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實學思潮的特征和發(fā)展階段課件_第1頁
明清實學思潮的特征和發(fā)展階段課件_第2頁
明清實學思潮的特征和發(fā)展階段課件_第3頁
明清實學思潮的特征和發(fā)展階段課件_第4頁
明清實學思潮的特征和發(fā)展階段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壹、明清實學思潮特徵和發(fā)展階段1

壹、明清實學思潮特徵和發(fā)展階段1從十六世紀至十九世紀四十年代,即從明中葉至清鴉片戰(zhàn)爭前夕,中國出現(xiàn)了一股反省既往,面向現(xiàn)實的新的社會思潮。

2從十六世紀至十九世紀四十年代,即從明中葉至清鴉片戰(zhàn)爭前夕,中此新思潮或稱為早期啟蒙思潮,或稱為自我批判思潮,或稱為經(jīng)世致用思潮,或稱為個性解放和人文主義思潮。3此新思潮或稱為早期啟蒙思潮,或稱為自我批判思潮,或稱為經(jīng)世致以“實學”概念,來涵蓋此時的社會思潮,更恰當?shù)乇磉_當時社會由虛返實的轉向,反映當時社會思潮的豐富內(nèi)容和基本特徵。4以“實學”概念,來涵蓋此時的社會思潮,更恰當?shù)乇磉_當時社會由崇實黜虛明清實學思潮的基本特徵是崇實黜虛。所謂崇實黜虛.就是鄙棄理學末流的空談心性,而提倡崇實,如實體、實踐、實行、實功、實心、實念、實言、實才、實政、實效、實事、實風等。

5崇實黜虛明清實學思潮的基本特徵是崇實黜虛。所謂崇實黜虛.就是明清時代崇實黜虛精神具體地表現(xiàn)為:一、批判精神二、經(jīng)世思想(三)科學精神(四)啟蒙意識

6明清時代崇實黜虛精神具體地表現(xiàn)為:6一、批判精神

崇實黜虛的時代精神,首先表現(xiàn)在針貶時弊上。其批判矛頭皆指向腐敗的封建制度及其僵化的傳統(tǒng)文化,構成一股強大的社會批判思潮。社會批判思潮,體現(xiàn)在兩方面:7一、批判精神

崇實黜虛的時代精神,首先表現(xiàn)在針貶時弊上。其批

(一)在思想領域:全面地對程朱理學、陸王心學的末流和佛、道思想體系進行批判,觸及哲學、經(jīng)學、史學、倫理、文學、藝術以及自然科學等各方面。從不同角度衝擊封建主義的傳統(tǒng)思想。8

(一)在思想領域:全面地對程朱理學、陸王心學的末流和佛、道(二)在社會領域:揭露當時封建社會的腐朽黑暗和統(tǒng)治階級的昏庸無道的積弊,批判封建專制主義和各種禁錮人性的陳規(guī)與說教。

9(二)在社會領域:揭露當時封建社會的腐朽黑暗和統(tǒng)治階級的昏庸二、經(jīng)世思想

“崇實黜虛”的精神,落實到現(xiàn)實,即表現(xiàn)為社會改革的經(jīng)世主義。為挽救明代的社會危機,當時的思想家羅欽順、王廷相、崔銑、黃綰、陳建、高拱、張居正、呂坤、唐鶴征、陳第等人,在田制、水利、漕運、荒政、賦稅、兵制、邊務、吏制科舉諸方面,揭露當時的各種弊端,並提出了各種改革的方案,甚至發(fā)動社會政治改革活動〈如張居正〉。10二、經(jīng)世思想

“崇實黜虛”的精神,落實到現(xiàn)實,即表現(xiàn)為社會明清之際,以顧憲成、高攀龍為代表的東林黨人,面對“天崩地陷”的嚴峻現(xiàn)實,反對王學末流的談虛說玄,提倡士大夫“居廟堂之上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治學宗旨。"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這是東林黨人救世濟民的崇高理想。11明清之際,以顧憲成、高攀龍為代表的東林黨人,面對“天崩地陷”以陳子龍為代表的復社君子,編印《皇明經(jīng)世文編?、顧炎武的《日知錄》和《天下郡國利病書》,王源的《平書》、黃宗羲的《明夷待訪錄》,皆為一代"明道救世'之作。12以陳子龍為代表的復社君子,編印《皇明經(jīng)世文編?、顧炎武的《日清代道、咸年間,龔自珍、魏源等進步思想家,針對當時激化了的社會矛盾,也提出了各種社會改革方案,為後人留下了重要遺產(chǎn)。明清時期的經(jīng)世思想,雖立足於補偏救弊,但與理學末流只會說教,不顧現(xiàn)實的態(tài)度,截然不同。在歷史上曾起過一定的進步作用。13清代道、咸年間,龔自珍、魏源等進步思想家,針對當時激化了的社三、科學精神"崇實黯虛"精神的一個明顯表現(xiàn),就是科學的提倡。明代,由於理學末流空談性命,不務實學,遂使自然科學陷於冷落、沉寂。爾後,由於"西學東漸",自然科學開始由沉寂轉向復興。

14三、科學精神14此時,不但中國古典科學技術進入總結階段,而且也從西方輸入了近代科學常識。出現(xiàn)了一批著名的科學家及其著作。15此時,不但中國古典科學技術進入總結階段,而且也從西方輸入了近如李時珍《本草綱目》、朱載堉《樂律全書、徐光啟《農(nóng)政全書》、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宋應星《天工開物》、王錫闡《曉庵新法》、梅文鼎《天算之學》、劉獻廷《輿地之學》等等。

這是宋明理學衰頹和明清實學思潮興起的產(chǎn)物。16如李時珍《本草綱目》、朱載堉《樂律全書、徐光啟《農(nóng)政全書》、在實學思潮的影響下,思想敏銳和注重實際的學者,把注意力放到了自然科學的探索上,不但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科學思想,也開創(chuàng)了重實踐、重考察、重驗證、重實測的時代新風。17在實學思潮的影響下,思想敏銳和注重實際的學者,把注意力放到了四、啟蒙意識

由於資本主義萌芽和市民的覺醒,在思想文化領域,出現(xiàn)市民階層的啟蒙意識,表現(xiàn)于許多方面:

