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一大聯(lián)考皖豫名校聯(lián)盟2023屆高三上學期第一次考試 歷史 Word版含解析_第1頁
天一大聯(lián)考皖豫名校聯(lián)盟2023屆高三上學期第一次考試 歷史 Word版含解析_第2頁
天一大聯(lián)考皖豫名校聯(lián)盟2023屆高三上學期第一次考試 歷史 Word版含解析_第3頁
天一大聯(lián)考皖豫名校聯(lián)盟2023屆高三上學期第一次考試 歷史 Word版含解析_第4頁
天一大聯(lián)考皖豫名校聯(lián)盟2023屆高三上學期第一次考試 歷史 Word版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11-絕密★啟用前“皖豫名校聯(lián)盟”2023屆高中畢業(yè)班第一次考試歷史考生注意: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填寫在試卷和答題卡上,并將考生號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卮鸱沁x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24小題,每小題2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公元前16世紀,商王朝勢力一路向南擴張,不僅在江漢平原的盤龍城(今湖北武漢東部)建立據(jù)點,還將其勢力深人到江南腹地。這次“擴張"A.開啟了中華文明多元二體化進程B.推動了商王朝內外服制度的形成C.促進了南北方文化的交流與融合D.為西周推廣分封制度奠定了基礎2.春秘戰(zhàn)國時期,百家文學雖都以不同角度突破了傳統(tǒng)道術而各具特色,但“皆自以為真堯舜”,都是在為統(tǒng)治者設計治國平天下的方案。這說明,“百家之學”A.體現(xiàn)了對政治的依附性B.對現(xiàn)實社會的探索C.代表了新興力量的崛起D.致力于追求社會和諧3.角抵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稱為“角力”,是軍民習武練兵的一種方式。秦滅六國后承罷講武禮,為角抵”,變成了民間一種單純的娛樂游戲。秦統(tǒng)治者的舉措A.削弱了軍隊的戰(zhàn)斗力B.打擊了六國殘余勢力C.旨在消除儒學的影響D.有助于改善社會風俗4.漢代察舉制設有專門選拔具有各種特殊人才的“異科”,既包括“勇猛知兵法有道術”,也包括“明經(jīng)典、法律、法規(guī)和懂民政、善理財、長治水”等,如:何并、尹賞等就曾以善于治理民政而被察舉為縣令。由此可知,設立“異科”A.有利于提升國家的治理能力B.為門閥政治形成創(chuàng)造了條件C.旨在踐行儒家“學而優(yōu)則在”D.完善了察舉選拔人才的程序5.圖1為魏晉時期的“燒烤”畫像磚。據(jù)記載,“灸(燒烤)”本是游牧民族烹飪肉類的手法,“自泰始(西晉武帝同馬炎的年號)以來,中國尚之。貴人富室,必畜其器,吉享嘉賓,皆以為先”,灸肉成為魏晉時期上層貴族喜愛的一道美食。這說明A.民族隔閡日漸消失B.民族交融得到發(fā)展C.中原民族出現(xiàn)異化D.華夏認同空前加強6.756年,唐政府下令,各軍鎮(zhèn)“應須士馬甲仗、糧賜等,并于當路(地)自供”,使“四方大鎮(zhèn)"“自給于節(jié)度團練使”。這一舉措A.削弱了地方軍鎮(zhèn)的財力B緩和了軍鎮(zhèn)與中央矛盾C.導致了中央財力的匱乏D埋下了藩鎮(zhèn)割據(jù)的隱患7.唐代前期,租庸調制的主要納稅對象是農民,中后期的兩稅法不僅把幾乎全國人戶作為納稅對象,且規(guī)定“戶無主客,以現(xiàn)居為簿”。據(jù)此可知,兩稅法A.減輕了農民納稅負擔B.體現(xiàn)了稅負公平原則C.抑制了土地兼并速度D.以人丁為主進行征稅8.鳳首壺(圖2為唐代墓葬出土的唐三彩鳳首壺)是唐代器物新出現(xiàn)的風格樣式,一般認為是模仿薩珊波斯和粟特(中亞古國)的金銀器胡瓶造型而改造成的。這可佐證,唐代A.中亞文化開始影響中國B.絲綢之路開啟文化交流C.文化上注重兼收與創(chuàng)新D.異域文化出現(xiàn)異彩紛呈9.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年)十二月,“京城河南草場遺火”,侍衛(wèi)步軍副都指揮使命令附近的殿前司虎翼軍“以近便營兵救撲之”,而殿前司卻以不歸統(tǒng)屬而要求“當俟詔旨”。由此可知,宋代A.國家治理效能低下B.權力制約嚴密規(guī)范C.