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棗飲-外臺(tái)卷十七引-延年秘錄-方劑加減變化匯總_第1頁
酸棗飲-外臺(tái)卷十七引-延年秘錄-方劑加減變化匯總_第2頁
酸棗飲-外臺(tái)卷十七引-延年秘錄-方劑加減變化匯總_第3頁
酸棗飲-外臺(tái)卷十七引-延年秘錄-方劑加減變化匯總_第4頁
酸棗飲-外臺(tái)卷十七引-延年秘錄-方劑加減變化匯總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fèi)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jìn)行舉報(bào)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PAGE41酸棗飲_外臺(tái)卷十七引_延年秘錄_方劑加減變化匯總酸棗飲_外臺(tái)卷十七引_延年秘錄_方劑加減變化匯總 11. 原方 161.1. 組成:酸棗仁1升,茯神2兩,人參2兩,生姜3兩。 161.2. 功效:虛煩不得眠。 161.3. 來源:《外臺(tái)》卷十七引《延年秘錄》。 161.4. 以下方劑相似度只按組成計(jì)算,不計(jì)劑量。 162. 相似度75%:茯神湯 162.1. 組成:茯神(去木)1兩,人參1兩,酸棗仁(炒,去皮,別研)5兩。 162.2. 原方對照:酸棗仁1升,茯神2兩,人參2兩,生姜3兩。 162.3. 減:生姜 162.4. 功效:虛勞煩躁,不得睡。 162.5. 來源:《圣濟(jì)總錄》卷九十。 163. 相似度67%:茯神飲 163.1. 組成:茯神4兩,人參3兩,橘皮2兩,甘草1兩半(炙),生姜2兩,酸棗仁1升。 163.2. 原方對照:酸棗仁1升,茯神2兩,人參2兩,生姜3兩。 163.3. 加:橘皮、甘草 163.4. 功效:心虛不得睡,多不食。 163.5. 來源:《外臺(tái)》卷十七引《延年》。 164. 相似度60%:茯神湯 164.1. 組成:茯神(去木)1兩,酸棗仁(炒)1兩,人參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干姜(炮)1分。 174.2. 原方對照:酸棗仁1升,茯神2兩,人參2兩,生姜3兩。 174.3. 加:附子、干姜 174.4. 減:生姜 174.5. 功效:奸黃。病人向明臥多,愛索鞋擬起,身體全冷,肉色蒼黑,睡中啼泣,或狂言妄語。 174.6. 來源:《圣濟(jì)總錄》卷六十一。 175. 相似度60%:酸棗仁湯 175.1. 組成:酸棗仁(炒)2兩,薏苡仁(炒)1兩半,人參3分,茯神(去木)1兩,麥門冬(去心,焙)半兩。 175.2. 原方對照:酸棗仁1升,茯神2兩,人參2兩,生姜3兩。 175.3. 加:薏苡仁、麥門冬 175.4. 減:生姜 175.5. 功效:風(fēng)毒散攻,下焦冷注,四肢疼痛,腳膝(疒帬)痹;及風(fēng)邪干臟,心神恍惚,筋脈拘攣。 175.6. 來源:《圣濟(jì)總錄》卷八十三。 176. 相似度60%:酸棗仁煎餅 176.1. 組成:酸棗仁3分(炒熟,搗末),人參1分(末),茯神1分(末),糯米4兩(水浸,細(xì)研),白面4兩。 176.2. 原方對照:酸棗仁1升,茯神2兩,人參2兩,生姜3兩。 186.3. 加:糯米、白面 186.4. 減:生姜 186.5. 功效:風(fēng)熱,頭面浮熱,心神昏悶,不得睡臥。 186.6. 來源:《圣惠》卷九十六。 187. 相似度50%:橘皮散 187.1. 組成:陳橘皮半兩(去穰),人參半兩,生姜1分。 187.2. 原方對照:酸棗仁1升,茯神2兩,人參2兩,生姜3兩。 187.3. 