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從現(xiàn)象學到境界說_第1頁
詩詞研究:從現(xiàn)象學到境界說_第2頁
詩詞研究:從現(xiàn)象學到境界說_第3頁
詩詞研究:從現(xiàn)象學到境界說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從現(xiàn)象學到境界說迦陵隨筆(三)在前一則“隨筆”中,我曾經提到過西方詮釋學的一些說法,而詮釋學之用于文學批評,則實在是因為受了西方哲學中現(xiàn)象學之說的影響。現(xiàn)象學(phenomenology)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前夕,在德國興起的一種哲學運動。其代表人物為胡塞爾(Husserl)。胡氏在他一生學術研究的歷程中,其基本思想曾經有過多次轉變,而他所倡導的現(xiàn)象學,在流傳衍變中也形成了極為繁復艱澀的一派哲學思潮。本人對此一思潮既無深入之研究,本文對此一思潮也無法作系統(tǒng)之介紹。我們現(xiàn)在所要提出來一談的,其實只是現(xiàn)象學曾對詮釋學產生影響的一些重要概念而已。在1929年出版的《大英百科全書》中,有胡塞爾寫的關于現(xiàn)象學的一篇簡介,其中曾談到意識與客體之關系,他認為意識不是僅指一種感受的官能,而是指一種向客體現(xiàn)象不斷投射的活動,而且這種活動是具有一種意向性的(consciousorintentional)。其后現(xiàn)象學之說流入美國,一位美國學者詹姆士·艾迪(JamesEdie)在他為法國梅洛—龐蒂(Merleau-Ponty)所寫的《什么是現(xiàn)象學》一書的介紹中,對于現(xiàn)象學所研究的對象,也曾作過簡要的說明。他認為現(xiàn)象學所研究的既不是單純的主體,也不是單純的客體,而是在主體向客體投射的意向性活動中,主體與客體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其所構成的世界,這才是現(xiàn)象學研究的重點所在。關于現(xiàn)象學之說在哲學界的是非功過,不在本文討論之內,我們對之可以不論。但正是由于這種學說提出了意識的意向性活動,因此才引起了文學批評理論中追尋作者原意的“詮釋學”之興起。而在這種追尋原意的探討中,他們卻又發(fā)現(xiàn)了純客觀之原意的難以重現(xiàn),而詮釋者追尋之所得,事實上都是已經染有詮釋者之色彩的“衍義”。我在前一則“隨筆”中,既曾經把此種詮釋學的“衍義”之說與我國舊傳統(tǒng)詩論中的“詩無達詁”之說,以及常州派詞論中的“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讀者之用心何必不然”之說,作過一些“似而非是”的比較,因此,我就又想把現(xiàn)象學中的意識向客體投射的意向性活動之說與中國舊傳統(tǒng)詩論中的一些說法,也作一些“似而非是”的比較。在中國傳統(tǒng)詩論中,自《毛詩·大序》就曾經有過“情動于中而形于言”的說法,而就其引起“情動”的因素而言,則早在《禮記·樂記》中也已曾有過“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的說法。可見“心”與“物”交相感應的關系,原是中國詩論中早就注意到了的一種詩歌創(chuàng)作的重要質素。其后鐘嶸在其《詩品·序》中,對于使人心感動的“物”,更曾有過較具體的敘寫,他把感人之“物”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屬于自然界的現(xiàn)象,另一類是屬于人事界的現(xiàn)象。前者如“春風春鳥,秋月秋蟬,夏云暑雨,冬月祁寒”,后者如“楚臣去境,漢妾辭宮……塞客衣單,孀閨淚盡”;前者固可以“搖蕩性情,形諸舞詠”,后者也同樣是“凡斯種種,感蕩心靈”。而除去心物交感之外,中國詩論中也一向認為人心之動常是帶有一種意向性的,所以《毛詩·大序》在“情動于中而形于言”一句話之前,就也還曾說過一句“詩者,志之所之也”的話。像這些說法,我以為就都與西方現(xiàn)象學中所提出來的意識與現(xiàn)象客體之關系及意向性活動之說有相似之處。因此中國說詩人也一向注重“以意逆志”的說詩法,這當然與西方詮釋學之想要追尋原意的詮釋者之追求也有相似之處。我在《前言》中曾引過一副對聯(lián),其中有“心理中西本自同”的一句話,西方現(xiàn)象學之注重意識主體與現(xiàn)象客體之間的關系,與中國詩論之注重心物交感之關系,其所以有相似之處,也就正因為人類意識與宇宙現(xiàn)象接觸之時,其所引起的反應活動,原是一種人類之共相的緣故。而且我還可以把此一點加以引申,將印度佛教的一些說法也提出來作一比較。佛家有六根、六塵、六識之說,六根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種可以感知的基本官能;六塵指色、聲、香、味、觸、法等六種現(xiàn)象的客體,六識則指當六根在與六塵相觸時的意識感知活動。如此說來,則其六識與六塵之關系,豈不也與現(xiàn)象學中所說的由意識主體到現(xiàn)象客體之間的關系大有相似之處。而更值得注意的,則是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所提出的評詞標準“境界說”,其“境界”一詞原來也與佛教有著一段淵源。我多年前曾寫有《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一書,在討論其“境界說”之時,曾對“境界”一詞之來源,作過一點考察。原來“境界”一詞就字面言,雖然是指區(qū)分畫域的土地之疆界,但當晉、唐譯經者翻譯佛經時,卻曾給此一詞語賦予了一種特定的抽象之含義。即如在《俱舍論頌疏》中論及六根、六識之時,就曾提出六境之說,謂“若于彼法,此有功能,即說彼為此法境界”,又加解釋說:“彼法者,色等六境也,此有功能者,此六根、六識,于彼色等有見聞等功能也?!庇终f:“功能所托,名為境界。如眼能見色,識能了色,喚色為境界?!睆倪@幾段話來看,可見佛教之所謂“境界”,乃是指基于六根之官能與六塵之接觸,然后由六識所產生的一種意識活動中之境界。由此可知所謂“境界”,實在乃是專以意識活動中之感受經驗為主的。所以當一切現(xiàn)象中之客體未經過吾人之感受經驗而予以再現(xiàn)時,都并不得稱之為“境界”。像這種觀念,與我們在前文所提出的艾迪論介現(xiàn)象學時所說的“現(xiàn)象學所研究的既不是單純的主體,也不是單純的客體,而是在主體向客體投射的意向性活動中主體與客體之間的關系以及其所構成的世界”之說,豈不是也大有相似之處。所以我才將此一篇“隨筆”標題為“從現(xiàn)象學到境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