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tǒng)編版歷史中古時期的亞洲公開課課件1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d3d95f1075d889911b76a7600f13fa5e/d3d95f1075d889911b76a7600f13fa5e1.gif)
![統(tǒng)編版歷史中古時期的亞洲公開課課件1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d3d95f1075d889911b76a7600f13fa5e/d3d95f1075d889911b76a7600f13fa5e2.gif)
![統(tǒng)編版歷史中古時期的亞洲公開課課件1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d3d95f1075d889911b76a7600f13fa5e/d3d95f1075d889911b76a7600f13fa5e3.gif)
![統(tǒng)編版歷史中古時期的亞洲公開課課件1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d3d95f1075d889911b76a7600f13fa5e/d3d95f1075d889911b76a7600f13fa5e4.gif)
![統(tǒng)編版歷史中古時期的亞洲公開課課件1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d3d95f1075d889911b76a7600f13fa5e/d3d95f1075d889911b76a7600f13fa5e5.gif)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4課中古時期的亞洲第一頁,共43頁。第4課中古時期的亞洲第一頁,共43頁。目標素養(yǎng)1.通過對阿拉伯帝國、奧斯曼帝國、古代印度、日本和朝鮮的相關史實的學習,明確人類社會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培養(yǎng)運用唯物史觀分析問題的能力2.通過對相關史料的研讀,培養(yǎng)史料實證和分析問題的能力3.通過對中古時期形成的多樣性的政治文明的學習,認識世界各區(qū)域文明的多元面貌第二頁,共43頁。目標素養(yǎng)1.通過對阿拉伯帝國、奧斯曼帝國、古代印度、日知識概覽第三頁,共43頁。知識概覽第三頁,共43頁。一、阿拉伯帝國1.帝國建立的過程(1)伊斯蘭教的創(chuàng)立:7世紀初,穆罕默德創(chuàng)立
伊斯蘭教
。(2)阿拉伯半島的統(tǒng)一:622年,穆罕默德遷居
麥地那
,在那里建立政權,勢力范圍逐漸擴大。到穆罕默德去世時,阿拉伯半島基本統(tǒng)一。
(3)帝國的建立:7世紀中期起,阿拉伯人大規(guī)模向外擴張,先后征服敘利亞、兩河流域、伊朗和北非的廣大地區(qū),到8世紀中期建立起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第四頁,共43頁。一、阿拉伯帝國第四頁,共43頁。2.帝國的政治(1)最高統(tǒng)治者
哈里發(fā)
掌握政治、軍事和宗教大權。
(2)下設各部大臣,輔助哈里發(fā)分掌
行政
、財政和宗教等方面的事務,其中以掌管財政和稅務的部門最為重要。
第五頁,共43頁。2.帝國的政治第五頁,共43頁。(2)帝國的統(tǒng)治:國王直接控制的地區(qū)主要為恒河中下游,其余大部分地區(qū)仍保留原來的藩王,政令不夠統(tǒng)一。全面引進中國先進的政治、經濟、文化制度將軍與武士結成主從關系,武士成為將軍的家臣。一阿拉伯人在促進東西方文化交流中作出的貢獻它維護了日本主權,防止了社會分裂。解析:8世紀中期,阿拉伯帝國通過不斷擴張,成為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智慧宮”是阿拉伯帝國建立的全國性的綜合學術機構;阿拉伯人翻譯古代波斯、印度、希臘和羅馬的文獻,融合東西方文化;中國的造紙術經阿拉伯人傳到歐洲,促進了歐洲文明的進步和社會轉型,故C項正確。(2)14世紀中期,他們跨過今黑海海峽向歐洲進軍,逐漸征服將中國的造紙術傳入歐洲阿拉伯人一向重視文化教育,有著執(zhí)著的追求精神,在科學文化上持寬容和兼收并蓄的態(tài)度。這次改革在日本歷史上有何重大影響?將軍賜予武士官職和俸祿;武士對將軍宣誓效忠,并承擔納貢和兵役等義務。這次改革在日本歷史上有何重大影響?(1)13世紀,信奉伊斯蘭教的奧斯曼土耳其人在小亞細亞發(fā)展起來,不斷攻擊拜占庭帝國,逐步征服小亞細亞。(4)阿拉伯帝國農業(yè)、工商業(yè)發(fā)達,城市發(fā)展繁榮,奠定了文化發(fā)展的物質基礎。提示:特點:受到中華民族文明的影響;注重自身的改革,實現(xiàn)了社會性質的變化,完成了封建化。它維護了日本主權,防止了社會分裂。①政治上,建立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國家,廢除貴族世襲制,以才選官;地方設國、郡、里三級,由中央派官治理。