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六講中國古代史選擇性必修貫通部分課題17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時空坐標
前
前
前
前
前90796013681644184019121919194519492000年
770年221年220年581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夏商周
春秋戰(zhàn)國
秦漢
魏晉南北朝
隋唐
宋元
明
清
晚清
中華民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佛教傳入佛教中國化日本大化改新造紙術西傳三大發(fā)明西傳傳教士來華留學教育(清)京師同文館、譯書館“西學東漸”開始中體西用維新與革命新文化運動西學東漸的深入中華文化多元起源百家爭鳴獨尊儒術儒道佛交匯融通理學與心學理學的批判中華文化的衰落與復興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繁榮課標要求1.了解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內(nèi)涵。2.從人類文明發(fā)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認識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特點和價值,認識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內(nèi)容導航主干梳理重難突破考向研析課時精練1234夯實必備知識主干梳理鏈接·選擇性必修3·P2-6一、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內(nèi)涵與特點1.中華文化的發(fā)展歷程(1)多元起源①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珠江流域、遼河流域、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華文明的搖籃。②中原華夏族率先成為核心,并向四周輻射,推動著_________中華文化的形成。
③春秋戰(zhàn)國時期,內(nèi)遷的戎狄蠻夷逐漸融入華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區(qū)、各民族共同的_________、文化認同。多元一體血緣認同(2)發(fā)展歷程①先秦時期春秋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出現(xiàn),學術思想大放異彩,成為后世思想文化發(fā)展的源頭。先秦成為中華文化的奠基時期。②秦漢時期秦始皇推崇法家學說。漢武帝_________,儒家思想成為兩千多年來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③魏晉南北朝時期:儒、佛、道交匯融通,玄學盛行。④隋唐時期唐朝佛學繁榮,傳統(tǒng)儒學受到挑戰(zhàn),同時也促進了儒學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隋唐時期中華傳統(tǒng)文化輝煌燦爛。尊崇儒術⑤宋元時期宋代儒、佛、道相互滲透,理學形成,豐富了中華文化的理論思維。這一時期的科技、史學、文學、藝術高度繁榮。⑥明清時期明中期以后,陸王心學得到廣泛傳播,提倡個性自由的思想出現(xiàn)??涤呵瑫r期,思想受到鉗制,禁錮了中華文化發(fā)展。⑦鴉片戰(zhàn)爭以后:向西方學習以_________逐漸成為近代中華文化的潮流。⑧新文化運動時期:抨擊封建思想,___________成為中華文化追求的價值目標。⑨五四運動以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到廣泛傳播,推動了中華文化的進步。救亡圖存科學與民主經(jīng)世致用,是指學問必須有益于國事?!敖?jīng)世致用”一詞由明清之際思想家王夫之、黃宗羲、顧炎武等提出。他們認為學習、征引古人的文章和行事,應以治事、救世為急務,反對當時的偽理學家不切實際的空虛之學,對后人影響很大。概念闡釋經(jīng)世致用2.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內(nèi)涵
(1)重視以人為本:周公提出“敬天保民”思想;春秋時期,孔子提倡“仁”。(2)民本思想①春秋時期,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國家要順應民意。②孔子要求統(tǒng)治者_________,反對苛政。③戰(zhàn)國時期,孟子提出“仁政”說。(3)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老子提出“道”的概念;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體察民情(4)提倡愛國,追求家國情懷。①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為己任的思想。②張載、范仲淹、文天祥、顧炎武等人的思想都是家國情懷的體現(xiàn)。(5)崇德尚賢,推崇天下為公。①西周初年,周朝統(tǒng)治者主張“_____”“敬德”。