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建筑美學比較分析課件_第1頁
中西建筑美學比較分析課件_第2頁
中西建筑美學比較分析課件_第3頁
中西建筑美學比較分析課件_第4頁
中西建筑美學比較分析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西建筑美學比較朱婷、靳鵬中西建筑美學比較朱婷、靳鵬[摘

要]:自從人類誕生開始我們就有了對于美的追求與探索,伴隨著我們對美學認知與研究的逐漸深入,建筑美學這一建立在建筑學和美學的基礎上,研究建筑領域里的美和審美問題的一門學科逐漸興起。建筑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如實地記載了人類文明發(fā)展的腳步,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和民族特色。

中西方建筑,作為中西文化體系中的兩種并行的藝術方式,無論是中國的傳統(tǒng)建筑,還是西方的古典建筑,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進程中,都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美學特征,實際上是在走著兩條不同的發(fā)展道路。而今天,人類的文化進入了一個高度融會和整合的時代。

[摘

要]:自從人類誕生開始我們就有了對于美的追求與探索,伴2一、差異所在1、中西建筑的審美特征

建筑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如實地記載了人類文明發(fā)展的腳步,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和民族特色。在古代,無論中國還是西方,都把和諧作為人類的最高理想和審美追求。和諧思想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價值觀,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基本特點和精髓。古代中西雖都以和諧為審美理想,但兩者的區(qū)別在于,西方和諧思想并沒有把和諧作為價值觀的最高準則,側重的是審美對象的物理屬性,在形式的背后追求的是“人神之和”。西方人以求真的科學態(tài)度,“以數(shù)為萬物內在的質”,并用數(shù)的和諧來比附完美的神或上帝的形象。因建筑是神的寓所,只有美的建筑,才能與完美的神相通,因而體現(xiàn)在建筑藝術中的比例、尺度、均衡、秩序等形式的和諧也就附著了神或上帝的靈光,成為人神以和的物化表征(如圖1);中國人

從現(xiàn)世的立場出發(fā),則“以數(shù)為萬物外在的象”,并衍生出天地和諧、一、差異所在1、中西建筑的審美特征3美善調和的審美原則,進而用之于建筑藝術,因建筑是人的家園,數(shù)的和諧作為社會人政的輔助,也就比附了人世的和諧(如圖2)。所以,中西古代的和諧觀,一是偏于科學的、物理的,重在求真;一是偏于人文的、心理的,重于求善。在這種思想指導下的中西古代建筑藝術的和諧美,也同樣沾灌著這兩方面不同的審美內涵。圖1帕提儂陶立克柱圖2北京故宮俯瞰圖

美善調和的審美原則,進而用之于建筑藝術,因建筑是人的家園,數(shù)42.、中西建筑的時空意識

建筑是劃分空間的藝術,所以要談中西建筑美的比較就要從中西對時空觀念的不同理解對建筑的影響。中西對時空觀念的不同理解,使得中西傳統(tǒng)建筑空間藝術在構成要素、組合方式與表達手法都呈現(xiàn)出不同的美學特征。西方古代建筑以單體建筑為主,類似于雕刻藝術(如圖3),重視建筑物的外觀造型和動感,其內部空間是相對靜態(tài)的,因而在空間觀念上表現(xiàn)出豎向、垂直、向上的特征,有著濃厚的宗教狂熱和神秘色彩,追求的是單體建筑的造型美。2.、中西建筑的時空意識

5而中國傳統(tǒng)建筑則以群體為主(如圖1),類似于中國的繪畫藝術,注重建筑群空間的營構,其空間是在時間的節(jié)奏中流動的,是一種“可望”、“可行”、“可游”的空間藝術,所表現(xiàn)出來的空間觀念是橫向的、平衡的,給人的審美感受則是舒緩的、直觀的、世俗的,表現(xiàn)的是建筑空間的流動美。圖3凡爾賽宮園林內雕塑而中國傳統(tǒng)建筑則以群體為主(如圖1),類似于中國的繪畫藝術,63.中西傳統(tǒng)建筑的審美尺度

欣賞中西傳統(tǒng)建筑,無論是從建筑物的外觀結構造型,還是從人們的主觀心理感受,都會有不同的審美體驗。比如,明清故宮以匍匐于大地的龐大建筑群體,象征著君權的絕對權威,給人的一種富麗堂皇、氣勢恢宏的美;中世紀的哥特式教堂(如圖4)則以尖聳云端的單體造型,比附著神權對人的心靈統(tǒng)攝,給人一種心靈激蕩、飛升超拔的美。中西傳統(tǒng)建筑在不同社會文化功能的影響和制約下,形成了兩種不同的審美尺度,即中國建筑的人的尺度和西

