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考歷史一輪復習第十四單元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單元質量評估【含答案】_第1頁
2022高考歷史一輪復習第十四單元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單元質量評估【含答案】_第2頁
2022高考歷史一輪復習第十四單元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單元質量評估【含答案】_第3頁
2022高考歷史一輪復習第十四單元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單元質量評估【含答案】_第4頁
2022高考歷史一輪復習第十四單元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單元質量評估【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單元質量評估(十四)(第十四單元)(40分鐘60分)一、選擇題(共12題,每小題3分,共36分)L1348年,“黑死病”肆虐歐洲I。當教會要求教徒受難和屈從卻不能阻擋“黑死病”蔓延時,一些醫(yī)生開始尋求防治的辦法,如提出隔離疑似病例、使用放血療法等。由此可見,這場災難()A.標志著歐洲人文主義的復興B.沖擊了教會的傳統(tǒng)觀念和權威C.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學的興起D.導致了人們與的直接對話選Bo黑死病暴發(fā)后,教會未能阻擋這一疫病的蔓延,而部分醫(yī)生尋求防治方法,對于疫病中的人們而言,教會的權威會受到沖擊,B正確;A中的“標志”在材料中無法證實,排除;近代自然科學興起和文藝復興有關,而非“黑死病”,排除C;D是16世紀信仰改革中提倡的主張,排除?!炯庸逃柧殹?3世紀歐洲大瘟疫的出現(xiàn)和黑死病的發(fā)生,導致了萬能論的動搖和對人生問題的深入思索。到文藝復興時期,中世紀里一直潛在著的文化因子,終于獲得了適宜其生長的文化氣候。這表明()A.封建神學孕育了人文精神B.黑死病使人們不再信仰基督教C.價值觀念植根于社會現(xiàn)實I).瘟疫肆虐使人們開始思考人生選C。黑死病暴發(fā)動搖了人們對的信仰,同時激發(fā)了人們對人生的思考,促進了文藝復興的發(fā)生,由此說明,價值觀念植根于社會現(xiàn)實,隨著社會現(xiàn)實的變化,價值觀念也在變化,C正確;封建神學強調萬能,壓抑了人性,排除A;信仰動搖不等于放棄信仰,排除B;D錯在開始,而且并未凸顯出黑死病和文藝復興之間的關聯(lián),排除。2.14和15世紀,意大利文化精英對意大利“俗語”和通行于歐洲各國的拉丁語孰優(yōu)孰劣問題,展開了曠日持久的爭論。到16世紀,意大利“俗語”的價值和尊嚴基本確立。這一結果()A.促成了國家統(tǒng)一的實現(xiàn)B.推動了民族文化認同C.瓦解了傳統(tǒng)文化的權威D.導致了市民階層興起選B。意大利文化精英關于意大利“俗語”和拉丁語優(yōu)劣問題的爭論以及最后“俗語”地位的確立,說明通過爭論,帶有傳統(tǒng)文化意義和民間價值觀的“俗語”被文化精英接受,這有助于推動民族文化認同,B正確;意大利的統(tǒng)一是在19世紀完成的,排除A;“俗語”的價值和尊嚴得到確立,說明傳統(tǒng)文化的權威并未被瓦解,排除C;市民階層的興起是商品經濟發(fā)展的結果,而非“俗語”地位確立導致,排除D?!景胃哂柧殹?5世紀末至16世紀初,德意志的民族主義思潮達到歷史上的第一個高峰,它以推翻羅馬教廷統(tǒng)治、爭取民族教會的獨立為主要內容。據(jù)此可知()A.