②孔子提出“_________”“見賢思齊焉”。③墨家主張“尚賢”、孟子主張“尊賢使能,俊杰在位”。(6)崇尚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周易》中的內(nèi)容、孟子與屈原的思想都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境界。明德為政以德(7)主張和而不同①西周太史伯認為“和實生物,同則不繼”。②孔子、孟子視“___”為人性中應有的美德。和儒家“民本”思想強調(diào)的是百姓的重要性,如孟子提出“民貴君輕”,荀子認為“君舟民水”等。而民主的基本特征是“人民主權”(或主權在民),即人民是國家主人。明清之際,黃宗羲“天下為主,君為客”,顧炎武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表明進步民主啟蒙思想的產(chǎn)生。認知升華“民本”與“民主”思想的區(qū)別3.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特點和價值(1)特點:_______、多樣性、包容性、_______、連續(xù)性。(2)價值①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發(fā)展的內(nèi)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動力。它蘊含著豐富的道德倫理,體現(xiàn)著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②中華文化維護著中國團結統(tǒng)一的政治局面,維系著統(tǒng)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動著中國社會的發(fā)展進步,為治國理政和道德建設提供了有益借鑒。本土性凝聚性鏈接·選擇性必修3·P8-12二、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1.中華文化在交流中發(fā)展(1)佛教文化的傳入傳入歷程兩漢之際,來自古印度的_____傳入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日趨興盛,逐漸同儒家文化和_________相融合傳入歷程隋唐時期,佛教出現(xiàn)了不同宗派,主張頓悟成佛的禪宗成為主流,佛教完成_______佛教道家文化本土化傳入歷程到宋明時期,以儒家學說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論的________形成,佛教融合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影響佛教文化的傳入,對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哲學觀念、_________、語言詞匯、文學藝術、禮儀習俗等方面都產(chǎn)生了深刻影響中國傳統(tǒng)的詩詞、書法和繪畫,很多體現(xiàn)了佛教的內(nèi)容,同時也吸收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_____的表達中國的建筑藝術受佛教影響宋明理學邏輯思維境界(2)近代西方文化的傳入明末清初明末,意大利人利瑪竇等帶來天文、地理、數(shù)學等方面的新知識《幾何原本》《_________》等西方科學著作被譯介到中國17世紀,清政府任命湯若望、_______等人主持欽天監(jiān)工作,并招攬數(shù)學、醫(yī)學、天文等方面的人才來到中國鴉片戰(zhàn)爭后背景19世紀中葉,隨著中國國門被迫打開,_____進一步傳入,中華傳統(tǒng)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表現(xiàn)1862年,旨在培養(yǎng)外交和翻譯人才的___________在北京設立清政府又創(chuàng)辦一些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赴歐美學習泰西水法南懷仁西學京師同文館鴉片戰(zhàn)爭后表現(xiàn)1868年,專門引進、翻譯西方書籍的_____________翻譯館創(chuàng)辦,大量軍事、工程方面的書籍得到翻譯一些愛國知識分子放眼世界,探索新知,推動了維新運動的展開。西方資產(chǎn)階級革命時期的一些學說在中國傳播,成為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20世紀早期新文化運動前期___________的倡導者主張吸收民主與科學的思想新文化運動后期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后,陳獨秀、李大釗等先進的民主主義者開始接受___________,重新探尋解決中國問題的出路。五四運動大大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江南制造總局新文化運動馬克思主義圖解歷史近代“西學東漸”2.