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津葛根湯-張氏醫(yī)通卷十五-方劑加減變化匯總_第1頁
生津葛根湯-張氏醫(yī)通卷十五-方劑加減變化匯總_第2頁
生津葛根湯-張氏醫(yī)通卷十五-方劑加減變化匯總_第3頁
生津葛根湯-張氏醫(yī)通卷十五-方劑加減變化匯總_第4頁
生津葛根湯-張氏醫(yī)通卷十五-方劑加減變化匯總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82生津葛根湯_張氏醫(yī)通卷十五_方劑加減變化匯總生津葛根湯_張氏醫(yī)通卷十五_方劑加減變化匯總 11. 原方 341.1. 組成:葛根、栝樓根、麥門冬(去心)、生地黃各等分,升麻、甘草(生)各減半。 341.2. 功效:痘瘡發(fā)渴。 341.3. 來源:《張氏醫(yī)通》卷十五。 341.4. 以下方劑相似度只按組成計算,不計劑量。 342. 相似度67%:當歸養(yǎng)心湯 342.1. 組成:當歸身、麥門冬、升麻(炒)、甘草(炙)、人參、生地黃(酒洗)。 342.2. 原方對照:葛根、栝樓根、麥門冬(去心)、生地黃各等分,升麻、甘草(生)各減半。 342.3. 加:當歸身、人參 342.4. 減:葛根、栝樓根 342.5. 功效:女子種痘,經(jīng)水忽行,暴暗不能言語者。 342.6. 來源:《痘疹心法》卷二十三。 343. 相似度67%:葛根解毒湯 343.1. 組成:葛粉、天花粉、麥門冬、生地黃、升麻各等分,甘草減半。 343.2. 原方對照:葛根、栝樓根、麥門冬(去心)、生地黃各等分,升麻、甘草(生)各減半。 343.3. 加:葛粉、天花粉 343.4. 減:葛根、栝樓根 353.5. 功效:痘疹,發(fā)熱時便大渴,熱在里者。 353.6. 來源:《痘疹心法》卷二十二。 354. 相似度67%:栝樓散 354.1. 組成:栝樓根半兩,麥門冬半兩,甘草(炙)半兩,柴胡半兩,葛根半兩,枇杷葉1分(拭去毛,炙黃)。 354.2. 原方對照:葛根、栝樓根、麥門冬(去心)、生地黃各等分,升麻、甘草(生)各減半。 354.3. 加:柴胡、枇杷葉 354.4. 減:生地黃、升麻 354.5. 功效:小兒傷寒,煩躁,熱,大便不止。 354.6. 來源:《幼幼新書》卷十五引丁時發(fā)方。 355. 相似度57%:栝樓根散 355.1. 組成:栝樓根3分,犀角屑3分,川升麻3分,麥門冬(去心)3分,葛根(銼)3分,甘草(炙微赤,銼)3分,梔子仁3分。 355.2. 原方對照:葛根、栝樓根、麥門冬(去心)、生地黃各等分,升麻、甘草(生)各減半。 355.3. 加:犀角屑、川升麻、梔子仁 355.4. 減:生地黃、升麻 355.5. 功效:時氣心脾壅熱,煩悶口干。 355.6. 來源:《圣惠》卷十五。 366. 相似度57%:知母湯 366.1. 組成:知母(焙)半兩,升麻半兩,子芩半兩,葛根(銼)半兩,麥門冬(去心,焙)半兩,甘草(炙)1分,石膏(研)1兩。 366.2. 原方對照:葛根、栝樓根、麥門冬(去心)、生地黃各等分,升麻、甘草(生)各減半。 366.3. 加:知母、子芩、石膏 366.4. 減:栝樓根、生地黃 366.5. 功效:頭痛口干,煩悶寒熱。 366.6. 來源:《圣濟總錄》卷十六。 367. 相似度57%:龍膽湯 367.1. 組成:龍膽(去苗,洗)1兩,犀角(鎊)1兩,生地黃(洗,切)1兩,麥門冬(去心,生用)3分,升麻(銼)半兩,甘草(炙)半兩,牡蠣(慢火炒)1兩半。 367.2. 原方對照:葛根、栝樓根、麥門冬(去心)、生地黃各等分,升麻、甘草(生)各減半。 367.3. 加:龍膽、犀角、牡蠣 367.4. 減:葛根、栝樓根 367.5. 功效:小便赤澀,額上汗出,手足煩熱。 