18四、啟蒙意識18在土地制度上:他們已突破封建士大夫的"均田"、"限田'說,公開反對封建土地所有制。王源提出的"惟農(nóng)為有田"的主張,開啟了近代"耕者有其田"的思想先河。

19在土地制度上:他們已突破封建士大夫的"均田"、"限田'說,公在經(jīng)濟思想上:黃宗羲、唐甄、王源等人反對"崇本抑末'的傳統(tǒng)思想,主張"工商皆本"。反映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市民地位的提高。20在經(jīng)濟思想上:黃宗羲、唐甄、王源等人反對"崇本抑末'的傳統(tǒng)思在政治上:他們以民本主義為武器,猛烈地抨擊封建君權,多方地限制封建君權,甚至提出君臣共治天下的主張。黃宗羲在《明夷待訪錄》中提出了:“天下為主、君為客”"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21在政治上:他們以民本主義為武器,猛烈地抨擊封建君權,多方地限企圖通過“置相”(即設立宰相,接近于近代責任內(nèi)閣總理)、"學校"(接近於近代議會)來實現(xiàn)它的"有治法而後有治人"的政治理想。

22企圖通過22顧炎武主張“寓封建於郡縣之中”,提倡“眾治”,反對“獨治”。唐甄,指出"天子之尊,非天地大神也,人也",認為"自秦以來,凡為帝王者,皆賊也"。

23顧炎武主張“寓封建於郡縣之中”,提倡“眾治”,反對“獨治”。在哲學上:以王艮、何心隱、李贄等人為代表的啟蒙派,竭力闡發(fā)人的主體意識和人的社會價值,提倡個性解放和人文主義,更針對理學的"存理滅欲"的說教,力主理欲統(tǒng)一說,揭露"以理殺人"的本質(zhì),使封建主義的天理人性論變成自然人性論。

24在哲學上:以王艮、何心隱、李贄等人為代表的啟蒙派,竭力闡發(fā)人他們蔑視封建偶像崇拜,公開否定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25他們蔑視封建偶像崇拜,公開否定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25在倫理道德上:他們抨擊封建主義的三綱五常,特別是君為臣綱。何心隱構想的理想社會,是一個"相友而師"的社會。

26在倫理道德上:他們抨擊封建主義的三綱五常,特別是君為臣綱。何黃宗羲強調(diào)“為天下,非為君也;為萬民,非為一姓也”。唐甄更表明五倫中“我獨闕其一〈君臣〉也”。李塨提出“思五倫皆有朋友之意乃佳?!耙耘笥褌悂砗饬吭诰?、父子、兄弟、夫婦四倫,含有民主、平等的啟蒙思想。27黃宗羲強調(diào)“為天下,非為君也;為萬民,非為一姓也”。27在文學藝術上:興起了一股反傳統(tǒng)的浪漫主義的文藝思潮,徐渭的"本色"論、李費的"童心:論、湯顯祖的"至情"論,袁宏道的"性靈"說等等,都是對一切封建正統(tǒng)文藝的鄙棄。

28在文學藝術上:興起了一股反傳統(tǒng)的浪漫主義的文藝思潮,28明清實學思潮遍及於當時社會的各個領域,是一個具有豐富內(nèi)容的思想範疇。這一思潮有主流,也有支流。

29明清實學思潮遍及於當時社會的各個領域,是一個具有豐富內(nèi)容的思主流主流是經(jīng)國濟世,既對社會各種弊病的揭露和批判,也提出對拯救時弊方案的構思。包括學術上的"通經(jīng)致用"和"史學經(jīng)世"的內(nèi)容。主要代表人物有高拱、張居正、呂坤、顧憲成、張溥、陳子龍、顧炎武、黃宗羲、呂留良、王源、萬斯同、全祖望、章學誠、洪亮吉、龔自珍、魏源等人。

30主流主流是經(jīng)國濟世,既對社會各種弊病的揭露和批判,也提出對拯支流其它重要支流:(一)人文意識的覺醒。集中地反映在文學藝術領域。主要代表人物有王良、何心隱、李贄、黃宗羲、徐渭、湯顯祖、袁宏道等人。

31支流其它重要支流:31(二)自然科學的探索。它既包括對中國古典科學的總結,也包括對從歐洲輸入的"西學"的吸收與改造,既包括天文、曆法、數(shù)學、音律,又包括醫(yī)學、地理、農(nóng)業(yè)、水利、生物等多種學科。主要代表人物有李時珍、朱載牆、徐光啟、宋應星、徐弘祖、傅山、方以智、王錫闡、梅文鼎、劉獻廷等人。

32(二)自然科學的探索。32(三)考據(jù)學和子學的興起和發(fā)展。明中葉以後,隨著實學思潮的興起和發(fā)展,在經(jīng)學研究領域,出現(xiàn)了強調(diào)子學研究和"通經(jīng)致用"的新局面,雖然後來又被專事訓詁名物的漢學所代替,但其影響則是很深遠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楊慎、焦竑、陳第、方以智、傅山、顧炎武、毛奇齡等等。

33(三)考據(jù)學和子學的興起和發(fā)展。33明清實學思潮如上所述是由其主流和支流共同構成的多層次的社會思潮。明清實學思潮,隨著社會的變遷而不斷演化。如同其他客觀事物一樣,經(jīng)歷了一個產(chǎn)生、發(fā)展、鼎盛和衰頹的歷史過程。

34明清實學思潮如上所述是由其主流和支流共同構成的多層次的社會思明清實學思潮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歷史階段:(一)從明朝正德年間至萬曆前期(二)從明萬曆中期至清康熙中期