解析:8世紀中期,阿拉伯帝國通過不斷擴張,成為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智慧宮”是阿拉伯帝國建立的全國性的綜合學術機構;阿拉伯人翻譯古代波斯、印度、希臘和羅馬的文獻,融合東西方文化;中國的造紙術經阿拉伯人傳到歐洲,促進了歐洲文明的進步和社會轉型,故C項正確。各種社會矛盾得以緩和,政局趨向穩(wěn)定阿拉伯學者將許多古代作品譯成阿拉伯文。②經濟:推行土地國有。關于印度戒日帝國時期的賦稅制度,《大唐西域記》中寫道:“賦斂輕薄,徭稅儉省,各安世業(yè),俱佃口分。②經濟:推行土地國有?!臼妨稀繌U除皇室和貴族的私有土地和部民(部曲),收歸國家,是為公地公民。通過對中古時期形成的多樣性的政治文明的學習,認識世界各區(qū)域文明的多元面貌3.帝國的經濟(1)帝國經濟繁榮,手工業(yè)和商業(yè)得到很大發(fā)展,阿拉伯商人在東到東亞、西到西歐、南至非洲的廣大地區(qū)從事著陸上和海上貿易。(2)帝國境內有很多城市,都城
巴格達
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第六頁,共43頁。(2)帝國的統(tǒng)治:國王直接控制的地區(qū)主要為恒河中下游,其余大4.帝國的文化(1)阿拉伯人廣泛翻譯古代波斯、印度、希臘和羅馬的文獻,融合東西方文化,在文學、藝術、科學和思想等領域取得重要成就。(2)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中國的造紙術、
印度的數字
等先后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促進了西歐文化的發(fā)展。
第七頁,共43頁。4.帝國的文化第七頁,共43頁。二、奧斯曼帝國的興起1.帝國的興起過程(1)13世紀,信奉伊斯蘭教的
奧斯曼土耳其
人在小亞細亞發(fā)展起來,不斷攻擊拜占庭帝國,逐步征服小亞細亞。
(2)14世紀中期,他們跨過今黑海海峽向歐洲進軍,逐漸征服巴爾干
和東南歐部分地區(qū)。
(3)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人攻占君士坦丁堡,滅亡拜占庭帝國,將君士坦丁堡改名為
伊斯坦布爾
,定為奧斯曼帝國的首都。
第八頁,共43頁。二、奧斯曼帝國的興起第八頁,共43頁。(4)到16世紀后期,奧斯曼帝國先后征服西亞和北非部分地區(qū),建立起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第九頁,共43頁。(4)到16世紀后期,奧斯曼帝國先后征服西亞和北非部分地區(qū),2.奧斯曼帝國的政治(1)奧斯曼帝國的最高統(tǒng)治者是
蘇丹
,他既是宗教領袖,又是國家和軍隊的主宰,還是全國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2)在帝國中,宗教上層和封建主是統(tǒng)治階級,工商業(yè)者和農民承擔各種苛捐雜稅。第十頁,共43頁。2.奧斯曼帝國的政治第十頁,共43頁。3.奧斯曼帝國的經濟(1)15—16世紀,帝國一度經濟繁榮,首都伊斯坦布爾成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中心。(2)帝國控制了連接亞歐的商路,對過往商品征收重稅,東西方之間的貿易受到一定影響。第十一頁,共43頁。3.奧斯曼帝國的經濟第十一頁,共43頁。三、南亞與東亞的國家1.南亞政局的變動(1)笈多帝國的興起:4世紀初,恒河中游興起的
笈多帝國
經過多年征戰(zhàn),幾乎征服了北印度。
(2)帝國的統(tǒng)治:國王直接控制的地區(qū)主要為恒河中下游,其余大部分地區(qū)仍保留原來的藩王,政令不夠統(tǒng)一。(3)印度教的興起:笈多帝國時期,由
婆羅門教
演變而來的印度教得到統(tǒng)治階級支持,以后逐漸發(fā)展為印度的主要宗教。
第十二頁,共43頁。三、南亞與東亞的國家第十二頁,共43頁。(4)德里蘇丹國。①原因:11世紀,突厥人入侵印度。13世紀初,突厥人在印度建立
德里蘇丹國
,以伊斯蘭教為國教。
②政治狀況:最高統(tǒng)治者稱
蘇丹
,握有最高行政、立法、司法和軍事權力;地方劃分為行省,行省總督由蘇丹任命,重要職位由穆斯林擔任。
第十三頁,共43頁。(4)德里蘇丹國。第十三頁,共43頁。2.日本的封建化進程(1)經濟上:秦漢之際,中國移民把
冶鐵
和水稻種植技術帶到日本,推動了日本社會的發(fā)展。
(2)政治上。①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646年,孝德天皇頒布改新詔書,開始改革,史稱“大化改新”。經過約半個世紀的改革,日本模仿中國建立了
中央集權
國家。
第十四頁,共43頁。2.日本的封建化進程第十四頁,共43頁。②幕府統(tǒng)治的建立。a.背景:10世紀,日本的中央集權體制開始瓦解。貴族及莊園領主為保護財產豢養(yǎng)武士,
武士集團
的重要性日益增強。b.建立:12世紀末,武士集團的首領源賴朝在鐮倉建立了自己的軍事機構——幕府,并從朝廷獲得了鎮(zhèn)壓叛亂、征收賦稅等權力,日本進入
幕府政治
時期。