方建筑的神的尺度。圖4哥特式教堂3.中西傳統(tǒng)建筑的審美尺度

圖4哥特式教堂74、中西建筑的物質載體

中西古代建筑都起源于木構,這已為大量的人類考古發(fā)現(xiàn)所證明。但是,中國建筑始終對土木情有獨鐘,沿用了原始的木構結構(如圖5),并保持了長期的一貫性和連續(xù)性,用土木譜寫了一曲優(yōu)美的樂章。西方古代建筑則在人類文明的早期就走上了石材發(fā)展的道路(如圖6)。中國傳統(tǒng)建筑以木為材的梁架結構體系,使得中國建筑把木材運用得得心應手,把木材的裝飾發(fā)揮得淋漓盡致,而西方古代以石為材的建筑結構也決定了對石材裝飾的偏愛,從五種古典柱式到文藝復興時期的石雕以及巴洛克建筑裝飾,都說明西方建筑裝飾對石材的垂青。圖5中國木結構示意圖圖6吉薩高地上的金字塔4、中西建筑的物質載體

圖5中國木結構示意圖圖6吉薩高85、中西建筑的裝飾意匠

建筑裝飾是追求美觀的重要表現(xiàn),具有獨特的時代風貌和民族文化特色,既與構成建筑的物質材料和技術有關,也與民族的審美文化心理相聯(lián),所有這些,都使得中西古代建筑在裝飾色彩、裝飾圖案和裝飾手法等方面存在著明顯的差異。5.1裝飾色彩的中西差異

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色彩裝飾一般比較平和,體現(xiàn)出清醒的理性精神(如圖7),主要

使用了黃色,而西方古代建筑的色彩裝飾則顯得比較熱烈(如圖8),映射出迷狂的宗教主題。

圖7

云南佛寺大殿內景

圖8

西方鑲嵌畫5、中西建筑的裝飾意匠

圖7

云南佛寺大殿內景

圖8

西方95.2裝飾圖案的中西對照

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裝飾圖案有下列特點:豐富的動植物圖案裝飾(如圖9),奇妙的動植物紋樣(如圖10),獨特的文字裝飾(如圖11)。而西方古代建筑圖案遠沒有中國的豐富多彩,她的裝飾圖案比較具象化,多是直接模

仿自然界中的事物,如反復出現(xiàn)在柱頭上忍冬草圖案(如圖13)就是如此。圖9寺廟建筑上的屋頂走獸圖10木門裝飾圖案5.2裝飾圖案的中西對照

圖9寺廟建筑上的屋頂走獸圖110圖11紫禁城乾清宮內的裝飾圖12希臘羅馬柱式比較圖13拜占庭式柱頭裝飾圖11紫禁城乾清宮內的裝飾圖12希臘羅馬柱式比較圖13拜115.3裝飾手法的中西不同

中西古代建筑的裝飾手法,因建筑材料的不同,也體現(xiàn)出鮮明的差異性,西方古代建筑多以雕飾(石雕)為主(如圖1),帕提儂神廟注重塊面和形體,立體感較強。中國傳統(tǒng)建筑裝飾手法則相對豐富,以突出圖案的線條為主,由此構成平面或浮雕圖案(如圖14、15),除雕飾(主要是土雕、木雕和石雕)外,還有彩飾。圖14

山西大同九龍壁

圖15

廣州陳家祠堂外墻磚雕裝飾5.3裝飾手法的中西不同

圖14

山西大同九龍壁

圖15

126、中西現(xiàn)代建筑的發(fā)展之路

6.1西方建筑的審美變異

相對于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穩(wěn)定與漸進,西方古代建筑的發(fā)展和變化劇烈得多,伴隨著社會變革的歷史進程,是西方建筑審美觀念的變異。在建筑史上,西方建筑思想和設計觀念曾發(fā)生了兩次重大的時代變革,這就是從古典建筑到現(xiàn)代建筑的轉變,再從現(xiàn)代建筑到后現(xiàn)代建筑的轉折。6.2中國建筑的現(xiàn)代轉型

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史,造就了一脈相承的傳統(tǒng)建筑形式。知道鴉片戰(zhàn)爭前,在中國有了西方古代建筑的式樣出現(xiàn)。從20世紀20年代起,中國建筑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中西建筑文化開始了實質性的融合。80年代作為中國建筑發(fā)展的黃金時代,加快了建筑現(xiàn)代轉型的歷史進程。

