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資料內(nèi)容僅供您學習參考,如有不當之處,請聯(lián)系改正或者刪除資料內(nèi)容僅供您學習參考,如有不當之處,請聯(lián)系改正或者刪除29/47資料內(nèi)容僅供您學習參考,如有不當之處,請聯(lián)系改正或者刪除
目錄
1、鋼筋的計算截面面積及理論重量…………12、每米板寬內(nèi)的鋼筋截面面積表……………13、單肢箍Asv1/s(mm2/mm)…………………14、梁內(nèi)單層鋼筋最多根數(shù)………………25、一種直徑及兩種直徑組合時的鋼筋面積(mm2)…………26、結構構件的裂縫控制等級及最大裂縫寬度限值…………27、混凝土結構的環(huán)境類別……………………38、混凝土強度………………39、混凝土保護層………………410、縱向受力鋼筋的配筋率…………………511、混凝土結構構件抗震設計(1)一般規(guī)定……………6(2)框架梁……………7(3)框架柱及框支柱………………………1012、結構荷載(1)民用建筑樓面均布活荷載………………11(2)屋面活荷載…………12(3)施工和檢修荷載及欄桿水平荷載………14(4)隔墻荷載…………………14(5)恒荷載取值………………1413、建筑設計和建筑結構規(guī)則性………………1514、地震作用和結構抗震驗算………………1815、基礎設計……………1916、其他………………2018、建筑工程施工圖文件(審查要點)結構專業(yè)…………………21
一、鋼筋的計算截面面積及理論重量注:表中直徑d=8。2mm的計算截面面積及理論重量僅適用于有縱肋的熱處理鋼筋
二、每米板寬內(nèi)的鋼筋截面面積表
三、單肢箍Asv1/s(mm2/mm)6810121000。2830。5030.7851。1311500.1880.3350。5230。7542000.1420。2510。3920.566
四、梁內(nèi)單層鋼筋最多根數(shù)梁寬(mm)1416182022252820043/43/43332/3250554/5443/433006/765/65/654/543507/876/76/765/64/54008/98/97/87/876/75/6五、一種直徑及兩種直徑組合時的鋼筋面積(mm2)252220六、結構構件的裂縫控制等級及最大裂縫寬度限值環(huán)境類別鋼筋混凝土結構預應力混凝土結構裂縫控制等級ωlim(mm)裂縫控制等級ωlim(mm)一三0.3(0.4)三0。2二三0.2二—三三0.2一—注:1、表中的規(guī)定適用于采用熱軋鋼筋的鋼筋混凝土構件和采用預應力鋼絲、鋼絞線及熱處理鋼筋的預應力混凝土構件;當采用其他類別的鋼絲或鋼筋時,其裂縫控制要求可按專門標準確定;2、對處于年平均相對濕度小于60%地區(qū)一類環(huán)境下的受彎構件,其最大裂縫寬度限值可采用括號內(nèi)的數(shù)值;3、在一類環(huán)境下,對鋼筋混凝土屋架、托梁及需作疲勞驗算的吊車梁,其最大裂縫寬度限值應取為0。2mm;對鋼筋混凝土屋面梁和托梁,其最大裂縫寬度限值應取為0。3mm;4、在一類環(huán)境下,對預應力混凝土面梁、托梁、屋架、托架、屋面板和樓板,應按二級裂縫控制等級進行驗算;在一類和二類環(huán)境下,對需作疲勞驗算的預應力混凝土吊車梁,應按一級裂縫控制等級進行驗算;5、表中規(guī)定的預應力混凝土構件的裂縫控制等級和最大裂縫寬度限值僅適用于正截面的驗算;預應力混凝土構件的斜截面裂縫控制驗算應符合本規(guī)范第8章的要求;6、對于煙筒、筒倉和處于液體壓力下的結構構件,其裂縫控制要求應符合專門標準的有關規(guī)定;7、對于處于四、五類環(huán)境下的結構構件,其裂縫控制要求應符合專門標準的有關規(guī)定;8、表中的最大裂縫寬度限值用于驗算荷載作用引起的最大裂縫寬度。
七、混凝土結構的環(huán)境類別環(huán)境類別條件一室內(nèi)正常環(huán)境二a室內(nèi)潮濕環(huán)境;非嚴寒和非寒冷地區(qū)的露天環(huán)境,與無侵蝕性的水或土壤直接接觸的環(huán)境b嚴寒和寒冷地區(qū)的露天環(huán)境、與無侵蝕性的水或土壤直接接觸的環(huán)境三使用除冰鹽的環(huán)境;嚴寒和寒冷地區(qū)冬季水位變動的環(huán)境;濱海室外環(huán)境四海水環(huán)境五受人為或自然的侵蝕性物質(zhì)影響的環(huán)境注:嚴寒和寒冷地區(qū)的劃分應符合國家現(xiàn)行標準<民用建筑熱工設計規(guī)程〉JGJ24的規(guī)定
八、混凝土強度4.1.2、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混凝土強度等級不應低于C15;當采用HRB335級鋼筋時,混凝土強度等級不宜低于C20;當采用HRB400和RRB400級鋼筋以及承受重復荷載的構件,混凝土強度等級不得低于C20。預應力混凝土結構的混凝土強度等級不應低于C30;當采用鋼鉸線、鋼絲、熱處理鋼筋作預應力鋼筋時,混凝土強度等級不宜低于C40。注:當采用山砂混凝土及高爐礦渣混凝土時,尚應符合專門標準的規(guī)定。
表4.1。4混凝土強度設計值強度種類混凝土強度等級C15C20C25C30C35C40C45C50C55C60C65C70C75C80fC7.29.611。914,316。719.121。123。125。327.529。731.833.835.9ft0。911。101。271.431。571.711.801。891.962.042.092.142。182.22混凝土規(guī)范4.1。5混凝土受壓或受拉的彈性模量EC應按表4。1。5采用。
表4.1.5混凝土彈性模量(×104N/mm2)砼強度等級C15C20C25C30C35C40C45C50C55C60C65C70C75C80EC2.202.552。803。003。153。253.353.453。553。603。653.703.753。8九、混凝土保護層《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第9.2.1條縱向受力的普通鋼筋及預應力鋼筋,其混凝土保護層厚度(鋼筋外邊緣至混凝土表面的距離)不應小于鋼筋的公稱直徑,且應符合表9。2。1的規(guī)定。表9.2。1縱向受力鋼筋的混凝土保護層最小厚度(mm)環(huán)境類別板、墻、殼梁柱≤C20C25~C45≥C50≤C20C25~C45≥C50≤C20C25~C45≥C50一201515302525303030二a—2020—3030-3030b—2520-3530—3530三-3025-4035—4035注:基礎中縱向受力鋼筋的混凝土保護層厚度不應小于40mm;當無墊層時不應小于70mm。第9.2.3條板、墻、殼中分布鋼筋的保護層厚度不應小于本規(guī)范表9.2.1中相應數(shù)值減10mm,且不應小于10mm;梁、柱中箍筋和構造鋼筋的保護層厚度不應小于15mm.第9.2.4條當梁、柱中縱向受力鋼筋的混凝土保護層厚度大于40mm時,應對保護層采取有效的防裂構造措施。通常在砼保護離構件表面10-15mm處增配φ處于二、三類環(huán)境中的懸臂板,其上表面應采取有效的保護措施。第9。2.5條對有防火要求的建筑物,其混凝土保護層厚度尚應符合國家現(xiàn)行有關標準的要求。處于四、五類環(huán)境中的建筑物,其混凝土保護層厚度尚應符合國家現(xiàn)行有關標準的要求。 注意事項:混凝土最低強度等級和保護層厚度問題1、±0.00以下(基礎、底層柱)和屋面、露臺梁板環(huán)境類別為二(a)類,應采用C25或以上混凝土。2、基礎混凝土保護層厚度為40mm,特別注意基礎梁縱向鋼筋凈距是否滿足規(guī)范要求。3、應根據(jù)混凝土構件所處的環(huán)境類別和強度等級修改結構分析程序的保護層厚度。