加:陳橘皮 187.4. 減:酸棗仁、茯神 187.5. 功效:胃虛嘔噦不止。 187.6. 來源:《醫(yī)方類聚》卷五十三引《神巧萬全方》。 188. 相似度50%:黃連丸 188.1. 組成:黃連(去須)3兩,人參1兩半,生姜(薄切,焙干)1兩半,茯神(去木)1兩半,萎蕤1兩,豉1合(炒)。 188.2. 原方對照:酸棗仁1升,茯神2兩,人參2兩,生姜3兩。 188.3. 加:黃連、萎蕤、豉 188.4. 減:酸棗仁 188.5. 功效:勞風(fēng)。發(fā)熱,煩悶,不能食;兼數(shù)欠,眠睡不安。 188.6. 來源:《圣濟(jì)總錄》卷十三。 199. 相似度50%:還元丹 199.1. 組成:人乳粉4兩,秋石丹4兩,茯神4兩,人參4兩。 199.2. 原方對照:酸棗仁1升,茯神2兩,人參2兩,生姜3兩。 199.3. 加:人乳粉、秋石丹 199.4. 減:酸棗仁、生姜 199.5. 來源:《醫(yī)學(xué)入門》卷七。 1910. 相似度50%:胡桃散 1910.1. 組成:生姜2錢,人參3寸(作4段),胡桃2個(gè)(去殼)。 1910.2. 原方對照:酸棗仁1升,茯神2兩,人參2兩,生姜3兩。 1910.3. 加:胡桃 1910.4. 減:酸棗仁、茯神 1910.5. 功效:咳嗽。 1910.6. 來源:《朱氏集驗(yàn)方》卷五引《夷堅(jiān)志》。 1911. 相似度50%:固心丹 1911.1. 組成:通明朱砂3兩(用生絹袋盛,浸于無灰酒2碗半中7日,入銀石器內(nèi)慢火煮令9分干,再以井水浸1宿,研成膏),乳香(以人參湯研如粉,入于朱砂內(nèi))1兩半,茯神1兩半,人參1兩半(并入朱砂、乳香膏內(nèi),研)。 1911.2. 原方對照:酸棗仁1升,茯神2兩,人參2兩,生姜3兩。 1911.3. 加:通明朱砂、乳香 2011.4. 減:酸棗仁、生姜 2011.5. 來源:《朱氏集驗(yàn)方》卷八。 2012. 相似度50%:丁香柿蒂湯 2012.1. 組成:丁香、柿蒂、人參、生姜。 2012.2. 原方對照:酸棗仁1升,茯神2兩,人參2兩,生姜3兩。 2012.3. 加:丁香、柿蒂 2012.4. 減:酸棗仁、茯神 2012.5. 功效:胃寒呃逆,脈遲者。 2012.6. 來源:《癥因脈治》卷二。 2013. 相似度50%:六物湯 2013.1. 組成:人參、白術(shù)、茯苓、甘草、酸棗仁、生姜。 2013.2. 原方對照:酸棗仁1升,茯神2兩,人參2兩,生姜3兩。 2013.3. 加:白術(shù)、茯苓、甘草 2013.4. 減:茯神 2013.5. 功效:振悸不得眠。 2013.6. 來源:《赤水玄珠》卷十四。 2014. 相似度50%:寧志膏 2014.1. 組成:人參(去蘆)1兩,酸棗仁(微炒,去皮,研)1兩,辰砂(水飛)半兩,乳香1分(以乳缽坐水盆中研)。 2114.2. 原方對照:酸棗仁1升,茯神2兩,人參2兩,生姜3兩。 2114.3. 加:辰砂、乳香 2114.4. 減:茯神、生姜 2114.5. 功效:驚恐失志,心氣虛耗,健忘,失眠,癲狂,赤白濁,睡臥不寧,夢涉危險(xiǎn),一切心疾;心氣虛耗,赤白濁甚;癲狂失心不寐。 2114.6. 來源:《本事》卷二。 2115. 相似度50%:茯神湯 2115.1. 組成:茯神(去皮木根)1兩,人參(去蘆)半兩,甘草(炙)2錢,當(dāng)歸(去蘆尾,酒洗)半兩。 2115.2. 原方對照:酸棗仁1升,茯神2兩,人參2兩,生姜3兩。 2115.3. 加:甘草、當(dāng)歸 2115.4. 減:酸棗仁、生姜 2115.5. 功效:心氣不足,虛而驚悸,日常煩哭及嬰孩生下,羸瘦多驚。驚汗,時(shí)時(shí)冷汗微出,發(fā)根如貫珠,面額上濈濈然。 2115.6. 