中華文化對世界的影響(1)東亞、東南亞文字①公元前4世紀-公元3世紀,漢字已傳入朝鮮半島、日本列島和東南亞地區(qū)②在漢字基礎上,朝鮮、日本、越南分別創(chuàng)造了本國文字,即_____、假名、喃字,推動了當?shù)匚幕陌l(fā)展儒學①3-5世紀,儒學在東亞和東南亞等地區(qū)流行②隋唐以后,朝鮮、日本等國的各級學校把儒學經(jīng)典作為教科書,儒學成為官學諺文佛教大約在4世紀以后,佛教經(jīng)中國傳入朝鮮、日本等國制度①朝鮮的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國②日本實行大化改新,所推行的___________、土地制度和賦稅制度,都以唐制為藍本③越南的教育體制主要移植于中國,科舉制跟中國基本一樣其他律令、歷法、建筑、繪畫、音樂、飲食、服飾、節(jié)日、習俗等方面,深受唐文化影響中央集權制(2)四大發(fā)明①造紙術:8世紀以后,逐漸傳入中亞、西亞及歐洲,對當時歐洲的教育、政治及商業(yè)等活動的發(fā)展起了重要作用。②火藥:13世紀經(jīng)_________傳入歐洲,推動了歐洲火藥武器的發(fā)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擊,騎士階層日漸衰落。③指南針:促進了遠洋航行,推動了大航海時代的到來。④印刷術:歐洲人借鑒中國的印刷術,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機,推動了_____________和宗教改革。阿拉伯人文藝復興運動圖解歷史中國四大發(fā)明的外傳(3)人員遷徙①14世紀末,中國人進入琉球,中國先進的生產(chǎn)技術和思想文化逐漸在琉球傳播。②15世紀,大批華僑移居東南亞,在當?shù)貍鞑ブ腥A文化。③___________的壯舉,擴大并加深了中華文化的影響。(4)東學西漸①表現(xiàn):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經(jīng)典傳入歐洲,中國的史學、地理學以及科技、文學等成就相繼傳入。②影響:引起歐洲社會上層和知識界的熱烈反響。中國的茶、絲綢、瓷器在歐洲社會深受喜愛,中國式園林和建筑成為風尚。鄭和下西洋返回強化關鍵能力重難突破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內(nèi)涵1.提煉信息材料一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王往而征之,夫誰與王敵?故曰:“仁者無敵。王請勿疑?!薄睹献印ち夯萃跎稀凡牧隙?/p>
面對西方列強對中華民族的侵略,三元里人民自發(fā)組織奮起抗英;中法戰(zhàn)爭中馮子材近七十高齡仍和法軍拼殺;甲午戰(zhàn)爭時,鄧世昌血染黃海。為改變中國現(xiàn)狀,魏源在《海國圖志》中提倡“師夷長技以制夷”。洪仁玕在《資政新篇》中,把輪船、火車、手表、望遠鏡等西洋技術看成“正正堂堂之技”。鄭觀應主張“君民共主”的君主立憲。康有為發(fā)表的《物質(zhì)救國論》,界定了“物質(zhì)學”即科學的概念。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了中華民國。陳獨秀等以民主和科學為旗幟,開展一系列挽救民族危亡的運動,以救治國人心理上、思想上的疾病……——摘編自繆克成《民族精神》等由材料一可知,孟子主張作為統(tǒng)治者要施行仁政,輕徭薄賦,讓老百姓安居樂業(yè)才能無敵于天下。材料二論述在中國近代歷史上,面對西方列強的侵略,歷代仁人志士開展一系列救亡圖存的愛國斗爭。(1)根據(jù)材料一指出,孟子是如何繼承和發(fā)展孔子思想的?為此提出了哪些具體的主張?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材料導讀
繼承發(fā)展:提倡“仁政”學說。主張:讓農(nóng)民得到土地,勿奪農(nóng)時,輕徭薄賦,減輕刑罰。(2)根據(jù)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近代民族精神的重要影響。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利于激發(fā)國人反對外來侵略,爭取民族獨立;推動救亡圖存運動的新發(fā)展;推動資產(chǎn)階級革命運動的興起和發(fā)展;推動了民族工業(yè)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推動了實業(yè)救國思想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拓展深化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內(nèi)涵(1)核心理念:以人為本、仁者愛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崇德尚賢、自強不息等?!吨芤住匪鶑娬{(diào)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崇尚和諧統(tǒng)一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最高價值原則;“中庸”既是思想方法、原則,又是修養(yǎng)境界。(2)內(nèi)在修養(yǎng):重視道德修養(yǎng),輕視對外在客觀規(guī)律的探究,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重要價值指向。