第十五頁,共43頁。②幕府統(tǒng)治的建立。第十五頁,共43頁。c.內容:在這種體制下,以
天皇
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義上的中央政府稱號,以將軍為首的幕府掌握實權。將軍與武士結成主從關系,武士成為將軍的家臣。將軍賜予武士官職和俸祿;武士對將軍宣誓效忠,并承擔納貢和兵役等義務。
d.閉關鎖國政策:17世紀建立的
德川幕府
面對世界變局,意圖以鎖國加強統(tǒng)治,抵制外來影響。
第十六頁,共43頁。c.內容:在這種體制下,以天皇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義上的中3.朝鮮半島的政局演變(1)7世紀末,新羅初步統(tǒng)一了朝鮮半島,模仿中國建立中央集權國家。(2)10世紀初,新羅人王建建立
高麗王朝
。
①政治制度:高麗王朝仿效中國唐朝制度,在中央設三省六部,將地方劃分為十道。②經濟:推行土地國有。③選官制度:引入
科舉考試
選拔官員。
④思想文化:中國的儒家經典和辭章之學廣為傳播。第十七頁,共43頁。3.朝鮮半島的政局演變第十七頁,共43頁。(3)14世紀末,高麗大將李成桂自立為王,遷都漢城,改國號為朝鮮。(4)16世紀末,中朝軍民取得聯(lián)合抗擊日本侵略的勝利。中古時期日本和朝鮮政治制度的演變呈現(xiàn)出什么特點?提示:特點:受到中華民族文明的影響;注重自身的改革,實現(xiàn)了社會性質的變化,完成了封建化。第十八頁,共43頁。(3)14世紀末,高麗大將李成桂自立為王,遷都漢城,改國號一
阿拉伯人在促進東西方文化交流中作出的貢獻【史料】
在634年到750年,阿拉伯人建立起一個西起比利牛斯山脈,東至中國邊境的帝國?!蹏⒑蟮慕洕睒s又使阿拉伯商人的足跡踏遍了亞、非、歐三洲。商業(yè)貿易頻繁交往的同時,科學文化的交流也大大加強了。阿拉伯的統(tǒng)治者對異族文化的寬容態(tài)度促成了中世紀阿拉伯科學的進步。在地理上,阿拉伯聯(lián)系了東方和西方;在文化上,阿拉伯在東西方之間承當了科學文化交流的橋梁——中國、印度的科學文化有很大一部分是通過阿拉伯傳入歐洲的;在歷史上,阿第十九頁,共43頁。一阿拉伯人在促進東西方文化交流中作出的貢獻【史料】在6拉伯文化對歐洲科學的發(fā)展也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⒗奈幕窃谕瑫r吸收了古希臘和古東方文化的基礎上產生的,阿拉伯科學形成的過程本身就是東西方文化的一次大融合。——摘編自張帥《阿拉伯文明的起落》問題探究: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阿拉伯人在促進東西方文化交流中作出的貢獻。第二十頁,共43頁。拉伯文化對歐洲科學的發(fā)展也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⒗奈奶崾?貢獻:阿拉伯人保存并傳播了東西方的古代文化;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媒介;阿拉伯人吸收其他地區(qū)的文化,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大融合。第二十一頁,共43頁。提示:貢獻:阿拉伯人保存并傳播了東西方的古代文化;成為東西方核心歸納阿拉伯人對世界文化的貢獻(1)保存并傳播了古代文化。在西羅馬帝國滅亡前后的長期動亂中,許多希臘、羅馬古典作品通過拜占庭帝國流傳到阿拉伯帝國。阿拉伯學者將許多古代作品譯成阿拉伯文。西歐國家后來通過阿拉伯文譯本才重新認識古代希臘、羅馬文化成就。第二十二頁,共43頁。核心歸納第二十二頁,共43頁。(2)阿拉伯人足跡遍及亞、歐、非三大洲,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媒介。他們把古代印度、古代中國的文化成就介紹到歐洲,又把阿拉伯的科學成就傳播到東方。(3)阿拉伯人不但善于吸收其他地區(qū)的文化,而且還在鉆研的基礎上加以發(fā)展,在數學、天文學、醫(yī)學、物理學、化學、建筑學、文學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第二十三頁,共43頁。(2)阿拉伯人足跡遍及亞、歐、非三大洲,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拓展延伸阿拉伯帝國文化繁榮的原因(1)阿拉伯帝國地跨歐、亞、非三大洲,介于東西方之間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促進了文化傳播,從而推動了帝國范圍內各個不同地區(qū)文化的融合。(2)阿拉伯帝國的文化是在吸收、消化古代埃及、兩河流域、希臘羅馬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的,具有鮮明的文化特點和很強的包容性。第二十四頁,共43頁。拓展延伸第二十四頁,共43頁。(3)阿拉伯帝國繁榮時期,哈里發(fā)重視知識,在巴格達設立“智慧宮”。阿拉伯人一向重視文化教育,有著執(zhí)著的追求精神,在科學文化上持寬容和兼收并蓄的態(tài)度。(4)阿拉伯帝國農業(yè)、工商業(yè)發(fā)達,城市發(fā)展繁榮,奠定了文化發(fā)展的物質基礎。第二十五頁,共43頁。(3)阿拉伯帝國繁榮時期,哈里發(fā)重視知識,在巴格達設立“智慧學以致用1.某校高一(1)班同學設計了一張學習卡片,據此推斷,他們正在學習的是哪個國家的歷史(
