有的脆弱、無助、迷茫、孤獨因為對弱的不接納和害怕,使得自己被困在了高處,使得自己與他人拉開了距離.而這個距離反過來又更造成了自
18、身的孤立、隔離,因得不到能量流通的滋養(yǎng),從而更加弱下去。于是就更要在外有種“顯得強”的姿態(tài),這種內(nèi)與外的分離,造成了內(nèi)心里巨大的不平衡,消耗大量能量,往往造成神經(jīng)癥的癥狀.還有一種接受幫助的假象,就是講出自己的問題,向大家求助。但是無論大家多么努力去幫助,當事者永遠會用“是的但是這樣的句子,把所有的幫助推開,造成所有人的受挫。 這也是另外一種的無法令自己真正的示弱。向大家求助,在團體里占據(jù)了大量的團體的時間、空間,當事者獲得了許多關(guān)注.而眾人感到受挫,是因為付出的努力不被接受,一一被彈回。 于是眾人內(nèi)心里隱藏了憤怒,而這種憤怒難以表達是因為當事者以弱者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對弱者表達憤怒是尤其困難的???/p>
19、是憤怒的產(chǎn)生是一種挫敗感,示弱的人其實是一種方式把大家都打敗了,讓大家的付出受阻.但是當事者往往并不知情,不知道自己真正的需要其實就是為了得到關(guān)注,得到那種長久以來內(nèi)心所渴望的關(guān)愛、溫暖、被看到、被聽到還有一種“只能出不能進”的模式是表演者的模式。當事者不停地在團體里述說,但是并沒有特定的目的,并沒有跟任何特定的人說,也沒有想得到任何的回饋或幫助,僅僅是述說。就像是一個表演者,一個說書的人,不需要回饋,不需要與任何人發(fā)生連結(jié),只要表達.這也會使得團體里彌漫著一種迷霧,大伙常會感到不耐煩,感到自己的被忽視,感到不知所措。因為沒有真正的人際互動在發(fā)生,這給聽者無形中帶來的信息是“你不重要,我重要”
20、。因此,這也會在其他成員里生發(fā)憤怒,只是礙于道德、倫理、禮貌,這種憤怒難以表達。因為當一個人在述說他她的苦痛的時候,怎好再去撒鹽,然而那種長時間的讓自己被干晾在那里的不舒適卻令反感按捺不住地搓升。 在這種“只能出不能進”的背后也是一種恐懼.假若從小一個孩子接收到的總是指責、批評、抱怨,那么他就習慣性地關(guān)閉了“進”的渠道.但是為了不與外界完全脫離連結(jié),于是就只有“出的渠道敞開。“出是安全的,至少“出不會讓自己的內(nèi)在受到傷害.但是無形中,這種模式會給他人帶來困擾,這反過來還是會使得當事者不受歡迎,從而感到孤獨,受到他/她自身那么回避的傷害。沖擊之七:依賴的問題 團體里有一種成員,永遠躲在后頭。他們
21、不發(fā)表自己的觀點,不涉身諸事.但是卻對團體有著很強的歸屬感,很少遲到,非常不愿意團體里有人退出,仿佛每個人對他她都很重要。 這種鮮明的反差也會令人困擾,究竟他/她是關(guān)心團體呢,還是對團體里的事漠不關(guān)心呢?這里面有一種非常的在意,但是同時有一種非常的害怕.讓自己不出來,這樣就不會犯錯誤,不會說錯話.讓自己顯出一副“事不關(guān)己”的樣子,其實是對自己的一種保護。想象一下,一個小孩從小被各種標準環(huán)繞,在中國教育體系的模式下,他/她必須遵循大人給規(guī)定的一切。而他她自身的感受、看法、意見從來不被過問,不被尊重,甚至被粗暴地壓制。為了生存,他/她必須討得大人的歡心,那么他她學會的就是不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和意見,隱
22、藏自己的感受。久而久之,屬于自己的感受和看法就消失了。換句話說,他她自己就消失了。 人成為功能性的人,符合文化教育下所要求的標準,可以從事工作,賺取生存,卻由于自己的不存在而失去了生命與樂趣.在團體里,這樣的“消失”甚至是他/她自己的選擇。因為他/她對這個世界的體認就是,不被看見、不被聽見意味著安全,意味著可以存活下去.讓自己成為隱身人,如果在團體里是這樣,那么在現(xiàn)實中也會是這樣,隱身人的滋味想必是不那么好受的。那種自己不重要的感覺,是任何人都不真的愿意承受的.這種沒有自己,只聽他人的,是一種依賴,一種很極致的依賴。團體里還有一種依賴,是依賴一個強有力的對象。很多時候是這個對象可能是治療師,或
