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人生禮儀民俗人生儀禮,又簡稱個人生活儀禮。每個人在一生中都有必經的幾個生活階段,每個人的社會屬性就是通過這些重要階段不斷確立起來的,在各個階段中自古以來便用一定的儀式做出表示,以便獲得社會的承認和評價。在這一生中各階段所標志出的儀禮,就是人生儀禮。人生儀禮的全過程是按人年齡的增長過程顯示的,通常以“歲”為單位計算,幾乎每歲都有一定的儀禮。但是,重大儀禮只在幾個重要階段出現(xiàn),由此而構成了人類生活中普遍遵循的四大儀禮習俗,即誕生禮、成年禮、婚禮、葬禮。壽禮也占有重要地位。誕生禮誕生禮是人生的開端禮。一個嬰兒剛一出生,還僅僅是一種生物意義上的存在,只有通過為他舉行的誕生禮,他才獲得在社會中的地位,被
2、社會承認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誕生禮是一個較長時間的連續(xù)過程,大體包括求子儀式、孕期習俗、慶賀生子三個階段的內容,而以慶賀生子為中心部分。 求子已婚婦女未孕前,民間有種種期盼懷孕的字的習俗最普遍的是向神靈求子。民間主管生育的神靈包括碧霞元君、送子觀音、送子娘娘等。泰山上的碧霞元君祠里就有送子娘娘的偶像。在民間比較普遍。麒麟送子民間相信麒麟主司送子,不育婦女多拜之,掛其圖,祈求吉祥、多子南京在正月初八這一天,送麒麟送子燈到女婿家。男方把燈燒了,并以燒后留下的灰燼形狀來預測婦女生子的性別,“尖者生男,團者生女,是其兆也”。女名祈男通過為女兒起名,如“招弟”、“來弟”等。女名祈男來源于對語言、文字、
3、符號魔力的信仰。孕期習俗 孕婦有種種禁忌,例如在飲食方面禁食一些動物的肉。其中有些是人們長期生活經驗的總結,孕婦吃了可能會有害,有些則是無稽之談。吃螃蟹會導致胎橫難產,婦人良方“食螃蟹,令子橫生”吃兔肉會導致孩子三瓣嘴,博物志:“妊娠者不可啖兔肉,又不可見兔,令兒缺唇。”忌吃生姜,生兒六指。張仲景:“妊婦食姜,令子余指。”忌吃驢肉、馬肉?!笆丑H馬肉,令子延月”。禁止吃干鯉魚。千金方“妊娠食干鯉魚,令子多瘡?!痹衅陴佡洝8鞯赜泻芏啻呱曀?,在產期將近時,由娘家送一些嬰兒出生后所需用的衣、食物品。因催生禮品需用單挑去,有的地方叫做“催生擔”。杭州舊時送催生禮時要攜帶一具笙,吹著進門,以“吹笙”表示
4、催生之意。 有的還要加筷子十雙,取快生快養(yǎng)之吉兆。民間視孕婦為不吉之人,稱其為“雙身人”、“四眼人”。要求人們對其回避。也要求孕婦本人避忌一些事物和場所。比如忌孕婦參加紅白喜事,忌隨便去別人家串門,忌參加一些工藝性較強的生產勞動。侗族孕婦不能站在砍柴人面前,俗信那樣會產下破相的嬰兒。慶賀生子 在封建社會由于家族制度,所以重男輕女的觀念很深。詩經小雅中記道:“載寢之床,載衣以裳,載弄之璋”,璋,是美玉,代表富貴尊榮,這是對男孩的祝愿;生了女孩,“載寢之地,載衣之裼(ti),載弄之瓦”,瓦,是紡錘,代表心靈手巧,這是對女孩的希望。又如禮記載:生了男孩,“設弧于門左”,左為“天道所尊”;生了女孩,“
5、設帨(shui)于門右”,右為“地道所尊”,以此作為男女出生標記?!盎 笔悄竟?,用以象征男子之陽剛;“帨”是佩巾,是女子日常用的物件,用它標志女子的陰柔。 洗三。漢族一般是在嬰兒出生后第三天舉行慶賀儀式,給出生三天的嬰兒洗浴,謂之“洗三”。在這之前之后,小孩的父親要向岳父家報喜。臨街門口掛紅布、桃枝等物,表示嬰兒降生,向鄉(xiāng)鄰報喜。洗三是家庭慶賀添人進口的儀式,也是標志新生兒脫離母體降生人世的象征性儀式。北方多用熱水浸泡艾葉等,由老年婦女為嬰兒擦身,邊洗邊祝辭,以驅災避瘟。洗三,有兩種意義,:一是清除穢氣,二是祝福孩子健康成長、前途光明。滿月 。滿月這天要為嬰兒舉行有眾多親友參加的慶賀儀式,儀式
6、比較鄭重。往往親戚前來送禮,禮物多是小兒所用之物,陜西民謠“姑姑家的帽子,姨姨家的鞋,老娘家的鋪蓋拿將來?!迸f時北京則講究“姨家的布,姑家的活”,即小孩姨家出布料,小孩姑家負責縫制。滿月時,要莊重的為小孩第一次剃頭,俗稱去胎發(fā),要由舅舅主持。舊時,認為胎發(fā)“受之于父母”,是吉祥之物,所以剃下的頭發(fā)不能隨便處置。有的人家將胎發(fā)用紅布包好,縫在小孩的枕頭上,有的搓成圓形,并纏以彩線,掛在床頭,人們認為這樣可以避邪,保佑孩子健康成長。滿月時,還要抱孩子出戶外走動走動,目的在于讓孩子干受外界事物,開眼界,長見識。舊俗還要為嬰兒起乳名。通常取吉字做名,如貴兒、小龍、祥兒等,但在民間更多的取賤名,如小狗子
7、、小牛、鎖柱、狗剩等。舊時,民間多為嬰兒舉行百日慶賀,所謂“三日看相,百日看長”,在人們的觀念中,認為百日是個關,過了百日嬰兒就可望平安成長了。百日又稱百歲、百祿。含義是祝福小孩能夠健康長壽。百歲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載:生子百日,置會,謂之百晬(zui)。明沈榜宛署雜記載:“一百日,曰嬰兒百歲。”民國中華全國風俗志載:“一百日后,名為百祿,請客與滿月時同。”民間有給嬰兒吃百家飯、穿百家衣,掛百家鎖的風俗 。百家衣,是用許多彩色碎布頭縫綴而成,因碎布來自許多人家,故此名。俗信斂布的家數(shù)越多越好,孩子穿了百家衣就能健康長壽。長命鎖,與百家衣一樣,在于祝福孩子健康長壽。長命鎖也應集數(shù)家之金銀打制,或有
