篳路藍縷煉石補天_第1頁
篳路藍縷煉石補天_第2頁
篳路藍縷煉石補天_第3頁
篳路藍縷煉石補天_第4頁
篳路藍縷煉石補天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簞路藍縷煉石補天和諸多中國學者的文化心理相通,當我拿到《赤峰紅山后》這部中文譯稿的時候,心情同樣是十分復雜的。這種復雜源于情感與專業(yè)的糾葛。穿過80年的煙云風雨,我們應該有能力廓清許多歷史問題和學術問題。如果說實踐是檢驗真知的惟一標準,那么時間則是沉淀真知的惟一工具。80年的時光,在當代社會中已經可以稱之為時代了。在這段漫長的歲月中,中日兩國發(fā)生了那樣多的生死相搏,恩怨情仇;中國考古事業(yè)又有那樣多令人身心悸動的發(fā)現(xiàn);中國社會又有了那樣多天翻地覆的巨變。1935年至1938年,日本考古學家對赤峰紅山后的考古發(fā)掘與出版工作,正處于中國抗日戰(zhàn)爭那樣一個特殊的時代背景之下。之所以令我心情復雜,是因為穿越80年的時空,我們看到:《赤峰紅山后》在研究中國北方史前文化時,仍然是不可回避的話題,特別是在紅山文化研究的領域中,這部書仍然是最具基礎的文獻。令人感慨的不僅僅是80年前的裝幀與印刷質量;在這些質量背后,讓我看到的是80年前日本學者認真的工作態(tài)度、快捷的工作效率,還可以看到他們科學的思考方式、嚴謹?shù)墓ぷ鞣椒ā?個星期的田野工作,3年的整理、研究、出版時間,讓我看到的是:一批作風嚴謹、工作用心、協(xié)同緊密的近代日本考古學者身影,以及由他們留下來的思考題。拋開日本國家的政治野心與軍事侵略的背景來思考,就考古科學而言,在這樣一部考古報告面前,不能不令我心生敬意。因此,與其說《赤峰紅山后》讓我產生遺憾,不如說更多的是慶幸。慶幸的是80年后我還能通過這部發(fā)掘報告管窺到紅山上之一斑。知恥而后勇,可謂真的知恥。由此我充分理解了當代著名紅山文化學者郭大順先生,在他主持撰寫《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發(fā)掘報告》時,曾經三番五次提升出版方案、完善研究細節(jié),接二連三推翻出版計劃,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超越。可見,還是應了那句老話,科學探索雖然沒有國界,科學家卻有國家。放下這些糾結的話題,我們回歸到20世紀的前50年。那是一個中國的文化地理大發(fā)現(xiàn)的年代。隨著1898年甲骨文的發(fā)現(xiàn),從1928年開始,到1937年,由中央研究院李濟等先生主持了殷墟的15次正式發(fā)掘;1900年敦煌藏經洞的發(fā)現(xiàn),成為石破天驚的事件;繼而安特生于1921年發(fā)現(xiàn)了仰韶文化遺址;裴文中在周口店發(fā)現(xiàn)了北京猿人遺址;山東的龍山文化、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都有了重要發(fā)現(xiàn)。1930年梁思永先生到赤峰考察,曾經預言赤峰的文化十分重要。但是,“國人差不多沒有注意到熱河新石器時代文化的存在”。隨著各種文化的發(fā)現(xiàn)層出不窮,風生水起,特別是湮滅在歷史深處的史前文化,相繼重見天日,讓人們感受到先民曾經是以別樣的方式生存在我們腳下的大地上。赤峰紅山后的調查、發(fā)掘正是在這樣的文化大發(fā)現(xiàn)的背景下發(fā)生的。接下來的50年的考古學領域多是進行空間序列整理、文化形態(tài)的認識與填充工作。在百年的時間中,數(shù)代考古學家和相關領域的專家共同努力,基本建立了中國史前考古學的時空序列??梢灶A測,爾后的重大文化新發(fā)現(xiàn)將會愈加稀少了。但考古學不會停下自己的腳步,對先民的文化的認識,對我們自己文化基因的分析,將會提上更高的層次。人類不僅關注著自己向何處走去,而且更加關注著自己從何處走來。1956年7月,我國著名考古學家、“北京猿人”發(fā)現(xiàn)者裴文中教授和北京大學呂遵諤先生帶領北京大學考古專業(yè)的部分3年級學生來到赤峰實習。當時的實習學生中就有現(xiàn)今著名的考古學家嚴文明先生。通過這次的調查和發(fā)掘,在裴文中和蘇秉琦兩位教授的指導下,由呂遵諤先生執(zhí)筆形成了《內蒙古赤峰紅山考古調查報告》。對日本學者在1938年提出的結論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在本書中提出的“赤峰第一期的彩陶文化”源于甘肅彩陶系統(tǒng)的證據(jù)不足,與河南仰韶文化彩陶不是“姊妹關系”,紅山文化的彩陶與甘肅彩陶系統(tǒng)受到了仰韶彩陶文化的影響?!冻喾寮t山后》對于彩陶譜系的結論可能受到當時安特生中國彩陶西來說的影響。不過,《赤峰紅山后》在對“赤峰第一期文化”的斷代時認為“這種文化的年代上限大約在公元前三千年”[2]。爾后的考古結果證明:這一結論實際延后到了紅山文化的下限年代;“赤峰第二期文化”屬于秦漢時期的結論也得以澄清,“赤峰第二期文化”應該屬于更早的商周時期,也就是我們今天命名的夏家店上層文化。我們知道,碳十四測年技術發(fā)明于20世紀40年代,50年代在國內才開始關注,1965年中國的碳十四實驗室才告成立。在沒有先進技術手段測年的年代,這些斷代結論在大體方向上是科學的。從1959年起,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前身)設立了內蒙古考古工作隊。