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對“農(nóng)民起義”認識的多重誤會葉林生學者已經(jīng)注意到一個奇怪現(xiàn)象:《水滸傳》中的一百零八將,真正出身農(nóng)民的只有一兩人,如何能叫“農(nóng)民起義”?其實,不僅是宋江起義,歷代被稱作“農(nóng)民起義”的大抵都名不副實。這是由多重誤會引起。具體地說,是由古代社會“主要矛盾”的結論所引起。(一)中國古代的所謂“農(nóng)民起義”,實際是個似是而非的概念。何謂“農(nóng)民起義”?在本世紀之前眾多的研究農(nóng)民起義的文章中,或含糊其辭,或避而不談,沒有人真正做過科學的界定。最具權威性的《辭?!方忉屖牵恨r(nóng)民階級為反抗地主階級政治壓迫和經(jīng)濟剝削而爆發(fā)的武裝斗爭。《英漢詞典》的中文解釋是:為反抗地主階級的政治壓迫和經(jīng)濟剝削的農(nóng)民戰(zhàn)爭。是不是反抗“地主階級”的問題下文再談,這個解釋從修辭學上看是同義反復,“起義”換成了“武裝斗爭”或“戰(zhàn)爭”,意義差近;卻沒有說明農(nóng)民“武裝斗爭”、“農(nóng)民戰(zhàn)爭”的本質(zhì)含義:是農(nóng)民發(fā)動的、領導的斗爭、戰(zhàn)爭,還是農(nóng)民參加的斗爭、戰(zhàn)爭?回答這個問題才是詮釋“農(nóng)民起義”的關鍵。我們認為,所謂“農(nóng)民起義”,應當是指農(nóng)民發(fā)動和領導的起義。至于參加者,并不是決定起義性質(zhì)的主要因素。譬如,西漢的鐵官徒起義,參加者都是官營冶鐵作坊的手工業(yè)工人,若由參加者而論,能定性為工人運動嗎?資產(chǎn)階級領導和發(fā)動的辛亥革命,參加者多數(shù)是農(nóng)民和工人,也不能稱為農(nóng)民起義或工人運動。至于共產(chǎn)黨領導的革命,參加者主要是農(nóng)民,但并不是、也不應當?shù)韧谵r(nóng)民起義。這個道理是十分簡單的。既然如此,我們來看看歷代的所謂“農(nóng)民起義”吧。先從本文開頭所說的宋江起義說起。起義的發(fā)動者領導者有地主(如晁蓋、盧俊義等),有下層吏員(宋江等),有落魄書生(吳用等),有獵手(解珍、解寶等),有漁人(阮氏兄弟、張橫、張順、李俊等),有流氓無產(chǎn)者(時遷等),有宗教徒(公孫勝等),有馬販(段景住等)。這些發(fā)動者、領導者都不是農(nóng)民,顯然不應當稱作“農(nóng)民起義”.宋江起義只不過是歷代所謂“農(nóng)民起義”的縮影。兩千年中國歷史上的民眾起義,只有少數(shù)是農(nóng)民發(fā)動和領導的,大多數(shù)很難說是農(nóng)民起義。秦末起義的陳勝此人,過去說是佃農(nóng),近來互聯(lián)網(wǎng)上提出了許多疑問,我們不去討論。東漢黃巾起義的發(fā)動者領導者是道教徒,其參加人員多為太平道的信徒,其中有農(nóng)民,也有其他人員,成分復雜,不能以農(nóng)民概括。隋末大起義中,杜伏威、輔公祏是貧苦農(nóng)民,其他則形形色色。如著名的起義領袖人物竇建德是游俠,瓦崗軍的發(fā)動者翟讓為下層吏員,其后的領袖人物李密則是名副其實的“官二代”,瓦崗起義的參加者則以漁獵手為主;其他起義的領導者如李子通“少以漁獵為事”,高開道則是鹽戶出身。唐末大起義中,最著名的發(fā)動者領導者王仙芝、黃巢都是鹽販;桂林戍卒起義的領導人龐勛出身于中下級軍官。北宋的王小波、李順都是茶葉販子。元末大起義情況更為復雜,朱元璋出身于貧苦農(nóng)民,但郭子興、明玉珍、芝麻李等都是地主,張士誠、方國珍則是鹽販,陳友諒是漁民出身,曾為小吏。