8、許多人家集體贈送,俗信可以壓邪壓煞,保佑孩子安康。周歲可以看作是小孩誕生禮的最后一個高潮。在周歲這一天,親戚朋友前來道賀,給孩子送些衣帽,其中較具文化特質的禮物是虎頭鞋。人們認為虎是百獸之王,小孩穿了虎頭鞋可以避邪。周歲這一天特別要舉行檢驗小孩天賦和卜測未來前途的“抓周”儀式。古代稱之為“晬” (zu)盤。又稱試兒、試晬、拈周、期場、試周。抓周儀俗在南北朝時就已出現(xiàn)抓周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載:江南風俗,兒生一期,為制新衣,輿浴裝飾,男則用弓矢紙筆,女則刀、尺、針、縷,并加飲食之物及珍寶服玩,置之兒前。觀其發(fā)意所取,以驗貪廉愚智,名之為試兒。親表聚集,致宴享云”。唐宋,這種習俗更為盛行,叫“試晬”
9、。直到清代乃至近代,才有了抓周、試周之稱。抓周主要是來測試孩子的前途,如抓到書就是讀書的,找到算盤就是經商的,抓到印就是做官的。紅樓夢中賈寶玉抓了胭脂,于是賈政預測寶玉將來必是酒色之徒,從此對寶玉不再像以前般疼愛。同治帝先抓了書,后有抓了弧矢,最后抓了筆,咸豐大喜認為同治將來必文治武功,成就大業(yè)。抓周測驗屬于占卜一類,本不可靠,但作為一種儀式或娛樂方式反映出家長和長輩人望子成龍的心情。成年禮 成年禮,又稱“成人禮”、“成丁禮”。禮記中這樣解釋成年禮:“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禮義之始在于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故冠而后服備,服備而后容體正、顏色齊、辭令順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痹谥袊糯?/p>
10、性到二十歲時,要舉行“冠禮”,標志他成為成年人,可以享有一定的權力例如擇偶婚配,有資格參與祭祀、充當家族的繼承人等,也有服兵役、擔任朝廷官職和承擔家族的事務的責任和義務。具體的儀式是由受禮者在宗廟中將頭發(fā)盤起來,戴上禮帽。要穿戴的服飾很多,包括冠中、帽子、幞(fu)頭、衣衫、革帶、鞋靴等。冠禮中加冠要分三次,將不同材料制成、代表不同含義的帽子戴上。第一次加的冠是用黑麻布做成,叫做“緇布冠”,表示從此擁有治人的權利;第二次用的冠是幾塊白鹿皮拼接成的,叫做“皮弁”,表示從此有服兵役的義務;第三次是用百葛布或者絲帛制成的平頂帽,顏色紅中帶黑,稱作“爵弁”,表示從此有參加祭祀活動的權利。在加冠的同時,
11、還必須穿上與之相配的上衣、下裳包括腰帶、蔽膝、鞋子和飾物。所以三次加冠后,都要更換不同的衣裳服飾。三加之后,受禮者需拜見母親。然后要命“字”。此后,名用于自稱,除了君主、父祖長輩,其他人不能直呼其名而只能稱其字,這即是所謂的“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只有“冠而字”的男子,才具備日后擇偶成婚的資格。 與男子的冠禮相對,女子的成年禮叫笄禮,也叫加笄。在15歲時舉行,就是由女孩的家長替她把頭發(fā)盤結起來,加上一根簪子;改變發(fā)式表示從此結束少女時代,可以嫁人了。后世,一般女子結婚時才為其舉行笄禮。明代時,笄禮廢棄,但仍有影響。在民間,通常笄禮與婚禮相合并。女子出嫁時的上妝被稱為“上頭”。“上頭”多是請年輕
12、全福的婦女為其梳成年發(fā)髻,梳妝“上頭”。這種“上頭”及與之相似的“開臉”,實際上都有標志女子成年的意思。我國一些少數(shù)民族的成年禮多樣。染齒是傣族是少女的成人禮。不染者不能公開參加社交活動。染齒前,需先吃些酸性水果,或用酸汁涂抹一遍牙齒,再點一束松明,讓松脂滴在瓦塊或木片上,再將黑煙熏齒,連染數(shù)日,直至將雪白的牙齒染成墨黑之色。黎族婦女的“繡面”。據(jù)說,婦女在世不紋身,死后祖先不認,成了無家可歸的孤魂,所以未受紋身的婦女,死后必須在身上臉上用木炭劃些圖案才能入殮。村寨中流傳著這樣的故事,遠古時,洪水泛濫,兄妹兩人躲進大南瓜,漂到了海南島,兄妹倆人在島上尋找人煙,但沒有找到。為了延續(xù)后代,妹妹荷發(fā)
13、紋身紋臉,使哥哥不能相認,于是結成夫婦。 黎族文身圖案各有其象征意義劃于面部兩頰的稱為“福魂”圖案,劃于上唇的稱為“吉利”圖案,劃于下唇的稱為“多?!眻D案,劃于臂上的銅線紋圖案稱為“財富”圖案等等。 文身和繡腳是布朗族男子的成人禮,指在身上、腿上刺紋。有諺語說:“蛙腿尚有花紋,男人之腿怎可沒有花紋。”男性以文身為榮,身上不刺紋者,人格低下,不如水中青蛙,會被姑娘們視為懦夫,很難得到女性愛慕,只能孤獨終生。文身一般在十四五歲時舉行。彝族少女的“換裙禮”在大小涼山地區(qū),彝族少女成年時要舉行一種神秘的“換裙”儀式,彝語叫“沙拉洛”,意為脫去童年的裙子,換上成年的裙子。彝族少女在“沙拉洛”之前,穿的是
14、紅白兩色的童裙,梳的是獨辮,耳朵掛的是穿耳線?!皳Q裙”儀式舉行之后,就要穿上中段為黑藍色的三接拖地長裙,原先的獨辮要改梳成雙辮,并要戴上繡花頭帕,掛上耳墜。 按照當?shù)厮滓?guī),舉行“換裙”儀式時,絕不允許任何男子在場,只邀請女親女友參加 。“換裙”儀式因地區(qū)不同,各有千秋。有的地方是殺小豬,將死豬在“換裙”少女的頭上連續(xù)轉幾圈,以此來驅除邪惡。然后為姑娘掛上耳墜,梳成雙辯,再換新裙有的地方則先假設一物為夫方,如樹木或磨子,然后把少女打扮成一位花枝招展的“假新娘”,由一位成年婦女背著,圍繞假設之物走三圈,即算結婚。舉行“換裙”儀式后,少女就可以自由自在地逛街、趕場、看賽馬、耍朋友、談戀愛了。 “換裙
