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學概論-中國古代青銅器(上)_第1頁
文物學概論-中國古代青銅器(上)_第2頁
文物學概論-中國古代青銅器(上)_第3頁
文物學概論-中國古代青銅器(上)_第4頁
文物學概論-中國古代青銅器(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4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文物學概論

——之六:青銅器青銅器的來歷青銅器的來歷:紅銅——青銅在自然界中,存在著天然的純銅,其布氏硬度僅35,可以直接錘打成器。而田野考古證明紅銅在最初被使用時,確實是以直接打制的方法來制造器具的。迄今所知較早的紅銅器,發(fā)現(xiàn)于土耳其恰約尼前陶新石器時代遺址中,是用自然銅礦石直接打制的鉆孔珠、方形的擴張錐及別針等,其年代在前7500年左右。在伊朗的阿里克什曾發(fā)現(xiàn)一顆小銅珠,是用比4毫米厚的銅片卷成的,其質料為自然銅,年代亦早到公元前第七千紀。在伊朗的錫亞爾克北山也發(fā)現(xiàn)一枚將自然銅作大量加工制成的一枚銅針,屬于公元前第五千紀中期。如下文所要提到的,在齊家文化遺址中出土的我國早期銅器中的紅銅器也多有直接打制成形的??脊虐l(fā)掘

1956年,西安半坡的仰韶文化遺址(碳14測定為距今6060余年)中發(fā)現(xiàn)一個銅片,經化驗,含有大量的銅、鋅和鎳,當時由于考古工作者對這問題還不了解,未曾發(fā)表。

1973年,臨潼姜寨的仰韶文化遺址〔碳測定為距今5970年)中,又發(fā)現(xiàn)了一個銅片,經化驗測定為銅65%、鋅25%、錫2%、鉛6%(發(fā)掘報告尚未發(fā)表,此數(shù)據(jù)承半坡博物館見告)。

1975年,甘肅東鄉(xiāng)林家馬家窯文化遺址出土青銅刀,碳14測定(公元前2575~2500,樹輪校正前3100~3010)

1975年,甘肅永登連成蔣家坪馬廠文化遺址出土青銅刀殘片,碳14測定(公元前2020~1715,樹輪校正前2680~2355)

白云翔在“中國的早期銅器與青銅器的起源”一文中根據(jù)迄今發(fā)現(xiàn)的早期銅器,結合有關冶金史學的研究成果,從考古學上對中國早期銅器及中國青銅器起源的有關問題進行了探討,總的結論是:1、中國古代的青銅器是獨立起源的,但起源地并非一處,而是分別起源于以甘肅和青海一帶為中心的西北地區(qū)、以陜西省東部和河南省中西部為中心的中原地區(qū);2、中國早期冶銅術的發(fā)展道路是先黃銅、青銅等原始銅合金和紅銅的冶煉并舉,經過紅銅階段的發(fā)展,最后逐漸形成了成熟的青銅冶鑄技術;3、中國青銅時代的到來是在公元前2000年前后。中國銅器起源分布圖1、西亞地區(qū)最先使用銅公元前10000年至9000年伊拉克的札成·徹米自然銅裝飾品公元前約9000年或前7000年伊朗西部的阿里·喀什自然銅裝飾品公元前7500年土耳其的恰約尼(CayonuTepesi)遺址銅礦石直接打制的鉆孔珠、擴孔錐、別針中國最早出現(xiàn)的青銅器是1975年甘肅東鄉(xiāng)林家馬家窯文化遺址出土青銅刀,碳14測定公元前2575~2500,樹輪校正公元前3100~3010第一講:什么叫青銅器

一青銅器:青銅,古稱金或吉金,是紅銅與其它化學元素(錫、鉛等)的合金,其銅銹呈青綠色,因而得名。

中國古代青銅器包括:青銅生產工具和青銅武器,以及特有的青銅禮器。青銅禮器具有優(yōu)先地位,器類繁多,造型渾厚,紋飾繁縟,文字銘史,技術發(fā)達。二、關于青銅時代1977年甘肅東鄉(xiāng)林家馬家窯遺址和1975年甘肅永登連城蔣家坪馬廠遺址出土的青銅刀,其年代為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300年,這是至今在中國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青銅制品。這時的青銅制作尚處在萌芽階段。但上述馬家窯文化的青銅刀,說明了中國青銅器的發(fā)明,很可能起源于甘青地區(qū),但后來這一地區(qū)的生產力落后于中原地區(qū),黃河中、下游龍山文化的青銅文明逐漸發(fā)展起來,經過長期孕育,到夏商時代逐漸臻于完美。

考古學者將早期人類文化的發(fā)展過程,根據(jù)生產工具和武器的材質,區(qū)分為石器時代、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我國從夏代開始進入青銅時代,歷經商代、西周、春秋時期;從戰(zhàn)國開始中國又進入了一個新階段-鐵器時代。三、主要著作金石學出現(xiàn)宋代,宋和清朝最發(fā)達。以青銅器和石刻為研究對象,“金”就是青銅器,研究其器形、花紋和銘文。宋代宋徽宗敕撰,王黼編纂集宮中所藏為《宣和博古圖錄》,另外宋代學者呂大臨所著《考古圖》影響深遠。清代乾隆年間,則將宮中藏青銅器先后編輯了《西清古鑒》、《西清續(xù)鑒甲編》、《西清續(xù)鑒乙編》、《寧壽鑒古》等圖錄。容庚《商周彝器通考》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

馬承源:中國青銅器朱鳳瀚:中國青銅器綜論李學勤:青銅器入門第二講:青銅器鑄造方法陶范法促進了先秦時代青銅冶鑄業(yè)的興旺和繁榮。商代已發(fā)明采用分鑄法失蠟鑄造法的發(fā)明及意義嵌錯工藝的起源與發(fā)展戰(zhàn)國兩漢興青銅鎏金工藝一、采冶和合金第一步是采冶,即首先分別采取銅礦石與錫礦石,然后加上木炭,分別冶煉出紅銅和錫。1973年發(fā)現(xiàn)的湖北大冶銅綠山遺址,其時代主要是春秋、戰(zhàn)國至漢代,估計這里曾生產出8—12萬噸銅。第二步是合金,根據(jù)所制器物的需要將銅與錫按一定比例配合在一起,放在熔銅爐中加熱熔化,從而得到所需要的青銅熔液,然后就可以進行澆鑄了。最早記載青銅合金的配制比例的古籍為戰(zhàn)國時期的《周禮·考工記》?!吨芏Y·考工記》中指出:

“金有六齊:六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鐘鼎之齊。五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斧斤之齊。四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戈戟之齊。三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大刃之齊。五分其金而錫居二,謂之削殺矢之齊。金錫半,謂之鑒燧之齊”。

這六種不同成分青銅合金的配方,是世界上最早研究成分與性能、用途的關系的科學文獻,它指出了青銅合金的性能隨其配方比的不同而引起變化的規(guī)律。用以指導制造不同的器具。中國青銅器鑄造法在中國,采用陶范法。合范鑄造工藝的基本特點是范模有內范、外范,兩者間的空隙為澆注銅液處,距離即器物厚度。為使銅壁厚薄均勻,常常要在內外范之間設置上支釘。塊范接口留在青銅器上的痕跡叫范線。泥范鑄造的基本流程泥料選取與加工塑制模型翻制范、芯鑄型組合制范筑爐及選料配料及熔煉熔煉修整補鑄或加工成品澆注(渾鑄或分鑄)1959年河北興隆出土。長28.3厘米、寬10.3厘米。中國歷史博物館藏。范由鑄鐵澆鑄而成,能多次重復使用。發(fā)明于戰(zhàn)國時期,用以生產統(tǒng)一規(guī)格的鐵器。鑄鐵范戰(zhàn)國(公元前475-前221年)鋤鐵范(河北興隆古洞溝出土,戰(zhàn)國)由雙合范、內范三件組成。一扇為器范,一扇是平底,一為四角錐狀銎口范。范身上小下大,邊緣有四個子母口,上部有一長方形銎;背面有弓形把手。

最初的鑄造技術是使用石范。由于石料不容易加工,又不耐高溫,隨著制陶業(yè)的發(fā)展,很塊就改用泥范。在近代砂型鑄造之前的三千多年時間里,泥范鑄造一直是最主要的鑄造方法之一。泥范鑄造對中國古代青銅器范鑄技術的研究根據(jù)的是古代鑄銅遺址的遺物,如:鄭州商城鑄銅遺址安陽殷墟鑄銅遺址(獲得鑄型19000余塊)洛陽北窯西周鑄銅遺址(獲得鑄型萬余塊)侯馬東周鑄銅遺址(出土的殘破鑄型不勝其數(shù))1.制范和芯

步驟:

在泥模上涂以分型劑以便脫模(例用油煙熏模即為處理法之一);將練制好的泥料做成形狀較為規(guī)則的泥塊。用泥弓將泥剖成一定厚度的泥片,按在泥模的外面,用力拍壓,使泥模上的紋飾反印在泥片上。外面再貼覆泥片以至預定厚度(14~130mm);

修整分型面,做出與另一邊范或芯裝配的榫卯并撒上分型劑,即可印制下一塊范。為了便于組裝時辯識,往往在范背上刻劃以符號;待全部泥范制就并略變干硬后,從最后制就的一片范開始倒序起模;

