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護理知識詳解_第1頁
2022年護理知識詳解_第2頁
2022年護理知識詳解_第3頁
2022年護理知識詳解_第4頁
2022年護理知識詳解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護理知識詳解體溫:(一)正常體溫:體溫的正常值是一個范圍:口腔舌下溫度為37.0(范圍在36.3737.2),直腸溫度為36.5?37.7(比口腔溫度高0.3?0.5),腋下溫度為36.0?37.0(比口腔溫度低0.3?0.5)。(二)生理變化:體溫不是固定不變的,可隨年齡、晝夜、性別和情緒等因素變化而出現(xiàn)正常波動。新生兒體溫調節(jié)功能不完善,體溫易受環(huán)境溫度影響;兒童由于代謝率增高,體溫可略高于成人;老年人由于代謝率低,體溫在正常范圍的低值;正常人清晨2?6時體溫最低,下午2?8時體溫最高,但波動范圍不超過平均數(shù)上下0.5;女性較男性稍高;運動、沐浴、進食、精神緊張等因素的影響均可出現(xiàn)體溫一時性增高。安靜、睡眠、饑餓、服用鎮(zhèn)靜藥后可使體溫下降。(三)異常體溫1發(fā)熱:由于致熱原作用于體溫調節(jié)中樞或體溫中樞功能障礙等原因導致體溫超出正常范圍,稱為發(fā)熱。1)發(fā)熱程度的劃分(以口腔溫度為標準)低熱:37.3?38.0;中度熱:38.1?39.0;高熱:39.1?41.0;超高熱:41.0以上。2)發(fā)熱病人的護理:高熱病人應每4小時測量體溫一次,待體溫恢復正常3天后,可減為每日兩次,同時密切觀察病人的面色、脈搏、呼吸、血壓,如有異常應及時就醫(yī)。如用退熱藥物或物理降溫,應在30分鐘后測體溫一次。體溫超過39,可用冰袋做頭部冷敷;體溫超過39.5,可用溫水擦浴、酒精拭浴或大動脈處冷敷;注意給病人補充營養(yǎng)和水分,做好口腔護理和皮膚清潔,保證其臥床休息。2體溫過低:體溫在35.0以下稱為體溫過低。多見于早產(chǎn)兒及全身衰竭的危重病人。對體溫過低病人的護理:應密切觀察病情變化;注意適當保溫,使室溫保持下24.0?26.0°C為宜。(四)體溫測量方法:測前需檢查體溫計水銀柱在35.0以下。[1]口腔測溫法口表汞端斜放舌下,讓病人閉嘴用鼻呼吸,不要咬體溫計,3分鐘后取出。[2]腋下測溫法擦干腋下汗液,體溫計汞端放于腋窩深處緊貼皮膚,讓病人夾緊體溫計。10分鐘后取出。[3]直腸測溫法讓病人側臥、俯臥或屈膝仰臥,用20%皂液或油劑潤滑肛表汞端,輕輕插入肛門3?4cm,3分鐘后取出。脈搏心臟有節(jié)律的收縮和舒張,每次左心室收縮將血射入已經(jīng)充滿血液的主動脈含有鮮血,病人出現(xiàn)脈搏加快、血壓下降、煩躁不安等情況時,應立即到醫(yī)院就醫(yī)。嘔吐停止后,為補充水分可給病人熱飲料。排便的觀察與護理(-)正常糞便的觀察正常成人每日排便廣2次,糞便柔軟成形,呈黃褐色,含極少量粘液,伴有未消化的食物殘渣,氣味是由于蛋白質經(jīng)細菌分解發(fā)酵而產(chǎn)生。糞便的量和顏色隨攝入食物的量、種類及藥物的影響而變化。