15、”是女子由童年到成年的標志,作為父母對此都非常重視?;橐雒袼谆橐鍪蔷S系人類自身繁衍和社會延續(xù)的最基本的制度和活動?;橐鲋贫?從人類歷史整體發(fā)展的眼光來看,婚姻制度不斷演化,從原始群的亂婚和血緣群婚,進化為氏族社會的非血緣群婚和對偶婚,又進而固定為文明社會的一夫一妻制。雜婚是最古老、最原始的婚姻制度。馬克思曾評論說,“最古的是:過著雜交的原始群的生活;沒有家庭;在這里只有母權能起某種作用?!边@說明了雜婚的特征。在人類社會初期,婚姻制度沒有任何規(guī)范性,所謂的婚姻只是一種簡單的兩性結合,尚未形成家庭,兩性關系極不穩(wěn)定,互相之間也不具有較多的社會義務。呂氏春秋曾記載:“昔太古嘗無君矣,其民聚生群處,知
16、母不知父,無親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別,無上下長幼之道?!惫茏由弦苍f:“昔者未有君臣上下之別,未有夫婦匹配之合,獸出群居,以力相征?!痹趯W術界內,有些學者就否認人類曾存在過雜婚制度;也有的學者認為,雖存在過雜婚,但人類對亂倫的恐懼,使諸如父輩與女兒輩、母輩與子輩之間的性行為得到限制。所以,雜婚作為一種婚姻制度,在民俗學上更多的是一種推斷。血緣群婚血緣婚,是原始社會中同一群體內同輩男女之間的婚姻。這種婚姻關系排除了父母與子女間不同輩分的男女雜婚關系,無論從倫理還從生理的角度看,都是人類婚姻制度的一個進步。這種婚姻的典型特點是:兄弟與其姐妹之間互為共夫或共妻;子女集體共有;子女知其母而不知其父,
17、具有母系社會的傳統(tǒng),原始群向氏族公社過渡時期的婚姻制度。在中國歷史上,有很多關于兄妹婚姻的神話與傳說。唐代李冗獨異志中記載了伏羲與女媧兄妹婚配的神話;納西族創(chuàng)世紀中也有類似婚姻的記載。在希臘羅馬神話中,天神宙斯與赫拉既是兄妹也是夫妻。伏羲與女媧漢代這些兄妹婚姻的神話,在文獻及眾多民族中的流傳,并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反映了在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早期階段,兄弟姐妹的血緣婚配是相當普遍的歷史現(xiàn)象。族外群婚族外群婚是繼血緣群婚之后,較為進步的一種婚姻制度。族外群婚排斥了兄弟姐妹之間相互通婚的血緣婚姻,使婚姻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婚姻集團間進行。美國歷史學家摩爾根在古代社會一書中對這一婚姻制度進行了探討。他在研究
18、印第安易洛魁部落時,發(fā)現(xiàn)共妻的兄弟之間或共夫的姐妹之間,互稱為“普那路亞”,夏威夷語意為“親密的伙伴”。因此,族外群婚又通稱為普那路亞婚。在我國,春秋時成書的左傳曾經記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周代禮制也強調同姓婚姻有導致“滅姓”的危險??梢姡湃艘草^早的認識到血緣婚姻的害處。正是基于這些觀念,血緣婚姻才逐漸向族外婚發(fā)展過渡。族外群婚是人類邁向文明的重要一步,是人類在長期的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經驗,為人類的生身繁衍做出了重要貢獻。對偶婚對偶婚是在族外群婚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婚姻制度。其主要特點是:每一個男子或女子有了一個較為固定的或者是主要的的配偶。但是,男女之間的關系并不是牢固的結合。一個男子除去主
19、要配偶外,還與其他非血親的女性保持性關系;同樣,一個女子除去主要配偶外,還與其他非血親的男性保持性關系。因此,這種婚姻制度下的子女還不能確定其父,世系只能按照母系計算。我國云南永寧納西族的“阿注”婚就屬于對偶婚的一種。“阿注”是朋友的意思,是男女在同居之后的相互稱呼。通常,女子在家招夫,男子不過門,只到女家偶居。阿注關系具有一定的穩(wěn)定性,有的男阿注已成為女性較為長期的丈夫。男女雙方成為“阿注”關系后,并沒有共同的經濟生活,只保持同居的關系一夫一妻制一夫一妻制,又稱“個體婚制“,它是伴隨私有制的產生而產生的,是社會生產力發(fā)展的必然結果。一夫一妻制是一男一女結成穩(wěn)定夫妻關系的婚姻制度,由對偶婚發(fā)展
20、而來,是在父權及父權觀念產生之后形成的。它是在總結了人類以往婚姻制度所作的選擇,是人類智慧和實踐經驗的結晶。婚姻儀禮我國古代為婚禮制定的“六禮”,對我國歷代婚禮的演變始終起主導作用?!傲Y”形成于周代。根據(jù)儀禮士昏禮的記載,當時的婚禮需經六道程序,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傲Y”對我國歷代婚禮的演變始終起主導作用,成為古代婚禮的模式,甚至對當前婚俗儀式也有影響。納采就是男方請媒人至女家提親,即俗話所說的“說媒”。納采是議婚的第一階段。男方請媒人提親后,如果女方同意議婚,則男方再派人攜禮前往女家行聘,禮物用雁。儀禮士昏禮載:“昏禮下達,那采用雁”。周代以前,因社會地位不同,“納采”
21、的禮物也各不相同。如公卿采用羊羔,大夫用雁,士用雉,到西周時才改為一律用雁。用雁最初的含義是,雁順乎陰陽的往來,象征順乎陰陽之意。民間用雁,又產生了新意,說雁喪失配偶,終生不再成雙,以取其忠貞。古禮,雁一律要活的。后來納采與問名逐漸合并舉行。是男方托請媒人詢問女方姓名、出生年月日準備合婚的儀式。問清楚以后,男方即進行占卜,實行合婚,以決定成婚與否,吉兇如何。男女八字相合,才可定親。古代的問名,含有問清女方自誰氏所生,是親生還是收養(yǎng),是正室還是繼室所生。封建時代講究門當戶對,問清嫡庶關系至關重要。問名隨著歷史的進步與社會的發(fā)展,除迷信成分之外,擴大了議婚的項目和條件,由問名的生辰八字擴展到議門第