23、者一個重要的組員.這是一種對權(quán)威的依賴,因為權(quán)威那里有“標準答案”,可以從那里獲得自己是正確的這樣的確定感。這在中國文化教育背景下非常常見,要尋求外在的“標尺”。在團體里,這種依賴的體現(xiàn)是,說話時總是只對著那一個人說,仿佛只需要他/她的聽見,需要他/她的看見。即使是對其他組員說,目光也經(jīng)常瞟向那個重要的人。仿佛得到他/她的認可是在團體里的最重要的事。 這樣的存在仿佛在說,只有那個強有力的人存在,自身才得以存在,如果那個強有力的人不在的話,他/她自己就陷入迷茫、失落、無所適從。 中國的文化教育需要特別對這種依賴人格的養(yǎng)成進行反思。如果孩子的成長不是依據(jù)自己內(nèi)在的一種生命力,一種對自己誠實認真的體
24、認,而是單向地遵循外在的指令、規(guī)范、標準。那么,內(nèi)在自我的被扼殺將會付出的代價是創(chuàng)造力的喪失,生命喜悅的喪失,人可以被塑造成有用的機器,而失去了存在意義的空殼將會是種多大的悲哀。沖擊之八:表達需要的困難 當一個孩子覺得自己的感覺不重要,自己的存在不重要.或者活著主要就是為了達成父母的標準、父母的需要時,他她從小就覺得自己不具有表達自己需要的權(quán)力。他/她不配去擁有好的、有價值的東西,因為他/她的存在僅僅是為了取悅其他的人。 所以,對于自己被愛、被關(guān)注、被聽到、被看到的需要在團體里往往會采取曲折、迂回的方式。也就是說通過先給予別人關(guān)注、先去傾聽別人、幫助別人。而把自己的需求壓下來,一直等一直等。有
25、的時候這種退讓會持續(xù)好幾場,然后里面由于有一種不能滿足的饑渴和一味的退讓,升起一種憤怒。 這種憤怒仿佛是一種無名火,因為它很難找到發(fā)出的對象,于是往往就轉(zhuǎn)為對自我的攻擊,嫌惡自己、厭棄自己?;蛘哌@種憤怒向外發(fā)出,隱含的信息是,憑什么我給了你們那么多,你們卻不能給我?! 這里面仿佛有了一種“交換”,前面的付出好像是為了給自己“賺得”回報的資本.沒有前面的付出,自己就沒有資格要求回報。但是與此同時,這也使得自己前面的付出不再單純. 因為那沾染上了交易的滋味,讓自己付出的關(guān)愛不再是真正的關(guān)愛,而是交換的代價.這就使得關(guān)系的本身蒙上了一層陰云,并且也使得當事者的內(nèi)心有一種讓自己感覺低下的陰影。仿佛自己
26、是一個情感的乞丐,總是在等待著該輪到自己的時候??偸窃诘却鴦e人作為回報主動向自己付出,這種等待往往致令內(nèi)心委屈又脆弱,但是為了掩蓋這種脆弱,當事者常常向外界發(fā)出的是指責“你應(yīng)該”,它隱含的意思是,我都為你做出了這些,你應(yīng)該 它所表達的委屈是為什么你不能像我一樣地給我一些關(guān)愛,但是這種內(nèi)在的“交易”衡量往往不被對方甘心樂意地接受,于是帶著憤怒和委屈,人與人的關(guān)系便疏遠了.沖擊之九:對錯的問題在中國的文化教育下,孩子從小被教導的就是要做對,對錯成了衡量一切的核心。也就是說,關(guān)鍵的不是自己的切身真實感受,而是是非對錯。 因此在團體里,什么是對的,是大家最為關(guān)心的。早期團體里的不安,是因為不知道自己
27、應(yīng)該怎樣說話,應(yīng)該依據(jù)什么法則,應(yīng)該往哪個方向去,誰規(guī)定你的對錯?團體成員往往把目光投向治療師,團體的帶領(lǐng)者。當帶領(lǐng)者沒有給出任何規(guī)則、對錯的標準時,團體里會彌漫著焦慮.因為沒有標準,所以做事的依據(jù)是什么呢?所以害怕出錯使得許多成員采取觀望、隱藏自己,令自己在暗中摸索出規(guī)律,才能去行事.而團體中所鼓勵的卻是感知與表達當下的感受,這與中國文化背景下的教育截然不同。當下的感受是重要的,無論是正向的還是負向的,都鼓勵被表達. 你的感受是重要的,意味著你是重要的,并且感覺沒有對錯。對同一件事,團體成員可以有不同的感受,那是很正常的.沒有對與錯,只有不同,而不同被尊重,也就是你被尊重. 如果你不表達你的
28、感受,那么團體就缺失了你獨特的那個部分,團體因此會損失了一角。這個理念讓個體的實存得到尊重.不再是一味以某個理想的目標、理想的自我為準則,而是讓每個個體的聲音被聽到,每個個體的存在被體察.團體因此而豐富,而立體、多元化,具有生機和創(chuàng)造力。團體向組員傳達的信息是,重要的不是完美,而是完整。而這個完整是讓每一個部分的你,每一種感受的你都顯露出來.無論是陽光的,還是陰暗的,當你更完整地顯露出來,活出來的時候,團體的活力就增強,團體的完整性就增強了。沖擊之十:誰來負責 在國人組成的團體里,大家起初對表達負面的感受非常有顧忌.因為非常擔心告訴對方自己真實的負面感受,會傷害對方。所以在被鼓勵真實表達了以后