內蒙古工作隊自成立以來,就將關注的重點放到赤峰地區(qū),工作卓有建樹。該隊劉觀民、徐光冀、劉晉祥等先生自20世紀60年代以后,先后發(fā)掘了金龜山、富河溝門、西水泉、蜘蛛山等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極大地豐富了紅山文化的內涵及相關文化關系的認識,紅山文化的整體面貌由原來的模糊不清開始變得生動而具體。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兩種赤峰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紅山文化與富河文化。這是赤峰地區(qū)新石器時代考古認識的第一次飛躍。20世紀的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前期,考古事業(yè)也和其他各業(yè)一樣,基本處于停頓狀態(tài)。70年代后期,考古工作最先開始復蘇,遼寧省和原昭烏達盟文博部門在艱難曲折中所取得的一些考古成就也非常值得稱道。赤峰著名蒙古族學者蘇赫先生調查發(fā)現(xiàn)了小河沿白斯朗營子遺址,經由李恭篤先生主持發(fā)掘,確立了小河沿文化。這是赤峰新石器考古學認識的第二次飛躍。進入21世紀,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在西拉木倫河以北的考古調查中,又發(fā)掘了一處文化面貌獨具特色的遺址,發(fā)掘者稱之為“西梁文化”。這是繼富河文化之后,考古工作沉寂數(shù)十年后,在西拉木倫河流域取得的又一新的進展[3]。與此同時,草帽山的發(fā)掘,為紅山文化的祭祀與埋葬提供了新的補證。粟米的發(fā)現(xiàn),對于推動旱作農業(yè)起源的研究及粟作農業(yè)原生地的論證起到了重要的考古實證支撐??梢苑Q之為赤峰地區(qū)考古學認識的第四次飛躍。紅山文化吸引了世界的目光,與兩個人的名字緊密相連,他們就是中國考古學界泰斗蘇秉琦先生和中國著名考古學家郭大順先生。蘇秉琦先生是北京大學考古專業(yè)創(chuàng)始人之一,他提出的中華文明起源滿天星斗說、中國考古學的區(qū)系類型理論、中華文明發(fā)展多元一體的理論、中國國家形成的三階段理論和國家發(fā)展的三模式理論,為建立中國特色的考古學理論奠定了基礎。郭大順先生師從蘇秉琦先生,畢生致力于中國北方新石器時代的考古事業(yè)。他們對紅山文化的新發(fā)現(xiàn)和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紅山文化引起廣泛關注,是以遼寧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東山嘴大型祭祀遺址和凌源與建平交界處牛河梁壇、廟、冢宗教儀式性建筑遺址的發(fā)現(xiàn)為標志性事件,由此引發(fā)了紅山文化研究新一輪的熱潮。導致人們不得不重新評估紅山文化社會復雜化程度。在這里,人們第一次知道紅山文化存在著超乎想象的復雜的原始宗教信仰和祭祀體系;存在著一個地位尊崇、高高在上的祭祀階層(巫覡),或者享有極大權力兼具王者身份的上層集團。紅山文化神秘的女神崇拜歷史悠久、寓意深刻[4],從而預示著中華文明起源的方式與發(fā)展道路問題。在牛河梁地區(qū)發(fā)現(xiàn)了大規(guī)模的積石冢群、三層圓臺式大型祭壇和女神廟,出土了泥塑女神頭像,在墓葬中還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玉器群。蘇秉琦先生到達牛河梁后欣然題辭:“紅山文化廟壇冢,中華文明一象征?!?986年7月25日,《光明日報》頭版發(fā)表消息,向世人宣告:“中國文明起源問題找到了新線索,遼西發(fā)現(xiàn)五千年前祭壇、女神廟、積石冢群址??脊艑W界推斷,這一重大發(fā)現(xiàn)不僅把中華古史的研究從黃河流域擴大到燕山以北的西遼河流域,而且將中古史的研究從黃河流域擴大到燕山以北的西遼河流域,而且將中華民族文明史提前了一千多年?!背喾鍖W者認為:紅山文化的社會形態(tài)為神本社會。基本理念為敬天法祖,以祖神通天神;文明機制為由巫而王;發(fā)展道路為由祀而禮。這是中華文明起源與發(fā)展的根本特色。在紅山文化成為顯學的當下,考古學、歷史學、人類學、古生物學、古氣候學、地質學、歷史地理學、文化學、中國古代思想史、法律史、美術史、音樂史等學科都已介入紅山文化研究,跨學科的研究已經成為新潮流。隨著科學的發(fā)展和進步,新的技術手段正在被引入,比如孢子花粉分析和浮選技術、模擬實驗方法和衛(wèi)星航空測拍技術、衛(wèi)星定位技術、DNA遺傳鑒定技術等被越來越多地運用到紅山文化研究中。目前的紅山文化研究已經呈現(xiàn)出以下的趨勢:經濟形態(tài)研究,包括人地關系研究、生業(yè)方式研究和技術、工藝研究;社會形態(tài)研究,包括聚落形態(tài)和文化交流研究;意識形態(tài)研究,包括宗教信仰與社會性質研究等領域。以上研究,可以集中概括為東方文明起源與國家形成機制研究問題上。從鳥居龍藏報告赤峰文化遺存開始,到現(xiàn)在已經過去了一百多年。一百年來,從一片空白的“蠻荒之地”已經成為了文化重地。回望過去,應該有太多的感慨,太多的思考。對于紅山文化的認識還要繼續(xù),也許再過一百年,后人才能真正揭開紅山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