(二)異常糞便的觀察1形狀當發(fā)生消化不良或急性腸炎時,排便次數(shù)增多,呈糊狀或水樣便;當便秘時,糞便干結堅硬,直腸、肛門狹窄或部分腸梗阻時,糞便呈扁條狀或帶狀。2顏色柏油樣便見于上消化道出血;暗紅色便見于下消化道出血;陶土色便見于膽道完全阻塞;果醬樣便見于阿米巴痢疾或腸套疊;糞便表面鮮紅或排便后有鮮血滴出,見于肛裂或痔瘡出血。3氣味酸臭味見于消化不良;腐臭味見于直腸潰瘍、腸癌;腥臭味見于上消化道出血。4混合物糞便中混有大量粘液多見于腸炎;伴有膿血多見于痢疾、直腸癌;腸道寄生蟲病人的糞便中可查見蛔蟲、燒蟲等。(三)排便異常的護理1腹瀉病人的護理任何因素引起腸蠕動增快,使食物通過胃腸道的速度過快,導致排便次數(shù)增多,糞便稀薄而不成形或呈水樣便,稱為腹瀉。嚴重腹瀉可造成大量胃腸液損失而發(fā)生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的紊亂。一般腹瀉,應臥床休息,防止體力消耗。鼓勵飲水,根據(jù)病情進食流質、半流質等,病情重者應禁食。頻繁的腹瀉,因糞便刺激使肛門周圍皮膚紅腫、疼痛,每次排便后應用軟紙擦凈,溫水沖洗,并涂油保護。2排便失禁病人的護理排便失禁是由于肛門括約肌失去控制能力,排便不受病人意志支配,應密切觀察,隨時擦洗臀部并涂油保護,防止發(fā)生褥瘡。3便秘病人的護理便秘指排便次數(shù)減少,每2?3天或更長時間一次,無規(guī)律性,糞質干硬,常伴有排便困難。預防便秘的最好方法是使生活有規(guī)律,按時排便,攝入富有粗纖維的食物。并給予足夠水分,多食纖維素豐富的蔬菜和水果等食物。必要時,可采用口服導瀉藥物、灌腸及簡易通便治療。腸脹氣的觀察與護理腸脹氣是指胃腸道內有過多的氣體不能排出,多由腸道功能異常、手術、飲食或藥物等因素引起。病人常有腹脹、腹痛等不適。(一)減少腸內氣體的產(chǎn)生讓病人了解腸脹氣的原因,緩解其緊張不安的情緒。如果腸脹氣與飲食有關,應囑病人選擇易消化的飲食,盡量勿食用豆類、糖類等產(chǎn)氣性食物,進食速度不宜過快,少飲碳酸飲料,以減口腔護理1目的:保持口腔的清潔、濕潤,防止口臭、口垢,促進食欲,保持口腔正常功能;使病人舒適,預防口腔感染等并發(fā)癥;觀察口腔粘膜和舌苔的變化、特殊的口腔氣味,提供病情的動態(tài)信息。2方法:包括一般口腔護理和特殊口腔護理。1)一般口腔護理可讓病人自己刷牙,對不能起床的病人,應協(xié)助刷牙。2)特殊口腔護理:主要針對高熱、昏迷、危重、禁食等不能自理的病人。3用物:治療碗、漱口溶液、棉球或洗口棉簽、彎血管鉗、鑲子、壓舌板、彎盤、吸水管、石蠟油、棉簽、1%龍膽紫,必要時備張口器和手電筒。圖3-1口腔護理4操作:先協(xié)助病人側臥或頭偏向一側,取毛巾圍于頸下及枕上,置彎盤于口角旁。首先觀察口腔有無出血、潰瘍等現(xiàn)象,口角有干裂時先予以濕潤;然后協(xié)助病人先用溫開水漱口,再囑病人咬合上下齒,用壓舌板輕輕撐開一側頰部,用鑲子夾棉球(或洗口棉簽)蘸漱口水,擦洗牙齒的外側面,沿牙齒縱向擦洗,按順序由內洗向門齒。同法擦洗另一側面。最后囑病人張開上下齒,分別擦洗牙齒上內側、上咬合面、下內側、下咬合面,頰部。擦洗完畢,幫助病人用吸水管吸漱口水漱口。