制芯

一種常用的方法是將原模刮削掉相當于鑄件壁厚的尺寸而成芯。原模刮去虛線以外部分形成內范(芯)外范內范(芯)澆口2.組合鑄型

范與芯組合成鑄型。這一工序要求范、芯定位準確,相對位置穩(wěn)定。因之,在翻制泥范時就在分型面上作出了榫卯,以備組合。鑄型組合后,外面通常要捆綁加固,有的還要再糊以泥層。二、青銅器的分鑄法商代青銅器活動部件是利用分鑄法鑄造成的。后母戊大鼎鼎耳就是先分鑄,再與鼎身合鑄在一起。四羊方尊,器肩上的羊頭也是采用了分鑄法,先將羊角單鑄好,然后將其嵌入羊頭的外范內,澆鑄時再與整個器體一次鑄成。春秋又發(fā)明了焊接法,用錫镴焊接分鑄部件。三、失蠟鑄造法的發(fā)明及意義春秋晚期戰(zhàn)國早期中國古代工匠又發(fā)明了失蠟鑄造法,這是青銅鑄造工藝中的創(chuàng)新。已經確認的用失蠟法鑄造的銅器主要有:1980年河南浙川出土的春秋時代的銅禁。1978年湖北隨縣戰(zhàn)國曾侯乙墓出土的尊和盤上玲瓏剔透的透空附飾。已把古代中國應用失蠟法鑄造銅器的年代提到了公元前5世紀,與印度采用這種方法的時間相近。失蠟鑄造法的特點主要有下面幾點:第一,用蜂蠟作制模材料,可能再加以松香,以增加蠟質的硬度,然后用油脂調制。第二,制模方法簡易,只做一塊整模即可。先用蠟做出所要器物的形狀,即蠟模,再用細泥漿在蠟模上反復澆淋若干次,泥漿即將蠟模包住。再經加熱燒制后,蠟即流出,最后就剩泥模了。第三,所鑄器物精確度相當高,無需打磨加工,器物表面就很光滑精致。四、失蠟法鑄造銅禁和尊盤五、青銅嵌錯工藝的起源與發(fā)展青銅嵌錯工藝,即在鑄造好的青銅器的表面上嵌入其它材料的絲片,再用錯石在青銅器表面磨錯平整,構成紋飾或文字。青銅器的鑲嵌材料主要有紅銅、綠松石、金、銀等。青銅與另外不同材料的顏色對比,使嵌入的紋飾或文字更加清晰、鮮明和美麗,使器物富于藝術效果。嵌松石工藝始于夏代;嵌紅銅工藝則發(fā)端于商代;嵌錯金銀工藝在春秋中期才發(fā)展。整個青銅鑲嵌工藝的繁榮時期是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六、青銅鎏金工藝鎏金在古代又稱“金涂”。青銅鎏金工藝于戰(zhàn)國時期萌芽,西漢時代已得到了充分發(fā)展。青銅器鎏金工藝的具體作法是將金粉和汞的合劑涂在青銅器表面,然后加以烘烤,汞即蒸發(fā),而金就附著在銅器表面上了。七:貼金工藝第三講:中國古代青銅器的種類

現(xiàn)在所用的青銅器的名稱,大多是沿用宋代金石學家的定名。青銅器的科學分類,是以用途劃分,分為食器、酒器、水器、兵器、樂器、生活用器等。一、青銅器的食器

食器依據(jù)功能又可分作飪食器、盛食器和取食器。飪食器有鼎、鬲、甗;盛食器有簋、簠、盨、豆、盂、俎;取食器有匕。1、鼎古代用以煮或盛魚肉用的器皿。列鼎制度規(guī)定“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大夫五鼎”。鼎的兩耳的作用是在取鼎時,用鼎鉤將鼎鉤起,湖北隨縣曾侯乙大墓出土就有這種鼎鉤。鼎鉤在古代稱為“鋊”(音yù)、《說文》:“鋊,所以句鼎耳及爐炭”。商代方鼎商代扁足鼎西周鼎

西周鼎的典型式樣是體呈半球形,直口立耳,足作馬蹄形,最富代表性的有毛公鼎。春秋鼎春秋鼎多加蓋,作附耳,腹較深,高足改作獸蹄形。晚期鼎腹較淺,呈扁圓形,蓋作覆缽狀,頂有三鈕,矮足。戰(zhàn)國鼎鼎的形狀愈加肥碩,足矮粗,襠低。漢代青銅鼎漢代青銅鼎,迅速從原來的淺腹,無蓋、立耳、肥足,變?yōu)樯罡?、半圜蓋、附耳、中足的形態(tài)。2、鬲的形態(tài)

用來炊煮食物的器皿?!稜栄拧め屍鳌罚骸岸Α钭阏咧^之鬲?!薄稘h書·郊祀志》謂鼎“空足曰鬲”。這些古文獻把鬲的形狀已描寫得很清楚,即似鼎而空足,足空使受熱面積增大,易煮熟食物。西周中期鬲西周中期鬲的種類增加,流行高斜領雙耳鬲和高斜領無耳鬲,同時也有平沿無耳鬲和平沿有耳鬲。可到了晚期,平沿鬲占據(jù)了主導地位,鬲的種類開始單一化。東周鬲3、甗(yǎn)

的結構蒸飯器。功能相當于現(xiàn)代的蒸鍋?!豆艌D錄》甗錠總說:“甗之為器,上器甑而足已炊物,下若鬲而足以飪物,蓋兼二器而有之?!笨梢姰[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部為甑,放置食物;下部稱鬲,放水。甑與鬲之間有銅箅。箅上有孔,鬲中水加熱后,蒸氣通過箅孔蒸熱甑內食物。商代甗商代甗以連體式為主,甑部深,鬲部較淺,甑、鬲寬度相近,整體挺拔穩(wěn)重。春秋甗春秋早期出現(xiàn)甑、鬲分體的方形四蹄足甗。漢代甗4、簋(guǐ)

的發(fā)展簋是盛放已熟的黍、稷、稻、粱等飯食的器具,很似現(xiàn)在的飯碗。其基本形制為敞口,圓腹,圈足,無耳或二耳。但在不同的時期又出現(xiàn)和流行過:三耳簋、方簋、弇口簋、四耳簋、方座簋、三足簋等。簋是重要的禮器,在商周時代它同樣是象征貴族身份高低的指示物。據(jù)《禮記》記載和考古發(fā)現(xiàn)證明,簋是以偶數(shù)組合與奇數(shù)的列鼎配合使用,天子用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二簋。商代簋商代簋,侈口、頸內收、腹較鼓,直矮式圈足。少數(shù)出現(xiàn)雙耳。簋。侈口,頸內斂,腹外鼓,圈足較二期簋要高。簋。侈口,深腹,高圈足,腹兩側有耳。有的雙耳下垂珥,為以前各期所未見。西周簋西周早期簋的變化比較大,數(shù)量增多,式樣翻新。侈口鼓腹雙耳的商代晚期簋繼續(xù)流行,但獸耳多變化。成康以后,乳釘紋無耳簋消失。此時最具特色的是高足簋、四耳簋、方座簋的出現(xiàn)。所謂方座簋,就是將簋體和方禁連鑄在一起,武王時期的天亡簋、利簋都是這一形制的代表。春秋早中期簋簋在春秋早中期常見的形式為敞口,雙耳或四耳的方座簋,無座簋的圈足下也常加三個扁形小足。齊國銅簋風格獨特,兩耳作蛟龍狀,蓋頂有蓮瓣裝飾,通體飾波曲紋。這種龍耳簋均作工精湛,是典型的春秋時期的齊國器。5、簠(fǔ)

的出現(xiàn)功能與簋相同?!吨芏Y·舍人》:“凡祭祀共簠簋。“鄭玄注:“方曰簠、圓曰簋,盛黍、稷、稻、梁器?!彼銎餍闻c實物相同,凡簠都為方形器,蓋與器大小相同,合上為一器,打開則為相同的兩器。器、蓋合有矩形圈足。西周時期簠西周時期簠體長方,器壁斜坦,蓋和器形狀相同,上下對稱。6、盨(xū)

的出現(xiàn)盛黍、稷、稻、粱器。多數(shù)為橢方形,斂口、鼓腹,兩側有獸耳或附耳,下為圈足或四足。蓋可以仰置盛物,其上有圈足或矩形足。7、敦(duì)

的形態(tài)用來盛黍、稷、稻、粱等。敦為春秋中期新出現(xiàn)的器形,覆缽形蓋,上置三個環(huán)形鈕,唇短外卷,鼓腹扁圓、圜底蓋腹扣合呈圓球狀。肩腹飾有環(huán)耳,下接三小蹄足。戰(zhàn)國敦的形狀是蓋與器相合成球體,俗稱“西瓜敦”。8、豆的功能用來盛放肉醬的器皿?!墩f文解字·豆部》:“豆,古食肉器也?!倍苟嘧鲌A盤,中有長柄稱“校”,下為圈足。一般有蓋,蓋上有捉手或環(huán)鈕。青銅豆出現(xiàn)在商代中期,而盛行于春秋戰(zhàn)國。商代中期豆

商代中期豆是新出現(xiàn)的器物,數(shù)量極少,僅為新干大洋洲出土的假腹銅豆。戰(zhàn)國豆9、匕的作用古代挹取食物的匙子??脊虐l(fā)現(xiàn)的匕常與鼎鬲同出。商代匕,多體呈桃葉形,后可裝柄。西周匕,體呈桃葉形,后有扁條柄,柄尾磬折。戰(zhàn)國匕,體呈橢圓形,柄扁平而細長。10、俎(zǔ)