6、中西現(xiàn)代建筑的發(fā)展之路

137、建筑用材上的差異

從根本上說,中西方建筑藝術的差異首先來自于材料的不同:傳統(tǒng)的西方建筑長期以石頭為主體;而傳統(tǒng)的東方建筑則一直是以木頭為構架的。這種建筑材料的不同,為其各自的建筑藝術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在現(xiàn)代建筑未產生之前,世界上所有已經發(fā)展成熟的建筑體系中,包括屬于東方建筑的印度建筑在內,基本上,都是以磚石為主要建筑材料來營造的,屬于磚石結構系統(tǒng)。諸如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臘的神廟,古羅馬的斗獸場、輸水道,中世紀歐洲的教堂,無一不是用石材筑成,無一不是這部“石頭史書”中留下的歷史見證。雖然中西古代建筑都起源于木構,這已為大量的人類考古發(fā)現(xiàn)所證明。但是,中國(包括鄰近的日本、朝鮮等地區(qū))建筑始終對土木情有獨鐘,傳統(tǒng)建筑仍以木為材的梁架結構體系,沿用了原始的木構結構,并保持了長期的一貫性和續(xù)性,使得中國建筑把木7、建筑用材上的差異

14材運用得得心應手,把木材的裝飾發(fā)揮得淋漓盡致,并用土木譜寫了一曲優(yōu)美的樂章。因而被譽為“木頭的史書”。不同的建筑材料,不同的文化與社會,使得中西方的古代建筑有了不同的藝術表現(xiàn)。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文化,流露出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材料造就不同的建筑,展現(xiàn)不同的信念。西方古典建筑的藝術風格重在表現(xiàn)人與自然的對抗之美。石頭、混凝土等建筑材料的質感生硬、冷峻,理性色彩濃,缺乏人情味。中國傳統(tǒng)建筑特別注重“線形美”,講究線條的婉轉、流動和節(jié)奏韻律,擅長以線造型,以線傳情。中國傳統(tǒng)建筑采取木質的梁、柱恰恰能適應這種“線”的藝術感染力。故中國傳統(tǒng)建筑無論是單體建筑的外輪廓線,還是群體建筑的天際線,都與中國繪畫重的勾、描有相同之處。材運用得得心應手,把木材的裝飾發(fā)揮得淋漓盡致,并用土木譜寫了158、建筑造型上的差異

與西方的石制建筑不同,中國傳統(tǒng)造型特別強調“線型美”,講究線條的婉轉流動,從而構造出多種多樣的飛檐??梢哉f飛檐的設計是我國古典建筑中的璀璨明珠。不同的飛檐形式往往會有不同的藝術效果,或輕靈,或樸實,或威嚴?!栋⒎繉m》賦里的“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斗角”就是飛檐的真實再現(xiàn)。我國古典建筑的四大家——亭、臺、樓、閣都用飛檐來標明自己的身份,表達自己的情感,而且飛檐的高低、長短往往會成為建筑設計的難點和要點。

8、建筑造型上的差異16

而西方建筑則一般是垂直發(fā)展,建得又高又大。譬如羅馬可里西姆大斗獸場高為48米,“萬神殿”高43.5米,中世紀的圣索菲亞大教堂,其中央大廳穹窿頂離地達60

米。文藝復興建筑中最輝煌的作品圣彼得大教堂,高137米。它們以夸張的造型和撼人的尺度展示建筑的永恒與崇高,以體現(xiàn)人之偉力。在西方古典建筑中,橫空出世的尖塔樓,孤傲獨立的紀念柱處處可見。這些莊嚴雄的建筑物固然反映西方人崇拜神靈的狂熱,更多是利用了先進的科學技術成就給人一種奮發(fā)向上的精神力量。而西方建筑則一般是垂直發(fā)展,建得又高又大。譬如179、表達的倫理意識上的差異

中國傳統(tǒng)建筑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古典園林建筑,因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文人的追求和喜好左右著造園,因而中國的傳統(tǒng)園林在實際意義上是文人園林,歷來講究“氣韻生動”的美學原則,在本體認識的差異上,重視整體的和諧,強調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和諧的關系。所以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藝術風格以“和諧”之美為基調。老子《道德經》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法道自然?!边@些老子的這種思想代表了古人的自然崇拜觀念,卻有著明顯的人與自然和諧大同的意味,同時也影響了中國的傳統(tǒng)建筑。盡管我國先秦時期的建筑也曾有過高臺榭、美宮室,氣勢磅礴、壯麗輝煌的陽剛之美,但隨著儒家“中和”思想的影響,漢以后,特別是魏晉南北朝以來,中國傳統(tǒng)建筑這種展現(xiàn)對抗力度的陽剛之美逐步走向“和諧”與含蓄之美。以內封閉的內部空間組合,紆余委曲的建筑序列層次,婉轉、舒緩的建筑節(jié)奏韻律和凝重、自然的建筑裝飾設計,給人以親切、溫馨、安閑、舒適的審美心理感受。9、表達的倫理意識上的差異