(三)從清康熙中期至鴉片戰(zhàn)爭前期

35明清實學思潮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歷史階段:35興起、發(fā)展時期從明朝正德年間至萬曆前期,隨著明王朝由盛轉衰,社會矛盾和政治危機的初步展開,產(chǎn)生出與理學相對立的實學思潮36興起、發(fā)展時期從明朝正德年間至萬曆前期,隨著明王朝由盛轉衰,鼎盛時期從明萬曆中期至清康熙中期,中國處於一個"天崩地解"的大動盪時代。封建社會所固有的階級矛盾和滿漢之間的民族矛盾,隨著資本主義萌芽的發(fā)展,而產(chǎn)生的市民階層的反抗封建統(tǒng)治的鬥爭;再加上"西學東漸"正處於全盛時期,從而把明清實學思潮推向新的高峰。37鼎盛時期從明萬曆中期至清康熙中期,中國處於一個"天崩地解"的低落時期從清康熙中期至鴉片戰(zhàn)爭前期,資本主義萌芽受到嚴重摧殘,"西學東漸"也處於沉夜時期,再加上清初統(tǒng)治者奉行的推崇朱學和文化專制主義,使明清實學思潮由高潮轉入低潮,進入一個曲折發(fā)展過程。38低落時期從清康熙中期至鴉片戰(zhàn)爭前期,資本主義萌芽受到嚴重摧殘貳、明清實學思潮產(chǎn)生的歷史條件39貳、明清實學思潮產(chǎn)生的歷史條件39明清實學思潮產(chǎn)生於十六世紀至十九世紀中葉,並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深厚的社會根源和文化思想淵掘的。從社會根源看,明清實學思潮是由當時的知識分子的自我批判和新興市民階層的啟蒙意識匯合而成的。是在一種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才能夠產(chǎn)生。

40明清實學思潮產(chǎn)生於十六世紀至十九世紀中葉,並不是偶然的,而是從十六世紀起,明朝中期開始,中國封建社會在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銳的基礎上,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的各派政治勢力的傾軋和鬥爭也愈演愈烈,整個封建社會機制實際上處於癱瘓狀態(tài)中。在此情況之下,有識之士開始紛紛探討形成這種局面的癥結所在。

41從十六世紀起,明朝中期開始,中國封建社會在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由於歷史與階級的局限,他們不可能從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上找原因,而只能歸罪於理學與心學末流的空疏迂闊學風,由此得到的結論是要拯救社會危機,必須首先批判程朱、陸王之學。封建社會的腐敗,其原因歸根到底在於這種制度本身,清醒的士大夫能夠認識到轉變學風的重要。

42由於歷史與階級的局限,他們不可能從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上找原因,而只王廷相說:「近世好高迂腐之儒,不知國家養(yǎng)賢育才將以輔治,乃倡為講求良知、體認天理之說,健後生小子澄C;白坐,聚首虛談,終歲囂囂于心性之玄幽,求之興道致治之術、達權應變之機,則固然而不知。以是學也,用是人也,以之當天下國家之任,卒遇非常變故之來,氣元素養(yǎng),事元素練,心動色變,舉措倉皇,其不誤人家國之事者幾希矣!」(《雅這》丁篇)

43王廷相說:「近世好高迂腐之儒,不知國家養(yǎng)賢育才將以輔治,乃倡王廷相把明王朝所以日衰,完全歸咎于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末流,雖然沒有觸及問題的實質(zhì),但是他指出理學末流束縛人的思想,不能造就有用的人才,卻是擊中要害的。

44王廷相把明王朝所以日衰,完全歸咎于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末流,雖明亡以後,"明朝何以亡?"這一重大社會問題,吸引著一整代先進學人的思考。與他們的前人一樣,他們不可能找到所以然的本質(zhì)原因,但經(jīng)過反思,他們深切地認識到理學末流特別是王學末流的空談心性,是明王朝覆滅的重要原因之一。

45明亡以後,"明朝何以亡?"這一重大社會問題,吸引著一整代先進擊空談,要求由虛返實,這方面的言論是相當激烈的。顧炎武批評說:「昔之清談談老、莊,今之清談談孔、孟。未得其精而已遺其粗,未究其本而先辭其末,不習六藝之文,不考百玉之典,不綜當代之務,舉夫子論學論政之大端一切不問,而日一貫,日無言,以明心見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實學。股肱情而萬事荒,爪牙亡而四國亂,神洲蕩覆,宗社丘墟?!埂度罩洝肪砥?/p>

46擊空談,要求由虛返實,這方面的言論是相當激烈的。顧炎武批評說李塨抨擊說:「宋明虛文日多,實學日衰,以誦讀為高級,以政事為粗豪,至於明末萬卷經(jīng)史,滿腹文詞,不能友發(fā)一策,彎一弓,甘心敗北,肝腦塗地,而宗社墟、生民?矣,禍尚忍言哉!」《平訂書》卷二

47李塨抨擊說:47總之,在明亡前和明亡後,思想家反思的中心問題是明朝何以衰、何以亡的問題。從沉痛的歷史反思中認識到“實學可以經(jīng)世”的道理。"崇實黯虛",標誌著一代學風的根本轉變。48總之,在明亡前和明亡後,思想家反思的中心問題是明朝何以衰、何明清實學思潮的興起和發(fā)展,除了上述的社會根源之外,尚有深遠的文化思想淵源。

茲來自如下數(shù)端:49明清實學思潮的興起和發(fā)展,除了上述的社會根源之外,尚有深遠的(一)明清實學與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有著繼承與否定的關係。理學與心學皆著力於發(fā)揚孟子的“內(nèi)聖”路線,以追求宇宙本體和提升個人心性修養(yǎng)的完善作為治學宗旨,都從未拋棄儒家的經(jīng)世傳統(tǒng)。於其學說中,也含有某些實學思想。如:

()50(一)明清實學與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有著繼承與否定的關係。()他們在批評佛、老的過程中,有時也講"實體"、"實行"、"實事"、"實功、"實理"等。如程頤說:「治經(jīng),實學也?!纭吨杏埂芬痪頃灾晾肀阃浦妒?。如國家有九經(jīng),及歷代聖人之跡,莫非實學也?!埂逗幽铣淌线z書》卷一

51他們在批評佛、老的過程中,有時也講"實體"、"實行"、"實事朱熹也從理學角度講實學,指出《中庸》:「其書始言一理,中散為萬事,末複合為一理,‘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其昧無窮,皆實學也。」《中庸幸句》52朱熹也從理學角度講實學,指出《中庸》:「其書始言一理,中陸九淵也曾說過養(yǎng)心「全無議論辭說蹊徑,蓋古人皆實學?!埂蛾懢艤Y集》卷也王陽明也有"隨時就事上致其良知",和"簿書訟獄之間,無非實學'《王丈成公全書》卷三

53陸九淵也曾說過養(yǎng)心「全無議論辭說蹊徑,蓋古人皆實學?!埂蛾懢爬韺W與心學中的這些實學思想,在被明清時期的實學家批評它的空談心性之餘,對其實學思想反而是多所肯定和繼承。