的使用俎是古代祭祀時用以載牲的禮器,也是切肉用的案子。俎體為兩端有足的長方形,有的案面微凹,有的案面上鑄十字形孔。青銅俎的數(shù)量很少,已發(fā)現(xiàn)的有商周和戰(zhàn)國時期的。二、青銅器的酒器酒器依據(jù)功能又可分作飲酒器、溫酒器、盛酒器和挹酒器。飲酒器有爵、角、觚、觶、觥;溫酒器有斝;盛酒器有尊、方彝、卣、罍、醽、瓿、缶、壺、盉;挹酒器有勺。1、爵的變化飲酒器,也是最早出現(xiàn)的青銅禮器。始于夏代終于西周中期,爵的一般形狀為圓腹,前有傾酒的流,后有可均衡流重量的尾,旁有鋬,上有二柱,下有三高足(商為三棱形而西周為刀形)。婦好墓出土了青銅爵群共有四十件。2、角的地位古代飲酒器?!抖Y記·禮器》:“宇廟之祭,尊者舉觶,卑者舉角?!苯堑男沃扑凭?,無柱、無流,兩端都是尾,有的甚至帶蓋。主要出現(xiàn)于夏,流行在商代和周初。3、觚(gū)的造型飲酒器。流行于商代和周初。型為:喇叭形口,細長身,圈足,身上常用凸起的棱作為裝飾。4、觶(zhī)的使用飲酒器。形似小瓶,侈口,圈足,大多數(shù)有蓋。腹分扁圓體和圓體兩種,前者形制有的較大,流行于商代晚期和西周初期。6、斝(jiǎ)的別稱古代溫酒器,古文獻稱“散”。一般形狀為圓腹,侈口,兩柱,三高足。少數(shù)腹部分襠、袋足;還有的腹作方形而四角發(fā)圓,四足,有蓋。7、兕觥(sìgong)的意義古代飲酒器和盛酒器?!对姟ぶ苣稀ぞ矶罚骸拔夜米帽速铞??!编嵭ⅲ骸傲P爵也?!庇械啮雀接凶镁朴玫亩?,說明它也是盛酒器。形狀一般為蓋作獸頭形,器似匜,橢圓腹或方形腹,短流,有鋬,下圈足或四足。而西周早期的觥都是方體的。8、尊的名字

古代盛酒器。商周時最常見的有圓形、侈口、圈足尊和少數(shù)方尊。春秋戰(zhàn)國,流行作成鳥獸形狀的尊,統(tǒng)稱鳥獸尊。9、方彝的起名古代盛酒器。特征是身作方形,腹有直、有曲,屋頂形蓋,蓋上有鈕。有的方彝腹側有雙耳。安陽殷墟五號墓出土一件似兩件方彝聯(lián)成一體的長方形器物,郭沫若先生稱其為“偶方彝”。10、卣(yoǔ)的地位

古代盛酒器,并且是專用以盛香酒的祭器。卣的形狀很多,或圓、或橢圓、或方形,也有作成圓筒形、鴟鴞形、虎吃人形等。其主要特征為:深腹有蓋和提梁。盛行于商代和西周。11、罍(lei)的鑒識

古代盛酒或盛水器。其形狀有圓形和方形兩種,一般均作深腹,寬肩、兩耳、有蓋、圈足,正面下腹部設一穿系用的鼻鈕。主要盛行于商代和西周。12、霝(ling)的時代古代盛酒或水的器皿。小口,唇外翻,束頸,寬肩,肩上兩側有獸耳,底內凹無足。流行于西周晚期和春秋早期。13、瓿(poǔ)的出現(xiàn)古代盛酒或水的器皿。低體,斂口、廣肩、圓腹、圈足。盛行于商代。商代中期瓿的紋飾繁縟,斂口、短頸、廣肩、寬腹圈足,是這一時期新出現(xiàn)的器物。商代晚期瓿。主要特征是斂口折沿,短頸圓腹,底近平,矮直圈足。均無蓋。14、缶(fǒu)的使用古代盛酒或水的器皿。流行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圓形,深鼓腹,有蓋。也有方形的。盛酒的稱為尊缶。盛水的稱為盥缶。盛水的稱為盥缶。15、壺的秘密古代盛酒器。青銅壺使用時期長,自商至漢;形式多樣,有圓形、方形、扁形、瓠形,以及圓形帶流、圓形高足等。16、盉(hé)的多用古代盛酒或水的器皿。其形狀多樣,商周盉多后有執(zhí)鋬;而春秋戰(zhàn)國時期盉上多設提梁。17、勺的變化為從盛酒中取酒之器。一般作圓筒形,后有長柄,有的短柄中空,是要安木柄使用。青銅勺始見于商代,一直沿用至戰(zhàn)國。

18、禁的珍貴古代安放酒器的器座?!秲x禮·士冠禮》:“兩廡有禁”鄭玄注:“禁承尊之器也?!爆F(xiàn)藏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銅禁最完好,時代屬西周初年。1979年河南浙川縣下寺春秋楚墓出土的銅禁,系失蠟法鑄造。其上更攀附十二條大龍,并以十只圓雕虎為足。三、水器的使用水器主要有盤、匜、鑒、盂。1、盤的功能

古代水器。古時“進盥”,用匜來注水,盤來承接水。盤多作圓形,也有長方形的,有的長方盤形體巨大,如虢季子白盤??勺髟”P。2、匜(yí)的象形古代澆水器?!蹲髠鳌罚骸胺顓F沃盥”。匜的特征是,前有澆水流,后有鋬,下四足、三足或圈足,也有無足的。主要流行于西周晚期至戰(zhàn)國。3、鑒的功能

古代盥洗器,流行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莊子·則陽篇》:“靈公有妻三人,同鑒而浴”,可見大鑒用來沐浴,鑒還是盛冰器。人們常用鑒盛水以照容,因而,古代也稱鏡為鑒。4、盂的分工

古代盛水或飯食器。其狀似附耳簋,圓腹,侈口,二附耳,圈足。也有個別方盂。出現(xiàn)于商代晚期和西周。

四、樂器的品種樂器主要有鐃、鐘、镈、鈴、鐸、勾鑃、錞于、鼓。1、鐃(náo)的組合

最早的青銅打擊樂器。鐃的形狀是似鈴而無舌,使用時執(zhí)把,鐃口朝上,用槌敲擊。鐃以三件或五件為一組。盛行于商代晚期。南方出土的大鐃形體極大,只能固定在座上進行敲擊。

2、鐘的進步

古代宴享和祭祀時用的打擊樂器。鐘是由商代的鐃演化而來的,流行于周。鐘的形式分甬鐘和鈕鐘。鐘在使用時以大小相次成組懸掛于筍虡(鐘架)之上,稱為編鐘。戰(zhàn)國曾侯乙編鐘數(shù)達六十五件。3、鎛(bó)的介入古代祭祀或宴享時用的青銅樂器。鎛為鐘的一個分支,與鐘小有差別,一般口呈橋形者為鐘,平口者為鎛。早期的鎛是單個使用的,到了春秋以后才出現(xiàn)了編鎛。太原趙卿墓出土十九件為一組的鎛。4、鈴的奇遇最早的青銅樂器。在河南偃師二里頭文化遺址中就已發(fā)現(xiàn)了單翼鈴,《詩·載見》“和鈴央央”。鈴常掛在旗上、車上和犬馬身上?!稄V韻》:“鈴,似鐘而小?!笨梢娾彽男螤钏歧姷w小,一般作平口或凹口,上有弓形鈕,體內有舌。5、鐸(duó)的鑒識古代樂器?!墩f文》:“鐸,大鈴也?!钡珎魇雷糟憺殍I的形體并不大。鐸有柄有舌,持柄而振,舌撞鐸體發(fā)聲?!吨芏Y·夏官·大司馬》:“群司馬振鐸,車徒皆作”。盛行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6、勾鑃(diào)的特色是一種手持的打擊樂器,其形狹長,使用時口朝上,手持鐸柄,以槌敲擊。存世句鑃銘文中有“擇其吉金鑄句鑃,以享以孝?!钡膬热荩芍茄缦砗图漓胗玫臉菲?。主要盛行于春秋時期的吳越地區(qū)。7、錞于的不凡軍中樂器。《國語·晉語》:“戰(zhàn)以錞于。”又《周禮·他官·鼓

人》:“以金錞和鼓。”所見實物形如圓筒,上大下小,錞于頂上有鈕,且以虎鈕為多。主要流行于春秋至西漢時期的長江流域地區(qū)。

8、鼓的風格

古代樂器。商周時期鼓多木質,銅鼓目前發(fā)現(xiàn)屬于商代

的,僅有兩面,兩鼓的主要特征是橫置的兩面鼓,有四足或矩形足。現(xiàn)在見到的大量銅鼓是出于我國西南少數(shù)民族地

區(qū),鼓呈圓形,均為單面鼓,由鼓面、鼓胴、鼓腰、鼓足等部分構成,在鼓腰常附有環(huán)耳。

鼓身和鼓面還飾有各種圖案的紋飾。主要盛行于戰(zhàn)國至漢代。

五、兵器的影響

主要有鉞、刀、戈、矛、戟、劍、鏃、胄、符、節(jié)。

1、

鉞的尊貴

一種劈砍兵器。形狀像斧頭,有穿,以安裝長柄。多用于刑殺,是權威的象征物。流行于商周時期。2、

刀的威猛常見于商代。其中直體翹首的大刀,單面?zhèn)热?,是用于砍殺的兵器。柄飾馬頭的短刀,則用于近身格斗。

3、戈的構思最具中國民族特色的長柄格斗兵器。戈的構造很特殊,鋒刃部分稱“援”;后部為“內”;下垂者是“胡”。垂直裝柄,橫刃有鋒,可以橫擊,啄擊和鉤殺。盛行在商至戰(zhàn)國時期。