22、、職位、財產、相貌、健康等,超出了問名最早的范圍,時代的、社會的因素明顯增大。是把占卜認為男女可以合婚的吉兆派人通知女方的儀式,其性質尤如現(xiàn)在意義上的“訂婚”。男方卜吉后,再備禮到女家決定婚約。古俗,用雁,以作為婚事已定的信物。送定禮后,表明婚約已成。所以,一般都把它看作婚姻成功與否的關鍵。納吉男女兩家締結婚約后,男方將聘禮送往女家謂之“納征”。納征又稱“納幣”、“大聘”、“過大禮”等,是進入成婚階段的重要儀禮,禮儀十分繁瑣。征在這里是“成”的意思。幣所指的財物在古代是指皮帛等物,后來才逐漸發(fā)展成聘金。納征男家送聘禮后,便要擇定結婚的具體日期,備禮去女家,征得女方同意。也有稱之謂“提日子”、“
23、送日子”、“告期”的。儀禮士昏禮記載:“請期,用雁。主人辭,賓許告期”。請期古俗用雁,現(xiàn)代多用紅箋寫迎娶日期時辰,做“請期禮書”,或口頭通知協(xié)商。此階段在現(xiàn)代禮儀從簡,往往早在送聘禮時便把請期手續(xù)辦完,過大禮同時決定婚期。是六禮中最后一道禮節(jié),也是最隆重、最繁縟瑣細的一環(huán),實際上是婚禮的主要過程。由于人們總把祝福的生活愿望與信仰的習俗心理揉合在一起,便形成了五花八門的程序,世世代代不斷積累并創(chuàng)造出各種形式。親迎比如,當新娘進門時,要“跨火堆”,以避邪,乞求吉祥。新房要鋪床,床上撒上石榴、蓮心、栗子、花生、棗子等等。利用這些果品名字的諧音,祝愿新人“早生貴子”、“多子多?!??;槎Y之后,還要進行姻
24、親關系的認可。結婚三日后,還有廟見的習俗,即主人以新婦見于祠堂。廟見的第三天,新郎還要同妻子去拜見岳父母,即所謂“三朝回門”,并會見婦黨諸親?!傲Y”的完整模式形成于西周初年,多行于貴族,民間則從簡。它主要對男女婚姻之事起規(guī)范作用,在唐律與明律中皆有類似的規(guī)定。六禮程序在各朝各代都有變遷。魏晉南北朝時,皇太子無親迎一項,隋唐時恢復。宋朝初年沿用六禮,后來因為程序繁縟,平民百姓無力應付,往往逃奔他鄉(xiāng)私自成婚。宋朝政和間,問名合并于納采,請期合并于納征,減六禮為四。南宋時,朱熹在政和新禮基礎上,制定家禮,又將納吉刪去,僅存納采、納征、親迎三禮,并將三月廟見改為三日廟見。元、明、清時,明令采用朱子家
25、禮。清代雖有滿、漢與士、庶之別,然大體不出朱子家禮范圍。婚姻形態(tài)在人類的社會經驗中發(fā)展起來的婚姻習俗慣制,在婚姻的構成形式上呈現(xiàn)出多樣性,每一種形式都展現(xiàn)出婚俗發(fā)展的歷史的、社會的、經濟的,民族的特征。從構成婚姻的性質、方式和手段來看,結合我國漢族及其他少數(shù)民族的婚俗加以分析,大致有以下幾種形式:搶婚,又稱掠奪婚,是一種古老的婚姻形式,是以強行掠奪的方式達到成婚目的的一種婚姻形式。易經爻辭中:“乘馬班如,匪寇婚媾”,就是關于這一習俗的記錄。這種婚俗產生于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過渡時期,是由族外婚姻起的。恩格斯認為,原始氏族成員由原來的男從女居轉為從男居,是“人類所經歷的最急進的革命之一”,而搶婚就
26、是完成上述轉變得一種表現(xiàn)形式。我國南方的傈僳族、傣族和瑤族等民族中曾流行這種婚俗。只不過,這種搶婚實際上成為一種模擬的儀式。例如,在傈僳族中,男女雙方在婚前就要事先約好搶婚的時間與地點,然后男方結伴應約去搶親,新娘則要裝出呼救情狀,新娘鄉(xiāng)鄰也要佯裝追趕營救。山東閉門迎婿也是一種古老搶婚習俗的遺留。童養(yǎng)婚童養(yǎng)婚是抱養(yǎng)別人家的女兒為童養(yǎng)媳,待其到一定年齡,便與自家兒子成婚,是我國封建制度下的一種包辦婚姻形態(tài)。這種婚姻形式在宋代就開始出現(xiàn),明清漸成習俗,而且南方比北方更普遍。童養(yǎng)婚有兩種情況:一是家有子嗣,同時抱養(yǎng)別家幼女為童養(yǎng)媳,待到一定年齡,即讓童養(yǎng)媳與自家兒子圓房;二是婚后暫無子嗣,先抱養(yǎng)別家
27、女為養(yǎng)女,待生子在將養(yǎng)女轉為子媳,這種形式的童養(yǎng)婚又稱為“等郎婚”。童養(yǎng)婚在民間的流行,有著廣泛的社會原因。童養(yǎng)媳多出于貧寒家庭,因女方父母無力撫養(yǎng),便把女兒送給有子嗣的人家做童養(yǎng)媳,而男方家庭為了減輕將來娶媳婦的花費,自然也愿意接受。另外,民間也有娶童養(yǎng)媳以“沖喜”的習俗。這也是童養(yǎng)婚流行的原因之一。童養(yǎng)媳在夫家的地位,通常比較低下。舊時,民間流傳著很多反映童養(yǎng)媳痛苦生活的歌謠。例如,在淮河流域一帶有這樣一首歌謠:小媳婦,不是人,起了五更貪黃昏,俺婆還罵俺是懶妖精。吃的飯,冷冰冰,穿的衣,破領襟,晚上睡覺還沒得個狗安身。俗稱“胎婚”,是封建時代興起的一種包辦婚姻形式。指腹婚是兩個門當戶對的人