來源:《活幼心書》卷下。 2116. 相似度50%:伏龍肝散 2116.1. 組成:伏龍肝5升,人參1兩,麝香2兩,生姜4兩。 2116.2. 原方對照:酸棗仁1升,茯神2兩,人參2兩,生姜3兩。 2116.3. 加:伏龍肝、麝香 2216.4. 減:酸棗仁、茯神 2216.5. 功效:崩中下血數(shù)升,氣欲絕。 2216.6. 來源:《普濟(jì)方》卷三五二。 2217. 相似度50%:防風(fēng)飲 2217.1. 組成:防風(fēng)2兩,人參2兩,橘皮2兩,白術(shù)3兩,茯神3兩,生姜4兩。 2217.2. 原方對照:酸棗仁1升,茯神2兩,人參2兩,生姜3兩。 2217.3. 加:防風(fēng)、橘皮、白術(shù) 2217.4. 減:酸棗仁 2217.5. 功效:風(fēng)痰氣,發(fā)即頭旋,嘔吐不食。 2217.6. 來源:《外臺(tái)》卷十五引《延年秘錄》。 2218. 相似度50%:茯神湯 2218.1. 組成:茯神、當(dāng)歸、炙甘草、人參。 2218.2. 原方對照:酸棗仁1升,茯神2兩,人參2兩,生姜3兩。 2218.3. 加:當(dāng)歸、炙甘草 2218.4. 減:酸棗仁、生姜 2218.5. 功效:心疳面赤脈絡(luò)赤,壯熱有汗時(shí)煩驚,咬牙弄舌口燥渴,口舌生瘡小便紅,胸膈滿悶喜伏臥,懶食干瘦吐利頻。 2218.6. 來源:《金鑒》卷五十二。 2219. 相似度50%:定志丸 2319.1. 組成:柏子仁、人參、茯苓、遠(yuǎn)志(去心)、茯神、酸棗仁。 2319.2. 原方對照:酸棗仁1升,茯神2兩,人參2兩,生姜3兩。 2319.3. 加:柏子仁、茯苓、遠(yuǎn)志 2319.4. 減:生姜 2319.5. 功效:落馬墮井,或因打撲,便生心恙者。 2319.6. 來源:《儒門事親》卷十二。 2320. 相似度50%:寧中膏 2320.1. 組成:人參1兩,酸棗仁1兩,辰砂半錢。 2320.2. 原方對照:酸棗仁1升,茯神2兩,人參2兩,生姜3兩。 2320.3. 加:辰砂 2320.4. 減:茯神、生姜 2320.5. 功效:產(chǎn)后心志不寧,心血耗散,狂亂見鬼。 2320.6. 來源:《普濟(jì)方》卷三四九引《如宜方》。 2321. 相似度50%:當(dāng)歸羊肉湯 2321.1. 組成:當(dāng)歸(去蘆,酒浸)7錢,人參7錢,黃耆(去蘆)1兩,生姜半兩。 2321.2. 原方對照:酸棗仁1升,茯神2兩,人參2兩,生姜3兩。 2321.3. 加:當(dāng)歸、黃耆 2321.4. 減:酸棗仁、茯神 2421.5. 功效:產(chǎn)后蓐勞發(fā)熱,自汗,肢體痛。 2421.6. 來源:《醫(yī)方集成》引《濟(jì)生》(見《醫(yī)方類聚》卷二三八)。 2422. 相似度50%:大橘皮湯 2422.1. 組成:橘皮1兩,甘草1兩(炙),生姜4兩,人參2兩。 2422.2. 原方對照:酸棗仁1升,茯神2兩,人參2兩,生姜3兩。 2422.3. 加:橘皮、甘草 2422.4. 減:酸棗仁、茯神 2422.5. 功效:傷寒嘔噦,胸滿虛煩不安。傷寒汗下后胃虛者。 2422.6. 來源:《外臺(tái)》卷二引《深師方》。 2423. 相似度50%:承氣湯 2423.1. 組成:茯神1兩,麥門冬1兩(去心),人參1兩(去蘆頭),青竹茹半兩。 2423.2. 原方對照:酸棗仁1升,茯神2兩,人參2兩,生姜3兩。 2423.3. 加:麥門冬、青竹茹 2423.4. 減:酸棗仁、生姜 2423.5. 功效:中毒吐卻惡毒物后,覺胸心安穩(wěn)。宜服此。 2423.6. 來源:《圣惠》卷三十九。 2424. 相似度50%:長生活命丹 2424.1. 組成:人參2錢,生姜2片,蓮子8個(gè),麥芽(炒)5分。 