皇權專制空前加強D.內部動亂得到遏制10.遼國的契丹族原本只有本民族語言而沒有本民族文字,南北面官制實行后,遼統(tǒng)治者仿照漢字創(chuàng)造了本國文字,其中契丹大字就是“以隸書之半增損之”而成。這說明,南北面官制A.促進了契丹民族的漢化B.緩和了契丹與漢族矛盾C.具有鮮明的奴隸制特色D.推動了契丹文化的發(fā)展11.榷場是宋代在邊境地區(qū)設立的管理貿易和稅收的場所。北宋大中祥符年間,有遼國商人到未設榷場的瀛州進行販易,被當?shù)匕傩瞻l(fā)覺,因此被勒索了大量錢財后方得免除報官。這反映出,宋代A.邊境貿易管理嚴格B.百姓排斥榷場貿易.C.商業(yè)稅收受到重視D.邊境走私得到遏制12公元代雜劇多采用“畫白相生電的表演形式,即以唱曲抒情、賓白(說話)敘事,交代故事情節(jié)。據(jù)此可知,曲內相生”A迎合了市民階層價值取向B.標志了雜劇表演走向成熟C.有助于塑造舞臺藝術形象D.明確了雜劇表演角色分工13.據(jù)《明史》記載,“至仁宗而后,諸大學士歷晉尚書保傅,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綸言批答,裁決機宜,悉由票擬,閣權之重,偃然漢唐字輔”。這反映了A.內閣已成獨立行政機構B.內閣完全實現(xiàn)宰相化C.皇權專制統(tǒng)治得到加強D.閣臣專權現(xiàn)象的重現(xiàn),14.清康熙朝至乾隆五年(1740年)編纂完成了《大清一統(tǒng)志》,該志“自京畿達于四裔,為省十有八,統(tǒng)府州縣千六百有奇。...憲古證今,眉列掌示,圖以臚之,表以識之”。據(jù)此可知,這一舉措A.利于強化疆域空間認知B.有助于解決邊界領土爭端C.拓展了清朝前期的疆域D.表明國家主權意識的形成15.乾隆時期,《襄陽府思》提到“春末夏初,玉米)即成蛀批,不可久貯耳”,所以玉米除保留基本的口糧外,大多被人們用來換取鹽等生活必需品。這一狀況A.阻礙了玉米種植的推廣B.緩解了市場上糧食危機C.加劇了市場糧價的暴漲D.助推了糧食商品化發(fā)展16.鴉片戰(zhàn)爭期間,林則徐組織摘譯的《各國律例》不僅部分翻譯了瑞土滑達爾所著的《國際法》,還創(chuàng)造了關于西方政治體制諸如“律好司”(上院)、“甘文好司區(qū)主院)廠“巴厘滿”(議會)等一些新鮮詞匯。這說明,《各國律例》A.全面介紹了西方的政治法律B.為國人引入了近代意識C.旨在服務于現(xiàn)實戰(zhàn)爭的需要D:瓦解了清廷天朝上國觀念17.表1表1為1873--1883年輪船招商局主要年份的擴股情況。這說明A.輪船招商局的經(jīng)營日趨規(guī)范B.洋務派初步實現(xiàn)了求富目標C政府極扶植官辦民用企業(yè)D.國內融資環(huán)境逐步得到改善18.1900年6月,劉坤一、張之洞等東南各省督撫在草定《東南保護約款》時提出:列強不向長江增派軍艦;外國兵輪水手不可登岸;各洋人不可到內地未經(jīng)設防之地等,作為參與互保省份督撫“保全中外商民人命產業(yè)”的條件。這說明,“東南互保”A.旨在聯(lián)合鎮(zhèn)壓義和團運動B.具有限制列強侵略的作用C.配合了清政府的對外政策D.導致了地方督撫權力膨脹19.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賦予了國家制度層面的政治權力以“公共性”色彩,“堅持公共權力的多元共享,公共事務的多元共治,公共活動的多元共贏”。這說明,辛亥革命A.保障子國民的民主權力B.實現(xiàn)了社會階層的平等C.改變了中國的政治生態(tài)D.滿足了民眾的政治訴求20.1912年3月,上?!稌r報》報道:南京政府進行服飾改革后,“綢緞鋪估衣店閉門貼招,盤外國細呢,西式新衣,列肆相望,無論何店,皆高懸西式帽”。據(jù)此可知,當時的服飾改革A.不利于民族工業(yè)的發(fā)展.B.導致了傳統(tǒng)服飾的消亡C.得到廣大民眾廣泛支持D.推動了社會新風尚形成21.新文化運動時期,周作人在《思想革命》中指出我們反對古文,大半原為它晦澀難解.如今廢去古文,將這表現(xiàn)荒謬思想的專用器具撤去,也是一種有效的辦法?!边@說明,當時提出“廢古文”A.順應了平民價值取向B.彰顯了科學的重要性C.推動了新文學的興起D.旨在清除封建舊思想22..上海《時事新報》報道,(1919年)6月5日,上海不到一個上午“華租界大小商店,已無一開門者,所余者僅外人所設之洋行耳”,各華商店門口皆貼“罷市請命”“商學一致”“罷市救國”等標語。這說明A.國人民族意識空前提高B.商人成為反帝斗爭主力C.上海成為反帝斗爭重心D.媒體宣傳促進商學聯(lián)合23.1926年11月,中共中央農民運動委員會在《目前農運計劃》中提出:“在目前狀況之下,農運發(fā)展應取集中的原則,全國除粵省外,應集中在湘、鄂、贛、豫四省發(fā)展”。