367.6. 來源:《圣濟總錄》卷九十六。 368. 相似度50%:黃連豬肚丸 378.1. 組成:黃連5兩,麥門冬4兩,知母4兩,天花粉4兩,葛根2兩,生地黃2兩。 378.2. 原方對照:葛根、栝樓根、麥門冬(去心)、生地黃各等分,升麻、甘草(生)各減半。 378.3. 加:黃連、知母、天花粉 378.4. 減:栝樓根、升麻、甘草 378.5. 功效:消渴。 378.6. 來源:《魯府禁方》卷二。 379. 相似度50%:黃連散 379.1. 組成:胡黃連1分,葛根(銼)1分,玄參1分,枇杷葉(拭去毛,炙黃)1分,甘草(炙)1分,麥門冬(去心,焙)半兩。 379.2. 原方對照:葛根、栝樓根、麥門冬(去心)、生地黃各等分,升麻、甘草(生)各減半。 379.3. 加:胡黃連、玄參、枇杷葉 379.4. 減:栝樓根、生地黃、升麻 379.5. 功效:小兒渴疳,引飲不止。 379.6. 來源:《普濟方》卷三八二。 3710. 相似度50%:加味導赤散 3710.1. 組成:生地黃、人參、麥門冬、木通、甘草各等分。竹葉10片,燈心7根。 3710.2. 原方對照:葛根、栝樓根、麥門冬(去心)、生地黃各等分,升麻、甘草(生)各減半。 3810.3. 加:人參、木通、燈心 3810.4. 減:葛根、栝樓根、升麻 3810.5. 功效:痘疹小便黃赤,口干煩渴者。 3810.6. 來源:《醫(yī)方考》卷六。 3811. 相似度50%:黃耆湯 3811.1. 組成:黃耆3兩,茯神3兩,栝樓根3兩,甘草3兩,麥門冬3兩,干地黃5兩。 3811.2. 原方對照:葛根、栝樓根、麥門冬(去心)、生地黃各等分,升麻、甘草(生)各減半。 3811.3. 加:黃耆、茯神、干地黃 3811.4. 減:葛根、生地黃、升麻 3811.5. 功效:消渴。 3811.6. 來源:方出《千金》卷二十一,名見《外臺》卷十一。 3812. 相似度50%:黃耆散 3812.1. 組成:黃耆1兩(銼),栝樓根1兩,麥門冬2兩(去心,焙),赤茯苓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3812.2. 原方對照:葛根、栝樓根、麥門冬(去心)、生地黃各等分,升麻、甘草(生)各減半。 3812.3. 加:黃耆、赤茯苓 3912.4. 減:葛根、生地黃、升麻 3912.5. 功效:消渴。飲水過多,煩渴不止。 3912.6. 來源:《圣惠》卷五十三。 3913. 相似度50%:黃耆芍藥湯 3913.1. 組成:黃耆3兩,甘草(炙)2兩,升麻1兩,葛根1兩,白芍藥1兩,羌活半兩。 3913.2. 原方對照:葛根、栝樓根、麥門冬(去心)、生地黃各等分,升麻、甘草(生)各減半。 3913.3. 加:黃耆、白芍藥、羌活 3913.4. 減:栝樓根、麥門冬、生地黃 3913.5. 功效:衄血多歲,面黃,眼澀多眵,手麻。濕,身重,臥起不能。 3913.6. 來源:《蘭室秘藏》卷中。 3914. 相似度50%:黃連葛根湯 3914.1. 組成:黃連(酒炒)、葛根、升麻、甘草。 3914.2. 原方對照:葛根、栝樓根、麥門冬(去心)、生地黃各等分,升麻、甘草(生)各減半。 3914.3. 加:黃連 3914.4. 減:栝樓根、麥門冬、生地黃 3914.5. 功效:麻后泄瀉及便膿血者。 3914.6. 來源:《麻科活人》卷三。 4015. 相似度50%:黃耆湯 4015.1. 組成:黃耆(銼)1兩,葛根(銼)1兩,麥門冬(去心,焙)1兩,黃芩(去黑心)1兩,犀角(鎊)1兩,升麻1兩,甘草(炙)1兩,木香半兩。 4015.2. 原方對照:葛根、栝樓根、麥門冬(去心)、生地黃各等分,升麻、甘草(生)各減半。 4015.3. 加:黃耆、黃芩、犀角、木香 4015.4. 減:栝樓根、生地黃 4015.5. 功效:小兒瘡腫癰疽。 