有口腔粘膜潰瘍時,可涂K龍膽紫,口唇干裂可涂石蠟油。5注意事項:①擦洗時動作要輕,特別是對凝血功能差的病人,要防止碰傷粘膜及牙齦。②昏迷病人禁忌漱口,擦洗時須夾緊棉球,每次只用一個,防止棉球留在口腔內,且蘸漱口水不可過多,以防病人將溶液吸入呼吸道。頭發(fā)護理(一)床上梳發(fā):對于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應協(xié)助梳發(fā)。1目的:梳發(fā)可以按摩頭皮,促進頭皮血液循環(huán),去除灰塵和脫落的頭皮碎屑,使病人清潔、舒適。2用物:毛巾、梳子、50%酒精。3方法:①將毛巾鋪于枕頭上,協(xié)助病人把頭轉向一側。②將頭發(fā)分為兩股,由發(fā)梢梳到發(fā)根。如頭發(fā)打結成團,可用50%酒精濕潤后再小心梳理。③一側梳好后梳對側。④撤下毛巾,將脫落的頭發(fā)纏緊包于紙中后丟棄。(二)床上洗頭:(其目的同床上梳頭;并可預防頭虱及頭皮感染。)對長期臥床病人每1?2周應洗頭一次,遇有頭虱的病人先滅虱后也清洗皮膚護理皮膚具有保護機體、調節(jié)體溫、吸收、分泌、排泄及感覺等功能。如不保持清潔,及時護理,會發(fā)生炎癥。1目的:保持皮膚清潔并促進血液循環(huán),增強皮膚排泄,預防感染和褥瘡。2方法:[1]淋浴和盆浴一般病人,盆浴、淋浴均可;7個月以上孕婦禁用盆浴;身體衰弱、需要臥床休息的病人,不宜沐浴。飯后須過1小時才能進行沐浴,并防止病人受寒、暈厥、燙傷、滑跌等意外情況的發(fā)生。[2]床上擦浴適用于病情較重不能自理的病人。擦浴時注意動作要敏捷、輕柔,減少翻動和暴露,防止病人受涼褥瘡的預防與護理褥瘡是由于局部組織長期受壓,發(fā)生持續(xù)缺血、缺氧、營養(yǎng)不良而引起的組織潰爛壞死。1褥瘡發(fā)生原因:1)病人長期臥床不改變體位,使局部組織長時受壓,導致局部血液循環(huán)障礙而發(fā)生組織營養(yǎng)不良。多見于昏迷、癱瘓、營養(yǎng)不良、水腫等病人。2)皮膚經(jīng)常受潮濕、摩擦等物理性刺激,使皮膚抵抗力降低。3)使用繃帶時松緊不適宜,致使局部血液循環(huán)不良。4)全身營養(yǎng)缺乏等。2褥瘡的易發(fā)部位:受壓和缺乏脂肪保護、無肌肉包裹或骨胳隆突處。3褥瘡的預防:褥瘡的預防,主要在于消除發(fā)生的原因。要勤翻身、勤擦洗、勤按摩、勤整理、勤更換。避免局部長期受壓;避免潮濕、摩擦及排泄物的刺激;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增進營養(yǎng)攝入。瀕死期瀕死是臨床死亡前的臨終狀態(tài)。每個病人臨終的情況各不相同,有的是突然的死去,有的是逐漸衰竭以至死亡。后一種病人可能有較長時間在生和死的邊緣上掙扎。(一)瀕死病人的臨床表現(xiàn)1心理變化瀕死期的病人,由于各人的文化背景、道德修養(yǎng)、社會環(huán)境不同,而對接受死亡的心理狀態(tài)也各不相同,一般經(jīng)歷五期心理變化,即否認期、憤怒期、協(xié)議期、憂郁期、接受期。從恐懼、否認的心理狀態(tài),逐步形成認識,接受現(xiàn)實,同時可以出現(xiàn)絕望、憂郁或安靜等不同的臨床表現(xiàn)。