(3)傳統(tǒng)美德:精忠報國、振興中華的家國情懷,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意識,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社會風尚,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榮辱觀念,以及自強不息、敬業(yè)樂群、扶危濟困、見義勇為、孝老愛親等中華傳統(tǒng)美德。(4)人文精神:講求和而不同、求同存異的處世方法,文以載道、以文化人的教化理念,形神皆備、情景交融的美學追求,勤儉節(jié)約、和諧向善的生活理念,以及獨特的文學藝術、科學技術、人文學術等。材料一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tài)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常。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薄奥仿湫捱h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峨x騷》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特點和價值2.史實解釋材料二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猍宋]文天祥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猍明]于謙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猍清]林則徐材料一出自屈原作品,是屈原高潔情操的生動體現(xiàn),需注意分析《離騷》語句的表層和深層寓意。材料二是文天祥、于謙和林則徐等人的名言警句,是中華民族文化傳統(tǒng)內(nèi)涵和家國情懷的體現(xiàn)。(1)據(jù)材料一,分析作者屈原身上有哪些中華傳統(tǒng)美德?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材料導讀
憂國憂民,對人民的深切同情;百折不撓、堅持真理、對美好理想的執(zhí)著追求;嫉惡如仇、剛正不阿、潔身自好的浩然正氣。(2)據(jù)材料二,歸納概括理學的積極影響有哪些?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崇尚道德、氣節(jié);強調(diào)自我約束,發(fā)奮立志;強調(diào)人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感。拓展深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特點和現(xiàn)實意義(1)特點:本土性、多樣性、包容性、凝聚性、連續(xù)性。(2)意義①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維系民族團結的精神紐帶,形成了中華民族獨特的向心力、凝聚力。②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戰(zhàn)勝艱難險阻的強大精神動力,中華文化中的剛健自強精神長期以來一直激勵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求真務實。③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調(diào)節(jié)人與自然關系的行為準則,它指導著人們合理地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各種人際關系。④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治國理政、安邦濟世的思想資源。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豐富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⑤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現(xiàn)代社會轉(zhuǎn)型中發(fā)揮著重建社會道德觀和價值觀的突出作用,傳統(tǒng)文化所提供的生活規(guī)范、德行價值以及文化歸屬感,起著其他文化要素所不能替代的作用。⑥中華傳統(tǒng)文化蘊含的義利觀和誠實守信的價值觀有助于提高市場主體的道德修養(yǎng),培育良性的市場經(jīng)濟契約精神。材料
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3.觀點討論時間國籍翻譯家翻譯作品1658年意大利衛(wèi)匡國(傳教士)《中國上古史》(首次向西方介紹了《易經(jīng)》及其卦圖)1687年比利時柏應理(漢學家)《大學》《中庸》《論語》1689-1759年法國宋君榮(傳教士)《詩經(jīng)》《書經(jīng)》《禮記》《易經(jīng)》1788-1832年法國雷慕沙(漢學家)《中庸》(1817)《玉嬌梨》(1826)《法顯撰佛國記》3.觀點討論1797-1873年法國儒蓮(漢學家)《孟子》《大唐西域記》《太上感應篇》《道德經(jīng)》《趙氏孤兒》《平山冷燕》《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有學者認為,中國文化的外傳對歐洲啟蒙運動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請簡要論述這一觀點。