十、縱向受力鋼筋的配筋率10.1、考慮到滿足最小配筋率要求,常見板縱向受力鋼筋的最小配筋率應符合《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第9。5.1條的規(guī)定:《混凝土規(guī)范》第9。5。1條鋼筋混凝土結構構件中縱向受力鋼筋的配筋百分率不應小于表9。5。1規(guī)定的數(shù)值。表9.5.1鋼筋混凝土結構構件中縱向受力鋼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受力類型最小配筋百分率受壓構件全部縱向鋼筋0。6一側縱向鋼筋0.2受彎構件、偏心受拉、軸心受拉構件一側的受拉鋼筋0。2和45ft/fy中的較大值注:1、受壓構件全部縱向鋼筋最小配筋率,當采用HRB400級、RRB400級鋼筋時,應按表中規(guī)定減小0.1;當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60及以上時,應按表中規(guī)定增大0.1;2、偏心受拉構件中的受壓鋼筋,應按受壓構件一側縱向鋼筋考慮;3、受壓構件的全部縱向鋼筋和一側縱向鋼筋的配筋率以及軸心受拉構件和小偏心受拉構件一側受拉鋼筋的配筋率應按構件的全截面面積計算;受彎構件、大偏心受拉構件一側受拉鋼筋的配筋率應按全截面面積扣除受壓翼緣面積(b’f—b)h’f后的截面面積計算;4、當鋼筋構件截面周邊布置時,“一側縱向鋼筋”系指沿受力方向兩個對邊中的一邊布置的縱向鋼筋.鋼筋混凝土板最小配筋量mm2混凝土標號鋼筋種類板厚(mm)為下行數(shù)值時每米寬范圍內(nèi)最小配筋mm290100110120130140150160170C20ft=1.10HPB2350。236212236260283307330354378401HRB3350。200180200220240260280300320340C25ft=1。27HPB2350.272245272299326354381408435462HRB3350.200180200220240260280300320340C30ft=1。43HPB2350.306275306337367398428459490520HRB3350。215194215237258280301323344366《混凝土規(guī)范》第9。5.2條對臥置于地基上的混凝土板,板中受拉鋼筋的最小配筋率可適當降低,但不應小于0。15%。地基上混凝土板最小配筋量mm2/(1000mm寬范圍內(nèi))板厚mm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11001200注:上表中,第一排數(shù)字為板厚mm;第二排數(shù)字為配筋量mm2/1000mm??v向受力鋼筋的最大配筋率混凝土強度等級HPB235(Q235)(fy=210N/mm2)HPB335(fy=300N/mm2)HPB400、RRB400(fy=360N/mm2)C202.8071.7601。380C253。4792.1821.711C304。1812.6222。05610.2、當按單向板設計時,除沿受力方向布置受力鋼筋外,尚應在垂直受力方向布置分布鋼筋。單位長度上分布鋼筋的截面面積不宜小于單位寬度上受力鋼筋截面面積的15%,且不宜小于該方向板截面面積的0.15%(《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第10.1。7條和第10.1.8條),特別注意梯段板分布筋問題.《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第10.1.7條對于支承結構整體澆筑或嵌固在承重砌體墻內(nèi)的現(xiàn)澆混凝土板,應沿支承周邊配置上部構造鋼筋,其直徑不宜小于8mm,間距不宜大于200mm,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現(xiàn)澆樓蓋邊與混凝土梁或混凝土墻整體澆筑的單向板或雙向板,應在板邊上部設置垂直于板邊的構造鋼筋,其截面面積不宜小于板跨中相應方向縱向鋼筋截面面積的三分之一;該鋼筋自梁邊或墻邊伸入板內(nèi)的長度,在單向板中不宜小于受力方向板計算跨度的五分之一,在雙向板中不宜小于板短跨方向計算跨度的四分之一;在板角處該鋼筋應沿兩個垂直方向布置或按放射狀布置;當柱角或墻的陽角突出到板內(nèi)且尺寸較大時,亦應沿柱邊或墻陽角邊布置構造鋼筋,該構造鋼筋伸入板內(nèi)的長度應從柱邊或墻邊算起.上述上部構造鋼筋應按受拉鋼筋錨固在梁內(nèi)、墻內(nèi)或柱內(nèi)(在板角上部按放射狀布置板筋不少于7Φ8@200,長度為短向跨度的0。5倍);2、嵌固在砌體墻內(nèi)的現(xiàn)澆混凝土板,其上部與板邊垂直的構造鋼筋伸入板內(nèi)的長度,從墻邊算起不宜小于板短邊跨度的七分之一;在兩邊嵌固于墻內(nèi)的板角部分,應配置雙向上部構造鋼筋,該鋼筋伸主板內(nèi)的長度從墻邊算起不宜小于板短邊跨度的四分之一;沿板的受力方向配置的上部構造鋼筋,其截面面積不宜小于該方向跨中受力鋼筋截面面積的三分之一;沿非受力方向配置的上部構造鋼筋,可根據(jù)經(jīng)驗適當減少?!痘炷两Y構設計規(guī)范》第10.1.8條當按單向板設計時,除沿受力方向布置受力鋼筋外,尚應在垂直受力方向布置分布鋼筋。單位長度上分布鋼筋的截面面積不宜小于單位寬度上受力鋼筋截面面積的15%,且不宜小于該方向板截面面積的0。15%;分布鋼筋的間距不宜大于250mm,直徑不宜小于6mm;對集中荷載較大的情況,分布鋼筋的截面面積應適當增加,其間距不宜大于200mm。注:當有實踐經(jīng)驗或可靠措施時,預制單向板的分布鋼筋可不受本條限制。10。3、板配筋計算時,邊梁板支座應按簡支考慮,邊梁板支座負筋應按《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第10.1。7條的規(guī)定配置。10.4、板配筋應按塑性理論計算,因混凝土板并非彈性材料,而是彈塑性材料。當計算結果裂縫超過限值時,應進行調(diào)整;提高混凝土標號、增加板的厚度、選用直徑小的鋼筋及增加鋼筋用量均可減小裂縫寬度。當增加鋼筋用量時,為節(jié)約鋼材,調(diào)整后板的裂縫寬度,對于樓面應控制在0.25mm至0.30mm之間;對于屋面應控制在0。15mm至0.2mm之間.建議板布筋間距相對統(tǒng)一,以利施工;支座負筋與跨中配筋相差不宜超過一級,如跨中配筋Φ8@150,則支座配筋為Φ10@150;過大差距不符合混凝土實際受力特點.尤其是支座負筋的有效高度很難保證。10。5、《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第10.1.9條在溫度、收縮應力較大的現(xiàn)澆板區(qū)域內(nèi),鋼筋間距宜取為150~200mm,并應在板的未配筋表面布置溫度收縮鋼筋。板的上、下表面沿縱、橫兩個方向的配筋均不宜小于0.1%。溫度收縮鋼筋可利用原有鋼筋貫通布置,也可另行設置構造鋼筋網(wǎng),并與原有鋼筋按受拉鋼筋的要求搭接或在周邊構件中錨固。10。6、《現(xiàn)澆鋼筋混凝土樓(屋面)板及砌筑墻體的設計與施工規(guī)程》第2。2。1條板的厚度:當板內(nèi)敷設有PVC管線時,樓面板厚不應小于90mm,屋面板厚度不應小于100mm。板內(nèi)管徑不得大于板厚的1/3,交叉處PVC管重迭不應超過二層,且所占高度不大于板厚的1/2。板厚度與跨度的最小比值(h/Lo)宜按表2.2。1控制。板厚度與跨度的最小比值(h/Lo)表2。2.1板的支承情況板的種類單向板雙向板懸臂板簡支1/301/351/10~1/12連續(xù)1/351/40注:Lo為板的計算跨度,對于雙向板則為短向計算跨度。10。7、現(xiàn)澆鋼筋混凝土懸臂板的最小厚度現(xiàn)澆懸臂板的最小厚度板的類型最小厚度值h板的懸臂長度≤500板的根部h≥70mm板的懸臂長度>500板的根部h≥80mm及l(fā)/10,取兩者中的大者注:表中l(wèi)為臂板的懸挑長度10。8、屋面、露臺梁板環(huán)境類別為二(a)類,應嚴格控制梁板構件最大裂縫寬≤0.2mm.10.9、當L2/L1≥1。4時小跨板負彎矩鋼筋宜通長布置(L2為雙向板長向跨度;L1為雙向板短向跨度).
