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膏湯-圣濟總錄卷二十四-方劑加減變化匯總_第1頁
石膏湯-圣濟總錄卷二十四-方劑加減變化匯總_第2頁
石膏湯-圣濟總錄卷二十四-方劑加減變化匯總_第3頁
石膏湯-圣濟總錄卷二十四-方劑加減變化匯總_第4頁
石膏湯-圣濟總錄卷二十四-方劑加減變化匯總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24石膏湯_圣濟總錄卷二十四_方劑加減變化匯總石膏湯_圣濟總錄卷二十四_方劑加減變化匯總 11. 原方 111.1. 組成:石膏2兩,人參半兩,貝母(炮,去心)半兩,麥門冬(去心,焙)3分,赤茯苓(去黑皮)3分。 111.2. 功效:傷寒肺熱,咳嗽頭痛。 111.3. 來源:《圣濟總錄》卷二十四。 111.4. 以下方劑相似度只按組成計算,不計劑量。 112. 相似度60%:麥門冬湯 112.1. 組成:麥門冬(去心,焙)2兩,赤茯苓(去黑皮)1兩半,人參1兩,桑根白皮(銼,炒)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半兩。 112.2. 原方對照:石膏2兩,人參半兩,貝母(炮,去心)半兩,麥門冬(去心,焙)3分,赤茯苓(去黑皮)3分。 112.3. 加:桑根白皮、陳橘皮 112.4. 減:石膏、貝母 112.5. 功效:肺熱氣滿。 112.6. 來源:《圣濟總錄》卷四十九。 113. 相似度60%:貝母散 113.1. 組成:貝母1兩(煨微黃),紫菀3分(去苗土),麥門冬1兩半(去心,焙),人參3分,杏仁3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113.2. 原方對照:石膏2兩,人參半兩,貝母(炮,去心)半兩,麥門冬(去心,焙)3分,赤茯苓(去黑皮)3分。 113.3. 加:紫菀、杏仁 123.4. 減:石膏、赤茯苓 123.5. 功效:咳嗽上氣,喘急失聲。 123.6. 來源:《圣惠》卷四十六。 124. 相似度60%:蘆參湯 124.1. 組成:蘆根(銼)2兩,人參1兩,麥門冬(去心,焙)1兩,赤茯苓(去黑皮)1兩,枇杷葉(拭去毛,炙)1分。 124.2. 原方對照:石膏2兩,人參半兩,貝母(炮,去心)半兩,麥門冬(去心,焙)3分,赤茯苓(去黑皮)3分。 124.3. 加:蘆根、枇杷葉 124.4. 減:石膏、貝母 124.5. 功效:傷寒后霍亂,心煩干嘔。 124.6. 來源:《圣濟總錄》卷二十六。 125. 相似度60%:麥門冬散 125.1. 組成:麥門冬1兩(去心),五味子1兩,人參1兩(去蘆頭),甘草1兩(炙微赤,銼),石膏2兩。 125.2. 原方對照:石膏2兩,人參半兩,貝母(炮,去心)半兩,麥門冬(去心,焙)3分,赤茯苓(去黑皮)3分。 125.3. 加:五味子、甘草 125.4. 減:貝母、赤茯苓 125.5. 功效:時氣壯熱煩渴。 135.6. 來源:《圣惠》卷十六。 136. 相似度60%:人參湯 136.1. 組成:人參1兩,麥門冬(去心,焙)1兩,五味子(炒)1兩,石膏(碎)1兩,甘草(炙)半兩。 136.2. 原方對照:石膏2兩,人參半兩,貝母(炮,去心)半兩,麥門冬(去心,焙)3分,赤茯苓(去黑皮)3分。 136.3. 加:五味子、甘草 136.4. 減:貝母、赤茯苓 136.5. 功效:傷寒下后;發(fā)熱煩渴。 136.6. 來源:《圣濟總錄》卷二十三。 137. 相似度60%:竹葉石膏湯 137.1. 組成:竹葉3錢,石膏(煅)3錢,甘草2錢,人參2錢,麥門冬5錢。 137.2. 