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人文精神課件_第1頁
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人文精神課件_第2頁
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人文精神課件_第3頁
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人文精神課件_第4頁
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人文精神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人文精神李四龍目錄人文精神與人文主義絕地天通道法自然敦禮明倫明心見性平常心是道中國文化的精神與特質(zhì)“國學(xué)”的多種用法古代典籍:指國家設(shè)立的學(xué)校?!吨芏Y·春官·樂師》:“樂師掌國學(xué)之政,以教國子小舞?!表n愈《竇公墓志銘》:“教誨於國學(xué)也,嚴以有禮,扶善遏過?!睂O詒讓《周禮·正義》:“國學(xué)者,在國城中王宮左之小學(xué)也。”國故:胡適《<國學(xué)季刊>發(fā)刊宣言》:“我們深信國學(xué)的將來,定能遠勝國學(xué)的過去?!币浴敖?jīng)學(xué)”為主體,兼及三教九流、諸子百家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共同的精神家園一、人文精神與人文主義人文主義(Humanism)是歐洲文藝復(fù)興運動的主導(dǎo)思想,主張一切以人為本位。該詞源自“人文學(xué)”(Studiahumanitatis),在當(dāng)時指古典學(xué)術(shù)的研究和重視人生現(xiàn)實的新思潮,這些新文化人士自稱“人文學(xué)者”(humanista)。古羅馬作家西塞羅就已使用這個詞。德國啟蒙運動時代的哲學(xué)家將人類統(tǒng)稱為Humanity。Humanism這個詞則到1808年才出現(xiàn)。人文主義的基本傾向是提倡“人道”以反對“神道”,提倡人性解放,以反對中世紀的宗教桎梏。中國學(xué)界習(xí)慣上把文藝復(fù)興時期的這種思潮稱為“人文主義”,文藝復(fù)興以后的則稱“人道主義”。人文“人文”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易經(jīng)》。《易經(jīng)》賁卦的彖辭:“剛?cè)峤诲e,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天文人性——神性二、絕地天通祝宗卜史民神異業(yè)絕地天通民神異業(yè)使名姓之后,能知四時之生、犧牲之物、玉帛之類、采服之儀、彝器之量、次主之度、屏攝之位、壇場之所、上下之神、氏姓之出,而心率舊典者為之宗。于是乎有天地神民類物之官,是謂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亂也。民是以能有忠信,神是以能有明德,民神異業(yè),敬而不瀆,故神降之嘉生,民以物享,禍災(zāi)不至,求用不匱。[1]五官:五官:司徒、司馬、司空、司土、司寇。人文精神的奠基李零:《國語》講了重、黎分司天地,同時講到了祝宗卜史一類職官的起源,特別是史官的起源(包括司馬遷這一支的來源)。故事要講的道理是,人類早期的宗教職能本來是由巫覡擔(dān)任,后來開始有天官和地官的劃分:天官,即祝宗卜史一類職官,他們是管通天降神;地官,即司徒、司馬、司工一類職官,他們是管土地民人。祝宗卜史一出,則巫道不行,但巫和祝宗卜史曾長期較量,最后是祝宗卜史占了上風(fēng)。這叫“絕地天通”。在這個故事中,史官的特點是“世敘天地、而別其分主”,它反對的是天地不分、“民神雜糅”。因此,“絕地天通”只能是“天人分裂”,宗教事務(wù)被專職化,成為國家官僚體制的一部分。顓頊因此也被稱為“人文始祖”,是一位宗教改革家。天道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不測之謂神。中國人以陰陽五行“解釋宇宙、范圍歷史、整理常識、籠罩人生”,這些概念是中國思想文化的基石,構(gòu)筑了我們中國人對于宇宙世界、生命與生活的認識,由此形成一個龐大的知識與信仰體系。興起于戰(zhàn)國末年齊國稷下的“齊學(xué)”,其正統(tǒng)是陰陽家,它的中心思想是“陰陽消息”與“五德終始”,他們把“五行”觀念和“陰陽”觀念結(jié)合成一個大系統(tǒng)。精氣在中國人的信仰里,首先相信貫通天地者為“氣”,且在天地人彼此之間有其共同的運行規(guī)則,即所謂“陰陽五行”。氣,被認為是宇宙間無所不在的極其微細的存在。在中醫(yī)里,特別看重“精氣”說?!鹅`樞·決氣》將精、血、津液、脈統(tǒng)稱為氣。五運六氣:五行之氣,曰五運;風(fēng)、火、熱、濕、燥、寒六種氣候,曰六氣?!端貑枴ぬ煸o大論》:太虛寥廓,肇基化元,萬物資始,五運終天。布氣真靈,總統(tǒng)坤元,九星懸朗,七曜周旋,曰陰曰陽,曰柔曰剛。幽顯既位,寒暑馳張,生生化化,品物咸章?!端貑枴ち⒅即笳摗罚禾鞖庀陆担瑲饬饔诘?;地氣上升,氣騰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變作矣。《素問·五運行大論》:歧伯曰:地為人之下,太虛之中者也。帝曰:馮乎?歧伯曰:大氣舉之也。燥以干之,暑以蒸之,風(fēng)以動之,濕以潤之,寒以堅之,火以溫之。故風(fēng)寒在下,燥熱在上,濕氣在中,火游行其間,寒暑六入,故令虛而生化也。氣的宇宙論“按《乾鑿度》云:‘夫有形者生于無形,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zhì)之始也?!瘹?、形、質(zhì)具,而疴瘵由是萌生,故黃帝問此太素,質(zhì)之始也?!端貑枴分x或由此?!?/p>