18

西方建筑的藝術風格則重在表現(xiàn)人與自然的對抗之美。從歷史發(fā)展來看,西方視自然為無生命的物質,在中世紀之前,基督教甚至是禁止游山玩水的,他們更多看到的是自然狂暴、危險的一面,那些傲然屹立的神殿、廟壇,處處皆顯示出一種與自然的對立和征服,從而引發(fā)人們驚異、亢奮、恐怖、等審美情緒。以哥特式建筑為例,它以高、直、尖為特色,高大的形體由于飛扶壁的作用顯得薄而輕快,一個個向上挺拔的尖拱打斷了橫向的構架,自下而上層層推進,仿佛卷起的浪潮,一層層向上推涌,直至尖頂,以震撼人心的力量將人們的精神引向上蒼,寄托著教徒對天國的慕渴與向往。同時,也突出建筑個體特性的張揚,都不遺余力的表現(xiàn)自己的風格魅力,這反映了西方傳統(tǒng)文化中重視主體意識,強調個體觀念。

另外,西方傳統(tǒng)建筑一直遵循整齊一律、平衡對稱、符合規(guī)律的形式美法則,故而在建筑風格上多體現(xiàn)出其超脫自然,駕馭自然的“人工美”,這同中國傳統(tǒng)建筑強調與自然的融合之美有所不同,具有鮮明的對照性。西方建筑的藝術風格則重在表現(xiàn)人與自然的對抗之19二、因由所在

1、自然地理上的差異

由于西方,特別是古希臘、古羅馬的自然環(huán)境多裸露的山石,缺少樹木,特別是山石地質因素,西方傳統(tǒng)建筑體現(xiàn)出以石為本的風格,即主要采用冷而硬、厚而沉、龐而大的石塊,以追求一種高大、強大、神秘、威嚴、震懾效果和體現(xiàn)一種棄絕塵寰的宗教出世精神。而古代中原林木很多,便于就地取材,加上中原地區(qū)適合建筑需要的石材相對較為難覓,且搬運不便,所以建筑多以木質結構為主。另外,希臘等地中海地區(qū)的歐洲民族,氣候屬夏干冬雨的地中海式氣候,土地貧瘠,光熱水土自然因子組合不諧調,使得他們的海上生活的重要性大過陸地,加之海上生活常常與狂風惡浪搏斗,故產生“天人相分”、“人定勝天”等思想。這種文化觀念反映在建筑風格上,中國傳統(tǒng)建筑比西方傳統(tǒng)建筑更加注重與自然環(huán)境的和諧,風格上也相對平和、含蓄一些。二、因由所在

1、自然地理上的差異

202、文化上的差異

中國人重視整體的和諧,講究事物的對立統(tǒng)一,強調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和諧的關系。天人合一的中國傳統(tǒng)思想,體現(xiàn)在建筑中,最顯著的是中國古建筑的功能通適性、空間靈活性,充分適應人的生活變化,與人相融合。加之天井、院落、庭園及通楹排窗、走廊??及風水選擇與安排,人、建筑空間與自然之間水乳交融。如中國傳統(tǒng)建筑重視功能的通適性,住宅、書院、茶肆、旅館等同時并存,適應不同的使用需要。崇尚自然的思想在中國建筑中首先表現(xiàn)為中國人特殊的審美情趣。平和自然的美學原則,在中國山水園林設計中,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2、文化上的差異

21

在西方哲學傳統(tǒng)主流中,幾乎一邊倒的是人與自然決無和諧相融,而是你死我活地只有相克。如果說中國傳統(tǒng)建筑空間因輕靈秀麗令人神往,那么西方(歐洲)古代建筑的空間則因其充滿秩序和幾何美而魁力四射,他們極盡個人所能,不斷的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所以,西方的建筑帶有極其濃厚的理性主義色彩。另外,希臘等地中海地區(qū)的原始歐洲民族住地,氣候屬夏干冬雨的地中海式氣候,土地貧瘠,光熱水土自然因子組合不諧調,使得他們的海上生活的重要性大過陸地,加之海上生活常常與狂風惡浪搏斗,故產生“天人相分”、“人定勝天”等思想。這種文化觀念反映在建筑風格上,中國傳統(tǒng)建筑比西方傳統(tǒng)建筑更加注重與自然環(huán)境的和諧,風格上也相對平和、含蓄一些。