28、家,當主婦同時有孕,指腹相約,產后如一男一女,結為夫妻。指腹婚這種婚姻形式始于漢代后漢書賈復傳記載:賈復為征討賊寇而受傷,光武帝為感謝和表彰他,當眾宣布:“聞其婦有孕,生女耶我子娶之,生男耶我女嫁之,不令其憂妻子也?!蹦媳背瘯r較為盛行。當時門第觀念嚴格,士族與庶族互不通婚。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士族多相互通婚,指腹婚在士族中屢見不鮮。指腹婚存在很大的弊端,宋朝司馬光曾給予了嚴厲的批評。元朝時,也予以禁止,當時法律規(guī)定:諸男女議婚,有以指腹割襟為定者,禁之。實際上,這種婚姻形式直至解放前,仍有所見。冥婚又稱嫁殤婚、鬼婚,是將已死的男女結為“鬼夫妻”的婚姻形式。這種婚俗主要受人死后仍有靈魂的觀念的的
29、影響。三國時,曹操的幼子曹沖未婚夭亡后,曹操很痛心,特聘甄氏之女與曹沖合葬。宋代,風氣更盛。昨夢錄載:北俗男女青年當嫁娶,未婚而死者,兩家命媒互求之,謂之鬼媒人。按配偶雙方的生死,冥婚可分為三類:男女雙方皆為已死之人;男方已死,女方還活著;女方已死,男方仍在世。以定婚的時間,冥婚又可以分為,生前已有聘約與死后才訂婚約的兩種。冥婚產生很早,但一開始就受到了禮法的禁止。在周代,冥婚就已被列為禁止范圍。周禮曾有“禁遷葬者,與嫁殤者”的記載。但是,無論是上層統(tǒng)治者,還是下層民眾之中,這一婚俗從未絕跡。因為它可以給雙方家長以心理安慰。入贅婚民間俗稱“招養(yǎng)老女婿”、“倒插門”等,是指女方不出嫁,男從女居的
30、婚姻形式?!百槨痹臼恰暗盅骸钡囊馑?。秦漢時期,如男方家境貧寒,而無法承擔結婚的聘禮,便到女方家上門,以身為質。秦始皇時,曾將“贅婿”列為七謫之一,把他們同罪犯一道,強行征去戍邊或服苦役??梢?,當時贅婿的地位是很低的。唐宋時,女方招贅的目的發(fā)生了變化。通常女家招贅是因為家庭當中沒有男性繼承人,招進女婿,一可為女方父母養(yǎng)老送終,二可為女方家庭傳宗接代,三也能補充女方家庭的勞動力。根據(jù)記載,元代將贅婿分為四類:“一曰養(yǎng)老,謂終于妻家者;二曰年限,與夫歸宗者;三曰出舍,謂與妻家析居者;四曰歸宗,謂年限已滿或妻亡,并離異歸宗者。”轉房婚又稱逆緣婚,是古代“夫兄弟”、“妻姊妹”共夫共妻的殘余形式。它的表
31、現(xiàn)是:兄亡,嫂嫁給弟;姊亡,妹續(xù)嫁給姐夫;嫡子繼承父妾;弟亡,弟婦轉嫁給兄;伯叔母轉嫁給侄兒等。史記匈奴列傳記載:“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盡取其妻妻之?!?(王昭君)我國的其他少數(shù)民族,例如壯族、苗族、傈僳族、佤族等也普遍存在著轉房婚俗。轉房婚使后代子女、財產、勞動力不至于流失,又維持了原有兩個家間的感情和睦關系。古代轉房婚有明顯的多妻性質,并且把婦女本身看作一種財產;現(xiàn)代轉房婚在平等自愿的基礎上進行,它消滅了多妻性質,得到了合情、合理、合法的發(fā)展。典妻婚。這是最為典型的僅僅為繁衍后代而形成的婚俗。女子僅被看作是生育的工具。民間俗稱“借妻生子”,是指丈夫將妻子典當于別人作為臨時妻子的婚姻形式
32、。典妻婚,早在宋代就有所流行,元代盛行,明清沿襲成俗。在這種婚俗中,通常情況下,女方家庭經濟困難,難以維持生計,只得將妻子典當給別人,收取典當金;而男方家庭富裕,但婚后無子,迫切需要子嗣,便付一筆錢,將別人的妻子租來,為其生子。等生育子女后,留下孩子,歸還婦人。典妻婚雖然是一種臨時性的婚姻形式,但也有一定的儀式,通常要經過媒證、訂約、送聘、迎娶等環(huán)節(jié)。在歷史上,典妻婚曾被禁止,例如元代法令就規(guī)定:“受錢典妻妾者,禁。 ”表親婚,一般可以分為姑表(舅表)婚與姨表婚,它是指姑表或姨表關系的兄妹或姐弟之間結為夫妻的婚姻形式,是亞血緣婚的一種。表親婚建立在三個民俗傳統(tǒng)之上:首先,表親婚以親族之間固有的
33、感情為基礎,俗語云:“親上加親”;其次,這種近親婚姻使得親族在財產繼承方面存在著某種關聯(lián);三是姑舅觀念,即認為舅家娶姑家的女兒為媳婦,是對當年姑姑的出嫁的一種賠償或互換。民間也有“姑媽女,順手娶”、“舅舅要,隔河叫”等諺語。但是,各個地方在表親婚上又有不同的民俗。例如,有的地方只限于姨表兄妹和舅舅家的女兒出嫁到姑姑家,認為這樣是“血雖同骨卻異”;而舅舅家的兒子卻不能娶姑家的女兒,認為那樣會“倒娶骨血”。共妻婚解放前,流行于西藏地區(qū),是古代血緣婚、亞血緣婚的對偶變異形式。多以兄弟共妻為特點。方式是:結婚事長兄為主夫,諸弟為副夫,子女雖為集體所有。依生育順序兄弟分配,長子女歸長兄名下,以下依次。這
34、種婚姻形式的構成,有其經濟上的原因,尤其是許多富足家兄弟實行此婚,是為了保持兄弟財產始終是一個統(tǒng)一體,不致分散。在尼泊爾12歲的新娘塔瑞拉和她的新郎們,圖中為三人。塔瑞拉嫁給了洛伯桑家的五兄弟,年齡分別是26、22、21、15、5歲。中間的是老三索納姆,幾年后他喜歡上了清玲贊戈莫,與塔瑞拉離婚,兄弟五人再同時迎娶他看中的新娘 清玲離開了原來的婆家,嫁給了洛伯桑兄弟們。在這兩家兄弟家,生兒育女都是她的重要工作。兄弟共妻制度里的女人被要求對所有的丈夫一視同仁,包括要為每個人生孩子,盡管孩子的父親是誰都是當媽的自己說了算 自梳女 封建制度下于清代后期興起的,珠江三角洲獨有的一種畸形風俗。過去珠江三角
35、洲的未婚女子都梳著一條長辮子掛在背后,結婚時,由母親或女長輩替其把辮子挽成一團緊貼在腦后勺,稱為髻。自梳女就通過一種特定的儀式,自己將辮子挽成發(fā)髻,表示永不嫁人,獨身終老。但一經梳起,終生不得翻悔,父母也不能強其出嫁。日后如有不軌行為,就會被鄉(xiāng)黨所不容,遭受酷刑毒打后,捆入豬籠投河溺死。死后還不準其父母收尸葬殮,得由“姑婆屋”中的自梳女們用草席與門板草草挖坑埋葬了事;如村中無“自梳女”幫助殮埋的,便被拋入河中隨水流去。 自梳女梳髻時的用具 自梳女死后的遺產,除了贈其出庶子女外,則由其所收徒弟或金蘭姐妹繼承。自梳女所收的徒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傳授技藝的師徒關系,而是一種特殊的相扶關系。自梳女所收