54理學與心學中的這些實學思想,在被明清時期的實學家批評它的空談如崔銑說:「宋之四子〈指周、程、張、邵〉造詣精矣,皆實學矣?!埂蹲⒖馈肪硎聦W誠也極力推崇「性命、事功、學問、文章,合而為一」的朱子之學,認為:「黃〈榦〉、蔡〈元定〉、真(德秀)、魏(了翁),皆承朱子而務為實學」,「而非專己守殘、空言性命之流也?!埂段氖吠x》卷三

55如崔銑說:「宋之四子〈指周、程、張、邵〉造詣精矣,皆實學矣。理學與心學,兩派相繼盛行於明、清兩代。及至其末流只片面玄談心性,拋棄了儒學的經(jīng)世傳統(tǒng),完全流於空疏清淡一途,作為一種學術不僅不能補偏救弊,反而促進了社會的腐敗,其頹勢已是無法挽回,也就只有為實學所代替。明清實學既是對理學與心學的經(jīng)世傳統(tǒng)及其蘊涵的實學思想的繼承,又是對其空談心性的否定。

56理學與心學,兩派相繼盛行於明、清兩代。及至其末流只片面玄談心〈二〉明清時期,中國古典科學復興和西學的傳入,與明清實學思潮的興起和發(fā)展有著密切的關係。明中葉以後,除了中國古典科學的復興,葡萄牙開始東來中國,爾後荷蘭、西班牙、義大利、法、德等國的傳教士也相繼來到中國。

57〈二〉明清時期,中國古典科學復興和西學的傳入,與明清實學思潮以利瑪竇為代表的耶穌會士標榜“學術傳教”,在傳教的同時,也帶來了西方的科學技術。如在天算上,利瑪竇、徐光啟合譯《幾何原本》、《測量法儀?,利瑪竇、李之藻合譯《乾坤體義》、《同文算指?,熊三撥撰《簡平儀說》、《表度說?,陽瑪諾撰《天問略?,以及徐光啟等人在西人協(xié)助下完成《祟損曆書》等在醫(yī)藥學上,羅雅谷著《人身圖說?,鄧玉函著《人身概說》等

58以利瑪竇為代表的耶穌會士標榜“學術傳教”,在傳教的同時,也帶在地理學上,利瑪竇撰《萬國圖志》、艾儒略撰《職方外紀》、利類思著《西方紀要》、龐迪我編《海外輿圖全說?,南懷仁簒《坤輿圖說》、《坤輿外記》等;在物理學上,湯若望撰《遠鏡圖說?,鄧玉函、王征合譯《遠西奇器圖說》、焦勛之撰《火攻絮要》等

59在地理學上,利瑪竇撰《萬國圖志》、艾儒略撰《職方外紀》、利類在上述範圍內(nèi),出現(xiàn)了中西文化匯合的趨勢。西學傳入之時,適值明清多事之秋,以徐光啟、梅文鼎為代表的有識之士,滿懷救亡圖存的憂患意識,把西學看作是"國家致盛治、保太平之策"(徐光啟《辨學章疏?),立足中學,博采西學。

60在上述範圍內(nèi),出現(xiàn)了中西文化匯合的趨勢。60中西文化的交融,為明清實學思潮的發(fā)展提供了必要條件,成為明清實學思潮的重要文化思想來源之一。以上所說,是明清實學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歷史條件。

61中西文化的交融,為明清實學思潮的發(fā)展提供了必要條件,成為明清明清時期,由中國封建社會的總危機而分化出來的地主階級改革派和由資本主義生產(chǎn)萌芽而產(chǎn)生的市民階層,共同構成了明清實學所賴以產(chǎn)生的社會政治條件。宋明理學的衰頹及其所包涵的實學思想,中國古典科學的復興和西學的傳入,共同構成了明清實學所由以產(chǎn)生的文化思想條件。明清實學就是在這些歷史條件下孕青、產(chǎn)生和發(fā)展起來的。

62明清時期,由中國封建社會的總危機而分化出來的地主階級改革派和參、明清實學思潮歷史地位和局限63參、明清實學思潮歷史地位和局限63明清實學在中國思想史的發(fā)展過程中,從它的理論價值看:明清實學具有兩方面意義:一是它所使用的範疇、概念、命題,雖然與理學有相同之處,但它卻作出了自己的解釋和說明,例如理氣、心性、知行、理欲、理勢、義利等一系列範疇、概念,都經(jīng)過總結性的批判,賦予新義,為中國思想史的發(fā)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64明清實學在中國思想史的發(fā)展過程中,64二是它又孕育著近代的某些因素,提出了一些新的範疇、概念和命題,成為近代思想的理論先驅。明清實學的這種雙重性格,是由它得以產(chǎn)生的歷史條件所決定的。

65二是它又孕育著近代的某些因素,提出了一些新的範疇、概念和命題從它的社會價值看:明清實學思潮是繼先秦百家爭鳴和魏晉玄學思潮、宋明理學思潮之後又一次空前的學術高潮。它開始衝破了宋明理學的一統(tǒng)天下的局面,蕩滌著封建社會已經(jīng)僵化了的舊禮教、舊傳統(tǒng)、舊觀念、舊習慣的束縛,導致又一次思想解放,為新的社會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開闢道路。

66從它的社會價值看:66明代中後期,如果沒有實學對理學空疏學風的批判,就不會出現(xiàn)張居正的社會改革及由它帶來的暫時的社會穩(wěn)定和經(jīng)濟繁榮。如果沒有明清實學思潮的洗禮,就不會出現(xiàn)晚清的維新變法和近代孫中山領導的革命。67明代中後期,如果沒有實學對理學空疏學風的批判,就不會出現(xiàn)張居從它的歷史地位看:明清實學是古老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通往近代新學的橋樑,是近代進步學者批判封建制度的理論先驅。在中國近代,無論是改良派還是革命派,他們在反對封建主義的鬥爭中,總是不斷地把明清實學作為理論武器拿來使用。

68從它的歷史地位看:68康有為在批評封建君主制度時,曾以黃宗羲的《明夷待訪錄》作為理論依據(jù),如他在《孟子微氣總論》中提出的"民為主而君為客,民為主而君為僕"《孟子提》卷一69康有為在批評封建君主制度時,曾以黃宗羲的《明夷待訪錄》作為理梁啟超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指出他把《明夷待訪錄》作為剌激青年最有力之興奮劑,而他自己受《明夷待訪錄》的影響最早而最深。在《清代學術概論》中,梁啟超也指出,梁啟超、譚嗣同輩倡民權共和之說,則將《明夷待訪錄》節(jié)抄,印數(shù)萬份,秘密散佈,於晚清思想之驟變,極有力焉。