4015.6. 來源:《圣濟總錄》卷一八二。 4016. 相似度50%:黃耆湯 4016.1. 組成:黃耆(銼)1兩,栝樓根1兩,赤茯苓(去黑皮)半兩,甘草(炙)半兩,麥門冬(去心,焙)1兩半。 4016.2. 原方對照:葛根、栝樓根、麥門冬(去心)、生地黃各等分,升麻、甘草(生)各減半。 4016.3. 加:黃耆、赤茯苓 4016.4. 減:葛根、生地黃、升麻 4016.5. 功效:暴渴。 4016.6. 來源:《圣濟總錄》卷五十九。 4017. 相似度50%:黃耆散 4017.1. 組成:黃耆1兩(銼),麥門冬1兩(去心),栝樓根1兩,甘草半兩(銼,生用)。 4117.2. 原方對照:葛根、栝樓根、麥門冬(去心)、生地黃各等分,升麻、甘草(生)各減半。 4117.3. 加:黃耆 4117.4. 減:葛根、生地黃、升麻 4117.5. 功效:熱病煩渴,日夜吃水。 4117.6. 來源:《圣惠》卷十七。 4118. 相似度50%:黃耆飲 4118.1. 組成:黃耆3兩,茯神3兩(去水),栝樓根3兩,麥門冬3兩(去心,焙),甘草(炙)3兩,生干地黃(切,焙)4兩。 4118.2. 原方對照:葛根、栝樓根、麥門冬(去心)、生地黃各等分,升麻、甘草(生)各減半。 4118.3. 加:黃耆、茯神、生干地黃 4118.4. 減:葛根、生地黃、升麻 4118.5. 功效:膈消,胸中煩渴。 4118.6. 來源:《圣濟總錄》卷四十九。 4119. 相似度50%:胡黃連散 4119.1. 組成:胡黃連1分,葛根(銼)1分,玄參1分,枇杷葉(拭去毛,炙黃)1分,甘草(炙)1分,麥門冬(去心,焙)半兩。 4119.2. 原方對照:葛根、栝樓根、麥門冬(去心)、生地黃各等分,升麻、甘草(生)各減半。 4219.3. 加:胡黃連、玄參、枇杷葉 4219.4. 減:栝樓根、生地黃、升麻 4219.5. 功效:小兒疳渴,引飲不止。 4219.6. 來源:《圣濟總錄》卷一七二。 4220. 相似度50%:黃芩飲 4220.1. 組成:黃芩(去黑心)3分,桑根白皮(銼)3分,葛根(銼)1兩,麥門冬(去心,焙)1兩,甘草(炙)半兩。 4220.2. 原方對照:葛根、栝樓根、麥門冬(去心)、生地黃各等分,升麻、甘草(生)各減半。 4220.3. 加:黃芩、桑根白皮 4220.4. 減:栝樓根、生地黃、升麻 4220.5. 功效:傷寒汗后煩熱,燥渴不止。 4220.6. 來源:《圣濟總錄》卷二十三。 4221. 相似度50%:葛根湯 4221.1. 組成:葛根1兩,人參1兩,麥門冬半兩,甘草(炙)半兩,白茯苓半兩,澤瀉半兩。 4221.2. 原方對照:葛根、栝樓根、麥門冬(去心)、生地黃各等分,升麻、甘草(生)各減半。 4221.3. 加:人參、白茯苓、澤瀉 4321.4. 減:栝樓根、生地黃、升麻 4321.5. 功效:小兒傷寒,體熱煩渴。 4321.6. 來源:《幼幼新書》卷十五引張渙方。 4322. 相似度50%:加味升葛湯 4322.1. 組成:升麻1錢半,葛根1錢,白芍1錢,甘草1錢,黃芩1錢,梔子1錢。 4322.2. 原方對照:葛根、栝樓根、麥門冬(去心)、生地黃各等分,升麻、甘草(生)各減半。 4322.3. 加:白芍、黃芩、梔子 4322.4. 減:栝樓根、麥門冬、生地黃 4322.5. 功效:傷寒陽毒發(fā)斑。 4322.6. 來源:《會約》卷四。 4323. 相似度50%:加味升麻湯 4323.1. 組成:升麻1錢,葛根1錢,赤芍1錢,甘草1錢,石膏2錢,薄荷3分。 4323.2. 原方對照:葛根、栝樓根、麥門冬(去心)、生地黃各等分,升麻、甘草(生)各減半。 4323.3. 加:赤芍、石膏、薄荷 4323.4. 減:栝樓根、麥門冬、生地黃 4323.5. 功效:頭痛屬胃火上沖者,其脈洪大,口渴飲冷,頭筋扛起。 4323.6. 