36、的徒弟也必須是自梳女,收徒還得有一種儀式,即要在神前拜神徒弟對師傅要盡孝道,病時要侍奉身前,端茶送藥,死后要為其安葬,立神供奉與祭掃。因此,自梳女在選擇徒弟時要經過長期觀察與多方考驗才能接納。一旦結成師徒關系,雙方永遠不能反悔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在古代婚姻禮制中,“男不自專娶,女不自專嫁,必由父母,須用媒妁”。也就是說,青年男女在婚姻過程中,須聽從父母的命令與安排,而婚姻禮儀中也不能缺少媒妁這一環(huán)節(jié)。由父母安排婚姻,當是在私有制出現(xiàn)、父權確立時就已產生?;橐鲎鳛槁?lián)結兩個家族的紐帶,是關系到兩族的大事,因此,要由雙方的家長根據(jù)家族的利益而不是當事人雙方的感情來決定?!案改钢背蔀楣糯橐龃_
37、立的一種決定性因素。歷代封建王朝也把“父母之命”列為合法婚姻的必要條件而在法律上予以規(guī)定?!案改钢笔歉?,而“媒妁之言”就是工具。什么是媒妁?說文解字解釋說:“媒,謀也。謀合二姓者也?!薄板靡?。斟酌二姓者也”。又有一種解釋說,男為媒,女為妁。在先秦時代,媒妁的社會地位相對較高、社會聲望也好,很受尊重;唐宋以后媒妁的開始社會地位衰落,受到鄙視。媒妁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考察媒妁產生的歷史,當是產生于買賣婚姻中。買賣婚姻中的交易雙方需中間人從中協(xié)助達成協(xié)議,這種中間人就是媒人的雛形。隨著買賣婚演變?yōu)槠溉⒒椋虚g人也就變成了媒妁。媒妁是古代婚姻禮制中,不可缺少的禮儀環(huán)節(jié)。男女間的婚姻,必須請
38、托媒人。詩經中曾記載:“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周禮地官媒氏記載:“媒氏掌萬民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書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凡娶判妻入子者,皆書之。”在當時,即使男女私下相愛,愿意結合,也必須要經過媒人,才能正式婚娶。秦漢之后,媒人在婚姻中繼續(xù)充當重要角色。至唐代,“媒妁”在婚姻中的作用,已為官方法律所肯定,在唐律疏議戶婚中規(guī)定:“為婚之法,必有行媒。”王實甫西廂記中的紅娘幫助張生與鶯鶯”明月三更夜“幽會成親。形象月老李復言續(xù)幽怪錄中的定婚店載:韋固夜經宋城,遇一老翁倚袋而坐,在月光下檢閱書信。固問所檢何書?翁曰:皆天下婚約之書。又問:袋中紅繩作何用途?答曰:栓夫妻之腳用,
39、任憑兩家有血海深仇,還是天南地北,只要用紅線往雙方腳上一系,他們便會結為姻緣,且終身不變。月老祠同姓不婚 古代“姓”的概念產生于母系社會,原是母系社會血統(tǒng)的標記。在父系社會確立后,“姓”仍然是標記血統(tǒng)的符號。而當時,同姓便意味著彼此間存在血緣關系。因此,所謂“同姓不婚”就是同姓的男女不得互相通婚,它是排除了血緣婚的婚姻制度。“同姓不婚”作為一種禮制實行于周代。幼學瓊林中曾記載:“同姓不婚,周禮則然”。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也指出:“同姓不婚之制實自周始”。在春秋戰(zhàn)國禮制崩潰的年代,同姓婚姻仍可見于貴族。例如當時魯國的國君魯哀公就曾娶同姓女子為妻。這一行為也受到了孔子的譴責。漢代以后,因姓氏不分,演
40、變復雜,所以,同姓不婚多有不禁。至唐代,對同姓婚又循古制,予以禁止。唐律曾規(guī)定:同姓為婚者徒二年,同姓又同宗者以奸罪論。宋、元亦依唐律。元朝的元典章規(guī)定:“同姓不得為婚,截自至元八年正月二十五為始,以前者準已婚為妾,以后者依法論罪,聽離之?!?到明朝時,明律規(guī)定:“凡同姓為婚者,杖六十,離異?!鼻鍟r,仍依明律。但,同姓而不同宗者可以結婚?!巴詹换椤敝贫戎阅茉诠糯鐣L期沿襲,應有以下原因:首先,是出于倫理上的考慮。左傳中記載:“不娶同姓者,重人倫,防淫泆,恥與禽獸同也”。 這對于建立儒家的道德倫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次,是出于生理的考慮。左傳曾記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其中的“蕃”
41、,本指草木茂盛,此處特指子孫繁衍。國語亦云:“同姓不婚,惡不殖也”。此處的“殖”,意即孳生,繁殖。 第三,是出于擴大本宗族的力量,加強和異宗族間聯(lián)結的考慮。禮記中載:“婚姻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下以繼后世”。 人類學家泰勒也有一經典的概括:“在人類歷史上,有許多許多次,野人部落大概面臨著二者必須擇一的選擇:要么到另一個部落里去娶老婆,要么為另一個部落所殺死?!?戒指的民俗戒指在中國,戒指的使用至少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從大量文獻來看。秦漢時期,我國婦女已普遍佩用戒指。戒指傳至民間,其作用就不僅是簡單的裝飾品了。男女互愛,互相贈送,山盟海誓,以此為證。戒指的起源野蠻說:據(jù)說是古代搶婚演繹的結