將他們發(fā)動和領導的起義統(tǒng)納入了“農(nóng)民起義”或“農(nóng)民戰(zhàn)爭”的框框中,實在過于牽強。以往,學界對這種“名不副實”的現(xiàn)象大抵用兩種辦法來解釋,但兩種解釋都不能自圓其說,甚至有強詞奪理之嫌。一是“代表說”:“許多起義領導者雖然不是農(nóng)民,但代表了農(nóng)民階級的利益”。這種解釋實在令人哭笑不得:人們一方面振振有詞地說古代社會主要矛盾是地主階級和農(nóng)民階級的矛盾,另一方面在二者激烈對抗的關鍵時刻,又讓許多(絕不是個別的)地主分子來“代表”農(nóng)民,這不是邏輯混亂么?退而言之,即使他們中的個別人在一定時候一定程度上能代表農(nóng)民利益,那和他們是不是“農(nóng)民起義”也無關系。譬如上文所說的近代史上的革命,從反抗專制統(tǒng)治階級的意義上說,應代表了農(nóng)民的利益,但畢竟不應歸為農(nóng)民起義。二是“投機說”:“某些地主分子成為起義領導者,是階級異己分子的投機,他們混跡于起義隊伍,篡奪起義領導權”.何謂“投機”?無非是借起義之機實現(xiàn)個人野心,改朝換代、稱王稱帝吧。如果這樣看,那么,朱元璋等真正的農(nóng)民又何嘗不是為了“王圖霸業(yè)”?陳勝起義之前就想著“富貴”,起義之初就做起了“陳勝王”的美夢,這見諸《史記》。是否也可歸為“野心”或“投機”?中國古代的起義隊伍中,如隋末的“官二代”李密等投機者誠或有之,但在許多情況下,實為強加之罪名。如明末起義的芝麻李,災荒時將自己家的一倉庫芝麻拿出來賑濟貧苦農(nóng)民;明玉珍則廣散家財,號召起義,他們在農(nóng)民“覺醒”之前就在進行起義的宣傳、發(fā)動工作,以后為起義而獻出了生命,說他們“投機”豈不冤殺人也?學術界這種“因人定性”的手法還有客觀標準可言么?我以為,歷代起義者身份的復雜性,是由社會的主要矛盾決定的,而將人員復雜的起義統(tǒng)稱為“農(nóng)民起義”,也是由于對“主要矛盾”的誤解造成的。若干年來,學術界認為古代社會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階級和農(nóng)民階級的矛盾,所以,起義這種激烈的階級對抗自然就是打擊地主階級,起義者自然是主要矛盾的另一方——農(nóng)民階級,“農(nóng)民起義”就這樣被定性了。不難看出,這種歸類法其實是為了證成對古代社會主要矛盾似是而非的論斷中延伸出來。(二)中國古代社會的矛盾到底是不是地主階級和農(nóng)民階級的矛盾?我的回答:不是。主要矛盾應當是官僚階級和廣大民眾的矛盾。這個說法不是我的發(fā)明。早在公元前四世紀,正是官僚政治形成的時期,《墨子·尚賢》中就說到“官無常貴,民無終賤”的話,正是基于官“貴”民“賤”、兩者對立的事實而發(fā)的。宋元之際,馬端臨在《文獻通考·自序》中更明確地說:“役民者,官也;役于官者,民也。郡有守,縣有令……其位不同,而皆役民者也。”役和被役,正是壓迫剝削和被壓迫被剝削、奴役和被奴役的關系,是古代官僚政治下官民對立的紀實。換言之,官民矛盾是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前幾年,葉文憲教授在《重新解讀中國》一書中認為,中國古代社會的主要矛盾不是地主階級和農(nóng)民階級的矛盾,而是“官民矛盾”.不可否認,地主階級和農(nóng)民階級也是剝削和被剝削的關系,也是一對矛盾,但和官民矛盾相比,不是社會的主要矛盾,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討論這個問題。其一,由歷代記載來看,農(nóng)民受剝削壓迫最深重的是官僚階級和維護官僚統(tǒng)治的政府,而不是地主。我們從歷代現(xiàn)實主義的詩歌作品中可窺知大概:《華陽國志》中的詩句說:“……有吏來在門……語窮乞請期,吏怒反見尤……”是官吏在催租逼債。