信仰改革促進了德意志的統(tǒng)一B.民族主義思潮推動了信仰改革C.信仰改革的本質是反對民族壓迫D.信仰改革者支持強化世俗政權選B。根據(jù)材料可知,德國的民族主義“以推翻羅馬教廷統(tǒng)治、爭取民族教會的獨立為主要內容”,這一主張和16世紀的信仰改革主張有共同之處,由此可知,德意志的民族主義思潮推動了信仰改革運動,B正確;信仰改革并未直接推動德意志的統(tǒng)一,排除A;信仰改革的本質是在信仰的外衣下,早期資產階級反對封建統(tǒng)治和信仰神權的思想解放運動,排除C;D與題意無關,排除。3.(桂林模擬)1456年,德國古登堡發(fā)明金屬活字印刷機,推動《》的大規(guī)模印刷,此外《九十五條論綱》也得以大量印刷,迅速傳遍德國甚至歐洲,讓民眾能直接接觸到這類文本媒介。印刷術的進步()A.利于民眾沖破教會思想控制B.使德國成為歐洲的文化中心C.推動德國世俗化的迅速實現(xiàn)D.直接開啟了“理性王國”的時代選A。印刷術的發(fā)展推動了《》《九十五條論綱》的大量印刷,使得民眾能直接接觸到這類文本媒介,可見印刷術推動了信仰改革思想的傳播,有利于民眾沖破教會思想控制,A正確;德國是活字印刷機發(fā)明地但是不能由此證明德國成為歐洲的文化中心,B排除;民眾接觸的文本媒介是《》和《九十五條論綱》,這依然是以信仰信仰為主題,不能迅速推動德國世俗化,C排除;題干背景是信仰改革,“理性王國”是啟蒙運動時提出的,排除D。4.(泰安模擬)有學者指出:“文藝復興說到底是阿爾卑斯山以南的富庶世界,尤其是意大利的一場華麗而感性的時髦風潮,信仰改革則是貧窮而道德嚴謹?shù)谋睔W世界的一場質樸而深刻的思想革命。”該學者旨在強調()A.近代思想解放運動都具有地域性特征B.文藝復興與信仰改革的斗爭對象不同C.信仰改革更有利于推動現(xiàn)代化進程D.部分人文主義者過分追求感官享受選C。從材料中的“信仰改革則是貧窮而道德嚴謹?shù)谋睔W世界的一場質樸而深刻的思想革命”等信息可以看出,該學者認為信仰改革更有利于社會變革,從而推動現(xiàn)代化進程,故答案為C;A說法絕對,排除;材料沒有涉及兩者的斗爭對象,排除B;D材料沒有體現(xiàn),排除。【拓展延伸】文藝復興運動發(fā)現(xiàn)了人和人的偉大,肯定了人的價值和創(chuàng)造力,是近代西方人文主義興起的標志。信仰改革否定教皇的權威,打破了天主教會的精神枷鎖,摧毀了天主教的精神獨裁,使人們獲得精神上的自由和靈魂得救的自主權,從而具有鮮明的人文主義色彩,進一步發(fā)展和傳播了人文主義。5.(鹽城模擬)“正是基督教的教義為科學家提供了創(chuàng)造的世界完美無瑕,萬事萬物都依靠完美力量運轉的信念。上述信念使科學家在探索科學真理時感到有一種由衷的自豪感和榮譽感,認為自己的科學研究活動是正在探索的語言?!边@表明()A.近代科學的建立依賴于的力量B.近代科學進步鞏固了天主教統(tǒng)治C.信仰信仰客觀上推動近代科學發(fā)展D.科學真理主要來源于基督教的教義選Co材料“正是基督教的教義……使科學家在探索科學真理時感到有一種由衷的自豪感和榮譽感”體現(xiàn)的是信仰信仰在客觀上推動了近代科學的發(fā)展,故C正確;近代科學的建立和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思想的解放密不可分,不是依賴于的力量,故A錯誤;近代科學進步沖擊了天主教統(tǒng)治,故B錯誤;科學真理主要來源于理性的思考、嚴密的實驗,故D說法錯誤。6.法國大革命之前的巴黎,出現(xiàn)了許多“沙龍女主人”,如德?杰斐琳夫人在25年的時間里,設宴組織了數(shù)次藝術家、作家和思想家的交談會,有時還進行資助,并將他們推薦給當時在政治上有影響力的社會上流人士或高級官員。這一現(xiàn)象在當時的法國有利于()A.傳播啟蒙思想B.瓦解封建等級制度C.普及貴族文化D.徹底改變婦女地位選A?!