十一、混凝土結構構件抗震設計11.1一般規(guī)定11.1、《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第11.1。1、6度設防烈度時的建筑(建造于Ⅳ類場地上較高的高層建筑除外),應允許不進行截面抗震驗算,但應符合有關的抗震措施要求;2、6度設防烈度時建造于Ⅳ類場地上較高的高層建筑,7度和7度以上的建筑結構,應進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截面抗震驗算.11.2、《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第11.1.3條現(xiàn)澆鋼筋混凝土房屋適用的最大高度應符合表11。1。要求。對平面和豎向均不規(guī)則的結構或表11.1。3現(xiàn)澆鋼筋混凝土房屋適用的最大高度(m)結構體系設防烈度6789框架結構60554525框架-剪力墻結力墻結構全部落地剪力墻結分框支剪力墻結構12010080不應采用筒體結構框架-核心筒結中筒結:1、房屋高度指室外地面到主要屋面板板頂?shù)母叨龋ú豢紤]局部突出屋頂部分);2、框架-核心筒指周邊稀柱框架與核心筒組成的結構;3、部分框支剪力墻結構指首層或底部兩層為框架和落地剪力墻組成的框支剪力墻結構;4、甲類建筑應按本地區(qū)的設防烈度提高一度確定房屋最大高度,9度設防烈度時應專門研究;乙、丙類建筑應按本地區(qū)的設防烈度確定房屋最大高度;5、超過表內(nèi)高度的房屋結構,應按有關標準進行設計,采取有效的加強措施.11。3、《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第11。1。房屋高度,按表11.1。4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級,并應符合相應的計算要求和抗震構造措施。表11。1。4混凝土結構的抗震等級結構體系與類型設防烈度6789框架結構高度(m)≤30〉30≤30>30≤30>30≤25框架四三三二二一一劇場、體育館等大跨度分公共建筑三二一一框架—剪力墻結構高度(m)≤60>60≤60〉60≤60〉60≤50框架四三三二二一一剪力墻三三二二一一一剪力墻結構高度(m)≤80〉80≤80>80≤80〉80≤60剪力墻四三三二二一一部分框支剪力墻結構框支層框架二二二一一不應采用不應采用剪力墻三二二二一筒體結構框架—核心筒結構框架三二一一核心筒二二一一筒中筒外筒三二一一內(nèi)筒三二一一單層廠房結構鉸接排架四三二一注:1、丙類建筑應按本地區(qū)的設防烈直接由本表確定抗震等級;其他設防類別的建筑,應按現(xiàn)行中家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的規(guī)定調(diào)整設防烈度后,再按本表確定抗震等級。2、建筑場地為Ⅰ類時,除6度設防烈度外,應允許按本地區(qū)設防烈度降低一度所對應的抗震等級采取抗震構造措施,但相應的計算要求不應降低。3、框架-剪力墻結構,當按基本振型計算地震作用時,若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傾覆力矩大于總地震傾覆力矩的50%,框架部分應按表中框架結構相應的抗震等級設計.4、部分框支剪力墻結構中,剪力墻加強部位以上的一般部位,應按剪力墻結構中的剪力墻確定其抗震等級。11.2框架梁11.4、《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第11。3。在計算中,計入縱向受壓鋼筋的梁端混凝土受壓區(qū)高度應符合下列要求:一級抗震等級χ≦0。25h0二、三級抗震等級χ≦0.35h0且梁端縱向受拉鋼筋的配筋率不應大于2.5%。條文解釋:設計框架梁時,控制混凝土受壓區(qū)高度的目的是控制梁端塑性鉸區(qū)有較大塑性轉動能力,以保證框架梁有足夠的曲率延性。根據(jù)國內(nèi)的試驗結果和參考國外經(jīng)驗,當相對受壓區(qū)高度控制在0.25至0.35時,梁的位移延性系數(shù)可達到3~4,在確定混凝土受壓區(qū)高度時,可把截面內(nèi)的受壓鋼筋計算在內(nèi)。11。5、《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第11.1、截面寬度不宜小于200mm;2、截面寬度與截面高度的比值不宜大于4;3、凈跨與截面高度的比值不宜小于4。11。6、《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第11??v向受拉鋼筋的配筋率不應小于表11。3.6—1規(guī)定的數(shù)值;表11.3。6-1框架梁縱向受拉鋼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抗震等級梁中位置支座跨中一級0。4和80ft/fy中的較大值0.3和65ft/fy中的較大值二級0。3和65ft/fy中的較大值0.25和55ft/fy中的較大值三、四級0。25和55ft/fy中的較大值0.2和45ft/fy中的較大值框架梁梁端截面的底部和頂部縱向受力鋼筋截面面積的比值,除按計算確定外,一級抗震等級不應小于0.5;二、三級抗震等級不應小于0.3;框架梁支座縱向受拉鋼筋的最小配筋量mm2(抗震等級三級)混凝土標號鋼筋種類梁截面高度為下列數(shù)值時的最小配筋mm2(梁寬250)400450500550600650700750800C20ft=1.10HRB3350.250222259291322353384416447478C25ft=1.27HRB3350。250222259291322353384416447478C30ft=1.43HRB3350。262239272305337370403436468501C35ft=1.57HRB3350.288263299335371407443479515551框架梁跨中縱向受拉鋼筋的最小配筋量mm2(抗震等級三級)混凝土標號鋼筋種類梁截面高度為下列數(shù)值時的最小配筋mm2(梁寬250)400450500550600650700750800C20ft=1。10HRB3350。200183208233258283308333358383C25ft=1.27HRB3350。200183208233258283308333358383C30ft=1.43HRB3350.214195222249276302329358383409C35ft=1.57HRB3350.236215245274304333363392422451框架梁縱向受拉鋼筋的最大配筋量mm2(梁寬250)梁高400450500550600650700750800配筋量212524372750306233753687400043124625梁端箍筋加密區(qū)長度、箍筋最大間距和箍筋最小直徑,應按表11。3。6-2采用;當梁端縱向鋼筋配筋率大于2%時,表中箍筋最小直徑應增大2mm。表11。3.6—2框架梁梁端箍筋加密區(qū)的構造要求抗震等級加密區(qū)長度(mm)箍筋最大間距(mm)箍筋最小直徑(mm)一級2h和500中的較大值縱向鋼筋直徑的6倍,梁高的1/4和100中的最小值10二級1。5h和500中的較大值縱向鋼筋直徑的8倍,梁高的1/4和100中的最小值8三級縱向鋼筋直徑的8倍,梁高的1/4和150中的最小值8四級縱向鋼筋直徑的8倍,梁高的1/4和150中的最小值6注:表中h為截面高度框架梁縱向鋼筋配筋率為2%時的配筋量mm2(梁寬250)梁高400450500550600650700750800配筋量17001950220024502700295032003450370011.7、《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第11.3。7條條文解釋:沿梁全長需配置一定數(shù)量的通長鋼筋是考慮框架梁在地震作用過程中反彎點位置可能變化。這里“通長”的含義是保證梁各個部位的這部分鋼筋都能發(fā)揮其受拉承載力。11.8、《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第6。3.4條梁的縱向鋼筋配置,尚應符合下列要求:1、沿梁全長頂面和底面的配筋,一、二級不應小于2Φ14mm,且分別不應少于梁兩端頂面和底面縱向配筋中較大截面面積的1/4;三、四級不應少于2Φ12mm;2、一、二級框架梁內(nèi)貫通中柱的每根縱向鋼筋直徑,對矩形截面柱,不宜大于柱在該方向截面尺寸的1/20;對圓形截面柱,不宜大于縱向鋼筋所在位置柱截面弦長的1/20。11.9、《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第11.大于200mm和20倍箍筋直徑的較大值;二、三級抗震等級,不宜大于250mm和20倍箍筋直徑的較大值;四級抗震等級,不宜大于300mm.11。10、《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第11.3.9條一級抗震等級ρsv≥0。30ft二級抗震等級ρsv≥0。28ft三、四級抗震等級ρsv≥0.26ft式中:ρsv=AsV/bsfyv--—箍筋抗拉強度設計值,按fy值采用;AsV—--配置在同一截面內(nèi)箍筋各肢的全部截面面積:AsV=nAsV1,此處,n為在同一截面內(nèi)箍筋的肢數(shù),AsV1為單肢箍筋的截面面積;S--—沿構件長度方向的箍筋間距梁全長箍筋配筋率ρsv參考值(梁寬250)梁箍筋的最小配筋率(%)鋼筋砼強度等級C20C25C30C35C40結構部位種類fyv(N/mm2)ft(N/mm2)1。101.271.431。571.71框架梁非加密區(qū)次梁HPB2352100。24f0.1260。1450。1630。1790.195抗剪0。26f0,1360.1570。1770.1940。212三、四級抗震0。28f0.1470,1690.1910。2090。228二級抗震等級彎剪扭0。30f0。1570。1810.2040。2240.244一級抗震等級HRB3353000.24f0。0880.1020.1140。1260。137抗剪0.26f0.0950。1100。1240。1360.148三、四級抗震0。28f0.1030。1190。1330.1470。160二級抗震等級彎剪扭0.30f0。1100。1270.1430.1570.171一級抗震等級HRB400RRB4003600.24f0。0730。0850。0950.1050.114抗剪0.26f0.0790.0920。1030。1130.124三、四級抗震0.28f0。0860.0990。1110。1220。133二級抗震等級彎剪扭0。30f0。0920.1050.1190。1310.143一級抗震等級梁實配箍筋的配筋率雙肢箍筋直徑Φ6Φ8Φ10面積ASV(mm2)28。3×250。3×278。5×2間距(mm2)100150200100150200100150200梁寬(mm)2000.2830.1890。1420。5030。3350.2520。7850。5230.3932500.2260。1510。1130。4020.2680.2010.6280。4190.3143000.1890.1260。0940。3350.2240.1680.5230。3490.262四肢箍筋直徑Φ8Φ10Φ12ASV(mm2)50。3×478.5×4113.1×4間距(mm2)100150200100150200100150200梁寬(mm)3500。5750.3830。2870。8970。5980。4491。2930.8620.6464000。5030。3350。2520。7850。5230。3931。1310。7540。5664500。4470。2980。2240.6980。4650。3491。0050。6700.503