唐人杜甫詩《遣遇》中說:“貴人豈不仁,視汝為莠蒿,索錢多門戶……漁奪成逋逃……”視民如草芥,以名目繁多的手段勒索民眾錢財,逼得百姓逃亡的是“貴人”,也就是官僚。元結在《舂陵行》詩中也揭露貧民雖吃草根木皮,官府仍然催逼不已,只好賣兒賣女的慘劇。宋人梅堯臣在《田家語》中說:“官府令又嚴,老吏持鞭撲”.王安石《河北民》詩中說:“今年大旱千里赤,州縣仍催給河役”.陸游《劍南詩稿》中記載了欠租農(nóng)民被抓到“縣庭”,“日夜窮榜笞”的事實。這類詩句在元明清詩人筆下何啻十百,無須多引。歷史記載中也不乏其例。據(jù)《新唐書》記載,大官僚段秀實擁有大量田產(chǎn),出租時與佃戶立約,將收入之一半交給他。有一年遇特大旱災,農(nóng)民顆粒無收,無力交租,請求減緩。段秀實說:“我知入,不知旱也?!边@種大官僚毫無人性,只關心自己的收入,只知道催租逼債,置農(nóng)民死活于不顧。從以上記載可以看到,對農(nóng)民橫征暴斂,榜掠拷打,逼得農(nóng)民妻離子散的主要是官僚階級,而不是地主。查歷代起義的直接原因,幾乎都是官府壓迫、敲詐勒索所引起。因此,社會的主要矛盾,是官僚階級和廣大民眾的矛盾,不應當是地主階級與農(nóng)民階級的矛盾。有人說,官僚也用地租剝削,所以也屬于地主階級,其實,這是皮相之論。不管官僚之家有多少土地,有多少地租收入,他們都不同于庶族地主。因為他們主要靠權力剝削。正因為這樣,歷代起義首先打擊的是官僚階級。據(jù)宋人洪邁的《容齋隨筆》說,唐末黃巢起義“尤憎官吏,得者皆殺之。”以至于像韋莊詩中所說的那樣:“天街踏盡公卿骨”.宋人方臘“以官為仇”,凡得到官吏,必施以殺戮、殘尸等酷刑。元末陳友諒起義軍,每攻克一地,得官員皆活煮之。今天人們可以責備他們過于殘忍,但這個問題當另作別論。這些行為所反映的是社會基本矛盾、主要矛盾的性質(zhì)。一部《水滸傳》,也揭示了“官逼民反”、官民對立的真實。應當說官僚階級與廣大民眾的矛盾是居于首要位置的矛盾,是主要矛盾,民眾起義打擊官僚、推翻官僚階級的統(tǒng)治就是必然的。其二,地主——我這里說的是真正以田產(chǎn)為業(yè)、沒有官僚背景的庶族地主,他們也屬于“民”的范疇,這個階級具有兩重性,一方面用地租剝削農(nóng)民,另一方面,也同樣是官僚階級欺壓的對象。從道理上講,地主比農(nóng)民有更多“油水”,官僚對他們搜刮、掠奪更能獲利。《紅樓夢》中,兼有皇親國戚身份的賈赦,為了得到石呆子的二十把古扇,借知府賈雨村之手,巧取豪奪,反誣陷石呆子“拖欠官銀”,抄家抵債,奪其古扇;石呆子是不是地主姑置不論,中國兩千年的歷史上,官僚為奪人土地,霸人錢財而誣人為盜、陷人于法的事不勝枚舉,其中許多被害對象就是庶族地主。因為地主有一定財產(chǎn),官僚可以從他們身上掠奪更多錢財。據(jù)陶宗儀《輟耕錄》說,元末朝廷公開賣官,派官員到比較富裕的江南各地“勸募”.但其時元王朝“氣數(shù)將盡”,無人肯為其殉葬。松江知府為討好朝廷,將各縣“富戶”拘押起來,逼其買官,如果不肯買,就嚴刑拷打,被打者“號泣求免,勿之顧”,直到同意買官為止。這些“富戶”多數(shù)正是沒有權力背景的庶族地主(也有商戶,但在重農(nóng)抑商的時代,商戶應是少數(shù))。這樣,我們可以知道,各王朝都有一些地主出身的人及商人投身起義就不奇怪了。綜上所述,中國古代社會的主要矛盾是官僚階級和民眾的矛盾,雖然歷代參加起義的人員情況復雜,但大致都屬于“民”的范疇,統(tǒng)統(tǒng)可稱作“民眾起義”.這樣我們對歷代起義的發(fā)動者領導者成分多樣就釋然了;同時,也就不必牽強附會地把某些武裝斗爭都稱作“農(nóng)民起義”了。(三)說過社會的主要矛盾,再來談談“起義”的問題。近二三十年來,歷代民眾起義備受鞭笞,什么“破壞性極大”,什么“邪教猖獗”,“沒有積極意義可言”等等。