在西方哲學傳統(tǒng)主流中,幾乎一邊倒的是人與自然223、時空組合上的差異

大多數(shù)學者認為西方文化濃厚的空間意識,與最早發(fā)源于其特定的自然地理背景有關。西方原始居民的農耕混合制經濟與漁業(yè)活動使生活在這里的西方民族對地理方位、空間布局的感受較強,極容易產生強烈的空間感受。所以西方的建筑物大都以中心向四周放射式規(guī)劃,中心點或是教堂,或是廣場等,他們逐漸擺脫了孤立的單個設計和相互間的偶然配合,而更注意建筑的完整性,體現(xiàn)了文藝復興面向新生活的新精神。而生活在農耕地理環(huán)境的東方人,在平緩綿延的沖積平原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很有規(guī)律,勞作相當有序,過著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循環(huán)往復的田園生活。其單一農耕型的經濟結構,對四季變化3、時空組合上的差異

23依賴較大,人們容易產生強烈的時間意識。

這種不同的時空觀自然影響到建筑風格的差異,盡管中華古人在觀念地構建其宇宙觀時不會無視與抹煞空間的存在,但中華民族更偏重于對空間之運動形式即時間而不是對空間存在本身的思考。人們將自然界中的山石樹木池塘與建筑結合在一起,將天南地北、春夏秋冬,各時各地的風景人為巧妙地組織起來,以達到宛似天成的意境。例如蘇州園林、圓明園等著名建筑都是如此。依賴較大,人們容易產生強烈的時間意識。

這種不同的時空觀自然24結語:通過對中西方建筑的簡略比較,可以看出,無論從建筑的物質層面還是文化內涵上,中西建筑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tǒng)和獨特的文化積淀,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風格。實際上,建筑作為一種人居的文化形態(tài),作為人類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的空間存在,怎樣使人類生活的家園更加美好和溫馨,才是中西建筑文化不懈追求的永恒主題。結語:通過對中西方建筑的簡略比較,可以看出,無25Theend、、、Theend、、、26中西建筑美學比較朱婷、靳鵬中西建筑美學比較朱婷、靳鵬[摘

要]:自從人類誕生開始我們就有了對于美的追求與探索,伴隨著我們對美學認知與研究的逐漸深入,建筑美學這一建立在建筑學和美學的基礎上,研究建筑領域里的美和審美問題的一門學科逐漸興起。建筑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如實地記載了人類文明發(fā)展的腳步,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和民族特色。

中西方建筑,作為中西文化體系中的兩種并行的藝術方式,無論是中國的傳統(tǒng)建筑,還是西方的古典建筑,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進程中,都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美學特征,實際上是在走著兩條不同的發(fā)展道路。而今天,人類的文化進入了一個高度融會和整合的時代。

[摘

要]:自從人類誕生開始我們就有了對于美的追求與探索,伴28一、差異所在1、中西建筑的審美特征

建筑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如實地記載了人類文明發(fā)展的腳步,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和民族特色。在古代,無論中國還是西方,都把和諧作為人類的最高理想和審美追求。和諧思想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價值觀,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基本特點和精髓。古代中西雖都以和諧為審美理想,但兩者的區(qū)別在于,西方和諧思想并沒有把和諧作為價值觀的最高準則,側重的是審美對象的物理屬性,在形式的背后追求的是“人神之和”。西方人以求真的科學態(tài)度,“以數(shù)為萬物內在的質”,并用數(shù)的和諧來比附完美的神或上帝的形象。因建筑是神的寓所,只有美的建筑,才能與完美的神相通,因而體現(xiàn)在建筑藝術中的比例、尺度、均衡、秩序等形式的和諧也就附著了神或上帝的靈光,成為人神以和的物化表征(如圖1);中國人

從現(xiàn)世的立場出發(fā),則“以數(shù)為萬物外在的象”,并衍生出天地和諧、一、差異所在1、中西建筑的審美特征29美善調和的審美原則,進而用之于建筑藝術,因建筑是人的家園,數(shù)的和諧作為社會人政的輔助,也就比附了人世的和諧(如圖2)。所以,中西古代的和諧觀,一是偏于科學的、物理的,重在求真;一是偏于人文的、心理的,重于求善。在這種思想指導下的中西古代建筑藝術的和諧美,也同樣沾灌著這兩方面不同的審美內涵。圖1帕提儂陶立克柱圖2北京故宮俯瞰圖