來源:《醫(yī)學心悟》卷三。 4424. 相似度50%:栝樓葛根湯 4424.1. 組成:石膏、甘草、人參、栝樓根、葛根、防風。 4424.2. 原方對照:葛根、栝樓根、麥門冬(去心)、生地黃各等分,升麻、甘草(生)各減半。 4424.3. 加:石膏、人參、防風 4424.4. 減:麥門冬、生地黃、升麻 4424.5. 功效:風溫,無大熱而渴。 4424.6. 來源:《張氏醫(yī)通》卷十六。 4425. 相似度50%:栝樓根湯 4425.1. 組成:栝樓根3分,石膏2兩,人參半兩,防風半兩,甘草半兩(炙),葛根1兩半(生用,干者只3錢)。 4425.2. 原方對照:葛根、栝樓根、麥門冬(去心)、生地黃各等分,升麻、甘草(生)各減半。 4425.3. 加:石膏、人參、防風 4425.4. 減:麥門冬、生地黃、升麻 4425.5. 功效:風溫渴甚。 4425.6. 來源:《類證活人書》卷十七。 4426. 相似度50%:栝樓散 4426.1. 組成:栝樓根8分,麥門冬8分,鉛丹8分,茯神(一作茯苓)6分,甘草6分。 4526.2. 原方對照:葛根、栝樓根、麥門冬(去心)、生地黃各等分,升麻、甘草(生)各減半。 4526.3. 加:鉛丹、茯神 4526.4. 減:葛根、生地黃、升麻 4526.5. 功效:消渴。 4526.6. 來源:方出《千金》卷二十一,名見《外臺》卷十一。 4527. 相似度50%:栝樓湯 4527.1. 組成:栝樓根3兩,桑根白皮(細銼)3兩,麥門冬(去心,焙)1兩,葛根(銼)2兩。 4527.2. 原方對照:葛根、栝樓根、麥門冬(去心)、生地黃各等分,升麻、甘草(生)各減半。 4527.3. 加:桑根白皮 4527.4. 減:生地黃、升麻、甘草 4527.5. 功效:飲酒發(fā)渴,又欲飲酒。 4527.6. 來源:《圣濟總錄》卷一四六。 4528. 相似度50%:連翹升麻湯 4528.1. 組成:升麻、葛根、芍藥、連翹、甘草各等分。 4528.2. 原方對照:葛根、栝樓根、麥門冬(去心)、生地黃各等分,升麻、甘草(生)各減半。 4628.3. 加:芍藥、連翹 4628.4. 減:栝樓根、麥門冬、生地黃 4628.5. 功效:小兒瘡疹。一發(fā)便密如針頭,形勢重者。 4628.6. 來源:《醫(yī)方類聚》卷二六五引《瘡疹方》。 4629. 相似度50%:連翹升麻湯 4629.1. 組成:連翹1錢,升麻1錢,黃芩1錢,葛根1錢,麥門冬(去心)2錢。 4629.2. 原方對照:葛根、栝樓根、麥門冬(去心)、生地黃各等分,升麻、甘草(生)各減半。 4629.3. 加:連翹、黃芩 4629.4. 減:栝樓根、生地黃、甘草 4629.5. 功效:痘一發(fā),密如針頭,形勢重者。 4629.6. 來源:《赤水玄珠》卷二十八。 4630. 相似度50%:黃芩湯 4630.1. 組成:黃芩(去黑心)半兩,大青半兩,山梔子仁半兩,甘草(炙,銼)半兩,升麻3分,麥門冬(去心,焙)3分。 4630.2. 原方對照:葛根、栝樓根、麥門冬(去心)、生地黃各等分,升麻、甘草(生)各減半。 4630.3. 加:黃芩、大青、山梔子仁 4630.4. 減:葛根、栝樓根、生地黃 4730.5. 功效:傷寒后毒氣上攻,咽喉瘡痛,口瘡,煩躁頭痛。 4730.6. 來源:《圣濟總錄》卷三十二。 4731. 相似度50%:干葛清胃湯 4731.1. 組成:升麻、葛根、甘草、川黃連。 4731.2. 原方對照:葛根、栝樓根、麥門冬(去心)、生地黃各等分,升麻、甘草(生)各減半。 4731.3. 加:川黃連 4731.4. 減:栝樓根、麥門冬、生地黃 4731.5. 功效:酒積腹痛,口苦舌干者。 4731.6. 來源:《癥因脈治》卷四。 4732. 相似度50%:白術湯 4732.1. 組成:白術1兩,葛根1兩,升麻半兩,黃芩半兩,芍藥2兩,甘草2錢半。 