原方對照:石膏2兩,人參半兩,貝母(炮,去心)半兩,麥門冬(去心,焙)3分,赤茯苓(去黑皮)3分。 137.3. 加:竹葉、甘草 137.4. 減:貝母、赤茯苓 137.5. 功效:小兒胃經氣虛內熱,患瘡作渴。 137.6. 來源:《保嬰撮要》卷十五。 138. 相似度60%:五味麥門冬湯 148.1. 組成:麥門冬(去心)1兩,五味子1兩,人參1兩,甘草(炙)1兩,石膏(碎)1兩。 148.2. 原方對照:石膏2兩,人參半兩,貝母(炮,去心)半兩,麥門冬(去心,焙)3分,赤茯苓(去黑皮)3分。 148.3. 加:五味子、甘草 148.4. 減:貝母、赤茯苓 148.5. 功效:傷寒下后,煩熱口渴。 148.6. 來源:《外臺》卷二引《深師方》。 149. 相似度57%:犀角散 149.1. 組成:犀角屑1兩,人參3分(去蘆頭),麥門冬3分(去心),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知母半兩,赤茯苓3分,石膏2兩。 149.2. 原方對照:石膏2兩,人參半兩,貝母(炮,去心)半兩,麥門冬(去心,焙)3分,赤茯苓(去黑皮)3分。 149.3. 加:犀角屑、甘草、知母 149.4. 減:貝母 149.5. 功效:熱病。四肢煩悶,壯熱頭痛,口舌干燥。 149.6. 來源:《圣惠》卷十七。 1410. 相似度50%:八物麥門冬飲 1410.1. 組成:麥門冬3兩(去心),甘草(炙)1分,人參1分,紫菀2兩,升麻2兩,貝母1分半。 1510.2. 原方對照:石膏2兩,人參半兩,貝母(炮,去心)半兩,麥門冬(去心,焙)3分,赤茯苓(去黑皮)3分。 1510.3. 加:甘草、紫菀、升麻 1510.4. 減:石膏、赤茯苓 1510.5. 功效:小兒天行壯熱,咳嗽心煩。 1510.6. 來源:《活人書》卷二十。 1511. 相似度50%:柴胡散 1511.1. 組成:柴胡2分(去苗),黃芩1兩,人參半兩(去蘆頭),甘草半兩(炙微赤,銼),赤茯苓半兩,麥門冬半兩(去心,焙)。 1511.2. 原方對照:石膏2兩,人參半兩,貝母(炮,去心)半兩,麥門冬(去心,焙)3分,赤茯苓(去黑皮)3分。 1511.3. 加:柴胡、黃芩、甘草 1511.4. 減:石膏、貝母 1511.5. 功效:小兒腹中有伏熱,溫壯來去。 1511.6. 來源:《圣惠》卷八十二。 1512. 相似度50%:赤茯苓散 1512.1. 組成:赤茯苓1兩,白術1兩,麥門冬(去心)1兩,人參(去蘆頭)1兩,黃耆(銼)1兩,半夏半兩(湯浸7遍去滑)。 1512.2. 原方對照:石膏2兩,人參半兩,貝母(炮,去心)半兩,麥門冬(去心,焙)3分,赤茯苓(去黑皮)3分。 1612.3. 加:白術、黃耆、半夏 1612.4. 減:石膏、貝母 1612.5. 功效:妊娠10月,傷寒煩熱,吐逆,不欲飲食。 1612.6. 來源:《圣惠》卷七十四。 1613. 相似度50%:赤茯苓散 1613.1. 組成:赤茯苓1兩,貝母1兩(煨微黃),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紫蘇莖葉1兩,杏仁2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人參1兩(去蘆頭)。 1613.2. 原方對照:石膏2兩,人參半兩,貝母(炮,去心)半兩,麥門冬(去心,焙)3分,赤茯苓(去黑皮)3分。 1613.3. 加:陳橘皮、紫蘇莖葉、杏仁 1613.4. 減:石膏、麥門冬 1613.5. 功效:咳嗽忽不順,嘔吐不下食。 1613.6. 來源:《圣惠》卷四十六。 1614. 相似度50%:赤茯苓湯 1614.1. 