“拘于鬼神者,不可與言至德?!保ā秲?nèi)經(jīng)》)在中國古代的宇宙論里,陰陽未分之氣,是為“太和”,“保合太和”則是最高的理想境界(《周易》乾卦彖辭),陰陽處于最佳的和諧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也稱“太極”,緣此而有“分陰分陽”的天道變化,衍生萬事萬物。所謂“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周易·系辭上》),兩儀是一陰一陽。陰陽的變化推移,普遍適用于天、地、人的三才至極之道,“六爻之動,三極之道”(《周易·系辭上》)。朱熹在《周易本義》說:“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極仁與義。兼三才而兩用之……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比寮矣钪嬲撝芏仡U《太極圖易說》、《易通》:二氣五行化生萬物?!疤煲躁柹铮躁幊扇f物。生,仁也;成,義也。故圣人在上,以仁育萬物,以陰成萬物。生,仁也;成,義也。故圣人在上,以仁育萬物,以義正萬民?!薄疤斓佬卸f物順,圣德修而萬民化?!薄瓣庩枴弊至x陰陽,最初的意思是指日光的向背,山南河北曰陽,山北河南曰陰。《周易》的卦辭、爻辭并沒有出現(xiàn)“陰、陽”兩字,但《周易》以陰爻與陽爻為基礎(chǔ),演變而成八卦、六十四卦,以定吉兇禍福。到西周末年或春秋初期,陰、陽指自然界兩種“有名而無形”的基本物質(zhì),即陰氣、陽氣,是用來解釋宇宙世界變化運動的兩種基本力量。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伯陽父以“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烝”解釋地震。此后人們常以陰陽的消長勝負來說明、預(yù)測自然界的變化,如氣候、地震、星象等,同時也用來說明個人與社會的變故,比如個人的疾病、國家的政治等。陰陽成為一對普適的概念。伯陽父在以陰陽二氣解釋了地震發(fā)生的原因以后,借此預(yù)測“周將亡矣”。道教經(jīng)典里的陰陽《太平經(jīng)》說:“元氣有三名,太陽、太陰、中和;形體有三名,天、地、人;天有三名,日、月、星,北極為中也;地有三名,為山、川、平土;人有三名,父、母、子。治有三名,君、臣、民。欲太平也,此三者常當(dāng)腹心,不失銖分,使同一憂,合成一家,立致太平,延年不疑矣?!蔽逍形逍械乃枷胝厥加谖髦艹跗凇!渡袝じ适摹芬延小拔逍小眱勺?,但沒有說明“五行”的具體所指?!秶Z·鄭語》記載史伯對鄭恒公講述“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的道理,他說“先王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百物”。這里沒有出現(xiàn)“五行”兩字,但把“金木水火土”作為萬物的基本元素?!渡袝ず榉丁罚骸八粷櫹?,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把“五行”置于洪范九疇之首,視之為“天地之大法”。五德終始說戰(zhàn)國末期鄒衍,依據(jù)五行思想提出一套政治學(xué)說——五德終始說:“終始五德,從所不勝,木德繼之,金德次之,火德次之,水德次之”,“五德從所不勝,虞土、夏木、殷金、周火?!?/p>