2循環(huán)衰竭由于心肌收縮無力,心搏出量減少,使心音低而無力,脈搏微弱且不規(guī)則,甚至不易摸到,血壓下降。由于循環(huán)障礙致皮膚顏色蒼白或有瘀血斑點,末梢、四肢及耳鼻變冷,口唇指甲呈灰白或青紫色,由于丘腦下部受抑制,使體溫調節(jié)中樞功能紊亂,出現(xiàn)高熱或低溫。3肌張力喪失周身軟癱;病人下頜下垂,嘴微張,眼睛下陷,眼皮半睜半閉,大小便失禁。4各種深淺反射逐漸消失瞳孔對光反應和吞咽反射等消失。5呼吸衰竭呼吸表淺、加速或極慢,因黏液積聚在支氣管和氣管中,致使呼吸帶有喧聲,且非常費力,可出現(xiàn)潮式呼吸或雙吸氣、嘆氣、點頭樣呼吸等。6神智不清但有時意識尚存,表現(xiàn)煩躁不安,感覺遲鈍等。(二)瀕死病人的護理病人在瀕死階段,應分秒必爭進行搶救,一切護理都要照常進行,要盡量解除病人痛苦,保存其精力,以期挽救病人生命。1在發(fā)生瀕死的征象時,應把病人移至搶救室,若在大病室,一定要用屏風遮擋。2病人心理需要的護理消除病人的孤寂感,增加安全感。理解病人的恐懼和絕望感,給予同情和針對性地給予精神安慰。尊重病人意見和習慣,合理的要求應盡量滿足。溝通臨終病人與家屬間的情感,使他們共同戰(zhàn)勝死亡帶來的痛苦。3專人護理護理瀕死病人時,應嚴肅鎮(zhèn)靜。切不可在病人身旁談論他的病情。加強口腔護理、皮膚護理,保持床鋪及衣服的清潔干燥,注意保暖等。4保持室內空氣新鮮,環(huán)境安靜。尸體護理尸體護理是對病人的整體護理的繼續(xù)和最后的步驟,是臨終關懷的重要內容。做好尸體護理,不僅是對死者人格的尊重,而且有利于家屬心靈上的安慰,體現(xiàn)了人道主義的精神。尸體護理的目的有兩個:一是使尸體整潔,位置良好,易于鑒別;二是有助家屬節(jié)哀,對尸體護理表示滿意。生物學死亡期一旦進入生物學死亡期,人體組織細胞的代謝完全停止,即使搶救,也無復蘇的希望。尸體可出現(xiàn)下列情況:1尸斑呈暗紅色斑塊或條紋,出現(xiàn)在皮膚和尸體的最低部位,一般在死后2?4小時出現(xiàn)。2尸冷尸體溫度逐漸下降。體表的溫度約經(jīng)過6?8小時同室溫接近。3尸僵在死后6?10小時開始出現(xiàn),肌肉稍微變硬,12?16小時發(fā)展至最高峰。死后一晝夜,肌肉又逐漸變軟,稱為尸僵緩解。4尸體腐敗主要由于酶的作用,使組織發(fā)生分解自溶。一般在死后24小時發(fā)生(氣溫高時發(fā)生較早)。臨床死亡期本期的特征是:1呼吸停止。2心跳停止。3反射性反應消失(較早出現(xiàn))。臨床死亡期,病人呼吸心跳停止,似乎生命已結束,實際上組織細胞還在利用人體的貯氧,進行微弱的代謝,為時極短,但身體重要器官的細胞(如腦細胞等)尚未死亡,此時如能搶救,尚有復蘇的可能。如上述三個特征都已出現(xiàn),病人經(jīng)過搶救無效,心電波和腦電波平直,醫(yī)生作出死亡診斷后,應迅速進行尸體料理。時,動脈壁擴張以適應增加的壓力。動脈血管壁相應地擴張和回縮,以適應心臟的節(jié)律而出現(xiàn)的搏動,在表淺動脈可以摸到的波動就是脈搏。(一)正常脈搏:1脈率:即每分鐘脈搏搏動的次數(shù)。