42、果。當時,男子搶來其他部落的婦女,就給她戴上枷鎖。經過多少年的演變,枷鎖變成了訂婚、結婚戒指,男子給女子戴戒指表示她已歸我所有。崇拜說:戒指源自古代太陽崇拜。古代戒指以玉石制成環(huán)狀,象征太陽神,認為它像太陽一樣,給人以溫暖,必有人類的平安,同時也象征著美德與永恒,真理與信念?;槎Y時,新郎戴金戒指,象征著火紅的太陽;新娘戴銀戒指,象征著皎潔的月亮。實用說:埃及的統(tǒng)治者有將代表權貴的印章。追溯到3000年前。由于埃及統(tǒng)治者有將代表權貴的印章隨時帶在身上的習慣,但又嫌拿在手上累贅,于是有人想到鑲一個圓環(huán),把它戴在手指上。天長日久,人們發(fā)現(xiàn)男人手指上的小印章很漂亮,于是不斷改良,并演變成了女士的飾品。
43、禁忌說:戒指異名指環(huán),史書中稱“約指”、“手記”、“代指”。最初,戒指是宮廷中后妃群妾用以避忌的一種特殊標記。當有了身孕或其他情況不能接近君王時,皆以金指環(huán)套在左手。后來戒指傳到民間。明代都邛(qiong)三余贅筆記曰;“今世俗用金銀為環(huán),置于婦人指間,謂之戒指?!?從字面分析“戒”字含有禁戒之意。因此婦女當時戴指環(huán),并非為了裝飾,而是以示警慎,起著禁戒的作用。按西方的傳統(tǒng)習慣來說,左手上顯示的是上帝賜給你的運氣,它是與心相關聯(lián)的,因此,講戒指戴在左手上是有意義的。國際上比較流行的戴法是:大拇指上一般不戴戒指,如戴即表示正在尋覓對象;戴在食指上表示想結婚,表示未婚 ;戴在中指上表示正在戀愛中或
44、已有對象;戴在無名指上表示已訂婚或已結婚;戴在小指上表示獨身或已離婚。有人用更簡單的“追、求、訂、婚、離”五個字說明將戒指分別戴在5個手指上的含義和暗示。不戴戒指也表示名花還無主。至于右手,那就是戴在無名指上。據(jù)說戴在這里,表示具有修女的心性。離婚作為婚姻民俗中的一種離婚,在婚姻制度形成之初,有著很大的隨意性。隨著婚姻制度的發(fā)展與成熟,離婚也越來越受到諸多條件的限制。在古代,婚姻具有“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下以繼后世也”的目的,它關系到兩個家族的利益。因此,離婚,就是兩個家族間聯(lián)系的解除,必然受到封建制度的制約。古人把離婚叫做“放妻”、“出妻”,把離去之妻叫做“棄婦”?!俺觥?、“棄”、“去”
45、、“休”都是封建之下離婚的概念。在古代社會,對于離婚有著種種約束,有所謂的“七出三不去”。在儀禮喪服中就記述“七出”這種古俗。關于“七出”有這樣七項內容:1、無子:指妻子不能生育后代,不能完成延續(xù)家族的任務,婚姻的最終目的也不能達到;2、淫:指妻子行為不貞,擾亂了家族的血統(tǒng);3、不順父母:指妻子不孝,不尊敬翁婆,違反了封建倫理道德;4、口多言:指妻子撥弄是非,離間親屬,影響了家族骨肉恩情;5、盜竊:指妻子對家庭財產沒有所有權,擅自動用家庭財產就是盜竊,違反了封建道義;6、妒忌:指妻子有妒嫉心,影響了家庭和睦;7、惡疾:指妻子患有重病,不能服侍丈夫。這“七出”的出發(fā)點是維護封建家長制及夫權,而婦
46、女則處在被壓迫的地位。除了“七出”還有“三不去”的規(guī)定即與丈夫共同服過父母三年喪期的妻子不能去,這是為了不忘恩;貧賤時娶的妻子富貴后不能去,這是為了不違背道德;沒有娘家可歸的妻子不去,這是因她沒有獨立的生活能力。到了唐代,唐律又對離婚作了新的限制,分別有義絕、呈訴離婚、和離等離婚方式。義絕,就是不問當事人的意愿、感情如何,只要在夫妻雙方間發(fā)生了法律所規(guī)定的五種情況,官府就要強迫雙方離婚。這五種情況是:1、夫毆妻之祖父母、父母,殺妻之外祖父母、伯叔父母、兄弟、姑、姊妹;2、夫妻祖父母、父母、外祖父母、兄弟、姑、姊妹自相殺;3、毆夫之祖父母、父母,殺傷夫之外祖父母、伯叔父母、兄弟、姑、姊妹;4、妻
47、與夫之緦麻以上親奸或夫與妻母奸;5、妻欲害夫。呈訴離婚,不是出于當事人雙方的自愿及國家的強制干預,而是因為一些特定的原因,由方向官府呈遞訴狀,然后由官府判決。自唐朝至明、清兩朝均規(guī)定:男方遇到妻出逃、妻毆夫、妻殺妾子;女方遇到夫逃亡至3年以上、夫毆妻至折傷不愈者,夫典顧其妻、受夫的祖父母和父母非理毆打而不愈、夫逼迫或縱容其妻與人通奸或縱妻妾為娼者,可以向官府上訴,請求離婚。和離,是夫妻雙方自覺、自由的離婚方式。古代社會的離婚,受到封建禮法的制約,更多的是傾向于夫權。特別是在宋明理學廣泛傳播后,廣大婦女在諸如“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等觀念影響下,在婚姻中完全處于被壓迫、被束縛的地位。所謂離婚的自由
48、與權利是丈夫休妻的自由和權利。喪葬儀禮 西諺有云:沒有什么比死更確定的,也沒有什么比死更不確定的。喪葬儀式是人生禮儀中的最后一項通過儀禮。在我國古代,受儒家“厚葬”思想的影響,人們普遍把喪葬看作一件大事,歷代都制定了紛繁復雜的禮儀。這些復雜的禮儀都包含著共同的主題:即表達對于死者的哀悼;懷念死者生前的功德;超度死者的靈魂,使其得以安息;通過各種祭祀,免除對死者的害怕及寄托對死者的美好祝福。說文解字:喪,亡也。亡,逃也。是靈魂的離開。說文解字:葬,臧也。指藏起來。就是進行了一系列的儀式后,將尸體掩埋的各種方法。大致而言,喪葬儀式有以下幾道程序:1、初終。即人處于彌留之際。人剛死之時,要用新的絲絮