美善調和的審美原則,進而用之于建筑藝術,因建筑是人的家園,數(shù)302.、中西建筑的時空意識

建筑是劃分空間的藝術,所以要談中西建筑美的比較就要從中西對時空觀念的不同理解對建筑的影響。中西對時空觀念的不同理解,使得中西傳統(tǒng)建筑空間藝術在構成要素、組合方式與表達手法都呈現(xiàn)出不同的美學特征。西方古代建筑以單體建筑為主,類似于雕刻藝術(如圖3),重視建筑物的外觀造型和動感,其內部空間是相對靜態(tài)的,因而在空間觀念上表現(xiàn)出豎向、垂直、向上的特征,有著濃厚的宗教狂熱和神秘色彩,追求的是單體建筑的造型美。2.、中西建筑的時空意識

31而中國傳統(tǒng)建筑則以群體為主(如圖1),類似于中國的繪畫藝術,注重建筑群空間的營構,其空間是在時間的節(jié)奏中流動的,是一種“可望”、“可行”、“可游”的空間藝術,所表現(xiàn)出來的空間觀念是橫向的、平衡的,給人的審美感受則是舒緩的、直觀的、世俗的,表現(xiàn)的是建筑空間的流動美。圖3凡爾賽宮園林內雕塑而中國傳統(tǒng)建筑則以群體為主(如圖1),類似于中國的繪畫藝術,323.中西傳統(tǒng)建筑的審美尺度

欣賞中西傳統(tǒng)建筑,無論是從建筑物的外觀結構造型,還是從人們的主觀心理感受,都會有不同的審美體驗。比如,明清故宮以匍匐于大地的龐大建筑群體,象征著君權的絕對權威,給人的一種富麗堂皇、氣勢恢宏的美;中世紀的哥特式教堂(如圖4)則以尖聳云端的單體造型,比附著神權對人的心靈統(tǒng)攝,給人一種心靈激蕩、飛升超拔的美。中西傳統(tǒng)建筑在不同社會文化功能的影響和制約下,形成了兩種不同的審美尺度,即中國建筑的人的尺度和西

方建筑的神的尺度。圖4哥特式教堂3.中西傳統(tǒng)建筑的審美尺度

圖4哥特式教堂334、中西建筑的物質載體

中西古代建筑都起源于木構,這已為大量的人類考古發(fā)現(xiàn)所證明。但是,中國建筑始終對土木情有獨鐘,沿用了原始的木構結構(如圖5),并保持了長期的一貫性和連續(xù)性,用土木譜寫了一曲優(yōu)美的樂章。西方古代建筑則在人類文明的早期就走上了石材發(fā)展的道路(如圖6)。中國傳統(tǒng)建筑以木為材的梁架結構體系,使得中國建筑把木材運用得得心應手,把木材的裝飾發(fā)揮得淋漓盡致,而西方古代以石為材的建筑結構也決定了對石材裝飾的偏愛,從五種古典柱式到文藝復興時期的石雕以及巴洛克建筑裝飾,都說明西方建筑裝飾對石材的垂青。圖5中國木結構示意圖圖6吉薩高地上的金字塔4、中西建筑的物質載體

圖5中國木結構示意圖圖6吉薩高345、中西建筑的裝飾意匠

建筑裝飾是追求美觀的重要表現(xiàn),具有獨特的時代風貌和民族文化特色,既與構成建筑的物質材料和技術有關,也與民族的審美文化心理相聯(lián),所有這些,都使得中西古代建筑在裝飾色彩、裝飾圖案和裝飾手法等方面存在著明顯的差異。5.1裝飾色彩的中西差異

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色彩裝飾一般比較平和,體現(xiàn)出清醒的理性精神(如圖7),主要

使用了黃色,而西方古代建筑的色彩裝飾則顯得比較熱烈(如圖8),映射出迷狂的宗教主題。

圖7

云南佛寺大殿內景

圖8

西方鑲嵌畫5、中西建筑的裝飾意匠

圖7

云南佛寺大殿內景

圖8

西方355.2裝飾圖案的中西對照

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裝飾圖案有下列特點:豐富的動植物圖案裝飾(如圖9),奇妙的動植物紋樣(如圖10),獨特的文字裝飾(如圖11)。而西方古代建筑圖案遠沒有中國的豐富多彩,她的裝飾圖案比較具象化,多是直接模

仿自然界中的事物,如反復出現(xiàn)在柱頭上忍冬草圖案(如圖13)就是如此。圖9寺廟建筑上的屋頂走獸圖10木門裝飾圖案5.2裝飾圖案的中西對照

圖9寺廟建筑上的屋頂走獸圖136圖11紫禁城乾清宮內的裝飾圖12希臘羅馬柱式比較圖13拜占庭式柱頭裝飾圖11紫禁城乾清宮內的裝飾圖12希臘羅馬柱式比較圖13拜375.3裝飾手法的中西不同