吧除埮魅恕苯M織藝術家、作家和思想家的交談會,并將他們介紹給上層社會人士,結合時代背景可知,這有利于將藝術家、作家和思想家的文化思想輸送到上層社會,其中就包含啟蒙思想,A正確;瓦解封建等級制度夸大了材料現(xiàn)象的影響,排除B;普及貴族文化與材料所述現(xiàn)象不符,排除C;D表述絕對,且不符合史實,排除。.(大連模擬)有學者認為“盡管大西洋把英、美、法三國永遠地分隔開了,但三國的革命作為資產階級革命,不僅有一定的聯(lián)系,而且也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17世紀和18世紀發(fā)生于大西洋兩岸的這三個偉大歷史事件的相同點是()A.民主社會和君主立憲制的構建.民主代議制和共和政體的建立C.新興資產階級和君主專制的斗爭D.“權利”的訴求和“人權”的伸張選D。根據(jù)所學知識可知,17、18世紀發(fā)生的三個偉大歷史事件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獨立戰(zhàn)爭、法國大革命,它們的共同點是“權利”的訴求和“人權”的伸張,故答案為D;A法國和美國建立的是共和制,排除;B英國建立的是君主立憲制,排除;C美國沒有經歷封建社會,不存在資產階級和君主專制的斗爭,排除。.(商丘模擬)在潘恩看來,“政府”是“由于人善良的道德力量不足以管理世界而不得不存在的一種形式”,“政府”的職能應當首先是“保證人民的自由和安全”,然而統(tǒng)治北美殖民地的英國君主政府則是一個罪惡的政府,必須進行有力抨擊。據(jù)此可知,潘恩()A.主張實行共和制度.反對英國殖民掠奪C.痛惡君主專制統(tǒng)治D.深受啟蒙思想影響選Do潘恩認為政府應當保證人民的自由和安全,這是政府產生的目的所在,而殖民政府不能實現(xiàn)上述目的,就應當被推翻,這種觀點體現(xiàn)了人民主權理論,說明潘恩受到啟蒙思想的影響,D正確;材料中并未明確潘恩主張實行何種政治體制,排除A;材料主旨討論的是政府存在的合理性,并由此推出推翻英國殖民政府統(tǒng)治的合理性,而非反對英國殖民掠奪,B不符合題干主旨,排除;潘恩痛惡的是殖民政府不能保護民眾的自由和安全,而非痛惡君主專制,而且當時的英國實行的是君主立憲,排除c。(煙臺模擬)英國某學者指出:“(光榮革命后)下議院逐漸把國王的權力納入自己的掌握之中,可是它雖然這樣做,卻沒有嚴重削弱國王在法律上的權力。所以,國王在法律上仍舊具有他的前輩們所具有的特征?!痹搶W者意在說明當時英國()A.國王在立法上擁有巨大權力B.君主立憲制需要進一步完善C.虛位君主制得到法律的認可D.國家權力結構實現(xiàn)分權制衡選B。材料信息是,光榮革命“沒有嚴重削弱國王在法律上的權力”,這說明當時英國的君主立憲制還不完善,故B正確;材料沒有強調國王在立法上擁有巨大權力,故A錯誤;材料體現(xiàn)不出法律認可虛位君主制,故C錯誤;材料不能說明英國實現(xiàn)了分權制衡,故D錯誤?!景胃哂柧殹浚ㄩL沙模擬)18世紀的英國議會制在運作中,貴族經常利用議會的自由辯論將公共事務決策轉變成不同派別及其追隨者分贓和妥協(xié)的產物。這表明當時的英國()A.辯論是議會決策的主要手段B.立憲政體未能阻止國王專權C.資產階級代議制度尚不完善D.混合體制是貴族專權的根源選Co18世紀的英國貴族經常利用議會的自由辯論將公共事務決策轉變成不同派別及其追隨者分贓和妥協(xié)的產物,表明當時議會的辯論制度和程序方面存在不足,反映出當時英國君主立憲制尚不完善,故答案為C;材料沒有反映辯論是英國議會決策的主要手段,排除A;材料中沒有體現(xiàn)國王專權的信息,排除B;材料中“貴族經常利用議會的自由辯論將公共事務決策轉變成……產物”表明當時英國不是貴族專權,排除D。.美國1787年憲法規(guī)定:”參議員或眾議員不得在其當選任期內擔任合眾國政府任何新添設的職位。”