2524.2. 原方對照:酸棗仁1升,茯神2兩,人參2兩,生姜3兩。 2524.3. 加:蓮子、麥芽 2524.4. 減:酸棗仁、茯神 2524.5. 功效:產(chǎn)后脾虛傷食,或誤服消導(dǎo),大傷脾胃,不進(jìn)飲食者。 2524.6. 來源:《女科指掌》卷一。 2525. 相似度50%:參棗丸 2525.1. 組成:人參1兩,酸棗仁1兩,辰砂5錢,乳香2錢。 2525.2. 原方對照:酸棗仁1升,茯神2兩,人參2兩,生姜3兩。 2525.3. 加:辰砂、乳香 2525.4. 減:茯神、生姜 2525.5. 功效:一切驚心怖膽。 2525.6. 來源:《醫(yī)學(xué)入門》卷七。 2526. 相似度50%:參粟湯 2526.1. 組成:人參1兩,陳粟米1兩半,生姜(切碎)5兩,半夏(湯洗7遍去滑)4兩(與生姜同杵,曬干)。 2526.2. 原方對照:酸棗仁1升,茯神2兩,人參2兩,生姜3兩。 2526.3. 加:陳粟米、半夏 2526.4. 減:酸棗仁、茯神 2526.5. 功效:干嘔不下食。 2626.6. 來源:《圣濟(jì)總錄》卷六十三。 2627. 相似度50%:參苓粥 2627.1. 組成:人參(銼)1兩,白茯苓(去黑皮、銼)半兩,粳米(凈洗)2合,生姜(切)2錢。 2627.2. 原方對照:酸棗仁1升,茯神2兩,人參2兩,生姜3兩。 2627.3. 加:白茯苓、粳米 2627.4. 減:酸棗仁、茯神 2627.5. 功效:傷寒胃氣不和,全不思食,日漸虛羸。氣虛體弱,脾胃不足,倦怠無力,面色(白光)白,飲食減少,食欲不振,反胃嘔吐,大便稀薄。 2627.6. 來源:《圣濟(jì)總錄》卷一八八。 2628. 相似度50%:參苓散 2628.1. 組成:酸棗仁(炒,去衣)、人參、白茯苓各等分。 2628.2. 原方對照:酸棗仁1升,茯神2兩,人參2兩,生姜3兩。 2628.3. 加:白茯苓 2628.4. 減:茯神、生姜 2628.5. 功效:睡中汗出。 2628.6. 來源:《醫(yī)統(tǒng)》卷五十一。 2629. 相似度50%:參姜飲 2629.1. 組成:人參、生姜。 2729.2. 原方對照:酸棗仁1升,茯神2兩,人參2兩,生姜3兩。 2729.3. 減:酸棗仁、茯神 2729.4. 功效:中虛胃寒,或勞極生寒熱,或虛瘧不已。 2729.5. 來源:《醫(yī)級》卷七。 2730. 相似度50%:半夏生姜湯 2730.1. 組成:半夏(湯洗去滑7遍,焙)5兩,生姜半斤,人參1兩半,陳橘皮(湯浸,去白,焙)3兩。 2730.2. 原方對照:酸棗仁1升,茯神2兩,人參2兩,生姜3兩。 2730.3. 加:半夏、陳橘皮 2730.4. 減:酸棗仁、茯神 2730.5. 功效:上氣腹脹。 2730.6. 來源:《圣濟(jì)總錄》卷六十七。 2731. 相似度50%:白術(shù)飲 2731.1. 組成:白術(shù)半兩,人參半兩,生姜(切)半兩,甘草(炙)1分。 2731.2. 原方對照:酸棗仁1升,茯神2兩,人參2兩,生姜3兩。 2731.3. 加:白術(shù)、甘草 2731.4. 減:酸棗仁、茯神 2731.5. 功效:傷寒后胃虛,不思飲食。 2731.6. 來源:《圣濟(jì)總錄》卷三十二。 2832. 相似度50%:安志膏 2832.1. 組成:人參1錢,酸棗仁(炒)1錢,辰砂半兩(研細(xì),水飛),乳香(另研)半兩。 2832.2. 原方對照:酸棗仁1升,茯神2兩,人參2兩,生姜3兩。 2832.3. 加:辰砂、乳香 2832.4. 減:茯神、生姜 2832.5. 功效:心神恍惚,一時(shí)健忘。 2832.6. 來源:《濟(jì)陽綱目》卷五十五。 2833. 相似度50%:豆蔻子湯 2833.1. 