中西古代建筑的裝飾手法,因建筑材料的不同,也體現(xiàn)出鮮明的差異性,西方古代建筑多以雕飾(石雕)為主(如圖1),帕提儂神廟注重塊面和形體,立體感較強。中國傳統(tǒng)建筑裝飾手法則相對豐富,以突出圖案的線條為主,由此構成平面或浮雕圖案(如圖14、15),除雕飾(主要是土雕、木雕和石雕)外,還有彩飾。圖14

山西大同九龍壁

圖15

廣州陳家祠堂外墻磚雕裝飾5.3裝飾手法的中西不同

圖14

山西大同九龍壁

圖15

386、中西現(xiàn)代建筑的發(fā)展之路

6.1西方建筑的審美變異

相對于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穩(wěn)定與漸進,西方古代建筑的發(fā)展和變化劇烈得多,伴隨著社會變革的歷史進程,是西方建筑審美觀念的變異。在建筑史上,西方建筑思想和設計觀念曾發(fā)生了兩次重大的時代變革,這就是從古典建筑到現(xiàn)代建筑的轉變,再從現(xiàn)代建筑到后現(xiàn)代建筑的轉折。6.2中國建筑的現(xiàn)代轉型

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史,造就了一脈相承的傳統(tǒng)建筑形式。知道鴉片戰(zhàn)爭前,在中國有了西方古代建筑的式樣出現(xiàn)。從20世紀20年代起,中國建筑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中西建筑文化開始了實質性的融合。80年代作為中國建筑發(fā)展的黃金時代,加快了建筑現(xiàn)代轉型的歷史進程。

6、中西現(xiàn)代建筑的發(fā)展之路

397、建筑用材上的差異

從根本上說,中西方建筑藝術的差異首先來自于材料的不同:傳統(tǒng)的西方建筑長期以石頭為主體;而傳統(tǒng)的東方建筑則一直是以木頭為構架的。這種建筑材料的不同,為其各自的建筑藝術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在現(xiàn)代建筑未產生之前,世界上所有已經發(fā)展成熟的建筑體系中,包括屬于東方建筑的印度建筑在內,基本上,都是以磚石為主要建筑材料來營造的,屬于磚石結構系統(tǒng)。諸如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臘的神廟,古羅馬的斗獸場、輸水道,中世紀歐洲的教堂,無一不是用石材筑成,無一不是這部“石頭史書”中留下的歷史見證。雖然中西古代建筑都起源于木構,這已為大量的人類考古發(fā)現(xiàn)所證明。但是,中國(包括鄰近的日本、朝鮮等地區(qū))建筑始終對土木情有獨鐘,傳統(tǒng)建筑仍以木為材的梁架結構體系,沿用了原始的木構結構,并保持了長期的一貫性和續(xù)性,使得中國建筑把木7、建筑用材上的差異

40材運用得得心應手,把木材的裝飾發(fā)揮得淋漓盡致,并用土木譜寫了一曲優(yōu)美的樂章。因而被譽為“木頭的史書”。不同的建筑材料,不同的文化與社會,使得中西方的古代建筑有了不同的藝術表現(xiàn)。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文化,流露出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材料造就不同的建筑,展現(xiàn)不同的信念。西方古典建筑的藝術風格重在表現(xiàn)人與自然的對抗之美。石頭、混凝土等建筑材料的質感生硬、冷峻,理性色彩濃,缺乏人情味。中國傳統(tǒng)建筑特別注重“線形美”,講究線條的婉轉、流動和節(jié)奏韻律,擅長以線造型,以線傳情。中國傳統(tǒng)建筑采取木質的梁、柱恰恰能適應這種“線”的藝術感染力。故中國傳統(tǒng)建筑無論是單體建筑的外輪廓線,還是群體建筑的天際線,都與中國繪畫重的勾、描有相同之處。材運用得得心應手,把木材的裝飾發(fā)揮得淋漓盡致,并用土木譜寫了418、建筑造型上的差異

與西方的石制建筑不同,中國傳統(tǒng)造型特別強調“線型美”,講究線條的婉轉流動,從而構造出多種多樣的飛檐??梢哉f飛檐的設計是我國古典建筑中的璀璨明珠。不同的飛檐形式往往會有不同的藝術效果,或輕靈,或樸實,或威嚴?!栋⒎繉m》賦里的“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斗角”就是飛檐的真實再現(xiàn)。我國古典建筑的四大家——亭、臺、樓、閣都用飛檐來標明自己的身份,表達自己的情感,而且飛檐的高低、長短往往會成為建筑設計的難點和要點。