)1.8世紀中期,版圖跨歐、亞、非三洲2.830年,在巴格達設立“智慧宮”3.翻譯古代波斯、印度、希臘和羅馬的文獻4.將中國的造紙術傳入歐洲A.羅馬帝國 B.拜占庭帝國C.阿拉伯帝國 D.奧斯曼帝國第二十六頁,共43頁。學以致用1.8世紀中期,版圖跨歐、亞、非三洲A.羅馬帝國解析:8世紀中期,阿拉伯帝國通過不斷擴張,成為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智慧宮”是阿拉伯帝國建立的全國性的綜合學術機構;阿拉伯人翻譯古代波斯、印度、希臘和羅馬的文獻,融合東西方文化;中國的造紙術經阿拉伯人傳到歐洲,促進了歐洲文明的進步和社會轉型,故C項正確。答案:C第二十七頁,共43頁。解析:8世紀中期,阿拉伯帝國通過不斷擴張,成為地跨亞、非、歐二
日本大化改新【史料】
廢除皇室和貴族的私有土地和部民(部曲),收歸國家,是為公地公民。對大夫以上高官貴族賜予食封。改革統(tǒng)治機構,建立京師和地方行政機構(國、郡、里),設置關塞、防人(戍邊軍)及驛站,各置職官。造戶籍、記賬(賦稅簿賬),施行班田收授法,凡田長30步,廣20步為段,10段為町。改革稅收制度,施行租庸調新稅法?!蠡男轮饕獌热莸诙隧?,共43頁。二日本大化改新【史料】廢除皇室和貴族的私有土地和部民(問題探究:根據史料,概括大化改新的主要內容。提示:主要內容:廢除貴族世襲制,建立中央集權的天皇制封建國家;把貴族土地收歸國有,部民轉化為國家公民;實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調法。第二十九頁,共43頁。問題探究:第二十九頁,共43頁。核心歸納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內容和意義(1)背景。①6—7世紀,日本的社會矛盾十分尖銳,大貴族、奴隸主勢力強大,政局混亂,改革勢在必行。②7世紀中期,改革派發(fā)動宮廷政變,新上臺執(zhí)政的孝德天皇頒布改新詔書,大化改新開始。第三十頁,共43頁。核心歸納第三十頁,共43頁。(2)內容。①政治上,建立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國家,廢除貴族世襲制,以才選官;地方設國、郡、里三級,由中央派官治理。②經濟上,把很多貴族土地收歸國有,部民轉為國家公民;國家定期把田地分給農民耕種,向他們收取賦稅。(3)意義:日本大化改新是日本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標志。第三十一頁,共43頁。(2)內容。第三十一頁,共43頁。拓展延伸大化改新取得成功的原因與評價(1)取得成功的原因。①改革適應了社會需要,順應了歷史發(fā)展的潮流。②積極引進中國先進文化,加以繼承與創(chuàng)新。③改革派推行了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第三十二頁,共43頁。拓展延伸第三十二頁,共43頁。(2)評價。①積極方面。a.它促進了日本新的生產關系,即封建生產關系的發(fā)展。b.它為日本歷史開創(chuàng)了不發(fā)動大規(guī)模流血事件而進行社會改革的先例。c.它維護了日本主權,防止了社會分裂。②局限性:大化改新未從根本上摧毀舊貴族勢力,仍然讓他們參與國家的決策,這就使得國家統(tǒng)治仍然存在隱患。第三十三頁,共43頁。(2)評價。第三十三頁,共43頁。學以致用2.2019年,日本新年號出自日本傳統(tǒng)古籍《萬葉集》中的“初春令月,氣淑風和”。從“大化”開始,日本共有247個年號出自中國古籍。大化年間,通過學習中國的文化與典章制度,日本發(fā)生的實質性變化是(
)A.天皇從此掌握國家實權,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B.各種社會矛盾得以緩和,政局趨向穩(wěn)定C.全面引進中國先進的政治、經濟、文化制度D.使日本成為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第三十四頁,共43頁。學以致用第三十四頁,共43頁。解析:通過大化改新,日本發(fā)展成為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故D項正確。幕府政治時期,實際上的最高統(tǒng)治者是將軍,不是天皇,故A項錯誤;緩和了各種社會矛盾的說法過于絕對,故B項錯誤;日本的大化改新是有選擇地向中國學習,不是全面引進中國先進的制度,故C項錯誤。答案:D第三十五頁,共43頁。解析:通過大化改新,日本發(fā)展成為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故D一、選擇題1.“帝國盛行伊斯蘭教,商人……從非洲運來黑人奴隸,從印度輸入米、棉及蔗糖,從唐帝國進口絲綢,首都巴格達因此成為當時世界重要的大都會?!辈牧现械摹暗蹏笔侵?