4732.2. 原方對照:葛根、栝樓根、麥門冬(去心)、生地黃各等分,升麻、甘草(生)各減半。 4732.3. 加:白術、黃芩、芍藥 4732.4. 減:栝樓根、麥門冬、生地黃 4732.5. 功效:破傷風,大汗不止,筋攣搐搦。 4732.6. 來源:《保命集》卷中。 4733. 相似度50%:百合散 4833.1. 組成:百合1兩,栝樓根1兩,牡蠣3分(燒為粉),梔子仁3分,麥門冬3分(去心,焙),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4833.2. 原方對照:葛根、栝樓根、麥門冬(去心)、生地黃各等分,升麻、甘草(生)各減半。 4833.3. 加:百合、牡蠣、梔子仁 4833.4. 減:葛根、生地黃、升麻 4833.5. 功效:傷寒百合病,一月不解,變?nèi)缈始病?4833.6. 來源:《圣惠》卷十三。 4834. 相似度50%:半夏散 4834.1. 組成:半夏1兩(湯洗7遍去滑),麥門冬1兩(去心),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青竹茹半兩,葛根1兩,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 4834.2. 原方對照:葛根、栝樓根、麥門冬(去心)、生地黃各等分,升麻、甘草(生)各減半。 4834.3. 加:半夏、青竹茹、陳橘皮 4834.4. 減:栝樓根、生地黃、升麻 4834.5. 功效:熱病,客熱在臟,干嘔,口中多痰,喘急煩悶,不能飲食。 4834.6. 來源:《圣惠》卷十七。 4835. 相似度50%:陳橘皮散 4835.1. 組成: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1兩,麥門冬(去心)1兩,人參(去蘆頭)1兩,甘草(炙微赤,銼)1兩,葛根(銼)1兩。 4935.2. 原方對照:葛根、栝樓根、麥門冬(去心)、生地黃各等分,升麻、甘草(生)各減半。 4935.3. 加:陳橘皮、人參 4935.4. 減:栝樓根、生地黃、升麻 4935.5. 功效:時氣壯熱,嘔逆不下食。 4935.6. 來源:《圣惠》卷十五。 4936. 相似度50%:除熱清肺湯 4936.1. 組成:石膏3錢,黑參1錢,生地黃1錢,赤芍1錢,貝母1錢,栝樓根1錢,麥門冬(去心)1錢半,甘草5分。 4936.2. 原方對照:葛根、栝樓根、麥門冬(去心)、生地黃各等分,升麻、甘草(生)各減半。 4936.3. 加:石膏、黑參、赤芍、貝母 4936.4. 減:葛根、升麻 4936.5. 功效:麻疹盡透,而壯熱咳嗽,大便秘結(jié)。 4936.6. 來源:《張氏醫(yī)通》卷十五。 4937. 相似度50%:導赤散 4937.1. 組成:人參、木通、麥門冬(去心)、生地黃、甘草(炙)各等分。 4937.2. 原方對照:葛根、栝樓根、麥門冬(去心)、生地黃各等分,升麻、甘草(生)各減半。 5037.3. 加:人參、木通 5037.4. 減:葛根、栝樓根、升麻 5037.5. 功效:小兒瘡疹,心經(jīng)蘊熱,睡臥不寧,煩躁而小便不利,面赤多渴,貪食乳者。 5037.6. 來源:《奇效良方》卷六十五。 5038. 相似度50%:地骨皮湯 5038.1. 組成:地骨皮(去土)半兩,人參半兩,甘草(炙,銼)半兩,柴胡(去苗)半兩,葛根(銼)半兩,麥門冬(去心,焙)半兩。 5038.2. 原方對照:葛根、栝樓根、麥門冬(去心)、生地黃各等分,升麻、甘草(生)各減半。 5038.3. 加:地骨皮、人參、柴胡 5038.4. 減:栝樓根、生地黃、升麻 5038.5. 功效:風熱毒氣,身體煩熱,頭目不利,口干舌澀,夜臥不安。兼解利傷寒汗后,余熱煩躁。 