70梁啟超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指出他把《明夷待訪錄》作為剌譚嗣同把王船山的思想看成復興民族的武器。認為三代以下無可讀之書,只有《明夷待訪錄》和《船山遺書》。所以,他“為學專主船山遺書,輔以廣覽博取。章太炎、栁亞子等人在東京刻印《明夷待訪錄》、《張蒼水集》等書,提倡民族氣節(jié),對推翻清王朝有一定的進步作用。

71譚嗣同把王船山的思想看成復興民族的武器。認為三代以下無可讀之中國近代資產(chǎn)階級新學發(fā)生在中國的土壤上,決不是西學的簡單移植,而是西學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特別是明清實學相融合的產(chǎn)物。72中國近代資產(chǎn)階級新學發(fā)生在中國的土壤上,決不是西學的簡單移植明清實學固然是從古老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通向近代新學的橋樑,其歷史功績不可抹殺。但是,它並沒有把中國引向資本主義社會,這與明清實學的歷史局限有一定的關係。

73明清實學固然是從古老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通向近代新學的橋樑,其歷史這主要是由兩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方面,從封建社會母體中滋長起來的資本主義萌芽,力量非常微弱,建立新的資本主義社會結構的歷史條件遠未成熟,使明中葉以後出現(xiàn)的實學思潮缺乏穩(wěn)固的社會基礎,不成熟的社會階級關係決定著明清實學的不徹底性。

74這主要是由兩方面原因造成的:74它雖然對封建制度弊端及其官方統(tǒng)治思想宋明理學進行了批判,但是也保留有較嚴重的舊思想的痕跡,同封建制度及其統(tǒng)治思想還保持著這樣或那樣的聯(lián)繫,往往局限于經(jīng)學、子學範圍。同時,明清實學也有忽視抽象思維的傾向,帶有一定的經(jīng)驗主義色影。

75它雖然對封建制度弊端及其官方統(tǒng)治思想宋明理學進行了批判,但是另一方面,明清封建社會的總危機雖已爆發(fā),但是封建勢力及其意識形態(tài)依舊十分強大,仍然起著重要作用,以各種手段如復興朱學、大興文字獄、排斥西學等,阻礙、壓抑、扼殺實學思想的發(fā)展。正因為如此,明清實學沒有得到充分的發(fā)展,更談不上完成自身的歷史使命,因此不能對其作過高的估價,不能把明清實學與近代啟蒙思想完全等同起來.

76另一方面,明清封建社會的總危機雖已爆發(fā),但是封建勢力及其意識

壹、明清實學思潮特徵和發(fā)展階段77

壹、明清實學思潮特徵和發(fā)展階段1從十六世紀至十九世紀四十年代,即從明中葉至清鴉片戰(zhàn)爭前夕,中國出現(xiàn)了一股反省既往,面向現(xiàn)實的新的社會思潮。

78從十六世紀至十九世紀四十年代,即從明中葉至清鴉片戰(zhàn)爭前夕,中此新思潮或稱為早期啟蒙思潮,或稱為自我批判思潮,或稱為經(jīng)世致用思潮,或稱為個性解放和人文主義思潮。79此新思潮或稱為早期啟蒙思潮,或稱為自我批判思潮,或稱為經(jīng)世致以“實學”概念,來涵蓋此時的社會思潮,更恰當?shù)乇磉_當時社會由虛返實的轉向,反映當時社會思潮的豐富內(nèi)容和基本特徵。80以“實學”概念,來涵蓋此時的社會思潮,更恰當?shù)乇磉_當時社會由崇實黜虛明清實學思潮的基本特徵是崇實黜虛。所謂崇實黜虛.就是鄙棄理學末流的空談心性,而提倡崇實,如實體、實踐、實行、實功、實心、實念、實言、實才、實政、實效、實事、實風等。

81崇實黜虛明清實學思潮的基本特徵是崇實黜虛。所謂崇實黜虛.就是明清時代崇實黜虛精神具體地表現(xiàn)為:一、批判精神二、經(jīng)世思想(三)科學精神(四)啟蒙意識

82明清時代崇實黜虛精神具體地表現(xiàn)為:6一、批判精神

崇實黜虛的時代精神,首先表現(xiàn)在針貶時弊上。其批判矛頭皆指向腐敗的封建制度及其僵化的傳統(tǒng)文化,構成一股強大的社會批判思潮。社會批判思潮,體現(xiàn)在兩方面:83一、批判精神

崇實黜虛的時代精神,首先表現(xiàn)在針貶時弊上。其批

(一)在思想領域:全面地對程朱理學、陸王心學的末流和佛、道思想體系進行批判,觸及哲學、經(jīng)學、史學、倫理、文學、藝術以及自然科學等各方面。從不同角度衝擊封建主義的傳統(tǒng)思想。84

(一)在思想領域:全面地對程朱理學、陸王心學的末流和佛、道(二)在社會領域:揭露當時封建社會的腐朽黑暗和統(tǒng)治階級的昏庸無道的積弊,批判封建專制主義和各種禁錮人性的陳規(guī)與說教。

85(二)在社會領域:揭露當時封建社會的腐朽黑暗和統(tǒng)治階級的昏庸二、經(jīng)世思想

“崇實黜虛”的精神,落實到現(xiàn)實,即表現(xiàn)為社會改革的經(jīng)世主義。為挽救明代的社會危機,當時的思想家羅欽順、王廷相、崔銑、黃綰、陳建、高拱、張居正、呂坤、唐鶴征、陳第等人,在田制、水利、漕運、荒政、賦稅、兵制、邊務、吏制科舉諸方面,揭露當時的各種弊端,並提出了各種改革的方案,甚至發(fā)動社會政治改革活動〈如張居正〉。86二、經(jīng)世思想