這一舉措A.表明國民革命開始興起B(yǎng).提高了農民的革命意識C.配合了北伐戰(zhàn)爭的進行D.反映了革命重心的轉移24.1928年10月,隨著《井岡山土地改革法》的頒布,革命根據(jù)地出現(xiàn)了“地主田地;農民收種,債不要還,租不要送”現(xiàn)象。由此可推知,該土地法的頒布A.開啟了中國革命新道路B.調動了農民的革命熱情C.踐行了“扶助農工”政策D.壯大了農村革命根據(jù)地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25.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兩唐書》所記載的830名唐代進士中,丘族子弟達589人,占總數(shù)的70.96%;小姓約109人,占13:213%;兩者合占84.10%,寒素家子弟132人,僅占總數(shù)的15.9%。這表明,士族子弟在無品中正制瓦解后,在咱門閥勢力屢遭壓抑和打擊的情況下,紛紛涌入科舉行列,并憑借其深厚的家庭文化素養(yǎng)、家學傳統(tǒng)及社會關系基礎,在科舉考試中獲得極大成功。材料二唐朝一直規(guī)定“工商雜類不得預于仕伍”。唐后期,工商雜類入仕情況已出現(xiàn),但制度上的限制仍未取消。北宋明確取消了這一限制,使過去一直被排斥于仕途之外的“工商雜類”子弟和邊遠地區(qū)的士人都有了通過科舉進入仕途的機會,可以說,到了宋代,科舉取士幾乎已無任何身份上的限制了。像唐代那樣“或父子相繼居相位,或累數(shù)世而屢顯,或終唐之世不絕”的世家豪門在北宋已基本上消失了?!鲜霾牧暇幾躁愋愫辍犊婆e制度與唐宋士階層》(1)根據(jù)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唐代科舉的特點及成因。(8分)(2)根據(jù)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宋代科舉制的變化及影響。(6分)2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明代后期,蠶桑、棉花、茶葉、絲綢、棉織、陶瓷、玉石、刻書印書、造船、釀酒等生產不斷發(fā)展;明中期以前的商品流通主要是奢侈品或區(qū)域調劑式的流通,其后主要以人們日常需要的糧食、棉花棉布、絲綢等太宗商品為主;隆慶時徽商黃汴的《天下水陸路程》一書,列出全國水陸路程143條己所有這一切,促使著一個個地域性商幫在全國各地先后崛起。一一摘編自范金民《明清商人商幫與地方文化》材料二明清商幫的活躍在當時引發(fā)了“競以求富為務”“吾郡或右賈而左儒”的價值觀念轉變,孕育了以浙東學派為代表的強調“經(jīng)世致用”、提倡“四民皆本”(“五、農、工、商”稱為四民)的學術思潮。該研究證實,在歷史.上有商幫興起的縣,當?shù)鼐用褡灾鲃?chuàng)業(yè)的概率、選擇以私營企業(yè)雇主以及自營勞動者為職業(yè)的概率均有提升。換言之,即歷史上商業(yè)繁榮、商幫組織活躍,所形成的傳統(tǒng)商業(yè)文化鼓勵著當代居民的創(chuàng)業(yè)行為。——摘編自周黎安《明清商幫跨越時空的當代價值》(1)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明代商幫興起的原因。(6分)(2)根據(jù)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明清時期商幫對社會發(fā)展的影響。(8分)2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1894年朝鮮內亂,中國因朝王請求而出兵。而后是日本因中國出兵而出兵。此前,日本已傾力于擴充武備,練兵演習,構建戰(zhàn)時機構。因此,甲午年他們成了蓄謀已久的一方,而沒有準備的中國被宗藩關系拖著卷進戰(zhàn)爭中。卷入戰(zhàn)爭的中國曾希望西方列強出面調停。但列強各有懷抱,中國人的希望始終是中國人的一廂情愿。最后的結局只能決定于暴力和暴萬的對此總被動的中國不能不成為失敗一方?!幾詶顕鴱姟都孜鐟?zhàn)爭前后的中國士大夫》材料二甲午戰(zhàn)敗對中國而言是政治上和精神.上的大挫折。維新人士出場的鮮明亮相是呼吁“變法”。他們把“變法”不是定義為枝節(jié)修補,是以“全變”為鮮明指向。康有為對“全局”“全變”作了進一步論述。他說,必須盡棄舊”習,“再立堂構之規(guī)”“以俄大彼得之心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為政法”,變封建君主專制為資產階級君主金憲。