正常成人安靜時脈搏每分鐘為60?100次,且隨年齡、性別、活動和情緒等因素而變動。一般女性較男性快,幼兒較成人快,老人較慢,運動和情緒激動時可暫時加快,休息和睡眠時較慢。2脈律:即脈搏的節(jié)律性。它反映心搏的規(guī)律。正常脈搏的節(jié)律應跳動均勻且間隔時間相等。3脈搏的強弱:脈搏的強弱取決于動脈的充盈程度、動脈壁的彈性和脈壓的大小。4脈搏的緊張度:正常動脈血管壁是光滑柔軟有一定彈性的。(二)異常脈搏:1頻率異常:速脈成人脈率每分鐘超過100次,稱為速脈。多見于發(fā)熱或大出血時的病人。緩脈成人脈率每分鐘低于60次,稱為緩脈。多見于顱內壓增高、房室傳導阻滯的病人。2節(jié)律異常:脈搏的搏動不規(guī)則,脈搏間隔的時間時長時短,稱節(jié)律異常。包括:間歇脈、二聯(lián)律、三聯(lián)律、脈搏短細等。3脈搏強弱異常:包括洪脈、絲脈等。4緊張度異常:動脈硬化時管壁可變硬而失去彈性,診脈時有緊張條索感。異常脈搏出現(xiàn)后,應消除心理恐懼及時就醫(yī)。(三)脈搏測量注意事項:1)病人如有劇烈活動,應先休息20分鐘后再測。2)避免用拇指診脈,拇指小動脈搏動易和病人的脈搏相混淆。3)發(fā)現(xiàn)短細脈應由兩人同時測量,一人聽心率,另一人測脈率。4)為癱瘓病人測量脈搏,應選擇健康側的肢體呼吸呼吸是人體內、外環(huán)境之間的氣體交換。人體在新陳代謝的過程中,需要不斷地從環(huán)境中攝取氧,并排出二氧化碳,這種人體和環(huán)境之間的氣體交換,稱為呼吸。(一)正常呼吸:正常呼吸的速率成人每分鐘為16?20次,且可隨年齡、活動、情緒等因素而改變,如小兒較快,老人稍慢,活動或情緒激動時加快,休息和睡眠時較慢。一般呼吸的頻率和深度較均勻平穩(wěn),也可因各種因素發(fā)生生理性波動。(二)異常呼吸:由于疾病、藥物等影響,使呼吸發(fā)生在速率、節(jié)律和深淺度方面的改變。1呼吸速率異常:成人每分鐘呼吸超過24次稱呼吸增快。多見于高熱和缺氧等。成人每分鐘呼吸少于10次稱呼吸緩慢,多見于顱內疾病及安眠藥中毒等。2呼吸節(jié)律異常:中樞性呼吸功能不全的病人,常發(fā)生呼吸節(jié)律紊亂。1)潮式呼吸是一種周期性呼吸異常。特點是開始呼吸淺慢,而后逐漸加快加深,達高潮后,又逐漸變淺變慢,然后呼吸暫停數(shù)秒(有時長達30?40秒)之后,又出現(xiàn)上述呼吸狀態(tài),如此周而復始,似潮水漲落,故稱潮式呼吸。多見于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如腦炎、腦膜炎、顱內壓增高、巴比妥中毒等。2)間斷呼吸表現(xiàn)為呼吸和呼吸暫?,F(xiàn)象交替出現(xiàn)。其特點是有規(guī)律的呼吸幾次后,突然停止呼吸,間斷短時間后,隨即又開始呼吸,如此反復交替。多見于顱內病變或呼吸中樞衰竭的病人。3深淺度異常1)深度呼吸:為深長而規(guī)則的呼吸。多見于尿毒癥、糖尿病等引起的代謝性酸中毒的病人。2)浮淺性呼吸:為淺表而不規(guī)則的呼吸,有時呈嘆息樣,見于瀕死病人。4音響異常1)蟬鳴樣呼吸:即吸氣時有一種高音調的音響,見于喉頭水腫痙攣、喉頭異物等病人。