4、矛的改良為刺兵。它由矛身、骹、柲、鐏四部分組成。商至戰(zhàn)國,矛一直都很發(fā)達。春秋戰(zhàn)國時主要形式為柳葉長骹式,體呈長條柳葉形。5、戟的巧思是一種戈矛合成一體的兵器。西周時,戟已經大量應用于戰(zhàn)爭。春秋時代,出現(xiàn)了新式的戈矛分鑄聯(lián)裝的戟,即戈矛同柲的長柄戟。

6、劍的內涵近戰(zhàn)短兵器。劍的構造簡單,使用靈活方便,兩面都有利刃,劍斗端有鋒,即能橫斬,又能直刺,平時帶在身上可以自衛(wèi),戰(zhàn)場上近戰(zhàn)格用以殺敵。最早出現(xiàn)了于西周時期,春秋戰(zhàn)國時代盛行。越王勾踐劍劍身還采用了菱形暗紋技術。7、鈹?shù)臍獬霈F(xiàn)于戰(zhàn)國時期,形狀如扁莖劍,使用時如矛裝柄。8、弩機戰(zhàn)國出現(xiàn)了殺傷力很強的木弩及其上的發(fā)射構件銅弩機。9、鏃的形態(tài)用于遠射的箭頭。商作扁平、凸脊、雙翼。西周矢鏃仍為雙翼,但鏃鋒夾角加大,倒刺尖銳。春秋戰(zhàn)國時期鏃樣式增多,主要有三棱式,雙翼式、尖鋒扁平雙翼式,均三側刃前聚成鋒,穿透力極強。10、殳

古代的一種武器,用竹木桿做成,青銅首有棱無刃。11、胄的防護

防護裝具。商代銅胄制作精良,正面多鑄有獸面紋飾,胄上豎立銅管,用來插裝羽纓等飾物。西周胄造型樸實,左右兩側向下延伸形成護耳,有的在沿邊寬帶上凸出一排圓泡釘。

12、兵符的構造傳達命令或調兵遣將所用的憑證。一符從中剖為兩半,有關雙方各執(zhí)一半,使用時兩半符合,表示命令驗證可信。符多作虎形,世稱虎符。13、節(jié)的信用通行的憑證。1957年在安徽縣發(fā)現(xiàn)了五枚鄂君啟的節(jié),其中舟節(jié)二、車節(jié)三。節(jié)上銘文記錄了水陸通行路線和車船數(shù)目等。十一、工具和農具商代,尤其是到了商代晚期,古代中國的青銅冶鑄業(yè)已有了高度的發(fā)展。這時,盡管石制工具仍在繼續(xù)使用,但已經廣泛地使用青銅來制作農業(yè)生產工具及手工業(yè)生產工具,從而使商代的農業(yè)和手工業(yè)生產有了很大的發(fā)展,這是商代高度發(fā)達的青銅文化的基礎。1、青銅農具商代的社會經濟以農業(yè)生產為主,而商代的農業(yè)是耜耕農業(yè),即主要使用耒耜來進行農業(yè)耕作。此外,商代的青銅農具還有钁和鏟等。漁獵在經濟生活中仍占有一定的地位??脊虐l(fā)現(xiàn)用青銅制作的漁獵工具主要有魚鉤及鏃(箭頭)。①青銅耒耒的形狀是上為長木柄,下端一般分為兩個齒(尖杈),青銅耒或是在兩個杈尖部位套上青銅耒尖,或者將整個耒端用青銅來制作。這樣,由于青銅堅固耐磨,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②青銅耜青銅耜上部亦為長木柄,下端為略呈長方形的木質耜身,在耜身的下緣套上一個青銅制的、略呈長方形、扁體中空、弧刃的耜冠。湖北黃陂盤龍城出土的商代中期的青銅耜冠,長16.6厘米、刃寬約10厘米。其使用方式及功效與今天的鐵鍬相同。③青銅钁钁是刨地破土的工具,略呈窄長方形,體厚重,下端為雙面刃,上端有方銎(qi6ng),用以安裝曲折形木柄,其使用方法類似今天的鎬。1959年河南鄭州二里崗出土的商代中期的青銅钁,高16.5厘米、上寬5.5厘米、刃寬4厘米。④青銅鏟鏟,古代文獻稱作錢,或銚。是將土鏟平及除草的工具。體呈長方形片狀,下端為刃,上部中間伸出短柄,柄上端有長方銎,用以安裝直木柄。1953年河南安陽大司空村出土的商代晚期的青銅鏟,長22.45厘米、刃寬8.5厘米。2、青銅工具商代用青銅制作的手工業(yè)生產工具主要有斧、錛、鑿、鋸、刀(削)、錐等,它們主要用于制作木器和木車等。①斧砍伐工具,一般為長方形,下端為雙面刃,上端為長方形銎,用以裝直木柄,然后再在直木柄上安裝橫木柄,并且,木柄與刃向一致。其使用方法和今天的斧子相類似。有的青銅斧上端側面有一個半環(huán)形耳。②錛錛,古代稱為斤,用于砍削木料,其作用類似于今天的刨子。體呈窄長方形,下端多作單面刃,上端為銎,用以裝曲折形木柄。特點是木柄與刃向垂直。③鑿鑿,體窄長,下端為單面刃,上端為銎,用以裝直木柄,用于鑿孔或開槽。1956年鄭州二里崗出土商代中期銅鑿,長18.2厘米。④鋸鋸,用于截斷木料或骨料等。河北藁城臺西出土的商代晚期銅鋸呈刀形,體下刃為鋸齒,后部有柄,長14.7厘米,寬4.2厘米,背厚0.4厘米。⑤刀刀,小的稱為削。一般為凹背弧刃,后有直柄。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的商代晚期銅刀,長約15厘米。同墓出土的銅削,柄端呈圓環(huán)狀,長13.9厘米。⑥錐錐,穿孔用。偃師二里頭出土的一件商代早期銅錐,體扁平,四棱向前聚成錐尖,長約8.5厘米。十一、生活用器的面貌主要有帶鉤、燈、璽印、爐、博山爐、樽、洗、耳杯、鐎斗、熨斗、硯滴、席鎮(zhèn)、錢幣、度量衡器。1、帶鉤的奢華

古代束腰帶上的掛鉤,多用青銅制造。帶鉤又稱師比,最初為北方草原民族所使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傳入中原,一直沿用到漢代。制作精美者,還采用鑲玉、嵌銀、鎏金等工藝。2、燈的設計

古代照明器具。青銅燈出現(xiàn)于戰(zhàn)國時期,而盛行于漢代。燈的樣子很多,最富感染力的當屬那些鑄成人形、禽形、獸形、樹形的藝術造型燈。著名的有河北滿城西漢竇綰墓出土的長信宮燈。3、璽印戰(zhàn)國官吏由諸侯來任命,作為官吏身份與權力憑證的官璽也就隨之產生了。戰(zhàn)國秦漢至宋元印章材質以青銅為主。印面形狀多為方形,還有長方形、圓形、橢圓形、曲尺形等。印上有小鈕,多為鼻鈕,以備穿系,以便將印佩在身上。印文有朱文(陽文)、白文(陰文)兩種,章法布局,古樸巧妙,又是優(yōu)秀的藝術品。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以后,規(guī)定只有皇帝的印才能稱為璽,一般的印通稱為印信。4、博山爐的神秘

古代焚香的器具。一般爐體作圓形,用來放香料;體下有高足,有的足還鑄成人形或鳥獸形;爐蓋均高而尖,雕鏤成山巒形上有人物、走獸,象征海上仙山“博山”,故名“博山爐”。盛行于漢代。

5、樽的豪華古代盛酒的器皿。器作圓形,直壁,有蓋,腹較深,下有三獸足,旁有鋪首銜環(huán)耳。6、洗的樸素

盥洗用器皿。形狀像盆,圓形、寬口沿,平或圓底,腹外多有鋪首御環(huán)耳,內底常用雙魚作裝飾,并多鑄吉語。盛行于漢晉。7、鐎斗的作用古代炊器。又稱“刁斗”多為軍中所用,“晝炊飲食,夜去執(zhí)行”,形狀一般是盆形附長柄,下有三足,柄首常作獸頭狀,少數(shù)鐎斗有流口。盛行于漢至魏晉。