正是由于甲午戰(zhàn)爭,中國士大夫心態(tài)發(fā)生了這種失落和轉換;“中國猶如幾千年大夢初醒”,完全接受失敗的教訓,承認社會中的種種病痛,最終謀得一個痊愈的方法,中國社會開始走上具有自覺意識的近代化道路?!幾灾芩汕唷都孜鐟?zhàn)爭與士大夫心態(tài)》(1)根據(jù)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甲午戰(zhàn)爭中國成為“失敗一方”的自身原因。(6分)(2)根據(jù)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甲午戰(zhàn)敗對中國士大夫的影響。(6分)2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近代,受西方文化的影響,衛(wèi)生、守紀等文明習慣由鐵路沿線輻射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社會逐漸走向文明。如:火車作為大型交通工具,載客量大、運行時間長,要求乘客必須嚴格遵守乘車規(guī)則。如:1912年,滬寧鐵路局就制定詳細的章程,即規(guī)定乘客要文明乘車、準點乘車,車內保持整潔、禁止吸煙和攜帶無罩煙火等,這些為人們樹立了良好的文明形象,也讓他們體會到了“坐車之精美,招待之周到”,客商“無不贊美”滬寧鐵路。乘火車出門遠行的人們也遂之把火車里或都市里的文明風尚帶到家鄉(xiāng),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社會的文明與進步。——摘編自葛玉紅《鐵路與近代中國的社會文化變遷》提取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中國近代史知識,圍繞“鐵路與社會變遷”自擬論題,并給予說明。(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皖豫名校聯(lián)盟”2023屆高中畢業(yè)班第一次考試歷史●答案1~24小題,每小題2分,共48分。1.答案C命題透析:本題以商王朝向南擴張為背景材料,考查商代政治與文化,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歷,同時體現(xiàn)了對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家國情懷學科素養(yǎng)的考查。思路點撥:隨著商王朝勢力向南方地區(qū)擴張,必然會將北方文化傳播到南方地區(qū),同時商朝人也會吸收南方地區(qū)的文化,促進了南北方文化的交流與融合,C項正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進程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開啟,排除A項;商王朝的內外服制度在其向南方地區(qū)擴張前就已形成,排除B項;商朝勢力擴張與西周分封制沒有關系,排除D項。2.答案B命題透析:本題以春秋戰(zhàn)國時期百家之學為背景材料,考查春秋戰(zhàn)國百家爭鳴,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同時體現(xiàn)了對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家國情懷學科素養(yǎng)的考查。思路點撥:根據(jù)材料中的“皆自以為真堯舜”“設計治國平天下的方案”可知,百家之學涉及當時國家治理,這說明其對現(xiàn)實政治和社會的探索,B項正確。僅憑材料無法得出“對政治的依附性”,排除A項;儒家和道家代表的是沒落貴族,并非代表當時新興的地主階級或農民階級,排除C項;法家的法治思想雖然也追求社會穩(wěn)定,但不是追求社會和諧,排除D項。3.答案D命題透析:本題以“角力”演變成民間娛樂游戲為背景材料,考查秦朝整頓社會風俗,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同時體現(xiàn)了對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家國情懷學科素養(yǎng)的考查。思路點撥:據(jù)材料可知,秦統(tǒng)一后將原本用于軍事訓練的“角力”變?yōu)榱藛渭儕蕵沸再|的游戲,這有利于減少社會上的私斗行為,有助于改善社會風俗,D項正確。