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種觀點具有一定的合理性。17—18世紀,隨著歐洲資本主義的發(fā)展,資產(chǎn)階級力量逐步壯大,他們開始在思想領域反對封建思想的束縛,特別是中國儒家文化,讓歐洲啟蒙思想者們眼界大開,他們吸取中國文化的精神,開拓自己的思想,堅定了反對宗教蒙昧和封建王權的決心。如儒家倡導的尊重個人價值與歐洲的啟蒙思想相契合。中國的科舉制度,遵循“學而優(yōu)則仕”的原則對歐洲影響至深。新興資產(chǎn)階級力量不斷壯大,要求在政治上擺脫封建專制壓迫,廢除封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貴族世襲制度,追求政治民主、權利平等和個人自由。儒家學說對歐洲的啟蒙運動有一定的影響和促進作用,成為了歐洲資本主義社會形成和發(fā)展的一種強大的精神動力。拓展深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世界意義(1)豐富世界文明的內(nèi)涵,促進文明的多元發(fā)展。中華文化的連續(xù)性、獨特性,豐富了世界文化的內(nèi)涵。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包容性、開放性、融合性特質(zhì)使中華民族在世界文化多元格局下保持文化自信。中華傳統(tǒng)文化發(fā)展至今依舊保持鮮活的創(chuàng)造力和強大的生命力,為世界文化多樣化發(fā)展貢獻中國力量。(2)輻射其他國家,推動文明的交流互鑒。漢字、儒家思想、律令制度、佛教等輻射傳播,影響了肘腋之內(nèi)東亞各地的物質(zhì)文明和精神生活。中華文化不僅惠及東亞文化圈,而且對包括歐洲在內(nèi)的其他世界文化也影響甚巨。16世紀之前中國的科學技術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中國的物質(zhì)文明推動了歐洲的文藝復興和近代化。(3)助力世界難題的解決,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于自然、社會和人生問題的看法,能給我們提供有價值的理念和思路,啟發(fā)人們用中國思維方式和人生智慧去解決人類的共同難題。返回考向研析聚焦高考熱點(2021·湖南高考)有學者對《詩經(jīng)》風、雅、頌的時代與內(nèi)容進行考察,其發(fā)現(xiàn)如下表所示:
多數(shù)詩篇的形成時代整體上對“天”的態(tài)度《周頌》西周初年頌天《大雅》西周中期至西周晚期疑天《小雅》西周晚期至東周初年罵天《國風》西周末年至春秋中葉不理天據(jù)此可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A.天子權威不斷強化 B.天道觀持續(xù)衰落C.人文意識逐漸增強 D.人性論走向成熟解題揭秘找準題眼:抓住題干核心信息“頌天”“疑天”“罵天”“不理天”分析材料:《詩經(jīng)》中的作品內(nèi)容隨時代變化而變化,從早期的“頌天”到后來的“疑天”“罵天”“不理天”明確答案:從材料可以看出,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人們對于天的觀念逐步淡化,即從歌頌天到不理天,反映出人的作用在不斷增強,即人文意識不斷增強,故選C項閱卷點評[失分1]與所學史實不符。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天子權威呈現(xiàn)不斷衰落的趨勢,排除A項閱卷點評[失分2]與題干信息無關。天道觀,即關于世界本原的觀點,圍繞著對天以及天人關系的不同理解而展開辯論,排除B項;人性論通常指撇開人的社會性和階級性去解釋人的共同本質(zhì)的觀點或?qū)W說,排除D項1.(2020·海南高考)《明夷待訪錄》載:“古者不傳子而傳賢,其視天子之位去留猶夫宰相也。其后天子傳子,宰相不傳子。天子之子不皆賢,尚賴宰相傳賢,足相補救,則天子亦不失傳賢之意?!边@一論述表明該書作者A.主張廢除宰相制
B.倡導無為而治C.傾向于限制君權
D.反對王位世襲√材料認為皇權專制下,繼承者一旦能力不足,容易導致統(tǒng)治危機,因此該書作者即黃宗羲認為宰相制度的存在能夠補救這一漏洞,即通過宰相制度來限制君權,故選C項;作者主張恢復宰相制,排除A項;老子倡導無為而治,黃宗羲是儒家學者,排除B項;黃宗羲主張用宰相補救皇帝能力的不足,不反對王位世襲,排除D項。2.(2020·江蘇高考)墨子提出治理天下應當像大禹那樣“使勞者得息,亂者得治”,認為察“圣王之事”得“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由此可知,墨家學派能夠興起的主要原因在于A.恢復前代禮樂制度
B.代表下層平民利益C.強調(diào)社會等級和諧