“崇實黜虛”的精神,落實到現(xiàn)實,即表現(xiàn)為社會明清之際,以顧憲成、高攀龍為代表的東林黨人,面對“天崩地陷”的嚴峻現(xiàn)實,反對王學末流的談虛說玄,提倡士大夫“居廟堂之上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治學宗旨。"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這是東林黨人救世濟民的崇高理想。87明清之際,以顧憲成、高攀龍為代表的東林黨人,面對“天崩地陷”以陳子龍為代表的復社君子,編印《皇明經(jīng)世文編?、顧炎武的《日知錄》和《天下郡國利病書》,王源的《平書》、黃宗羲的《明夷待訪錄》,皆為一代"明道救世'之作。88以陳子龍為代表的復社君子,編印《皇明經(jīng)世文編?、顧炎武的《日清代道、咸年間,龔自珍、魏源等進步思想家,針對當時激化了的社會矛盾,也提出了各種社會改革方案,為後人留下了重要遺產(chǎn)。明清時期的經(jīng)世思想,雖立足於補偏救弊,但與理學末流只會說教,不顧現(xiàn)實的態(tài)度,截然不同。在歷史上曾起過一定的進步作用。89清代道、咸年間,龔自珍、魏源等進步思想家,針對當時激化了的社三、科學精神"崇實黯虛"精神的一個明顯表現(xiàn),就是科學的提倡。明代,由於理學末流空談性命,不務實學,遂使自然科學陷於冷落、沉寂。爾後,由於"西學東漸",自然科學開始由沉寂轉向復興。

90三、科學精神14此時,不但中國古典科學技術進入總結階段,而且也從西方輸入了近代科學常識。出現(xiàn)了一批著名的科學家及其著作。91此時,不但中國古典科學技術進入總結階段,而且也從西方輸入了近如李時珍《本草綱目》、朱載堉《樂律全書、徐光啟《農(nóng)政全書》、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宋應星《天工開物》、王錫闡《曉庵新法》、梅文鼎《天算之學》、劉獻廷《輿地之學》等等。

這是宋明理學衰頹和明清實學思潮興起的產(chǎn)物。92如李時珍《本草綱目》、朱載堉《樂律全書、徐光啟《農(nóng)政全書》、在實學思潮的影響下,思想敏銳和注重實際的學者,把注意力放到了自然科學的探索上,不但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科學思想,也開創(chuàng)了重實踐、重考察、重驗證、重實測的時代新風。93在實學思潮的影響下,思想敏銳和注重實際的學者,把注意力放到了四、啟蒙意識

由於資本主義萌芽和市民的覺醒,在思想文化領域,出現(xiàn)市民階層的啟蒙意識,表現(xiàn)于許多方面:

94四、啟蒙意識18在土地制度上:他們已突破封建士大夫的"均田"、"限田'說,公開反對封建土地所有制。王源提出的"惟農(nóng)為有田"的主張,開啟了近代"耕者有其田"的思想先河。

95在土地制度上:他們已突破封建士大夫的"均田"、"限田'說,公在經(jīng)濟思想上:黃宗羲、唐甄、王源等人反對"崇本抑末'的傳統(tǒng)思想,主張"工商皆本"。反映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市民地位的提高。96在經(jīng)濟思想上:黃宗羲、唐甄、王源等人反對"崇本抑末'的傳統(tǒng)思在政治上:他們以民本主義為武器,猛烈地抨擊封建君權,多方地限制封建君權,甚至提出君臣共治天下的主張。黃宗羲在《明夷待訪錄》中提出了:“天下為主、君為客”"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97在政治上:他們以民本主義為武器,猛烈地抨擊封建君權,多方地限企圖通過“置相”(即設立宰相,接近于近代責任內(nèi)閣總理)、"學校"(接近於近代議會)來實現(xiàn)它的"有治法而後有治人"的政治理想。

98企圖通過22顧炎武主張“寓封建於郡縣之中”,提倡“眾治”,反對“獨治”。唐甄,指出"天子之尊,非天地大神也,人也",認為"自秦以來,凡為帝王者,皆賊也"。

99顧炎武主張“寓封建於郡縣之中”,提倡“眾治”,反對“獨治”。在哲學上:以王艮、何心隱、李贄等人為代表的啟蒙派,竭力闡發(fā)人的主體意識和人的社會價值,提倡個性解放和人文主義,更針對理學的"存理滅欲"的說教,力主理欲統(tǒng)一說,揭露"以理殺人"的本質(zhì),使封建主義的天理人性論變成自然人性論。

100在哲學上:以王艮、何心隱、李贄等人為代表的啟蒙派,竭力闡發(fā)人他們蔑視封建偶像崇拜,公開否定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101他們蔑視封建偶像崇拜,公開否定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25在倫理道德上:他們抨擊封建主義的三綱五常,特別是君為臣綱。何心隱構想的理想社會,是一個"相友而師"的社會。

102在倫理道德上:他們抨擊封建主義的三綱五常,特別是君為臣綱。何黃宗羲強調(diào)“為天下,非為君也;為萬民,非為一姓也”。唐甄更表明五倫中“我獨闕其一〈君臣〉也”。李塨提出“思五倫皆有朋友之意乃佳?!耙耘笥褌悂砗饬吭诰?、父子、兄弟、夫婦四倫,含有民主、平等的啟蒙思想。103黃宗羲強調(diào)“為天下,非為君也;為萬民,非為一姓也”。27在文學藝術上:興起了一股反傳統(tǒng)的浪漫主義的文藝思潮,徐渭的"本色"論、李費的"童心:論、湯顯祖的"至情"論,袁宏道的"性靈"說等等,都是對一切封建正統(tǒng)文藝的鄙棄。

104在文學藝術上:興起了一股反傳統(tǒng)的浪漫主義的文藝思潮,28明清實學思潮遍及於當時社會的各個領域,是一個具有豐富內(nèi)容的思想範疇。這一思潮有主流,也有支流。

105明清實學思潮遍及於當時社會的各個領域,是一個具有豐富內(nèi)容的思主流主流是經(jīng)國濟世,既對社會各種弊病的揭露和批判,也提出對拯救時弊方案的構思。包括學術上的"通經(jīng)致用"和"史學經(jīng)世"的內(nèi)容。主要代表人物有高拱、張居正、呂坤、顧憲成、張溥、陳子龍、顧炎武、黃宗羲、呂留良、王源、萬斯同、全祖望、章學誠、洪亮吉、龔自珍、魏源等人。