)A.拜占庭帝國 B.阿拉伯帝國C.羅馬帝國 D.奧斯曼帝國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阿拉伯帝國經濟繁榮,都城巴格達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故選B項。A項拜占庭帝國和C項羅馬帝國都流行基督教;D項奧斯曼帝國的都城是伊斯坦布爾。答案:B第三十六頁,共43頁。一、選擇題答案:B第三十六頁,共43頁。2.奧斯曼帝國的最高統(tǒng)治者是(
)A.哈里發(fā)
B.蘇丹 C.皇帝 D.國王解析:奧斯曼帝國的最高統(tǒng)治者稱蘇丹,故B項正確。答案:B第三十七頁,共43頁。2.奧斯曼帝國的最高統(tǒng)治者是()第三十七頁,共43頁。3.日本和高麗王朝均曾仿效唐朝制度進行改革,其中高麗王朝的改革措施中日本大化改新沒有涉及的是(
)A.推行土地國有制B.改革中央官制C.引入科舉選官制度D.加強中央集權解析:日本大化改新沒有學習中國的科舉選官制度,但是高麗王朝引入了科舉考試選拔官員,故C項正確。答案:C第三十八頁,共43頁。3.日本和高麗王朝均曾仿效唐朝制度進行改革,其中高麗王朝的改4.關于印度戒日帝國時期的賦稅制度,《大唐西域記》中寫道:“賦斂輕薄,徭稅儉省,各安世業(yè),俱佃口分。假種王田,六稅其一。”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大唐西域記》是研究印度歷史的史料來源之一B.戒日帝國實行休養(yǎng)生息的政策C.史學研究應該多重史料相互印證D.玄奘曾經到印度游歷,因此記載真實第三十九頁,共43頁。4.關于印度戒日帝國時期的賦稅制度,《大唐西域記》中寫道:“解析:史學研究應該多重史料相互印證,孤證不立,因此A、C兩項說法正確,不符合題意;D項說法錯誤,符合題意;雖然《大唐西域記》是文獻資料,但是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根據材料“賦斂輕薄,徭稅儉省,各安世業(yè)”可知戒日帝國實行休養(yǎng)生息的政策,故B項說法正確,不符合題意。答案:D第四十頁,共43頁。解析:史學研究應該多重史料相互印證,孤證不立,因此A、C兩項二、非選擇題5.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第四十一頁,共43頁。二、非選擇題第四十一頁,共43頁。材料二
大唐國者,法式備定,珍國也,常須達?!度毡緯洝?1)材料一中的圖片再現(xiàn)了中華文明對日本文化產生的重大影響。根據圖片,你能獲取哪些信息?(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日本在推崇唐朝制度的基礎上實行的改革。這次改革在日本歷史上有何重大影響?第四十二頁,共43頁。材料二大唐國者,法式備定,珍國也,常須達。第四十二頁,共4參考答案:(1)信息:日本是一個善于向其他國家學習、吸納其他民族先進文化的國家;日本的服飾、建筑和書法深受中國的影響;日本傳統(tǒng)文化處處洋溢著濃郁的中華文化氣息。(2)改革:大化改新。影響:通過改革,日本建立了中央集權國家,實現(xiàn)了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轉型。第四十三頁,共43頁。參考答案:(1)信息:日本是一個善于向其他國家學習、吸納其他第4課中古時期的亞洲第一頁,共43頁。第4課中古時期的亞洲第一頁,共43頁。目標素養(yǎng)1.通過對阿拉伯帝國、奧斯曼帝國、古代印度、日本和朝鮮的相關史實的學習,明確人類社會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培養(yǎng)運用唯物史觀分析問題的能力2.通過對相關史料的研讀,培養(yǎng)史料實證和分析問題的能力3.通過對中古時期形成的多樣性的政治文明的學習,認識世界各區(qū)域文明的多元面貌第二頁,共43頁。目標素養(yǎng)1.通過對阿拉伯帝國、奧斯曼帝國、古代印度、日知識概覽第三頁,共43頁。知識概覽第三頁,共43頁。一、阿拉伯帝國1.帝國建立的過程(1)伊斯蘭教的創(chuàng)立:7世紀初,穆罕默德創(chuàng)立
伊斯蘭教
。(2)阿拉伯半島的統(tǒng)一:622年,穆罕默德遷居
麥地那
,在那里建立政權,勢力范圍逐漸擴大。到穆罕默德去世時,阿拉伯半島基本統(tǒng)一。
(3)帝國的建立:7世紀中期起,阿拉伯人大規(guī)模向外擴張,先后征服敘利亞、兩河流域、伊朗和北非的廣大地區(qū),到8世紀中期建立起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第四頁,共43頁。一、阿拉伯帝國第四頁,共43頁。2.帝國的政治(1)最高統(tǒng)治者
哈里發(fā)
掌握政治、軍事和宗教大權。
(2)下設各部大臣,輔助哈里發(fā)分掌
行政
、財政和宗教等方面的事務,其中以掌管財政和稅務的部門最為重要。