A項夸大了該舉措影響,排除;材料中的舉措針對的是全國民眾,與打擊六國殘余勢力無關,排除B項;“武禮”并非儒家的“禮”,與消除儒學影響無關,排除C項。4.答案A命題透析:本題以漢代設立“異科”選拔人才為背景材料,考查漢代察舉制,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同時體現(xiàn)了對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家國情懷學科素養(yǎng)的考查。思路點撥:根據(jù)材料可知,察舉制下設的“異科”能夠為國家選拔特殊類型的人才,人才類型豐富多樣自然會提升國家的治理能力,A項正確。門閥政治是依據(jù)門第選拔人才的方式,“學而優(yōu)則仕”是儒家知識分子對學習目標的追求,B、C兩項材料信息均不體現(xiàn),排除;“異科”拓展了察舉制考察的內容,但與完善察舉制的選拔程序無關,排除D項。5.答案B命題透析:本題以魏晉時期“燒烤”畫像磚為背景材料,考查魏晉時期民族交融,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同時體現(xiàn)了對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家國情懷學科素養(yǎng)的考查。思路點撥:根據(jù)材料可知,游牧民族烹飪肉類的手法被中原漢族崇尚,這說明民族交融得到了發(fā)展,B項正確。僅憑材料不能說明民族間的隔閡消失,排除A項;材料反映了中原民族與外族的交融,并非是“異化”,排除C項;華夏認同是華夏作為文化、政治實體,被周邊民族所認同,D項材料信息不體現(xiàn),排除。6.答案D命題透析:本題以唐朝要求地方軍鎮(zhèn)自籌軍費為背景材料,考查唐代藩鎮(zhèn)割據(jù),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同時體現(xiàn)了對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家國情懷學科素養(yǎng)的考查。思路點撥:根據(jù)材料中“756年”并聯(lián)系所學知識可知,唐中央政府要求地方軍鎮(zhèn)自籌軍費這一行為,會造成地方勢力膨脹,為藩鎮(zhèn)割據(jù)埋下了隱患,D項正確。(材料中的舉措有利于軍鎮(zhèn)集斂財富,導致地方軍鎮(zhèn)財力大增,排除A項;材料中的舉措最終會因軍鎮(zhèn)勢力膨脹而加劇與中央的矛盾,排除B項;材料中的舉措減少了中央財政對地方軍鎮(zhèn)開支的供給,會減輕中央財政負擔,排除C項。7.答案B命題透析:本題以唐代納稅對象變化為背景材料,考查唐代兩稅法,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同時體現(xiàn)了對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家國情懷學科素養(yǎng)的考查。思路點撥:根據(jù)材料可知,兩稅法擴大了征稅對象,將以前不納稅的貴族、官僚也納人了征稅對象,這體現(xiàn)了稅負公平原則,B項正確。擴大征稅對象不等于減少了農民的稅額,排除A項;兩稅法的實行加劇了土地兼并,排除C項;兩稅法“不以丁身為本”作為征稅標準,排除D項。8.答案C命題透析本題以唐代鳳首壺為背景材料,考查唐代文化,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同時體現(xiàn)了對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家國情懷學科素養(yǎng)的考查。思路點撥:鳳首壺是唐代模仿外來胡瓶造型而改造的,這體現(xiàn)既吸收外來文化又注重創(chuàng)新的文化特色,C項正確。中亞文化隨著漢代絲綢之路的開通就開始影響中國,并開啟了文化交流,而不是在唐代才開始,排除A、B兩項;材料雖反映了異域文化對唐文化的影響,但不能體現(xiàn)異域文化的異彩紛呈,排除D項。9.答案A命題透析:本題以宋代軍隊“救火”狀況為背景材料;考查宋代政治,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同時體現(xiàn)了對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家國情懷學科素養(yǎng)的考查。思路點撥:“救火”是緊急事件,但由于宋代軍事權力的分化,附近軍隊要等皇帝的詔旨才能去救火,說明宋代國家治理效能低下,A項正確。