D.適應兼并戰(zhàn)爭需要√“使勞者得息,亂者得治”“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表明墨子強調(diào)百姓利益,代表小生產(chǎn)者的利益,因此墨家興起的主要原因是代表下層平民利益,故選B項;主張恢復前代禮樂制度的是儒家,墨子主要強調(diào)的是廣大人民百姓的利益,排除A項;強調(diào)社會等級和諧的是儒家,墨子強調(diào)下層民眾的利益,排除C項;主張適應兼并戰(zhàn)爭需要的是法家,墨家強調(diào)“非攻”,排除D項。視角1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內(nèi)涵1命題動態(tài)2341.下表為關于古代民本思想的名句。這說明我國古代言論者名句出處老子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老子》管仲倉廩實則知禮節(jié),衣食足則知榮辱《管子·牧民》孟子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孟子·離婁上》A.民本思想植根于歷史傳統(tǒng)
B.對神崇拜觀念的淡化C.思想家關注民眾政治權利
D.通過隆君以實現(xiàn)重民√根據(jù)材料中的信息可以看出先秦時期思想里面已經(jīng)包含有民本思想的相關信息,說明我國的民本思想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故A項正確;B、C、D三項在材料中并未涉及,故排除。12342.顧炎武認為“今之所謂理學,禪學也”“古之所謂理學,經(jīng)學也”,他重申宋人的見解,認為“理具于吾心,而驗于事物”,要破除今之理學“空談心性”的弊端,必須重新回歸經(jīng)學。據(jù)此可知顧炎武A.主旨在于否定君主專制B.努力倡導經(jīng)世致用之學C.批判理學雜糅佛道思想D.具有近代啟蒙思想意識1234√材料反映的是顧炎武認為要如何治學的問題,未涉及否定君主專制,排除A項;顧炎武批判的是理學空談心性,不務實學,而非批判理學雜糅佛道思想,排除C項;近代啟蒙思想應該體現(xiàn)在反對君主專制,追求自由、平等、民主、科學,推動思想解放,而材料僅涉及治學理念,體現(xiàn)不了近代啟蒙思想,排除D項。12343.公元前4世紀—公元3世紀,漢字傳入朝鮮半島、日本列島和東南亞地區(qū)。后來,各國在漢字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出本國文字,如朝鮮的諺文,日本的假名,越南的喃字。對漢字傳播認識正確的是A.推動了當?shù)氐奈幕涣髋c發(fā)展B.奠定了亞洲儒學文化圈的基礎C.消除了東亞地區(qū)交流的障礙D.便利了中國對鄰國文化的吸收1234視角2中外文化交流命題動態(tài)√材料反映了中國漢字傳入周邊鄰國后,他們在對漢字加以吸收改造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出自己的文字,說明了中國漢字的傳播推動了當?shù)氐奈幕涣髋c發(fā)展,故A項符合題意。12344.明后期,傳教士利瑪竇與徐光啟共同翻譯古希臘數(shù)學家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其創(chuàng)立的點、線、直線、曲線、平行線、角、直角、銳角等名詞一直沿用至今。這表明A.中國傳統(tǒng)科技注入了新的生機B.基督教主動融入中國社會C.西學東漸開啟中國近代化歷程D.近代科學技術在中國產(chǎn)生1234√從材料可知,利瑪竇和徐光啟翻譯的《幾何原本》,創(chuàng)立了中國傳統(tǒng)科技中沒有的名詞,體現(xiàn)的是西方的自然科學被中國傳統(tǒng)科技吸納,為其注入新的生機,故選A項。返回1234課時精練1.(2022·沈陽高三調(diào)研)有人認為中國古代最講“愛”的莫過于墨子,譽之為“世界平等博愛主義第一大家”,這是因為墨子的主張A.代表下層民眾的利益B.強調(diào)愛不分厚薄親疏C.倡導主動地愛護他人D.強調(diào)各國要和平相處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題干講墨子最講“愛”是因為“平等博愛主義”,也就是墨子主張的“兼愛”不分等級差別的愛,故選B項。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2.公元前200年,漢高祖見蕭何負責營建的皇宮極其壯麗,大怒。蕭何說:“非壯麗無以壯威?!睗h高祖大悅。司馬光對此事評論說:“王者以仁義為麗,道德為威,未聞其以宮室填服天下也。”
材料反映出司馬光的價值取向是A.崇儉戒奢
B.崇德愛民C.求真務實
D.兼愛平等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據(jù)材料,蕭何認為宮殿建造“非壯麗無以壯威”,對此司馬光予以否定,據(jù)“王者以仁義為麗,道德為威,未聞其以宮室填服天下也”可知司馬光主張王者應以仁義、道德為本,體現(xiàn)儒家思想的內(nèi)容,故選B項。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3.有學者對《中國歷代名人詞典》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名多取用佛、法、僧、寶、玄、道、之等字,唐代人名多取用文、德、武、儒、雅、士、顏、淵等字。這一變化反映出,魏晉至唐代A.佛道思想逐漸深入底層民眾B.三教合一的趨勢不斷加強C.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儒學中興的跡象D.中外文化交流的趨勢加快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名多取用佛、法、僧、寶、玄、道、之等字,反映了當時佛道興盛對命名的影響,唐代人名多取用文、德、武、儒、雅、士、顏、淵等字,反映了儒學對當時命名的影響增強,從這個變化反映出唐代儒學復興的趨勢,故選C項。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4.唐太宗總結隋朝覆滅的教訓時指出:“凡理國者,務積于人,不在盈其倉庫。古人云:‘百姓不足,君孰與足?’但使倉庫可備兇年,此外何煩儲蓄。”