第五頁,共43頁。2.帝國的政治第五頁,共43頁。(2)帝國的統(tǒng)治:國王直接控制的地區(qū)主要為恒河中下游,其余大部分地區(qū)仍保留原來的藩王,政令不夠統(tǒng)一。全面引進中國先進的政治、經濟、文化制度將軍與武士結成主從關系,武士成為將軍的家臣。一阿拉伯人在促進東西方文化交流中作出的貢獻它維護了日本主權,防止了社會分裂。解析:8世紀中期,阿拉伯帝國通過不斷擴張,成為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智慧宮”是阿拉伯帝國建立的全國性的綜合學術機構;阿拉伯人翻譯古代波斯、印度、希臘和羅馬的文獻,融合東西方文化;中國的造紙術經阿拉伯人傳到歐洲,促進了歐洲文明的進步和社會轉型,故C項正確。(2)14世紀中期,他們跨過今黑海海峽向歐洲進軍,逐漸征服將中國的造紙術傳入歐洲阿拉伯人一向重視文化教育,有著執(zhí)著的追求精神,在科學文化上持寬容和兼收并蓄的態(tài)度。這次改革在日本歷史上有何重大影響?將軍賜予武士官職和俸祿;武士對將軍宣誓效忠,并承擔納貢和兵役等義務。這次改革在日本歷史上有何重大影響?(1)13世紀,信奉伊斯蘭教的奧斯曼土耳其人在小亞細亞發(fā)展起來,不斷攻擊拜占庭帝國,逐步征服小亞細亞。(4)阿拉伯帝國農業(yè)、工商業(yè)發(fā)達,城市發(fā)展繁榮,奠定了文化發(fā)展的物質基礎。提示:特點:受到中華民族文明的影響;注重自身的改革,實現(xiàn)了社會性質的變化,完成了封建化。它維護了日本主權,防止了社會分裂。①政治上,建立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國家,廢除貴族世襲制,以才選官;地方設國、郡、里三級,由中央派官治理。解析:8世紀中期,阿拉伯帝國通過不斷擴張,成為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智慧宮”是阿拉伯帝國建立的全國性的綜合學術機構;阿拉伯人翻譯古代波斯、印度、希臘和羅馬的文獻,融合東西方文化;中國的造紙術經阿拉伯人傳到歐洲,促進了歐洲文明的進步和社會轉型,故C項正確。各種社會矛盾得以緩和,政局趨向穩(wěn)定阿拉伯學者將許多古代作品譯成阿拉伯文。②經濟:推行土地國有。關于印度戒日帝國時期的賦稅制度,《大唐西域記》中寫道:“賦斂輕薄,徭稅儉省,各安世業(yè),俱佃口分。②經濟:推行土地國有?!臼妨稀繌U除皇室和貴族的私有土地和部民(部曲),收歸國家,是為公地公民。通過對中古時期形成的多樣性的政治文明的學習,認識世界各區(qū)域文明的多元面貌3.帝國的經濟(1)帝國經濟繁榮,手工業(yè)和商業(yè)得到很大發(fā)展,阿拉伯商人在東到東亞、西到西歐、南至非洲的廣大地區(qū)從事著陸上和海上貿易。(2)帝國境內有很多城市,都城
巴格達
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第六頁,共43頁。(2)帝國的統(tǒng)治:國王直接控制的地區(qū)主要為恒河中下游,其余大4.帝國的文化(1)阿拉伯人廣泛翻譯古代波斯、印度、希臘和羅馬的文獻,融合東西方文化,在文學、藝術、科學和思想等領域取得重要成就。(2)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中國的造紙術、
印度的數字
等先后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促進了西歐文化的發(fā)展。
第七頁,共43頁。4.帝國的文化第七頁,共43頁。二、奧斯曼帝國的興起1.帝國的興起過程(1)13世紀,信奉伊斯蘭教的
奧斯曼土耳其
人在小亞細亞發(fā)展起來,不斷攻擊拜占庭帝國,逐步征服小亞細亞。
(2)14世紀中期,他們跨過今黑海海峽向歐洲進軍,逐漸征服巴爾干
和東南歐部分地區(qū)。
(3)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人攻占君士坦丁堡,滅亡拜占庭帝國,將君士坦丁堡改名為
伊斯坦布爾
,定為奧斯曼帝國的首都。
第八頁,共43頁。二、奧斯曼帝國的興起第八頁,共43頁。(4)到16世紀后期,奧斯曼帝國先后征服西亞和北非部分地區(qū),建立起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第九頁,共43頁。(4)到16世紀后期,奧斯曼帝國先后征服西亞和北非部分地區(qū),2.奧斯曼帝國的政治(1)奧斯曼帝國的最高統(tǒng)治者是
蘇丹
,他既是宗教領袖,又是國家和軍隊的主宰,還是全國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2)在帝國中,宗教上層和封建主是統(tǒng)治階級,工商業(yè)者和農民承擔各種苛捐雜稅。第十頁,共43頁。2.奧斯曼帝國的政治第十頁,共43頁。3.奧斯曼帝國的經濟(1)15—16世紀,帝國一度經濟繁榮,首都伊斯坦布爾成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中心。(2)帝國控制了連接亞歐的商路,對過往商品征收重稅,東西方之間的貿易受到一定影響。第十一頁,共43頁。3.奧斯曼帝國的經濟第十一頁,共43頁。三、南亞與東亞的國家1.南亞政局的變動(1)笈多帝國的興起:4世紀初,恒河中游興起的
笈多帝國
經過多年征戰(zhàn),幾乎征服了北印度。
(2)帝國的統(tǒng)治:國王直接控制的地區(qū)主要為恒河中下游,其余大部分地區(qū)仍保留原來的藩王,政令不夠統(tǒng)一。(3)印度教的興起:笈多帝國時期,由
婆羅門教
演變而來的印度教得到統(tǒng)治階級支持,以后逐漸發(fā)展為印度的主要宗教。
第十二頁,共43頁。三、南亞與東亞的國家第十二頁,共43頁。(4)德里蘇丹國。①原因:11世紀,突厥人入侵印度。13世紀初,突厥人在印度建立
德里蘇丹國
,以伊斯蘭教為國教。
②政治狀況:最高統(tǒng)治者稱
蘇丹
,握有最高行政、立法、司法和軍事權力;地方劃分為行省,行省總督由蘇丹任命,重要職位由穆斯林擔任。
第十三頁,共43頁。(4)德里蘇丹國。第十三頁,共43頁。2.日本的封建化進程(1)經濟上:秦漢之際,中國移民把
冶鐵
和水稻種植技術帶到日本,推動了日本社會的發(fā)展。
(2)政治上。①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646年,孝德天皇頒布改新詔書,開始改革,史稱“大化改新”。經過約半個世紀的改革,日本模仿中國建立了
中央集權
國家。