而“起義”是個褒義詞,這樣看,稱作“民眾起義”似乎也大有問題。我們姑且用一個中性詞“暴動”來加以討論。要討論民眾暴動的意義,首先要看其正當性或正義性,這決定其本質(zhì)屬性。如果有人認為,民眾暴動沒有正當性,正義性,就需要同時明確承認,他們受官府、官僚剝削壓迫,催租逼債,甚至賣兒賣女,“易子而食”的慘劇就是應當?shù)?,天?jīng)地義的。那么,這和歷代貪官污吏的立場就沒有什么不同了。民眾暴動的落后性,破壞性是毋庸回避的,某些學者把民眾起義無限抬高、吹得天花亂墜是錯誤的。所以,作為研究,適當指出其落后性和破壞性也是必要的。但這絕不應當成為否定其正當性的理由。在生產(chǎn)力落后的古代,人們無法要求處于社會底層的民眾具有多高的水平。不僅是民眾,就是飽讀“圣賢書”的官僚也是如此。他們“超經(jīng)濟強制”、“竭澤而漁”式的剝削和慘無人道的壓迫是非理性的,首先是他們不斷地破壞著、摧殘著社會生產(chǎn)力。史不絕書的“赤地千里”、流民“轉(zhuǎn)死溝壑”等記載,固有天災,但更多的是人禍。而人禍無疑是官僚階級非理性的剝削壓迫造成。因此,民眾暴動的的非理性色彩,包括嚴重的破壞性,就不奇怪。落后的剝削壓迫手段,落后的反抗方式,都不過是那個時代的產(chǎn)物。某些人專門無情地鞭笞民眾“起義”恐怕另有原因。在階級社會中,每一種言論都不過是一定階級利益的訴求。鞭笞民眾起義,否定其積極意義,實際反映的是害怕民眾、仇視民眾起義的官僚階級的意志。(四)上文說到,庶族地主是官僚壓迫剝削的對象,還說到地主和農(nóng)民也是剝削和被剝削的關系,那么,官僚階級和地主階級是不是同一個階級?官僚階級是不是地主階級的“代表”?以往,大量的著作中,都將地主階級和官僚階級視為一體。許多著作中的論題明明是“地主階級”如何如何,但所舉的例子幾乎全是官僚的,如此偷梁換柱,視為當然。這其實是由對主要矛盾的誤解而迫不得已的辦法。我們以為,官僚階級和地主階級不能混為一談,它是一個獨立的階級。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陶希圣就在《中國社會之史的分析》一書中說過,中國的官僚“一方面和地主有共通的利益,一方面卻與生產(chǎn)組織中任何階級利益不同”.他認為官僚階級有別于其他“任何階級”是有道理的。今天,我們認為它是一個不同于地主階級的特殊階級,是基于以下兩條主要理由:其一,官僚階級與地主階級財富來源不同。毛澤東在《怎樣分析農(nóng)村各階級》一文中說:占有土地,自己不勞動或只有附帶的勞動,靠剝削農(nóng)民為生的,叫做地主。就是說,地主階級的財富來源是靠地租。官僚階級占有巨幅田產(chǎn),地租剝削是重要途徑,僅僅從這個意義上說,他們和地主有某種表面的共性。但是,除地租之外,官僚還可能有商業(yè)剝削,有利用權力獲得的灰色、黑色收入,還有俸祿。就是說,其財富來源有很多途徑。我們今天無法確知、事實上也沒有必要確認哪一項是官僚財富的主要來源。因為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無論官僚擁有多少土地,有多少地租收入,也無論他們的收入有多少途徑,基本是依賴權力而獲得。就是說,他們和地主階級的財富主要來源于土地迥然不同,而來源于權力。俸祿、受賄、勒索與權力的關聯(lián)顯而易見,姑且不論。即以官僚的土地而言,人們大抵可看到權力杠桿的作用力。官僚獲得土地無非有兩條途徑,一是皇帝賞賜,各王朝開國之初對“從龍功臣”往往賜以“田宅”,以后遇到重大慶典或“功勛”也常常賜田。這是他們田地的公開來源,這無疑是與權力捆綁在一起的。其二便是侵占掠奪?!稘h書》載,西漢開國功臣蕭何“賤強買民田宅數(shù)千萬”;成帝年間的三公張禹,“家以田為業(yè)”,本是一個地主,“及富貴,多買田至四百頃,皆涇渭灌溉,極膏腴上賈”.