組成:豆蔻子7枚(碎),生姜5兩,人參1兩,甘草1兩(炙)。 2833.2. 原方對照:酸棗仁1升,茯神2兩,人參2兩,生姜3兩。 2833.3. 加:豆蔻子、甘草 2833.4. 減:酸棗仁、茯神 2833.5. 功效:嘔逆不下食,腹中氣逆。 2833.6. 來源:《外臺(tái)》卷六引《廣濟(jì)方》。 2834. 相似度50%:三物湯 2834.1. 組成:薄荷1握(銼),人參半兩(銼),生姜(切)1分。 2834.2. 原方對照:酸棗仁1升,茯神2兩,人參2兩,生姜3兩。 2834.3. 加:薄荷 2934.4. 減:酸棗仁、茯神 2934.5. 功效:傷寒3-4日,服撩膈湯吐后,頭痛,壯熱未退者。 2934.6. 來源:《圣濟(jì)總錄》卷二十一。 2935. 相似度50%:茱萸生姜湯 2935.1. 組成:吳茱萸(湯洗,焙干,微炒)1兩,生姜(切,焙)1兩,人參3分。 2935.2. 原方對照:酸棗仁1升,茯神2兩,人參2兩,生姜3兩。 2935.3. 加:吳茱萸 2935.4. 減:酸棗仁、茯神 2935.5. 功效:九種心痛。 2935.6. 來源:《圣濟(jì)總錄》卷五十五。 2936. 相似度50%:朱附丸 2936.1. 組成:附子2兩(炮,去皮臍,蒸),酸棗仁半兩(去皮炒,別研),朱砂1兩(好者,酒浸1伏時(shí),別研),茯神(去木)1兩。 2936.2. 原方對照:酸棗仁1升,茯神2兩,人參2兩,生姜3兩。 2936.3. 加:附子、朱砂 2936.4. 減:人參、生姜 2936.5. 功效:心虛,睡而汗出。 2936.6. 來源:《魏氏家藏方》卷二。 2937. 相似度50%:遠(yuǎn)志茯神丸 3037.1. 組成:人參3兩,茯神3兩,遠(yuǎn)志2兩,菖蒲2兩。 3037.2. 原方對照:酸棗仁1升,茯神2兩,人參2兩,生姜3兩。 3037.3. 加:遠(yuǎn)志、菖蒲 3037.4. 減:酸棗仁、生姜 3037.5. 功效:小兒驚怖大啼,及見異物動(dòng)神,恍惚不寧,狂妄驚悸,睡眠不穩(wěn),多汗心忪,精神瘖鈍,寒熱咽干,手足煩熱。 3037.6. 來源:《幼幼新書》卷十引《王氏手集》。 3038. 相似度50%:應(yīng)夢散 3038.1. 組成:人參1兩,胡桃肉2枚(連衣),生姜5片,大棗2枚。 3038.2. 原方對照:酸棗仁1升,茯神2兩,人參2兩,生姜3兩。 3038.3. 加:胡桃肉、大棗 3038.4. 減:酸棗仁、茯神 3038.5. 功效:腎氣煩冤,喘促不得臥。 3038.6. 來源:《證治匯補(bǔ)》卷五。 3039. 相似度50%:香莪粥 3039.1. 組成:香莪葉1握(切),生姜半兩(切),人參半兩(去蘆頭)。 3039.2. 原方對照:酸棗仁1升,茯神2兩,人參2兩,生姜3兩。 3039.3. 加:香莪葉 3139.4. 減:酸棗仁、茯神 3139.5. 功效:妊娠霍亂吐瀉,心煩多渴。 3139.6. 來源:《圣惠》卷七十四。 3140. 相似度50%:下氣方 3140.1. 組成:半夏1升,生姜1斤,人參1兩半,橘皮3兩(一方無人參)。 3140.2. 原方對照:酸棗仁1升,茯神2兩,人參2兩,生姜3兩。 3140.3. 加:半夏、橘皮 3140.4. 減:酸棗仁、茯神 3140.5. 功效:氣滿腹脹。 3140.6. 來源:《千金》卷十七。 3141. 相似度50%:吳茱萸湯 3141.1. 組成:吳茱萸1升(洗),人參3兩,生姜6兩(切),大棗12枚(擘)。 3141.2. 原方對照:酸棗仁1升,茯神2兩,人參2兩,生姜3兩。 3141.3. 加:吳茱萸、大棗 3141.4. 減:酸棗仁、茯神 3141.5. 功效:胃中虛寒,干嘔,胸滿,吐涎沫;厥陰頭痛;少陰吐利,手足逆冷;吞酸?,F(xiàn)用于神經(jīng)性嘔吐、偏頭痛、神經(jīng)性頭痛、美尼爾氏綜合癥等屬肝胃虛寒者。 