注意事項:注意核對梁箍配置是否符合規(guī)范要求。常見混凝土強度等級和截面寬度的梁箍筋配筋率見下表.2、當框架梁端縱向受拉鋼筋配筋率大于2%時,箍筋直徑應≥Φ10(框架抗震等級為二、三級)。3、超筋梁問題:大跨度框架梁且?guī)〗孛鎽姨舳耍瑧姨袅喉斀钣煽蚣軆?nèi)跨頂筋伸來時,常出現(xiàn)超筋現(xiàn)象,應注意校核.4、當框架梁計算結果裂縫超過限值時,應進行調(diào)整;提高混凝土標號、增加梁的高度、選用直徑小的鋼筋及增加鋼筋用量均可減小裂縫寬度。當增加鋼筋用量時,支座負筋與跨中配筋應逐個調(diào)整配筋量,不應乘放大系數(shù)造成浪費;調(diào)整后梁的裂縫寬度,對于樓面應控制在0。25mm至0。30mm之間;對于屋面應控制在0。15mm至0。2mm之間。5、關于框架梁通長架立筋直徑大小問題:PKPM程序設定最小為Φ16,根據(jù)《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第11.3。7條:沿梁全長頂面和底面至少應各配置兩根通長的縱向鋼筋,對一、二級抗震等級,鋼筋直徑不應小于14mm,且分別不應少于梁兩端頂面和底面縱向受力鋼筋中較大截面面積的1/4;對三、四級抗震等級,鋼筋直徑不應小于12mm.由此可見,架立筋根據(jù)抗震等級可用Φ14或Φ12;對三、四級抗震等級,通長架立筋并非一定要不少于梁兩端頂面和底面縱向受力鋼筋中較大截面面積的1/4;對于非抗震梁更不在此列.6、對于跨度小于2。4m分隔墻下設梁問題:建議此梁取消,將墻體荷載按結構技術措施規(guī)定折成樓面等效均布荷載計算,以利施工。
11。3框架柱及框支柱11.10、《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第11.4.11條框架柱的截面尺寸宜符合下列要求:1、柱的截面寬度和高度均不宜小于300mm;圓柱的截面直徑不宜小于350mm;2、柱的剪跨比宜大于2;3、柱截面高度與寬度的比值不宜大于3.條文解釋:剪跨比是反映柱截面所承受的彎距與剪力相對大小的一個參數(shù),表示為:λ=M/(Vh0)V-——取與M對應的剪力設計值;h0-—-柱截面有效高度;當框架結構中的框架柱的反彎點在柱層高范圍內(nèi)時,可取λ=Hn/(2h0M--—宜取柱上、下端考慮地震作用組合的彎矩設計值的較大值;),此處,Hn為柱凈高;當λ〈1.0時,取λ=1。0;當λ〉3.0時,取λ=3。0;剪跨比是影響鋼筋混凝土柱破壞形態(tài)的最重要的因素,剪跨比較小的柱子都會出現(xiàn)斜裂縫而導致剪切破壞.通常用配置橫向鋼筋(箍筋)的辦法以避免過早出現(xiàn)剪切破壞。通過研究,大致得到如下規(guī)律:剪跨比λ〉2時,稱為長柱,只要按照構造配置橫向鋼筋,一般都發(fā)生彎曲破壞。剪跨比λ≤2時,稱為短柱,多數(shù)會出現(xiàn)剪切形的破壞。但當提高混凝土強度或配有足夠的橫向鋼筋,也可能出現(xiàn)延性較好的剪切受壓破壞.當受拉鋼筋配筋率過大時,則可能出現(xiàn)粘結型破壞。一般在短柱中應當計算斜截面抗剪強度,并限制縱筋含鋼率。剪跨比λ≤1.5時,稱為極短柱,一般都會發(fā)生剪切斜拉破壞,抗震性能不好。設計時應發(fā)盡量避免這種極短柱,否則需要采取特殊措施。由于框架柱中反彎點大都接近中點,為設計方便,常常用柱長細比近似表示剪跨比的影響。因為λ=M/(Vh0)≈L/2H所以當L/H≥4時為長柱;3<L/H≤4時為短柱;L/H≤3時為極短柱11.11、《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第11.4。12條兩端箍筋應加密,加密區(qū)的箍筋最大間距和箍筋最小直徑應符合表11。4.12—2的規(guī)定;框架柱和框支柱的鋼筋配置,應符合下列要求:架柱和框支柱中全部縱向受力鋼筋的配筋百分率不應小于表11.4.12—1規(guī)定的數(shù)值,同時,每一側的配筋百分率不應小于0。2;對Ⅳ類場地上較高的高層建筑,最小配筋率應按表中數(shù)值增加0。1采用;2、框架柱和框支柱上、下兩端箍筋應加密,加密區(qū)的箍筋最大間距和箍筋最小直徑應符合表11。4.12-2的規(guī)定;表11。4。12-1柱全部縱向受力鋼筋最小配筋百分率(%)柱類型抗震等級一級二級三級四級框架中柱、邊柱1。00.80.70.6框架角柱、框支柱1。21。00.90.8注:柱全部縱向受力鋼筋最小配筋百分率,當采用HRB400級鋼筋時,應按表中數(shù)值減小0.1;當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60及以上時,應按表中數(shù)值增加0。1.
柱全部縱向受力鋼筋最小配筋量mm2(抗震等級三級)柱斷面框架中柱、邊柱框架角柱、框支柱柱斷面框架中柱、邊柱框架角柱、框支柱350×4009801260500×55019252475400×40011201440550×55021182723400×45012601620550×60023102970450×45014181823600×65027303510450×50015752025650×70031854095500×50017502250700×700343044103、框支柱和剪跨比λ≤2的框架柱應在柱全高范圍內(nèi)加密箍筋,且箍筋間距不應大于100mm;4、二級抗震等級的框架柱,當箍筋直徑不小于10MM、肢距不大于200MM時,除柱根外,箍筋間距應允許采用150Mm;三級抗震等級框架柱的截面尺寸不大于400mm時,箍筋最小直徑應允許采用6mm:四級抗震等級框架柱剪跨比不大于2時,箍筋直徑不應小于8MM。11.12、《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第11.4。13條框架柱和框支柱中全部縱向受力鋼筋配筋率不應大于5%。柱的縱向鋼筋宜對稱配置。截面尺寸大于400的柱,縱向鋼筋的間距不宜大于200mm.當按一級抗震等級設計,且柱的剪跨比λ≤2時,柱每側縱向鋼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1.2%.11.13、《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第11.4.14條框架柱的箍筋加密區(qū)長度,應取柱截面長邊尺寸(或圓形截面直徑)、柱凈高的1/6和500mm中的較大值。一、二級抗震等級的角柱應沿柱全高加密箍筋。11.14、《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第11。4。15條柱箍筋加密區(qū)內(nèi)的箍筋肢距:二、三級抗震等級不宜大于250mm和20倍箍筋直徑中的較大值;四級抗震等級不宜大于300mm。此外,每隔一根縱向鋼筋宜在兩個方向有箍筋或拉筋約束;當采用拉筋時,拉筋宜緊靠縱向鋼筋并勾住封閉箍筋.11。15、《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第11。4。16條一、二、三級抗震等級的各類結構的框架柱和框支柱,其軸壓比N/(fcA)不宜大于表11。4.16規(guī)定的限值.對ⅳ表11。4.16框架柱軸壓比限值結構體系抗震等級一級二級三級框架結構0.70。80.9框架—剪力墻結構、筒體結構0.750.850.95部分框支剪力墻結構0.60。7———注:軸壓比N/(fcA)指考慮地震作用組合的框架柱和框支柱軸向壓力設計值N與柱全截面面積A和混凝土軸心抗壓強度設計值fc乘積之比值;對不進行地震作用計算的結構,取無地震作用組合的軸力設計值.11.16、《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第11。4.17條1、柱箍筋加密區(qū)箍筋的體積配筋率,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ρv≥λVfc/fyv式中ρv—柱箍筋加密區(qū)箍筋的體積配筋率,按本規(guī)范第7。8.3條的規(guī)定計算,計算中應扣除重迭部分的箍筋體積;fc—--混凝土軸心抗壓強度設計值;當強度等級低于C35時,按C35取值;fyv——-—箍筋及拉筋抗拉強度設計值;λV—--—最小配箍特征值,按表11。4。17采用。2、框支柱宜采用復合螺旋箍或井字復合箍,其最小配筋特征值應按表11.4。17中的數(shù)值增加0。02取用,且體積配筋率不應小于1.5%;3、當剪跨比λ≤2時,一、二、三級抗震等級的柱宜采用復合螺旋箍或井字復合箍,其箍筋體積配筋率不應小于1。2%;9度設防烈度時,不應小于1.5%.表11。4.17柱箍筋加密區(qū)的箍筋最小配箍特征值λv箍筋形式軸壓比普通箍、復合箍螺旋箍、復合或連續(xù)復合矩形螺旋箍普通箍、復合箍螺旋箍、復合或連續(xù)復合矩形螺旋箍普通箍、復合箍螺旋箍、復合或連續(xù)復合矩形螺旋箍注:1、普通箍指單個矩形箍筋或單個圓形箍筋;螺旋箍指單個螺旋箍筋;復合箍指由矩形、多邊形、圓形箍筋或拉筋組成的箍筋;連續(xù)復合矩形螺旋箍指全部螺旋箍為同一根鋼筋加工成的箍筋;復合螺旋箍的體積配筋率時,其中非螺旋箍筋的體積應乘以換算系數(shù)0。8;對一、二、三、四級抗震等級的柱,其箍筋加密區(qū)的箍筋體積配筋率分別不應小于0。8%、0。6%、0.4%和0.4%;混凝土強度等級高于C60時,箍筋宜采用復合箍、復合螺旋箍或連續(xù)復合矩形螺旋箍;當軸壓比不大于0。6時,其加密區(qū)的最小配箍特征值宜按表中數(shù)值增加0。02;當軸壓比大于0。6時,宜按表中數(shù)值增加0。03.11.17、《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第11.4.18條注意事項:1、注意核對框架柱箍筋加密區(qū)的體積配筋率是否符合《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第6.3.12條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第11.4。17條要求。2、對剪跨比大于2的柱和因設置填充墻等形成的柱凈高與柱截面高度之比小于4的柱、樓梯柱及其他短柱,箍筋應全長加密。3、《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第6。1.2條抗震設計的框架結構不宜采用單跨框架。4、建議柱混凝土強度等級采用C25~C35,提高柱混凝土標號可較多地降低鋼筋用量.