2)鼾聲呼吸:由于氣管或支氣管內有較多的分泌物蓄積,使呼氣時發(fā)生粗糙的鼾聲。見于深昏迷等病人。5呼吸困難表現(xiàn)為呼吸頻率、節(jié)律、深淺度都發(fā)生改變。病人感到空氣不足,呼吸費力,胸悶煩躁,不能平臥。有口唇、指(趾)甲紫維、鼻翼扇動等現(xiàn)象,主要是氣體交換不足,缺氧。臨床表現(xiàn)包括:1)吸氣性呼吸困難吸氣費力,其時間顯著長于呼氣,常出現(xiàn)三凹征(胸骨上窩、鎖骨上窩、肋間隙凹陷)。見于喉頭水腫、喉頭異物等。2)呼氣性呼吸困難呼氣費力,其時間顯著長于吸氣。多見于哮喘等。3)混合性呼吸困難吸氣和呼氣都費力,呼吸的頻率增加而表淺。多見于肺部感染等。(三)呼吸的測量方法:1測量者先測病人脈搏,然后手仍按在病人腕上,同時觀察病人胸部或腹部的起伏,一吸一呼為一次。2觀察呼吸的深度和節(jié)律。一般數(shù)半分鐘,如有呼吸不規(guī)則,要數(shù)1分鐘,嬰兒應數(shù)足1分鐘。3當危重病人呼吸微弱不易觀察時,可用棉花少許放于病人鼻孔前,觀察棉花被吹動情況,計數(shù)1分鐘。臥位指病人臥床的姿勢。除了使病人舒適外,臨床上為便于檢查、治療和護理,給病人設置了各種不同臥位。常用臥位1去枕仰臥位:用于昏迷或全身麻醉尚未清醒的病人,可防止嘔吐物流入氣管而引起窒息或肺部并發(fā)癥;還用于椎管內麻醉或脊髓腔穿刺后的病人,預防因腦壓減低而引起的頭痛。2屈膝仰臥位:用于腹部檢查或作導尿術等。3中凹臥位:用于休克病人。抬高頭胸部,有利于呼吸;抬高下肢,有利于靜脈血回流,增加心輸出量。4側臥位:用于灌腸、肛門檢查、臀部肌內注射、配合胃鏡檢查等。側臥位與平臥位交替使用,便于為病人擦洗和按摩受壓部位,預防褥瘡發(fā)生。5半坐臥位:用于有呼吸困難的病人、腹、盆腔手術后或有炎癥的病人;還用于某些面、頸部手術后,可減少局部出血。6端坐位:用于急性肺水腫、心包積液及支氣管哮喘發(fā)作病人。7俯臥位:用于腰、背部手術或檢查的病人;腰、背、臀部有傷口,不能平、側臥的病人;俯臥位時腹腔容積相對增大,可用于緩解胃腸脹氣所引起的腹痛。8頭低足高位:用于肺部分泌物引流,使痰液易于咳出;用于十二指腸引流,利于膽汁引流;用于妊娠時胎膜早破,防止臍帶脫垂。9頭高腳低位:用于頸椎骨折進行顱骨牽引時的反向牽引力。10膝胸位:用于肛門、直腸、乙狀結腸鏡檢查或治療;矯正胎兒臀位及子宮后傾。11截石位:用于會陰、肛門部位的檢查、治療或手術。協(xié)助病人更換臥位的方法目的在于協(xié)助不能起床的病人更換臥位,使病人感到舒適;減輕其局部組織受壓,預防褥瘡發(fā)生;減少墜積性肺炎等并發(fā)癥。1一人幫助病人翻身法:此法適用于體重較輕的病人。2二人幫助病人翻身法。3幫助病人移向床頭法:協(xié)助滑向床尾而不能自己移動的病人移向床頭。病人軀體的保護患高熱、澹妄、昏迷、躁動或危重的病人,要防止因意識不清而發(fā)生墜床、撞傷、抓傷等意外而使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應采取必要的保護措施,以確保病人安全和治療、護理工作的順利進行。1床檔:醫(yī)用床檔有多功能床檔和半自動床檔。居家可選物品替代。