106主流主流是經(jīng)國濟世,既對社會各種弊病的揭露和批判,也提出對拯支流其它重要支流:(一)人文意識的覺醒。集中地反映在文學藝術領域。主要代表人物有王良、何心隱、李贄、黃宗羲、徐渭、湯顯祖、袁宏道等人。

107支流其它重要支流:31(二)自然科學的探索。它既包括對中國古典科學的總結,也包括對從歐洲輸入的"西學"的吸收與改造,既包括天文、曆法、數(shù)學、音律,又包括醫(yī)學、地理、農(nóng)業(yè)、水利、生物等多種學科。主要代表人物有李時珍、朱載牆、徐光啟、宋應星、徐弘祖、傅山、方以智、王錫闡、梅文鼎、劉獻廷等人。

108(二)自然科學的探索。32(三)考據(jù)學和子學的興起和發(fā)展。明中葉以後,隨著實學思潮的興起和發(fā)展,在經(jīng)學研究領域,出現(xiàn)了強調(diào)子學研究和"通經(jīng)致用"的新局面,雖然後來又被專事訓詁名物的漢學所代替,但其影響則是很深遠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楊慎、焦竑、陳第、方以智、傅山、顧炎武、毛奇齡等等。

109(三)考據(jù)學和子學的興起和發(fā)展。33明清實學思潮如上所述是由其主流和支流共同構成的多層次的社會思潮。明清實學思潮,隨著社會的變遷而不斷演化。如同其他客觀事物一樣,經(jīng)歷了一個產(chǎn)生、發(fā)展、鼎盛和衰頹的歷史過程。

110明清實學思潮如上所述是由其主流和支流共同構成的多層次的社會思明清實學思潮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歷史階段:(一)從明朝正德年間至萬曆前期(二)從明萬曆中期至清康熙中期

(三)從清康熙中期至鴉片戰(zhàn)爭前期

111明清實學思潮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歷史階段:35興起、發(fā)展時期從明朝正德年間至萬曆前期,隨著明王朝由盛轉衰,社會矛盾和政治危機的初步展開,產(chǎn)生出與理學相對立的實學思潮112興起、發(fā)展時期從明朝正德年間至萬曆前期,隨著明王朝由盛轉衰,鼎盛時期從明萬曆中期至清康熙中期,中國處於一個"天崩地解"的大動盪時代。封建社會所固有的階級矛盾和滿漢之間的民族矛盾,隨著資本主義萌芽的發(fā)展,而產(chǎn)生的市民階層的反抗封建統(tǒng)治的鬥爭;再加上"西學東漸"正處於全盛時期,從而把明清實學思潮推向新的高峰。113鼎盛時期從明萬曆中期至清康熙中期,中國處於一個"天崩地解"的低落時期從清康熙中期至鴉片戰(zhàn)爭前期,資本主義萌芽受到嚴重摧殘,"西學東漸"也處於沉夜時期,再加上清初統(tǒng)治者奉行的推崇朱學和文化專制主義,使明清實學思潮由高潮轉入低潮,進入一個曲折發(fā)展過程。114低落時期從清康熙中期至鴉片戰(zhàn)爭前期,資本主義萌芽受到嚴重摧殘貳、明清實學思潮產(chǎn)生的歷史條件115貳、明清實學思潮產(chǎn)生的歷史條件39明清實學思潮產(chǎn)生於十六世紀至十九世紀中葉,並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深厚的社會根源和文化思想淵掘的。從社會根源看,明清實學思潮是由當時的知識分子的自我批判和新興市民階層的啟蒙意識匯合而成的。是在一種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才能夠產(chǎn)生。

116明清實學思潮產(chǎn)生於十六世紀至十九世紀中葉,並不是偶然的,而是從十六世紀起,明朝中期開始,中國封建社會在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銳的基礎上,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的各派政治勢力的傾軋和鬥爭也愈演愈烈,整個封建社會機制實際上處於癱瘓狀態(tài)中。在此情況之下,有識之士開始紛紛探討形成這種局面的癥結所在。

117從十六世紀起,明朝中期開始,中國封建社會在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由於歷史與階級的局限,他們不可能從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上找原因,而只能歸罪於理學與心學末流的空疏迂闊學風,由此得到的結論是要拯救社會危機,必須首先批判程朱、陸王之學。封建社會的腐敗,其原因歸根到底在於這種制度本身,清醒的士大夫能夠認識到轉變學風的重要。

118由於歷史與階級的局限,他們不可能從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上找原因,而只王廷相說:「近世好高迂腐之儒,不知國家養(yǎng)賢育才將以輔治,乃倡為講求良知、體認天理之說,健後生小子澄C;白坐,聚首虛談,終歲囂囂于心性之玄幽,求之興道致治之術、達權應變之機,則固然而不知。以是學也,用是人也,以之當天下國家之任,卒遇非常變故之來,氣元素養(yǎng),事元素練,心動色變,舉措倉皇,其不誤人家國之事者幾希矣!」(《雅這》丁篇)

119王廷相說:「近世好高迂腐之儒,不知國家養(yǎng)賢育才將以輔治,乃倡王廷相把明王朝所以日衰,完全歸咎于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末流,雖然沒有觸及問題的實質(zhì),但是他指出理學末流束縛人的思想,不能造就有用的人才,卻是擊中要害的。

120王廷相把明王朝所以日衰,完全歸咎于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末流,雖明亡以後,"明朝何以亡?"這一重大社會問題,吸引著一整代先進學人的思考。與他們的前人一樣,他們不可能找到所以然的本質(zhì)原因,但經(jīng)過反思,他們深切地認識到理學末流特別是王學末流的空談心性,是明王朝覆滅的重要原因之一。

121明亡以後,"明朝何以亡?"這一重大社會問題,吸引著一整代先進擊空談,要求由虛返實,這方面的言論是相當激烈的。顧炎武批評說:「昔之清談談老、莊,今之清談談孔、孟。未得其精而已遺其粗,未究其本而先辭其末,不習六藝之文,不考百玉之典,不綜當代之務,舉夫子論學論政之大端一切不問,而日一貫,日無言,以明心見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實學。股肱情而萬事荒,爪牙亡而四國亂,神洲蕩覆,宗社丘墟?!埂度罩洝肪砥?/p>