十二、結構荷載12.1、民用建筑樓面均布活荷載:《建筑結構荷載規(guī)范》第4.1。1條民用建筑樓面均布活荷載的標準值及其組合值、頻遇值和準永久值系數(shù),應按表4。1。1的規(guī)定采用?!督ㄖY構荷載規(guī)范》第4。1。2條設計樓面梁、墻、柱及基礎時,表4。1.1中的樓面活荷載標準值在下列情況下應乘以規(guī)定的折減系數(shù)。1、設計樓面梁時的折減系數(shù):1)第1(1)項當樓面梁從屬面積超過25m2時,應取0。9;
2)第1(2)~7項當樓面梁從屬面積超過50㎡時應取0.9;
3)第8項對單向板樓蓋的次梁和槽形板的縱肋應取0。8;對單向板樓蓋的主梁應取0。6;
對雙向板樓蓋的梁應取0。8;
4)第9~12項應采用與所屬房屋類別相同的折減系數(shù)。
2、設計墻、柱和基礎時的折減系數(shù)
1)第1(1)項應按表4。1.2規(guī)定采用;
2)第1(2)~7項應采用與其樓面梁相同的折減系數(shù);
3)第8項對單向板樓蓋應取0。5;對雙向板樓蓋和無梁樓蓋應取0。8
4)第9~12項應采用與所屬房屋類別相同的折減系數(shù)。
注:樓面梁的從屬面積應按梁兩側各延伸二分之一梁間距的范圍內(nèi)的實際面積確定。
表4。1.2墻、柱、基礎計算截面以上的層數(shù)12~34~56~89~20〉20計算截面以上各層活荷載總和的折減系數(shù)1.00(0.90)0.850.700.650。600。55注:當樓面梁的從屬面積超過25m12.2、屋面活荷載:《建筑結構荷載規(guī)范》第4。3。1條房屋建筑的屋面,其水平投影面上的屋面均布活荷載,應按表4。3。1采用。屋面均布活荷載,不應與雪荷載同時組合。表4。3.1項次類別標準值(KN/m2)組合值系數(shù)Ψc頻遇值系數(shù)Ψf準永久值系數(shù)Ψq1不上人屋面0。50。70。502上人屋面2.00。70。50.43屋頂花園3。00.70。60.5注:1、不上人的屋面,當施工或維修荷載較大時,應按實際情況采用;對不同結構應按有關設計規(guī)范的規(guī)定,將標準值作0.2kN/m2的增減.2、上人的屋面,當兼作其他用途時,應按相應樓面活荷載采用。
3、對于因屋面排水不暢、堵塞等引起的積水荷載,應采取構造措施加以防止;必要時,應按積水的可能深度確定屋面活荷載。
4、屋頂花園活荷載不包括花圃土石等材料自重。
表4.1.1民用建筑樓面均布活荷載標準值及其組合值、頻遇值和準永久值系數(shù)項次類別標準值(KN/m2)組合值系數(shù)Ψc頻遇值系數(shù)Ψf準永久值系數(shù)Ψq1(1)住宅、宿舍、旅館、辦公樓、醫(yī)院病房、托兒所、幼兒園(2)教室、試驗室、閱覽室、會議室、醫(yī)院門診室2。00。70.5
0。60。4
0.52食堂、餐廳、一般資料檔案室2。50。70。60。53(1)禮堂、劇場、影院、有固定座位的看臺(2)公共洗衣房3。0
3.00。7
0。70.5
0.60。3
0.54(1)商店、展覽廳、車站、港口、機場大廳及其旅客等候室(2)無固定座位的看臺3。5
3.50。7
0。70。5
0。60。5
0.35(1)健身房、演出舞臺(2)舞廳4。04。00。70.70。50。60。50。36(1)書庫、檔案庫、貯藏室(2)密集柜書庫5。012。00.90。90。87通風機房、電梯機房7。00.90.90.88汽車通道及停車庫:單向板樓蓋(板跨不小于2m客車消防車雙向板樓蓋和無梁樓蓋(柱網(wǎng)尺寸不小于6mX6m客車消防車
4.035。0
2。520。0
0.70。7
0。70。7
0.70.7
0。70.7
0。60。6
0。60。69廚房(1)一般的(2)餐廳的2.04。00.70。70.60.70。50。710浴室、廁所、盥洗室:(1)第1項中的民用建筑(2)其他民用建筑2.02。50.70.70。50.60。40。511走廊、門廳、樓梯:宿舍、旅館、醫(yī)院病房、托兒所、幼兒園、住宅辦公樓、教室、餐廳、醫(yī)院門診部(3)消防疏散樓梯,其他民用建筑2。0
2。5
3.50.7
0。7
0.70。5
0。6
0.50。4
0。5
0.312陽臺:(1)一般情況(2)當人群有可能密集時2。53。50.70.60.5注:1、本表所給各項活荷載適用于一般使用條件,當使用荷載較大或情況特殊時,應按實際情況采用。
2、第6項書庫活荷載當書架高度大于2m時,書庫活荷載尚應按每米書架高度不小于2.5kN/㎡確定。
3、第8項中的客車活荷載只適用于停放載人少于9人的客車;消防車活荷載是適用于滿載總重為300kN的大型車輛;當不符合本表的要求時,應將車輪的局部荷載按結構效應的等效原則,換算為等效均布荷載。4、第11項樓梯活荷載,對預制樓梯踏步平板,尚應按1。5kN集中荷載驗算.
5、本表各項荷載不包括隔墻自重和二次裝修荷載。對固定隔墻的自重應按恒荷載考慮,當隔墻位置可靈活自由布置時,非固定隔墻的自重應取每延米長墻重(kN/m)的1/3作為樓面活荷載的附加值(kN/㎡)計入,附加值不小于1。0kN/m2。
12.3、施工和檢修荷載及欄桿水平荷載:《建筑結構荷載規(guī)范》第4.5.1條設計屋面板、檁條、鋼筋混凝土挑檐、雨篷和預制小梁時,施工或檢修集中荷載(人和小工具的自重)應取1.0kN,并應在最不利位置處進行驗算.注:1、對于輕型構件或較寬構件,當施工荷載超過上述荷載時,應按實際情況驗算,或采用加墊板、支撐等臨時設施承受。計算挑檐、雨篷承載力時,應沿板寬每隔1。0m取一個集中荷載;在驗算挑檐,雨篷傾覆時,應沿板寬每隔2。5~3.0m取一個集中荷載?!督ㄖY構荷載規(guī)范》第4。5。2條樓梯、看臺、陽臺和上人屋面等的欄桿頂部水平荷載,應按下列規(guī)定采用:1、住宅、宿舍、辦公樓、旅館、醫(yī)院、托兒所、幼兒園,應取0.5kN/m;2、學校、食堂、劇場、電影院、車站、禮堂、展覽館或體育場,應取1.0kN/m。《建筑結構荷載規(guī)范》第4.5.3條當采用荷載準永久組合時,可不考慮施工和檢修荷載及欄桿水平荷載。12。4、隔墻荷載(見結構技術措施P14頁)2。7.1、計算支承隔墻的樓板和次梁時,滿跨長度的隔墻重量宜按下列原則取用:撓度計算:對無洞隔墻,當為磚、陶??招钠鰤K或加氣混凝土砌體等時,可不考慮隔墻自重;當為石膏板或板條墻時,可按其自重的40%計算;2、彎曲承載力計算:對無洞口或洞口在板(梁)跨中1/3范圍內(nèi)且洞口上砌體高度不小于500mm的隔墻,可取隔墻自重的40%或取板(梁)跨度的1/3作為隔墻高度的隔墻自重,兩者中的較大者作為板(梁)的每延長米均布荷載計算,否則按實際自重計算;3、剪切承載力計算:不論何種隔墻,均按實際自重計算。2。7。2、在現(xiàn)澆鋼筋混凝土樓蓋的建筑中,當隔墻位置在設計中沒有指明或允許靈活布置時,可將隔墻每延長米自重的30%作為每平方米樓面的均布荷載標準值計算,且不且小于1。0KN/m2,其準永久值系數(shù)可取0.5.2。7.3、在隔墻順著預制板跨度方向布置,且預制板間灌縫質(zhì)量有可靠保證時,當隔墻作用于一塊板上時,隔墻荷載的50%可由墻下預制板承受,其左右相鄰的板各承受25%計算;當隔墻作用于兩塊板上時,隔墻荷載則可按各承受50%,并應按2。7.1條規(guī)定計算隔墻荷載。表2.1。2-5樓面活荷載補充(見結構技術措施P13頁)序號樓面用途均布活荷載標準值(KN/m2)準永久值系數(shù)Ψq組合值系數(shù)ΨC1階梯教室30.60.72微機電子計算機房30。50.73大中型電子計算機房≥5,或按實際0。70.74銀行金庫及票據(jù)倉庫100。90.95制冷機房80.90。76水泵房100.90。77變配電房100.90。78發(fā)電機房100。90。79設浴缸、坐廁的衛(wèi)生間40.50.710有分隔的蹲廁公共衛(wèi)生間(包括填料、隔墻)80.60。711管道轉換層40.60。712電梯井道下有人到達房間的頂板≥50。50。713通風機平臺≤5號通風機60.850。78號通風機812。5、活荷載的不利布置(見結構技術措施P14頁)2.8.1、樓面活荷載標準值大于2.0KN/m2或跨度相差較大的房屋建筑,按彈性方法計算框架的連續(xù)梁(板)的內(nèi)力時,應考慮活荷載的不利布置。2。8。2、考慮活荷載不利組合的房屋,不應將連續(xù)梁支座左右剪力的最大值相加傳至主梁,又將主梁支座左右剪力的最大值相加傳至框架柱,致使主梁、柱、樁基荷載不必要的增大。12。6、基本風壓取值:泉州地區(qū)一般取0。8KN/m2;山區(qū)(安溪、永春、德化縣)可取0.7KN/m2。12.7、恒荷載取值:1、樓面:板厚h=9025×0。09=2。25KN/m2面層20厚水泥砂漿20×0。02=0.40KN/m2板底抹灰17×0.02=0.34KN/m2二次裝修0。90KN/m2(標準值)共計g=3。8KN/m2板厚h=100g=4。05板厚h=110g=4。32、屋面:板100厚25×0.10=2.50KN/m2面層20厚水泥砂漿找平層20×0.02=0.40KN/m2面層水泥砂漿找坡層=2%0.4KN/m2卷材防水層0.3KN/m2架空隔熱層1.40KN/m2(標準值)共計g=5.0KN/m2板厚h=110g=5.25板厚h=120g=5。503、200厚墻體荷載:普通空心磚墻體:g=3.50KN/m2陶??招拇u墻體:g=2.80KN/m2加氣混凝土墻體:g=1。98KN/m2