2約束帶:主要為限制病人肢體活動。寬繃帶約束:常用于手腕部和踝部的固定。將寬繃帶打成雙套結,用棉墊包裹手腕或踝部,將雙套結套在棉墊外稍拉緊,使其不脫出,松緊以不影響肢體血液循環(huán)為度。肩部約束帶:常用于固定肩部,以限制病人坐起。肩部約束帶用布制成,一般寬8cm,長120cm。膝部約束帶:固定膝部以限制下肢活動。一般寬10cm,長250cm。3支被架:主要用于肢體癱瘓的病人,防止蓋被壓迫肢體;也可用于灼傷病人做暴露治療時的保暖。熱療法(一)熱療的作用:可促進淺表炎癥的消散并使炎癥局限,防止擴散;能減輕深部組織的充血;緩解疼痛;溫熱可以促進血液循環(huán),起到保暖作用。(二)影響熱療的因素:用熱的方式、面積、溫度和時間都對熱療有影響;一般熱療的時間為10?30分鐘、干熱溫度控制在50?70°C、濕熱控制在40?60°Co同時人的個體差異,對熱的敏感性不同也影響熱療效果。(三)熱療的禁忌癥:包括急腹癥尚未明確診斷前;各種臟器內出血時;軟組織損傷或扭傷早期(24?48小時內)等均禁用熱療。(四)熱療方法:1干熱法1)熱水袋:用于保暖、解痙和鎮(zhèn)痛,溫度一般為60?70°Co對于嬰幼兒、老年人、麻醉未清醒、末梢循環(huán)不良、昏迷等病人,熱水袋水溫應調節(jié)在50。C以內,并外包大毛巾,不可直接接觸皮膚,以免燙傷;使用熱水袋的過程中,應定時檢查局部皮膚,如發(fā)現(xiàn)皮膚潮紅,應立即停止使用,并在涂凡士林,以保護皮膚。2)紅外線燈用于消炎、解痙、鎮(zhèn)痛,促使創(chuàng)面干燥結痂和肉芽組織生長。當照射面、頸、前胸部時,應用濕紗布遮蓋眼部或戴有色眼鏡,以保護眼睛;照射過程中,隨時觀察局部皮膚反應,以皮膚出現(xiàn)桃紅色的均勻紅斑為合適劑量,如為紫紅色,應立即停止照射,涂凡士林,保護皮膚。2濕熱法1)濕熱敷用于消炎、消腫、解痙和鎮(zhèn)痛,水溫一般為50?60°C。做面部熱敷者,敷后半小時方能外出,以防感冒;在有傷口的部位作熱敷時,應注意無菌操作。熱敷后再換藥;并注意防止燙傷。2)熱坐浴法可減輕盆腔、直腸等器官的瘀血,多用于手術后、會陰和肛門疾病,以減輕或消除充血、水腫、炎癥和疼痛等,水溫一般為40?45°Co在坐浴過程中,注意觀察病人面色和脈搏,如病人感覺乏力、眩暈,應立即停止坐浴;注意病人安全,要防止病人跌倒;如會陰和肛門部有傷口,應備無菌浴盆和溶液,坐浴后再換藥;女病人月經(jīng)期、妊娠后期、產(chǎn)后2周內、陰道出血和盆腔急性炎癥的病人均不宜坐浴,以免引起宮腔內感染。3)局部浸泡用于消炎、鎮(zhèn)痛、清潔和消毒傷口等,水溫一般為40?45°Co浸泡過程中如需加熱水須先將肢體移出,防止燙傷;浸泡有傷口的肢體時,浸泡液和浸泡盆需無菌。冷療法(一)冷療的作用:可控制局部炎癥的擴散,減輕充血和出血,減輕疼痛,并有降溫作用。(二)影響冷療的因素:冷療的方式、部位、面積、和個體差異都會影響冷療效果。一般用冷時間為10?30分鐘。(三)冷療的禁忌癥:1大片組織受損,局部血液循環(huán)不良,或感染性休克,微循環(huán)明顯障礙,皮膚顏色青紫時不宜用冷敷,以防加重微循環(huán)障礙加速組織壞死。