3141.6. 來源:《傷寒論》。 3242. 相似度50%:吳茱萸生姜湯 3242.1. 組成:吳茱萸2兩,生姜半斤(切),人參。 3242.2. 原方對照:酸棗仁1升,茯神2兩,人參2兩,生姜3兩。 3242.3. 加:吳茱萸 3242.4. 減:酸棗仁、茯神 3242.5. 功效:厥陰經(jīng)受病,煩滿囊縮。 3242.6. 來源:《衛(wèi)生寶鑒》補(bǔ)遺。 3243. 相似度50%:酸棗仁丸 3243.1. 組成:酸棗仁1兩(微炒),地榆皮1兩,茯神1兩。 3243.2. 原方對照:酸棗仁1升,茯神2兩,人參2兩,生姜3兩。 3243.3. 加:地榆皮 3243.4. 減:人參、生姜 3243.5. 功效:膽虛不得睡,神思昏沉,頭旋目暗。 3243.6. 來源:《圣惠》卷三。 3244. 相似度50%:酸棗仁湯 3244.1. 組成:酸棗仁、人參、茯苓各等分。 3244.2. 原方對照:酸棗仁1升,茯神2兩,人參2兩,生姜3兩。 3244.3. 加:茯苓 3344.4. 減:茯神、生姜 3344.5. 功效:睡中汗出,多睡及不睡。 3344.6. 來源:方出《本草綱目》卷三十六引《簡便方》,名見《回春》卷四。 3345. 相似度50%:酸棗仁湯 3345.1. 組成:酸棗仁2升,茯苓2兩,白術(shù)2兩,人參2兩,甘草2兩,生姜6兩。 3345.2. 原方對照:酸棗仁1升,茯神2兩,人參2兩,生姜3兩。 3345.3. 加:茯苓、白術(shù)、甘草 3345.4. 減:茯神 3345.5. 功效:驚悸不眠。 3345.6. 來源:《證類本草》卷十二引《胡洽方》。 3346. 相似度50%:酸棗參苓飲 3346.1. 組成:人參、茯苓、酸棗仁。 3346.2. 原方對照:酸棗仁1升,茯神2兩,人參2兩,生姜3兩。 3346.3. 加:茯苓 3346.4. 減:茯神、生姜 3346.5. 功效:小兒盜汗。 3346.6. 來源:《幼科證治大全》。 3347. 相似度50%:酸棗仁丸 3447.1. 組成:酸棗仁(炒)1兩,地榆(和苗用)1兩,丹砂(研)半兩,茯神(去木)半兩,人參半兩,菖蒲(銼)半兩。 3447.2. 原方對照:酸棗仁1升,茯神2兩,人參2兩,生姜3兩。 3447.3. 加:地榆、丹砂、菖蒲 3447.4. 減:生姜 3447.5. 功效:膽經(jīng)不足,心經(jīng)受熱,精神昏憒,恐畏多驚,情思不樂,時(shí)有盜汗,虛煩不眠,朝愈暮劇,或發(fā)眩運(yùn)。 3447.6. 來源:《圣濟(jì)總錄》卷四十二。 3448. 相似度50%:寧志膏 3448.1. 組成:辰砂(研)1分,酸棗仁(炒)1分,人參1分,茯神(去木)1分,琥珀1分,滴乳香1錢(別研)。 3448.2. 原方對照:酸棗仁1升,茯神2兩,人參2兩,生姜3兩。 3448.3. 加:辰砂、琥珀、滴乳香 3448.4. 減:生姜 3448.5. 功效:婦人因出血多,心神不安,不得睡,語言失常;產(chǎn)后言語顛倒,狂言譫語者。 34HYPERLINK\l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huì)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chǔ)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hù)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shí)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