8、熨斗的發(fā)現(xiàn)古式熨燙衣物的工具。形狀為圓腹寬口沿,有長柄,盛行于漢魏。

9、硯滴文房用具10、鎮(zhèn)席鎮(zhèn)11、貨幣商西周春秋貨幣一、商西周春秋貨幣商代海貝也作為貨幣來使用。商代還發(fā)現(xiàn)有用青銅、獸骨和蚌殼等仿海貝制成的銅貝、骨貝及蚌貝等。西周仍使用海貝貨幣,并使用銅塊作為稱量貨幣。春秋中晚期開始出現(xiàn)了金屬鑄幣。1959年在山西侯馬晉國遺址出土了12枚春秋晚期用青銅鑄造的仿照當時使用的青銅鏟的形狀鑄造的貨幣,聳肩尖足,平襠,其中一件有面文六字。柄部中空,稱為空首布。東周王室在春秋時期也出現(xiàn)了空首布,有大型、小型平肩或斜肩橋足空首布,面文大多一字,如“王”字,乃“王城”之省稱。一直流行到戰(zhàn)國時期,面文有“東周”等。二、韓、趙、魏主要使用布幣其特點:柄部已不再是中空的,而與鏟身同為扁平狀,稱為平首布。魏國的布幣大多是平首、平肩(或圓肩)、方足、圓跨。幣面上有的鑄有地名,如“安邑”、“蒲阪”、‘‘共’’等。有的幣面鑄有幣值銘文,如百當鋝”、“梁半幣”等。因此,魏布一般分為“半釿”、“一釿”、“二釿”三等。趙國的布幣多為平(或圓)首、圓肩、尖(或圓)足,一般分為兩等。幣面有的也鑄有地名,如“晉陽”、“離石”、“藺”等。此外,趙國布幣有的上面有三個圓孔,稱為三孔布,其面文有“南行唐(正面)、十二銖(背面)’’等。此外,趙國也有刀幣,小而直,通稱直刀,面文有“甘(邯)單(鄲)”等。韓國的布幣大多為小型方肩、方足、方跨布,面文有“平原”等。戰(zhàn)國晚期,韓、趙、魏均流行小型方足布。三、齊燕刀幣齊與燕主要使用刀幣,因其形狀仿自刀削,故稱刀幣。齊國的刀幣較大且厚重,上面鑄有銘文,常見的有“齊法化”、“齊之法化”、“節(jié)(即)墨之法化”等。燕國刀幣,早期是尖首刀。晚期形體較小,其刀背有磬折與弧形兩種,弧背時代較早,磬折時代較晚。上面多鑄有面文“明”字,又稱明刀。四、秦國貨幣秦國主要使用圜錢,圓形,無廓,中為方穿(孔),上面鑄有銘文“半兩”,又稱半兩錢。還有“文信”等圜錢。秦國同時還使用布帛作為貨幣。五、楚國貨幣楚國使用銅貝幣,橢圓形,通稱蟻鼻錢。上面鑄有銘文,常見的有“巺”等。楚國亦有少量銅布幣,長方、平肩、方足、首部有圓孔,面文舊釋“殊布當釿”,可能是楚并吳越等地后鑄造的地方性貨幣。楚國同時使用黃金鑄幣,在方形或圓形的金鈑上,鑿印有正方或圓形小印,印文常見有“郢爰”、“陳稱”。銀幣皆為布幣,長方鏟形。12、度量衡銅尺銅量銅權一、銅尺1931年河南洛陽金村出土的戰(zhàn)國銅尺,扁平長條形,長23.1厘米,寬1.7厘米,厚0.4厘米,一側刻10寸。二、銅量戰(zhàn)國青銅量器最著名的是秦國商鞅變法時制作的標準量器方升。長方形,一端有柄。器身左側刻銘文32字:“(秦孝公)十八年(前344)齊率卿大夫眾來聘,冬十二月乙酉,大良造鞅,爰積十六尊(寸)五分尊壹為升?!钡撞亢髞砑涌逃星厥蓟识?前221)統(tǒng)一度量衡的詔書,說明秦始皇統(tǒng)一度量衡時就是以商鞅方升作為標準的。三、銅權戰(zhàn)國時期的青銅衡器有銅權,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環(huán)形權。例如1954年長沙左家公山15號墓出土的楚國天平與銅環(huán)權。一種是半球形權,頂端有鼻鈕。1964年阿房宮遺址出土的戰(zhàn)國時期秦國的高奴權,上面鑄有銘文16字:“三年,漆工配(熙)、丞詘造,工隸臣牟。禾石,高奴?!辈⒓涌逃星厥蓟识暝t書、秦二世元年詔書及“高奴石”三字。第四講:青銅器紋飾類別在古色斑斕的青銅器上常裝飾有精美的花紋,盡管某些青銅器紋飾也可溯源于陶器圖案,但它們畢竟主要是體現(xiàn)了早期奴隸制社會的統(tǒng)治者的威嚴,力量和意志。因此,它具備了特有的歷史內涵和時代風格。常見的青銅器紋飾可以歸納為四大類,即怪異動物紋樣,寫實動物紋樣,幾何紋樣、人物畫像紋樣。一、怪異動物紋樣怪異動物紋樣有:獸面紋、龍紋、夔紋、蟠虺紋、蟠螭紋。

1.獸面紋獸面紋即傳統(tǒng)上所謂的饕餮紋。商代早期的獸面紋有獨立獸面紋、歧尾獸面紋和連體獸面紋三種型式,其中歧尾獸面紋最為普遍。殷墟第一期連體獸面紋數(shù)量增加,而且出現(xiàn)了分解獸面紋新紋樣。殷墟第二期獸面紋開始普遍采用雷紋作為地紋。獸面紋式樣也更富于變化。西周時期的獸面紋有它自身的特點,在早期出現(xiàn)一種簡樸式的風格,將獨立獸面紋和連體獸面紋作為一條紋飾帶置于銅器的口沿下,獸面紋的線條簡潔洗煉,地紋也被省略。然而昭王時期又出現(xiàn)極華麗的獸面紋飾,如器身通體飾雷紋襯底的連體獸面紋,屈軀舞爪,雙角及軀干都附加花邊,表現(xiàn)出這個時期的風尚。西周中期獸面紋向竊曲紋演化,隨著這種創(chuàng)新,在商周青銅器裝飾紋樣中占據(jù)最重要地位的獸面紋也就最終消失了。2.龍紋青銅器上流行時間最長的裝飾紋樣之一,龍是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動物。龍作為青銅器紋飾,最早見于商代二里岡時期,以后直至戰(zhàn)國,都有不同形式的龍紋出現(xiàn)。傳說龍的出現(xiàn)與水有關,《考工記·畫繢之事》謂:“水以龍、火以圜?!笔怯谬埖男蜗髞硐笳魉?,因此在青銅水器中,龍的圖案和立體形象有更多出現(xiàn)。3.夔紋是商代和西周前期青銅器上的重要裝飾紋樣之一。表現(xiàn)傳說中的一種近似龍的動物整身側面象,多為一角一足,口張開、尾上卷?!墩f文·文部》:“夔,神魑也,如龍,一足?!?。4.蟠虺紋又簡稱虺紋。仔細觀察目前稱為蟠虺紋的紋飾,是許多小蛇狀的動物相互纏繞,構成幾何圖形,多作為器物上的主紋,布滿器物全身,是春秋戰(zhàn)國時代呈網狀花紋的典型代表。5.蟠螭紋又簡稱螭紋。一些古籍中也說螭屬龍。春秋時代,蟠螭紋的興起,逐漸占據(jù)了統(tǒng)治地位。圖案中的螭有的有角,有的無角,以后者為多。作張口、卷尾、蟠屈形態(tài)。三、寫實動物紋樣寫實動物紋樣有:蛇紋、鳥紋、象紋、蝸身象紋、虎紋、鴞鳥紋、雁紋、牛紋、鹿紋、兔紋、龜紋、蠶紋、魚紋、蟬紋、貝紋等。1.蛇紋蛇在古代有作為善義的,如《詩·小雅·斯干》:“維虺維蛇,女子之祥?!鼻嚆~器上的蛇紋數(shù)量雖不多,但應用巧妙。商代卣的提梁兩端常飾蛇頭,蛇頭稍稍上翻,似在做倒垂的動作。春秋時期的四蛇方甗更為珍貴,方甗的四足上,飾有四條蛇,蛇身為浮雕,作圓卷纏繞狀。2.鳥紋青銅器上的鳥形紋飾,最早出現(xiàn)于商代后期,沒落于西周中期。最早出現(xiàn)于商代銅器上的鳥紋以寬帶狀的形式飾于器物的頸部、肩部。大鳥紋盛行于周昭王和穆王時期。一開始就被用作主題紋飾,并占據(jù)了青銅器的主要部位。

3.象紋紋飾中的象通常表現(xiàn)象的側面的特征,但自然寫實,生動逼真的。它們主要盛行商和西周。青銅器上飾有平雕象紋的,主要限制在樂器饒,酒器的觚、尊、兕觥;在青銅器上鑄浮雕象體的一部分主要限于酒器的方尊、方彝、兕觥、壺和食器簋。

4.蝸身獸紋它采用側面形象表現(xiàn)的傳統(tǒng),卻不去突出獸的整體,而是著重勾畫獸首,獸首表現(xiàn)細膩,上卷的長鼻,頭部突出長牙。而獸身用線十分簡練,蝸旋紋概括了獸的龐大身軀。這類紋樣一般見于西周早期的青銅器上。它存在時間短,西周中期青銅器上已不見。

5.虎紋初見于殷墟中期、流行至戰(zhàn)國時代。商代的虎紋,刻畫比較細致巨口獠牙,異常兇猛。西周虎紋相當寫實、細長尾上卷,這時期樂器鐘鎛上的虎飾明顯增多。春秋戰(zhàn)國的虎紋則相當圖案化。6.鴞鳥紋鴞鳥紋最早見于商代晚期的青銅器。這時鴟梟的刻畫顯得巧妙,它突出兩只又大又圓的眼睛。西周青銅器上的鴞鳥紋,不僅少見而且刻畫上也十分粗簡。梟首呈心形,圓目外凸,嘴向外鉤。