材料所反映的唐太宗的治國理念是A.民為邦本,本固邦寧B.文德治國,崇儒尊孔C.用法寬簡,完善法制D.內(nèi)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依據(jù)材料,唐太宗在總結隋朝滅亡教訓時指出,治理國家的人,關鍵是藏富于民,而非充盈倉庫,倉庫只需防備兇年就可以了,沒有必要儲蓄那么多,這反映了唐太宗重民的思想,推崇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故選A項。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5.自隋朝開科取士以來,不斷有周邊藩國的質(zhì)子來華學習。唐朝時期,出于“文德綏海內(nèi)”,傳播大唐文化的目的,允許國子監(jiān)接收周邊國家的質(zhì)子留學生。這表明唐朝質(zhì)子來華留學A.擴大了理學對周邊藩國的影響力B.確保了唐王朝對周邊藩國的鉗制C.有利于周邊藩國國家制度的完善D.有利于唐與周邊藩國的平等交往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質(zhì)子留學生大都是王室貴族,學習大唐文化有利于完善其國家制度,故C項正確。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6.下圖為宋代畫家李唐的《采薇圖》,此畫描繪的是殷貴族伯夷和叔齊在殷滅之后因恥食周粟而餓死在首陽山的情景。此作品體現(xiàn)了當時A.政府的文化政策異常嚴酷B.風俗畫成為畫壇的創(chuàng)作主流C.理學思想逐漸趨于世俗化D.士人對理想人格的執(zhí)著追求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該作品寓意堅持氣節(jié),體現(xiàn)宋代士人受到理學重氣節(jié)的影響,對理想人格的執(zhí)著追求,故選D項。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7.1015年進士科考試的題目就出自《中庸》。1027年北宋仁宗賜給新進士的書就是《中庸》,1030年改為賜《大學》,此后兩篇輪流賜給新進士。熙寧(1068—1078)中,《論語》《孟子》開始在科舉考試中各占一道試題。這些舉措A.強化了程朱理學的統(tǒng)治地位B.顯著提升了“四書”的地位C.沖擊了孔子在儒學中的影響D.導致科舉取士制度逐漸僵化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8.朝鮮在15世紀以前使用的文字是漢字,讀的是中國的“四書”“五經(jīng)”,朝鮮文學為漢文學的一支。到了15世紀中葉,朝鮮才創(chuàng)造了自己的文字“諺文”?!爸V文”根據(jù)朝鮮語音,再參考中國的韻書,制成28個字母。從朝鮮的文字發(fā)展可以得出的結論是A.朝鮮文字是從漢字派生而成的B.朝鮮歷史的發(fā)展源遠流長C.朝鮮一直是中國的屬國D.朝鮮的發(fā)展深受中國文明的影響√從朝鮮15世紀以前的發(fā)展和15世紀中葉“諺文”發(fā)明的過程,可以看出中國文明對其影響深遠,故選D項;A項的說法沒有全面反映材料,而且說法不嚴謹,排除;B、C項材料無法體現(xiàn),排除。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9.利瑪竇與徐光啟合譯了古希臘數(shù)學家歐幾里得《幾何原本》的部分內(nèi)容。對于這本書,徐光啟說:“此書為用至廣……竊意百年之后必人人習之,即又以為習之晚也?!边@表明徐光啟A.否定中國傳統(tǒng)數(shù)學成就B.預感到近代中國的落后C.高估了西學東漸的作用D.注意到中國科技的滯后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由徐光啟認為“竊意百年之后必人人習之,即又以為習之晚也”,說明他注意到中國科技與西方的差距,中國落后于西方,故選D項。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0.(2022·宜賓一模)在列強的屢次侵犯之下,近代中國人感受到挫折與沮喪。龔自珍指陳中國本身的毛病在皇帝制度與科舉文化,魏源則從西洋文化制度尋找彼伸我黜的原故。據(jù)此可知,兩人的思想A.側重于引導國人關注世界B.體現(xiàn)了資產(chǎn)階級的政治訴求C.成為洋務運動的理論基礎D.影響了中國近代社會的變革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據(jù)材料“前者指陳中國本身的問題在于皇帝制度與科舉文化;后者則從西洋文化制度尋找彼伸我黜的原故”可知,兩者從內(nèi)外兩個方面分析中國落后的原因,表明兩人的思想都影響了中國近代社會的變革,故選D項。11.(2022·嘉興高三質(zhì)檢)“可以把‘五四’新文化運動看作……南宋、南明時代的讀書人面對異族入侵、國破家亡之際激起的一場場新的思想革命,而西方新思潮的東漸只是為這一場思想文化運動提供了強有力的武器?!闭撜逜.認為新文化運動以救亡圖存為目的B.指出知識分子正式登上近代歷史舞臺C.消弭了新文化運動與五四運動間的差異D.夸大了西方對中國思想解放運動的作用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根據(jù)材料“讀書人面對異族入侵、國破家亡之際激起的一場場新的思想革命”可知五四新文化運動是在民族危機不斷嚴重的背景下發(fā)生的,即以救亡圖存為目的,故選A項。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2.衣俊卿認為當文化危機達到一定的深度,當各種文化反思和文化批評思潮的爭辯與沖突發(fā)展到一定的階段,就會導致一種新的文化模式逐步為人們所認同,以某種方式逐步取代原有的文化模式,成為新的主導性文化模式。這就是文化轉(zhuǎn)型。以下最符合作者觀點的文化模式是A.中體西用