材料雖反映了宋代權力制約情況,但無法說明嚴密規(guī)范,排除B項;材料主要反映官員在處理緊急事件上的墨守陳規(guī),而不是皇權專制的加強,排除C項;材料中的現(xiàn)象與內部動亂無關,排除D項。10.答案D命題透析:本題以契丹文字的誕生為背景材料,考查遼國的南北面官制,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同時體現(xiàn)了對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家國情懷學科素養(yǎng)的考查。思路點撥:根據(jù)材料可知,遼國推行南北面官制后因受漢文化的影響而創(chuàng)造了本國文字,說明南北面官制促進了契丹文化的發(fā)展,D項正確。僅憑材料無法說明契丹族漢化,排除A項;遼國創(chuàng)造契丹文字與緩和民族矛盾無關,排除B項;隸書是-種文字書寫體,與奴隸制無關,排除C項。11.答案A命題透析本題以遼國商人在瀛洲貿易為背景材料,考查宋代榷場貿易,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同時體現(xiàn)了對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學科素養(yǎng)的考查。思路點撥:根據(jù)材料可知,遼國商人寧愿被勒索大量錢財,也不愿被報官,說明宋政府對在非榷場的走私販易處罰更重,反映了宋代對邊境貿易管理嚴格,A項正確。材料反映了百姓對榷場貿易的規(guī)定熟知,而非排斥榷場貿易,排除B項;僅憑材料無法說明是政府重視榷場商業(yè)稅收,排除C項;材料中的現(xiàn)象實際上是邊境走私貿易被發(fā)現(xiàn),說明當時邊境走私貿易并沒有得到遏制,排除D項。12.答案C命題透析:本題以元雜劇的“曲白相生”表演形式為背景材料,考查元代雜劇,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同時體現(xiàn)了對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家國情懷學科素養(yǎng)的考查。思路點撥:材料反映了元代雜劇通過“曲白相生”的結合,讓觀眾更了解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jié),有助于塑造舞臺藝術形象,C項正確。元雜劇的“曲白相生”可最大限度地滿足觀眾的欣賞需求,但與市民價值取向無關,排除A項;B項材料不能說明,排除;“曲白相生”無法說明雜劇表演的角色分工,排除D項。13.答案C命題透析:本題以《明史》的記載為背景材料,考查明代內閣,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同時體現(xiàn)了對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學科素養(yǎng)的考查。思路點撥:聯(lián)系所學知識可知,明代內閣本質上只是皇帝的“秘書”,材料中內閣權力的擴大,是皇帝對閣臣信任的結果,實際上反映了皇權專制的加強,C項正確。材料中“綸言批答”“悉由票擬”說明內閣并非是獨立的行政機構,排除A項;“偃然漢唐宰輔”說明內閣只是像宰相,而非真正宰相,排除B項;材料并未涉及閣臣專權,排除D項。14.答案A命題透析:本題以《大清一統(tǒng)志》的編纂為背景材料,考查清前期版圖,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同時體現(xiàn)了對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家國情懷學科素養(yǎng)的考查。思路點撥:由材料可知,《大清一統(tǒng)志》是清代官修地理總志,以“圖”“表"標識,這有利于人們直觀地認識本國的疆:土范圍,起到了強化疆域空間的認知,A項正確。邊界領土爭端不會因一方進行標識而解決,排除B項;該志是對已有疆域的記錄,并不能拓展疆域,排除C項;國家主權意識是近現(xiàn)代的產物,排除D項。15.答案D命題透析:本題以《襄陽府志》中有關玉米的記載為背景材料,考查明清經(jīng)濟,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同時體現(xiàn)了對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家國情懷學科素養(yǎng)的考查。思路點撥:由材料可知,當時玉米不易貯存,除保留口糧外,大部分被農民用來進行交換必需品,這推動了糧食商品化的發(fā)展;D項正確。