122擊空談,要求由虛返實,這方面的言論是相當激烈的。顧炎武批評說李塨抨擊說:「宋明虛文日多,實學日衰,以誦讀為高級,以政事為粗豪,至於明末萬卷經(jīng)史,滿腹文詞,不能友發(fā)一策,彎一弓,甘心敗北,肝腦塗地,而宗社墟、生民?矣,禍尚忍言哉!」《平訂書》卷二

123李塨抨擊說:47總之,在明亡前和明亡後,思想家反思的中心問題是明朝何以衰、何以亡的問題。從沉痛的歷史反思中認識到“實學可以經(jīng)世”的道理。"崇實黯虛",標誌著一代學風的根本轉變。124總之,在明亡前和明亡後,思想家反思的中心問題是明朝何以衰、何明清實學思潮的興起和發(fā)展,除了上述的社會根源之外,尚有深遠的文化思想淵源。

茲來自如下數(shù)端:125明清實學思潮的興起和發(fā)展,除了上述的社會根源之外,尚有深遠的(一)明清實學與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有著繼承與否定的關係。理學與心學皆著力於發(fā)揚孟子的“內(nèi)聖”路線,以追求宇宙本體和提升個人心性修養(yǎng)的完善作為治學宗旨,都從未拋棄儒家的經(jīng)世傳統(tǒng)。於其學說中,也含有某些實學思想。如:

()126(一)明清實學與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有著繼承與否定的關係。()他們在批評佛、老的過程中,有時也講"實體"、"實行"、"實事"、"實功、"實理"等。如程頤說:「治經(jīng),實學也。……如《中庸》一卷書,自至理便推之於事。如國家有九經(jīng),及歷代聖人之跡,莫非實學也?!埂逗幽铣淌线z書》卷一

127他們在批評佛、老的過程中,有時也講"實體"、"實行"、"實事朱熹也從理學角度講實學,指出《中庸》:「其書始言一理,中散為萬事,末複合為一理,‘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其昧無窮,皆實學也?!埂吨杏剐揖洹?28朱熹也從理學角度講實學,指出《中庸》:「其書始言一理,中陸九淵也曾說過養(yǎng)心「全無議論辭說蹊徑,蓋古人皆實學?!埂蛾懢艤Y集》卷也王陽明也有"隨時就事上致其良知",和"簿書訟獄之間,無非實學'《王丈成公全書》卷三

129陸九淵也曾說過養(yǎng)心「全無議論辭說蹊徑,蓋古人皆實學?!埂蛾懢爬韺W與心學中的這些實學思想,在被明清時期的實學家批評它的空談心性之餘,對其實學思想反而是多所肯定和繼承。

130理學與心學中的這些實學思想,在被明清時期的實學家批評它的空談如崔銑說:「宋之四子〈指周、程、張、邵〉造詣精矣,皆實學矣。」《注坷》卷十章學誠也極力推崇「性命、事功、學問、文章,合而為一」的朱子之學,認為:「黃〈榦〉、蔡〈元定〉、真(德秀)、魏(了翁),皆承朱子而務為實學」,「而非專己守殘、空言性命之流也?!埂段氖吠x》卷三

131如崔銑說:「宋之四子〈指周、程、張、邵〉造詣精矣,皆實學矣。理學與心學,兩派相繼盛行於明、清兩代。及至其末流只片面玄談心性,拋棄了儒學的經(jīng)世傳統(tǒng),完全流於空疏清淡一途,作為一種學術不僅不能補偏救弊,反而促進了社會的腐敗,其頹勢已是無法挽回,也就只有為實學所代替。明清實學既是對理學與心學的經(jīng)世傳統(tǒng)及其蘊涵的實學思想的繼承,又是對其空談心性的否定。

132理學與心學,兩派相繼盛行於明、清兩代。及至其末流只片面玄談心〈二〉明清時期,中國古典科學復興和西學的傳入,與明清實學思潮的興起和發(fā)展有著密切的關係。明中葉以後,除了中國古典科學的復興,葡萄牙開始東來中國,爾後荷蘭、西班牙、義大利、法、德等國的傳教士也相繼來到中國。

133〈二〉明清時期,中國古典科學復興和西學的傳入,與明清實學思潮以利瑪竇為代表的耶穌會士標榜“學術傳教”,在傳教的同時,也帶來了西方的科學技術。如在天算上,利瑪竇、徐光啟合譯《幾何原本》、《測量法儀?,利瑪竇、李之藻合譯《乾坤體義》、《同文算指?,熊三撥撰《簡平儀說》、《表度說?,陽瑪諾撰《天問略?,以及徐光啟等人在西人協(xié)助下完成《祟損曆書》等在醫(yī)藥學上,羅雅谷著《人身圖說?,鄧玉函著《人身概說》等

134以利瑪竇為代表的耶穌會士標榜“學術傳教”,在傳教的同時,也帶在地理學上,利瑪竇撰《萬國圖志》、艾儒略撰《職方外紀》、利類思著《西方紀要》、龐迪我編《海外輿圖全說?,南懷仁簒《坤輿圖說》、《坤輿外記》等;在物理學上,湯若望撰《遠鏡圖說?,鄧玉函、王征合譯《遠西奇器圖說》、焦勛之撰《火攻絮要》等

135在地理學上,利瑪竇撰《萬國圖志》、艾儒略撰《職方外紀》、利類在上述範圍內(nèi),出現(xiàn)了中西文化匯合的趨勢。西學傳入之時,適值明清多事之秋,以徐光啟、梅文鼎為代表的有識之士,滿懷救亡圖存的憂患意識,把西學看作是"國家致盛治、保太平之策"(徐光啟《辨學章疏?),立足中學,博采西學。

136在上述範圍內(nèi),出現(xiàn)了中西文化匯合的趨勢。60中西文化的交融,為明清實學思潮的發(fā)展提供了必要條件,成為明清實學思潮的重要文化思想來源之一。以上所說,是明清實學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歷史條件。

137中西文化的交融,為明清實學思潮的發(fā)展提供了必要條件,成為明清明清時期,由中國封建社會的總危機而分化出來的地主階級改革派和由資本主義生產(chǎn)萌芽而產(chǎn)生的市民階層,共同構成了明清實學所賴以產(chǎn)生的社會政治條件。宋明理學的衰頹及其所包涵的實學思想,中國古典科學的復興和西學的傳入,共同構成了明清實學所由以產(chǎn)生的文化思想條件。明清實學就是在這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