29、,常會在自己內(nèi)心產(chǎn)生內(nèi)疚,覺得自己做了對不起對方的事。這里就涉及到了一個問題,就是如果由于我的表達致令對方產(chǎn)生了某種感受,那么是誰來對這個感受負責?提起這個問題,又涉及到了依賴的問題。極度的依賴模式的成員會認為,你的這句話,你的這個眼神,讓我感到了受傷害,影響了我的工作,你們這樣對待我讓我的情況更糟糕了。這樣的指責,是為了激起對方的內(nèi)疚感,希望對方為自己不好的情緒負責. 事實上,如果不是自己允許的話,沒有人能傷害到自己.換句話說,每個人的感受,只有自己能為之負責。假如他人的話激起了我的負面感受,比如我感到受辱,那么這種受辱的感受是從哪里來的,是什么使對方的話勾起了我的受辱感。真正的原因并不在于
30、對方的話,而是在于自己的內(nèi)心。那是自己的哪一個兒時的經(jīng)歷致令那個受辱的種子埋下了,而今那種負向的能量被激起來了.去探索那個受辱的感覺,需要從自己的內(nèi)在入手。 一個坦誠的真實的回饋,可以打開一個重要的工作。所謂的讓對方受傷,其實是使得工作的機會升起。我們不為他人的感受負責,只為自己的感受負責。當自己有負面感受時,也從指責別人的位置上轉(zhuǎn)回看入自己,這是在團體里的重要工作,就是對自身負責任的方向性扭轉(zhuǎn)。沖擊之十一:別人的東西 有一次團體里的成員在講早到的時候,想喝辦公室里的咖啡,但是不知道可以不可以.感覺上這是別人的東西,所以仿佛應(yīng)該問一下,但是問了又有可能被拒絕。自己曾經(jīng)就拿來喝了,但是心里不踏實
31、,仿佛做了一件偷偷摸摸的事,于是就硬著頭皮問了工作人員,當?shù)玫秸J可的時候,內(nèi)心里一下子放松了。 在那天的團體里,也恰好涉及到關(guān)于三角戀情的議題。別人的東西去拿的話,內(nèi)心里會有所顧忌。別人的人去拿的話,會是怎樣的呢?那是一種痛苦的感受,雖然可以告訴自己不去顧忌自己的情敵受傷與否,但是莫名的,去拿別人的東西,心里的踏實感就是沒有,心里的痛苦感卻異常清晰. 前面提到邊界的議題,這里也再次涉及的是邊界的議題.關(guān)于我的,和他人的。邊界的清晰,使得國與國之間平安共處;邊界的混淆,使得戰(zhàn)爭頻發(fā)。個體角度講,爭奪所有權(quán),關(guān)乎自身幸福問題.國家角度講,關(guān)乎領(lǐng)土主權(quán)與尊嚴,兩國勢必寸土必爭. 但是被侵犯的感受里包含著受屈辱,而這種屈辱的感覺,并不是只在被侵犯者那里產(chǎn)生.在侵犯者那里同樣會產(chǎn)生。一旦邊界變得模糊,爭端開啟。關(guān)系里勢必包含了不被尊重,不被尊重領(lǐng)土權(quán)、不被尊重所有權(quán)、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二零二五年度酒店廚房承包與菜品研發(fā)合同匯編3篇
- 二零二五年度瓷磚跨境電商代理銷售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離婚協(xié)議及子女監(jiān)護權(quán)歸屬合同(全新版)16篇
- 二零二五年度海綿城市代建項目合同范本3篇
- 2025年大棚農(nóng)業(yè)物聯(lián)網(wǎng)建設(shè)與應(yīng)用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年度創(chuàng)意園區(qū)場地租賃合同范本7篇
- 二零二五年度餐飲企業(yè)食品安全監(jiān)督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科技文化節(jié)展會贊助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智慧社區(qū)建設(shè)采購及運營合同3篇
- 二零二四年度學校教育信息化應(yīng)用培訓專家聘用協(xié)議3篇
- 小學六年級數(shù)學上冊《簡便計算》練習題(310題-附答案)
- 2023-2024學年度人教版一年級語文上冊寒假作業(yè)
- 培訓如何上好一堂課
- 高教版2023年中職教科書《語文》(基礎(chǔ)模塊)下冊教案全冊
- 2024醫(yī)療銷售年度計劃
- 稅務(wù)局個人所得稅綜合所得匯算清繳
- 人教版語文1-6年級古詩詞
- 上學期高二期末語文試卷(含答案)
- 軟件運維考核指標
- 空氣動力學仿真技術(shù):格子玻爾茲曼方法(LBM)簡介
- 比較思想政治教育學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