十三、建筑設計和建筑結構規(guī)則性13.1、《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第3。4。1條建筑設計應符合抗震概念設計的要求,不應采用嚴重不規(guī)則的設計方案。13。2、《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第3.4。2條建筑及其抗側力結構的平面布置宜規(guī)則對稱并應具有良好的整體性建筑的立面和豎向剖面宜規(guī)則結構的側向剛度宜均勻變化豎向抗側力構件的截面尺寸和材料強度宜自下而上逐漸減小避免抗側力結構的側向剛度和承載力突變。當存在3.4.2-1所舉的平面不規(guī)則類型或表3.4.2—2所列舉的豎向不規(guī)則類型時應符合本章3.4。3條的有關規(guī)定。表3.4。2-1平面不規(guī)則的類型不規(guī)則類型定義扭轉不規(guī)則樓層的最大彈性水平位移(或層間位移)大于該樓層兩端彈性水平位移(或層間位移)平均值的1。2倍凹凸不規(guī)則結構平面凹進的一側尺寸大于相應投影方向總尺寸的30%樓板局部不連續(xù)樓板的尺寸和平面剛度急劇變化例如有效樓板寬度小于該層樓板典型寬度的50%或開洞面積大于該層樓面面積的30%或較大的樓層錯層表3.4。2-2豎向不規(guī)則的類型不規(guī)則類型定義側向剛度不規(guī)則該層的側向剛度小于相鄰上一層的70或小于其上相鄰三個樓層側向剛度平均值的80%除頂層外局部收進的水平向尺寸大于相鄰下一層的25%豎向抗側力構件不連續(xù)豎向抗側力構件(柱抗震墻抗震支撐)的內(nèi)力由水平轉換構件(梁桁架等)向下傳遞樓層承載力突變抗側力結構的層間受剪承載力小于相鄰上一樓層的80%13。3、《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第3。4.2條不規(guī)則的建筑結構應按下列要求進行水平地震作用計算和內(nèi)力調(diào)整并應對薄弱部位采取有效的抗震構造措施:1、平面不規(guī)則而豎向規(guī)則的建筑結構應采用空間結構計算模型并應符合下列要求:1)扭轉不規(guī)則時應計及扭轉影響且樓層豎向構件最大的彈性水平位移和層間位移分別不宜大于樓層兩端彈性水平位移和層間位移平均值的1.5倍2)凹凸不規(guī)則或樓板局部不連續(xù)時應采用符合樓板平面內(nèi)實際剛度變化的計算模型當平面不對稱時尚應計及扭轉影響2、平面規(guī)則而豎向不規(guī)則的建筑結構應采用空間結構計算模型其薄弱層的地震剪力應乘以1。15的增大系數(shù)應按本規(guī)范有關規(guī)定進行彈塑性變形分析并應符合下列要求:1)豎向抗側力構件不連續(xù)時該構件傳遞給水平轉換構件的地震內(nèi)力應乘以1.25~1.5的增大系數(shù)2)樓層承載力突變時薄弱層抗側力結構的受剪承載力不應小于相鄰上一樓層的65%3、平面不規(guī)則且豎向不規(guī)則的建筑結構應同時符合本條1、2款的要求
十四、地震作用和結構抗震驗算14。1、《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第5。1.1條各類建筑結構的地震作用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一般情況下應允許在建筑結構的兩個主軸方向分別計算水平地震作用并進行抗震驗算各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應由該方向抗側力構件承擔2、有斜交抗側力構件的結構當相交角度大于15°時應分別計算各抗側力構件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3、質(zhì)量和剛度分布明顯不對稱的結構應計入雙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轉影響其他情況應允許采用調(diào)整地震作用效應的方法計入扭轉影響4、8、9度時的大跨度和長懸臂結構及9度時的高層建筑應計算豎向地震作用注:8、9度時采用隔震設計的建筑結構應按有關規(guī)定計算豎向地震作用14.2、《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第5.1.4條建筑結構的地震影響系數(shù)應根據(jù)烈度、場地類別、設計地震分組和結構自掁周期以及阻尼比確定。其水平地震影響系數(shù)最大值應按表5.1。4—1采用;特征周期應根據(jù)場地類別和設計地震分組按表5。1。4—2采用,計算8、9度罕遇地震作用時,特征周期應增加0.05s。注:1、周期大于6.0S的建筑結構所采用的地震影響系數(shù)應做專門研究;2、巳編制抗震設防區(qū)劃的城市,應允許按批準的設計地震動參數(shù)采用相應的地震影響系數(shù)。表5.1.4—1水平地震影響系數(shù)最大值地震影響6度7度8度9度多遇地震0。040.08(0。12)0.16(0。24)0.32罕遇地震———-0.50(0.72)0.90(1。20)1。40注:括號中數(shù)值分別用于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為0。15g和0。30g的地區(qū)。表5。1。4-2特征周期值(s)設計地震分組場地類別ⅠⅡⅢⅣ第一組0。250。350.450。65第二組0.300.400.550.75第三組0.350。450.650。9014。3、《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第5.5.1條表5.5。1所列各類結構應進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抗震變形驗算其樓層內(nèi)最大的彈性層間位移應符合下式要求:△eu<[θe]h(5.5.1)式中△ue多遇地震作用標準值產(chǎn)生的樓層內(nèi)最大的彈性層間位移計算時除以彎曲變形為主的高層建筑外可不扣除結構整體彎曲變形應計入扭轉變形各作用分項系數(shù)均應采用1。0鋼筋混凝土結構構件的截面剛度可采用彈性剛度[θe]彈性層間位移角限值宜按表5。5。1采用h計算樓層層高
表5。5。1結構類型[θe]鋼筋混凝土框架1/550鋼筋混凝土框架—抗震墻板柱—抗震墻框架-核心筒1/800鋼筋混凝土抗震墻筒中筒1/1000鋼筋混凝土框支層1/1000多高層鋼結構1/30014.2、《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第5.5。5條結構薄弱層(部位)彈塑性層間位移應符合下式要求:△Up<[θp]h(5。5.5)式中[θp]彈塑性層間位移角限值可按表5.5。5采用對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當軸壓比小于0.40時可提高10%當柱子全高的箍筋構造比本規(guī)范表6。3.12條規(guī)定的最小配箍特征值大30%時可提高20%但累計不超過25%h薄弱層樓層高度或單層廠房上柱高度