組成:赤茯苓(去黑皮)1分,凝水石(研)1分,龍齒(研)半兩,石膏(碎)1兩,麥門冬(去心,焙)3分,升麻3分。 1614.2. 原方對照:石膏2兩,人參半兩,貝母(炮,去心)半兩,麥門冬(去心,焙)3分,赤茯苓(去黑皮)3分。 1714.3. 加:凝水石、龍齒、升麻 1714.4. 減:人參、貝母 1714.5. 功效:小兒驚熱,神氣不安,手足掣縮。 1714.6. 來源:《圣濟總錄》卷一六九。 1715. 相似度50%:赤茯苓湯 1715.1. 組成:赤茯苓(去黑皮)1兩半,石膏1兩,犀角屑1兩,升麻1兩半,麥門冬(去心,焙)1兩半,木香1兩半。 1715.2. 原方對照:石膏2兩,人參半兩,貝母(炮,去心)半兩,麥門冬(去心,焙)3分,赤茯苓(去黑皮)3分。 1715.3. 加:犀角屑、升麻、木香 1715.4. 減:人參、貝母 1715.5. 功效:腳氣沖心,煩悶膝痛。 1715.6. 來源:《圣濟總錄》卷八十二。 1716. 相似度50%:茯苓湯 1716.1. 組成:柴胡、麥門冬(去心)、人參、赤茯苓、甘草、黃芩。 1716.2. 原方對照:石膏2兩,人參半兩,貝母(炮,去心)半兩,麥門冬(去心,焙)3分,赤茯苓(去黑皮)3分。 1716.3. 加:柴胡、甘草、黃芩 1716.4. 減:石膏、貝母 1816.5. 功效:嬰孩溫壯,伏熱來去。 1816.6. 來源:《馮氏錦囊秘錄》卷四。 1817. 相似度50%:葛根湯 1817.1. 組成:葛根(銼)半兩,赤茯苓(去黑皮)半兩,麥門冬(去心,焙)半兩,甘草(炙,銼)半兩,黃耆半兩,人參3分。 1817.2. 原方對照:石膏2兩,人參半兩,貝母(炮,去心)半兩,麥門冬(去心,焙)3分,赤茯苓(去黑皮)3分。 1817.3. 加:葛根、甘草、黃耆 1817.4. 減:石膏、貝母 1817.5. 功效:骨蒸煩渴,嘔不下食,四肢發(fā)熱。 1817.6. 來源:《圣濟總錄》卷九十三。 1818. 相似度50%:理中湯 1818.1. 組成:人參1兩(去蘆頭),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白術3分,干姜半兩(炮裂,銼),赤茯苓半兩,麥門冬半兩(去心)。 1818.2. 原方對照:石膏2兩,人參半兩,貝母(炮,去心)半兩,麥門冬(去心,焙)3分,赤茯苓(去黑皮)3分。 1818.3. 加:甘草、白術、干姜 1818.4. 減:石膏、貝母 1818.5. 功效:霍亂吐瀉,心煩筑悸。 1818.6. 來源:《圣惠》卷四十七。 1919. 相似度50%:麥門冬湯 1919.1. 組成:麥門冬1錢,人參1錢,甘菊1錢,赤芍藥1錢,赤茯苓1錢,升麻1錢,甘草5分,石膏3錢。 1919.2. 原方對照:石膏2兩,人參半兩,貝母(炮,去心)半兩,麥門冬(去心,焙)3分,赤茯苓(去黑皮)3分。 1919.3. 加:甘菊、赤芍藥、升麻、甘草 1919.4. 減:貝母 1919.5. 功效:小兒癍疹,煩渴吐瀉,及痂后余熱。 1919.6. 來源:《準繩_幼科》卷五。 1920. 相似度50%:麥門冬散 1920.1. 組成:麥門冬1兩(去心),人參3分(去蘆頭),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赤茯苓3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阿膠3分(搗碎,炒令黃燥)。 1920.2. 原方對照:石膏2兩,人參半兩,貝母(炮,去心)半兩,麥門冬(去心,焙)3分,赤茯苓(去黑皮)3分。 1920.3. 加:陳橘皮、甘草、阿膠 1920.4. 