“在合眾國政府供職的人,不得在其任職期間擔任國會議員”。這一規(guī)定體現(xiàn)了()A.聯(lián)邦制原則B.人民主權原則C.分權制衡原則D.代議制原則選Co據(jù)材料國會議員不得在政府任職,在政府任職的人不得擔任國會議員,這體現(xiàn)的是彼此平等獨立、分權制衡原則,故選C;聯(lián)邦制原則指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有機結合,排除A;人民主權原則規(guī)定總統(tǒng)和國會議員都由選舉產生,均實行任期制,排除B;代議制原則指公民選舉代表組成代表機關,間接參政議政,排除Do.(重慶模擬)1871年德意志帝國建立,作為人民代議機構的帝國議會實際權力很小;帝國議會在立法過程中只能“發(fā)表獨白”。其主要原因是帝國議會()A.需要平衡帝國各邦的利益B.不能參與帝國的立法C.沒有一個對它負責的政府D.缺乏經濟基礎的支撐選C。帝國議會只能“發(fā)表獨白”,主要是因為德國當時是半專制的君主立憲制,皇帝大權在握,政府對皇帝負責而不對議會負責,c正確;帝國議會是成年男子普選產生,與各邦利益無關,排除A;帝國議會有一定立法權,排除B;帝國議會權力較小不是因為經濟基礎薄弱,而是政治體制設計導致的,排除Do12.(泰安模擬)19世紀中期,爆發(fā)了一系列影響世界發(fā)展進程的重大歷史事件,如俄國1861年改革、意大利和德意志實現(xiàn)統(tǒng)一以及日本的明治維新等。這些重大事件反映的歷史發(fā)展趨勢是()A.奴隸制的廢除B.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確立C.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的初步確立D.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最終形成選B。根據(jù)材料“俄國1861年改革、意大利和德意志實現(xiàn)統(tǒng)一以及日本的明治維新等”結合所學知識,19世紀六七十年代,俄國、日本、德國等相繼走上發(fā)展資本主義的道路,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確立,故B正確;“俄國1861年改革、意大利和德意志實現(xiàn)統(tǒng)一以及日本的明治維新”,這些事件與奴隸制廢除無關,故A錯誤;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的初步確立是英國、美國、法國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時期,故C錯誤;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是隨著資本主義過渡到帝國主義階段、世界市場的形成、資本輸出的擴大、殖民地國家依附于宗主國而形成和發(fā)展的。到20世紀初,資本主義幾乎統(tǒng)治了全世界各個民族和國家,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最終形成,與“19世紀中期”不符,故D錯誤。二、非選擇題(第13題12分,第14題12分,共24分)13.(遼陽模擬)文藝復興之后,歐洲中等教育興起,逐漸成為各個派別思想斗爭的新陣地。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一1527年,路德宗神學家,被譽為“無與倫比的德意志人的偉大導師”的梅蘭希頓提出了自己的中等教育計劃:“每一學校應包括三個班級。在第一班級中,應授以本國語文及拉丁語文的初步讀寫、拉丁文法、信條、主的祈禱與教會儀式的祈禱文及。在第二班級中,應以拉丁語為講授語言,拉丁文應徹底熟練,閱讀拉丁作家的著作,并繼續(xù)信仰教育。