5038.6. 來源:《圣濟總錄》卷十二。 5039. 相似度50%:地黃湯 5039.1. 組成:生地黃2兩(切),甘草(炙,銼)半兩,大黃半兩,升麻3分,車前子1兩。 5039.2. 原方對照:葛根、栝樓根、麥門冬(去心)、生地黃各等分,升麻、甘草(生)各減半。 5139.3. 加:大黃、車前子 5139.4. 減:葛根、栝樓根、麥門冬 5139.5. 功效:傷寒后,心脾虛熱,舌根腫塞,喉痹。 5139.6. 來源:《圣濟總錄》卷三十二。 5140. 相似度50%:發(fā)表丸 5140.1. 組成:甘草4兩,麻黃4兩,升麻4兩,葛根4兩,蒼術2兩。 5140.2. 原方對照:葛根、栝樓根、麥門冬(去心)、生地黃各等分,升麻、甘草(生)各減半。 5140.3. 加:麻黃、蒼術 5140.4. 減:栝樓根、麥門冬、生地黃 5140.5. 功效:傷寒無汗,頭疼發(fā)熱,身痛口干。 5140.6. 來源:《壽世保元》卷二。 5141. 相似度50%:防風敗毒飲 5141.1. 組成:升麻、葛根、防風、赤芍、甘草。 5141.2. 原方對照:葛根、栝樓根、麥門冬(去心)、生地黃各等分,升麻、甘草(生)各減半。 5141.3. 加:防風、赤芍 5141.4. 減:栝樓根、麥門冬、生地黃 5241.5. 功效:痘發(fā)癮疹及麻疹發(fā)熱。 5241.6. 來源:《萬氏家抄方》卷六。 5242. 相似度50%:葛根湯 5242.1. 組成:葛根(炙)1兩,赤茯苓(去黑皮)1兩半,麥門冬(去心,焙)1兩半,甘草(炙,銼)1兩。 5242.2. 原方對照:葛根、栝樓根、麥門冬(去心)、生地黃各等分,升麻、甘草(生)各減半。 5242.3. 加:赤茯苓 5242.4. 減:栝樓根、生地黃、升麻 5242.5. 功效:骨蒸熱,煩渴,嘔逆不下食。 5242.6. 來源:《圣濟總錄》卷九十三。 5243. 相似度50%:干地黃湯 5243.1. 組成:生干地黃3兩,麥門冬(去心,焙)3兩,栝樓根3兩,甘草(炙,銼)1兩,枳殼(去瓤,麩炒)1兩,黃芩(去黑心)1兩。 5243.2. 原方對照:葛根、栝樓根、麥門冬(去心)、生地黃各等分,升麻、甘草(生)各減半。 5243.3. 加:生干地黃、枳殼、黃芩 5243.4. 減:葛根、生地黃、升麻 5243.5. 功效:食亦。胃熱善食而瘦。 5243.6. 來源:《圣濟總錄》卷四十七。 5344. 相似度50%:桂枝葛根湯 5344.1. 組成:桂枝1錢,葛根1錢,赤芍藥1錢,升麻1錢,防風1錢,甘草1錢。 5344.2. 原方對照:葛根、栝樓根、麥門冬(去心)、生地黃各等分,升麻、甘草(生)各減半。 5344.3. 加:桂枝、赤芍藥、防風 5344.4. 減:栝樓根、麥門冬、生地黃 5344.5. 功效:小兒癍疹初發(fā),如時大寒,則腠理閉密,氣血凝澀,防其發(fā)泄得遲,有毒氣壅遏之變。 5344.6. 來源:《準繩_幼科》卷四。 5345. 相似度50%:甘草湯 5345.1. 組成:甘草(炙,銼)2兩,栝樓根2兩,麥門冬(去心,焙)2分,半夏(湯洗去滑7遍,曬干,麩炒)2兩半。 5345.2. 原方對照:葛根、栝樓根、麥門冬(去心)、生地黃各等分,升麻、甘草(生)各減半。 5345.3. 加:半夏 5345.4. 減:葛根、生地黃、升麻 5345.5. 功效:胃熱干渴。 5345.6. 來源:《圣濟總錄》卷五十九。 5346. 相似度50%:甘草丸 5346.1. 組成:甘草3分(炙微赤,銼),人參3分(去蘆頭),麥門冬1兩半(去心,焙),烏梅肉3分(微炒),栝樓根3分,寒水石1兩。 5446.2. 原方對照:葛根、栝樓根、麥門冬(去心)、生地黃各等分,升麻、甘草(生)各減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