減:石膏、貝母 1920.5. 功效:妊娠阻病,服不安,寒熱嘔逆,氣滿不思飲食。 1920.6. 來源:《圣惠》卷七十五。 1921. 相似度50%:豬苓散 2021.1. 組成:豬苓3分(去黑皮),麥門冬1兩(去心),人參3分(去蘆頭),石膏2兩,甘草3分(炙微赤,銼),茅根3分(銼)。 2021.2. 原方對照:石膏2兩,人參半兩,貝母(炮,去心)半兩,麥門冬(去心,焙)3分,赤茯苓(去黑皮)3分。 2021.3. 加:豬苓、甘草、茅根 2021.4. 減:貝母、赤茯苓 2021.5. 功效:熱病,煩渴不止,或時頭痛干嘔。 2021.6. 來源:《圣惠》卷十七。 2022. 相似度50%:竹葉湯 2022.1. 組成:竹葉2-7片(細切),石膏2兩,人參1兩,麥門冬1兩(去心),半夏1兩(湯洗7遍去滑),甘草1兩(炙微赤)。 2022.2. 原方對照:石膏2兩,人參半兩,貝母(炮,去心)半兩,麥門冬(去心,焙)3分,赤茯苓(去黑皮)3分。 2022.3. 加:竹葉、半夏、甘草 2022.4. 減:貝母、赤茯苓 2022.5. 功效:諸虛煩熱,與傷寒相似,其身不疼痛,不惡寒,脈不緊數;暑熱煩躁。 2022.6. 來源:《醫(yī)方類聚》卷五十四引《神巧萬全方》。 2023. 相似度50%:枇杷葉散 2123.1. 組成:枇杷葉3分(拭去毛,炙微黃),麥門冬3分(去心),葛根3分(銼),人參3分(去蘆頭),赤茯苓半兩,甘草1分(炙微赤,銼)。 2123.2. 原方對照:石膏2兩,人參半兩,貝母(炮,去心)半兩,麥門冬(去心,焙)3分,赤茯苓(去黑皮)3分。 2123.3. 加:枇杷葉、葛根、甘草 2123.4. 減:石膏、貝母 2123.5. 功效:傷寒干嘔,煩渴不止。 2123.6. 來源:《圣惠》卷十一。 2124. 相似度50%:人參桂心散 2124.1. 組成:人參(去蘆)1兩,赤茯苓1兩,檳榔1兩,麥門冬1兩,橘紅1兩,桂心7錢半。 2124.2. 原方對照:石膏2兩,人參半兩,貝母(炮,去心)半兩,麥門冬(去心,焙)3分,赤茯苓(去黑皮)3分。 2124.3. 加:檳榔、橘紅、桂心 2124.4. 減:石膏、貝母 2124.5. 功效:腳氣,嘔逆心煩不能飲食。 2124.6. 來源:《景岳全書》卷五十四。 2125. 相似度50%:人參散 2125.1. 組成:人參1兩(去蘆頭),赤茯苓1兩,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檳榔1兩,麥門冬1兩(去心),桂心3分。 2225.2. 原方對照:石膏2兩,人參半兩,貝母(炮,去心)半兩,麥門冬(去心,焙)3分,赤茯苓(去黑皮)3分。 2225.3. 加:陳橘皮、檳榔、桂心 2225.4. 減:石膏、貝母 2225.5. 功效:腳氣嘔逆,心亂,不能下食。 2225.6. 來源:《圣惠》卷四十五。 2226. 相似度50%:人參飲子 2226.1. 組成:人參1兩(去蘆頭),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生姜2兩,赤茯苓1兩,葛根1兩,麥門冬1兩(去白)。 2226.2. 原方對照:石膏2兩,人參半兩,貝母(炮,去心)半兩,麥門冬(去心,焙)3分,赤茯苓(去黑皮)3分。 2226.3. 加:陳橘皮、生姜、葛根 2226.4. 減:石膏、貝母 2226.5. 功效:熱病壯熱,嘔逆,不下飲食。 2226.6. 來源:《圣惠》卷十七。 2227. 相似度50%:人參竹葉湯 2227.1. 組成:石膏5錢,人參2錢,甘草7分,麥門冬1錢5分,淡竹葉4片,粳米1撮。 2227.2. 