玉米可作為糧食出售,這利于玉米在全國的推廣種植,排除A項;材料中的現(xiàn)象與是否存在糧食危機無關,排除B項;大量玉米進人市場,會導致糧價下跌,而不是暴漲,排除C項。16.答案B命題透析:本題以林則徐組織編寫《各國律例》為背景材料,考查開眼看世界,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同時體現(xiàn)了對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家國情懷學科素養(yǎng)的考查。思路點撥:材料中的“《國際法》”“關于西方政治新鮮詞匯”有利于國人了解近代西方的法律和政治制度,從而為國人引入了近代意識,B項正確。“全面”的說法過于絕對,且與材料中“摘譯”“部分翻譯”不符,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各國律例》與戰(zhàn)爭的關系,不能說明服務于戰(zhàn)爭的需要,排除C項;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后,清朝“天朝上國”的觀念才瓦解,排除D項。17.答案D命題透析:本題以1873-1883年輪船招商局的擴股情況為背景材料,考查洋務運動,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同時體現(xiàn)了對唯物更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家國情懷學科素養(yǎng)的考查。思路點撥:根據(jù)材料可知,輪船招商局在1882年以前招商集資的效果并不理想,到1882年不僅原定招股目標完成,且所擴新股的目標在1883年很快完成,反映了國人對股份制企業(yè)的認可,這一民間踴躍購股現(xiàn)象說明國內融資環(huán)境得到改善,D項正確。材料反映了輪船招商局經(jīng)營狀況得到改善,但不能說明經(jīng)營日趨規(guī)范,排除A項;“實現(xiàn)”的說法與史實不符,排除B項;招商集股的是民間資金,與政府是否扶植無關,排除C項。18.答案B命題透析:本題以《東南保護約款》為背景材料,考查“東南互?!保荚诳疾榭忌@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同時體現(xiàn)了對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家國情懷學科素養(yǎng)的考查。思路點撥:根據(jù)材料中“列強不向長江增派軍艦...未經(jīng)設防之地”可知,東南各省督撫提出的草定約款,具有限制、約束外國兵輪、水手等肆意侵擾東南各省的作用,B項正確。義和團運動在北方,東南互保不可能形成聯(lián)合鎮(zhèn)壓,排除A項;當時清政府對列強是宜戰(zhàn)的狀態(tài),東南互保明顯違背了清政府的對外政策,排除C項;材料沒有涉及地方督撫權力膨脹,排除D項。19.答案C命題透析:本題以辛亥革命對國家制度層面影響為背景材料,考查辛亥革命,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同時體現(xiàn)了對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家國情懷學科素養(yǎng)的考查。思路點撥:中國封建政治是沒有"公共權力參與的皇權專制,“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王:公共性”說明中國政治生態(tài)得到了改變,C項正確。賦予政治權力“公共性”,不等于保障了國民的民主權力,排除A項;政治權力的“公共性”,不等于社會階層的平等,排除B項;賦予國家制度以政治權力的“公共性”,雖順應了民眾的政治訴求,但不等于“滿足了”其政治訴求,,排除D項。20.答案A命題透析:本題以上?!稌r報》報道為背景材料,考查南京政府服飾改革,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同時體現(xiàn)了對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學科素養(yǎng)的考查。思路點撥:南京政府服飾改革后,西式服飾盛行而中式服飾衰落,這顯然不利于綢緞等用于生產中式服飾的國貨的銷售,也就不利于民族工業(yè)的發(fā)展,A項正確。材料并沒有說明傳統(tǒng)服飾的消亡,且也不可能消亡,排除B項;材料沒有反映民眾對服飾改革的態(tài)度,不能說明得到廣泛支持,排除C項;材料現(xiàn)象有助于形成社會新風,但不能說明形成,排除D項。