表5。5。5結構類型[θp]單層鋼筋混凝土柱排架1/30鋼筋混凝土框架1/50底部框架磚房中的框架抗震墻1/100鋼筋混凝土框架抗震墻板柱抗震墻框架核心筒1/100鋼筋混凝土抗震墻筒中筒1/120多高層鋼結構1/50十五、基礎設計15.1、基礎設計應符合《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guī)范》第3.0。4條規(guī)定:《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guī)范》第3。0.4條地基基礎設計時,所采用的荷載效應最不利組合與相應的抗力限值應按下列規(guī)定:1、按地基承載力確定基礎底面積及埋深或按單樁承載力確定樁數(shù)時,傳至基礎或承臺底面上的荷載效應應按正常使用極限狀態(tài)下荷載效應的標準組合(插注:柱底軸力應采用標準值而不是TAT、SATWE程序輸出的設計值)。相應的抗力應采用地基承載力特征值或單樁承載力特征值(插注:不是承載力設計值).2、計算地基變形時,傳至基礎底面上的荷載效應應按正常使用極限狀態(tài)下荷載效應的準永久組合,不應計入風載和地震作用。相應的限值應為地基變形允許值。3、計算擋土墻土壓力、地基或斜坡穩(wěn)定及滑坡推力時,荷載效應應按承載能力極限狀態(tài)下荷載效應的基本組合,但其分項系數(shù)均為1。0。4、在確定基礎或承臺高度、支檔結構截面、計算基礎或支檔結構內(nèi)力、確定配筋和驗算材料強度時,上部結構傳來的荷載效應組合和相應的基底反力,應按承載能力極限狀態(tài)下荷載效應的基本組合(插注:柱底軸力設計值),采用相應的分項系數(shù).當需要驗算基礎裂縫寬度時,應按正常使用極限狀態(tài)荷載效應標準組合.5、基礎設計安全等級、結構設計使用年限、結構重要性系數(shù)應按有關規(guī)范的規(guī)定采用,但結構重要性系數(shù)γo不應小于1.0。15.2、《建筑樁基設計規(guī)范》(JGJ94-94)基本不能使用,但還未廢止.對于樁基礎若巖土工程勘察報告提供Qpk和Qsik,可利用其值按《建筑樁基設計規(guī)范》公式計算單樁豎向極限承載力標準值Quk,再按《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guī)范》取單樁豎向承載力特征值Ra=Quk/2。15.3、較多情況需進行地基變形計算和樁基沉降驗算,具體情況見《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guī)范》第3.0.2和8.5.10條?!督ㄖ鼗A設計規(guī)范》第3。0。2條根據(jù)建筑物地基基礎設計等級及長期荷載作用下地基變形對上部結構的影響程度,地基基礎設計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建筑物的地基計算均應滿足承載力計算的有關規(guī)定;2、設計等級為甲級、乙級的建筑物,均應按地基變形設計;3、表3.0。2所列范圍內(nèi)設計等級為丙級的建筑物可不作變形驗算,如有下列情況之一時,仍應作變形驗算:1)地基承載力特征值小于130KPa,且體型復雜的建筑;2)在基礎上及其附近有地面堆載或相鄰基礎荷載差異較大,可有引起地基產(chǎn)生過大的不均勻沉降時;3)軟弱地基上的建筑物存在偏心荷載時;4)相鄰建筑距離過近,可能發(fā)生傾斜時;5)地基內(nèi)有厚度較大或厚薄不均的填土,其自重固結未完成時。4、對經(jīng)常受水平荷載作用的高層建筑、高聳結構和擋土墻等,以及建造在斜坡上或邊坡附近的建筑物和構筑物,尚應驗算其穩(wěn)定性;5、基坑工程應進行穩(wěn)定性驗算;6、當?shù)叵滤癫剌^淺,建筑地下室或地下構筑物存在上浮問題時,尚應進行抗浮驗算.《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guī)范》第8。5。10條對以下建筑物的樁基應進行沉降驗算:1、地基基礎設計等級為甲級的建筑物樁基;2、體型復雜、荷載不均勻或樁端以下存在軟弱土層的設計等級為乙級的建筑物樁基;3、擦型樁基。嵌巖樁、設計等級為丙級的建筑物樁基、對沉降無特殊要求的條形基礎下不超過兩排樁的樁基、吊車工作級別A5及A5以下的單層工業(yè)廠房樁基(樁端下為密實土層),可不進行沉降驗算。當有可靠地區(qū)經(jīng)驗時,對地質(zhì)條件不復雜、荷載均勻、對沉降無特殊要求的端承型樁基也可不進行沉降驗算。樁基礎的沉降不得超過建筑物的沉降允許值,并應符合本規(guī)范表5.3.4的規(guī)定.15.4、樁身混凝土強度應滿足樁的承載力設計要求《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guī)范》第8。5。9條混凝土強度應滿足樁的承載力設計要求。設計中應按樁的類型和成樁工藝的不同將混凝土的軸心抗壓強度設計值乘以工作條件系數(shù)ψc,樁身強度應符合下式要求:樁軸心受壓時Q≤Apfcψc式中fc-混凝土抗壓強度設計值;按現(xiàn)行《混凝土設計規(guī)范》取值;Q—相應于荷載效用基本組合時的單樁豎向力設計值;p—樁身橫截面積c—工作條件系數(shù),預制樁取0。75,灌注樁取0.6~0.7(水下灌注樁或長樁時用低值)。15.5、當基礎混凝土強度等級低于底層柱混凝土柱強度等級時,應根據(jù)《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guī)范》第。8.2.7條規(guī)定進行柱下局部承壓驗算。《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guī)范》第8。2.7條展基礎的計算,應符合下列要求:1)基礎底面積,應按本規(guī)范第五章有關規(guī)定確定。在墻下條形基礎相交處,不應重復計入基礎面積;2)對矩形截面柱的矩形基礎,應驗算柱與基礎交接處以及基礎變階處的受沖切承載力;3)基礎底板的配筋,應按抗彎計算確定;4)當擴展基礎的混凝土等級小于柱的混凝土強度等級時,尚應驗算柱下擴展基礎頂面的局部受壓承載力.
十六、其他16。1、巖土工程勘察報告問題1、經(jīng)過審查合格的巖土工程勘察報告方可作為基礎設計依據(jù)。2、需核對巖土工程勘察報告是否按省建設廳[2003]10號文件要求提供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設計地震分組.3、巖土工程勘察報告提供的天然淺基礎設計參數(shù)應是地基承載力特征值fak而不是地基承載力標準值fk。4、若5。2或5。3分別與省建設廳文件或《建筑地基礎設計規(guī)范》不符,應及時與勘察單位聯(lián)系更正。16。2、執(zhí)行國家標準設計圖集03G101—1問題。1、井字梁表達方法應盡量與圖集表達方法接近。2、梁板柱各圖均應標明整個建筑物層高、標高、混凝土強度,并把當前層加粗。3、Φ、Ф不能分別標注為Ⅰ、Ⅱ級鋼筋,應分別標注為HPB235、HRB335鋼筋。16。3、特別注意:對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為0.15g地區(qū),建筑場地為Ⅲ、Ⅳ類時,宜按抗震設防烈度8度(0。20g)時各類建筑的要求采取抗震構造措施(《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第3。3。3條)。16.4、周期折減系數(shù)問題結構類型填充墻較多填充墻較少框架結構0.6~0.70.7~0。8框-剪結構0.7~0.80.8~0.9剪力墻結構0。9~1。01.016.5、屋頂水箱套用閩97G111,原圖按舊規(guī)范設計,有些配筋不滿足新規(guī)范要求,尤其是保護層厚度、最小配筋率等方面要求變化應進行調(diào)整.16.6、當建筑設有玻璃幕墻時,幕墻設計單位須提供支點的反力供上部結構驗算,施工單位應事先預埋好幕墻預埋件,嚴禁事后鑿打,也不許采用膨脹螺栓。
16.7、當柱網(wǎng)跨度較大時,不宜采用混凝土條基或獨立基礎,這不僅因為配筋過大不經(jīng)濟,而且基礎存在沉降不均勻問題,難以控制;宜優(yōu)先考慮采用樁基礎。16。8、《現(xiàn)澆鋼筋混凝土樓(屋面)板及砌筑墻體的設計與施工規(guī)程》2.3。2條房屋頂層墻體在端開間的外墻應設置間距≤3500mm的構造柱,當墻上有門窗洞時,構造柱應設置在洞口兩側,當門窗洞之間墻長大于3500mm時,按間距≤3500mm增設構造柱。構造柱最小截面為200X200mm,構造柱縱筋錨入上下框架或圈梁內(nèi)。
施工圖設計文件審查要點
(結構專業(yè)審查要點)