49、放在其口鼻上,試看是否已停止呼吸。這一儀式叫作“屬纊(kuang)”。當確已死亡,親屬要為去世的人哭喪。接下來還要進行“招魂”的儀式,古時稱之“復”。招魂的具體儀式很多,通常是死者的親屬拿上死者的衣服,登上屋頂,一邊揮動衣服,一邊呼叫死者的名字,希望死者的靈魂能回來,使其復活,有挽留死者的意味。2、設床。人死之后,要把尸體放在規(guī)定的位置。新唐書曾記載“乃設床于室戶內之西,去腳、?。╠in) 、枕,施幄,去裙。遷尸于床,南首,覆用斂衾,去死衣”。在民間,一般不能把尸體放在原先的床上。南方以門板設床,而北方講究在死者處于彌留之際就要抬下炕,據(jù)說是害怕死者死后還要背著炕到陰間,而進不了鬼門關。3、小
50、殮。就是為死者沐浴,并穿上壽衣,有干干凈凈離開人世走向來世之意。有的地方講究死者臨死前就要穿好壽衣。穿好壽衣后,再在尸體上覆蓋被子。之后,要于死者的口中放入糧食,或錢幣、珠寶等,稱為“飯含”。意思是讓死者到陰間也有飯吃,有錢可花。小殮過程中,親屬要不停的哭喪,以表示悲痛之意。4、報喪。就是將死訊通知親朋好友。報喪有兩種形式:一是人死后當天就報喪。通過放鞭炮、吹竹號、敲銅鑼等方式,通知鄉(xiāng)鄰;二是由死者晚輩或請鄰居到親族、好友家中報喪,或送喪帖書面通知,類似于現(xiàn)在的訃告。民間也有向神靈報喪的習俗,即“報廟”。一般由報喪人到村中的土地廟中舉行簡短的儀式,燃香點燭、鳴放鞭炮、焚燒紙錢等,以此向土地爺通
51、知死者的死訊。報喪人一般只能在門口報告死訊,以免把不吉利帶給人家。報喪有三種含義:一是邀生者前來與死者見最后一面;二是請親友鄉(xiāng)鄰前來幫辦喪事;三是讓他們證明死者確系正常死亡。5、大殮。即將死者裝入棺材內。此儀式頗為講究,例如在入棺的時間、棺內的鋪墊、隨葬品的種類、尸體如何放置及親屬的吊喪等方面,都有規(guī)定。大殮是整個喪葬活動中的高潮。6、出殯。就是將送死者下葬到墓地中,是葬禮的最后程序。按其程序大致有:封棺、辭靈、摔老盆、起靈、上路、路祭等,在這些程序中,還有更為詳細的規(guī)定。將死者下葬之后,各種祭祀儀式就開始了。在傳統(tǒng)喪葬禮儀中,有“做七”的習俗。即自死者臨終之日算起,每七天進行一次祭祀,直至“
52、七七”結束。通常每一次祭祀都有相應的內容,其中“五七”是大祭?!白銎摺敝?,還有“周年”、“三周年”等大的祭祀。什么五服制 有文字可考的有關喪服制度的記載,大約可追溯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到了周代,隨著禮儀制度的完備,喪服制度開始形成,并出現(xiàn)了統(tǒng)一的標準。當時的喪服大致包括冠、衣、裳、帶、履以及了缞、绖。缞(cui)是上衣胸前綴的長方形麻布。绖(die)是將粗麻裁開再相互糾結。而盤于冠上的叫做首绖,系于腰間的叫做要绖。喪服顏色都為白色。在制作喪服的材料上,古代多用麻布,不加裝飾,而近代則用白布,都是素服。白布成為喪服的主要色調。依據(jù)親疏程度的不同,喪服可以分為五種:斬缞、齊缞、大功、小功、緦麻。這五種服制依次從重到輕,等次不同,服喪的范圍、服期的長短也不相同,且服愈重,布愈粗。1、斬缞:這種喪服最重。在制作時,剪裁處外露,不緝邊,并且是用最粗的生麻布做成。在喪禮中,兒子為父親、妻妾為丈夫、未嫁女為父親服喪。服喪三年。2、齊缞:這種喪服是用粗生麻布制成,剪裁處緝邊。在喪禮中,父卒為母服喪三年,父在為母服喪一年,丈夫為妻子服喪一年,為祖父母服喪一年,為曾祖父母服喪三個月。3、大功:這種喪服用熟麻布制,比“齊缞”稍細。父親為兒子(嫡長子除外)、為長女,為姑姑、姐妹,從父兄弟等,服喪九個月。4、小功:這種喪服用較細熟麻布制成,主要是為外祖父母、為祖父母兄弟、為同曾祖父母的叔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度個人住房公積金貸款合同(公積金貸款流程優(yōu)化)8篇
- 2025版物流項目咨詢與評估合同范本4篇
- 二零二五年度校園文化節(jié)活動合同范本2篇
- 2025年公共社區(qū)物業(yè)管理合同
- 2025年人力派遣特許經營合同
- 2025年粵教版高三生物下冊月考試卷含答案
- 2025年度個人購房合同共有產權約定3篇
- 2025年成都交通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冀教版選修4地理上冊階段測試試卷含答案
- 2025年光大環(huán)保(中國)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二零二五年度無人駕駛車輛測試合同免責協(xié)議書
- 2025年湖北華中科技大學招聘實驗技術人員52名歷年高頻重點提升(共500題)附帶答案詳解
- 高三日語一輪復習助詞「と」的用法課件
- 毛渣采購合同范例
- 無子女離婚協(xié)議書范文百度網盤
- 2023中華護理學會團體標準-注射相關感染預防與控制
- 五年級上冊小數(shù)遞等式計算200道及答案
- 2024年廣東高考政治真題考點分布匯 總- 高考政治一輪復習
- 燃氣管道年度檢驗報告
- GB/T 44052-2024液壓傳動過濾器性能特性的標識
- 國際市場營銷環(huán)境案例分析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