2慢性炎癥或深部有化膿病灶時,不宜用冷敷,以防局部血流量減少,營養(yǎng)不良,妨礙炎癥吸收。3枕后,耳廓、陰囊等處忌冷敷,以防凍傷;心前區(qū)忌冷敷,以防反射性心率減慢,心房、心室纖顫及傳導阻滯;腹部忌冷敷,以防腹瀉;足底忌冷敷,以防反射性末梢血管收縮影響散熱,甚至引起一過性的冠狀動脈收縮,故有心臟病及高熱患者應避免足底用冷。(四)冷療方法:1局部用冷法利用致冷物質,通過傳導散熱。常用于降溫,減少出血及緩解局部疼痛。1)冰袋和冰囊用于降溫和預防出血。高熱病人可放置前額、頭頂或體表大血管處(頸部、腋下、腹股溝等處)。2)化學冰袋化學冰袋是一種無毒、無味內裝有凝膠或其他化學的冰凍介質。使用時先將化學冰袋放入電冰箱中吸冷,使其從凝膠狀態(tài)變?yōu)楣虘B(tài),取出后置于所需部位,可反復使用。3)冰帽與冰槽常用于頭部降溫,防止腦水腫,并可降低腦細胞的代謝,減少其需氧量,提高腦細胞對缺氧的耐受性。2全身用冷法酒精或溫水擦浴是通過蒸發(fā)和傳導而增加人體散熱的,常用于高熱病人的降溫。擦浴液的溫度應接近體溫,避免過冷的刺激使大腦皮質更加興奮,進而使肌肉收縮,致使體溫繼續(xù)上升;擦浴時,以拍拭方式進行,不用摩擦方式,因摩擦易生熱;在擦腋窩、腹股溝等血管豐富處,應適當延長時間,以利增加散熱;禁止擦拭后項、胸前區(qū)、腹部和足底等處,以免引起不良反應;擦浴過程中,應隨時觀察病人情況,如出現(xiàn)寒戰(zhàn)、面色蒼白、脈搏及呼吸異常時,應立即停止;擦浴后30分鐘測量體溫,如體溫已降至39。C以下,可以取下頭部冰袋。人的營養(yǎng)要素人體的生命活動需消耗能量,亦稱熱能。所需熱能是人體攝入食物后,在體內酶的作用下,經(jīng)過生物氧化所釋放出來的能量所提供,營養(yǎng)學中用兆焦(MJ)表示熱能單位。熱能的需求量根據(jù)年齡、性別、活動強度、環(huán)境等因素不同而異。按中國營養(yǎng)學會的推薦標準,我國成年男子每日的熱能供給量為10.0?17.5町,成年女子為9.2?14.2MJO食物中對人體有用的成分稱為營養(yǎng)素。目前已知人體所需的營養(yǎng)素有幾十種,歸納起來可分為七大類:即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無機鹽、水、維生素和膳食纖維,其中前三類為產(chǎn)熱營養(yǎng)素。(-)蛋白質一般成人每日需要量為0.8?1.2g/kg體重,占總熱能的10%?14%。(二)脂肪一般成人每日需要量為0.8?l.Og/kg體重,占總熱能的20%?25%o(三)碳水化合物成人每日需要量為5?8g/kg體重,占總熱能的60%?70%o(四)無機鹽類又稱礦物質,包括鈣、磷、鉀、鈉、鎂等常量元素和鐵、碘、銅、鋅等微量元素。微量元素缺乏可導致人體免疫力下降,誘發(fā)相關的疾病。(五)水是維持生命最基本的營養(yǎng)素,約占體重的70%。(六)維生素是維持人體正常功能的一類低分子有機化合物,人體所需要的大部分維生素必須從飲食中攝入。維生素可增強人體免疫力,參與調節(jié)人體的生理功能。(七)膳食纖維對維持人體正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