原方對照:石膏2兩,人參半兩,貝母(炮,去心)半兩,麥門冬(去心,焙)3分,赤茯苓(去黑皮)3分。 2327.3. 加:甘草、淡竹葉、粳米 2327.4. 減:貝母、赤茯苓 2327.5. 功效:虛煩,外亦發(fā)熱,有類傷寒初癥,但頭身不痛,不惡寒,脈不緊數,但浮而無力。 2327.6. 來源:《玉案》卷二。 2328. 相似度50%:生干地黃散 2328.1. 組成:生干地黃1兩,赤茯苓1兩,麥門冬3分(去心),葛根半兩(銼),石膏1兩(細研),甘草1分(炙微赤,銼)。 2328.2. 原方對照:石膏2兩,人參半兩,貝母(炮,去心)半兩,麥門冬(去心,焙)3分,赤茯苓(去黑皮)3分。 2328.3. 加:生干地黃、葛根、甘草 2328.4. 減:人參、貝母 2328.5. 功效:產后煩渴壯熱,不思飲食。 2328.6. 來源:《圣惠》卷七十九。 2329. 相似度50%:竹葉石膏湯 2329.1. 組成:石膏5分,人參2錢,甘草7分,麥門冬1錢半,淡竹葉14片,糯米1撮。 2329.2. 原方對照:石膏2兩,人參半兩,貝母(炮,去心)半兩,麥門冬(去心,焙)3分,赤茯苓(去黑皮)3分。 2429.3. 加:甘草、淡竹葉、糯米 2429.4. 減:貝母、赤茯苓 2429.5. 功效:溫病表癥已解,邪毒未除,熱結在內,心胸頓滿,渴甚飲水無度。 2429.6. 來源:《玉案》卷二。 24原方組成:石膏2兩,人參半兩,貝母(炮,去心)半兩,麥門冬(去心,焙)3分,赤茯苓(去黑皮)3分。功效:傷寒肺熱,咳嗽頭痛。來源:《圣濟總錄》卷二十四。以下方劑相似度只按組成計算,不計劑量。相似度60%:麥門冬湯組成:麥門冬(去心,焙)2兩,赤茯苓(去黑皮)1兩半,人參1兩,桑根白皮(銼,炒)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半兩。原方對照:石膏2兩,人參半兩,貝母(炮,去心)半兩,麥門冬(去心,焙)3分,赤茯苓(去黑皮)3分。加:桑根白皮、陳橘皮減:石膏、貝母功效:肺熱氣滿。來源:《圣濟總錄》卷四十九。相似度60%:貝母散組成:貝母1兩(煨微黃),紫菀3分(去苗土),麥門冬1兩半(去心,焙),人參3分,杏仁3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原方對照:石膏2兩,人參半兩,貝母(炮,去心)半兩,麥門冬(去心,焙)3分,赤茯苓(去黑皮)3分。加:紫菀、杏仁減:石膏、赤茯苓功效:咳嗽上氣,喘急失聲。來源:《圣惠》卷四十六。相似度60%:蘆參湯組成:蘆根(銼)2兩,人參1兩,麥門冬(去心,焙)1兩,赤茯苓(去黑皮)1兩,枇杷葉(拭去毛,炙)1分。原方對照:石膏2兩,人參半兩,貝母(炮,去心)半兩,麥門冬(去心,焙)3分,赤茯苓(去黑皮)3分。加:蘆根、枇杷葉減:石膏、貝母功效:傷寒后霍亂,心煩干嘔。來源:《圣濟總錄》卷二十六。相似度60%:麥門冬散組成:麥門冬1兩(去心),五味子1兩,人參1兩(去蘆頭),甘草1兩(炙微赤,銼),石膏2兩。原方對照:石膏2兩,人參半兩,貝母(炮,去心)半兩,麥門冬(去心,焙)3分,赤茯苓(去黑皮)3分。加:五味子、甘草減:貝母、赤茯苓功效:時氣壯熱煩渴。來源:《圣惠》卷十六。相似度60%:人參湯組成:人參1兩,麥門冬(去心,焙)1兩,五味子(炒)1兩,石膏(碎)1兩,甘草(炙)半兩。原方對照:石膏2兩,人參半兩,貝母(炮,去心)半兩,麥門冬(去心,焙)3分,赤茯苓(去黑皮)3分。加:五味子、甘草減:貝母、赤茯苓功效:傷寒下后;發(fā)熱煩渴。來源:《圣濟總錄》卷二十三。相似度60%:竹葉石膏湯組成:竹葉3錢,石膏(煅)3錢,甘草2錢,人參2錢,麥門冬5錢。