3。1強制性條文《工程建設標準強制性條文》2002版(詳工程建設標準強制性條文)3。2設計依據(jù)3。2。1工程建設標準使用的時間規(guī)范、規(guī)程,是否適用于本工程,是否為有效版本。3.2.2建筑抗震設防類別建筑抗震設計所采用的建筑抗震設防類別,是否符合國家標準《建筑抗震設防分類標準》GB50223—95的規(guī)定。3.2.3建筑抗震設計參數(shù)(1)是否正確使用巖土工程勘察報告所提供的巖土參數(shù),是否正確采用巖土工程勘察報告對基礎形式、地基處理、防腐蝕措施(地下水有腐蝕性時)等提出的建議采取了相應的措施。(2)建筑抗震設計采用的抗震設防列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和所屬設計地震分組,是否按《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2001附錄A采用;對已編制抗震設防區(qū)劃的城市,是否按批準的抗震設防烈度或設計地震城市采用;對于在規(guī)范上未明確的地區(qū),地震動參數(shù)的取值應由勘察單位依據(jù)GB50011第1。0.4、1。0.5條提供.(GB50011—2001第1。0.4抗震設防烈度必須按國家規(guī)定的權限審批、頒發(fā)的文件(圖件)確定。第1。0.5一般情況下,抗震設防烈度可采用中國地震動參數(shù)區(qū)劃圖的基本烈度(或與本規(guī)范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對應的烈度值)。對已編制抗震設防區(qū)劃的城市,可按批準的抗震設防烈度或設計地震動參數(shù)進行抗震設防。3。2。4巖土工程勘察報告(1)是否正確使用巖土工程勘察報告所提供的巖土參數(shù),是否正確采用巖土工程勘察報告對基礎形式、地基處理、防腐蝕措施(地下水有腐蝕性時)等提出的建議并采用相應措施.(2)需考慮地下水位對地下建筑影響的工程,設計及計算所采用的防水設計水位和抗浮設計水位,是否符合《巖土工程勘察報告》所提供的水位.注:根據(jù)《巖土工程勘察規(guī)范》GB20021-2001第4.1.13條規(guī)定,巖土工程勘察時應提供設計所需的地下水位.3。3結構計算書3。3.1軟件的適用性(1)所使用的軟件是否通過有關部門的鑒定。(2)計算軟件的技術條件,是否符合現(xiàn)行工程建設標準的規(guī)定,并應闡明其特殊處理的內(nèi)容和依據(jù)。3.3。2計算書的完整性結構設計計算書應包括輸入的結構總體計算總信息、周期、振型、地震作用、位移、結構平面簡圖、荷載平面簡圖、配筋平面簡圖;地基計算;基礎計算;人防計算;擋土墻計算;水池計算;樓梯計算等。3.3。3計算分析(1)計算模型的建立,必要的簡化計算與處理,是否符合工程的實際情況。(2)所采用軟件的計算假定和力學模型,是否符合工程實際。(3)復雜結構進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內(nèi)力和變形分析時,是否采用了不少于兩個不同的力學模型的軟件進行計算,并對其計算結果進行分析比較。(4)所有計算機計算的結果,應經(jīng)分析判定確認其合理、有效后可用于工程設計.3.3。4結構構件及節(jié)點(1)結構構件是否具有足夠的承載能力,是否滿足《建筑結構荷載規(guī)范》GB50009-2001第3.2。2條、《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GB50010—2002第3.2.3條及其它規(guī)范、規(guī)程有關承載能力極限狀態(tài)的設計規(guī)定。(2)結構連接節(jié)點及變截面懸臂構件各截面承載力是否滿足規(guī)范、規(guī)程的要求.3。4結構設計總說明著重審查設計依據(jù)條件是否正確,結構材料選用、統(tǒng)一的構造作法、標準圖選用是否正確,對涉及使用、施工等方面需作說明的問題是否已作交待.審查內(nèi)容一般包括:(1)建筑結構類型及概括,建筑結構安全等級和設計使用年限,建筑抗震設防分類、抗震設防烈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及設計地震分組)、場地類別和鋼筋混凝土結構抗震等級,地基基礎設計等級,砌體結構施工質(zhì)量控制等級,基本雪壓和基本風壓,地面粗糙度,人防工程抗力等級等。(2)設計+0。000標高所對應的絕對標高、持力層土層類型及承載力特征值,地下水類型及標高、防水設計水位和抗浮設計水位,場地的地震動參數(shù),地基液化,濕陷及其他不良地質(zhì)作用,地基土凍結深度等描述設防正確,相應的處理措施設防落實.(3)設計荷載,包括規(guī)范未作出具體規(guī)定的荷載均應注明使用荷載的標準值。(4)混凝土結構的環(huán)境類別、材料選用、強度等級、材料性能(包括鋼材強屈比等性能指標)和施工質(zhì)量的特別要求等.(5)受力鋼筋混凝土保護層厚度,結構的統(tǒng)一做法和構造要求及標準圖選用.(6)建筑物的耐火等級、構件耐火極限、鋼結構防火、防腐蝕及施工安裝要求等.(7)施工注意事項,如后澆帶設置、封閉時間及所用材料性能、施工程序、專業(yè)配合及施工質(zhì)量驗收的特殊要求等。3。5地基和基礎3.5.1基礎選型與地基處理(1)基礎選型、埋深和布置是否合理,基礎底面標高不同或局部未達到勘察報告建議的持力層時結構處理措施是否得當。(2)人工地基的處理方案和技術要求是否合理,施工、監(jiān)測及驗算要求是否明確。(3)樁基類型選擇、樁的布置、試樁要求、成樁方法、終止沉樁條件、樁的監(jiān)測及樁基的施工質(zhì)量驗收是否明確。(4)是否要進行沉降觀測,如要進行觀測,沉降觀測的措施是否落實,是否正確.(5)深基礎施工中是否提出了基礎施工中施工單位應注意的安全問題,基坑開挖和工程降水時有無消除對毗鄰建筑物的影響及確保邊坡穩(wěn)定的措施.(6)對有液化土層的地基,是否根據(jù)建筑物的控制設防類別、地基液化等級,結合具體情況采取了相應的措施;液化土中的樁的配筋范圍是否符合GB50011—2001第4。4。5條的規(guī)定。(GB50011-2001第4.4.5液化土中樁的配筋范圍,應自樁頂至液化深度以下符合全部消除液化沉陷所要求的深度,其縱向鋼筋應與樁頂相同,箍筋應加密。)3。5.2地基和基礎設計(1)地下室頂板和外墻計算,采用的計算簡圖和荷載取值(包括地下室外墻的地下水壓力及地面荷載等)是否符合實際情況,計算方法是否正確;有人防地下室時,要注意審查基礎結構是人防荷載控制還是建筑物的荷載控制。(2)存在軟弱下臥層時,是否對下臥層進行了強度和變形驗算.(3)單樁承載力的確定是否正確,群樁的承載力計算是否正確;樁身混凝土強度是否滿足樁的承載力要求;當樁周土層產(chǎn)生的沉降超過基樁的沉降時,應根據(jù)JGJ94—94第5。2。14條考慮樁側負摩阻力.(4)筏形基礎的設計計算方法是否正確,見GB50007-2002第8。4。10~8。4。13條.(5)地基承載力及變形計算、樁基沉降驗算、高層建筑高層部分與裙房間差異沉降控制和處理是否正確。(6)基礎設計(包括樁基承臺),除抗彎計算外,是否進行了抗沖切及抗剪切驗算以及必要的局部受壓驗算,見GB50007—2002第8.2.7條、8.3。1條、8.3.2條、8。5.15~8.5。20條及8.4節(jié)。(7)人防地下室結構選型是否正確,設計荷載取值、計算和構造是否符合規(guī)范規(guī)定。(8)天然地基基礎是否按《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2001第4.2.2條進行抗震驗算。(9)地下室墻的門(窗)洞口是否按計算設置了地梁;地下室設置的隔墻是否進行了計算,其計算簡圖、荷載取值、受力傳力路徑是否明確合理.(GB50007—2002第8。4。10當?shù)鼗帘容^均勻、上部結構剛度較好、梁板式筏基梁的高跨比或平板式筏基板的厚跨比不小于1/6,且相鄰柱荷載及柱間距的變化不超過20%時,筏形基礎可僅考慮局部彎曲作用。筏形基礎的內(nèi)力,可按基礎反力直線分布進行計算,計算時基底反力應扣除板底自重及其上填土的自重.當不滿足上述要求時,筏基內(nèi)力應按彈性地基梁板方法進行分析計算。有抗震設防要求時,對無地下室且抗震等級為一、二級的框架結構,基礎梁除滿足抗震構造要求外,計算時尚應將柱根組合的彎矩設計值分別乘以1.5和1。25的增大系數(shù).第8。4.11按基底直線分布計算的梁板式筏基,其基礎梁的內(nèi)力可按連續(xù)梁分析,邊跨跨中彎矩以及第一內(nèi)支座的彎矩值宜乘以1.2的系數(shù)。梁板式筏基的底板和基礎梁的配筋除滿足計算要求外,縱橫方向的底部鋼筋尚應有1/2~1/3貫通全跨,且配筋率不應小于0。15%,頂部鋼筋按計算配筋全部貫通.第8.4。12按基底反力直線分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債權債務轉讓三方協(xié)議
- 建筑工地施工安全責任與材料供應方免責合同
- 鐵力市工程砌磚清包簡單合同(3篇)
- 終止購銷合作協(xié)議書
- 混凝土工作總結
- 人工智能應用推廣合同
- 專業(yè)馬戲團演出合同
- 建設項目擔保協(xié)議書
- 廠房鋼結構工程承包施工合同
- 機械設備租賃合同書
- 【班級管理表格】學生檢討反思承諾書
- 社會保險職工增減表
- 客戶滿意率統(tǒng)計表
- 低壓電工考試題庫(含答案)
- 邊坡抗滑樁計算
- 工程建筑部門周例會-課件
- 2022人臉識別安全白皮書
- 無人機應用案例-石油領域油氣管線巡查
- 青島版三年級下冊口算題大全(全冊完整)
- 固定翼飛機的結構和飛行原理
- 內(nèi)蒙古鄂爾多斯杭錦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地質(zhì)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