秦始皇自認為“得水德”,“以水德王”。他的根據(jù)就是鄒衍的這套以“五行”為基礎(chǔ)的政治理論。鄒衍的陰陽家學(xué)派:“深觀陰陽消息,而作怪迂之變,《終始》、《大圣》之篇十萬余方。其語閎大不經(jīng),必先驗小物,推而大之,至于無垠?!保ā妒酚洝っ献榆髑淞袀鳌罚┧抉R談《論六家要旨》:“觀陰陽之術(shù),大祥而眾忌諱,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時之大順,不可失也。”《漢書·藝文志》:“陰陽家者流,……牽于禁忌,泥于小數(shù),舍人事而任鬼神。”保合太和、無為而無不為《道德經(jīng)》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笔ト恕耙暂o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彼?、敦禮明倫明倫堂,多設(shè)于文廟、書院、太學(xué)、學(xué)宮的正殿。巫的理性化:制禮作樂禮樂的人文精神文—神巫的理性化:制禮作樂在儒家出現(xiàn)以前,中國文化已經(jīng)有了一個獨特的宗教傳統(tǒng)。這個傳統(tǒng),李澤厚稱之為“巫史傳統(tǒng)”。他說:“中國文明有兩大征侯特別重要:一是以血緣宗法家族為紐帶的氏族體制(TribeSystem),一是理性化了的巫史傳統(tǒng)(Shamanismrationalized)。兩者緊密相連,結(jié)成一體;并長久以各種形態(tài)延續(xù)至今?!庇晌锥罚ɡ硇曰^程):P44-48.卜筮、祭祀。制禮作樂:德與禮,是理性化完成的標(biāo)志。他說:周公旦的“制禮作樂”,最終完成了“巫史傳統(tǒng)”的理性化過程,從而奠定了中國文化大傳統(tǒng)的根本。(P52)巫的理性化過程李澤厚說:“巫的特征是動態(tài)、激情、人本和人神不分的‘一個世界’。相比較來說,宗教則屬于更為靜態(tài)、理性、主客分明、神人分離的‘兩個世界’?!薄拔鞣接伞住擏榷呦蚩茖W(xué)與宗教的分途。中國則由‘巫’而‘史’,而直接過渡到‘禮’‘仁’的理性化塑建?!保≒43)“巫術(shù)禮儀”在周初徹底分化,一方面,發(fā)展為巫、祝、卜、史的專業(yè)職官,其后逐漸流入民間,形成小傳統(tǒng)。后世則與道教合流,成為各種民間大小宗教和迷信。另一方面,應(yīng)該說是主要方面,則是經(jīng)由周公“制禮作樂”即理性化的體制建樹,將天人合一、政教合一的“巫”的根本特質(zhì),制度化地保存延續(xù)下來,成為中國文化大傳統(tǒng)的核心?!拔住摺贰Y制”,這個過程是李澤厚歸納的巫的理性化過程。致中和:禮樂的人文精神《說文》示部說:“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從示從豐?!?/p>

《左傳》昭公二十五年記載子產(chǎn)的話,“夫禮,天之經(jīng)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jīng),而民實則之?!倍Y者,體(體)也,履也。統(tǒng)之于心曰體,踐而體之曰履??鬃影讯Y樂的養(yǎng)成看作是成人的標(biāo)志,他說:“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保ā墩撜Z·泰伯》)“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保ā墩撜Z·子路》)“致禮樂之道,舉而錯之天下,無難矣!”(《禮記·樂記》)“夫禮,始于冠,本于昏,重于喪祭,尊于朝聘,和于鄉(xiāng)射”(《禮記·昏義》)。荀子說,“禮樂之統(tǒng),管乎人心矣?!保ā稑氛摗罚┻@樣,“禮樂順天地之誠,達神明之德,隆興上下之神?!边M而“樂行而倫清,耳目聰明,血氣和平,移風(fēng)易俗,天下皆寧?!保ā抖Y記·樂記》)《禮記》說“禮從宜”,“夫禮,所以制中也?!保ā吨倌嵫嗑印罚┲轮泻?,是人文主義人生觀的最高理想。三禮禮書有《周禮》、《儀禮》、《禮記》?!吨芏Y》是中國最早和最完整的官制記錄,是一部以儒家思想為主,兼收法家和陰陽五行思想的重要文化典籍。全書6篇,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各篇分為上下卷,共12卷。這6篇中的《冬官司空》早佚或未完成,到漢時補以《考工記》?!秲x禮》講述各種典禮節(jié)儀(如冠、昏、喪、祭、射、鄉(xiāng)、朝、聘等“八禮”具體儀式)?!抖Y記》是孔子學(xué)生以及后人傳習(xí)《禮經(jīng)》的記錄,內(nèi)容有關(guān)禮的性質(zhì)、意義和作用。五禮吉禮是祭祀之禮。祭祀是為求吉祥,故有此說。祭祀天神、地示、人鬼。兇禮是指救患分災(zāi)的禮儀,包括荒禮和喪禮兩大類,具體是指:喪禮、荒禮、吊禮、襘禮、恤禮等五種。軍禮是指軍隊出征、建設(shè)之禮?!吨芏Y·春官·大宗伯》里的軍禮,包括:大師之禮、大均之禮、大田之禮、大役之禮、大封之禮。賓禮是天子、諸侯接待賓客的禮儀,包括六種:“春見曰朝,夏見曰過,秋見曰覲,冬見曰遇;”“時見曰會”;“殷見曰同?!?/p>