原方對照:石膏2兩,人參半兩,貝母(炮,去心)半兩,麥門冬(去心,焙)3分,赤茯苓(去黑皮)3分。加:竹葉、甘草減:貝母、赤茯苓功效:小兒胃經氣虛內熱,患瘡作渴。來源:《保嬰撮要》卷十五。相似度60%:五味麥門冬湯組成:麥門冬(去心)1兩,五味子1兩,人參1兩,甘草(炙)1兩,石膏(碎)1兩。原方對照:石膏2兩,人參半兩,貝母(炮,去心)半兩,麥門冬(去心,焙)3分,赤茯苓(去黑皮)3分。加:五味子、甘草減:貝母、赤茯苓功效:傷寒下后,煩熱口渴。來源:《外臺》卷二引《深師方》。相似度57%:犀角散組成:犀角屑1兩,人參3分(去蘆頭),麥門冬3分(去心),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知母半兩,赤茯苓3分,石膏2兩。原方對照:石膏2兩,人參半兩,貝母(炮,去心)半兩,麥門冬(去心,焙)3分,赤茯苓(去黑皮)3分。加:犀角屑、甘草、知母減:貝母功效:熱病。四肢煩悶,壯熱頭痛,口舌干燥。來源:《圣惠》卷十七。相似度50%:八物麥門冬飲組成:麥門冬3兩(去心),甘草(炙)1分,人參1分,紫菀2兩,升麻2兩,貝母1分半。原方對照:石膏2兩,人參半兩,貝母(炮,去心)半兩,麥門冬(去心,焙)3分,赤茯苓(去黑皮)3分。加:甘草、紫菀、升麻減:石膏、赤茯苓功效:小兒天行壯熱,咳嗽心煩。來源:《活人書》卷二十。相似度50%:柴胡散組成:柴胡2分(去苗),黃芩1兩,人參半兩(去蘆頭),甘草半兩(炙微赤,銼),赤茯苓半兩,麥門冬半兩(去心,焙)。原方對照:石膏2兩,人參半兩,貝母(炮,去心)半兩,麥門冬(去心,焙)3分,赤茯苓(去黑皮)3分。加:柴胡、黃芩、甘草減:石膏、貝母功效:小兒腹中有伏熱,溫壯來去。來源:《圣惠》卷八十二。相似度50%:赤茯苓散組成:赤茯苓1兩,白術1兩,麥門冬(去心)1兩,人參(去蘆頭)1兩,黃耆(銼)1兩,半夏半兩(湯浸7遍去滑)。原方對照:石膏2兩,人參半兩,貝母(炮,去心)半兩,麥門冬(去心,焙)3分,赤茯苓(去黑皮)3分。加:白術、黃耆、半夏減:石膏、貝母功效:妊娠10月,傷寒煩熱,吐逆,不欲飲食。來源:《圣惠》卷七十四。相似度50%:赤茯苓散組成:赤茯苓1兩,貝母1兩(煨微黃),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紫蘇莖葉1兩,杏仁2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人參1兩(去蘆頭)。原方對照:石膏2兩,人參半兩,貝母(炮,去心)半兩,麥門冬(去心,焙)3分,赤茯苓(去黑皮)3分。加:陳橘皮、紫蘇莖葉、杏仁減:石膏、麥門冬功效:咳嗽忽不順,嘔吐不下食。來源:《圣惠》卷四十六。相似度50%:赤茯苓湯組成:赤茯苓(去黑皮)1分,凝水石(研)1分,龍齒(研)半兩,石膏(碎)1兩,麥門冬(去心,焙)3分,升麻3分。原方對照:石膏2兩,人參半兩,貝母(炮,去心)半兩,麥門冬(去心,焙)3分,赤茯苓(去黑皮)3分。加:凝水石、龍齒、升麻減:人參、貝母功效:小兒驚熱,神氣不安,手足掣縮。來源:《圣濟總錄》卷一六九。相似度50%:赤茯苓湯組成:赤茯苓(去黑皮)1兩半,石膏1兩,犀角屑1兩,升麻1兩半,麥門冬(去心,焙)1兩半,木香1兩半。原方對照:石膏2兩,人參半兩,貝母(炮,去心)半兩,麥門冬(去心,焙)3分,赤茯苓(去黑皮)3分。加:犀角屑、升麻、木香減:人參、貝母功效:腳氣沖心,煩悶膝痛。來源:《圣濟總錄》卷八十二。相似度50%:茯苓湯組成:柴胡、麥門冬(去心)、人參、赤茯苓、甘草、黃芩。原方對照:石膏2兩,人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