他“富貴”之后才能“買”如此巨幅良田,利用官權是無可置疑的?!端鍟氛f,權臣楊素“營求產(chǎn)業(yè)”“爰及四方都會,邸店、水碓、并田利以千百數(shù)”.《新唐書》說,大官僚李憕“豐于產(chǎn)業(yè)”“伊川膏腴,水陸上田”;唐玄宗時多次充任考校使的官僚盧從愿“盛殖產(chǎn),占良田數(shù)百頃”.宋代開國功臣趙普“搶占人田宅”,見諸御史彈章。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強賤買”也罷,“營求”也罷,“強占”也罷,“殖”也罷,都不過是以權力霸占的變相說法。從史書的字里行間也可以看到,某些官僚被罷官奪職,往往被抄沒田產(chǎn)家財,這不能完全歸咎于皇帝的“霸道”,因為他們的田產(chǎn)家財是和官職、權力捆綁在一起的,財隨官去,于理不悖。這是官僚不同于地主的根本之處。這樣,我們就不能因為官僚擁有田地就把他們與地主歸于同一階級。其二,官僚階級與地主階級經(jīng)濟基礎不同。陶希圣在《中國社會之史的分析》中認為,官僚階級“其階級的生存賴賦稅”.似乎認為“賦稅”是其基礎。王亞南先生在《中國官僚政治研究》中也認為,封建社會的經(jīng)濟權力,歸根結底是建立在田制稅法上。并認為,兩稅法是支撐官僚政治的第一大杠桿。似乎也認為賦稅是官僚階級的基礎。但我們略一思考就知道,現(xiàn)代民主政治下官員的生存也是依賴于賦稅,這樣豈不是混淆了民主政治下的官員和官僚政治下的官僚階級的界限?我認為,古代官僚階級的經(jīng)濟基礎是其權力籠罩下的一切經(jīng)濟形態(tài)。馬克思說:“在中世紀,權力、自由和社會存在的每一種形式都表現(xiàn)為一種特權?!薄皩m廷官職和審判權等等是各個特殊等級的私有財產(chǎn),各個省是各別的諸侯等等的私有財產(chǎn)……我的權利也是特殊的私有財產(chǎn)?!敝袊糯侨绱?。權力是官員發(fā)財?shù)闹饕侄危簩徟袡C關可以賣法,官員選拔機關可以賣官鬻爵,行政機關可以收取苛捐雜稅、陋規(guī)之費,其他官員都可以用相應的權力敲詐勒索,如此等等。他們所依靠的正是手中的權力。所以,不論官僚名下有多少土地、多少手工作坊、多少商鋪、多少生產(chǎn)工具,也不論他們擁有多少佃戶、多少奴隸,更不論有多少財富“該由”他們所得,只要權力所及,統(tǒng)統(tǒng)構成他們高踞于社會之上、形成一個特殊利益集團的經(jīng)濟基礎。這似乎用不著繁瑣的論證。如果承認這個事實,那么,我們可以說,古代官僚階級的經(jīng)濟基礎就是他們權力網(wǎng)絡所及的(包括直接間接的)一切社會經(jīng)濟形態(tài),而不只是土地。正因為如此,我們認為,官僚階級和地主階級是在生產(chǎn)關系中處于不同地位的社會集團,是一個與地主階級有本質(zhì)不同的階級,不應當將二者混為一談,更不能認為他們是地主階級的“代表”.他們從上到下結成一個或幾個權力網(wǎng)絡,“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他們只代表本階級集團的利益。(五)以上我們論證了古代“起義”應是反對官僚階級的“民眾起義”,社會的主要矛盾是官僚階級和民眾的矛盾。本文論題中規(guī)定的內(nèi)容似乎已經(jīng)說清。但人們要問,皇權在社會主要矛盾中處于什么位置?我們認為,皇權既不是官僚階級的代表,也不是民眾的保護神。它代表的是新貴族階級的利益。所謂新貴族階級,是相對于春秋之前的舊貴族階級而言的,是指以皇帝宗族為核心的利益集團。其裂土分封、父死子繼、享受特權等制度與舊貴族有共性,但也有許多差異。因此,我稱其為新貴族階級。帝王代表的只是新貴族階級的利益。