第十四頁,共43頁。2.日本的封建化進程第十四頁,共43頁。②幕府統(tǒng)治的建立。a.背景:10世紀,日本的中央集權體制開始瓦解。貴族及莊園領主為保護財產豢養(yǎng)武士,
武士集團
的重要性日益增強。b.建立:12世紀末,武士集團的首領源賴朝在鐮倉建立了自己的軍事機構——幕府,并從朝廷獲得了鎮(zhèn)壓叛亂、征收賦稅等權力,日本進入
幕府政治
時期。
第十五頁,共43頁。②幕府統(tǒng)治的建立。第十五頁,共43頁。c.內容:在這種體制下,以
天皇
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義上的中央政府稱號,以將軍為首的幕府掌握實權。將軍與武士結成主從關系,武士成為將軍的家臣。將軍賜予武士官職和俸祿;武士對將軍宣誓效忠,并承擔納貢和兵役等義務。
d.閉關鎖國政策:17世紀建立的
德川幕府
面對世界變局,意圖以鎖國加強統(tǒng)治,抵制外來影響。
第十六頁,共43頁。c.內容:在這種體制下,以天皇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義上的中3.朝鮮半島的政局演變(1)7世紀末,新羅初步統(tǒng)一了朝鮮半島,模仿中國建立中央集權國家。(2)10世紀初,新羅人王建建立
高麗王朝
。
①政治制度:高麗王朝仿效中國唐朝制度,在中央設三省六部,將地方劃分為十道。②經濟:推行土地國有。③選官制度:引入
科舉考試
選拔官員。
④思想文化:中國的儒家經典和辭章之學廣為傳播。第十七頁,共43頁。3.朝鮮半島的政局演變第十七頁,共43頁。(3)14世紀末,高麗大將李成桂自立為王,遷都漢城,改國號為朝鮮。(4)16世紀末,中朝軍民取得聯(lián)合抗擊日本侵略的勝利。中古時期日本和朝鮮政治制度的演變呈現(xiàn)出什么特點?提示:特點:受到中華民族文明的影響;注重自身的改革,實現(xiàn)了社會性質的變化,完成了封建化。第十八頁,共43頁。(3)14世紀末,高麗大將李成桂自立為王,遷都漢城,改國號一
阿拉伯人在促進東西方文化交流中作出的貢獻【史料】
在634年到750年,阿拉伯人建立起一個西起比利牛斯山脈,東至中國邊境的帝國?!蹏⒑蟮慕洕睒s又使阿拉伯商人的足跡踏遍了亞、非、歐三洲。商業(yè)貿易頻繁交往的同時,科學文化的交流也大大加強了。阿拉伯的統(tǒng)治者對異族文化的寬容態(tài)度促成了中世紀阿拉伯科學的進步。在地理上,阿拉伯聯(lián)系了東方和西方;在文化上,阿拉伯在東西方之間承當了科學文化交流的橋梁——中國、印度的科學文化有很大一部分是通過阿拉伯傳入歐洲的;在歷史上,阿第十九頁,共43頁。一阿拉伯人在促進東西方文化交流中作出的貢獻【史料】在6拉伯文化對歐洲科學的發(fā)展也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⒗奈幕窃谕瑫r吸收了古希臘和古東方文化的基礎上產生的,阿拉伯科學形成的過程本身就是東西方文化的一次大融合?!幾詮垘洝栋⒗拿鞯钠鹇洹穯栴}探究: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阿拉伯人在促進東西方文化交流中作出的貢獻。第二十頁,共43頁。拉伯文化對歐洲科學的發(fā)展也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阿拉伯的文提示:貢獻:阿拉伯人保存并傳播了東西方的古代文化;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媒介;阿拉伯人吸收其他地區(qū)的文化,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大融合。第二十一頁,共43頁。提示:貢獻:阿拉伯人保存并傳播了東西方的古代文化;成為東西方核心歸納阿拉伯人對世界文化的貢獻(1)保存并傳播了古代文化。在西羅馬帝國滅亡前后的長期動亂中,許多希臘、羅馬古典作品通過拜占庭帝國流傳到阿拉伯帝國。阿拉伯學者將許多古代作品譯成阿拉伯文。西歐國家后來通過阿拉伯文譯本才重新認識古代希臘、羅馬文化成就。第二十二頁,共43頁。核心歸納第二十二頁,共43頁。(2)阿拉伯人足跡遍及亞、歐、非三大洲,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媒介。他們把古代印度、古代中國的文化成就介紹到歐洲,又把阿拉伯的科學成就傳播到東方。(3)阿拉伯人不但善于吸收其他地區(qū)的文化,而且還在鉆研的基礎上加以發(fā)展,在數學、天文學、醫(yī)學、物理學、化學、建筑學、文學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第二十三頁,共43頁。(2)阿拉伯人足跡遍及亞、歐、非三大洲,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拓展延伸阿拉伯帝國文化繁榮的原因(1)阿拉伯帝國地跨歐、亞、非三大洲,介于東西方之間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促進了文化傳播,從而推動了帝國范圍內各個不同地區(qū)文化的融合。(2)阿拉伯帝國的文化是在吸收、消化古代埃及、兩河流域、希臘羅馬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的,具有鮮明的文化特點和很強的包容性。第二十四頁,共43頁。拓展延伸第二十四頁,共43頁。(3)阿拉伯帝國繁榮時期,哈里發(fā)重視知識,在巴格達設立“智慧宮”。阿拉伯人一向重視文化教育,有著執(zhí)著的追求精神,在科學文化上持寬容和兼收并蓄的態(tài)度。(4)阿拉伯帝國農業(yè)、工商業(yè)發(fā)達,城市發(fā)展繁榮,奠定了文化發(fā)展的物質基礎。第二十五頁,共43頁。(3)阿拉伯帝國繁榮時期,哈里發(fā)重視知識,在巴格達設立“智慧學以致用1.某校高一(1)班同學設計了一張學習卡片,據此推斷,他們正在學習的是哪個國家的歷史(