《周禮·春官·大宗伯》說:“以賓禮親邦國?!逼匠5南嘁姸Y。嘉禮:飲食、婚冠、賓射、燕饗、脤膰、賀慶之禮?!吨芏Y》將古禮分為五禮。仁:克己復(fù)禮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仁、義、禮、智、信。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愛之仁,正之義,君之禮,哲思智,情同信。春生化萬物而成仁,秋剛正利收而為義,禮是形式,智為思想,信是保證。五倫: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君子以為文,百姓以為神樓宇烈先生的歸納,“上薄拜神教”,“下防拜物教”?!抖Y記·曲禮》:龜為卜,策為筮。卜筮者,先圣王之所以使民信時日、敬鬼神、畏法令也;所以使民決嫌疑,定猶與也?!叭寮艺J為,鬼神之事,必須放在人事之后。對于利用卜筮、鬼神之事蠱惑人心者,儒家立有嚴厲的措施予以禁止,甚至可以判為死刑?!抖Y記·王制》說:“假于鬼神、時日、卜筮以疑眾,殺。”這些反映了“上薄拜神教”的人文精神。儒家又以天理人欲之分,重在強調(diào)個人的心性修養(yǎng),從而養(yǎng)就“以理制欲”、“重義輕利”、“不為物役”的人格品味,反映了“下防拜物教”的人文精神。五、明心見性直指人心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平常心是道人間佛教生命哲學(xué)的核心問題生命主體的流轉(zhuǎn)與解脫五蘊:色、受、想、行、識心:心王(識)、心所法意:意識、末那識識:六識、七識、阿賴耶識涅槃、法身天臺宗觀心論:次第三觀、一心三觀初觀分:從假入空觀,也叫二諦觀。從能所、真假、破用等方面,智顗解釋了為什么“從假入空”叫作二諦觀。這也叫“空觀相”,屬于慧眼位。智顗認為,二乘及通菩薩定多而慧少,雖能入初觀分,但不見佛性。第二觀分:從空入假觀,也叫平等觀。平等觀是相對初觀分“不用假法”而言,主張“破空病還用假法”。所以,這也叫“假觀相”,屬于法眼位。智顗認為,別教菩薩慧多而定少,能入第二觀分,但也見不了佛性。第三觀分:中道第一義諦觀,也叫二空觀。前兩觀分別用空、用假破除執(zhí)著,第三觀需要雙遮雙照初觀分與第二觀分,以便悟入中道。所以,這也叫“中道觀相”,屬于佛眼位。智顗認為,入第三觀分就能見佛性。智顗:次第三觀屬于方便漸次意,一心三觀才是屬于“不次第觀”,在“一心”中同時圓證“入空觀”、“入假觀”、“中道觀”,在“一念心”里達到“即空、即假、即中”三諦圓融,具足十法界、千種性相。這在《法華文句》里被稱為“圓覺”。一心三觀,是圓教利根菩薩修習(xí)的內(nèi)容。故稱“圓融三觀”。三諦圓融根據(jù)《中論》三是偈,智顗將之改為“三諦偈”。《中論》偈云: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此即詮真諦;亦名為假名,即詮俗諦也;亦是中道義,即詮中道第一義也。此偈即是申摩訶衍詮三諦之理。也就是說,“因緣所生法,即空即假即中”。“三是偈”因此變成“三諦偈”。(《四教義》卷2)

仁者心動印宗法師講《涅槃經(jīng)》。時有風(fēng)吹幡動,一僧曰風(fēng)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菽苓M曰:不是風(fēng)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行由品第一P31)拈花微笑:以心傳心《五燈會元》卷一:

“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華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世尊曰:

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苯掏鈩e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見性成佛六祖惠能(638-713),“但持《金剛經(jīng)》一卷,即得見性,直了成佛”,主張“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神秀: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守心看凈)惠能: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無住生心)頓悟法門(見性門)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故知萬法盡在自心,何不從自心中頓見真如本性?《菩薩戒經(jīng)》云:我本元自性清凈,若識自心見性,皆成佛道?!秲裘?jīng)》云:即時豁然,還得本心。(般若品第二P53)“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佛即是眾生;自性悟,眾生即是佛?!薄按缺词怯^音,喜舍名為勢至。能凈即釋迦,平直即彌陀。”(疑問品第三P68)無相為體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無相者,于相而離相;無念者,于念而無念;無住者,人之本性。外離一切相,名為無相。能離于相,即法體清凈。此是以無相為體。(定慧品第四P79-80)無念為宗智慧觀照,內(nèi)外明徹,識自本心。若識本心,即本解脫。若得解脫,即是般若三昧,即是無念。何名無念?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用即遍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但凈本心,使六識出六門,于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