7.雁紋曲頸佇立,形象寫實。僅見于東周青銅器上,具有三晉地區(qū)風格,是地方性的紋飾。8.牛紋紋樣作牛的全形。牛體圓肥、大首、有角,前足作跪臥狀。牛紋較少見,商代牛紋多飾于卣頸部。西周早期銅罍的肩上出現(xiàn)過一首二身的牛紋。傳說中的商王亥曾服牛,說明在很早以前牛已為人類服務了。9.鹿紋紋樣有的只表現(xiàn)鹿首,有的則表現(xiàn)鹿的整體形象。前者如商代鹿方鼎,在鼎腹部飾有鹿頭圖案;后者見西周時代的卣上,所飾鹿紋,鹿作半蹲踞回首狀。10.龜紋紋樣一般刻畫龜?shù)娜?,形象寫實,多施于盛水器的盤內。商周人進行占卜時也大量地采用龜甲,這樣在青銅器上以龜形作為裝飾也就不難理解了。盛行于商代,春秋戰(zhàn)國時代仍沿用。

11.蠶紋甲骨文里就有蠶和桑字。它是人們所喜愛的一種動物,因而在青銅器上用蠶來進行裝飾,那是很合乎情理的。所見蠶紋,身體屈曲,頭圓,兩眼凸出。多用作器物的口沿或足部的裝飾,個別有作為主紋的施于器腹上。盛行于商至周初。

12、魚紋商代的魚紋,形象較為呆板。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魚紋,形象逼真。魚紋多施于盤、洗內。

13.蟬紋青銅器上常見的一種紋飾,多飾在獸面紋下面或飾在器身上,有的還飾在提梁上。所見蟬紋,有兩個過大的眼睛,體型有的似紡錘、有的象橄欖,蟬紋使用的器物上一般總是大量重復出現(xiàn)。最早見于殷墟中期,盛行于殷墟晚期到西周初期。

三、幾何紋樣幾何紋樣主要有:云雷紋、圈帶紋、渦紋、重環(huán)紋、波曲紋、竊曲紋、瓦紋、鱗紋、繩紋、云氣紋等。

1.云雷紋是一種以自中心逐漸外展的螺旋線為紋樣構成基礎,紋線有單雙之分,間隔均勻,故它的效果給人以動感.有人把呈圖形的稱作云紋,方形的稱作雷紋,但其分別不足都很明顯,故又合稱云雷紋。盛行于商代和西周。

2.圈帶紋紋樣為排列成帶的圓圈。多飾在器物的肩上或器蓋的邊緣等部位,或作為獸面紋等花紋的邊飾。二里頭文化青銅爵腹部已飾有實體的圈帶紋,西周已很少見。

3.渦紋這樣以旋轉輻射線為構成基礎,它形似旋渦,兩圈單線或雙線的同心圓,兩圓之間有三個或三個以上鉤狀線,作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旋轉排列。有人根據(jù)《周禮》:“火以圜”的說法,認為從圖形看,應稱火紋。最早見于二里頭文化時期,商代與西周早期最流行,后仍沿用。4.重環(huán)紋重環(huán)紋是由多個重環(huán)組成環(huán)帶。它除了作為單一紋飾裝飾在銅器上外,有時也與其它紋飾相配出現(xiàn)。盛行于西周中后期。

5.波曲紋它的形狀象一條抖起的帶子,似波浪起伏狀,在波曲的空間常填以眉形及口形紋樣。常飾于鼎、壺等大器上,氣勢宏偉。盛行于西周中、后期。6.竊曲紋它的基本特點是由兩端回鉤的或“S”形的線條組成扁長圖案,中間常填以目形紋。《呂氏春秋·適威》稱“周鼎有竊曲,狀甚長,上下皆曲,以見極之敗也?!币馑际钦f這種紋飾表示了事物發(fā)展過了頭,就要向反面轉化。盛行于西周中后期,春稱戰(zhàn)國時仍沿用。7.瓦紋由平行的凹槽組成,形成一排排抑瓦。常飾在器物的腹與頸上。始見于殷墟晚期,盛行于西周中晚期。

8.鱗紋形狀似魚鱗,又稱魚鱗紋。飾在器物上時常是上下幾層重迭出現(xiàn),繁密的鱗片滿布于整器,線條較粗獷。也在單層出現(xiàn)的如簋的圈足部分。最早見于商代晚期,盛行于西周晚期至春秋。

9.繩紋又稱绹紋。由兩條、四條或更多的波線交錯扭法成繩索狀。多飾于器物的圈足上,或為主紋的附飾。施以此類紋飾的青銅器以出土于三晉者為多,流行于春秋晚期至戰(zhàn)國時期。

10.云氣紋由流暢的回旋線條組成復雜多變的帶紋,猶如飛揚飄蕩的流云。此紋樣是戰(zhàn)國時期流行的神仙思想的反映,戰(zhàn)國青銅器、漆木器上,經??梢钥吹阶鳛樯裣上笳鞯脑茪饧y。青銅器上的云氣紋大多為金銀錯。流行于戰(zhàn)國中晚期,沿用至秦漢時代。

四、人物畫像紋樣春秋戰(zhàn)國交際,青銅器花紋設計出現(xiàn)描寫現(xiàn)實生活的圖象紋,開漢代畫像的先河。此類紋飾多施在鑒,壺等器物上,并且大都采用嵌紅銅和線刻紋,布滿全身。第五講:青銅器銘文的內容大量青銅器上鑄刻銘文,古代稱鐘鼎文,現(xiàn)在一般稱“金文”

?!兑笾芙鹞募伞分浵惹赜秀懬嚆~器近一萬二千件。據(jù)1985年版《金文編》統(tǒng)計,先秦金文單字有3772個,已識字2420個,未識字1352個。郭沫若先生指出中國青銅器“銘文之可貴在足以徵史”。1.記載重大歷史事件西周武王時期的利簋記載了武王伐紂在甲子日。西周成王時期的何尊記載了西周初為鞏固對東方的統(tǒng)治而營建成周的歷史。西周恭王時的墻盤記載了西周從文王到恭王諸王的主要政績。2.記載西周初分封諸侯1986年北京房山琉璃河西周初期大墓出土的克盉與克罍記載周王“令克侯于匽(燕)”。經研究,克是太保召公爽的長子,是第一代燕侯。銘文印證了《史記·燕召公世家》:“周武王之滅紂,封召公于北燕?!?、記載賞賜采邑或田地西周中期的永盂記載了益公傳達恭王的命令,賞賜給官員永兩處田地。4、賞賜民眾或奴隸以及其他物品西周康王時期的大盂鼎記載了周康王二十三年一次賞賜給貴族盂總計1726人,其數(shù)量之多是驚人的。5、買賣人口及其價格西周中期的曶鼎銘文卻為我們提供了迄今為止唯一的資料。說明在西周時期以馬和一束絲換奴隸交易,說明奴隸遠不如牛馬值錢,奴隸的地位比牛馬還要低下。6.土地交易西周中期的倗生簋記錄了貴族倗生和格伯間發(fā)生的以馬換土地的交易,經王室派員參加、訂立盟約的經過,以傳示子孫后代。7.周王舉行祭祀典禮或錫命典禮西周晚期的頌壺銘文詳記冊命典禮的時間、地點、冊命典禮過程、受冊命者與佑者、王命的內容,受命者還要返納玉幣等等,較古代文獻諸如《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所記周襄王策命晉文公的典禮還要詳盡。8.周王對臣下的訓誥西周宣王時期的毛公鼎銘文499字,這是中國古代青銅器銘文中之最長者。其內容記周王在錫命毛公時,對毛公的五次訓誥。為了挽救周王室的危機,要求毛公率領下屬官員,勤勞政事,不要沉湎于酒,不要侮辱鰥寡,努力輔弼王位。9.西周軍制及對少數(shù)民族的征伐西周厲王時的禹鼎,其銘曰:“王乃命西六師、殷八師曰:撲伐噩侯馭方?!蔽髦軙r期作為通稱,師與軍同。西周晚期的虢季子白盤銘文記載周王命虢季子白征伐西北的少數(shù)民族獫狁,獲得了勝利。周王在周廟予以賞賜和宴饗。10、法律判決書西周中期的朕匜銘文記錄一篇法律判決書。朕的下屬牧牛因為與上司朕爭五夫敗訴,最初被判墨刑及鞭千,后來被赦免了500鞭,其余500鞭及墨刑改用銅300鍰來贖,并立誓今后不敢再擾亂朕。11、西周時期商業(yè)情況周宣王時期的兮甲盤銘文記載周王室嚴加管理,要求商人必須到指定的由官方管理的市場上交易,否則要嚴刑處罰。第六講:青銅器各期特點二里頭文化青銅器商代青銅器西周青銅器春秋青銅器戰(zhàn)國青銅器漢代青銅器宋代至清仿古青銅器夏代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發(fā)現(xiàn)了相當于夏代晚期的青銅鼎、爵、斝、盉、戈、鈴等禮樂器。胎體薄,但此時青銅爵,從鑄痕看,內外范多達四塊,器壁薄而均勻,其工藝水平已脫離最原始狀態(tài)。商代前期