在第三班級中,應閱讀更為高深的拉丁文著作,并研讀修辭學及辯證術J——《西洋教育史》材料二1892年德國中等教育進行改革,其主要內容是減少文科中古典語言課程的分量,在其他中學增加自然科學和現(xiàn)代語言課程;增設實科中學(注重自然科學)和文實中學(注重數(shù)學)為學術性學校類型。實科中學的數(shù)量不斷增加,由1875年的80所增加到1895年的86所,在校學生的數(shù)量也不斷攀升。1901年,德國進行了教育改革,實科中學獲得了與文科中學、文實中學相等的權利,其畢業(yè)生可以升入大學。——張斌賢《外國教育史》(1)結合材料一及所學知識,概括梅蘭希頓中等教育計劃的特點。(4分)⑵結合材料二及所學知識,說明德國中等教育特點發(fā)生哪些變化。分析該變化出現(xiàn)的原因。(8分)第⑴題特點:根據(jù)材料一“應閱讀更為高深的拉丁文著作,并研讀修辭學及辯證術”可知,梅蘭希頓主張保留文藝復興以來的人文主義色彩;根據(jù)材料“應以拉丁語為講授語言,拉丁文應徹底熟練,閱讀拉丁作家的著作,并繼續(xù)信仰教育”可知,梅蘭希頓主張重視古典文化學習;根據(jù)材料“應授以本國語文及拉丁語文的初步讀寫”可知,梅蘭希頓認為應適當開展民族特色教育;根據(jù)材料“每一學校應包括三個班級”可知,其主張分班教學。第⑵題變化:根據(jù)材料二“其主要內容是減少文科中古典語言課程的分量”“在校學生的數(shù)量也不斷攀升”可知,世俗化趨勢明顯;根據(jù)材料“增設實科中學(注重自然科學)和文實中學(注重數(shù)學)為學術性學校類型”可知,注重自然科學;教育改革是政府主導的,說明政府加強對教育管理。原因:根據(jù)材料“1892年德國中等教育進行改革”“實科中學的數(shù)量不斷增加”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德國在1871年統(tǒng)一后,工業(yè)革命發(fā)展,隨著工業(yè)革命及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實用技術地位凸顯;根據(jù)材料“實科中學的數(shù)量不斷增加,由1875年的80所增加到1895年的86所,在校學生的數(shù)量也不斷攀升”并結合所學知識,法國大革命中啟蒙思想廣泛傳播,啟蒙思想家強調人的基本權利,包含教育權;根據(jù)所學知識可知,1871年德國統(tǒng)一,加強國家控制力,促進了教育改革;根據(jù)所學知識可知,隨著德國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德國中產階級壯大,推動教育改革;根據(jù)所學知識可知,隨著工業(yè)革命的發(fā)展,城市化進程加快,促進了城市經濟繁榮。答案:(1)保留文藝復興以來的人文主義色彩;重視古典文化學習;適當開展民族特色教育;分班教學。(4分)⑵變化:世俗化趨勢明顯;注重自然科學;政府加強對教育管理。(3分)原因:工業(yè)革命及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實用技術地位凸顯;法國大革命的影響,啟蒙思想廣泛傳播;德國統(tǒng)一,加強國家控制力;德國中產階級壯大;城市經濟繁榮。(5分)14.(棲霞模擬)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縱觀啟蒙思想在西歐社會中的發(fā)展歷程,可以說它在各個國家的發(fā)展情況是不盡相同的。從英國的審慎啟蒙到法國的偏激啟蒙,再到德國的深刻啟蒙,其中的發(fā)展可以說是錯綜復雜。因此,我們不能簡單地把啟蒙運動理解為一個統(tǒng)一的、千篇一律的運動,而應該細致地分析它在不同時代、不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