B.維新思想C.三民主義
D.馬克思主義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新文化運動宣揚西方的民主科學,徹底否定了傳統(tǒng)儒家思想,反映的是資本主義文化與封建傳統(tǒng)文化對峙下馬克思主義開始傳播,成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指導思想,故選D項。141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公元630—894年間,日本共向唐朝派出十幾次遣唐使,隨行的還有眾多的留學生。公元645年,日本孝德天皇重用唐朝歸來的留學生高向玄理等人,依照中國唐朝的政治制度,在日本實行改革,史稱“大化改新”。經(jīng)過大化改新后,日本確立了以三省六部制和郡縣制為藍本的中央與地方行政體系,以均田制為藍本的班田收授法,以府兵制為藍本的防人制和以唐律為藍本的律令體系,形成以天皇為核心的封建中央集權體制?!幾酝鮽髑邸队绊懭毡練v史的兩次改革》非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材料二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留日學生情況大事年表非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895年御使楊深秀上奏:日本明治維新功在留學生,請派人赴日學習1896年清朝駐日公使帶13名學生赴日本學習,為中國學生留日之始1898年各省開始派遣留日學生1900年留日學生達140余人,成立勵志會,創(chuàng)辦《譯書匯編》,翻譯歐美啟蒙思想家著作1901年掀起官費、私費留學高潮,東渡日本者占90%以上。秦力山等人在日本創(chuàng)辦《國民報》宣傳革命非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903年留日學生達到1300余人。黃興、陳天華等組織軍國民教育會?!队螌W譯編》《浙江潮》創(chuàng)刊1905年留日學生達到12000余人,以江浙、兩湖、廣東和四川最多。孫中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專題三 主題二 單元教學案例4 機體穩(wěn)態(tài)的體液調(diào)節(jié)及其相關疾病-高中生物單元教學設計
- 第10課 吃飯有講究 (教學設計)2023-2024學年統(tǒng)編版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上冊
- 24 古人談讀書教學設計-2024-2025學年五年級上冊語文統(tǒng)編版
- 滬教版高中信息技術必修 第三章第2節(jié) 2.3信息的發(fā)布與交流 教學設計
- 口語交際:轉(zhuǎn)述(教學設計)-2023-2024學年統(tǒng)編版語文四年級下冊
- 第二章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研究之追及相遇問題 教學設計-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冊
- Unit4聽說課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 2024-2025學年外研版(2024)七年級英語上冊
- 全國清華版信息技術小學二年級上冊新授課 第2課 中華民族網(wǎng)上游-上網(wǎng)搜集資料 教學設計
- 第十二章第一節(jié)《杠桿》教學設計 -2023-2024學年人教版八年級物理下冊
- 11《種樹郭橐駝傳》教學設計 2023-2024學年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
- 《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實務》課件-2.1創(chuàng)新思維訓練 訓練創(chuàng)新思維
- 2025屆高考化學 二輪復習 專題五 離子共存(含解析)
- 能源管理軟件招標模板高效節(jié)能
- 2024年臨床醫(yī)師定期考核必考復習題庫及答案(150題)
- 城鄉(xiāng)環(huán)衛(wèi)保潔投標方案
- 有效喝酒免責協(xié)議書(2篇)
- 2024年中國智能電磁爐市場調(diào)查研究報告
- 廣東省汕頭市潮陽區(qū)2024-2025學年高一數(shù)學上學期期末教學質(zhì)量監(jiān)測試卷
- 統(tǒng)編版語文六年級下冊3《古詩三首》課件
- 廣東清遠人文介紹
- 《黃金基礎知識培訓》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