商代前期以河南二里崗和湖北盤龍城遺址為代表。與二里頭青銅器相比,商代前期青銅器的器種顯著增多,如食器有鼎、鬲、甗、簋,酒器有爵、角、斝、觚、尊、卣、壺、罍、水器有盤、盂等。但仍是薄胎。在形制上有不少特征,容易判別,如鼎多錐足,爵、斝平底,觚體粗矮。紋飾,還沒有作為圖案襯地的花紋,即所謂地紋。紋飾大多作帶狀,并常見弦紋,獸面紋和夔龍紋。獸面紋的線條圓轉流動,很有特色。在帶狀獸面紋上下夾以聯(lián)珠紋,則是當時流行設計。商代后期為青銅器鼎盛期。青銅器胎壁都較厚,器物有種類多,造型多的特點。紋飾豐富,饕餮紋、夔紋為代表,流行通體滿花,使用云雷紋作為地紋,還出現(xiàn)了在圖案上重疊加花的所謂三層花。形成了富麗繁縟之風格。鑄造出最大、最重的后母戊鼎代表制造業(yè)的發(fā)達。內容大多是標明禮器制作者的族氏以及被祭祖先在宗廟里的稱號(廟號)。,書體為“畫中肥而首尾出鋒”的波磔體。北方民族青銅器我國北方草原地區(qū)古代少數(shù)民族的文化遺存中,常見裝飾各種動物紋的器物,呈顯地方特性,習慣上稱之為“鄂爾多斯式青銅器”。這一時期的鄂爾多斯式青銅器動物紋飾均系圓雕,主要表現(xiàn)為動物或動物的頭像。動物種類有馬、羊、鹿、蛇等。江西新干大洋州青銅器南方地區(qū)青銅文明。禮器:鼎、鬲、甗、豆、簋、罍、壺、卣、瓚。樂器:鎛、鐃。兵器:矛、戈、勾戟、鉞、刀、劍、匕首、鏃、胄、鐏。農具有:犁、臿、耒、耜、鏟、斧、錛、鐮。工具:铚、斨、钁、刻刀鑿錐、砧。西南地區(qū)廣漢三星堆青銅器三星堆的區(qū)域特性表現(xiàn)最明顯的早期蜀文化,是其使用大量的青銅資源雕塑大型的神像、人像。青銅容器不多,其的風格與南方新干大洋洲相近。西周早期器類和造型設計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方座簋、四耳簋、曲壁方彝、刀形寬足爵以及勾戟等是新出現(xiàn)的形制。鼎、尊、卣、簋的下腹向外傾垂,最大腹徑不在鼎腹中部,而在下部。卣蓋左右兩邊出現(xiàn)直立的“犄角”,盤也在此時出現(xiàn)雙耳。獸面紋、夔紋、鳥紋占主導地位。長篇銘文增多,有的直接記載了武王伐紂,周公東征等重大歷史事件,有的記述了分封諸侯、祭祀祖先以及與殷遺、鬼方、楚荊的戰(zhàn)爭和賞賜臣工等。西周中期此期酒器減少,出現(xiàn)列鼎制度(來表示所有者身份),創(chuàng)盨、簠、匜、編鐘等新器類。鼎流行獸足,腹部淺。簋多加蓋,流行弇口獸首銜環(huán)簋,低體寬腹。銘文內容涉及土地和法律制度,或記載賞賜冊命。銘文字玉著體,結構趨于疏散。西周晚期青銅器定型化。鼎的典型式樣是直耳圜底,足呈中間細兩頭粗的馬蹄形。簋弇口鼓腹,下承三附足。鬲平襠束頸,口沿平向外折,無耳。流行重環(huán)紋、竊曲紋、瓦紋、鱗紋、環(huán)帶紋為主。銘文有的多達近五百字,內容涉及對淮夷和獫狁的戰(zhàn)爭,土地糾紛、法律訴訟和賞賜冊命等。銘文行款整齊,筆劃勻稱。毛公鼎銘文,是此期代表性的書體。春秋時期中晚期敦、缶、鑒、鉦、錞于、帶蓋豆相繼出現(xiàn)。鼎腿瘦長,鼎足作馬蹄形。簋出現(xiàn)了蓋冠作蓮瓣形的方座簋和封口式匜、無足平底匜。出現(xiàn)了編镈。劍鑄造精良成為重要的近戰(zhàn)兵器。出現(xiàn)了采用失蠟法制造的青銅禁。流行蟠螭紋和蟠虺紋。銘文在顯著部位,注重裝飾。書體晉、鄭端莊秀勁,晉還流行尖頭、肥腹的蝌蚪文。齊銘作長方形,筆畫平直。秦銘規(guī)整,每個字單獨做摸。楚國和吳越銘文修長,并加以禽鳥形的飾筆,稱鳥蟲書。

鳥蟲書鳥蟲書是春秋中后期至戰(zhàn)國時代盛行于吳、越、楚、蔡、徐、宋等南方諸國的一種特殊文字。書體常以錯金形式出現(xiàn),其多見于兵器。鳥書亦稱鳥篆,筆畫作鳥形,即文字與鳥形融為一體,或在字旁與字的上下附加鳥形作裝飾;蟲書筆畫故作蜿蜒盤曲之狀,中部鼓起,首尾出尖,長腳下垂,猶如蟲類身體之彎曲,故名。鳥蟲書應是最能體現(xiàn)文字南方文化特色的。戰(zhàn)國時期青銅器趨于輕靈奇巧,簡易實用。精確耐用的青銅度量衡器出現(xiàn)了。流行鉤連雷紋、貝紋、绹紋。采用錯金、錯銀、嵌錯紅銅、松石和細線刻鏤工藝。銘文大多為刻銘,一般很簡短,其內容多為制作年月、地點、督造官、工官及制造者的姓名,或是標明器物的重量與容積等,其性質為“物勒工名,以考其誠?!北狈矫褡迩嚆~飾牌春秋后期至戰(zhàn)國時期出現(xiàn)了許多富有北方民族特點的裝飾有各種動物紋的青銅器。這些器物出自內蒙古西部地區(qū),河北北部和地區(qū)。這里正是匈奴族活動的地域,它代表了匈奴文化動物紋的特征。動物紋包括浮雕、透雕銅飾牌和圓雕銅飾。這一時期動物紋題材除表現(xiàn)家畜和貓科猛獸、鷹鳥頭象外,還有虎、狼、羚羊、綿羊、鷹、鴨等動物形象?;Ⅴ瓜喽罚潜陈?、狼食盤羊、虎吞鹿、虎食驢、虎食牛及老虎與鷹頭獸相斗等造型大量涌現(xiàn),這種題材在兩漢時期更為流行。秦代青銅器始皇和二世詔的度量衡器成了此時多見的物品。有尺、量、權。1980年在陜西臨潼始皇陵發(fā)現(xiàn)的兩輛大型銅車馬,大小約為實際車馬的一半。一號銅車馬為駟馬立乘的兵車;二號銅車馬是駟馬輜車。漢代青銅器銅器基本為素面。其鼎主要承自秦式,但一般三足更矮。秦人慣用的鍪和蒜頭壺繼續(xù)流行。壺腹比秦壺要鼓;銅鈁流行。銅甗皆為釜甑合體。鎏金和錯金銀技術應用普遍。銘文內容仍沿用戰(zhàn)國的“物勒工名”制度??蹄懺龆?,銘文流行簡化字。

第七講:晚期青銅器

秦漢以后,可以廣泛運用于生產工具和兵器制造的鐵器和逐漸發(fā)達起來的日用陶瓷器替代了青銅器,古老的青銅器鑄造走向了衰退。但是,作為金屬鑄造業(yè)的一部分,晚期的銅器制造仍保持了一定的規(guī)模,只是其規(guī)模和使用功能已與早期銅器不同。它們中的宋代銅禮器,元代的仿古祭器,明代宣德爐,清代宮廷銅器等,卻仍然是我國古代銅器的珍品。本講涉及的主要就是宋元明清四代的晚期銅器。1、宋代的仿古銅禮器

宋徽宗大觀初年(公元1107年),設置議禮局仿制商周青銅器。后為南宋所繼承,最突出者是高宗。仿造青銅禮樂器用于宮廷。這些銅器大多毀于戰(zhàn)火?!按箨社姟焙汀罢投Α?、“宣和三年尊”、“秦檜豆”等是僅存的部分器物。這時期民間銅器作偽,趙希鵠在《洞天清錄集》上有詳細的記載。大晟鐘

“大晟鐘”是編鐘。該編鐘是宋徽宗崇寧四年仿照春秋時期“宋公成鐘”制造的。靖康二年被金兵劫掠到北方,金人“乃取大樂與地同和之義”,將其中一部分改刻“大和”。政和鼎“政和鼎”的形制為流行于商后期至西周早期的鼎形。紋飾為高浮雕的帶身獸面紋,有雷紋為底,三組紋飾間有棱脊相隔,這也是商後期所通行的?!罢投Α痹诜妈T時,很可能有商後期的鼎作摹本,只是在紋鈽方面,因為復古,不免流露出拘謹。

宣和三年尊銘文“宣和三年尊”是又一件宮廷仿造的禮器。尊內底鑄有銘文二十六字:“唯宣和三年正月辛丑,皇帝考古作山尊,

于方澤,其萬年永保用?!庇纱丝芍撟鹗顷愒O在方澤壇上的。紹興豆

“紹興豆”銘文在口沿“佳紹興丙寅三月己丑,帝命作豆,賜師臣檜家廟,以薦菹醢,唯予永世用享”。銘文反映了此豆是高宗命制的祭器,而后賜予秦檜。反映出了南宋仿古祭器在家廟制度中的角色。2、大元的仿古祭器