21.答案D命題透析:本題以周作人《思想革命》的言論為背景材料,考查新文化運動,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同時體現(xiàn)了對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家國情懷學科素養(yǎng)的考查。思路點撥:由材料中的“表現(xiàn)荒謬思想的專用器具撤去”“有效的辦法”可知,周作人把古文看作是封建舊思想的載體,廢古文就是為了清除封建舊思想,D項正確。廢古文雖利于啟蒙民眾思想,但與平民價值取向無關,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廢古文與科學的關系,不能說明彰顯了科學的重要性,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廢古文與清除封建舊思想的關系,而不是新文學的興起,排除C項。22.答案A命題透析:本題以上?!稌r事新報》報道為背景材料,考查五四運動,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同時體現(xiàn)了對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家國情懷學科素養(yǎng)的考查。思路點撥:由材料中“商學一致”“罷市救國”可知,上海商人罷市是為了與反帝斗爭的學生保持一致,共同實現(xiàn)反帝救國的目標,這是民族意識提高的反映,A項正確。五四運動時期反帝斗爭的主力是工人階級,且材料也不能說明商人是主力,排除B項;雖然6月3日后上海成為五四運動的中心,但這是針對工人運動,與商人罷市無關,排除C項;材料反映了媒體對商學聯(lián)合的報道,而不是媒體促進了商學聯(lián)合,排除D項。23.答案C命題透析:本題以中共中央農民運動委員會的計劃為背景材料,考查國民革命,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同時體現(xiàn)了對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學科素養(yǎng)的考查。思路點撥:1926年5月國民革命軍開始北伐,中共提出的集中發(fā)展農運的湘鄂贛、豫四省,正是北伐戰(zhàn)爭的主要戰(zhàn)場所在地,在此四省發(fā)展農民運動配合了北伐戰(zhàn)爭的進行,C項正確。國民革命自1924年國共合作實現(xiàn)已興起,排除A項;材料中的舉措會促進農民運動的發(fā)展和革命意識的提高,但不能說“提高了革命意識”,排除B項;國民革命的重心是“打倒列強,除軍閥”,發(fā)展農民運動是服務此重心,并非轉移革命重心,排除D項。24.答案B命題透析:本題以《井岡山土地改革法》頒布為背景材料,考查土地革命,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同時體現(xiàn)了對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家國情懷學科素養(yǎng)的考查。思路點撥:由材料信息可知,《井岡山土地改革法》維護了廣大農民的利益,這必然會調動農民的革命熱情,B項正確。開啟中國革命新道路的是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的建立,而不是土地法的頒布,排除A項;“扶助農工”是孫中山的新三民主義政策,而不是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的內容,排除C項;材料中的現(xiàn)象雖可以起到鞏固農村革命根據(jù)地的作用,但壯大根據(jù)地需要軍事斗爭,排除D項。25.命題透析:本題以唐宋科舉制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的能力,同時體現(xiàn)了對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家國情懷學科素養(yǎng)的考查。答案要點(1)特點:士族子弟在科舉中占絕對優(yōu)勢;科舉選拔的人數(shù)較少;尚不完善。(4分,任答2點,言之成理即可)原因:士族子弟擁有社會和文化優(yōu)勢;平民教育不夠發(fā)達;非科舉選官方式大量存在。(4分,任答2點,言之成理即可)(2)變化:科舉取士身份限制放寬;科舉考試進一步完善和嚴密。(2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