8、建筑造型上的差異42

而西方建筑則一般是垂直發(fā)展,建得又高又大。譬如羅馬可里西姆大斗獸場高為48米,“萬神殿”高43.5米,中世紀的圣索菲亞大教堂,其中央大廳穹窿頂離地達60

米。文藝復興建筑中最輝煌的作品圣彼得大教堂,高137米。它們以夸張的造型和撼人的尺度展示建筑的永恒與崇高,以體現(xiàn)人之偉力。在西方古典建筑中,橫空出世的尖塔樓,孤傲獨立的紀念柱處處可見。這些莊嚴雄的建筑物固然反映西方人崇拜神靈的狂熱,更多是利用了先進的科學技術成就給人一種奮發(fā)向上的精神力量。而西方建筑則一般是垂直發(fā)展,建得又高又大。譬如439、表達的倫理意識上的差異

中國傳統(tǒng)建筑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古典園林建筑,因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文人的追求和喜好左右著造園,因而中國的傳統(tǒng)園林在實際意義上是文人園林,歷來講究“氣韻生動”的美學原則,在本體認識的差異上,重視整體的和諧,強調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和諧的關系。所以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藝術風格以“和諧”之美為基調。老子《道德經》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法道自然?!边@些老子的這種思想代表了古人的自然崇拜觀念,卻有著明顯的人與自然和諧大同的意味,同時也影響了中國的傳統(tǒng)建筑。盡管我國先秦時期的建筑也曾有過高臺榭、美宮室,氣勢磅礴、壯麗輝煌的陽剛之美,但隨著儒家“中和”思想的影響,漢以后,特別是魏晉南北朝以來,中國傳統(tǒng)建筑這種展現(xiàn)對抗力度的陽剛之美逐步走向“和諧”與含蓄之美。以內封閉的內部空間組合,紆余委曲的建筑序列層次,婉轉、舒緩的建筑節(jié)奏韻律和凝重、自然的建筑裝飾設計,給人以親切、溫馨、安閑、舒適的審美心理感受。9、表達的倫理意識上的差異

44

西方建筑的藝術風格則重在表現(xiàn)人與自然的對抗之美。從歷史發(fā)展來看,西方視自然為無生命的物質,在中世紀之前,基督教甚至是禁止游山玩水的,他們更多看到的是自然狂暴、危險的一面,那些傲然屹立的神殿、廟壇,處處皆顯示出一種與自然的對立和征服,從而引發(fā)人們驚異、亢奮、恐怖、等審美情緒。以哥特式建筑為例,它以高、直、尖為特色,高大的形體由于飛扶壁的作用顯得薄而輕快,一個個向上挺拔的尖拱打斷了橫向的構架,自下而上層層推進,仿佛卷起的浪潮,一層層向上推涌,直至尖頂,以震撼人心的力量將人們的精神引向上蒼,寄托著教徒對天國的慕渴與向往。同時,也突出建筑個體特性的張揚,都不遺余力的表現(xiàn)自己的風格魅力,這反映了西方傳統(tǒng)文化中重視主體意識,強調個體觀念。

另外,西方傳統(tǒng)建筑一直遵循整齊一律、平衡對稱、符合規(guī)律的形式美法則,故而在建筑風格上多體現(xiàn)出其超脫自然,駕馭自然的“人工美”,這同中國傳統(tǒng)建筑強調與自然的融合之美有所不同,具有鮮明的對照性。西方建筑的藝術風格則重在表現(xiàn)人與自然的對抗之45二、因由所在

1、自然地理上的差異

由于西方,特別是古希臘、古羅馬的自然環(huán)境多裸露的山石,缺少樹木,特別是山石地質因素,西方傳統(tǒng)建筑體現(xiàn)出以石為本的風格,即主要采用冷而硬、厚而沉、龐而大的石塊,以追求一種高大、強大、神秘、威嚴、震懾效果和體現(xiàn)一種棄絕塵寰的宗教出世精神。而古代中原林木很多,便于就地取材,加上中原地區(qū)適合建筑需要的石材相對較為難覓,且搬運不便,所以建筑多以木質結構為主。另外,希臘等地中海地區(qū)的歐洲民族,氣候屬夏干冬雨的地中海式氣候,土地貧瘠,光熱水土自然因子組合不諧調,使得他們的海上生活的重要性大過陸地,加之海上生活常常與狂風惡浪搏斗,故產生“天人相分”、“人定勝天”等思想。這種文化觀念反映在建筑風格上,中國傳統(tǒng)建筑比西方傳統(tǒng)建筑更加注重與自然環(huán)境的和諧,風格上也相對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