元代官辦的工場是“出臘局”,仿作的青銅器有:鼎、簋、簠、盨、爵等,一般都鑄刻有本朝年款,字用楷體。私營鑄造銅器也很發(fā)達。出名的有杭州姜娘子和平江王吉。姜家多依據(jù)古銅器樣式仿造,但花紋較細小,多為方勝、回紋、龜紋。王家作工則較粗,花紋也模糊,與古銅器不太像。3、明代銅器明宣宗朱瞻基時,仿《宣和博古圖錄》及《考古》鑄仿古器。明代藩王也仿鑄古銅器。其中,晚明潞王朱常淓最為突出,所造器物底部留有

“敬一主人”款。民間此時還有:石叟、胡文明等著名工匠的作品。4、清朝仿古彝器乾隆帝于內務府增設造辦處,專司鑄造事宜。形制刻板;紋飾多有變化,獸面紋呈蝴蝶狀,夔紋為魚形。

第八講:青銅器的辨?zhèn)谓嚆~器作偽五種方法:整器仿造并作偽

改造古器作成新器

拼湊古器殘件作成新器

古器上重新刻花古器上新刻銘文

辨?zhèn)蔚姆椒ㄈ缦拢阂?、鑄造工藝偽器以真器為模,用翻砂的方法鑄造。以此種方式做作偽器,形態(tài)雖可以亂真。但從鑄造技術角度還是可以看出破綻:(1)新鑄偽器一般比古器沉重。因為偽器沒有腐蝕過,用手掂量亦可感知真?zhèn)巍?2)用翻砂法所鑄偽器表面無范線;而古銅器采用合范法鑄造,器表會留有范線。(3)古代陶范鑄造青銅器,需在內外范間墊一些碎銅片,以固定二者間距離。作偽者不需要使用墊片,即使刻意模仿也不了解墊片的分布方式,往往弄巧成拙,是辨?zhèn)蔚闹匾罁?jù)。(4)古代青銅器表面光潔,而偽器由于合金成分的問題,常會出現(xiàn)砂眼、縮孔現(xiàn)象。二、造型對于古代青銅器的造型,要從以下幾點去觀察:耳、口、流、頸、腹、鋬、足、底和器里。只要熟記器體各部位的大小和比例關系、及器物體重厚薄,再參考紋飾、銹蝕、銘文等各種特征,分析對比,就能辨別新舊真?zhèn)?。三、紋飾鑒定真?zhèn)?,還可根據(jù)鑄紋和刻紋的不同特點加以區(qū)分。如商周青銅器的鑄紋線條間的凹槽呈上窄下寬狀;花紋線條轉折處微顯圓,并非直角。若從紋飾的線條上來觀察后仿器,則覺生硬、滯斷、呆板。對于那些舊胎刻填加漆、加金銀片的偽器物,往往難以一下識破,還需結合其他方面特征,研究辨析。四、銘文風格以各個時期所具典型字體入手,體會各代筆法的不同風格,也是斷代和判偽的一種切實可行的途徑。還要注意實踐,將真假實物銘文,相互比照,審讀其銘文的內容,排列的形式,鑄造的部位,筆道的深淺等。五、銹蝕狀態(tài)銅器上銹是侵蝕銅質生成的,堅固致密。偽裝銅銹,以各色顏料偽裝處理,但終不自然?!包c土噴銹”的方法,雖然偽裝的很像,但一遇硬物磕碰就會脫落,一碾即成粉末狀。用硫酸銅、氯化銨等化學調配做銹,效果雖好,但終究不是長時間自然形成的銹,因此缺少層次感,顯得銹是浮在器物表面。六、X熒光光譜分析X射線熒光光譜法鑒定文物包括兩個內容,一是鑒定文物的材質。有些各時期青銅合金不同,此法可探尋規(guī)律,為斷代研究提供依據(jù)。二是辨?zhèn)危I品青銅合金成分交雜,會包含一些新的成分,或合金比例不符合古法,這些用肉眼就不好分辨,此法一辨即明。x光透視法,通過用強度可達200KV的機對青銅器進行觀察,觀察器物上墊片的放置地方和狀態(tài)。如西周鼎腹底墊片數(shù)目皆多于三個,而且呈小三角形排列。而春秋戰(zhàn)圖時期青銅器壁較薄,故墊片使用較商周器多。故熟練掌握強力X光機對判別真?zhèn)我埠苡袔椭?。七、熟坑與生坑傳統(tǒng)鑒定青銅器所說的“生坑”,是指新出土保持著出土時的本來面貌的青銅器,“熟坑”指經歷了“傳世”過程,經藏家除銹、擦光、上臘之后的青銅器。第九講:銅鏡古代照面的用具,早期均作圓形,正面磨光發(fā)亮,背面有鈕用于穿帶,便于配掛。出現(xiàn)新石器時代的齊家文化時期沿用至清代。1、齊家文化銅鏡目前我國發(fā)現(xiàn)最早的銅鏡是產生于距今四千多年前的齊家文化時期。圓形,背有鈕,裝飾幾何紋,制作粗糙。代表了中國銅鏡的初始形態(tài)。2、商代銅鏡商代發(fā)現(xiàn)五面銅鏡,圓形,鏡較小,中央有半環(huán)形鈕,背鑄有葉脈紋、連珠紋等紋飾。其中四面出自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它們是中原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時代最早的銅鏡。3、西周銅鏡西周時代的銅鏡,圓形,一般為素背,但其鈕制形式很多,有橄欖形、長方形、半環(huán)形等。此時銅鏡仍處于初始階段。4、春秋銅鏡春秋時期銅鏡也很少,多數(shù)為素背,少數(shù)飾有虎、鹿、鳥紋。5、戰(zhàn)國-銅鏡的大發(fā)展時期銅鏡等日常生活使用的青銅器的生產大為發(fā)展起來,并得到了普遍的應用。例如在湖南長沙發(fā)掘的戰(zhàn)國時期的楚墓,約四分之一都隨葬有銅鏡。楚國的銅鏡主要有山字紋鏡、蟠螭紋鏡、四獸紋鏡等;往往以細密的羽狀紋作為地紋,含錫較高,制作十分精致。河南洛陽金村出土的銅鏡可以作為中原地區(qū)的代表,工藝十分精湛,有金銀錯鏡、鑲玉嵌琉璃鏡、鏡面與鏡背分別用含錫量不同的青銅制成的復合鏡等。此外還有武士騎馬持劍與野獸搏斗的狩獵紋鏡等,表現(xiàn)社會現(xiàn)實生活,十分生動。西漢銅鏡逐漸厚重,鏡上常有吉祥語的銘文,書體秀美,有的為懸針書體,具有很好裝飾效果。鏡鈕多作半球形、柿蒂形鈕座十分流行。戰(zhàn)國出現(xiàn)的彩繪鏡依然存在,星云紋和連弧銘文鏡流行;此時還出現(xiàn)了“見日之光”透光鏡,當光線照射到銅鏡正面時,能反射出鏡背面紋飾的大致圖像它的出現(xiàn),反映了制鏡工藝的高度水平。新莽時期一種規(guī)矩(博局)紋鏡十分流行,有的還采用鎏金銀工藝。東漢中期至魏晉時,新出現(xiàn)了浮雕的畫像鏡、神獸鏡。6、兩漢-銅鏡發(fā)展的繁榮時期7、中衰時期的三國兩晉南北朝

銅鏡此時,中國對日本銅鏡鑄造有著重要的影響。景初二年,日遣使來到中國魏朝,曹魏統(tǒng)治者贈送其女王卑彌呼的物品中有“銅鏡百枚”。這時,南方吳國的神獸鏡和畫像鏡被舶載到日本。其中,一種鏡緣隆起,尖頂,斷面呈三角形的神獸鏡,被稱為“三角緣神獸鏡”,僅見于日本古墳。8①隋唐代-銅鏡發(fā)展的高峰時期唐代是我國銅鏡發(fā)展的顛峰,它不僅制作精工,而且打破了傳統(tǒng)銅鏡為圓形具鈕的單一模式,出現(xiàn)了方形、菱花形、葵花形和帶柄手鏡等多種形式,紋飾也變得豐富多彩,有花蝶、葡萄、鳥獸,人物故事等,具有很高藝術價值。這一時期還出現(xiàn)了嵌銀背、金銀平脫、螺細鏡。8②隋唐銅鏡的特色隋唐初期,銅鏡的主題紋飾以瑞獸、十二生肖、寶相花紋為主,造型豐腴、活潑。引人注目的海獸葡萄紋鏡,它以高肉浮雕葡萄為主題,間飾海獸、雀鳥、蜂蝶和花草,紋飾華麗而繁縟。此時銘文十分規(guī)整,字體為正楷,富有時代特性。隋與唐鏡銘文有劃時代的一脈作風,幾乎是千篇一律的四字或五字駢體文銘。唐中期,銅鏡的紋飾,格調新穎,題材廣泛,禽鳥、花草占居了主要地位。另外,人物故事題材大量涌現(xiàn)。這時期主要流行有對鳥紋、盤龍紋,以及人物故事圖案。金銀平脫、嵌螺鈿、嵌銀背工藝流行。唐代后期,銅鏡的紋飾趨于簡單、粗拙,失去了盛唐銅鏡富麗堂皇的風格。這時期,含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