)1.8世紀中期,版圖跨歐、亞、非三洲2.830年,在巴格達設立“智慧宮”3.翻譯古代波斯、印度、希臘和羅馬的文獻4.將中國的造紙術傳入歐洲A.羅馬帝國 B.拜占庭帝國C.阿拉伯帝國 D.奧斯曼帝國第二十六頁,共43頁。學以致用1.8世紀中期,版圖跨歐、亞、非三洲A.羅馬帝國解析:8世紀中期,阿拉伯帝國通過不斷擴張,成為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智慧宮”是阿拉伯帝國建立的全國性的綜合學術機構;阿拉伯人翻譯古代波斯、印度、希臘和羅馬的文獻,融合東西方文化;中國的造紙術經阿拉伯人傳到歐洲,促進了歐洲文明的進步和社會轉型,故C項正確。答案:C第二十七頁,共43頁。解析:8世紀中期,阿拉伯帝國通過不斷擴張,成為地跨亞、非、歐二
日本大化改新【史料】
廢除皇室和貴族的私有土地和部民(部曲),收歸國家,是為公地公民。對大夫以上高官貴族賜予食封。改革統(tǒng)治機構,建立京師和地方行政機構(國、郡、里),設置關塞、防人(戍邊軍)及驛站,各置職官。造戶籍、記賬(賦稅簿賬),施行班田收授法,凡田長30步,廣20步為段,10段為町。改革稅收制度,施行租庸調新稅法?!蠡男轮饕獌热莸诙隧?,共43頁。二日本大化改新【史料】廢除皇室和貴族的私有土地和部民(問題探究:根據史料,概括大化改新的主要內容。提示:主要內容:廢除貴族世襲制,建立中央集權的天皇制封建國家;把貴族土地收歸國有,部民轉化為國家公民;實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調法。第二十九頁,共43頁。問題探究:第二十九頁,共43頁。核心歸納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內容和意義(1)背景。①6—7世紀,日本的社會矛盾十分尖銳,大貴族、奴隸主勢力強大,政局混亂,改革勢在必行。②7世紀中期,改革派發(fā)動宮廷政變,新上臺執(zhí)政的孝德天皇頒布改新詔書,大化改新開始。第三十頁,共43頁。核心歸納第三十頁,共43頁。(2)內容。①政治上,建立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國家,廢除貴族世襲制,以才選官;地方設國、郡、里三級,由中央派官治理。②經濟上,把很多貴族土地收歸國有,部民轉為國家公民;國家定期把田地分給農民耕種,向他們收取賦稅。(3)意義:日本大化改新是日本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標志。第三十一頁,共43頁。(2)內容。第三十一頁,共43頁。拓展延伸大化改新取得成功的原因與評價(1)取得成功的原因。①改革適應了社會需要,順應了歷史發(fā)展的潮流。②積極引進中國先進文化,加以繼承與創(chuàng)新。③改革派推行了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第三十二頁,共43頁。拓展延伸第三十二頁,共43頁。(2)評價。①積極方面。a.它促進了日本新的生產關系,即封建生產關系的發(fā)展。b.它為日本歷史開創(chuàng)了不發(fā)動大規(guī)模流血事件而進行社會改革的先例。c.它維護了日本主權,防止了社會分裂。②局限性:大化改新未從根本上摧毀舊貴族勢力,仍然讓他們參與國家的決策,這就使得國家統(tǒng)治仍然存在隱患。第三十三頁,共43頁。(2)評價。第三十三頁,共43頁。學以致用2.2019年,日本新年號出自日本傳統(tǒng)古籍《萬葉集》中的“初春令月,氣淑風和”。從“大化”開始,日本共有247個年號出自中國古籍。大化年間,通過學習中國的文化與典章制度,日本發(fā)生的實質性變化是(
)A.天皇從此掌握國家實權,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B.各種社會矛盾得以緩和,政局趨向穩(wěn)定C.全面引進中國先進的政治、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湘教版數學八年級下冊4.5《一次函數的應用》聽評課記錄3
- 湘教版九年級數學下冊2.6弧長與扇形面積第1課時弧長聽評課記錄
- 八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第一單元 走進社會生活則 復習聽課評課記錄
- 蘇科版數學八年級下冊《9.1 圖形的旋轉》聽評課記錄2
- 蘇教版小學五年級上冊數學口算練習題
- 出國勞務派遣合同范本
- IT程序員保密協(xié)議書范本
- 深圳經濟特區(qū)房產抵押貸款協(xié)議書范本
- 全國事業(yè)單位聘用合同范本
- 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合作合同范本
- 2025年酒店總經理崗位職責與薪酬協(xié)議
- 綠色能源項目融資計劃書范文
- 大樹扶正施工方案
- 《造血干細胞移植護理》課件
- 課題申報參考:全齡友好視角下的社區(qū)語言景觀評估及空間優(yōu)化研究
- 中央2025年公安部部分直屬事業(yè)單位招聘84人筆試歷年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五年級下冊語文四大名著常考知識點
- 光伏發(fā)電項目施工組織設計方案及技術措施
- 2025年1月日歷表(含農歷-周數-方便記事備忘)
- 2024年同等學力人員申請碩士學位英語試卷與參考答案
- 臨床用血管理培訓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