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其一,在臣民和他的家族之間,他完全代表家族的利益,劉邦、朱元璋可作為典型,他們把子弟、親屬分封為王,盤踞各地,是為了依靠血緣的力量“拱衛(wèi)社稷”.劉邦明確說: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誅之。朱元璋則認為,反對他分封子弟的官員是“離間吾骨肉”.在他們看來,天下財富是“我家的”,皇家的“奶酪”是任何人都不能觸動的。其二,在自己和家族其他人之間,他們只代表個人利益,維護自己的獨裁專制之權。無論父子之親,夫妻之愛,誰敢觸動他的權力神經(jīng),都將毫不留情地被殺逐,漢武帝、唐太宗等所謂“英武之君”逼得太子造反,把自己的兒子送上絕路,無非是為了顯示自己那把龍椅神圣不可侵犯。由皇權的這種極端自私性決定,在社會的主要矛盾中,它處于一種特殊而微妙的位置。一方面,它依賴于民眾,因為民眾是主要的納稅對象、是勞役和兵役的來源——沒有民眾,國家機器就無法運轉(zhuǎn)。所以有保護民眾的愿望,也常常推行一些對民眾有利的措施。譬如,劉邦進入關中后“約法三章”,符合民眾愿望;西漢中期設部刺史,以“六條詔書”監(jiān)察郡縣官員,“六條詔書”中,就有五條是針對地方官員勾結豪強殘害民眾的,此舉也有保護民眾的意義;體現(xiàn)皇帝意志的詔令、訓示、經(jīng)濟措施中也多有“關心”民眾的內(nèi)容。譬如,歷代帝王們推行“均田”等措施,也是為了抑制豪強兼并,對小農(nóng)有好處。這樣看,帝王似乎代表著庶民階級利益。官僚階級作為皇權的派生物,是與皇帝“共治天下”的角色,無疑受到皇權的倚重。皇帝對官僚的封賞、褒獎,皇家法律條文中對“朝廷命官”的保護,可謂不遺余力。這樣看,皇權似乎是官僚階級的代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二零二五年影視剪輯師版權合作協(xié)議3篇
- 二零二五版白酒銷售顧問銷售數(shù)據(jù)分析與報告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木材廠土地租賃合同與林業(yè)產(chǎn)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3篇
- 二零二五版國際IT產(chǎn)品代理銷售協(xié)議2篇
- 2025版小區(qū)公共區(qū)域保潔與綠化維護承包合同3篇
- 2025年三明貨運從業(yè)資格證好考嗎
- 二零二五版供應鏈融資高額抵押反擔保合同3篇
- 2025年度木門行業(yè)綠色生產(chǎn)與環(huán)保認證合同7篇
- 二零二五版林權抵押貸款合同糾紛調(diào)解機制與實務合同8篇
- 2025年度個人收入證明模板制作與品牌合作合同4篇
- 2024公路瀝青路面結構內(nèi)部狀況三維探地雷達快速檢測規(guī)程
- 2024年高考真題-地理(河北卷) 含答案
- 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24年修訂版)解讀課件
- 食材配送服務方案投標方案(技術方案)
- 足療店營銷策劃方案
- 封條(標準A4打印封條)
- 2024年北京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延遲交稿申請英文
- 運動技能學習與控制課件第十章動作技能的指導與示范
- 石油天然氣建設工程交工技術文件編制規(guī)范(SYT68822023年)交工技術文件表格儀表自動化安裝工程
- 中醫(yī)治療“濕疹”醫(yī)案72例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